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有着几次和假释官员的谈话,唯独最后一

《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有着几次和假释官员的谈话,唯独最后一

2020-07-22 19:38阅读(96)

《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有着几次和假释官员的谈话,唯独最后一次才成功,你怎么看?瑞德在前面的几次,表现的都是表明自身已经知道错,自己认为出狱后不会再犯

1

这部电影我没看过,接到邀请后我把电影看了一遍,简单说说我的理解。电影里面前后共见了3次假释官,但是根据后面10年见一次的频率,他应该在第十年时候也见过一次,不过电影没体现出来。

瑞德第一次见到假释官是他进入肖申克监狱的第20年,这时候的他充满了出去的希望,从他回答问题的表情能看出他很认真的回答了假释官的问题,渴望能够假释,他还年轻。



第二次见到假释官时,他已经在监狱呆了30年,因为经历了布鲁克出狱后自杀的事件,瑞德已经不想出去了,他回答假释官问题时表情很犹豫,这时他已经没有出去的强烈愿望,他已经放弃了出去的希望。



瑞德第三次见到假释官时是他在监狱里的第40个年头,他已经彻底失去了出去想法,甚至是害怕出去,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老了,他知道自己出去后的结果会和布鲁克一样的,他故意气假释官想继续留在监狱里,假释成功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担心,出狱后杂货店老板告诉他上厕所不用报告时他竟然尿不出来了,如果不是安迪留下的信他的结局要么是回到监狱要么就是选择和布鲁克一样了结自己的生命。



当人失去了自由以后会被剥夺一切,除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思想失去了希望以后就会失去活下去的动力,长期的生活习惯会改变一切,就像安迪说的监狱高墙 ,开始你会痛恨它,慢慢你会喜欢它,最后你会离不开它。人活着就就要有希望

2

小时后我父亲养过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养的,养了很久,每天早上它都在叽叽喳喳的叫唤,吵个不停。某一天小鸟的叫唤不再那么频繁,我跑去观察了会,以为它生病了,试着逗它,看它眼睛依然活灵活现,我打开鸟笼,鸟飞了出去,吓的我半死,以为它跑了不再回来,没承想,过了不到几分钟它又自己飞回到鸟笼里。我赶紧关好笼子不禁暗喜,这鸟真傻,给机会都不跑。

后来我看了《肖生克的救赎》,里面的老布,那个监狱里的图书管理员,刑满释放了,在监狱里呆了一辈子,不知道是五十年还是六十年,总之是从小犯错就坐了牢,在监狱,他的生活有规律,受人爱戴,不愁吃穿,也有事干。出狱后的老布就上吊自杀了,起初觉得挺可怜,终究认为还是没必要自杀吧。直到我想起了我家鸟的事,如果这人是鸟,把鸟放到陌生的环境里,让他自己觅食自己找伴,自己搭巢,你以为是给他自由,其实是让他自生自灭。

电影里瑞德跟假释官谈话的前面几次,是报希望出去的,有着积极的愿景,想出去看下多年没有接触过的世界。他给假释官的谈话里充满了期待和渴望,各种承诺和保证,他的生活技能,思路看起来还是社会上那一套阿谀奉承,阳奉阴违,尽管他多么的真诚与善良,可在他不纯粹的内心里依然活着那个犯错的小孩。事与愿违,假释官没能给瑞德机会,是制度的强悍和不近人情把他的自由扼杀了,要把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沾染上社会陋习的灵魂彻底给洗掉。直到他心灵深处完全觉得连悔恨都是多余的时候,才是那个\"小孩\"被消灭的时候。他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机会溜走,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自由被剥夺。后来他想明白了,他清楚的知道出去和不出去只是换个环境生活,与其在外面的世界找生机,不如安逸的在监狱里活着,这样他还可以靠自己在监狱里的资源过得比外面精彩。

无所谓出不出去,心被囚禁,到哪里都是监狱。所以到最后那次申请答辩他已变得无所谓,内心已不在被囚禁。假释官看出来他内心的自由度和心理空间,也依赖司法制度的管理给刑满释放的犯人找到超市收银的工作。其实在瑞德来看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坐牢。外面的世界似乎比监狱还充满不确定和恐惧。每当他上厕所打报告,吃饭打报告,旁边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出入也都是一个人,跟外面的社会格格不入,他就像关在笼子里多年的鸟被放出,可他找不到伙伴和实物,那时候的他知道这才叫绝望,外面比监狱更加无情。出狱后的社会才是他人生路上又一堵高墙。是制度剥夺了他内心里那个渴望自由的小孩,硬生生地把枷锁铐在了他的心里,即使走出监狱,也是牢房。

附加:

有人留言说文章没有直面回答为什么前两次不放偏偏最后一次才放他出狱?

还是借用鸟的比喻说吧,如果把鸟放进鸟笼没养几天,它会叫唤不停,这代表它想逃离这个笼子,它渴望自由自在的飞翔,把笼子打开,鸟就不会飞回来了,这时的鸟还是鸟的本性。瑞德的前两次答辩他有各种保证和期待,这就表明了他对自由的渴望。他向往美好,这无可厚非,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美好期待蒙蔽了观众的眼以为假释官不讲人情。恰恰不是,因为假释官知道他的渴望背后是想逃离,一个想逃离的人会是真正的救赎吗?犯错就要勇敢承担,逃离就是对后果的无视,就不是真正的救赎。电影想告诉我们的恰恰是这个道理。


3

《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部IMDB( 互联网电影资料库)连续蝉联影史排名第一的电影。

有书君可以说,它是每个人一生必看的电影之一。故事情节这里就不再赘述,整部电影的主题是“希望和自由”,里面有着无数经典、值得品味的情节。

其中一个就是因杀人被判了无期徒刑的瑞德,他分别在入狱第二十、三十和四十年分别进行三次假释面试,前两次都被驳回,直到最后一次才被核准。看似平淡无奇的几个画面在电影一闪而过,但有书君觉得却反映了人性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一、瑞德在几十年间的心理发生历程

瑞德第一次假释面试,是在安迪进监狱之前。在与面谈官的对话中,瑞德看似言语诚恳,改过自新。但在对话中——我已得到教训的话,暴露了瑞德内心忐忑不安,害怕假释驳回的心态。

其实,他并没有对罪行忏悔,只是因为自己受到的惩罚太过残酷;

第二次是在安迪来了之后。经过三十年监狱生涯的消耗,瑞德比第一次更诚恳,也更加释然了。因为通过安迪的所作所为(从狱警那里要来啤酒和黑胶唱片事件)给狱友带来了希望和精神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瑞德开始慢慢改变;

第三次是在前期经历了那么多事以后,安迪和瑞德进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谈话,在所有经历和反思的累积之下,瑞德才真正忏悔,放下过去,假释核准。第三次假释谈话,是瑞德实现精神上自我救赎的转折点。

心被囚禁,到哪里都是监狱!

二、体现了碾压式的、完全不对等的权力

影片中虽然没有表现出假释官太多的心理和情节变化。

但是,从问几个问题,就可以决定犯人未来十余年的结局。这种情况下,其实假释不假释的关键不在于犯人的表现,而在于假释官的判断。

不管犯人表现的如何、或者回答问题时说些什么,假释官都有自己的判断,并且无须告诉你理由。

跨度多年的一件事,甚至是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结局,体现出了当时社会体制下,权利的巨大力量:傲慢、强大、不知不觉中对人的驯化。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影片中瑞德三场听证会上对一件事迥异的状态:从紧张发言,到自然,再到不屑;以及对假释的期待,到一点点失落,再到最后的不在意,展现了他的三种时间里的心理变化,与瑞德是否真正改过自新真的没有半毛钱关系。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4

一入监门深似海,来到肖申克,就不要奢望自由了。有机会出去,10年一次,假释谈话。效果如何,瑞德有发言权。

他是监狱里的资深老油条了,人脉深,路子广。能够在鱼龙混杂、三教九流的肖申克监狱谋得一个安身角落,并且靠倒卖资源获得一定地位,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会看人、会说话是免不了的。可以想象,当瑞德第一次参加假释谈话时,他会多么重视这个机会,务求走出监狱,得到久违的自由。

然是事与愿违,尽管他用最标准的套话表达自己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的决心,希望能够得到重新做人的机会,听惯这一套说辞的假释官还是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个否决。深受打击的瑞德第二次假释谈话时,沉稳了许多,不再那么慷慨陈词了。毕竟10年冷板凳不好坐,再被看成是演戏演砸了可不好。然而尽管小心翼翼了,这一次还是被否决。

第三次面见假释官,瑞德已经在牢里呆了40年,须发变白,年纪一大把,眼神都变了不少。他已经看惯监狱风云,认清人性百态,也已经熟悉和接受了在监狱里耗去大半生的命运。在剩余不多的生命里,出去不出去,自由不自由,对他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既然假释已经不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无欲则刚的他在假释官面前反而可以放松地表达自己了。他的表达也很简单,那就是去你的假释,老子不需要了。他也不是泄愤,而是看清之后的平静。自由不能说不是好东西,但这东西的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里,何苦争取?

结果呢,这一波反传统操作换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被同意假释了。

为什么呢?影片里没有交代假释官的思路,我觉得不外乎这几种可能:

1.正如瑞德理解的那样,假释不假释的关键不在于犯人自己,而在于假释官。不管犯人说些什么,假释官都有自己的判断,而且无须告诉你判断的理由。这就有点随心所欲的意思了,类似于传说中的签证官看心情给签证吧。关了40年的老犯人,估计放出去也没什么破坏力了,说不定假释官本来就打算给瑞德假释的,根本不需要听他本人的陈述;

2.假释官就是看瑞德不顺眼,就是想逗他玩。他越是想出去,假释官越是不遂他的意。他越是无所谓,假释官越要他尝一尝身上套了40年的枷锁一下子卸去之后的滋味。估计那时瑞德不会觉得自由的空气多甜美,只会觉得头晕目眩脚步踉跄失去人生定位。事实上,瑞德刚开始过假释生活的一段日子,真的就是这样,茫然得差点都要自尽了。

3.假释官见多识广,目光如炬,熟悉狱中老油条们的心理,对于什么是装模作样油嘴滑舌什么是实话实说不玩花样心中有数,40年过去,从瑞德的表现看出他已经心如止水无欲无求,觉得放归社会确实不会有问题了,所以就同意了假释。

不管是哪种可能,在我看来,都体现出了体制特有的力量:傲慢、强大、不知不觉中对人的驯化。

第一种不用多说,关乎一个人生命、尊严与自由的问题可以这么儿戏地处理,仅仅因为代表体制的假释官拥有碾压式的、和对方完全不对等的权力,而且假释官肯定也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就是体制对人思想的异化。在体制里,人会异化成机器,要不就是习惯性“按流程走”,不肯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去还原事物本来面貌,要不就是影片里这种随心所欲,出发点都是尽量“简洁高效”,处理事情不带多余情感和推理,直接把人看成机器的思路。

第二种,人性本来就有傲慢自大的一面,而强大的体制,会放大体制中人的这种人性。总有一些体制中人,浸淫体制太久,把自己和体制混在一起,把体制的力量误认为是自己的力量,把人们对体制这种强大力量的服从误认为是对自己力量的服从,一旦碰到表现得不那么服从的,就下意识想要展示自己的力量,让对方臣服。一句话,在体制太久,人会失去自知之明,容易膨胀。

第三种,表面看没有什么问题,假释官如果能这样分析犯人的心理,还显得很专业,不敷衍。但究其本质,是忠实地履行了体制这个大BOSS所交给的任务。《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很深刻的电影,在我看来,最有意义的地方就是安迪所代表的自由意志和整个庞大的体制的对抗。体制的特点,就是要把人异化,变成统一、规范的机器,不可控的个体自由显然与此相抵触。如果假释官是发现了瑞德已经失去了对自由的向往和拥有自由的能力,才认为他达到了假释的条件,这就说明假释官充分理解并且忠实执行了体制所定义的假释。

这种理解,显然不是瑞德的理解。实际上,瑞德要想获得假释,只能像现在,没有了折腾的心气之后,才能得到这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的“自由”。除非,他像安迪一样逃狱,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获得自己定义的自由,显然,并不是体制所认可的。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5

考研二战“失败”的时候,我刷过5遍,写过一篇很长的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丨我挖出了所有秘密,找到了永不消逝的希望

两年后,我在深圳,看了那个问题和网友的回答,刷了第6遍,读懂了3次假释、希望和救赎的真正内涵。此时此刻我以为自己更懂了,但谁知道以后怎样呢?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除了男主,有一条很重要的线:安迪好友瑞德(弗里德曼饰)。他有过三次假释,只有第三次假释成功。

请注意官员和瑞德的对白和神态举止,做好对比,脑子里还要有整部电影的剧情变化

第一次

第一次假释,瑞德被判无期徒刑,已关20年,最终驳回。

获得的信息:

1、官员秃顶,年龄偏大。

2、瑞德看似言语陈恳,改过自新,但那句「我已得到教训」似乎暴露了一些东西。

3、瑞德眼睛眨了几次最后垂下,内心忐忑不安,害怕假释驳回,可能也有心虚。

注意瑞德说完“上帝为证”之后眼神和表情的诠释:

4、剧情是在安迪进监狱之前。

是真的对过往罪行悔过还是因为「教训」,换言之,因为「剥夺自由的惩罚」太沉重?

第二次

第二次假释,瑞德被判无期徒刑,已关30年,最终驳回。

获得的信息:

1、官员秃顶没那么严重,比第一次那些人年轻

2、瑞德言语比第一次诚恳,对白少了那句「我已得到教训」

3、瑞德神情举止比第一次释然

再来看第二次假释,瑞德说完“上帝为证”之后眼神和表情的诠释:

4、剧情是,安迪在监狱放黑胶唱片给囚徒们带来希望,被独囚归来之后,他说了这样的话:音乐之美是夺不走的。有音乐才不会忘记,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是完全属于你的。希望!尽管瑞德嘴上反对,内心早已悄悄起了变化。接着瑞德迎来第二次假释。再往前推,安迪从狱警海利那里要来的啤酒,给州政府写信建起的图书馆。他带来了太多希望

第三次

第三次假释,瑞德被判无期徒刑,已关40年,最终核准。

这段官员和瑞德的对白是重中之重

官:你改过自新了吗?
瑞:改过自新?我不懂什么意思。
官:就是重返社会。
瑞:这我懂,年轻人。它对我只是虚词儿,政客发明的词儿,使你们穿西装的打领带的有活儿干。你到底想了解什么?我后悔犯罪吗?
官:你后悔吗?
瑞: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我得接受事实。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的词。你盖章吧,别浪费我的时间。告诉你一句实话,我他妈的不在乎

提取信息:

1、官员没有秃顶,年轻甚至还有女性。官员说的是Please sit down请坐,而不是Sit坐。

官员代表的是政府,它是在一点点变好的,电影将这种变化浓缩在瑞德的三次假释谈话中。

2、瑞德的神情是:我不在乎

3、瑞德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不要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了,你们不过是和之前那些人一样例行公事,你们无非想问我是否为自己犯下的罪行后悔?我后悔,不是因为受到惩罚后悔,是为我犯下的罪行后悔。但是后悔没用,我已是垂老之躯,必须接受现实,放下过去。盖章吧,你们这些例行公事的官僚,老子他妈的不在乎。

第一次说「我已得到教训」,是因为受到太多惩罚,苦不堪言,没有真正为自己的罪行忏悔,第三次是真的为自己的罪行忏悔,但也看透了政府官僚例行公事的作风,就在已经失望透顶的时候,假释核准了。

4、剧情:安迪越狱成功,老瑞继续呆在监狱苟活。

归纳一下:

瑞德第一次并没有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忏悔,只是因为自己受到的惩罚太过残酷;第二次是安迪来了之后,通过他的所作所为给狱友带来希望,带来精神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瑞德开始慢慢改变;第三次是在前期经历了那么多事以后,安迪和瑞德进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谈话,在所有经历和反思的累积之下,瑞德才真正忏悔,放下过去,假释核准。第三次假释谈话,是瑞德实现精神上自我救赎的转折点。


重要谈话、救赎和希望

安迪脱罪无果,一句“蠢蛋”触怒了典狱长,迎来牢狱生涯最长的一次独囚。独囚后,安迪和瑞德的这次至关重要的谈话,是安迪实现精神上自我救赎的转折点,也是他下定决心越狱的转折点。


安迪:老婆说她很难了解我,像一本合起来的书,她整天这样抱怨。她很漂亮,我多么爱她呀!我只是不善表达,是我杀了她。枪不是我开的,但我害她离我远去,是我的脾气害死她的。
瑞德:可以后悔,但你无罪。

这次谈话之后,安迪越狱,给瑞德希望:如果假释,记得去找到那块火山玻璃下的东西。

安迪和瑞德的经历都是一次次经历失望,然后重拾希望。安迪最重大的一次打击就是这次独囚,唯一能证明他清白的汤米惨遭典狱长杀害,瑞德受到最重大的打击是老布之死让他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巨大的恐惧。然而再大的打击也无法磨灭人内心的希望。

安迪带着希望,在一次次失望面前,保留希望的火种,用它点燃周围世界的人,最终越狱成功,让自己和瑞德,实现了精神上的救赎和身体上的自由。

就像生活,它一次次给你希望,又一次次给你失望,直到你像安迪和瑞德一样,完成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在你近乎绝望的时候,你会意外地收获世界给你的大礼。

希望是火种,让你放下过去,自我救赎,抵达自由的彼方。


追答评论区问题:皮卡车牌号和后视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转发分享。

头条号:胡诌白扯1

小说、电影、随笔,

胡说八道,别太当真。

6

因为此时的瑞德早已经没有了欲望,他也真正的做到了发自内心的忏悔自己当初的过错,至少表现出来的是这样!

前两次听证会瑞德都以标准答案的方式极力表明自己已经洗心革面了,希望能够获得假释离开肖申克监狱。因为听证会事关是否能够假释成功,瑞德充满了期待,他甚至有一点紧张!然而这一切都看在官员们的眼里,一个满怀欲望的杀人犯,他是否真的悔改了,是否真的不会再危害社会了,官员们不敢保证,因此拒绝了瑞德的假释。官员们想知道的并不是瑞典是否已悔改,而是他是否还会犯错!这才是最关键的!

第三次听证会的时候,瑞德已经是一种无语无求的状态。因为他已经被关在肖申克监狱四十年了,他也已经被体制化了,就像当初的老布一样,他对外面的世界已经不再抱有希望,甚至是害怕离开肖申克监狱。没有了欲望的瑞德当然也就不会在危害社会了。而且这一次瑞德终于说出了官员们想听到的标准答案,“我后悔犯罪吗?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因为这才是真正向自己的内心忏悔所才能领悟出来的。因此官员们果断的批准了瑞德的假释。

纯属个人见解,欢迎讨论交流!

7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电影,小哥本人也是观看了不下三次,和《肖申克的救赎》同年电影《阿甘正传》,小哥也看了不下三次,两部影片各有千秋,如果《阿甘正传》讲的是美国的历史,那么《肖申克的救赎》讲的就是人性。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在押人员生活日常。

这里的墙很奇怪,刚开始你很讨厌他,慢慢的你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这就是体制。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非常多关押了很多年的人,他们犯的罪有大有小,每天活着同样的生活,吃饭,放风,睡觉。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每天同样重复的生活中,丧失了自我,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非常多的人被同化,变得没有任何追求,没办法,因为出不去,既然出不去,想那么多干嘛?反正实现不了。

所以,久而久之,他们已经适应了肖申克里面的生活,惧怕一墙之隔外面的世界,因为他们觉得,外面的世界更加凶险,远远没有肖申克里面舒坦。

比如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最后出去之后,居然想通过犯罪再回来肖申克,而瑞德出去之后,上厕所都要大声打报告,不然尿不出来。

可见,在肖申克,他们丧失的不仅仅是人格和宝贵的时间,最重要的是丧失了自我。


一次次的渴望,一次次梦想的破灭。

生活是什么?

生活就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热爱生活,珍惜人生。

瑞德在肖申克和别的人不同,因为他有自己的生意,也就是说他和外界是有联系的,并且他的人缘非常好,也很有威信。

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混吃等死,而是做生意呢?就如他自己说的“监狱的生活太枯燥,枯燥到没事做,自己也要主动去找事做”的地步,所以说,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集邮,而瑞德选择做生意,一方面积累人缘,一方面也为了将来出去有钱可以花,而不是出去身无分文。

所以说,他是有梦想的,他坚信,只要他好好表现,他是可以出去的,何况他还年轻。

但是事实证明,十年又十年,第一次见到假释官,人家都没正眼看他,就判了他不合格。第二次见假释官,别人看了他,也听了他的言论,但是依然判他不合格。

此刻的瑞德,已经被关押了二十年了。

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所以他在第二次见到假释官之后,他彻底的颓废了。

因为老布鲁克斯就是前车之鉴,他出去的时候,已经服刑五十年了。


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

当年看这段的时候,特别感动,安迪冒着生命危险,为大家赢得了尊重,赢得了啤酒,他坐在角落,开心的看着这群人,或许他的内心也是非常自豪的。

通过瑞德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是渴望自由的,他也想要过正常人的生活,修理自己家的房顶,晒自由的太阳。

所以在那一刻,他感慨良多,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在你努力无果,要放弃的时候,它又给了你一丝希望。


瑞德有所改变。

第一次见假释官的时候,瑞德和其他在押人员一样,回答的语速非常快,让别人感觉像是在敷衍。但是在第二次的时候,他慎言慎行,表现的非常坦诚,希望得到批准,可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第三次的时候,他不在程序化的讲以前的那些事物,他非常认真的讲了自己的感受,他坦诚自己每一天都非常后悔,但是后悔有用吗?曾经年少的自己已经垂垂老矣,他就是想要去救赎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感到被社会(政客)所愚弄,他绝望了。

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大的反转,在瑞德的发泄之后,他居然被批准假释。瑞德满头雾水,我也是有点诧异。

导演这样安排,剧情反转,节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所以说,导演这样安排,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剧情需要:让剧情更加能吸引观众,平淡无奇的剧情只能让人倍感无味。而最终安迪和瑞德的相逢,可谓是最完美的结局。

第二:显示出瑞德的变化,监狱生活彻底改变了一个人,昭示大家要遵纪守法,珍惜人生。

第三:暗射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假释官对于在押人员的态度,亦或者是肖申克的改革,都在告诉大家,社会再进步,明天更美好。

第四:和安迪形成呼应。安迪看到制度的黑暗,自感为自己洗刷冤屈无望,并且自己非常看好的徒弟也被坏人杀害,更让他感到暗无天日,他愤怒了,所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越狱成功,救赎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肉身,还有灵魂。而安迪毫无疑问是深深的影响了瑞德,让他看到了屈服制度是多么的愚蠢,所以才有了第三次他愤怒的发泄。

第五:宣扬反抗精神。假如瑞德还是之前的言论,或许别人依然会判他不合格,进而继续留监观察,这一观察,肯定又是一个十年,但是瑞德发泄了,展现了真实的自我,这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最终他成功了,所以说,如此安排,也是激励人们勇于和黑暗做斗争,凡事要主动去争取,去改变。

谢谢大家。

欢迎大家多多点赞支持小哥原创。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8

《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有几次假释的机会。可是,前几次的时候,瑞德认真的回答,但都失败了。

而最后一次,看似无所谓的态度,为何却成功了呢?

其实,瑞德最后的一次假释的表现,不是随便,也不是无所谓,而是从心底里的认知。




前几次的忏悔,太过于公式化

瑞德在狱中,算得上一个呼风唤雨的人吧!比如,售卖香烟、海报、扑克牌等等物品。

再比如,外出做工的时候,只要是瑞德的朋友都能被选中。

可是,在狱中不管混得多么好,都没什么用,因为毕竟是在监狱里。

但是,他们已经犯错,不管是不是被冤枉,但是始终是背负着罪名。他们在监狱里改造,是为了改过自新,为了有一天可以走出去,开始新的生活。

瑞德也不例外,他也这么想。所以每一次假释机会来临的时候,他都认真的对待。可是,没有一次成功。

一次假释的谈话,需要隔无数年,所以每一次假释谈话,都非常重要。

所以,瑞德也是非常想出去的。然而,他失败了,原因是什么呢?

他是认真,也像是一个犯错的孩子,不停地忏悔自己的过错。这样的忏悔,多看几遍就看出来了,这似乎是公式化的回答。

公式化的回答,就是形式。太过于形式化的东西,自然不是从心底的认知。如何能过呢?



瑞德那一句想和那个少年谈谈,是真心的忏悔

瑞德在肖申克监狱待了很久以后,整个人都变了。

在这里,磨灭了所有的梦想,消磨了所有原本应该美好的时光。当这一切都褪去了,回首这一生,瑞德才真正的忏悔了吧!

以前的谈话,瑞德只是习惯性或者例行公事似的回答,并不走心。

可是经过了那么多年的磨砺,他从心底里对过去的一切有了新的认识。

所以,当瑞德告诉假释官,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一定会对那个少年谈谈。然后,他以一个年长的人,给那个少年讲述了很多的心里话。

那些话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对于过往的认知,对现状的感受,一切都不一样了。

尽管在最后,瑞德对假释官说话的态度不是那么友善。但是他依然通过了假释的面试,因为真诚,因为发自肺腑。



这也是体制吧!

瑞德等了那么多年,经过了那么多次假释,终于通过了。

这估计也是监狱的一种体制吧!电影里的老布,在肖申克待到老了才出去。

等到他出去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布根本没有办法适应,最终他被自杀了。

同样的,当瑞德获得假释的时候,也是被体制化了。上个厕所也要习惯性的去申报一下,否则都尿不出来,这就是体制化。

在监狱里习惯了被安排,被鞭策,被教育,被改变,没有自由。或许,这就是人性被磨灭的表现吧!

当瑞德最后一次面谈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老头了。如果不是安迪,瑞德估计会重复老布的路吧!

人生没有希望,一切都没有意思。虽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有些过错的代价很大,比如瑞德,用了自己大半生的时间来忏悔。

一切都没有了,走出监狱,也脱离不了监管。与社会格格不入,人品也极容易收到质疑,出不出来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瑞德最后一次谈话,看似漫不经心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最走心。

当然,他的一切也磨灭得差不多了。

人生不长,应该好好珍惜。怀抱希望,才能在黑夜里也有等待黎明的曙光勇气。

9

这部电影我真是看了一遍,很吸引我。是儿子先看的、然后推荐给我。我们当时还各自写了一篇观后感...

这个瑞德是影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虽然不是主人公但我感觉他就好比是这部影片的灵魂一样,由他的言行传递出影片的中心:救赎是自我的灵魂解脱。他一直在努力,所以说瑞德是一个坏的好人!

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足以让一个好人再变成坏人的社会,他最终成功的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这也意味着他解脱了。

也就理解了影片中关于他的假释失败。他的几次失败这样的情节设计也暗示了对于一个人救赎的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无奈和无助的过程。

这里我觉得瑞德与主人公的传奇救赎相比,他更代表了世间大多数人,以及他们内心的向善,是可以蜕变的,这个人物更现实、更有血有肉、更让观众释然。

这部电影真值得一看,里面演员演技太棒了,太真实了。



10

有三次

第一次被拒绝 在面对着当权者的问话的时候,是带着恐惧的。所以他说的话,更多的是像我们去参加面试一样,带着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去。

第二次被拒绝 能感觉出是套话。虽然不排除他是真的这样想的。但是明显可以感到,这是他在权力面前,低声下气,小心翼翼。

第三次通过 他把心里想说的话全部一次说 了出来。在当时应该是非常绝望的。

与其去分析这最后一次为什么能出去,还不如去分析之前几次为什么不能出去作为假释官们,每天都会跟不同的犯人打交道,分辨出哪个是真心,哪次是假意,简直轻而易举,<只有在你连出去都不想的时候,把你放出去,他们才能够安心的觉得你这个人无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