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历史不要相信野史,野史只是历史的一个补充和附会。历史上的刘伯温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牛逼。“什么前世诸葛亮,后世刘伯温”都是扯淡!

既然说刘伯温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怎么就没看透朱元璋是一个冷酷的皇帝?怎么没算到自己被他害死的结局?

说实话,真实的刘伯温(1311~1375)年轻时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最高官职不过是元朝的一个县令。

刘伯温是元朝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从小聪慧,12岁考中秀才。14岁即赴省府读书,学习努力刻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古代这样的人不鲜见)

元统元年(1333年),刘伯温赶往元大都参加会试,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这一年刘伯温22岁。



刘伯温踏入仕途的时间点没“算”对,此时正值兵荒马乱、战火纷纷的元末。朝廷哪顾得选官,因此刘伯温在家闲赋了三年。

公元1336年,25岁的刘伯温才被元朝政府选授为江西高安县县令。他在基层一干就是5年,在任上两袖清风,他的座右铭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位卑不敢忘国。”

刘伯温刚正不阿,棱角有余,圆滑不足,势必得罪了一些权贵。

伯温受到了贪官污吏的弹劾,面对腐败的官场,洁身自好的他愤然辞官,之后返回了青田县。

古语云:“三十而立”。30岁正是人生黄金时代,正是为国家效力的时候,然而,元末的黑暗统治却不给伯温机会,伯温就像当初的诸葛亮一样,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难道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在等待一位明主“三顾茅庐”吗?

公元1360年,正是元末群雄争霸的时候,元朝行将就木,谁来执掌牛耳?

朱元璋和强大的汉王陈友谅的火拼达到了白热化。谁胜出谁来当皇帝。(秦失于鹿,群雄逐之,得之得天下!)

此时朱元璋招贤纳士,请刘伯温出山做了自己的谋臣。这一年刘伯温50岁。

换言之,刘伯温在“知天命”时才辅佐了朱元璋。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称帝后,为何只授了刘伯温一个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低级官职的原因。伯温出道太晚,想当年诸葛亮27岁就做了刘备的军师。

假如刘伯温功高盖世,辅佐老朱经过8年的时间建立了大明,至少得封个丞相吧?(脑补诸葛亮)。别给我说刘伯温不慕权势,如果他像汉朝张良那样急流勇退,也就不会被朱元璋的“新贵”胡惟庸害死了。你说是不?



历史说明一切,从老朱称帝开始(此时刘伯温58岁),到刘伯温去世(64岁),仅6时间就被朱元璋默许下毒毒死了。伯温到死也不过是个诚意伯,俸禄只有240石,假如他功高盖世,怎么也得封为公吧!(公、侯、伯、子、男),想想和老朱一起打拼的徐达、胡大海等人,哪个没封“公”?

刘伯温在明朝只做了6年的官,最后被朱元璋选中的新丞相胡惟庸下毒毒死了,临死前,刘伯温向儿子要了一个烧饼,对着烧饼狠狠咬了一口,为何临死前他要吃一口烧饼呢?

(以下皆为传说)原来刘伯温曾为朱元璋写过一本谶书,名叫《烧饼歌》,刘伯温临死前吃一口烧饼和这事有关。

写《烧饼歌》这本书的起源是这样的:有一天,刚做了皇帝不久的朱元璋召见刘伯温,他想考考老刘,于是提前把咬了一口烧饼扣在了碗下。



刘伯温来到朱元璋的面前,老朱一指碗,说道“军师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吗?”刘伯温心中暗骂:“我的眼又不是x光射线,我咋知道呢?”如果这样说显得自己没有水平。于是老刘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原来伯温知道老朱早上爱吃烧饼,饭碗下面还能扣什么呢?刘伯温摇头晃脑,掐指一算。朗声说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烧饼也。

朱元璋一听哈哈大笑道:“果然神人也,堪比姜子牙和诸葛亮”。既然你知过去未来,你就为朕算算,大明江山有多久?传多少代?

这次刘伯温犯难了,于是对老朱说。“陛下,天机不可泄露,臣恐言语有失,冒犯陛下”。老朱说“恕你无罪,尽可敞开心扉”。

这才引出了《烧饼歌》一书的问世。



《烧饼歌》书中从明朝一直推到了大同世界,刘伯温的《烧饼歌》和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诸葛亮的《马前课》,袁天罡和李淳风的《推背图》并称于世,《烧饼歌》一书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谶书之一。

刘伯温一看推辞不过,于是对老朱说:“臣的答案只有4个字”。朱元璋一听,急忙问道,“哪4个字?”刘伯温答道:“万子万孙。”

朱元璋听了哈哈大笑,心想,这“万子万孙”不就是千秋万代吗?这说明我大明江山永传万世。朱元璋一高兴,当场赏了刘伯温1万两银子。

刘伯温临死前想起了这件事,既然你朱元璋如此不仁不义对待我,默许胡惟庸下毒毒死我,我要破了你的“万子万孙”这句谶语。

“万子万孙”最初是刘伯温保佑大明江山永传万代的谶语,刘伯温临死要打破这个局。



他掐指一算,只要把一个完整的烧饼咬一口,明朝圆满的结局就破了,这就是刘伯温临死前为何非要吃一口烧饼的原因。

刘伯温狠狠咬了一口烧饼,注定了明朝亡于“万历子孙”的格局。

明朝命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原来的千秋万代,最后亡于万历的儿子朱常洛及他的两个孙子——“超级木匠”朱由校和“苦命天子”朱由检之手。大明江山传到“万子万孙”戛然而止。

结语:这不能怪刘伯温,谁让朱元璋做人不厚道呢!

文/秉烛读春秋

最佳贡献者
2

刘伯温的一生,似乎和“烧饼”结下了不解之缘。猜中朱元璋碗里的“烧饼”,坐实了他“神算”之能;一首《烧饼歌》,成就了他预知未来的神通;临死前又因吃一口“烧饼”,免遭客死异乡,终得落叶归根,并保全了家小。

据说,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闻知刘伯温、宋濂等人有大才,随礼聘而来。但他又担心刘伯温的才名传言和真实才能名不副实,便心生测试之念。一天,朱元璋刚咬了一口烧饼,就听内监来报,刘伯温求见。随灵机一动,心生一计,将咬了一口的烧饼放进碗里,并用碟子盖上。

这时,朱元璋笑着对走进来的刘伯温说:“你猜猜这个碗里是何物,如若猜中,我便会如同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信任并重用于你。”

刘伯温看了一眼碟子盖住的碗,眉头微皱,心中便有了结果,随之胸有成竹道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闻听这言,朱元璋大惊:“先生,真神人也!”

后来,朱元璋便对刘伯温倍加宠信,在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北伐中原等重大军事上,多采纳刘伯温的谋划,从而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也因此,民间流传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刘伯温”的说法。

但是建国后,朱元璋又开始担心起了大明的国运,所以又向刘伯温请教,这才引出了那首精准预言800年之后的《烧饼歌》,全文共有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由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

例如:“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暗指燕王朱棣起兵谋反;“八千女鬼乱朝纲”,合成一个“魏”字,暗指魏忠贤欺主专权;“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暗指李自成造反;“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暗指大明遇到大顺亡国,崇祯煤山上吊;“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暗指明末农民起义,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等。

只是,当朱元璋看到《烧饼歌》后,却感到脊背阵阵发凉,对刘伯温愈加忌惮,随心生杀机。

因此,当朱元璋看到胡惟庸与刘伯温矛盾颇深,便想借助心胸狭隘的胡惟庸之手来除掉刘伯温。果然,到了1375年5月,生病的刘伯温吃了胡惟庸安排的太医送来的汤药,身体更感不适,病情愈加严重,特向朱元璋上书,请求回乡养病,并随书呈送一块自己吃过一口的烧饼。

当朱元璋看到这块咬过一口的烧饼后,想起刘伯温当初“猜烧饼”时的情形,而心生愧疚,当即准许刘伯温回乡养病,还特遣官员一路护送。接着,刘伯温就在长子刘琏的陪同下,平安返回了家乡。他自知已难活命,随拒绝了亲人和乡里为他请来的郎中诊治。因为,传言胡惟庸曾命太医在刘伯温的汤药中加进了毒药,本就难以活命。当月16日,刘伯温便因病(有说中毒)身亡,死后葬于青田县南田乡夏中之原。

假如,刘伯温临死前没有吃那一口烧饼,也没有送给朱元璋,不但自己会客死异乡,可能还会连累到家人。因为,朱元璋对待猜忌的功臣,可都是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例如: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虽说刘伯温因“烧饼”名扬天下,而又因“烧饼”黯然落幕,或许有人认为他智谋不足,连给自己谋划一个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都做不到。想想神通广大的孙,还不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见,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自己的命运又被别人掌控之时,也就如同孙头上的紧箍咒,已难逃脱“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命运。因为,一切取决于持刀者的心情,心情不好,手起刀落,性命不保;心情好,也许可多活几日。

但是,无论是刘伯温临死前要吃一口烧饼,还是猜出来朱元璋碗中的烧饼,或是流传的《烧饼歌》等烧饼事件,多出现于民间传说或野史,而在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因此是不可信的。

图片来源网络

3

中国传载着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在这段慢慢长路中有很多能人志士、有勇有谋的人不断涌现出来,说到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我们就会想到刘伯温。

刘伯温很聪明但年少不得志,他也曾跟随过别人,因不被重用就隐居了;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也是非常尊重和赏识有才能的人,于是经人介绍后他认识了刘伯温这样一个仪表堂堂、满身正气的人,再加上两个人多次交流以后,朱元璋觉得此人可以重用,于是刘伯温就成了朱元璋非常得力的助手。


果不其然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后来在治国上刘伯温也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刘伯温非常了解朱元璋的为人于是就急流勇退、自行辞官隐退了下来,但是还是遭到了胡惟庸的陷害,他自知时日不多,所以在临终前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吃一口烧饼,而刘伯温为什么要在死之前吃烧饼呢?

原来刘伯温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众所周知他曾写过一本预测书叫做《烧饼歌》,这本书详细记载了明朝之后800年将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而刘伯温之所以会在临死之前要吃一口烧饼就是为了告诉世人,自己的预言一定会成真的,希望世人能早一些做好准备。


刘伯温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也不是空穴来风、空口无凭的事情,因为朱元璋曾经通过一个小小的测试确认了刘伯温的能力。

有一次朱元璋拿烧饼咬了一口用碗扣住让刘伯温猜里面是什么,刘伯温不加思索就说里面是金龙咬过的东西,像太阳又像月饼,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就是龙的化身,刘伯温说是龙吃过的,就等于说是皇上吃过的,朱元璋听后觉得很舒服。

既然刘伯温知天文地理,能掐会算,又有预测能力,朱元璋就想让刘伯温预测一下明朝的未来,刘伯温深知这样的事一句话说不好,就会遭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向朱元璋要了一块免死金牌才敢预测,如此也就写成了这本有名的《烧饼歌》,写了明朝开始之后800年所要发生的大事件。


最终刘伯温在六十五岁的时候去世,被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追封为太师,也算是刘伯温对明朝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吧。



4

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和宋濂两个人名声都很大。作为朱元璋最主要的谋士之一,刘伯温身负绝技、知识渊博,尤其精通象纬之学,曾经帮助朱元璋问鼎天下,参与了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功勋卓著。刘伯温看透了朱元璋的性格,也明白要激流勇退的道理。尽管如此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也最终没有安享晚年。在洪武四年,天下初定,刘伯温就请求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也不干预朝廷事务。

但是,人不找事事却找你,作为朱元璋枪手的丞相胡惟庸,先是罗织罪行使得刘伯温被夺去禄位。此时,如惊弓之鸟的刘伯温只能进京谢罪,朱元璋不发话,刘伯温不敢回家。本来身体就有病,在紧张的情绪中,愈发严重。有趣且耐人寻味的一幕就发生了,胡惟庸猫哭耗子,带着所谓的御医来探望,给他开药,之后就派人把刘伯温送回家,一个月左右刘伯温就死在了家乡。根据《明史》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皇帝是无情的,特别是朱元璋权力欲与猜忌心又非常严重。其实,胡惟庸是在朱元璋默许下,下毒伤害刘伯温。胡惟庸来过之后,刘基就抱病去觐见了朱元璋,禀告了御医探病吃药之后,病情更加严重的事实。朱元璋心知肚明,轻描淡写地宽慰了几句。

刘伯温回家之后,知道时日无多,也明白皇帝想要自己的命,就不再吃药了,65岁驾鹤西去。至于死前吃一口烧饼,在正统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或许是野史中的故事。可能是有些人熟悉刘伯温著名的《烧饼歌》,就与烧饼联系起来了。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5

刘伯温是朱元璋身边数一数二的能人,他能掐会算,算无遗策,民间对刘伯温的评价很高,对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充满了无数的遐想。

对于刘伯温的实力,历史上是给予肯定的,民间也是给予肯定的,有一种说法,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大家都认为刘伯温是诸葛亮转世,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

朱元璋从草根到帝王,自然有无数人帮助他,否则凭他自己的本事,是无法走到帝王位置的,这也是因为朱元璋求贤若渴的缘故。

刘伯温与朱元璋相识,是由人引荐。刘伯温12岁就中了秀才,这是多少人都求之不得的事情,他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后来他在官场混得不舒服,觉得当时腐败昏暗的官场不适合自己,自己的一身才学也无用武之地,于是选择弃官回乡。

就在这时,求才的朱元璋遇到了仕途不顺的刘伯温,两人经人引荐,在朱元璋当时的住所见面了。

当时朱元璋在客厅等待刘伯温的到来,一直等到了中午,朱元璋也不恼,直到等饿了,自己拿起一个烧饼就咬了一口,这时候,有人喊道:“刘伯温到”。

朱元璋一听,人来了,于是将咬了一口的烧饼放在了桌子上,用大碗盖了起来。他想,你刘伯温来见我摆这么大架子,我必须要考考你,如果你是一个草包,一会儿看我怎么收拾你。

这样想着的时候,刘伯温进来了,两人寒暄过后,朱元璋对刘伯温说道:“素来听说先生能算一切,不知道先生能不能猜出这个碗是个啥?”刘伯温一听,哎呦,还考我,于是掐指一算,笑道:“这里面的东西像太阳又像月亮,还被龙咬了一口,应该是个饼。”

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朱元璋一听,刘伯温不仅猜对了,还说自己是真龙天子啊,笑逐颜开,对刘伯温又佩服又喜欢。

后来刘伯温与朱元璋二人你侬我侬,开开心心走天涯,一统天下。朱元璋就想知道这个大明朝能咋样,于是问刘伯温800年后明朝是啥样?刘伯温一听,赶紧和朱元璋求一个免死金牌,否则绝对不说,朱元璋无奈,只要赐给他一个免死金牌,刘伯温这才将他的预测写成了《烧饼歌》,以这样的方式去说明明朝800年后的样子,以天机不可泄露为由,没有直接说。

后来,刘伯温在朝廷中逐渐不受待见,他本人也感受到了朱元璋对他的防范之心,于是刘伯温选择离开朱元璋,告老还乡。

朱元璋不希望刘伯温离开,他还想得到刘伯温的预测呢,可惜刘伯温铁了心要离开,最后朱元璋只好放刘伯温回乡了。

刘伯温在家乡临死之际,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吃一口烧饼。吃完之后,刘伯温这才咽气。

刘伯温临死前吃一口烧饼,一个是表达自己对朱元璋的感情,回忆自己这一生辉煌的开始,也纪念朱元璋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一个是提醒朱元璋,《烧饼歌》并非戏作,要仔细参悟,好自为之,他先走也。

6

历史上神机妙算的人,去世前似乎都比较忙呀。刘伯温死前,还要吃一口烧饼,这又是为了何事呢?这跟刘伯温和朱元璋的一次对话有关。

刘伯温自幼习文,通晓经史、天文、兵法,元至顺年间还考中了进士,入仕为官。只是呢,刘伯温为人廉洁正直,嫉恶如仇,因而屡遭排挤。刘伯温感觉仕途无望,弃官归隐。

至正十九年,刘伯温48岁时,朱元璋攻下了浙东,力聘刘伯温、宋濂等浙东名士。刘伯温一出山,就向朱元璋“陈时务一十八款”,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后又分析天下大势,帮朱元璋定下了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之后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大策。刘伯温由此有了“诸葛转世”的美誉,正所谓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神机妙算,天下无双。

正因为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识通晓古今,又可预知未来,所以,朱元璋就想测试一下刘伯温。

有一天,朱元璋在内殿,拿着一个烧饼,刚咬了一口,太监进来禀报,说刘伯温求见。朱元璋一听,放下了手中刚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了起来,召刘伯温进见。

朱元璋看到了刘伯温,就问:“先生通晓古今,可预知未来,可知这碗中为何物?”

刘伯温掐指一算,信心满满的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估计朱元璋咬了一口饼,嘴角的饼渣没擦,而殿内又洋溢着烧饼的香气,加上朱元璋喜爱吃烧饼,这并不难猜呀。马皇后曾经为了给被关起来的朱元璋送烧饼,还被烫伤过,朱元璋喜爱吃烧饼,应该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朱元璋听刘伯温说出了答案,不由惊叹,特别是刘伯温说自己是金龙,内心泛过一阵喜悦,就想问问天下后世如何。朱元璋和刘伯温,一问一答,这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谶书,刘伯温的《烧饼歌》。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说朱元璋有“万子万孙”。这在朱元璋看来,是大明基业可以千秋万代了,这是秦始皇都做不到的事情,自然非常高兴。而实际呢,朱元璋的确有“万子万孙”,据说最多时有一百多万,但这并不代表明朝不会亡。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已经明确预言了大明的命途,从靖难之役,到明朝灭亡,都一一应验。我们摘取部分,来看一下这本谶书的神奇之处。

“只恐燕子飞来”、“秃顶人来文墨苑”,预言了道衍和尚鼓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天下饥寒有怪异”、“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预言了天下灾荒,魏忠贤乱政。“八千女鬼”即“魏”字。

“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预言了崇祯杀戮过重。

“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预言了李自成起义的祸乱。

“黄河涉过开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刘伯温已经说了,大明朝遇到顺治就完了,而李自成过了黄河,崇祯也会吊死在煤山之上。

刘伯温甚至还预言到了顺治和多尔衮之争,“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

刘伯温的预言很厉害呀。但自古有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刘伯温疾恶如仇的秉性很难改变,也最终害死了刘伯温。

朱元璋曾询问刘伯温谁最适合做丞相,说了三个人,刘伯温都说不合适。朱元璋让刘伯温做,刘伯温坦言自己太疾恶如仇了,不像李善长那么善于调节大臣之间的关系,是做不好丞相的。

正因这点,刘伯温树敌过多,饱受排挤。再加上刘伯温经常直言不讳,又不符合朱元璋很有主见的行为方式。这就导致了刘伯温虽然功劳很大,却并不受重用的结局。刘伯温反而受到多疑的朱元璋,越来越多的猜忌。最终,在朱元璋的默许下,胡惟庸在刘伯温的药中下毒,毒死了刘伯温。

据《明史》记载,刘伯温死前,将《天文书》交给了儿子刘琏,让刘琏献给朱元璋,并且交代,不准后世子孙再学此术。原本刘伯温还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朱元璋贡献自己最后所学,因为胡惟庸在,就作罢了。刘伯温遗言,待到“惟庸败后,上必思我”。

不过,那时候刘伯温早已经死了,朱元璋想也没用了。即使是通晓天文地理,可以预知未来,君子执着于正道,还是斗不过惯用歪门邪道的小人呀。刘伯温最终也没能斗过胡惟庸。

传说中,刘伯温死前,还是想为大明尽最后一份力。所以,他让儿子拿来了一个烧饼,咬了一口,然后命儿子用碗覆盖,并交代儿子一定要告诉朱元璋自己死前所做的这件事。其实,刘伯温是想提醒朱元璋,不要忘了他们之前的对话,不要忘了《烧饼歌》。只是呢,朱元璋并未能悟透呀,未能及早避祸,一切还是按预言发生了。

编后语:《烧饼歌》现在通常被认为,就是清末时的人所作的一部伪书罢了,仅供茶余饭后娱乐,不可当真。

7

前言:刘伯温正史记载,他是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这种头衔的人一大把,故不能看出他有异于常人的特异功能,当然古代的谋士肯定是有一些本事的,他们都是饱读诗书,内有乾坤。但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那都是后人夸大和民间传说把他们过于神话了。


此题问的刘伯温死前为何吃一口烧饼?当然不是他饿了,那有何用意呢?

这必然和他作的《烧饼歌》有关,《烧饼歌》和袁天罡做的《推背图》齐名,被称作预言神书,但这在正史中并未出现。正如鲁迅先生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多智而近妖”,其实刘伯温在民间传的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是预言神书,那为何叫《烧饼歌》呢?《烧饼歌》中有提及,原文如下: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开视果然。帝即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这段文字中说了两个意思。一是《烧饼歌》的来由,二是说刘伯温能掐会算。

其实据考证《烧饼歌》是清末人所做的一本伪书。我急于揭开谜底是想说,这只是野史,而刘伯温也并没有那么能耐。

真实的刘伯温在元末考中举人,但只做了一个县令。50多岁才开始辅佐朱元璋,而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也仅仅只给他封了个伯爵,而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人都被封为公爵,这说明朱元璋对他的重视程度也就那么回事。


所以上面的故事我且说之,你且听之。刘伯温再能神机妙算,但他绝对没有算到自己的结局,朱元璋要毒死他了。

他在死之前吃一口烧饼有两种解读。一是让朱元璋记住他在《烧饼歌》中所预言的,大明要想千秋万代,朱元璋就不能滥杀无辜,尽失人心。这是尽忠,另一种解读是他怨恨朱元璋,他要以咬一口残缺不全的烧饼来破他之前算到的朱元璋会万子万孙的局,报复朱元璋的狠毒,这也能理解,人无完人,毕竟他曾为朱元璋效果力。

8

刘伯温——明朝开国功臣,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著称,人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虽然曾经是元朝官员,但是后来投靠朱元璋,一直在为他出谋划策。它的作用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左臂右膀。

但是民间常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代王朝处理开国大将,基本上都是一个头痛的事情。好一点的可以杯酒释兵权,差点的只能赶尽杀绝了。

当时征战陈友谅时,刘伯温还救过朱元璋一命。但今非昔比,朱元璋是君,而刘伯温只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探望。据说刘伯温自从喝了胡惟庸带来的御医开的药后身体却每况日下。刘伯温跟朱元璋谈起了此事,但朱元璋却冷漠回应,使得刘伯温甚是寒心。

当年同自己九死一生救的君皇,如今对自己也不过如此,加上刘伯温早已揣测到朱元璋定是对自己起了疑心,之后便拒绝吃药。

刘伯温在卧床期间,还命自己的长子刘链在自己死后一定要将天书(《烧饼歌》)奉送给朱元璋,又对自己的儿子教以处国之法、忠君之道。

刘伯温心系国家,可惜朱元璋却不再信任自己,刘伯温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但却有个念想吃一口烧饼,而这个烧饼却着有着原由,到底是什么呢?

原来刘伯温吃烧饼是对往事的回忆,可谓是痛彻心扉。当初朱元璋登基不久,便想方设法从刘伯温口中探出自己子孙是否能千秋万业。

一日把自己咬了一口的烧饼扣在一个碗下,问刘伯温碗底下是什么?刘伯温答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朱元璋大喜,趁势问大明江山的根基能立多久?

刘伯温也是个机智之人,回答不好可是死罪,便推辞说天机不可泄露,唯恐冒犯。朱元璋金口一开说免他死罪,刘伯温便开口道:“万子万孙。”朱元璋更是欢喜,赏刘伯温万两。

人在临死之际最是留恋人间,最是能回忆起往昔的情谊。在战场上,他与朱元璋情同手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保朱元璋周全,如今朱元璋却这般对待自己,刘基心如死灰。

也许是刘伯温看透了朱元璋的不仁,不论是他有意还是无意,胡惟庸都已害了自己,而他却不动声色,于情于理他都已经无情无义。

刘伯温掐指一算,如果自己将完整的烧饼咬一口,明朝万子万孙的基业将被打破,于是他狠狠地在烧饼上咬了一口,让朱元璋的梦想彻底变为白日梦,这就是野史中他为何要临死前一定要吃一口烧饼的原因。

野史归野史,正史并未有记载,就算是刘伯温临死前吃了一口烧饼,于情于理他都不会诅咒大明江山。

因为他心系天下百姓,江山改是战争的结果,他是不会留下诅咒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

再者刘伯温在临死前命自己的儿子将天书交给朱元璋,那么于他那份情感依旧在,他也不会因朱元璋的无情而变得无义,更何况他并未摆脱君命难为的封建思想的束缚。

在者我们退一步讲,其实朱元璋的后代达到了万子万孙的地步。都是因为后来出台的各种政策,皇室后裔每多生一个孩子,将会多一份俸禄。因此当时朱家的王公贵族,开始拼命的生孩子。

朱元璋在他几个儿子出生的时候,曾经给后人定下过起名字的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辈分。第2个字是朱元璋钦定的辈分,第3个字是由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组成的字。

在前三代的时候,朱元璋的后人直接把所有常见的带有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用光了。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去重新造字。后来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偶然之间发现了明朝皇室名字的特点,有的时候就拿来利用了一下。

举个例子就知道了:朱公锡 朱慎镭 朱同铬 朱同铌 朱安汞 朱在钠 朱均铁 朱成钴 朱成钯 朱恩钠 朱恩铜 朱勤烷 朱孟烷 朱悦烯 朱定烷 朱琼烃 朱颙炔 朱厚烷 朱厚烃等。

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是被神话了的,但是他的聪明才智流传于千秋万代,终究也是一位拥有政治才华之人,值得后人敬仰。

9

刘基,字伯温,青田县人,故称刘青田。他是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明朝开国元勋,被封为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后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也有称他为刘文成、文成公。一部《神机妙算刘伯温》将刘伯温机智聪敏的形象深入人心,可刘伯温却在临死前作出吃一口烧饼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呢?

据说有一天,朱元璋在吃烧饼,在咬了一口后,用一个碗将这个烧饼盖着,让刘伯温猜这里面是什么,看他是否真的像外界说的那样神通广大。刘伯温掐指一算,道:“这里面的东西有像太阳,又像月亮,被真龙咬过了一口。其实这个东西是被你咬过了。”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这也是烧饼歌的起源。

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帝王而言,朱元璋会关注明朝未来这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意外。据《烧饼歌》记载,朱元璋问刘伯温:“明朝能兴盛多久?”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据说可知晓过去未来。即使如此,还是要活在当下啊,刘伯温一开始自然不敢不敢说明朝气数,担心帝王无常。朱元璋给了他免死牌,他才将他的预测说出来,而他的那些预言在之后也一一得到证实。

例如,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此后的大明王朝将连续出现兄位弟承的现象。”朱元璋问:“难道会出现父子相争、弟子相争的情况吗?那么,明朝最后的结局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刘伯温只说:“非也,树上挂曲尺(树上挂着一个姓朱的人,预示了崇祯皇帝上吊而亡),遇顺则直,至此天下未已(遇到大清的顺治皇帝,这下子大明王朝就是彻底结束了)。”朱元璋问:“何为?”刘伯温回答说:“(万历)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崇)贝衣行(祯)。公侯不复朝金阙(所有的王公大臣将不会再上朝朝拜皇帝),十八孩儿(可看为“十八子”,这就成了讴歌“李”字,而且兑卦方位属西,意思是将要有一个李姓之人自西而来,取大明天下而代之,这个李姓之人正好对应了李自成)难上难(传承了十八个皇帝,至此就风消云散了)

而刘伯温在死前吃一口饼,就是在指向《烧饼歌》,在说明他的《烧饼歌》是会实现的,是在想向皇帝暗示未来。也许刘伯温心里还是在期盼着命运能够改写,皇帝能够在自己的暗示下朝好的方向发展,也许未来会改变。也许,这是一个臣子最后的尽忠了吧。

未来是不是一开始就被订下了,命运的走势究竟会不会改变?如果按照刘伯温的预言,未来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那么,活的还是自己的人生吗?无论如何,也想去拼一把,去改变所谓的未来,莫要像明代子孙那样荒唐,这样的未来才是最好的未来。

10

这大概又是谶纬之学罢了,刘伯温小时候被称为神通,二十岁的时候已经获得进士,相当于今天的高考状元,在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被称为先生,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力破强敌,功冠有明一代,在文学上,明史评价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无论是在军事、政治、文学、艺术领域造诣非凡,令世人敬仰,也许他的成就太大了,但死得又离奇,在明朝开国的政治风云中终究没有躲过。所以在民间关于他的身上就有了许多传说,其实大都不可信,只是为了满足底层群众对高层政治的窥探之心罢了。

(刘伯温)

1.烧饼歌

这一说法更离奇,就类似于《推背图》一样,说是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吃烧饼,忽然刘伯温觐见,为了测验他,就把吃到一半的烧饼用碗扣上,说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推背图)

刘伯温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果然猜中了,然后就引申出这对君臣关于身后之事的一段对话,后人把它整理出来,很多预言都得以实现了,因此称它为烧饼歌。

(烧饼歌)

2.离奇的烧饼歌

里面预言明朝之后八百年的大事,如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魏忠贤乱政,李自成起义等等,如八千女鬼”合成一个“魏”字就是指魏忠贤,只恐燕子飞来,指的是燕王朱棣谋反,又如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就是指李自成造反,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则是指崇祯皇帝煤山上吊。

(这都能想到)

3.为何死前吃烧饼

可能是自己预言了许多事情,就是没有预言到自己的死亡,自己曾经做的烧饼歌还是把它吃到肚子里去吧。其实这都是编撰和猜测了,真的历史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的,即便是正史记载也离真相差十万八千里。

(明太祖)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22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