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乾隆四十三年,皇帝下旨为顺治朝追罪的睿亲王多尔衮平反昭雪。诏曰: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多
乾隆四十三年,皇帝下旨为顺治朝追罪的睿亲王多尔衮平反昭雪。诏曰: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首告诬以谋逆。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朕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荩,感厚恩,明君臣大义。乃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此时是公元1778年,距离多尔衮去世已经过去了128年。
有清一代,关于多尔衮的身后事终于由乾隆盖棺定论。对于一个被“谋逆”追罪的人来说,最后给定“忠”的谥号,颇有几分戏剧化。
多尔衮死后不到两个月即被清算,落了个身败名裂。顺治十二年,皇帝下诏求言,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精奇尼哈番许尔安上疏历数多尔衮的功劳,请求能为他平反冤案,恢复爵位,被济尔哈朗等人驳回,两人也被流放宁古塔。
此后一百多年,再无人敢提及多尔衮。
乾隆三十八年,弘历就曾下诏:认为睿亲王多尔衮虽然定罪除封,但念及定鼎之功,不忍坟茔荒芜,由内务府进行休憩,并令近枝王公按时祭扫。
也许从这个时候起,乾隆就已经有了平反的想法。
作为皇帝,乾隆必然能看到最为详尽、真实的档案,对于多尔衮谋反与否,自然有自己的判断。
他认为当时的多尔衮“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要想当皇帝实在是轻而易举。多尔衮当时的清算如何造成,无非是他身死之后,朝廷中关于权力的分配来了一次重新洗牌。“批倒”多尔衮,就势在必行。
更何况,当时满清入关不过七年,民族之间的矛盾仍然极为尖锐,大大小小的反清复明起义此起彼伏,亟须把多尔衮这个重量级的人物推出来当替罪羊。
而到了乾隆朝,爱新觉罗家已经坐稳了江山。作为满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在二十五岁风华正茂的年纪登上皇位,继位没有任何悬念与质疑。完全不需要顾虑为这样一个关键人物平反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合法性。
他的观点是:
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于是在乾隆四十三年,弘历不仅为多尔衮平反,同时也恢复了豫亲王多铎、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原有的爵位,并配享太庙,连在雍正年间获罪的允禩、允禟也恢复了名誉。
也许他没有料到满清后来的历史走向,但这句话说对了。从嘉庆开始,清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自顾不暇,若没有他来厘清前朝旧案,后世的皇帝们哪里还有精力来顾及这些旧事。
道光九年,旻宁巡视盛京拜谒祖陵,追念睿亲王多尔衮领兵入关的功勋,赏赐当时袭爵的睿亲王淳颖的儿子禧恩三眼花翎。嘉庆薨逝后,禧恩在宗室中首先站队,支持道光继位。旻宁此举,也是对禧恩投桃报李吧。
清朝诸帝中,当数乾隆对多尔衮的评价最高,他自称看实录堕泪,想必是看到了内廷中最隐秘的档案,而这些,才是最真实的记录。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后,令多尔博仍旧为多尔衮后嗣,以其五世孙淳颖袭睿亲王爵位。
淳颖的嫡福晋富察氏是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傅恒的女儿。傅恒是乾隆前期到中期最为炙手可热的大臣,他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
乾隆固然好大喜功,但对这些竞争皇位的失败者,终究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刻薄。
乾隆时期是康乾盛世的最辉煌时期,也是封建社会权力专制的顶峰,而乾隆皇帝对于“千古留名”的追求也是所有帝王中最为强烈的一个,为了显示自己“包容天下”的胸襟。乾隆为一大批前清时期遭遇迫害的家族成员洗去不白之冤,像被雍正帝迫害的众多兄弟,侥幸存活的都得到了乾隆照顾,当然,最出名的还要数多尔衮
要讨论乾隆为什么会为多尔衮“正名”,首先就要看一下多尔衮当时的罪名是否真的成立?我们正视历史的话,多尔衮的功绩显然要比过失要大得多:
清廷能够顺利入关,是多尔衮的功劳;清廷得以定都北京,是多尔衮的功劳;清廷在皇太极死后陷入权利争斗,又是多尔衮放弃了梦寐以求的皇位,才换取了各方的退步,避免了大清的分裂;甚至说顺治也是沾了多尔衮的光,才登上了皇位!若没有顺治,哪有后来的康熙和雍正,也就没有强盛的大清,这一切,都是多尔衮励精图治的体现,所以,我们可以把多尔衮和皇太极并列认为是大清的奠基人
在肯定多尔衮功绩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他死后被定下的罪名:篡权、夺位、意图谋反等等等等,反正都是为了皇位。历史都是胜利者撰写的,显然,多尔衮不属于“胜利者”的范畴!可是我们看看当时这些罪名的具体所指:穿龙袍、以皇父自居!拜托,这些到底是谁赐予的?难道不是顺治吗?先是摄政王,然后是皇父摄政王,哪一道圣旨是多尔衮发的?再说了,多尔衮时期,如果他真想取而代之,那也真没什么难的,因为豪格、济尔哈朗等人都已经被他给摆平了,在“夺位”的路上,已经没什么可以阻止他了。可是,皇帝依然是顺治,而多尔衮再牛,权势再大,他也始终没脱离“摄政王”的称号。说多尔衮“谋反”,估计连顺治自己都不信
那顺治为何如此仇视多尔衮呢?在多尔衮的众多罪状中,有一条是“私入后宫”,这可能才是顺治的“心病”所在,因为当时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绯闻已经天下皆知,在很多野史中甚至记载了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这等于给顺治找了个“后爹”。没掌权的顺治除了“忍”,也别无他法,可是,当多尔衮不幸去世后不久,就借着有人揭发的理由对多尔衮展开了“清算”,这种仇视其实也和孝庄有关
孝庄太后亲历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顺治是她的亲生儿子,可是,孝庄太后和顺治的关系并不好,主要原因就是皇后的任命基本是孝庄做主。第一个皇后是孝庄的侄女,结果和顺治根本没有共同语言,顺治几次要废皇后,都在孝庄或明或暗的反对下无功而返,致使顺治郁郁寡欢,无奈之下,孝庄只得同意了顺治“废后”的意愿。(顺治后来自己选了一个,又想废,没废成就偶了)
顺治认为由于多尔衮的存在,使得自己当了多年的“傀儡”;他还认为是孝庄的原因,才使自己的婚姻支离破碎;最主要一点,这两个他所不满的人还绯闻不断,这就更激化了顺治的愤怒,所以,多尔衮就这么定罪了
多尔衮被定的各种罪名显然根本站不住脚,更何况他对大清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所以,乐于被后人赞扬的乾隆就恢复了多尔衮的名誉
顺治七年(即公历1650年)冬,年仅三十九岁的多尔衮意外暴毙在喀喇城。
两月后,顺治凭着几点捕风捉影的“大逆之罪”就对他展开了清洗:不仅刚刚到手还没捂热的“成宗”皇帝封号被夺、“睿亲王”的爵位被削、宗籍被开、连坟墓都被挖了,一代政治明星落得这个下场也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才给了他一个公道:
睿亲王多尔衮……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架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乾隆为什么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祖宗顺治的旨意来给多尔衮平反呢?
其实自世祖顺治帝对多尔衮展开了近乎疯狂的报复之后,一直有大臣对此不满(如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惊奇尼哈番许尔安等),认为皇帝处罚过重丝毫不讲情面,不免有过河拆桥之嫌,因此一直在给多尔衮说好话,希望能恢复他的王爵。
后来许多人还因此受到了严惩(以上所举二人皆被罢官,流放宁古塔)。
忠言进柬反遭打压,这些人自然满怀愤懑,与清廷也是离心离德了。至乾隆晚期,他们的后代已经形成了一股势力不小的“团体”,一直在朝野上下蠢蠢欲动。
再加上雍正年间实行“新政”,虽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又把官绅阶层给得罪了一个遍。
为了不让这两股势力汇合谋乱,给多尔衮这类清初的有功之臣昭雪来安抚人心也是在所难免。
乾隆朝中晚期距离多尔衮被清算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早已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那些当事人的后代现在还活在世上的都不知道是第几茬了。
因此这个时候给多尔衮雪冤也就只能起到拉拢宗室子弟的作用,对冤案本身并无任何影响,而这正是乾隆所要的。
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自认为“文治武功,盖世无双”,
可能因此在他内心深处存在着对多尔衮这类雄才大略英雄人物的仰慕(“英雄相惜”),这才对他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有着一丝同情,最后良心发现,做主还了他一个清白。
参见史料:《清史稿》等
原创,侵权必究!
乾隆为何要给多尔衮平反,这是一个比较值得深思的问题,既有多尔衮的功绩因素,也有乾隆皇帝自负因素,两者相互依附,缺一不可,为何这么说呢?且待我深入分析。
1643年,皇太极突然因病去世,由于当时他才五十多岁,并没有考虑过继承人的问题,突然离世,让整个朝廷陷入恐慌。
大家为争夺皇位乱成一团,这时,继承人呼声最高的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还有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豪格是嫡长子,最具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多尔衮手握重兵,最具有实力继承。两者互不相让,没办法最后只能聚集大臣一起商量继承大事。
讨论继承人时,大家首先就把多尔衮排除,因为毕竟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皇太极有长子存在,轮不到多尔衮继承。原本豪格已经距离继承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结果豪格稍微客气谦虚了一下说自己怕肩负不了这个重担。
就因为这一句话,多尔衮死死抓住不放,觉得豪格自己都没有信心,怎么能把江山交给他呢?门外鳌拜、索尼等也是重兵在握,为豪格助威,多尔衮想要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抢夺,不太合适。
最后济尔哈朗提出建议,让皇太极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做摄政王辅佐福临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双方才暂时消停,济尔哈朗本来就是与豪格一伙的,他做摄政王也算双方实力相当。
但是济尔哈朗远远没有多尔衮实力雄厚,福临才登基不久,很多支持豪格的大臣就倒戈支持多尔衮,并且出卖豪格一伙人,说他们有人想要谋立豪格,首先被处置的就是济尔哈朗。多尔衮不仅把济尔哈朗处置,还将济尔哈朗原本的旗主之位也抢占。
紧接着豪格被多尔衮陷害致死,多尔衮霸占了豪格的旗主之位,还将豪格的老婆也一并抢占,实在有些残忍。豪格倒台之后,索尼、鳌拜也被多尔衮想方设法进行处置,朝中权利基本掌握在多尔衮手里。
年纪尚小的福临只能默默忍耐,别无他法。1644年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大清顺势迁都北京,实现统一基业,这应该就是多尔衮最大的功劳,因为这个功劳,基本已经可以与其余内讧的过错相抵消。
至于福临为何对多尔衮如此不满,是因为相传多尔衮与福临的母亲孝庄皇后有一腿,导致福临感觉脸上无光,此外,就是权力的抢夺,福临后来长大成人,多尔衮又于1650年去世,为了将之前多尔衮带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旗主之位收回,福临对多尔衮的功绩进行了否定。
多尔衮去世两个月后,福临就叫大臣纷纷揭发多尔衮生前过错,最后对其进行死后处置,削去爵位,革去官职,也算是报多尔衮当年专权的一箭之仇。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其实多尔衮也算不上什么专权,正如康熙时期的鳌拜一样,作为辅政大臣,鳌拜有责任辅佐年龄尚小的康熙,多尔衮一样有责任辅佐年龄尚小的顺治,只是皇帝年轻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康熙晚年就给鳌拜平反,因为已经恍然大悟。
顺治得天花年仅24岁就去世,要是他活得久一些,也许就会明白多尔衮当时所做的一切,要是多尔衮真的想篡位,顺治根本挡不住。
乾隆在看关于多尔衮档案的时候,一定也看得很清楚,可是为什么他的爷爷康熙没有给多尔衮平反,父亲雍正没有给多尔衮平反,偏偏乾隆就要给多尔衮平反呢?
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乾隆比较闲,才有时间去处理这些旧事,为何乾隆能够如此悠闲自在呢?那还是他的爷爷康熙与父亲雍正为他奠定的基础。早在康熙时代,就已经平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抵御住沙俄侵略,让大清江山稳定下来;雍正时期又追缴国库亏空,大力施行“改土归流”等改革政策,让国家更加安定,国库更加富足;到了乾隆时期,江山稳定,国家富裕,天下杂事较少,乾隆不需要像父辈那样操心而担惊受怕。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乾隆才有时间精力来研究过去的案件,并且一一平反,比如礼亲王代善、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还有与雍正夺嫡的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以及乾隆的哥哥弘时等人。
乾隆给多尔衮平反后,还恢复其爵位,让子孙后代继续世袭。
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并且公然敢说:
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觉得要是他不敢做不敢说的话,以后子孙后代都不敢说不敢去做,他已经完全把自己标榜成为清朝时期最厉害的皇帝,他平反时这样评价多尔衮: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这样的评价抓住了多尔衮的功劳,而忽视错误,要说乾隆认识有多深刻,实在不敢恭维。
盛世总是容易让人麻木,好大喜功,自以为是,历史从来如此,比如唐朝时期的李隆基,处于开元盛世,国家人民生活足够富裕,可以做到夜不关户,路不拾遗,但是危机也隐藏在盛世表面之下。
清朝一样,乾隆时期虽然看似富裕稳定,但都是靠祖辈奠定的基础,才造就的,乾隆自以为是,闭关锁国,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最终的结果也就导致奢靡成风,官员贪污腐败,比如和珅之流,成为国家蛀虫危害国家。
单纯从这些事情来看,我们就知道乾隆当时平反多尔衮的心态其实主要还是想在自己政治生涯中锦上添花,让百姓觉得自己确实足够宽宏大度,足够仁义。
要说真实的功过,也许乾隆并没有考虑的那么深入,而真实的多尔衮什么样子,也因为乾隆平反之后将资料销毁,我们无从得知,给后世留下一个谜,让我们逐渐摸索。
虽然多尔衮确实有过很多功劳,该得到历史正确的评价,但是乾隆的做法目的为何,也值得我们深思!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多尔衮一案,是清世祖顺治皇帝钦定的,谁敢翻案?一代雄主康熙帝不敢忤逆皇父的意思,不敢翻案,铁腕治国的雍正帝也不敢翻案,可这个重孙子乾隆就翻案了。为何?
一、写入国史需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68岁高龄的乾隆帝下诏:
“命追复睿亲王封爵”;
“朕以为应加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并令补继袭封。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
“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实录所载,敬谨辑录,添补宗室王公功绩传,用昭彰阐宗勋至意” 。
很明显,乾隆要讲多尔衮的相关资料补入国使馆。为何要写入历史?多尔衮功劳太大了,虽说清军入关写在顺治的功劳簿上,但谁都知道,1644年,顺治才6周岁,他懂个屁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多尔衮的创造的,你不能写历史忽略掉这么重要的人吧,况且多尔衮也是皇族一员、太祖皇帝亲儿子,怎么说都是一家人,如果是外人完全可以在历史上屏蔽掉,但自家人还是要顾及面子的,也是对远支的皇族的安慰。
二、政治需要
给多尔衮平反,其实也不用补偿什么,不就是下发一纸空文,给多尔衮恢复名誉,重新给他造个墓地,给他的后代一些钱粮救济,哪怕让他们世袭睿亲王爵位,无非就是朝廷多开销一点点钱粮,在皇帝眼里,九牛一毛而已。
这样给历史一个比较好的交代,给天下臣民一个求真务实、宽大为怀的态度:看看,朕是最讲道理的,连罪臣多尔衮也给平反了!朕能容天下万物,你们好好遵从朕的旨意,服从大清王朝制度,做大清的良民,朕一视同仁,一定给你们安居乐业,好好生活!总之,你们永远听从朕的话,就对了!这和康熙拜谒明孝陵如出一辙。
三、乾隆大帝的野心
乾隆是很有野心的,乾隆控制朝政长达63年多(退位后依然控制),一直想让自己彪炳史册。文方面,编纂《四库全书》、一生写诗繁多(水平一般)、附庸风雅(到处都是题词和盖章);武方面,一生开战不止,号称十全武功(有些战争滥竽充数了);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六下江南;开创所谓盛世。
他一心要做千古一帝, 乾隆可不止平反了多尔衮,鳌拜(重新定位)、袁崇焕、甚至胤禩,他把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定案都给翻了。却把对清朝有功的祖大寿、李永芳等写进了《贰臣传》,可见其用心。而千古一帝除了政绩、最重要的就是胸怀。
当然,历史并没有满足乾隆的野心,客观公正的评价乾隆,他还算个不错的君主,但在那个时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晚年好大喜功、宠信和珅,都算是他的污点,甚至要为之后的“道咸衰世”负点责任。
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收拢人心。
多尔衮一生战功赫赫,其实也是很受冤枉的人。当初,在多尔衮身边的正白旗人苏克萨哈是个有野心的人。善于察言观色的苏克萨哈见多尔衮拥立顺治有功,在朝中能够独揽大权,于是特意依附于他,很快成了多尔衮的心腹。后来多尔衮在一次狩猎时跌落马下,暴病而亡。而之前察觉到顺治对多尔衮不满的苏克萨哈 ,便向顺治告发多尔衮生前有谋反之心。此告正中顺治下怀,于是将入土为安的多尔衮被掘墓鞭尸、挫骨扬灰,剥夺所有尊谥和家产,家人也受到株连被治罪。
乾隆43年(1778年),乾隆皇帝掀起了一场翻案狂潮。被翻案的宗室成员分为两类:第1类就是为满清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功勋卓著,却被残酷对待的宗式成员。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当时颇受争议的,就是多尔衮。乾隆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身份、封号, 并安排其后人继承爵位。而乾隆也借着此翻案时机,将爵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制度正式明确颁行,恢复了诸王最初封号。
乾隆进行翻案,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政治的需要。经过雍正13年的治理,乾隆接手的大清王朝,不仅国库充盈、官场清廉、国泰民安,国家达到盛世景象,版图也拓展到了清朝的顶峰。好大喜功的乾坤皇帝充满了足够的果敢和魅力,他认为自己此时不去平反,后世的人就更不敢了,他也希望将此作为自己功德流传后世的体现。
其次,平反也是乾隆实行的怀柔政策。时间距离多尔衮被削夺已经过去150多年,恩怨情与家国矛盾已被时间冲淡,平反行为缓解了宗室之间的关系,让宗室更加支持自己,巩固统治的内部根基。同时这也是做给天下人看的,表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已经化解, 现在的朝廷团结一致,从而进一步提升皇权的威严和自己的地位,为自己树立仁政的形象,保证皇位的稳固。
此后不久,乾隆皇帝还为袁崇焕平了反,缓和了民族矛盾,拉拢了汉族阶层,稳定了民心,维护了统治的基础,表达了乾隆皇帝的开阔胸襟。相反,对于洪承畴、孔有德、祖大寿等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将,却编入了《贰臣传》。
总之,对有功之臣平反,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实施的怀柔政策。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睿亲王多尔衮是清朝初年的摄政,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杰出人才。
在他摄政王的几年间,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死后不久,被褫夺一切封号和荣誉,毁墓掘尸。为什么他会遭到这样的待遇呢 ?
顺治曾说过:
“睿亲王摄政那些年,朕只能做点祭祀的事,国家大事,朕都无法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
多尔衮不顾皇命,杀害豪格并强占他的妻子,又娶顺治的生母孝庄皇后,早已引起顺治不满。
多尔衮:
多尔衮死后被打倒清算,史书说是他想当皇帝。乾隆认为,这是“诬为叛逆”。多尔衮先称摄政,次称皇父,继而称圣旨,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又不是皇帝,所以死无葬身之地。
乾隆三十八年下诏:
“睿亲王定罪除封。第念定鼎之初,王实统废绝,茔域榛芜,殊堪悯恻。交内务府派员缮葺,并令近支王公以时祭扫。”四十三年正月,又诏曰:“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乾隆是一个自视甚高、特别自负的帝王,他认为历史遗留问题:
乾隆:
“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
在他手上不能解决,后世就无法解决这些旧事了。乾隆皇帝心里一直认为大清在自己手里强盛无比,自己比列祖列宗厉害多了。
多尔衮在他眼里是功大于过的,因为多尔衮为大清立有大功,在可以称帝之时没有走出这一步。而且他一直维护顺治的皇帝地位,经常教导王公大臣们,要忠于皇帝,不能起二心。
多尔衮的案子是个冤案,你们没有人敢出来给他平反,只有我这个明君来办了。 乾隆时期大清是一个盛世,经济、文化繁荣,四海升平。
乾隆想做一点以住皇帝没有做成的事,一可以突出自己的明君身份,点缀自己的盛世之治,也更能显示自己的卓越不凡。
他从体恤宗室着手,对生活不好的八旗子弟,就给他们施加援助,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对自己感恩戴德。对以前受到冤屈的旗人,尽可能的平反。
乾隆:
多尔衮就是沾了他的光。同时平反的还有礼亲王代善、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等人。
连与雍正争夺帝位失败而获罪的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也在其内,不能不说乾隆还是有些帝王之度量的。 多尔衮平反后,乾隆担心日后再生事非,特发上谕:
“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谕旨,一律不许载入国史。”
于是有关多尔衮的档案基本被销毁,导致现在对多尔衮的研究难度加大,特别是孝庄太后下嫁案一直都没有弄清真相。
这应该是乾隆没有想到的吧。
乾隆为什么要为多尔衮平反呢?第一呢是多尔衮和皇太极和许许多多的努尔哈赤的儿子们把清朝从关外打进了关内,建立了大清!多尔衮当时被封为摄政王,可见他的工作能力是多么强多么优秀的一个帅才!
在皇太极死后顺治母子孤儿寡母杖着多尔衮才能在关内立足!比起鳌拜等人来讲是忠臣所以乾隆感到这样的一个难得的功臣所以他敢于为他平凡。
多尔衮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是充满了传奇特色的一生。他一生无儿无女。忠心耿耿为了大清朝。本来他可以自己当皇帝,但他没有这样做。从这一点上讲他是忠诚,他是曹操。但他没有让他的儿子继承皇位。从客观方面来看多尔衮,并没有背叛皇太极。也没有辜负顺治母子。而顺治呢在他死后封他做了义皇帝,不足一月就挖墓鞭尸。以不赦之罪广告天下。让许多人骂他,不忠不义不仁不孝。乾隆读了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的历史,客观的评价了多尔衮是个忠臣。为他在人民群众当中又重新树立了个人形象打下了基础。所以才有我们现在耳闻能详的许许多多关于多尔衮的历史事迹。这是乾隆皇帝能容忍他人所不能容忍之大度所做决定。他当时历史条件下他需要这样一些历史人物收买人心作为政治需要而必须的平反。
个人观点啊。
请您歇会,波仔来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多尔衮是怎么死的?
《清实录》记载简略而含糊。据清初笔记记载,多尔衮在与诸王等外出狩猎时,不意在行进之中,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跌落马下,膝盖跌伤,当地土民用石膏给他涂抹了伤口,他勉强支撑着继续前进。后来,骑兵们将一支老虎赶入围中,多尔衮连射三箭未中,这时便感到膝盖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胳臂无力,便急令回营。
其二:顺治帝派人谋杀多尔衮。多尔衮辅助顺治登基后,确实不把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甚至公然当众训斥顺治帝,惹来顺治帝的帝师和身边一些大臣的不满,可年幼无权的顺治帝也无能为力,只能把这些忍在心里,恨在心里。
多尔衮当摄政王独揽大权,以皇叔父相称还不满足,后来又提出让皇帝称他为皇父摄政王,这还不算,他还排挤另一位辅政大臣,让自己的弟弟多铎取而代之。
除了这些,多尔衮出行的仪仗队与皇帝已经没有什么差别,大臣们在节日庆典时,先去朝拜顺治帝,然后要去多尔衮的府上去朝拜摄政王多尔衮,可见当时多尔衮已经相当于皇帝,所以才引起顺治帝的诸多不满,他们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剧。
有史学家考证出,多尔衮死于自然疾病,与谋杀不沾边。也就是自然死亡成了一些主流的观点,那么按照多尔衮的身体因打仗落下了一些后遗症的说法,多尔衮坠马后诱发其他疾病导致死亡,也是可以理解和解释通的。
特别是脑血管中的脑溢血,那可是死亡很快的一种疾病急病,所以多尔衮坠马到死亡,时间很短,可见这种病来的急,发的快,有人曾分析是脑血管中的脑溢血死亡,从史记中记载的资料来看,这种说法不太符合多尔衮死亡的方式,与记载不符,所以才有人又猜测多尔衮死于所谓的偏头痛,只是这种病与常年在外,水土不服,气候差异大,又疲劳过度有关,当然多尔衮入关后,确实也经历了这些,这些都曾是诱发头痛疾病的多种因素。
因此,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公元1650年12月,也就是顺治七年,多尔衮河北滦河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半年后,顺治帝开始了对多尔衮的清算,把多尔衮的亲信全都抓起来,严刑拷打,搜罗证据,取消一切封典,然后把多尔衮掘墓鞭尸。
从他去世到乾隆四十三年,也就是1778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时,多尔衮背负着巨大骂名,遭受了奇耻大辱。好在乾隆这时为多尔衮平了反,修复坟茔,恢复睿亲王封号,补入玉牒,并评论其“定国开基,成统一之业,厥功最著。”
我们知道,乾隆自封为“十全老人”,是个自视甚高又自信满满的皇帝,在多尔衮的问题上,他有自己的看法,并认为他应该承担起这样责任。他觉得“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那么即便推翻父祖辈的定谳,也要贯彻自己的意志。
乾隆认为,多尔衮的功绩首先在于他平定边疆,使清朝在没有入主中原以前,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紧接着又在攻占北京之后,毫无二心地将顺治皇帝迎进了新都北京,建立了真正的大清王朝。
从这一点上讲,乾隆认为多尔衮的功劳无人能比,并称多尔衮笃忠荩、感厚恩,明君臣大义。他的遭遇是由宵小奸谋,纯粹是奸臣的诬陷。多尔衮被定罪,是满清内部矛盾的爆发,不平反是动摇国本。
在乾隆三十八年看到多尔衮的坟冢年久失修,无后人料理,便令内务府修缮,并准其近支祭扫。编纂《清玉牒》是为便于后世阅览,对宗室成员获罪缘由、自宗室出为觉罗者、黜宗室后复入宗室者等需要解释的问题,谱牒编纂的角度来说是十分科学的。
乾隆四十三年正值修大清开国功臣列传,乾隆皇帝决定为多尔衮平反。
在编纂玉牒时,对多尔衮黜宗室后复入宗室的情况作了说明。乾隆皇帝反复阅读实录,并以此为依据,客观地分析评价多尔衮的功与过,经过反复推敲,为多尔衮平反昭雪。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多尔衮平反问题至少经过五年以上的思考,并非草率行事。乾隆皇帝以他的阅历和目光,对多尔衮做出正确的评价,肯定了多尔衮在清朝初年统一中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选择修大清开国功臣列传这一时机,为多尔衮平反,亦是顺理成章。
因此,乾隆下令将多尔衮复还睿亲王封号,并追谥为“忠”,补入玉牒,命配享太庙并世袭罔替。
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后,到乾隆在位时,皇权早已巩固。再加上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不仅吏治清明、国库充盈,经济和军事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王朝呈现出一片盛世之景。
此时的乾隆已经68岁了,他看到清王朝在自己统治时期的盛况,非常满意。
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考虑自先祖时期,到康熙朝,为夺帝位,宗室成员一直内战不断。自从雍正建立秘密立储制后,这种夺储之争将不复存在。所以,他为了缓解宗室成员之间的矛盾,也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决定为曾经被残酷对待的宗室成员进行翻案。
与此同时,平反多尔衮的谕旨,包括恢复开国有功诸王的名号同时下达!
总而言之,多尔衮的平反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在古代有后为前朝修史的传统,用以证明正统。多尔衮作为满清入主中原的首功,需要等明史修订完毕,完成对明末历史的官方评价后,才能给出符合满清利益的评价,而明史,正是在乾隆年才修订完成的,故乾隆给多尔衮平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关注【波仔谈历史】,讨论中华大地不一样的历史趣闻!
多尔衮是满清政权绕不过去的坎。
作为摄政王,实际带领满清入关者,多尔衮虽然只有短暂的六七年时间,但满清坐稳江山之后就得厘清法统——这肯定很重要。而要厘清法统就始终绕不过多尔衮。
如持续否定多尔衮,则满清入主中原的理论依据从哪里来?
此外,多尔衮虽然跋扈专权,但他的权力基础是八旗贵族公议而来,并非武力夺取。此后多尔衮至死未篡权夺取皇位,顺治因愤恨其杀兄擅专,也出于快速控制政权、夺取正白旗的考虑才批判定罪多尔衮。
最后,正白旗成为上三旗已近200年,乾隆平反多尔衮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可以凸显自己的能力。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