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他的<<隆中对>>中明确提出的战略策略是,首先占据荆州,益州两个地方,然后,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后,一南一北两路夹击,成就统一大业。然而,诸葛亮后来的战略却偏离了这个忠旨,只是从北方出兵来完成北伐。诸葛亮为什么要如此呢?他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策略呢?咱们仔细来分析一下。
形势的变化打乱了既定的策略,诸葛亮不得不调整战略方针。
<<荆州>>
不管后世的人们,如何说<<隆中对>>有何不妥的地方,但是,不能不说,由于这个战略目标的既定,结束了刘备集团居无定所的日子。从这个角度来讲,<<隆中对>>功不可没。假如,真有能成行的条件和形势,来尝试一下,未必没有成功的可能。
然而,形势的变化往往会出人意料之外,荆州的丢失,直接终结了这个宏大的战略构想。使得诸葛亮这一战略策略成为一个空想。
荆州的丢失,不仅仅是失去了一块可进攻的战略根椐地,损失了一大批军事将领,而且,也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剧变。紧接着东三郡丢失,二年后,夷陵之战爆发,刘备集团又经历了一次惨败。
一系列的失败,使得刘备集团元气大丧。诸葛亮接手的蜀汉就是一个烂摊子。到此为止,蜀汉政权己经完丧失了统一全国的基础和实力。此时的诸葛亮如果还是念念不忘以往的策略,无异于刻舟求剑了。
强行夺取荆州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也是诸葛亮无法承受的。
<﹤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念念不忘的,就是北伐大业,就是一统天下恢复大汉的天下。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先收荆州,坚持<<隆中对>>的战略方针呢?
荆州撑控在孙权手中,收复荆州,诸葛亮就必须对孙权开战。当时的国家实力排名,魏国第一,东吴次之,蜀汉最弱。而且,这种实力的差距不是一点,而是相当的大。
蜀汉与东吴一旦开战,单就蜀吴两国的实力来说,蜀国要想轻松取得荆州己是不可能,即便是诸葛亮足智多谋,蜀汉倾举国之力夺得荆州,也是元气大失。
如果,魏国在蜀吴争夺的精疲力尽之时趁虚而入,诸葛亮就是在有神机妙算的本领,也难免亡国的危险。
真如此,三国归一恐怕就会提前到了了。
聪明如诸葛亮不会看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汉政权生存蜀的险恶环境,容不得诸葛亮有非份之想。
<<孙权>>
诸葛亮执政期间和东吴的外交关系,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那怕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诸葛亮也是保持相当克制的态度,不使矛盾扩大从而影响到两国的交往。为什么呢?
纵观三回鼎立时,魏,蜀,吴三国关系的变化,魏,蜀是死敌,没有和好的时机和条件,吴国和魏,蜀之间每一次亲疏远近的变化,都会引起一系列的剧变。
孙刘的第一次联盟,就让曹操统一的步伐在赤壁止步不前,三国鼎立也从此开始。孙,曹的联盟也让荆州从蜀汉手中永远剥离。也就是说,孙吴永远是充满了变数的一方,只要孙吴倒向蜀,魏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安宁,就面临着危险。
蜀汉政权是三国中最弱势的一方,必须联合一方才能生存,而这一方又没得选择,只能是孙吴。
所以,诸葛亮终其一生,联吴抗魏的大政方针从来没有变化。这也是,诸葛亮宁可放弃<<隆中对>>的战略思想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