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李靖是唐初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
北宋有一本兵书《李卫公间对》,上面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记录了李世民和李靖的军事思想。李靖向来以“论孙、吴之术” 而闻名于世, 军事上造诣颇深。李世民虽然没有留下理论专著, 但从《李卫公间对》的记载上看,他的军事谋略与作战艺术并不比李靖差。所以后人评论说“夫卫公在唐,诚一代 元勋。然太宗将略远出其上,非若高帝于淮阴,真弗如也。”
李世民的军功
历史上任何一个军事家的军事艺术都是从战争实践中得来的,世上决无纸上谈兵的军事家 。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他在百战中学习而来的。他出生关陇集团,祖辈均为武将,从小接受骑射征战的学习。李世民曾回忆说 :“联少尚威武,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他最喜欢读曹操注的《孙子兵法》,具有系统的军事理论素质。
隋末大业十一年,年方十八的李世民初次登上战场,跟随父亲李渊参与了镇压甄翟儿的起义。 他和李建成直捣西 河,进攻霍邑,击败隋朝守将宋老生,由此始定霸业 。
李渊称帝后,李世民以唐军最高统帅的身份,独立领导了四大战役:第一次是对陇右地区的薛 举、 薛仁杲的战争,第二次是平定北方的刘武周势力,第三次是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争,第四次是平定河北的刘黑闼的战争 。在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李世民始终亲自驰骋一线,他的军事谋略与作战艺术也在战争中达到了成热。
唐初统一战争的胜利,李世民与李靖功劳最大。李世民即位后,由于身份的转变,他不再直接参加一线战斗,而转为后方指挥。在贞观三年到十三年的十年中,为了统一西北 ,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苏定方、薛万彻等人平定了东突厥 、吐谷浑和高昌等国,把西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收入唐朝版图之中。在这历次战争中,唐太宗知人善任,运筹惟幄,决胜千里,体现了一名优秀战略指挥家的杰出才能。
唐太宗也有过失败,特别是他晚年不听劝谏,骄傲轻敌,悍然发动了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虽然他亲自出征,在前线指挥作战,但结果遭到了从未有过的惨败。
回顾唐太宗一生的军事活动,在历代帝王中,象他这样身经百战且有显赫军功者十分罕见 。他晚年征高丽的失败,并不能成为否定其在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
唐太宗即位不久时就说过:“朕自少经略四方, 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击之, 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 。”
善兵者善气
《孙于兵法》说:“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 唐太宗对此运用的水平很是高明。 唐朝初年强敌是陇右豪强薛举,此人曾在武德元年入侵长安,在高坡之战击败过李世民。薛举病死后,其子薛仁杲继续大举攻唐。 李世民 汲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坚壁不动” ,经过六十余天的相持,敌军粮尽,军心动摇。 李世民看到 “彼气衰矣,吾当取之”,迅速发动进攻,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元代史学家胡三省认为:“秦王之破刘武周、宋金刚,与破薛仁呆、宗罗喉方略同也。” 在平定刘武周战役中,李世民将“坚壁挫 锐”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他派遣将领分兵汾州、隘州切断敌军粮道,又避免主力决战, “唯令偏裨乘间抄掠, 大军坚壁不战, 由是贼势日衰。” 经过五个月的相持 ,唐军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正是李世民在和李靖的《李卫公问对》中所说的:“守者,不只完其 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以有待焉 。” 这种坚守可以“挫共锋”,打击敌军的锐 气,为反攻胜利创造条件。
骑兵阵后反击战术
李世民并不是个保守的指挥官。一旦反攻时机来临,他就会毫不犹豫的亲率精骑冲入敌阵, 或者迁回敌后,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武德元年十一月,李世民看到薛仁杲呆军队气己衰,便果断“亲御大军,奄自原北,出其不意将晓骑数十入贼 阵, 于是王师表里齐奋 , 罗喉大溃 。” 这种骑兵阵后反击战术,李世民运用得得心应手。在与刘武周军的军队交战时,李 世民果敢地组织反击,“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类似 的例子举不胜举。李世民这种战法,符合《孙子兵法》中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之道,更可贵的是,李世民本人总是亲率精 骑,冲入阵后,表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精神。
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提到“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胜。”准确地概括了李世民指挥艺术的特点。
破竹之势
李世民的指挥艺术,还体现在反攻中的“兵贵神速”和连续作战的精 神,对敌人穷追猛打,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力求全歼敌人。李世民把这种战术比喻为 “破竹之势”。 晋阳起兵 后,唐军在李世民的指挥下,仅仅半年就攻克长安,为李唐王朝的创建奠定基础,正是这种军事思想带来的成果 。武德元年浅水原决战后,李世民率领二千余骑追击宗罗喉,有人提出“仁杲犹据坚城 ,未可轻进,请且按兵以观之 ”。李世民说:“ 吾虑之久矣,破竹之 势,不可失也,勿复言!” 正是在这种战略意图的指挥下, 唐军取得了战役的巨大胜利 。
李世民对兵法颇有研究,他说过 : “夫用兵之道,见利速进,不利速退”。在有利形势下要 “ 速进” ,在不利形势下要 “速退”,切忌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在敌强我弱 的形势下, 就不能“速战”,而要退而守之,实行“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的方针。 李世民的军事观点,无疑是古代中国军事学说宝库中闪光的思想。
围城打援
从军事学上说,所谓“围城打援”是以一部分兵力包围孤城坚守之敌,同时集中主力歼灭来 援之敌,最后达到胜利的目的 。 这种战方法李世民运用得十分娴熟。在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争中,王世充采取“婴城自守,以待建德之援 ” 的战略;李世民则以“围城打援”的方针对付,以部分兵力包围王世充的老巢东都, 但围而不攻,“坐收其敝”;对于援军窦建 德则以主力出击,力求全歼 。
事实证明这样的部署是正确的,李世民用这种战法,消灭了王、窦两大集团,在国古代战争史上写下了“围城打援”的光辉战例。
兵不厌诈
“兵者,诡道也”。李世民也深得“兵不厌诈”之三味。隋末大业十一年,隋场帝在雁门为突厥所围,下令各地勤王。年轻的李世民建议:“ 始毕可汗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碎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引族旗数十里不绝,夜则征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 望风遁 去。 不然, 彼众我寡, 若悉军来战, 必不能支”。 虽然他的建议由于其种种原因没有被采纳,但李世民的这条“诈计”,还是得到了后人的肯定 。
贞观四年突厥被唐军打败后,领利可汗“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李世民识破了突厥的缓兵乏计,采取“阳为许 和、 阴实备战”的策略,让李靖乘胜打击突厥势力。 在和谈幌子掩护下,唐军一举平定东突厥,俘获了领利可汗。所以说李世民是精通“诡道” 的军事家 ,他的“诈”就是他的“智”。
同甘共苦,身先士卒
说李世民是军事家,还因为他既知兵又知将,能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用自己的奋勇作战的榜样力量来鼓舞士气,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在唐初的浅水原决战中,李世民率先冲陷敌阵, “于是王师表里齐奋” ,激发了士卒们奋勇杀 敌的精神, 取得一场大胜。
在与宋金刚交锋时, 唐军“夜宿于雀鼠谷之西原, 太宗不食二日, 不解甲三日。 军中唯有一羊, 太宗抚将士, 与之同食。 三军感恩皆饱而思奋。”几乎在每次战役中, 李世民都冲锋在前, 身先士卒,鼓舞士气,这也是他手下的军队能够打硬仗和打胜仗的原因之一 。
收罗人才
李世民还十分注意收罗人才,尤其是骁勇的骑兵将 领。秦叔宝和程知节都是中途降唐的将领,李世民都这两人十分器重,任命秦叔宝为马军总管, 程知节为秦王府左统军。这两位将领在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战争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又如刘武周的手下尉迟敬德,曾多次击败唐军,尉迟敬德投降后,“诸将疑敬德必叛” ,李世民却对尉迟敬德推心置腹,使其感恩不尽,愿意为李唐竭忠效劳。 表现出了非凡的卓识 。
当然,李世民不是神,他晚年征高丽是他军事生涯的败笔。但是我们不能以一次战争的胜负去全盘否定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虽然我不同意用“变态”这个词来形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但是他确实是一个杰出的指挥官,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这一点,在帝王中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