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强?以关中为基地平定各地割据势力,助其父李渊建唐。单刀直入拒突厥于渭水,玄武门之变走上前台。后命大将侯君集出征西域;再命大将李靖直捣突厥王庭,彻底击溃突厥。有诗为证:

慨然撫長劒,濟世豈邀名。

星旌紛雷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戒戈動,今來宇宙平。

一一【唐】李世民《還陜述懷》

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園荒一徑新,薹古半階斜。前池消舊水,昔樹發今花。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

一一【唐】李世民《過舊宅》










最佳贡献者
2

李世民和李靖是唐初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

北宋有一本兵书《李卫公间对》,上面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记录了李世民和李靖的军事思想。李靖向来以“论孙、吴之术” 而闻名于世, 军事上造诣颇深。李世民虽然没有留下理论专著, 但从《李卫公间对》的记载上看,他的军事谋略与作战艺术并不比李靖差。所以后人评论说“夫卫公在唐,诚一代 元勋。然太宗将略远出其上,非若高帝于淮阴,真弗如也。”

李世民的军功

历史上任何一个军事家的军事艺术都是从战争实践中得来的,世上决无纸上谈兵的军事家 。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他在百战中学习而来的。他出生关陇集团,祖辈均为武将,从小接受骑射征战的学习。李世民曾回忆说 :“联少尚威武,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他最喜欢读曹操注的《孙子兵法》,具有系统的军事理论素质。

隋末大业十一年,年方十八的李世民初次登上战场,跟随父亲李渊参与了镇压甄翟儿的起义。 他和李建成直捣西 河,进攻霍邑,击败隋朝守将宋老生,由此始定霸业 。

李渊称帝后,李世民以唐军最高统帅的身份,独立领导了四大战役:第一次是对陇右地区的薛 举、 薛仁杲的战争,第二次是平定北方的刘武周势力,第三次是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争,第四次是平定河北的刘黑闼的战争 。在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李世民始终亲自驰骋一线,他的军事谋略与作战艺术也在战争中达到了成热。

唐初统一战争的胜利,李世民与李靖功劳最大。李世民即位后,由于身份的转变,他不再直接参加一线战斗,而转为后方指挥。在贞观三年到十三年的十年中,为了统一西北 ,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苏定方、薛万彻等人平定了东突厥 、吐谷浑和高昌等国,把西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收入唐朝版图之中。在这历次战争中,唐太宗知人善任,运筹惟幄,决胜千里,体现了一名优秀战略指挥家的杰出才能。

唐太宗也有过失败,特别是他晚年不听劝谏,骄傲轻敌,悍然发动了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虽然他亲自出征,在前线指挥作战,但结果遭到了从未有过的惨败。

回顾唐太宗一生的军事活动,在历代帝王中,象他这样身经百战且有显赫军功者十分罕见 。他晚年征高丽的失败,并不能成为否定其在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

唐太宗即位不久时就说过:“朕自少经略四方, 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击之, 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 。”

善兵者善气

《孙于兵法》说:“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 唐太宗对此运用的水平很是高明。 唐朝初年强敌是陇右豪强薛举,此人曾在武德元年入侵长安,在高坡之战击败过李世民。薛举病死后,其子薛仁杲继续大举攻唐。 李世民 汲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坚壁不动” ,经过六十余天的相持,敌军粮尽,军心动摇。 李世民看到 “彼气衰矣,吾当取之”,迅速发动进攻,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元代史学家胡三省认为:“秦王之破刘武周、宋金刚,与破薛仁呆、宗罗喉方略同也。” 在平定刘武周战役中,李世民将“坚壁挫 锐”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他派遣将领分兵汾州、隘州切断敌军粮道,又避免主力决战, “唯令偏裨乘间抄掠, 大军坚壁不战, 由是贼势日衰。” 经过五个月的相持 ,唐军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正是李世民在和李靖的《李卫公问对》中所说的:“守者,不只完其 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以有待焉 。” 这种坚守可以“挫共锋”,打击敌军的锐 气,为反攻胜利创造条件。

骑兵阵后反击战术

李世民并不是个保守的指挥官。一旦反攻时机来临,他就会毫不犹豫的亲率精骑冲入敌阵, 或者迁回敌后,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武德元年十一月,李世民看到薛仁杲呆军队气己衰,便果断“亲御大军,奄自原北,出其不意将晓骑数十入贼 阵, 于是王师表里齐奋 , 罗喉大溃 。” 这种骑兵阵后反击战术,李世民运用得得心应手。在与刘武周军的军队交战时,李 世民果敢地组织反击,“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类似 的例子举不胜举。李世民这种战法,符合《孙子兵法》中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之道,更可贵的是,李世民本人总是亲率精 骑,冲入阵后,表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精神。

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提到“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胜。”准确地概括了李世民指挥艺术的特点。

破竹之势

李世民的指挥艺术,还体现在反攻中的“兵贵神速”和连续作战的精 神,对敌人穷追猛打,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力求全歼敌人。李世民把这种战术比喻为 “破竹之势”。 晋阳起兵 后,唐军在李世民的指挥下,仅仅半年就攻克长安,为李唐王朝的创建奠定基础,正是这种军事思想带来的成果 。武德元年浅水原决战后,李世民率领二千余骑追击宗罗喉,有人提出“仁杲犹据坚城 ,未可轻进,请且按兵以观之 ”。李世民说:“ 吾虑之久矣,破竹之 势,不可失也,勿复言!” 正是在这种战略意图的指挥下, 唐军取得了战役的巨大胜利 。

李世民对兵法颇有研究,他说过 : “夫用兵之道,见利速进,不利速退”。在有利形势下要 “ 速进” ,在不利形势下要 “速退”,切忌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在敌强我弱 的形势下, 就不能“速战”,而要退而守之,实行“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的方针。 李世民的军事观点,无疑是古代中国军事学说宝库中闪光的思想。

围城打援

从军事学上说,所谓“围城打援”是以一部分兵力包围孤城坚守之敌,同时集中主力歼灭来 援之敌,最后达到胜利的目的 。 这种战方法李世民运用得十分娴熟。在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争中,王世充采取“婴城自守,以待建德之援 ” 的战略;李世民则以“围城打援”的方针对付,以部分兵力包围王世充的老巢东都, 但围而不攻,“坐收其敝”;对于援军窦建 德则以主力出击,力求全歼 。

事实证明这样的部署是正确的,李世民用这种战法,消灭了王、窦两大集团,在国古代战争史上写下了“围城打援”的光辉战例。

兵不厌诈

“兵者,诡道也”。李世民也深得“兵不厌诈”之三味。隋末大业十一年,隋场帝在雁门为突厥所围,下令各地勤王。年轻的李世民建议:“ 始毕可汗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碎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引族旗数十里不绝,夜则征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 望风遁 去。 不然, 彼众我寡, 若悉军来战, 必不能支”。 虽然他的建议由于其种种原因没有被采纳,但李世民的这条“诈计”,还是得到了后人的肯定 。

贞观四年突厥被唐军打败后,领利可汗“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李世民识破了突厥的缓兵乏计,采取“阳为许 和、 阴实备战”的策略,让李靖乘胜打击突厥势力。 在和谈幌子掩护下,唐军一举平定东突厥,俘获了领利可汗。所以说李世民是精通“诡道” 的军事家 ,他的“诈”就是他的“智”。

同甘共苦,身先士卒

说李世民是军事家,还因为他既知兵又知将,能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用自己的奋勇作战的榜样力量来鼓舞士气,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在唐初的浅水原决战中,李世民率先冲陷敌阵, “于是王师表里齐奋” ,激发了士卒们奋勇杀 敌的精神, 取得一场大胜。

在与宋金刚交锋时, 唐军“夜宿于雀鼠谷之西原, 太宗不食二日, 不解甲三日。 军中唯有一羊, 太宗抚将士, 与之同食。 三军感恩皆饱而思奋。”几乎在每次战役中, 李世民都冲锋在前, 身先士卒,鼓舞士气,这也是他手下的军队能够打硬仗和打胜仗的原因之一 。

收罗人才

李世民还十分注意收罗人才,尤其是骁勇的骑兵将 领。秦叔宝和程知节都是中途降唐的将领,李世民都这两人十分器重,任命秦叔宝为马军总管, 程知节为秦王府左统军。这两位将领在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战争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又如刘武周的手下尉迟敬德,曾多次击败唐军,尉迟敬德投降后,“诸将疑敬德必叛” ,李世民却对尉迟敬德推心置腹,使其感恩不尽,愿意为李唐竭忠效劳。 表现出了非凡的卓识 。

当然,李世民不是神,他晚年征高丽是他军事生涯的败笔。但是我们不能以一次战争的胜负去全盘否定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虽然我不同意用“变态”这个词来形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但是他确实是一个杰出的指挥官,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这一点,在帝王中是不多见的。

3

李世民作为唐朝开国功勋,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其军事能力那是相当强悍的。现代伟人毛泽东读史总结有这么一句话“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能得到毛主席的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绝非浪得虚名。

李世民可以说是军事天才,年纪轻轻就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被封为天策将军,从封号上来讲,已经是最高称号了,都到“天”了,这足以说明他的功绩,要知道这些封号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个封号,是李渊自己想出来的,因为已经封无可封了,李世民当时22岁。

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强,在隋末统一战争中,李世民除了经常亲自上阵、披坚执锐外,还得为整个军队派兵布阵,出谋划策,从粮草安排到击败敌人,简直就是全能型人才。在对战薛氏父子的战争中,李世民统兵三万,击垮了号称二十万大军的西秦军;在于宋金刚的战役中,八千击灭数万之众;最著名的莫过于“虎牢关战役”,区区以三千精锐士兵,打的窦建德十万大军丢盔弃甲,还俘虏了窦建德,关键还顺手灭了王世充,这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在统一战争中,李世民以一人之力,把军事敌对势力全部扫灭,而且都是以少胜多,无一例外,纵观李世民的军事生涯,简直有如神助。

“玄武门之变”更是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一个缩影,在短短的时间内,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软禁李渊,控制玄武门等,这些无不反映了李世民的军事能力。




4

事实上,李世民的军事能力被夸大了,他失败的战役有意无意被掩盖淡化,而取胜的战役被夸大。

李世民战绩辉煌,其实并不完全是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么杰出,主要是李世民善于聚集名将,李世民手下拥有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武将集团。

公元617年12月,西秦政权皇帝薛举见李世民再次率领唐军前来,便倾巢而出,率领20万大军直逼高墌(今陕西长武县),志在必得。

李世民与刘文静、殷开山等唐朝名将没能经得住薛举的引蛇出洞之计,结果遭到薛举军队的伏击,一败涂地。唐朝军队死者达十分之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等也被俘虏。李世民一看,败局已定,被迫撤退,垂头丧气地返回长安。

《旧唐书》对此战的记录语焉不详,一笔带过,“秦王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另外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刘黑闼攻洺水甚急。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馀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世民恐王君廓不能守,召诸将谋之,李世勣曰:“若甬道达城下,城必不守。”行军总管郯勇公罗士信请代君廓守之。世民乃登城西南高冢,以旗招君廓,君廓帅其徒力战,溃围而出。士信帅左右二百人乘之入城,代君廓固守。黑闼昼夜急攻,会大雪,救兵不得往,凡八日,丁丑,城陷。黑闼素闻其勇,欲生之,士信词色不屈,乃杀之,时年二十。

公元622年正月的洺水之战,汉东王刘黑闼急攻洺水城(今河北曲周西),该城四面环水,水宽50余步,深三、四丈,刘黑闼在城东北修建两甬道准备攻城。李世民三次带领唐军增援,都被刘黑闼军顽强击退。

眼看甬道即将修成,洺水城危在旦夕,李世民登上城南高坟,用旗语令王君廓突围,同时命勇将行军总管罗士信率200士卒进城,代其坚守城池。刘黑闼军在甬道修成后,连续8昼夜,猛攻洺水城,恰逢大雪,唐军无法增援,刘黑闼大破李世民攻占洺水城,斩杀唐军名将罗士信。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统帅十几万唐军大举进攻高句丽,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市)小而坚,安市城主杨万春非常骁勇,在他的领导下多次打退唐朝军队的疯狂进攻,据朝韩野史小说载他居然还射瞎了当时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李世民的一只眼。

唐军死伤惨重,围攻数月不克。唐军百计围攻安市城,守城人坚守不屈,这时候天气寒冷,草枯水冻,粮食又快用完,兵马无法久留,李世民只好从安市城下退兵回国。

安市城之战的失败让李世民深悔不该出兵攻打高句丽,叹道,魏征如果活着,一定不让我走这一趟!

”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资治通鉴》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的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民怨也大(包括李世民那如花似玉的爱妃徐惠),最终却未能灭亡高句丽。因此,李世民自己也承认这一战是战败了。

综上所述,李世民并非战无不胜,正史记载就至少有三次失败,李世民的军事能力被夸大主要是其千古一帝以及天可汗的名气。

5

在李唐成立之前,其实李渊的军事能力并不是最强的,当时群雄并起的年代,也是因为秦王李世民,多次以多打少、以弱打强,才让李渊一系踏上了最强的军阀位置,最终开创了李唐盛世,乱世必出英雄,李世民超强的军事素养,能够巧妙利用战场局势,让一大帮精兵猛将跟随左右,也进一步让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大增,要知道李世民不仅有统军将领的风范,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分兵围剿、打野外歼灭战是李世民的最大能力,因此秦王李世民仅仅战败过一次,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

6

李世民常采用两个作战策略,“以弱当强”,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以强当弱”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处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毛主席评批。毛主席认为,古代皇帝领兵打仗能力最强的是李世民,其次是朱元璋。作为近代伟大的军事家毛主席如此评价李世民,足见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超一流的。

对李世民的家庭教育失败,以及对待继承人选择上犹豫不决反复昏招。毛主席对李世民继承人选择上曾评价说:“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李世民在皇位继承人选上的失误,李治缺乏远见卓识,李恪文才武略,在太子选择上又被大臣左右者,改变最初设李恪为太子的想法,错失人才。

李世民从小:“联少尚威武,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从小接受骑射征战的学习,受祖辈尚武好谋的影响闲暇时间最喜欢读曹操标注的《孙子兵法》军事理论谋略。从小常年练习,已经打好作战指挥的基础,再到后来在战争中实践理论,总结和学习经验,系统化的提升军事素质和作战指挥才能。

在隋末大业十一年,李世民才18岁就已经随父亲李渊镇压甄翟儿的起义,接着和兄长李建成攻取西河、霍邑。李渊称帝后李世民统帅三军发动了四大战役,平定陇右地区的薛举、薛仁杲,平定北方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争,平定河北的刘黑闼的战争。

李世民继位后,作为皇帝身份就有改变,不会直接参与战争,是在后方指挥统筹全军作战。从贞观三年到十三年的十年中,为了统一西北,派李靖、侯君潗、苏定方、薛万彻等人平定了东突厥、吐谷浑。高昌等国,把西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收入唐朝版图之中。

李世民把《孙子兵法》中的“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在战争中运用的炉火纯青,助力战争中取得胜利。攻打薛仁杲时,坚壁不动,经过几十天的相持地方粮草将尽,士气低落,李世民趁机发起攻击取得了决战的胜利。攻打刘武周时同样采取的相同的办法,只是改用切断敌军粮道,避其主力决战、坚壁不出、耗费敌方士气,抓住时机进攻打败敌方。李世民的另一套作战方法是对敌方不太了解时,就亲自带领几百骑兵将士,从敌方侧面或后方攻击,视探视虚实及排兵布排情况后,针对性的制定一套策略最终取得胜利。

李世民“以出奇取胜”之法应用在许多战场中,结合战场实况综合处理,发挥指挥才能艺术和奋战勇敢精神。他对兵法的研究极深,应用得到。在战场形势下有利就促进,在不利情势下要速退,避免冒险,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并不采取速战,退而守之,实行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的方针,屡屡取得战争的胜利。

知人善用、收罗人才,尤其是对一些名将,想办法要规劝投唐,将文才武略的、李靖、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等将,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李世民非常器重、委以重任,能够诚心诚意交往,用情打动为其效力。

所以说: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又身为帝王,统帅军队作战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结合《孙子兵法》要领,知其敌情,避免蛮干、制定策略,蓄锐待机,采用有利于自方多种策略,最终取得战场胜利。人其一生有些错误是不可避免,小事不可归咎,论述李世民的军事指挥艺术和领导才能,受起我们的伟人领袖的赞扬。

7

毛主席曾经说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意思就是自古至今军事才能第一的是李世民,其次才是朱元璋。

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一、浅水原之战

薛举盘踞陇西,自称西秦霸王,后称帝,他是让李世民唯一一次尝到大败的人。他曾大败秦王李世民,活捉刘弘基、慕容罗睺等李唐名将,名噪一时。可惜自己死后,儿子不争气,李世民在浅水原之战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大败薛举儿子薛仁杲,不仅报仇雪恨了,还灭了西秦政权。

二、柏壁之战

刘武周政权,依附突厥,占据了有充足物资的河东大部地区,威逼关中,当时对李唐威胁很大,在打败齐王李元吉后,势力更是越来越强。后来刘武周继续南进,李世民出征,屯兵柏壁,与其相持,占据有利地形后,用以饱待饥之策,坚壁不出,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在柏壁之战之战中大败刘武周,消灭了割据于河东的刘武周势力。

三、虎牢关之战

这是李世民最为经典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直接奠定了唐统一天下的基础。当时李世民用兵攻打洛阳王世充,窦建德率大军十万(号称三十万)前来救援,李世民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围困洛阳王世充,自己则亲率三千轻骑,星夜驰往虎牢以拒窦建德。李世民的三千精骑当时捉住时机,在夏军疲惫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夏军,夏军大败,这场战役李世民以三千骑兵打败窦建德10万大军,名震天下。窦建德兵败后被捉,而王世充也因没了援兵,选择了投降。李世民以少胜多,这一战灭了两个政权。

四、洺水大战

刘黑闼是窦建德部将,于窦建德死后,起兵反唐。他先后击败李神通、罗艺、李世绩等名将,严重威胁唐朝在河北地区的统治。李世民出兵征讨刘黑闼,他前期选择闭垒不战,用奇兵断敌粮道,待其粮尽气衰,精骑出击,并决开洺水助战,大败刘黑闼军,刘黑闼率残军逃入突厥。

李世民在战斗中注重战前侦察,虽屡次遇险,但每次战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战机,当敌强我弱时,他经常用“坚壁挫锐”的战法拖垮敌人,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骑兵突击敌阵,胜利后勇追穷寇,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因此获得了每次战役的胜利。

李世民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的赫赫武功永垂青史!




8

李世民在古代皇帝中纯军事才能是第一。

即便是算上全部名将,他也是排名靠前的,尤其是歼灭战感觉没有比他打的更好的了,历代名将中只有吴起、韩信、白起那么少数几个,而白起这种还是以强击弱以多打少的,含金量还要低一点。而李二这种把握战机能力极强的,你可以看看他几次以少胜多之后就迅速灭掉对方一个势力,几次大战下来就平定全国。

有说渭水的,难道不看李二在渭水全面劣势下用几次胜利才让对方不得不退兵,换个人可能就灭国了,再看看之后的反击,不过几年,就把对面的可汗抓来跳舞,你以为草原和西域称呼他天可汗不是他打出来的威名?

还有对高句丽,三万VS十五万,打的对方几乎全军覆没,死的死降的降跑的跑,主帅投降。后来因为后勤和气候原因退兵,根本不影响军事评价。

另外,看军事才能可以看看李靖李绩在他手下,随便用,为什么?对比下秦王和白起,刘邦和韩信,为什么李靖李绩没事,因为李世民自己本身就是不逊于他们的顶级名将,所以不怕他们反。

评价起来,他基本就是韩信吴起戚继光这个级别,顶级名将。

评价古代名将的时候其实可以看看武庙的十哲,除了张良是以太公望弟子入选以外,其他的应该基本在一个水平线,李世民如果不是皇帝,应该可以入选。




9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可称皇帝中的第一名。

李世民年少有为,他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围困的隋炀帝时,他才年满17岁。

隋朝后期,天下大乱。李世民起兵太原,一年时间便攻占长安,灭隋建唐。

唐朝建立初期,尚未统一全国,李世民又四方征战。

其一,大破薛举,此战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值得一提的是,在统一中原后李世民再经过那里时还作了一首诗《经破薛举战地》。

其二,击败宋金刚,刘周武,稳固了唐朝的北方。说来有趣,隋朝末期,刘宋两人是通过投靠突厥得以占领晋阳,被李世民打败逃到突厥,最后又死在突厥人手里。

其三,虎牢关之战,我认为虎牢关之战是最能看出李世民军事能力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李世民以少胜多(三千五百骑兵打败敌人十万大军),一举歼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得了华北的统治权,是唐朝统一天下的重要一战。

其四,便是重创窦建德余部。

李世民登基后,仍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多个少数民族,唐朝由此声威远播,四方臣服。李世民也被尊称为“天可汗”。

李世民在位期间,对内以文治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为唐朝盛世奠定基础。其实李世民的军事能力从他在位期间唐朝疆域的变化就可看出一二。

毛主席读古书时便在其中圈注“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毛主席作为伟大的军事家,如此评价李世民足以见其军事才能。




10

我感觉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就像韩信和项羽的结合体,他不仅仅指挥千军万马谋略高超,自己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弓马娴熟,箭术冠绝天下(“秦王拉弓,敬德持矛,天下何人可挡”)。

李世民出身于关陇贵族世家,是军事贵族集团,其祖母独孤氏是鲜卑族。从小聪明果断,不拘小节,学习儒家文化,练习武术,擅长骑射。隋末唐初风云之际,统一全国战争中消灭群雄,军事才能得到了极大发挥。

武德元年在浅水原攻灭薛仁杲之战中,唐军代指挥(李世民得病暂时无法指挥)不听其言,造成首战便惨败,而后亲自指挥再战浅水原。李世民巧妙地利用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在攻守上的不同优势,在长期的正面坚壁挫锐,吃准敌军补给困难的弱点,坚守疲敌;在时机成熟后,不莽撞出击,而是灵活分兵,人为创造出出敌阵后的战机;战局陷入僵持时,李世民更是亲自冲杀、鼓舞士气。在追击阶段,果断率少量精锐骑兵猛追猛打,使敌军队伍星散溃败。一战定拢右,解除长安西边隐患。

武德三年和四年更精彩的虎牢关之战更是为他军事才能添上浓重一笔。武德三年李世民领兵八万征讨洛阳王世充,兵力对等的情况下王世充不敌唐军,被围困洛阳大本营(城坚难以强攻),求援河北枭雄窦建德。本着唇亡齿寒的道理,窦建德发兵十万救援。李世民力排众议,坚持分兵对峙窦部,抢先占领军事要塞著名关隘虎牢关。两军对阵虎牢日久,窦军不能前进,驻扎了1个多月,数次作战不利,士气低落,将卒思乡。李世民得知,引诱其出战。窦军果然全部出动,李世民亲率精锐骑兵玄甲军3500人,直冲人窦军。窦建德正和群臣议事,唐军突至,前后夹击,阵势大乱。唐军追击30里,俘获5万多人,窦建德受伤被俘。李世民回师洛阳,王世充看大势已去就投降了。此战中,他多次率领小股部队侦查战斗,射杀多人,使十数倍敌人不敢近身。此一战,天下形式完全扭转为唐有利的一面。

其他的打败宋金刚刘武周刘黑闼等割据势力。李世民打仗特点敌强任凭敌军挑战,就是不出战,等其师老、兵疲、粮尽,亲率军队出击,穷追猛打。

他是谋略型和勇武型的军事天才,项羽和韩信都只占其一。更为难得的是他的卓越的政治才能,杰出的治国安邦之策,使中国史上出现少有的大盛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