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悲剧,个人的悲剧,束星北先生有一个纯粹的灵魂,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和爱国者,生不逢时,心塞,不能想。
充分说明从窑洞里钻出来那一群人对知识的蔑视。。。。。。。。
束星北是中国雷达之父,被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一生蹉跎却无怨无悔,一心只为报效祖国。
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受邀回国,周恩来总理希望李政道能为解决中国教育人才“断层”的问题做些工作,介绍一些海外有才学的人到中国讲学。
李政道说:“中国不乏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只是他们没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先生。”
这时已经扫了十几年厕所的束星北,还是因为学生李政道的原因才重回讲台。
束星北最后拖着氧气袋和肾上腺素喷雾走上讲台,在自己最后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帮助祖国培养人才。
李政道、程开甲、吴健雄等著名科学家的启蒙老师束星北, 最后被简简单单埋在了学校的操场上,走完了他坎坷的晚年。
少年留学,却一心报效祖国
19岁那年,束星北前往美国自费留学,希望探索西方学术空间。
20岁那年,束星北在各国游学,期间前往德国,凭借两篇相对论论文成为爱因斯坦的研究助手。
21岁那年,束星北开始在英美等几大知名学府间辗转,孜孜不倦的求学。
25岁那年,束星北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的硕士学位。
束星北留学期间先后在堪萨斯州拜克大学、旧金山加州大学、柏林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并获得多个硕士学位。
“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先生在国难当头投笔从戎,于1932年1月受聘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任物理教官。
少年成名,几经辗转心不改
在抗战爆发时期,一片昭昭爱国之心束星北,投入祖国的军事建设大业之中。
1932年7月,束星北因触犯蒋介石于离去南京中央军官学校;
1932年9月,束星北受聘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继续研究广义相对论。
1935年7月,浙大物理系全体师生因反对校长独断专行,束星北离校;
1935年8月,束星北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教授兼数学系主任,并兼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6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束星北8月回浙江大学,翌年升为教授。
1944年10月-1945年9月,束星北被借聘到重庆军令部技术室任技术顾问一年。
1945年,束星北领导研制成功中国首部雷达,于8月做《原子弹理论学术报告》。
1946年,束星北随校复员回杭州,曾兼任齐鲁大学和之江大学教授。
1952年,束星北到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授,转向大气动力学研究,任海洋系气象研究室主任。
那时无人机、发报机、雷达等都是国际上的新兴事物,束星北设计出了中国的第一台雷达,因此被称为“中国雷达之父”。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被称为“东方剑桥”,汇集束星北、苏步青等顶尖学者,李政道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出自于彼时的浙大。
为友申辩扫厕十几年,为国初心永不改
浙大在1950年兴起一场思想改造运动,苏步青教授被诬陷贪污。
当时束星北一气之下对造谣者拳打脚踢,苏步青的冤屈才得以被洗刷。
可是束星北因此引火烧身,因为抗战时期教学经历,被迫离开讲台。
此后束星北先后被发配去修水库、扫厕所,干起了粗活,长达十数年之久。
束星北妻女们曾在大雪隆冬看见束星北在厕所前扫雪的身影,他以扫帚为笔,在雪地里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运算与推演,时刻准备着以最好的状态回归科研团队。
在如此艰难环境下,束星北依旧一心为国谋发展:
(1)1964年,束星北向有关组织提出研究核武器要求。
(2)1965年,束星北完成中国首部《狭义相对论》。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顺利爆炸时,还在扫厕所的束星北,在狂喜后陷入了歇斯底里般的哭吼。
两弹元勋之一的程开甲深刻理解这样的悲痛:“束星北对原子弹的感伤是有根据的。在原子弹未在美国上马前,束星北已有察觉可以利用裂变的中子轰击。
他一生不曾怨,只为祖国有人才
1972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家受邀回国,可是却不能和自己的老师见面。
如果不是李政道回复周恩来总理的一番话,也许很多人都已经忘了这位中国的雷达之父,中国近代物理的先驱者。
束星北最终还是在国家的帮助下洗刷了所有冤屈,再一次回到讲台。
可是这时的他,早已入风烛残年,身受肺气肿等多种慢性病的折磨。
束星北并不愿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拖着氧气袋和肾上腺素喷雾走上了讲台。
1983年10月30日,一生秉承“科学救国”理念的束星北走了。他曾立下了遗嘱,要将遗体捐给青岛医学院的遗嘱。
可是在半年之后,这桩遗嘱才被人们忆起。束星北最后被两位昔日的学生埋在了学校操场的之下。
一生不得志的束星北成了扫地僧,但他永不言弃的热血报国之心,足以点燃每一个人,以崇高的气节成就国之辉煌。
尾声
此时的我们只需要知道束星北的故事,我们只需要记住束星北就行。
新时代的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国之心,不怨不悔,一生只为祖国谋发展。
在束星北最困难的时间,他心中始终坚信,这样的日子不会长。
因为终有一天,祖国会记得他,那时他又可以回到讲台,回到研究所。
我一直记得束星北先生教育子女时最严厉的指令:
“外出学习可以,学成后必须回国。不下这个保证,不准放出。”
杨振宁如果早点回来,八成一个归处。就是有些没脑子的,一直喷一个90岁的顶尖科学家。
这话题还是不说为好!很寒心,很无奈。中国并不是“科学家多的都要溢出来了”,而是相反,急缺科学家!
谁还没有走个弯路的时候 国家也一样 那个时候 国家是真需要科学家 大多数科学家是得到重用的 二弹一星 都是那时的成果 由于国家把资源和财力倾注在二弹一星上 其它方面的科学家就没得到重视 也是无奈啊 那时真穷
束星北是居里夫人的研究生,关门弟子,还有叶企荪,都是顶级大师级的科学家,他的遭遇值得沉痛和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