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统治者,他完成六国统一的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壮举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至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这是他的过失,与秦始皇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的大业,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筑长城的丰功伟绩而言:那又算得了什么,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看待,既要肯定他的功劳,又要善待他的过失,“人无完人,全无足赤”。

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人们的思想文化;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瑶役;残害人民的手段极其离奇强暴。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所以“焚書坑儒”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是一笔败笔。焚書坑儒没有什么正面意义。

但正确评价秦始皇,他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




最佳贡献者
2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正面意义,硬要说的话还是有的,那就是加强了思想的统一,进而巩固了政权,更有利统治全国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丞相李斯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随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了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作为儒家经典的《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甚至有胆敢谈论《诗》、《书》等著作者要被处死,至于“以古非今”来“妄议朝政者”则予以灭族处理。同时,朝廷下令禁止私学,“以为师吏”,间接的阻挡了民间教育的发展。

此举措下达后,无数的儒士、方士通通被波及,有的甚至被“活埋”、“杀一儆百”,使人民“敢怒而不敢言”。但对于稳定全国的政局来说,却是一个“杀器”有效的以此“名目”清除了许多的反对者,进一步巩固了秦的统治,也为以后各项政令的实施扫清了障碍。

总体上来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意义和影响,是极为严重和深远的。而其所产生的正面意义微乎其乎,几乎不值一提。就其负面意义而言,则是相当的“显眼”。不但进一步钳制了当时人民的思想,而且还使统治阶级灌输的“愚民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人民被压迫的更严重了。

3

焚书坑儒重的是统一思想。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是军事上,文化上其实大家还是把自己叫做赵人、魏人、楚人等,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的概念。这样的秦帝国迟早会步周朝的后尘,无法把各国真正统一成一个国家。焚书坑儒虽然对文化是个大迫害,但是秦始皇以铁血的手段把战国末期百家争鸣的种种思想统一禁止。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强行统一思想(你可以参考基督教的烧烤异端强行推行宗教和禁止异教),把任何敢于和秦帝国思想对立的人都从肉体上抹杀掉。这个措施很有效,秦帝国存在时间不过几十年,却实实在在地削弱了原先诸侯国的影响,初步打造了“中华民族”的存在基础。这个是其正面意义。

4

这里面争议最大的是焚书,都说秦始皇一把火烧掉了百家经典,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浩劫,个人觉得,秦始皇没有让文化绝版,他在咸阳收藏有古今图书,圣人之全经犹存,各国之史记犹在,只是被后来的项羽给一把火给烧了,项疯子才是文化罪人。

另外说一点,焚书坑儒不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进行的国策,从统一到事发隔了快10年,事情很快就结束了,秦始皇没赶尽杀绝,没有再烧书,也没有进行文化专制的迫害,所以焚书坑儒只是个偶然的历史事件,过了就过去了,民间又恢复收藏和诵习《诗》、《经》等百家书,绝不像文字狱一直在执行。

开创性的朝代,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秦虽命短,汉承秦制,延续几百年,隋也命短,唐继承隋衣钵,延续几百年,这两朝的制度深深影响了后世千年。

所以说,秦始皇的焚书,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而推行文化专制的具体事例,有人说他这是帝国行为,我想说,当年孔子杀少正卯不也是铲除异端吗,后来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不也是统一思想么,实际上秦始皇的焚书没严重到多少程度,皇家图书馆里始终有一套,儒学和儒经一直存在,事后各类博士、诸生依然供职于朝廷,只是秦始皇不许臣民用这些学派典籍来反对大秦王朝。

图为坑儒谷石碑背面。唐玄宗时期曾在此地建有儒生庙,于宋代毁灭,上世纪70年代曾在此地发掘了一尊儒生像。

坑儒,准确说是坑术士,那些从事方仙道的“诸生”们,拿着朝廷给的供养,在那妖言惑众,秦始皇以欺君罔上,对其杀无赦,个人觉得坑杀术士是没有问题的,不但符合当时的道德准则,就算放在任何朝代,以至放到现在,这种误国误民的群体都是被打击的对象,死有余辜,还有一批人是以古非今,明目张胆反对国家政令,藐视国家制度,在当时条件下,扫清了对巩固统一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5

我是真君,我来回答。

如果历史上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的,那么秦始皇是当仁不让的,他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可以堪称上是顶尖,一系列举措也是影响深远,唯一被人们所诟病的就是焚书坑儒这一事件,但是其实想一想这事件背后有着怎么样不为人知的意义。

首先借用秦时明月中的一句话,秦始皇是人,但却完成了一个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焚书坑儒这样的话端呢?一切事情都是有原因的。

秦国统一离不开法家的思想支持,其中韩非的法家思想对嬴政有着很大的影响,还有商鞅和李斯这样法家文化的弘扬者在帮助他,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侵犯了儒家团体的利益,所以儒家想要挽救自己的地位。

想要儒家成为治国正统,所以想让秦始皇施行分封制度,但是这样的制度却大大的分化了中央集权,这与嬴政的目的正好相反,所以引起了嬴政的不满。而一些大儒甚至直言顶撞嬴政,否定嬴政。这更加惹怒了嬴政。

嬴政思前想后,这些儒家人的思想会分裂统治,所以下令将所有相关书籍全部收集起来,存下一份留在皇宫之中,剩下的所有书籍,除了医术以及一些种植技术的书籍之外全部焚毁,如有私藏便是死刑。由此可以看出嬴政并没有想要断了儒家的传承,否则不会留下一份,他只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出现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

还有一点便是其实这些书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并无用处,作用最大的还是那些政敌,他们很可能会利用这些东西来蚕食自己,这是嬴政不想看见的,所以也是借此机会清洗对手。

至于坑儒事件,至今并没有证据坑杀的是儒术,倒是大多数人认为坑杀的是那些术士。

6

焚书坑儒,单从字面上看非常具有杀伤力,是典型的贬义词,自然不具有什么正面意义。

不过,通过探究历史的真相,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焚书坑儒对统一民众思想、严明国家法纪和推行天下一统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秦始皇画像

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

第一,焚书统一了国家思想,有利于核心价值观趋同。

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非常活跃,诸侯国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思想来治理国家。大家都沿用了周王朝创立的分封制,但最后导致的是分崩离析、诸侯割据,可以说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秦国之所以能够在群雄争霸中异军突起,得益于商鞅变法和郡县制的治理方式,才蓬勃发展国力大增,最终取得了统一霸业,可以说秦始皇是”法家“理论的最有力执行者和最大获利者。

秦完成统一霸业后,自然要继续推广自己的成功经验,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秦朝初期,虽然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从国家层面上对政治、经济、文化上进行了规范统一。但诸子百家思想在民间仍然十分活跃,思想领域十分混乱,这极大地阻碍了郡县制的推行。

一个国家的统一不仅仅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共同的价值观上。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民众思想混乱,那么这样的国家必然也不会长久,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秦始皇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再次出现,所以下令把史官收藏的,除秦国史料以外的其他六国的所有史料,儒家的《诗》、《书》,“百家语”等书籍通通烧掉,意图通过文化专制的方式来统一国家思想,进而推动形成国家统一的核心价值观。

虽然形式和手段不值得推崇,但也确实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郡县制的国家治理方式至今仍然被沿用,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焚书场景画面

第二,坑儒严明了赏罚法令,维护了国家秩序。

秦始皇的坑儒,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把读书儒生或儒家学士抓来活埋了。实际上,坑儒的主要对象是“术士”,而且是有欺君之罪的犯罪分子。

秦始皇一直想长生不老,有两个叫侯生和卢生的人自称能够帮助皇帝解决这个事情,从秦始皇那里领取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后到处招摇撞骗。

眼看期限要到,两个人无法交出当初承诺的长生不老药,自然没有办法向皇帝交差。只好脚底下抹油跑路了,一边逃跑还一边散布秦始皇残暴血腥的坏话。

恰好这时候有人举报咸阳的诸生中有人妖言惑众,扰乱老百姓的思想。秦始皇更是火上浇油,下令把散布妖言的读书人抓起来严刑拷打,令其互相检举揭发。

此案最终有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牵连进来,被盛怒之下的秦始皇下令全部活埋了。

这些被活埋的人,有招摇撞骗、罪有应得的“术士”,不可否认也有屈打成招被冤枉的人。毕竟任那时能够懂点阴阳玄学的人是读书人居多,难免会有一些儒生被误杀了。

按照秦国法律,欺君犯上是死罪,把这些人杀了也不是无章可循。但是一下子活埋这么多人,难免和有个人情绪失控、性格缺陷没有关系。

不过,秦始皇也通过这件事情,向天下昭示:严明赏罚、惩戒犯罪的法令神圣不可侵犯。

对尚处思想混乱、偷盗成风、欺诈横行的年幼帝国来说,坑儒起到了杀一儆百、维护国家正常秩序的良好作用。

秦始皇兵马俑

但不管怎么说,焚书和坑儒都是非常极端的做法。极端措施、暴力手段,对于革命者来是非常管用的一把利刃。但对于执政者来说,不以民为本,残暴和专制只是政权垮台的加速器。

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或者给我留言!

7

谢谢你的问题!

公元前213年,李斯和秦始皇的智囊团辩论了一场,李斯赢了,并随之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第二年,侯生和卢生两个江湖术士潜逃了,嬴政怒了,便引发了“坑儒”事件。

从《史记》相关的文献记载来看,“焚书坑儒”也有他的三个正面意义:防止谣言、保护理工医学、惩治江湖骗子。下面钳工来一一解析:

  • 一、防止谣言,推崇法治

“焚书”的本质是打压其他学派,防止对法治建设产生诋毁性的言论。其实,“焚书”只是第一步,重点在于后面的措施:禁止办立私学。

想要扩大办学传播自己的学术,很多人的方法就是诋毁别人的学术。当然,有些人就会夸大其词,故意造谣。因此,李斯为了防止谣言传播,便禁止民间私办学校。

那么,有人想读书怎么办?

进公办学校,学习法律。老百姓可以跟着管法令的官吏学习法律。这样便可以巩固法治建设。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史记》

  • 二、保护科学

“焚书”并不是什么书都烧。李斯指出:农学、机械和医学等自然学科是不烧的。也就是说只烧了那些讲道理的书,这类的书没得学,想读书人的砝码就会向自然科学的层面倾斜。所以说,“焚书”事件对自然科学起到一定的正向保护作用。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

  • 三、惩治江湖骗子

古代皇帝几乎都有一个长生不老的梦想,而这个白日梦的发端,正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先是让徐福带着一批童男童女,开着大船去海上找长生不老药,结果徐福带着人和钱跑路了,据说跑到日本去了。

后来,秦始皇又找到卢生侯生两个人,也是给钱在家里炼丹,结果这两人也是炼了许久,啥也没有炼出来,又跑路了。跑路之前还宣传了一些秦始皇的坏话。

这些江湖骗子明显是把秦始皇当猴耍了。秦始皇的长生不老梦破灭了,也愤怒了,因此把一批方士抓起来审讯,结果他们互相检举揭发,挖出了470多人。

“坑儒”埋的便是这470多个方士,就是江湖骗子。

因此说,“坑儒”事件对惩治江湖骗子起到很好的正向威慑作用,也证实了长生不老的荒缪。

  • 四、总结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焚书坑儒”成为秦始皇的罪名,似乎早已盖棺定论,但是书并没有全烧,杀的也并不是儒生。

另外,“焚书”显然执行的不是很彻底,虽然说刘邦项羽不读书,但是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还是有书读的。“坑儒”主要作用主要是威慑江湖骗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反对封建迷信。

从秦始皇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学到:1)长生不老自古以来就是江湖骗子拿来骗钱的把戏;2)科学是应该非常值得保护和推崇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8

其实学术届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始皇帝不过是坑杀了几个闹事的学生,烧了一些反秦的竹简,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文人黑为“焚书坑儒”,深以为然。

如果非要说正面的作用,我想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1.震慑了一些对抗统一的力量,维护了大秦的团结。

秦统一六国之后,固然是完成疆域版图的目标,但所谓打天下易,治天下难。我想,秦之内一定有许多势力不甘心被秦所统治。就如同后来的项羽。“楚虽一人,亡秦必楚”这样的思想依然大量存在。

所谓乱世用重典,始皇帝以雷霆手段,给反秦势力以震慑,从秦的角度上讲,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

2.威慑了一些以文乱国的酸腐文人,维护了以武治国的统治思想。

秦统一六国前,固然是有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到后期,长时间的文化融合后,基本形成了儒、法等主要流派。而秦当时崇尚以法治国,兼容百家的执政理念。

对于阻碍统一,阻碍政令施行的诸多流派的书籍一焚了之,对私藏禁书者杀之,类似后世的“文字狱”。固然是有些残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但确实推动了社会从混乱状态走向有序。

3.为“书同文”的执行奠定了基础。

始皇帝统一之后,废除诸国文字后,要求以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减少了沟通上的障碍。但与此同时,必定会触怒各国的读书人,动摇他们生存的根基。在这种情况,首先抵抗的就是文化人。始皇帝的这种“暴政”,让他们在自主变革还是保住脑袋中做出选择,一定程度上震慑蠢蠢欲动的文化阶层。

总之,辩证唯物法教我们科学的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在维护正史观点的同时,不妨发掘一下事件背后的事件。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更清晰的认清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我认为是很好的。

希望能够帮到你。

9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事,我认为在当时是有正面意义的,但放在现在来看也能说明其反动性。

秦始皇作为我国古代第一位皇帝,他一统六国、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车同轨书同文、修建万里长城,创建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秦始皇在当时是对生产力有巨大促进的,也是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的。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事,我个人认为在当时理由是充分的,为啥我这么说:

对于秦始皇来说,“焚书坑儒”很有必要,具有正面意义

一、焚书是为了稳定和统治需要

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将春秋战国以来的所有经典的思想书籍,全部付之一炬,而且规定民间借古讽今者杀。

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焚书的导火索是有人拿着春秋的典籍,反对他实行郡县制,让其还是实行封建制。秦始皇焚书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郡县制的执行。大家想想,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的思想,肯定容易把人的思想搞乱了,不利于政权的稳定。秦始皇刚建国而且还是实行新的制度,如果大家不统一思想,不采取高压政策,一定是不行的。

焚书也强化了思想,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坑儒这个事,有点不准确

坑儒这个事的起因是秦始皇想长生不老,于是就派人去寻找长生不老之术。这其中有两个书生(骗子)没有找到仙术,还私底下说秦始皇傻,天底下哪有长生不老之术。

我们设身处地的为秦始皇想想,钱也出了、人也派了、还那么相信这帮骗子,你们现在说我傻,拿钱的时候怎么不说。秦始皇一怒之下就抓了一些方士,然后一审问,一说二、二说四,人越扯越多,最后大该有400多人都被坑杀了。

其实坑儒这个事,我认为也不太过分。秦始皇被骗了,而且坑的大部分是方士(骗子)。

“焚书坑儒”的负面效果

秦始皇“焚书坑儒”让他背负了千年的骂名,也让他得到了“暴君”的光荣称号。我认为主要的负面效果如下:

1、阻碍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秦始皇这种行为被后世的帝王纷纷的效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朝历代的文字狱等等。

2、摧残了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优秀典籍毁坏殆尽,很多优秀的思想都失传了。

3、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春秋典籍里面有很多是记载科技的。

问答总结: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事,给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科学都造成了重大伤害,但同时也对国家统一、“郡县制”的执行、民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0

所谓的焚书坑儒基本上都是后代的儒生黑秦始皇的。因为秦国以至秦朝主要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治国。儒家这个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门派失去服务对象。他们有理由有动力黑秦始皇,而且秦朝灭亡后,儒家思想专制2000年,谣言也就成了真相。

秦始皇刚统一全国的时候,对儒家还是比较优待的。为儒生设博士官职、可参政议政、秦始皇也经常向他们咨询意见。秦始皇曾就郡县制向博士团咨询意见,但是儒生坚持分封制、拼命的鼓吹周朝分封制导致秦始皇不喜。后来秦始皇举行泰山封禅,儒生争相吹嘘自己懂封禅,秦始皇便把封禅的典礼交给他们,结果这群人等始皇帝上了山,他们连封禅流程都定不下来,一群人吵了吵来吵去,互相拆台,搞得封禅大典差点进行不下去,从此儒生就开始为始皇帝所轻视,儒生至此开始被冷落。

被冷落的儒生开始和方士进行勾结,利用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的心态编故事骗朝廷的钱,编造蓬莱仙岛有仙山,借此机会领用大量的经费,跑路去逍遥。有些儒生还经常写文章讽刺始皇帝。最终终于惹怒了秦始皇,下令坑杀参与诈骗的方士和儒生,这就是所谓的坑儒。其实这事和坑儒没啥关系。严格说只是处理那些骗朝廷经费的人。而且坑杀对象也只是局限在参与事件的人。其他的儒生并没有事。

李斯进言秦始皇,罢百家而统一思想,并献策收天下之书,地方非博士官所职,收藏诗、书、百家言论的都得烧了,当然官方还是要保存这些书籍的。所以焚书一定程度上是真的、但执行的也不是非常严格。

秦始皇下令收书主要是为了统一思想,同时也是为了稳固统治,诸子百家因为不能进入秦朝的统治核心,一直都和原六国的复国者有相应的勾连。当然焚书绝对不是什么高明的政策,不过封建王朝禁锢思想的锅甩不到秦始皇头上,延续2000年的儒家政治是汉武帝选定的,并在以后的朝代不断加强,宋代的程朱理学、明清的八股文才是真正的禁锢了人的思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