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如下:

第一,光绪没有掌握实权。

中国从古至今,从没有不掌握实权的领袖,能够变法成功的。

因为既然是变法,一定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

如果没有实权,变法的政策根本就会被反对而抵消,根本无法推行下去。

实际上,光绪的政策也没有被执行,底下的官员阳奉阴违而已。

第二,变法没有群众基础。

可以说,变法的政策基本没有造福群众。

而变法的思想,也没有在群众进行宣传。

所以总体上,群众是反对变法的。

鲁迅小说《祝福》写到,鲁四老爷见面就破口大骂维新派。

而其他小说里面,老百姓也把改革什么当做乱政。

第三,树敌太多。

变法的树敌太多,文化教育改革,遭到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

军事改革,得罪了绿营等无数军人。

政治改革裁撤官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这遭到大量官员的反对。

等等。

既然不是暴力革命,改革就应该循序渐进,拉一派打另外一派,不应该这么普遍树敌。

这说明维新派的政治历练不够,比较稚嫩。

其实,维新派还准备实现这些政策:制订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等。

这才是满清权贵恐惧的,自然要抵抗。

其中就制定宪法这一条,满清权贵不会有人同意。

最佳贡献者
2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从字面就能看出这是一次失败的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行变法,到当年9月21日被慈禧太后扑灭,历时仅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慈禧及守旧派在1898年9月21日发动了戊戌政变,政变的当天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变法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康、梁二人得到消息潜逃到了租界,然后辗转流亡到了日本。

清军只抓住了谭嗣同、杨秀深、林旭、杨锐、康广仁、刘光第等六人,仅过了七天,“六君子”没有经过任何审问就被拉到北京菜市口砍了。



(康有为)

值得一说的是,谭嗣同当时有机会像康、梁一样逃走,但是谭嗣同勇敢面对死亡,他说要用鲜血捍卫“新法”,试图用鲜血唤醒民众,谭嗣同临刑前写下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诗句,其英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

过去书本上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卖国贼袁世凯向慈禧告了密。随后慈禧和守旧派发动了戊戌政变,诛杀了变法主要骨干,免去了一些大臣的官职,废除了所有新法,把光绪软禁到了瀛台(中南海南海一孤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家有了新的看法,戊戌变法失败不是袁世凯告的密,至少不是第一时间告的密。有可能是慈禧通过观察和通过别的渠道获知了光绪和维新派要“围园杀后”的计划。

原来光绪在康、梁等人怂恿下要向西方学习,改革旧官制,一切向西方看齐,说实话,当时大清确实需要改革变法,慈禧当初其实并不反对,但是接下来这些维新派有点过分了。



(光绪帝)

改革不是急于求成的事,这好比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你让他一下子吃许多补药,让他一下子强壮起来是不现实的,大清需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了,维新派应该循序渐进的改革。

但是这些人急不可耐,一下子推翻了原来的旧制度,要打破重来,这样就得罪了许多老臣,新政和老臣形成了对立,这些守旧派就有了让慈禧归政的想法。

其实仔细想想不难理解,光绪想推翻一切重来为了什么呢?仅仅是为了新政吗?

答案肯定不是,他要组织自己的内阁,乘此机会把太后安排的人排除在权利中心之外。可惜他用的这些维新派人士政治水平忒低,看看之后康有为的所作所为,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回头说袁世凯没告密的事。



(慈禧和荣禄)

光绪变法时受到了慈禧的制肘,慈禧虽然表面不管政事了,但是很不放心光绪,知道他不是一个水平很高的皇帝,“谁打下的江山谁心疼”。慈禧当政40来年了,一下子放手有点不甘心。

光绪就向维新派人士哭啼诉苦,谭嗣同说“不如发动政变逮捕慈禧,必要时不听话就干掉她。”这就是“围园杀后”的计划

要发动政变首先要有军队,维新派想到了袁世凯,为何想到老袁了呢?

原来光绪的老师徐世昌和袁世凯是把兄弟。袁世凯恰好受诏面见圣上,光绪为拉拢他升他为侍郎候补。这时慈禧的情人、也是袁世凯的老上级荣禄催促袁世凯早点回天津,荣禄是个老狐狸,他怕袁世凯投靠了光绪。

谭嗣同于(1898年)9月18日到法华寺夜访袁世凯,开门见山让袁世凯调兵擒住慈禧,老袁一听没敢当场答应,只是敷衍说让光绪去天津,然后把他保护起来。



(袁世凯)

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了天津,史书记载说他把维新派要“围园杀后”的计划密告了荣禄,荣禄马不停蹄坐火车来到了北京密报了慈禧。慈禧21日凌晨发动了戊戌政变。

史学家从中发现了漏洞,首先那时火车没有夜班车,再就是北京城晚上关门,不许任何人进出。再就是慈禧21日凌晨发出的拘捕令中没有谭嗣同的名字,谭嗣同是找袁世凯密谋的主要人,没有他的名字说明袁世凯没有第一时间告密。否则不可能没有谭嗣同的名字。

史学家推测最可能是这样的:袁世凯得知慈禧发动政变后,为了自保事后他向荣禄供出了谭嗣同等人的计划,这也是谭嗣三天后才被逮捕的原因。

袁世凯事后补救的做法,得到了慈禧和荣禄的宽恕和原谅,这也是老袁后来受重用的原因之一。




(慈禧和荣禄)

综上所述,不管袁世凯当时告不告密,我认为光绪和维新派不可能成功,光绪错估了他们的力量了。当时虽然他是皇帝,但是慈禧这么多年的耕耘,朝中的力量远远大于光绪的实力。所以说急于求成的变法都不靠谱,国家和人的身体一个道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虎狼之药”只能加速死亡。

【欢迎转发、留言、关注和点赞】

3

谢邀。

1、单从政治层面讲,戊戌变法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必败无疑。

变法的主导者,根本就是政治小白,无论是光绪,还是康梁,抑或杨锐、谭嗣同等“四小军机”,根本不晓得政治斗争的残酷,即使晓得,也根本应付不来。

光绪是道光以来最热心西学的皇帝,也有抱负和理想,但年轻人的心态过于着急,在局面尚未打开的情况下,就贸然革了老师翁同龢的职,自断右臂,紧接着又在短时间内妄图抢夺人事大权,撇开军机处,成立咨议局,甚至把礼部六堂官集体革职。要知道,在官本位社会,人事争斗就意味着利益争斗。你抢人家食,他们能不拼命吗?要抢,但不能着急,要布局好,一步步来。一句话,光绪想摆脱老佛爷的控制,但他真的不具备明君的基本素质。

康有为、梁启超更不用说了,身上文人气太重,也根本没有进入这场变法的权力核心,只是政策设计者,而体制下层或体制外的在野人士,提出的政策,往往流于空想,不切实际。所以,与张之洞一派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作为六君子的杨锐和刘光第,其实都是张之洞的人(冤死鬼),他们在政策上主张渐进式变革,认为康有为那套类似于法国的雅各宾主义,会把大清带入危险境地。而且,康有为的今文经学,也被张之洞斥之为“野狐禅”。这就是,为什么张之洞要专门写《劝学篇》,来与康梁一派打对抗了。

当年,强学会成立时,李鸿章送上2000两银子,结果被维新派拒之门外,更是缺乏政治经验的表现。

其实,政变的发动者慈禧并不反对变法,她曾经说过“今宜专讲西学”,八股取士也是她拍板废掉的。她与光绪的矛盾,并不在于要不要变法,而是谁来主持变法。至于她后来将所有维新措施全部废除,是为了拉拢守旧派势力罢了。她内心明白的很,要想挽救大清,只有学西方这一条路。但同时,她内心又对外国人始终怀有仇恨情结,认为是外国人把大清搅得混乱不堪,所以后来才会被一帮守旧大臣忽悠着利用义和团盲目排外。

光绪没有实权,依靠他自然会输,而依靠慈禧、李鸿章、张之洞是不现实的,因为双方的改革分歧太大,这三位大佬都不会同意过快地改变政治体制。

有人会说,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呵呵,你去发动试试呗,那会正是民教冲突日趋严重的时期,民众的仇洋心态趋于激烈,怎么可能支持向西方学习。

2、若从思想和风俗层面来说,它又是一场成功的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留下了一整套可资借鉴的改革方案,这套方案后来被慈禧在清末新政时期几乎全盘继承。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就评论说,两者的改革主张如出一辙。所以,慈禧虽然干掉了戊戌变法,却继承了康有为的衣钵。

从政治思想层面来说,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民族、国民等概念,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这也是一笔极为重要的思想遗产。

最关键的是,经过这一波维新思潮,传统的士大夫开始发生思想上的大转变。当年搞洋务时期,仅有极少数的士大夫表示支持,但戊戌之后,一大波士大夫都纷纷开始向西方学习,当然是通过日本这一媒介,也就是“转身向东”。别的不说,单看戊戌时期走向兴盛的报纸,就能知道这场运动在启发士大夫思想转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绝不应该被忽视。

再者,这一时期维新派创办的天足会等也对社会风俗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最早对缠足陋习发起攻击的,是传教士,随后是太平天国。但真正在城市形成思潮的,始于戊戌时期。正所谓:“缠足之事不早为之,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欲救国,先救种,欲救种,先去害种者”,只有放足才能“母健而后儿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也”。

而且,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堂,也出现于这一时期,迈出了拯救中国女性的第一步。创办者经元善的这段话,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中国人数号为四万万,而妇女因不读书,遂不能明天下之事,凡言论事功,皆依靠男子,则中国人去其一半矣。西人谓吾为半教之国,乍闻之必愤惊,然细思之,非半教而何也?

总得来说,戊戌变法对后世的影响,更多得体现在思想层面!

4

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他的理论,方向,以及他的决策者和领导者都说了戊戌变法注定的失败。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妥协性和不彻底造成的。这个说法根本就不成了,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这个阶层的集团。

戊戌变法从开始到结束一共是103天,又称百日维新。这场幼稚而可笑的变法没有给满清产生任何影响(留给我们的就是一个北京大学)光绪和维新派任何一个政令都没有实施,地方督抚也没有一个响应的。全国应者了了。反对的却是一大群,我们不能把李鸿章和张之洞都说成是保守派吧,我们也必须承认的是,慈禧是个保守派,但她也知道满清已经到了非变法不可,但执政30多年了慈禧的知道。光绪听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根本成不了事。根本就是 纸上谈兵。没有一个是可以做事的。

光绪发布的《明定国事诏》是戊戌变法的宣言,台湾历史大家高阳曾说,此诏平淡无奇。应该说从一开始慈禧应该是是支持康梁变法,即便光绪罢免礼部六堂官,慈禧依旧是支持的。但随着事态的发展慈禧看到了政治危机,一是维新派要彻底抛开自己。让光绪完全掌控权力,这在权力欲望极其强烈的慈禧看来。是绝对无法容忍的,再就是一群根本没有执政经验,知县,督抚都没有当过的年轻人居然要主政全国变法,而不经协商,试点。演练。就推行全国 实在是太可怕了

光绪则是志大才疏,目不识人。慈禧可以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荣禄。袁世凯对自己俯首听命、光绪有谁?,一个也没有。康熙和光绪都是6岁登基,但康熙14岁就亲政了,光绪呢。为帝34年,却没有一天当家。亲政以后仍然让慈禧掌控权柄,可见光绪的能力如何了?而且变法本身就是错误,剥脱了旗人的利益,但也没有给汉人利益,任何变法得罪人是肯定的,但也一定有得利政治集团的。得利的政治集团就的会支持变法,但康梁的维新变法得罪了所有 的人。就是没有得利的。维新变法不得人心可见一斑。

光绪自己能力不够,也没有权利。又所托非人,主持变法的又是一群无用的书生,失败就是必然的,120年后今天我们再来看这次变法,除了感慨一番这外。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这次变法在历史上没有任何影响,也没有留下值得赞赏的东西。

返回头我们再来看主持变法的康有为,此人就是个政治流氓,如果说梁启超和谭嗣同还有者政治操守的话。那么康有为则完全是个政客。既无才,也无德。没有任何执政经验。完全是 凭空想象,后来居然希望举国迁往巴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出来的。发动兵变囚禁慈禧,离间人家“母子”感情,这也是一个大臣应该做的吗?他实际上就是 利益用光绪希望做高官而已。而梁启超。谭嗣同都不过是空有一腔热血,而无实际能力的书生吧了。但谭嗣同为变法而死的烈士壮举值得赞赏自不待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5

戊戌变法失败,人们都说是因为慈禧。可怜慈禧就这样被冤枉了121年! 变法失败错不在慈禧: 若是没有慈禧,可能大清早就灭亡了。



慈禧,虽说不上是大清国的顶梁柱。但是因为垂帘听政,被后人诟病百年。可以看看,女性在中国历史上只要涉及政治,多少都要被后人说道两句,你看吕后、武则天这都是有先例的。都说慈禧干政误国,其实干政也是实数无奈。



咸丰去世后,留下五岁的同治,慈禧一步步打败政治对手,开始垂帘听政。对于同治(同治是慈禧的独子)总是倍加宠爱,她想自己孩子从小缺少父爱,比较可怜不舍得管教,甚至不让他人管教。于是同治就在这样的母爱下成长,最终慈禧想管也管不了。同治去世,她领来了光绪。 对光绪,有了同治的阴影,于是一改常态,对光绪极其严厉(身为一个母亲,她不想让自己第二个“儿子”在走同治的老路了)人们都说慈禧不愿归政光绪,却不知慈禧早已不想自己撑起大清重担,巴不得光绪代替自己。在光绪15岁时就曾提出“归政”。对于慈禧归政若有怀疑 可以点击我的主页,前一篇就是答案。



失败原因:



一、戊戌变法

光绪太急 变法是需要时间的,可是光绪太年轻,急于想证明自己。在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在之后的变法103天里,每天光绪都会颁发变法诏令。谕旨就在短短百日颁发了180道(由此可见,光绪到底有多急)涉及领域有教育、经济等等各方面。单是9.12日就颁布11条诏令。实在是太心急了。这并不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两个朝廷

慈禧归政光绪后,由于大臣请愿建立了一个“训政制度”,就是我慈禧虽然归政你光绪,但是你还是太年轻,我要给你把把关(说到底光绪还是太年轻)。 这个制度导致朝廷分为两党,以为帝党(由年轻的官员组成,可是这些人很少有身居高位的。)后党(由大清元老大臣组成,大都身居高位思想守旧。)一个国家两个中心不乱就奇怪了。而且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多官僚主义的支持(有人说自上而下不会成功,我完全不支持,将原因归为改革的形式。)



三、康梁舆论

最初慈禧是十分支持戊戌变法的,否则洋务运动也不会保持那么长时间。慈禧并不是一个守旧之人,戊戌变法更不会有百日而是根本就不能实施(所以慈禧并不反对变法)。不过在康有为的“游说”下,慈禧感觉光绪不在受自己“控制”(此处控制指的并不是慈禧想夺权)。变法之初种种条件慈禧都十分支持(点击主页看前一篇)。



然而康有为全然模仿日本明治维新之举实为不智。康有为一直企图在清朝现有政治制度之外,建立由其控制的议政机构,并且由此进入政治核心。什么制度局、议政处后又有其学生梁启超上奏建立懋勤殿,光绪认可康有为后极力支持,可是当时政治高层看透了康有为的用意。


康有为一直刺激慈禧,搅乱慈禧与光绪之间的矛盾。而在逃亡期间,接受各大外国媒体采访,在外国大肆宣传说我是光绪帝使者,光绪派我到国外积蓄力量准备推翻慈禧,慈禧如何不怒!于是光绪躺着也中了枪,被慈禧囚禁。

今天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我是骚史君,期待大家的关注,你们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每天持续更文的动力!

6

以我个人的看法,实际上戊戌变法是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康梁用新奇而半吊子的变法理论蛊惑了年轻的光绪的心,康有为也是同样蛊惑梁启超的。康有为剑走偏锋,自然有他狮子吼般的作用。但真用于实际,还是要看具体执行政策的人和实际情形。这是其一。在政治上,康梁太过强调帝后对立,带着中国传统阴谋论和宫廷政治的色彩,而实际情形业已证明慈禧未必会走到对光绪生杀予夺的境地,这就是康梁政治上的不成熟,这是其二。第三,康梁党同伐异,搞小团体,又不知团结大多数,自恃有光绪的支持,却无任何政治运作技巧,故而定是墙倒众人推的。这也能解释为何慈禧重启改革之后,维新派的人建树很少的原因。另:围园杀后不过是康南海的夫子自道,他也只是说说,实际运作和政治资源,他都够不到的。

7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两个前置问题。

第一,戊戌变法的主导者是谁?

答案毋庸置疑,是光绪而不是康有为,康有为虽然在自己的著作里反复强调自己的作用,然而清帝是和平逊位,清宫的档案保留较为完整,通过档案的对比可以很明显的戳破康有为的夸大之言。早年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康有为的《戊戌奏章》、《我史》,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一度是最重要的三大史料,因此早年对康有为在戊戌百日维新间的影响力是被估计的过大了。随着后来对清宫档案研究的深入《戊戌奏章》已被证伪是宣统年间康有为的另作,而康有为的回忆录《我史》在茅海建先生逐一对照档案得出的结论是,里面关于事件的真实性是大体可靠的,但问题在于几乎每一事,康有为都刻意的夸大了自己的存在。

现在来看,康有为的地位仅仅只是光绪帝的一个变法顾问,甚至光绪听不懂康有为的广州话,双方真正面对面的交流也有限。所以评价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到真正的主导者,光绪皇帝身上。

第二,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既然明了的戊戌变法的主角是光绪皇帝,那么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戊戌变法的目的。变法是制度大范围的革新,是为了图强,但不只是为了图强,请记住封建统治者最看重的永远是自己的权力,光绪变法是为图强但更是为了通过彻底改换体制,做到自己乾纲独断,取代慈禧成为大清帝国真正的统治者!因为变法涉及权力争斗,动了后党的利益,后党才会选择毁掉这场变法。


其实,很长时间里后党和帝党的关系并非水火不容,光绪在戊戌政变失败之前,地位也远远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傀儡,1889年光绪亲政,他亲政初期主要倚重的是他的老师翁同龢,在清末南北两大派系的官僚中,翁同龢被认作是南派的领军人物。翁同龢此人的观念较为传统,他眼里帝后之间是不当对立的,“尊后扶帝”这就是他的观念,因此在光绪亲政之处,帝后两派之间冲突并不大。

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保持太久,甲午之战本是光绪亲政以来面临的第一件大事,急于立威的光绪坚决主战,最终甲午的一败涂地,对光绪的个人威信的打击是极大的,同时李鸿章的淮系一派势力倒台,各国在甲午后对我国的瓜分浪潮,清廷内部关于亲善哪国的争议,让政局变得风起云涌。

这之后帝后二派就不再那么和善了,原本一直想着在两党之间调和的翁同龢被光绪罢免。戊戌变法,对光绪皇帝来说,与其说是一场变法革新运动,更多则是一场政治豪赌,他的设想中,是要用这次大变法彻底的改变旧有政治格局,将后党纳入一个传统派系利益不具有重大利益的新政治格局之下,从而一举扭转甲午以来的失势。为此光绪向后党放出部分内阁、枢垣,乃至于北洋的人事权,换得了后党在变法前期的妥协。

然而光绪还是操之过急了,当他罢黜了礼部六堂官,开始对冗署冗员裁撤,就让后党开始紧张了,而光绪召集袁世凯进京想要获取兵权,就更是给后党亮了“红灯”。

当然,要说光绪拉拢袁世凯的目,是要与慈禧进行的直接武力对抗,一般认为光绪尚未到那一步,他更多的是想要争取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个想法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此举却着实让后党紧张,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喜出望外,他们二人倒是想要利用袁世凯进行军事政变。(事实上袁世凯本人被光绪召见后立刻就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相当的不安,利用在京的时间到处拜揭达官显贵,以免日后不测)

不过,真正让慈禧下定决心废除戊戌变法的,是一个叫杨崇伊的小小御史所上的一道奏折。

杨崇伊给慈禧的这道奏折水平极高,他丝毫不提任何关系权力斗争的事情。他从甲午年间说起开始陈说旧事,他首先强调了甲午之战就是由于如今维新派的文廷式主战最终招致割地赔款。此人现在更是创建了大同学会“外奉广东叛民孙文为主,内奉康有为为主”这样先把康有为和孙文捆绑在一处。这个大同学会的支持者都是新政直接相关的官员。作为大同学会的主导人康有为“不知何缘故,引入内廷,两月以来,变更成法,斥逐老臣,借口言路之开,以位置党羽”甚至还招引“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来京,将专权柄。”“则祖宗之江山,不啻拱手让人”。

杨崇伊从头到尾都在论证一件事——康有为是反贼!

他将康有为和孙文绑定,并抓住了康有为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康有为很幼稚的期待伊藤博文能给他们维新派提供强力支持,甚至筹备过中日合邦的古怪计划),他告诉慈禧,维新派的问题在权力斗争之外,还会危及大清的祖宗江山!

而这道奏折也就让慈禧真正的下定决心要粉碎维新派,至于康、梁想利用袁世凯“围颐和园,杀荣禄”,在袁世凯告密之前,也就慈禧尚且不知道康、梁想搞大动作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出击解决康梁二人了。

8

我们经常会从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去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诚然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不管其成功抑或失败当然有制度层面和更深层次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经常会忽略一些细节所造成的历史影响,人事在历史事件中有时候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以往我们总会认为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阻挠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外因,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改革步骤的贪大求全是造成变法失败的主要内因,这些都没有问题。如果再回到历史现场,重新审视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的表现就会发现失败是必然的。慈禧太后从一开始是默认和支持变法的,只是后来由于光绪帝采取了急进的变法措施,先后导致翁同和被开缺回籍和礼部六堂官事件,慈禧太后改变了对光绪帝的支持,氛围开始变得诡异,而双方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因而阴谋论四起,康梁以为慈禧太后欲借天津阅兵之际废掉光绪帝,于是采取各种措施准备反击,包括刺杀慈禧,而慈禧通过一些途径也获得了消息,(一直以来主流看法都认为是袁世凯告密,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靠不住的,真正泄漏消息给慈禧太后有可能是荣禄,也有可能是奕劻),慈禧太后于是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帝。

而康梁逃走后在香港和海外发表的一些如“衣带诏”之类的严重缺乏政治智慧的消息,不仅令光绪帝处境更加危险,也使得慈禧太后和后党更加痛恨新政,以至于除京师大学堂以外,所有变法措施都被废除。

庚子国变后,慈禧太后重新主导了比戊戌变法范围更广,内容更深刻的清末新政,部分维新党人在慈禧太后七十岁寿辰的时候也被赦免。

由此可见,改革者在推行改革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信息的畅通和沟通的有效性。

9

戊戌变法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资产阶梯级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一次改革命,仿照英国革命政体,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换救民族危亡。但很可惜的是,这次变法仅持续了103天便宣告失败。那么它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将为大家详细的分析一下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清政府战败,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列强随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初步的发展,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做了准备;此时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梁启超,康有为等人联合一百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标志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光绪帝深受感动,表示不能做亡国之君,命李鸿章,翁同龢等人在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等人,筹备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上谕,宣告变法。变法后不久,由于变法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势力疯狂抵制,各省巡抚大多都对变法持观望态度,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而且慈禧太后强行命光绪帝免掉了光绪帝老师兵部尚书一职,让荣禄担任。由于改革科举制触及了广大读书人的利益,有人甚至上书光绪帝请求处死康有为和梁启超。眼见变法形势危急,光绪帝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采取措施,他们能把目光瞄准北洋新军头目袁世凯身上,当天夜晚,谭嗣同便拿着圣旨夜访袁世凯。要求他进京诛杀荣禄,保护皇上,袁世凯表面答应,事后却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慈禧颁布上喻,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出国外,谭嗣同等英勇就义,变法失败。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光绪帝没有实权,仅仅依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造成维新派实力弱小,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变法形势危机的时候,维新派甚至抱有幻想,幻想西方各国寻求帮助。以上的原因造成了变法的失败,也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希望你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谢谢!

10

对于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许多学者都进行过分析。百年前,戊戌变法失败后,一些学者就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梁等人“太激进”,梁启超对此予以了反驳,认为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慈禧老妖婆的制约、他们的变法主张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云云。

梁启超的观点对后世影响较大,某些学者据此将变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帝后党争。后党顽固派,帝党改革派,改革派战胜不了顽固派,云云。

如果都怨老佛爷,部分成立,毕竟她权力最大。但是,老佛爷也是与臣僚共治天下的,她一个人不中。

如果怨老佛爷身后那个党,也部分成立,毕竟,他们没有像康有为一样,全变成激进的政治赌徒。

问题是,这样分析问题,无助于道德与智力的提升。

为什么好事未成?因为有坏人。

为什么好事难成?因为坏人太多。

中国史学有个固定的套路,为什么啥啥未成?一,客观上,因为反动势力太强大;二,主观上,因为没有先进的政党,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组织。云云。总之,没有先进。其实在我看来,失败的原因,恰恰由于太先进。你看看欧美的道路,人家是一口一口的吃成现成的胖子的,而中国,经常犯一口想吃成胖子的毛病。一句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恰恰在于“太激进”。康有为的政治经验严重缺失,他看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弊端,认为洋务派的改革太“小儿科”,对渐进的、缓慢的、浅层次的改革失去了耐心,他们要的是“大变、快变、全变”,想要跑步进入资本主义,他们所进行的是一种赌徒式的天上掉馅饼的改革。

康有为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制等方方面面,是对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严重挑战,在各方面都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势下,在103天的时间里,让光绪帝颁布了一百多道诏书,不仅要裁兵裁官、废除八股、剪辫易服,还要变革传统政治架构,对于如何安排被裁撤的官、兵,如何保障废除八股后士子们的出路、剪辫易服将会引发的人心浮动和社会动荡,没有任何的预案,唯一的准备就是,如果执行不下去,幻想“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后来发现杀一品不行,不如杀贼先杀王——咱把太后干掉吧。

幸亏没干掉太后,干掉太后,光绪的智商,根本控制不了全局,中国提前进入失序的,军阀混战状态。

循序渐进才是人间正道,任何形式的“大跃进”都要不得。一口吃不成胖子,一口会噎死!后来又有人赌了一把,孙中山的共和,把人民都给噎着了,多长时间内,没有喘过气来,现在还有后遗症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