人文艺术 > 当小孩子愤怒时,出现打骂妈妈的现象,妈妈应该怎样做表示界限感

当小孩子愤怒时,出现打骂妈妈的现象,妈妈应该怎样做表示界限感

2020-07-23 06:59阅读(255)

当小孩子愤怒时,出现打骂妈妈的现象,妈妈应该怎样做表示界限感?:您好,我是lulu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孩子因为愤怒,打妈妈,这个时候,妈妈要怎么做?

1

您好,我是lulu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孩子因为愤怒,打妈妈,这个时候,妈妈要怎么做?如果这个孩子已经超过3岁了,那么这个行为其实是比较严重的。

很多人都在谈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是没有错,但是要分时间分场合分情况。

彼时,孩子已经对妈妈动手了,这个时候,首先需要被接纳的不是妈妈吗?

一、当孩子因为愤怒而出现不当的行为,先冷处理

不要去拥抱!不要去讲道理!不要去告诉他:妈妈知道你生气了~~~~

首先要制止孩子打人这个行为,把孩子带到安静、安全的环境,可以是卧室,也可以是没有其他人的客厅。

把孩子强制坐在小椅子上,严肃的看着他哭闹,不要批评,不要责骂,但是也不要哄他。

让他发泄情绪!同时让他感受到你也生气了!

情绪感受是相互的。让孩子清晰的感受到妈妈的情绪,有利于孩子共情能力的培养。

二、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等到孩子哭闹逐渐停止,声音小一点,可以给他递张纸巾擦擦脸,依然不要哄他。

一直到孩子情绪完全平复。这个时候,可以问他一句话:你刚刚是不是很生气?那现在好点了吗?

如果孩子告诉你说好点了,那么你可以告诉他第二句话:如果你生完气了,那么现在轮到妈妈生气了,我很正式的告诉你,我现在很生气!

一般到这个时候,孩子都开始出现羞涩、悔过的情绪了。这个时候,可以开始讲道理:

虽然妈妈很生气,但是妈妈没有打你,因为,即使我们再生气,也不可以动手打人!

有什么事情,可以说出来,可以好好商量,动手打人,打妈妈,请问你这个行为对吗?

让孩子自己告诉你:生气的时候要怎么做?!

等孩子情绪完全平复之后,再来讲道理!

三、回忆温习,巩固认知

到了晚上临睡前,可以不讲故事,把白天发生的这件事,再拿来和孩子聊聊。

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是非常平和的,我们可以再一次和孩子回忆一下白天的场景:生气了,打妈妈,对不对?

让孩子和自己正式道歉,同时妈妈要正式回应这个道歉,表示这一次虽然妈妈很生气,很难过,但是愿意原谅你。

正式道歉会让孩子印象深刻,回忆和巩固认知,让孩子记忆更牢。

孩子对一件事情的对错是需要反复经历,才可以获得最后的认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孩子某一时段出现的特殊行为问题,一定要通过回忆的方式进行认知巩固,减少孩子再犯错的机会

四、永远不要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想起来教育孩子。

  • · 假如妈妈没有经过宝宝的同意,就把宝宝的玩具扔掉了,宝宝会怎么样?
  • · 假如我生气了,把你的水杯扔掉,你会生气吗?
  • · 昨天你说那个小哥哥抢妹妹的滑板车了,如果你的滑板车被小哥哥抢走,你会怎么做?

回忆、想象、假象,都是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认知及行为习惯的好办法。

@幼儿教育lulu老师 教育是在点滴日常中,潜移默化去影响孩子的。

  • 孩子出现的每一个行为问题,都是点点滴滴平时错误教育的积累;
  • 同样的,孩子每一次正确的应对,也都是日积月累正确教育的厚积薄发。

我是lulu老师,专注蒙氏幼儿家庭教育分享,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及关注,期待与您探讨更多育儿话题。

2

谢邀,我家老二以前愤怒的时候就打人,你给他说好话,打他或者不理他过会儿再教育他,都不行,后来我不小心碰在了桌子上,把胳膊上的肉都碰紫了,好疼啊!就这么一碰给了我灵感。

有一天我家老二的玩具枪找不到了,“妈,我的枪呢!怎么找不到了?”“你的枪,我怎么知道在那儿啊!”“我的枪找不到了,就怪你,不给我收好。”不高兴的噘着嘴。我一看他快哭闹了,我立刻把我早已准备好的硬纸板偷偷的放进我的衣服里,刚好把肚子盖住,“你的东西你不好好保存,找不到了,到怨气我来了,老师没教育你自己的东西自己收自己管吗?”“啊!……就要我的枪,就怨你,就怨你。”连哭带闹的往我肚子上打开了,“哎呀!好疼啊”“你也知道疼啊!你打过我多少次了,那次我不疼啊!你好好想想吧!”然后我就走开了。过了一会儿,他主动走到我跟前认错,“妈妈,我错了,以后我不打你了,谁都不打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收自己管。你能原谅我吗?妈妈。”“能,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希望你能说到做到。只要你努力 ,妈妈依然相信你爱你。”我把他搂在了怀里,第一次听到孩子说出这样的禅悔话。“妈妈,你的肚子摸着也不硬啊!为什么那会儿我打你 我那么疼呢?”“你犯了错,用的力气太大,当然疼了,要不你打一下桌子再试试?”我偷偷的笑了。后来他也改正错误了。

3

接纳孩子的愤怒情绪,同时调整孩子的愤怒行为!

情绪(感受)与行为要有界限感,要学会分开来看待,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这个问题。

(一)情绪(感受)

关于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

疼痛阈值,大家听说过吗?

每个人对同样的撞击会感受不同,因为有个体差异。

  • 有的人轻轻打一下,就觉得很疼;

  • 有的人膝盖都撞青了,居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撞的,也感觉到疼。

感受也是如此,也许如果能够测量的话,还会有个感受阈值吧!

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感受也是不同的。

  • 有的人,看到别人受苦,就会跟着掉眼泪;

  • 而有的人就觉得与自己无关,完全无感。


  • 有的人,听到父母批评两句都会觉得难;

  • 而有的人,被父母打一顿还依然觉得无所谓。

所以,所有的情绪或感受,喜、怒、哀、惧等都是没有对错之分的,都是可以被接纳的。

但是,因为情绪带来的一些行为,却有对错之分。

(二)行为

打人、骂人、摔东西、躺地上打滚儿……所有的言行,都称之为“行为”。

行为是有对错之分的,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要被接纳。

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作为父母是需要及时去纠正孩子,让孩子及时改善的。

  • 一个孩子可以生气,但是不能因为生气而去打人、骂人!

  • 一个成人可以愤怒,但是不能因为愤怒而去摔东西,打孩子!

虽然行为是因为情绪引起来的,但是在情绪之下,我们也要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的方式,而不是为所欲为!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发生……这样的事情,确实会很气愤的,妈妈理解你。但是,生气的时候,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再生气也不能打妈妈。”

(三)正确表达情绪的原则

无论你是处于喜、怒、哀、惧的哪一个情绪中,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给身边的人,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难过。

正确表达情绪的原则,有这样四点:

(1)不能伤害自己

(2)不能伤害他人

(3)不能损坏物品,破坏环境

(4)不能违反社会的规章制度

满足这上面的四点的方式,应该就是正确的表达情绪的方式了。

有一种情况是不需要顾及这四个原则的:

如果你的情绪来源于你遇到坏人了,那么面对坏人,不用考虑上面这四点,你可以尽可能地反击以保护自己,包括打他、咬他、踢他后挣脱束缚,快点逃跑;或者故意踢翻附近的摊位以引起他人注意,从而寻求帮助。

比如,我曾经在相对愉快的环境中,问过我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个问题:

当你们生气的时候,做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两个孩子答案有:

  • 吃零食;

  • 看动画片;

  • 画画;

  • 听歌;

  • 大喊;

  • 玩枕头大战……

孩子们都能想出这么多正确的表达愤怒的方式,那么我相信只要我们好好思考,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一定能想出更多的合理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所以,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找到这些合理的方式之后,在我们愤怒的时候,就去用一用,用合理的方式改善情绪,而不是拿着孩子撒气!

一旦我们学会了正确的接纳情绪和改善情绪,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情绪管理能力。

当孩子拥有了情绪管理能力,也就自然不会在生气的时候打妈妈了!

4

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从出生大约6周时,就开始哟了快乐,4-6个月时有了生气,5-8个月时会悲伤,6-12个月时,会有恐惧。这四种情绪也被认为是初级情绪。随着人不断长大,初级情绪慢慢会衍生一些新的情绪,让情绪变得更加丰富,而愤怒就是由生气演变而来的。

面对孩子的情绪,父母应该怎么办?

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会愤怒,通常是会因为什么事情没有达到他的心意或者要求,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于是情绪便爆发,这时,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孩子的情绪在此时能够被接纳,他会更容易平静下来。

如何接纳孩子呢?

因为孩子正在打骂妈妈,这种行为应该是被禁止的,打、骂人这种方式本来就不对,妈妈可以先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因为......很愤怒,你觉得没有达到你想要的,我可以理解,换做是妈妈的话,妈妈也会生气。但你不能打、骂人,这让人很伤心,会伤害我的感情,如果你停止打骂,我可以陪在你身边;如果你还打、骂人的话,那我只有先离开了,等你冷静下来,再和你聊”。

当孩子打骂父母的时候,一定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不能强行逼迫,而是温和又坚定地告诉他:我不允许你这样来伤害我,即便是你的妈妈。

告诉孩子发泄情绪的方法

当孩子不打骂人的时候,告诉他那些方式可以发泄情绪,比如大声喊出来“我真的很生气”,“我太伤心了”,“我实在不想看到你”,“我想一个人呆一会”等,平常多教孩子一些情绪表达的词汇,让孩子在有情绪的时候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内心的感受被说出来后,也就能得到释放,会舒服很多。

或者告诉孩子,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一个人到房间哭,阳台哭,都是可以的。

平静下来的沟通

孩子在闹的过程中,大多会需要妈妈陪在他身边的,当孩子闹完了之后,情绪冷静了下来,妈妈给他倒一杯水让孩子喝,用纸巾把眼泪擦干,接着开始跟孩子聊。

先将事情脉络梳理清楚,了解孩子背后发脾气的原因,接着,妈妈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不给孩子买玩具:告诉孩子,妈妈为什么今天不愿给你买,是因为我们每个月只能花100块钱在玩具上,而这个玩具要200多,超出了家庭的预算。超过家庭预算,那家里需要买其他的东西时,可能就会钱不够。

给出自己的建议,你如果实在想要这个东西,可以把这两个月的钱存起来,不要买其他的任何玩具,等钱存够了,下次就来买。

再次提醒孩子,再生气也不能打骂人,这不仅对别人不尊重,也会让别人的心很受伤,包括妈妈。

妈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会打骂人,通常都是从身边的人那里学来的,大多数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是来自于家庭的影响,极少部分也有来自学校或者身边其他一些小朋友。家庭中有人这样做的,要马上改,从别人那学来的,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不好的行为,希望他不要学。

两男孩妈,愿尽所有心力,与孩子一起成长。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感触,或者有用,欢迎评论、关注或点赞,感谢!

5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我想说,不管什么原因,孩子打妈妈,这种行为一定是要被禁止的,但是我们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

前段时间看了一期《超级育儿师》,8岁小男孩李默睿给我的印象很深。

李默睿是一个情绪化非常严重的孩子,他狂躁、暴怒、不讲道理。尤其是对待妈妈,不但蛮横,而且还暴力。

兰海老师发现李默睿妈妈的胳膊上有一大片淤青,一问才知道是儿子发脾气的时候咬的。

兰海老师静静地观察着李默睿家的日常。

李默睿很依赖妈妈,做什么事都要妈妈陪着他,妈妈要上厕所,他都要跟着,为此爸爸批评了他。被爸爸批评的李默睿很委屈,不过他显然是想控制自己的情绪,红着眼圈,喘着粗气。

这时候,妈妈出来了,看到委屈的孩子,爸爸妈妈都开始安慰李默睿。两个人一个说没事,另一个说没关系。妈妈还叫李默睿去写作业,这时候李默睿的情绪彻底爆发了,开始大哭大叫,拖着妈妈进了房间,并且开始踢打妈妈。在妈妈招架不住的时候喊爸爸,爸爸过来把李默睿连拉带拽的拖进了客厅,两个人的冲突变成了三个人的冲突。

经过一段时间妈妈的安慰,李默睿的情绪趋于稳定,开始玩游戏。接下来李默睿又和妈妈因为玩游戏的时间玩起了拉锯战。

妈妈:再玩五分钟。

儿子:二十五分钟。

妈妈:二十五分钟太多了,十分钟差不多!

儿子:不,二十五分钟。

从李默睿家的这些冲突可以看出他们的家庭存在几个问题。

1、父母不接纳孩子的情绪。

李默睿在被爸爸批评后,爸爸妈妈看似在安慰孩子,但是一个人说没关系,另一个人说没事的,显然都没有接纳李默睿的情绪。

2、父亲在家庭关系中的缺失

从兰海老师进入李默睿的家中开始观察,爸爸的手机就没有离手,不是玩游戏就是看视频,爸爸两次出现在李默睿和妈妈中间都是因为妈妈招架不住的时候,用以暴制暴的方法粗暴的制止李默睿的做法。

3、在李默睿情绪爆发的时候,妈妈没有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是一味的安慰他

很显然,这样的问题对李默睿的情绪控制没有一点作用,只会让李默睿的情绪越来越坏。

那孩子出现了这种愤怒的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会愤怒,通常是因为某件事情没有达到他的心意或者要求,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于是情绪便爆发,这时,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孩子的的情绪在此时能够被接纳,它会更容易平静下来。

2、家庭中要有明确的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首先,让孩子知道打骂人是不对的,这个人不管是谁,即便是妈妈也是不对的。

第二,当孩子情绪激动无法控制,已经开始打骂父母的时候,一定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不能强行逼迫,而是温和又坚定地告诉他:我不允许你这样来伤害我,即便是你的妈妈。妈妈可以先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因为没有得到你想要的,所以很愤怒,我可以理解。换做是妈妈的话,妈妈也会生气,但你不能打、骂人,这样做让人很伤心。如果你停止打骂,我可以陪在你身边,如果你还打、骂人的话,那我只有先离开了,等你冷静下来,妈妈再和你谈。

3、等孩子平静下来再沟通

当孩子闹完以后,情绪冷静下来,父母一定要和孩子进行温和的谈话,先将事情的原委梳理清楚,理解孩子背后发脾气的原因,然后,父母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孩子打成共识。

谈话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再次提醒孩子,再生气也不能打骂人,这不仅对别人不尊重,也会让别人的心很受伤。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像前面李默睿的情绪,就来自于爸爸在教育孩子中的缺失,还有妈妈对孩子的溺爱。不管怎么闹最终的胜利者肯定都是李默睿自己,自己的不满情绪都能通过这种方法得到解决,最终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越来越严重。

6

问题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小孩的情绪是愤怒,打骂妈妈是行为。而且题主的思路也很清晰:要在这个时候表现出对孩子的界限感。


这是非常好的思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这个影响就体现在一粥一饭一针一线之中。父母对孩子所做出的的行为,无论是什么样的,都一定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施加影响。


所以,当小孩因愤怒而打骂妈妈的时候,妈妈应该怎样做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接纳情绪


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关键的一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跳过了这个步骤,直接进入下一步的行为反应。


孩子在愤怒的时候,想也不想就直接打向妈妈——这个从情绪反应到行为反应的过程,是一个自动化的,不经思考的,直接作出的行为,它类似于一个条件反射。而很多家长在孩子打自己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愤怒,并因愤怒产生对孩子的惩罚,这同样是一个自动化的条件反射过程。


如果父母因为孩子打自己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并直接实施对孩子的惩罚,比如回打孩子,那么家长和孩子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不管对于大人还是孩子,如何处置情绪是首要问题。当情绪稳定的时候,人才有随之而来的理智。家长不管是经验还是理性程度,都远高于孩子,所以,家长想要引领孩子走的更好,就首先要做一个比孩子“高明”的人。这个高明,就体现在能否接纳孩子的情绪上。


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把好的妈妈比喻成一个容器,孩子的负面情绪可以放在这个容器中,再经过这个容器的处理,变成更好的方式反馈给孩子。这样孩子的负面情绪就得到了有效的处理。随着时间的延长,ta自己也会逐渐掌握这个化解情绪的办法,自己成为自己的容器。


所以,对于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我们需要区分清楚。对于孩子的情绪,无论多糟糕,我们都要无条件的接纳——因为任何情绪背后,都有其合理性,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前提下,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所以,重点在于,我们怎么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孩子行为的合理性有充分的了解。


一个人的情绪背后,常常是需要的不被满足。比如说提问者说孩子因为愤怒而打妈妈,但是她没有说孩子为什么愤怒。很多家长无法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一个根本原因是对于孩子情绪的合理性有评判,比如认为孩子的愤怒情绪是不合理的。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但是家长觉得不合理,于是耐心的向孩子解释,但是孩子执拗,非要那个玩具。这个时候家长就会认为孩子“无理取闹”,在这种评判性思维的引导下,家长会变得不耐烦,孩子会更加愤怒,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于是这件事就愈演愈烈。


家长之所以从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耐心的讲了几遍道理,孩子就应该懂,应该乖乖听话——这其实是家长的自恋。家长在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是能掌控局面的人,所以就会设定很多“应该”,这些“应该”性的思维,都是自我中心的自恋。在自恋的基础上,家长就很难共情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合理性。


孩子的任何情绪,不管是激烈的还是没有被充分表达的,站在其自身的角度,都有其合理性。也许他对事物的认知有错误,但是在错误的认知系统里,他因为错误的认知产生了激烈的情绪,这种情绪本身依然合理。


关于情绪的接纳,最主要有两点,第一,家长对孩子情绪接纳(看见并理解)的越多,孩子的情绪越稳定,家长对孩子可施加的影响力越大。第二,家长是否具备看到(看懂)孩子情绪的能力,取决于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


2.行为的引导


在接纳情绪的基础上,就涉及下一个对孩子行为的引导的问题上。其实树立边界感有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我尊重你,第二层是:你也要尊重我。


第一层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情绪的尊重上,即我能接受你现在的愤怒是合理的。而不是对孩子的愤怒情绪横加指责。


第二层尊重,是让孩子明白,你也要同样的尊重我。家长可以用明确的态度和语言给孩子树立边界。


具体的做法,可以采用以下这个思路:


第一,陈述事实,尊重孩子的情绪。


比如,妈妈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妈妈看到你哭的很伤心,脸都憋红了(陈述事实),非常愤怒,你现在很生气,对吗?所以,你因为生气而打了妈妈。妈妈能理解的愤怒,你可以先讲一下是什么让你这么生气吗?


如果孩子这个时候继续打妈妈,妈妈可以用手抓住孩子的手,告诉孩子:妈妈希望你可以跟妈妈讲一讲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如果你现在非常生气,不想说,那么我们就先各自冷静一下,待会你想说的时候再和妈妈说。好吗?


一般而言,如果妈妈能够“接得住”孩子的愤怒情绪,不因为孩子失控的行为而立马翻脸,大多数孩子会逐渐平静下来。


如果孩子的情绪非常激烈,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生气(或者陈述自己理解的孩子为什么生气的原因,向孩子求证),但是我希望我们可以用别的方式解决问题。你现在动手打妈妈,妈妈不能接受这样的处理方法。


第二,和孩子沟通,引领孩子说出情绪。


事实上,很多成人都对自己的感受认知不清,所以,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情绪管理能力的人,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学会正视情绪以及表达情绪。


这里面涉及到一些描述情绪的词汇,比如愤怒、委屈、羞愧、难过等等。当这些情绪被表达,就意味着它们被看到了,而一旦被看到,就意味着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被化解了。


如果孩子年龄较小,不会用语言描述情绪,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认识什么样的感受是愤怒,什么样的感受是伤心等等。


第三,引导孩子找到替换方式。


很多家长会在这个时候给孩子讲很多大道理,比如说,你生气可以说,但是你不能打人等等。实际上,比起道理,孩子更需要的是置换——用新的,更好的方式表达愤怒,替换用打人的方式表达愤怒。


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打人这个方式也可以宣泄愤怒,但是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对不对?而且,如果你在外面也采用这样的方式,还有可能被别人再打回来,那么小问题就变成大问题了,对不对?


家长引导孩子:如果下次你特别愤怒,除了打人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如。告诉别人“你这样做让我很生气,我希望你怎样做。。”


家长引导孩子启发思考,思考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大部分时候,孩子打人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打人行为,这背后的第一层情绪是愤怒,但是更深层次的情绪是无助——他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排解自己的挫败感,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愤怒,并因为愤怒产生一系列的行为。


所以,帮助孩子“预演”多种应对方案,对于解决孩子的挫败感非常有必要,当孩子兜里的“武器”多了,知道除了打人以外,还能用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ta自然就会摒弃这种方式。


3. 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处理孩子情绪,引导孩子行为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起到的是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其次,是对孩子的引领作用。虽然大体的思路很多家长未必不清楚,但做的时候却很容易在细节上把握不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有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将爱和尊重贯彻始终。


其实大多数家长更愿意矫正孩子的行为,但是却忽视了爱对孩子的滋养。爱的力量远比矫正要有效的多。虽然在操作步骤上写了一二三步,但实际上,对孩子的爱和理解是贯彻始终的。


当家长不断的向孩子表达理解,让孩子感觉到家长能够共情自己的时候,他的情绪就会非常容易消退,大部分“轴”的孩子,都是因为没有得到这种爱和理解,因为匮乏,所以就拼命闹,拼命折腾。而家长,越闹越不给。于是一个错误的链条就形成了。


所以,当家长能够满足孩子对于爱和理解的需要,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沟通。


第二,在树立边界的过程中,最忌生硬。


可能很多家长都会生硬的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我不允许你打我。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种表达方式会令孩子恐惧,但却不会真正的认同。


家长是真的理解还是嘴上说说的理解,孩子一目了然。只有家长能够从内而外的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才会真正消化。


家长在树立规则的时候,需要遵循“温和而坚定”的原则,不断的向孩子强调自己的规则,但是又不生硬。家长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孩子这个行为的感受,比如,你打我很疼,我不希望你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等等。


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是在树立边界。其实家长不需要用很强硬的态度树立边界,只要清晰的表达自己不喜欢这种方式,就足以告诉孩子自己的界限在哪里。


第三,不要对“错误的方式”进行全盘否定。


很多家长的思维是非黑即白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打人——这似乎是一个铁律。但是,这个定律真的经的起推敲吗?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打人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不是太好,因为它既会伤害别人,同时也很容易遭到反噬。绝对的否定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否定,这种感觉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和恐惧的心理。


所以,避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孩子用更理性的处理方式才是更好的选择。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就体现在家长的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上。所以,家长若想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就需要自己首先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7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现在有很多年轻父母的育儿方式已经在慢慢转变,没有了老一辈父母的严肃和控制,和孩子间的相处状态变得轻松愉快,完全就像朋友的关系。

我老公也一直觉得如果要和孩子亲密些,那么我们就要和孩子做朋友,要尊重他们的一切。但是这种相处模式真的好吗?让我们开始反思这种关系是否可行的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开始会表现他的喜怒哀乐,有时我们和他讲道理没合他的意,他的小拳头便朝你伸过来了;或者他哪件事自己生气了,小巴掌也得往你身上拍打后才罢休。

其实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是对的,但是一定要有界限感和分寸。和孩子的相处关系应该是先父母再朋友。

那么在孩子愤怒时,我们应该如何表现这种关系?

1、及时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面对孩子愤怒的攻击,要及时收住你的笑脸,严肃地对他说不可以并用行动制止他。适时守住家长的权威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要。

2、理解孩子的愤怒。孩子愤怒时应该对他表示理解,家长可以用共情的方法让孩子知道他是被理解的。如当孩子不被允许看电视而表示愤怒时,我们可以这样做:可以蹲下和孩子眼睛对视,然后说,“你现在想看电视是吗?的确,动画片太有趣了,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集呢。但是看的时间久了,眼睛会累,我们需要休息。……”

3、和孩子一起寻找适当的泄愤方法。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甚至愤怒的时候,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愤怒时,我们不能抑制他,反而应该一起寻找合适的方法发泄出来。如教会孩子愤怒时可以通过打篮球、跑步等发泄,不可以通过伤害其他人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所以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明晰自己的边界,不无节制溺爱也不过多控制。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分享育儿路上的有趣故事和经验。

8

我是一个四岁女儿的爸爸,我的女儿昨天晚上就因为看手机而出现哭闹并且动手打人的情况!我们家约定小孩每天可以看手机30分钟,可昨天晚上按照规定时间应该关机了,她就是不肯!我好说歹说都不管用,于是便拿走了手机!

这个时候她就开始哭闹,嘴里还嘟囔着不给我看,我不爱爸爸了!当时卧室就我们两个人,我采用的是冷处理,不生气不发怒!她见我不理她,语言威胁没用,于是便越哭越厉害,有点抽泣的感觉,并且用枕头打我!

十几分钟后,哭声小了很多,我说了一句过来爸爸抱抱!她扑倒我的怀里又开始抽泣!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一样!我一边轻轻拍打她的后背,一边轻声说到,想看手机却看不了很难受对吗?爸爸知道了,你明天还可以看呢!但是你要向我道歉,因为你拿枕头打了爸爸!她小声说了一句对不起,过了一会居然睡着了!

小孩子其实表达情绪很直接,高兴了笑,难受了哭,生气了可能会动手打人!认可和接纳他们的情绪,但是如果伤害到了其他人,该道歉就道歉,该受惩罚就受惩罚!

9

导读:小孩子愤怒时,出现打骂妈妈的现象,我们要怎么处理?孩子年幼时光,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父母对任何事情的处理方法,都有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真正爱孩子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爱孩子也要会学习。

我家两宝第一次打人

我是两个孩子的宝妈。印象中大宝三岁左右的时候,失手打过我一次。当时我很生气,然后把他东西的包都捡好,假装不要他,边捡东西边告诉他,妈妈这么爱他,他却动手打妈妈,那我不要他了,把他推出门外……。虽然后来大宝再也没有动过手,但是这种方法很不好。

二宝两岁多的时候,也打过小朋友,我很生气,打了他两下,然后把他扔出门外。他当时哭着说;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打人了。后来他又打,还专门打同一个人,我这次没有打他,而且把他抱到一个人少的地方,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很认真的告诉我,小朋友总是乱按那个机器,他怕机器会坏。然后我问他打人对不对,应该怎么处理?他态度很好的认错了,然后说有问题找妈妈,后来就没有动过手。

前几天,幼儿园老师投诉二宝经常打人,我问清楚原因后,莱宝说有个小朋友打他,他也打回去。另一个小朋友是插队,所以他才动手的。后来我问他,打人对不对?要怎么处理,二宝说打人不对,有问题找老师。后来宝爸又和他沟通。我们买了很多关于打人的后果的书回来给他看,现在二宝改掉了这个坏毛病。

孩子愤怒会打人,父母怎么办?

孩子愤怒会打人,这是情绪的一种发泄和表达。成年人有时候也控制不住自己。父母在生活中要做个好榜样,有任何问题不能动手打孩子。孩子愤怒时要学会接受孩子的情绪,正确的情感引导,以温柔PK孩子愤怒。孩子打妈妈或者别人,妈妈马上制止,把孩子抱在怀里,温柔的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刚才的事情我们应该重新商量一下,或者听听你的意见,你消消气,消消气。

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引导孩子打人对不对,或者给孩子讲乌鸦喝水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是怎么处理的,让孩子遇到问题,学会处理解决。打人不能处理问题。

大宝11岁,二宝5岁,随着他们的长大,我感觉带的很吃力,后来才发现我用我父母教育我的方法教育孩子,已过时。所以我买来很多亲子的书回来学习。慢慢的,孩子们越来越优秀了。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爱上学习。

我是王书霞,阳光爱学习的全职宝妈,如有别字,多多包容。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别人的经验也只能供我们参考。育儿是一项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们要不停的学习和成长。码字不易,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有免费实用的亲子课程,有需要的请关注留

10

当孩子愤怒时,爸爸妈妈的做法非常关键。

经常孩子出现愤怒的行为时,会出现一些非常让家长头疼的行为,比如扔东西,打人、咬人,其实并不是孩子在恶意的攻击行为,只是孩子在宣泄自己的情绪。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的做法一定不同,因此需要爸爸妈妈合作。

一、孩子愤怒,妈妈会共情,爸爸会阻止

1.妈妈会共情

妈妈作为女性,一般情感比较细腻温柔,看到孩子出现了愤怒的情绪就应该和孩子说,妈妈知道他很生气??,因为如果是自己也会这样的愤怒的。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觉得妈妈懂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加亲近妈妈。

这个明星妈妈霍思燕就做的很好,在嗯哼大王生气的时候,先抱抱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让嗯哼知道自己生气并没有错。她的做法受到了广大宝妈的大赞。

但是这种做法的弊端是,不能很快阻止了孩子生气时候的过激行为。

2.爸爸会阻止

爸爸作为钢铁材质的家长,一般会直接拎起,来阻止孩子因为生气而出现的一系列破坏行为,能够及时止损,将孩子的破坏力降到最低。

但是弊端是,孩子变得更加愤怒,孩子愤怒的情绪并没有得到化解。

通过爸爸妈妈的合作,孩子既能明白自己的情绪感受,也能被及时阻止不好的行为。

二、爸爸妈妈都会告诉孩子行为不对,但是方式有差别。

1.爸爸严肃

爸爸会用生硬的口吻,严肃的??告诉孩子,你的做法不对,为什么不对,会造成什么危害。这是理性的思维,让孩子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和会造成的后果,从而不在出现愤怒时非理性的过激行为。

2.妈妈温情

会抱着孩子,擦干眼泪,安抚孩子情绪,了解孩子愤怒的原因,并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比如,孩子,谁惹你愤怒了,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他这样做让你非常生气。妈妈的做法旨在爱意传递,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明白事情的处理方式。

教育孩子本来就是爸爸妈妈共同的事情,即便是简单地处理一个愤怒,爸爸妈妈也应该一起合作,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