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不是古代读书人最终极目的?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不是古代读书人最终极目的?

2020-07-23 01:04阅读(132)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不是古代读书人最终极目的?:读书是为了什么,包括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而现在最现实的答案就是,读书是为了考上

1

  • 读书是为了什么,包括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而现在最现实的答案就是,读书是为了考上大学,还可以继续深造,然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对普通人来说,读书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 历史发展了几千年,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居住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有一样没有变,就是人性!所以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对好的物质生活的追求,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的心没有改变。

历史上也有很多是为了读书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这些人读书是为了大义,比如范仲淹,时刻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放在心上,所以范仲淹才会名垂青史。

但相对于名垂青史的一些官员而言,当时和他一起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何止百万。这么多人中,读书人至少也有几十万。那么这么多普通的读书人,他们的追求是什么,就是能做官,然后可以发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说古人读书也是为了生活。所以才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也是十年寒窗的报酬。

其实不用把古人想象的那么高尚,千载而下又有几个文天祥。其实大部分都是要活下去,或者是投机取巧想发财的普通人。大部分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就是想考中进士,然后可以升官发财。没有那么高尚。因为人性是相同的。如果所有的读书人都和海瑞一样是清官,那么历史书上不会对海瑞大书而特书,就因为太少了,人格太高尚了,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几千年的历史,几十亿的人,出一个还真不容易!

读书在孔子之前是权贵们的特权,因为读书后你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世界。所以老百姓时没有资格读书的。是孔子开始了平民教育,让贫寒子弟通过读书,从而认识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既然是改变命运,就是读书后可以变成有才华的人,可以靠自己的才华挣更多的钱,变成有钱人。然后让自己的后代也可以过上好日子。所以如果没有书读,可想而知平凡的人是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在无知之中。

都说夏商周的朝代时间长,后来的王朝超不过300年。那是因为夏商周时期,读书的权利被垄断在权贵手里。愚昧无知的普通人什么也不知道,只好乖乖的被权贵统治剥削。而后来孔子开启了平民教育以后,读书人越来越多,对社会的不公看的越来越清楚。因此反抗也越来越多。权贵不能再为所欲为。

所以书是非常好的东西,只有读书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再比如现在社会上某些专家,我们也许认为人家水平很差,甚至不明白这种人为什么会成为专家。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这些人做事能力或许做人很差,但书读的好,考完硕士考博士,一点一点的往上考,最后变成了读书很多的人,变成了教授。所以就成了专家,变成了权威。

或许他读书很好,靠读书成了教授,但未必真正了解他读的那些书,所以有时候满口胡说也就有情可原了。毕竟会背一本书并不代表会明白书里的含义。

所以对于大部分古人来说,读书就是期望书里会有“颜如玉”,会有“黄金屋”,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朝登科,然后可以做官。才能实现他们“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梦想。有了钱,就可以娶更多的娇妻美妾。至于什么为了江山社稷,为了万民福祉,只不过是这些人的遮羞布罢了。

张先80岁纳妾,女孩年仅18岁,还自鸣得意的赋诗一首。苏东坡读罢和了一首,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一树梨花压海棠”。张先死后,小妾也年纪轻轻的也郁郁而终。就是因为张先是有名的才子,并且是官员。从这里可以看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真实的可实现的目标。人生不就需要一个小目标吗?读书是最容易实现的一个!

2

不是!颜如玉.黄金屋:都在你读不懂的哪些书籍里。

3

“古代读书人”是个大概念,其中各色人等都有,他们读书的最终极目的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个人以为,古代读书人如果按读书的最终极目的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三大等级。

上等:以天下为己任的“无我”状态的古代读书人

老子

孔子

这是圣人级别的古代读书人。他们心系天下,心系苍生,小“我”基本不存在,比如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孟,以及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创始者里的少数人。

这个级别的古代读书人很少,整个华夏古代文明史里也难选出几个,是古代读书人里的绝品!

中等:从“小我”出发,努力追寻和成就“大我”的古代读书人

屈原

王安石

这是一群游移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古代读书人。他们既有成就“小我”的现实要求,又有兼济天下的理想追求,比如屈原、董仲舒、陶渊明、李白、杜甫、王安石,等等。

这个级别的的古代读书人就很多了,历朝历代,那些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和有所成就的读书人可谓数不胜数,他们共同构筑了如璀璨星空般历久不衰的中国古代文明大厦!

下等:终身跳不出“小我”,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为了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古代读书人

宋江

范进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群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很现实很现实,他们读书的最终极目的是做“人上人”,他们之所以刻苦读书,完全是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提问的朋友问的就是这群人读书的最终极目的,问题本身有概念性错误,以偏概全。

这个级别的古代读书人应该占了大多数,很正常,现在也一样。在这里我不好举出准确的实例,只能借古代文学作品里的典型人物来说话,比如《水浒传》里的宋江,再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等,他们都是读书人,读书都是为了做官,为了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另外,这群终身跳不出“小我”的古代读书人,极少部分很容易继续往下滑坠,成为反动统治者和外族入侵者的帮凶,最终堕落为不入等级的废品!

4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代文人的价值追求,是很多读书人的座右铭。

1、书中自有黄金屋,意思是说看书多了,就会有很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将会被转化为财富。

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说,读的书多了,你的知识就会丰富,将来的地位也会很高,可以找到如花似玉的美貌女子做妻子。

这两句话概括了古代许多读书人的读书的目的和追求。“黄金屋”代表着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是指美貌的女子。古代的许多读书人,就是希望着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2、“范进中举”就是很好的一例。

范进生活的穷困潦倒,衣不遮体,为了出人头地,他不惜拿命去赌,考了几十年,50多岁才考上了状元。

范进中举前“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其母“己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直到出榜之日,范进还在集市上贩卖家里唯一的一只鸡,已换取早饭米。当范进中举后,众人口口声声喊着“贵人”、“姥爷”,乡绅闻讯上门送钱送物,甚至有人卖身投靠,总之,“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

这些戏剧性的变化,不仅导致了范进的发疯,其母也因此乐极生悲,撒手人寰。可见,当时的一些读书人,读书成了他们拼命追逐功名富贵的动力,也看到了在科技制度下苦苦挣扎的读书人的卑微和悲哀。

3、“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出自赵恒《励学篇》,原诗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栗。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诗常常被人们拿来鼓励人们读书,甚至说“不何必考虑读书的动机,只要爱读书,胜于不读书”。可见古代的时候,功利名誉成了读书的极大动力,但这个动力好比\"兴奋剂\",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当然,读书也不能完全排斥功利性,当动机高尚的时候,一切尽在不言中,该得到的的总会得到,当动机邪恶的时候,不如不读书。

现在求学读书,目的是“正已”,如果有能力的话也可以“正人”。中国文化中“政治”的意思,就是“政者,正也”。如果一个读书人能做到“正心”、\"诚意\"了,他追求的就是高尚而远大的目标,而不会是黄金屋,颜如玉。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鼓励人们多读书,只有不断积累知识,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5

是说出读书的重要性,把读书当成了遇到了宝玉,黄金屋。

其实书本就是知识的海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书本就是一个聚宝盆,要啥有啥。

书本就是知识的总结,等着我们享用。

6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不是古代读书人最终极目的?

黄金屋与颜如玉虽好,但是还算不上古代读书人最终目的。

在古代但凡有才能的读书人无不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像是洒脱如李白了也是几次求官想要一展抱负。但是这就是读书人真正的最终目的吗?其实还不是,我认为读书人最想要的就是做成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事,然后陪祀孔庙,成为圣人,万世留名。那么什么叫三不朽呢?

读书人的三不朽

读书人的三不朽这一概念最早是出现在《左传》之中,书中认为做人最高的标准就是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件事。立德指的是竖立起道德标杆能让后人以此为标准,立功就很好理解了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就是立功,而立言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那历史中有人完成这三件事吗?

如果论单件事,那完成的很多,但是如果说三件事都完成的人,在民间只认可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曾国藩就是那所谓的半个。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读书人的最终目的,这里是@阿晖推书 为你解答。

7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不是读书人最终的目的?

我觉得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句子建立一个了解。

1.追求的就是颜如玉和黄金屋。

假如古人读书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颜如玉和黄金屋,通俗的讲就是美人和财富。那么在古代而言,读书人通过读书的确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从察举制度到九品中正制,再到自隋唐以来逐渐丰富起来的科举制度。给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起来。读书是寒门子弟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好的机会,通过我读书来谋取官职从而得到想得到的一切。

有这个件,如果读书人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颜如玉和黄金屋,的确就有可能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2.颜如玉和黄金屋意指精神提高,更注重付出

假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并不仅仅指的是通过读书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这些。而是是通过读书能够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能够增强自己的认知,提高自己的觉悟。

那么这倒更加符合古代读书人一向清高的形象了。通过读书来增加自己的收获,从而“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样的读书,便多了很多的付出,变得更加纯净,更加高尚起来。

由此可见,虽然同样都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一句话,但倘若读此书的人所追求的不同,那么他所注重收获还是主动付出,也变得不一样起来了。

8

应该是吧!

9

这只是一部分而已。

1.学而优则仕~~孔子

2.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

4.读书做圣贤~~王阳明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6.为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四方~~贫道是也!

10

你太小看古代的士人了,他们绝大部分人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