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布有三个主公,刘备则有五个,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而刘备就是枭雄?

题主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怎么说“吕布有三个主公,刘备有五个主公”呢?

一,首先,咱们先看看吕布的简历

吕布(公元?-公元199年2月7日),字奉先,古代五原郡九原县(即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

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 。吕布所用的实战武器其实为。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以及民间各种形式的艺术形象上,吕布被塑造成三国时期的第一猛将。其武器也被由“”虚构成方天画戟

在史书上很难找到吕布生父的记载,但在吕布的出生地五原县(显然是古代五原郡九原县的误传,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却广泛流传着关于他的身世的故事。相传吕布的祖父是汉章帝时戍守边疆、抵御匈奴的将领吕浩,吕浩一家与部队同时驻扎在五原县,并在此搭建防御工事,开垦荒地,发展当地的农业、畜牧业、纺织业等。

吕浩去世后,其子吕良继任,娶了五原县当地的富绅之女黄氏为妻,生子吕布。据说,当时生的时候是生在布匹上,因而起名为“布”。

二,吕布的所谓三个主公

从上面这段描述中,我们知道,吕布的父亲是吕良,在北部边疆戍边的将领。也就是吕布所谓的第一个主公

吕布的第二个主公,应该是指丁原。其实,严格地说,丁原算不上吕布的主公,只能算吕布的上司,或者说长辈。

据史书记载: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时任并州刺史的丁原担任骑都尉,在河内驻扎,任命吕布为主簿,对吕布很亲近。注意:只是很亲近而已,并不像小说《三国演义》里所说的,丁原是吕布的“义父”。

《三国演义》之所以这么写,大概是因为吕布的父亲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丁原看他可怜,对他比对别的部下亲近点而已。

第三个是董卓

据《三国演义》:大将军何进,鉴于朝廷内部宦官横行,便广发檄文,招外地军队进京“勤王”。董卓引兵进京,把持了朝政。但却碰到一个大钉子丁原。丁原手下大将吕布十分骁勇。

董卓以赤兔马、金银买通吕布,诱使吕布杀了丁原。吕布认董卓为义父。

其实,把这三个人都叫做吕布的“主公”,也不太准确。第一个是吕布的亲身父亲,叫“主公”不妥;至于丁原,只是吕布的上司,两人亲近而已,既没有认干爹义父,也算不上什么主公。

现在只留下一个董卓,是吕布认的义父、干爹,吕布又是他的部下,可以算是吕布的主公,这没错。因此,张飞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尽管不准确,不过考虑到《三国演义》是小说,夸张一下无所谓,倒也勉强过得去。故此,严格地说,吕布最多算是个“两姓家奴”。

三,刘备简历。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221年9月22日-223年6月10日)、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蜀志先主传》记载,刘备的祖父刘雄曾经官至东郡范县令,刘备父亲刘弘。刘备幼年丧父,只好和母亲一起靠贩鞋织席度日。

四,刘备的五个所谓主公

题主所说的“刘备的五个所谓主公”,一是说法不对,似乎数字也不准确。下面是刘备的几个所谓“主公”,咱们分别作一个简要介绍,说明一下他们和刘备的关系:

1,卢植:卢植(公元?-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卢植博古通今,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不局限于前人界定的章句。卢植门下弟子有刘备、刘德然、公孙瓒及高诱等。后因董卓专权,卢植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官职,隐居在幽州上谷郡,不问世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应袁绍请求,做了一年袁绍的军师后逝世。

从上面这些经历看,卢植是刘备少年时的老师。如果说卢植偏爱刘备,也是正常的。但由此就说卢植是刘备的主公,显然没有道理。

2,公孙瓒:出生于河北迁安一个贵族家庭,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刘备少年时的同学。公孙瓒和刘备都是卢植的弟子、学生。

讨伐董卓时,公孙瓒作为群雄之一路,也参与了,并接纳刘备成为他部队的部将,同往会盟。汜水关之战中,公孙瓒于袁绍面前引荐刘备,称其为汉室之胄,袁绍赐座与刘备;虎牢关之战中,公孙瓒部队被派去参战,在联军不利之时,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尔后麾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与吕布于关前大战,最后逼退了吕布 。

从上述事件里,公孙瓒和刘备两人也根本不存在什么主从关系。如果非要从同学以外寻求另外一种关系,那只能算是发小加朋友。

公孙瓒把刘备安排在自己手下,前去会盟,应该完全是出于发小、同学情谊,想拉刘备一把。

3,陶谦:《三国演义》人物之一,徐州刺史。

陶谦是徐州刺史,心地善良,在即将病亡之际,想到自己的儿子不成器,于是非常担心在乱世中徐州的前途。陶潜很欣赏刘备。所以在奄奄一息之际,就把徐州托付给了刘备。这种关系,怎么可以算“主公和属下”的关系呢?

4,曹操: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在吕布被曹操剿灭以后,刘备的确在曹操处客居过一段时间,但刘备并没有把曹操当做主公,曹操也没有把刘备当做下属。他们的关系,应该算是主人和客人的关系。

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那段描述,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两人当时的关系。

5,袁绍: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徐州丢失,和关羽、张飞失散。因为,当时在北方能够和曹操对阵的,也只有袁绍了。

刘备在袁绍处的待遇也很尴尬。一是刘备曾经剿灭过袁术,袁术是袁绍的弟弟;二是当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后,袁绍立刻迁怒于刘备。三是,袁绍对刘备,始终不放心,根本没让他带兵,更没让他自主征战。

刘备投靠袁绍,属于不得已暂住而已,袁绍也没有把刘备当成下属。从《三国演义》的情节看,就是一种不得已的客居,他们没有主从关系。

6,刘表: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 )人。东汉末年宗室、名士、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 。

刘备在袁绍处,得知关羽、张飞两个兄弟的消息后,借故去招关羽、张飞,离开了袁绍。兄弟聚齐后,南下投奔荆州太守刘表。刘表看在同宗份上,让刘备屯驻新野(今河南新野)防备曹军南下。故此,刘备和刘表的关系,似乎有点现代人落魄时投亲的意思,显然不是主从关系。

五,解释一下主公这个称谓。

主公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1、臣下对君主的称呼;2、仆役对其主人的尊称;3、有时候是宾客对男主人的尊称。

在过去封建社会,所谓主公,就是一个政治或军事集团的首领。下属或有依附关系者,对这个集团首领的称呼,就是主公。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刘备、孙权在称帝之前,他们所有的属下都称呼他们为“主公”。在称帝以后,下属就应该称其为“圣上”、“皇上”、“陛下”了。不过,上述三个人里,只有曹操没有称帝,一直称“魏王”,他儿子曹丕,应该是魏国第一个皇帝。

因此,题主所说的刘备的所谓五个“主公”,根本就不成立。而吕布的“三姓家奴”,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倒还可以说得过去。不过在历史上,也不存在,最多算“两姓家奴”。

现在再回到题主说的那个问题上来。为什么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而刘备被称为“世之枭雄”呢?

这是因为,吕布死了一个爹以后,又认了两个爹。这其实也不算什么。最关键的是,吕布并没有明白自己这辈子究竟想要什么。认了这两个爹,对自己究竟有什么好处。

而刘备就不同了。尽管刘备也有一段时间颠沛流离,被人追得到处逃窜,就像题主说的,先后依附卢植、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最后没办法还跑到了孙权那儿。

但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那就是刘备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能够得到什么。为了这个目的,他还堂而皇之地进过皇家禁地,让汉献帝认他为“皇叔”。

而且刘备最终还是成功地占据了三足鼎立中的一大片土地,在史书上留下了一个西蜀国昭烈皇帝的名号。

这或许就是刘备和吕布最大的区别。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要纠正一下,主公是臣下对君主的称呼,在东汉时期,并非曾经在某个人手下做过事对方就是主公,而是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才算,所以吕布先后有两个主公,而刘备则没有主公。

在汉代没有科举制度,除了世家子弟可以由父辈推荐出任官职,普通人想当官通常需要由群国推荐为秀才、孝廉,经朝廷考核合格以后录用,或者是被二千石以上官员招录到自己府中做佐吏,然后慢慢往上爬。

正因为渠道如此单一,世家也将此作为用来扩张自己势力的一种手段,这就使得举荐人和被举荐人、府主和佐吏之间的关系被非常重视。被举荐人和佐吏有义务为举荐人、府主效忠,这种关系有如君主,恩同父子。

在《北海相景君碑》的碑文上可以看到,北海相景君死后,他曾经的佐吏为他服丧三年的有八十七人,和自己父亲去世一样。刘备在徐州兵败以后逃往青州,青州刺史袁谭曾经是他举荐的秀才,虽然以袁谭的出身实际可以有更多的出仕机会,并非依赖刘备,此时地位也不在刘备之下,但是袁谭还是亲自带人出来迎接,以示尊重。

吕布原本是丁原的主簿,主簿是主官下属的佐吏,所以丁原就是吕布的举主和府主。作为被举荐人,吕布有义务为丁原效忠,然而吕布却因为董卓以小利诱之而杀了丁原。吕布到董卓手下以后,也是董卓的私人部属,所以董卓依然是吕布的主公。吕布两次杀死自己主公的行为在当时看是非常恶劣的事情,其他世家不希望自己举荐的人才效法,因此对此都是极端厌恶,吕布自然是骂名一片。

而刘备不同,刘备虽然家中贫穷,但是却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是涿郡刘家的一员,祖父、父亲“世仕州郡”,所以刘备照样能师从卢植,和公孙瓒等交朋友。而且他是以军功出仕,在投奔公孙瓒的时候,他已经是高唐令,自己有独立的势力。此时公孙瓒正在和袁绍作战,刘备过去也是帮他的忙,并非单纯的依靠公孙瓒。刘备“数有战功”,公孙瓒投桃报李,举荐他当了平原相,双方其实是互相合作的关系,并非依附关系,和则一起,不和则分,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没人会为此指责刘备。

所以最终吕布和刘备两个人的风评会差距这么大,这完全是当时的道德观所决定的,不遵守自然被人唾弃。

3

这位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既反映了《三国志》和《后汉书》等与《三国演义》的本质区别,也折射了英雄人物在乱世的生存之道。


张辽的形象。他也先后投奔了五位主公,也未见骂名。所以,所谓“三姓家奴”与先后几易其主,关系不大。

首先,应该明确生逢乱世,一个人曾经身投多位主公是再正常不过的。别说吕布和刘备了,就是张辽也曾经先后投奔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和曹操等五位主公。这就好比今天一个人有丰富的职场经历,是一个道理。其实没有必要对此过多指责,乃至产生道德上的判断。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吕布就是这个命运呢?


毛版《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该书对国人的“三国观”影响深远而深刻。此书的“绝”,可不止他们三位。

其次,应该明确这是《三国演义》熏陶和教育的结果。翻遍《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未见所谓“三姓家奴”一说。这个说法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什么?不仅是小说,还是经过后人大幅修改的小说。最初的版本是罗贯中先生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到了清代,经过毛宗岗父子的“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鲁迅语),变成了120回的《三国演义》。其版本流传至今。现实中,大部分国人对于三国故事的记忆和人物的评价,都停留在毛版的《三国演义》中。谈到三国故事与人物,我们要首先清楚:这说的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或者是《后汉书》)呢?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以《三国志》和《后汉书》为准。


改写《三国演义》的毛宗岗。其实评价三国故事或人物的时候,首先应该想这是出自陈寿史书还是毛氏父子小说呢


再次,看一下史书对二人的评价。

《三国志》对于吕布是这样评价的:

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奇英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首先谈到了他个性上的优缺点,按照今天的语言就是:有勇无谋。《三国志》与《后汉书》都反复提到了这一点:

布虽骁勇,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


“白门楼”吕布之死,最终被部下反噬。同样的场景在他身上反复上演,只是这一次调换了角色而已。吕布,骂名

不过,最致命的还是后面两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按照今天的语言就是唯利是图啊!当初丁原对他“大见亲待”,他却“斩原首诣卓”。董卓“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他却“手刃刺卓”。当初刘备收留他,他却“攻备于沛,破之。”于袁术也是反反复复。可见,先后投奔五位主公不是,但是他出于眼前利益反噬甚至反杀主公,才是真正的问题,这就是后世对他评价不高的真正原因。

再来看刘备。

《三国志》中对这位“先主”是这样评价的: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登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为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的宽厚性格、英雄器量、至公至诚、谋略权段、百折不饶和不逐小利,都不仅使人折服,而且还很励志。从《三国志》中的一桩往事可见一般,那就是《三国演义》中称之为“携民渡江”那一段。


《三国演义》中“携民渡江”的场景,几乎符合历史事实。刘备不拘于眼前小利,不计较一时得失的个性得以体现

他先是拒绝了诸葛亮提出的攻刘琮、占荆州,说“吾不忍也”。继而“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当面对曹军随时可能杀到的巨大威胁,他又拒绝了属下弃民速行的建议。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非为竞利,且以避害云尔’的作风可见一般。

同样是先后投奔多位主公,一个为小利而反噬甚至反杀,一个不逐小利反而不计得失,评价当然不一样了。


综上,透过《三国志》和《后汉书》等,我们可以发现,乱世中投奔多位主公不是问题,但为了小利而反噬,必然留下负面评价甚至骂名。相反,不追逐小利和眼前得失,往往得到很高的评价。这不仅体现了《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书和《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差异,更折射出国人的价值标尺和生存之道。

不知回答是否满意。同时,亲,你是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后汉书》

4

大家好,我是晚来风!

三国演义中吕布最大的污点就是这个三姓家奴!那么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呢?

第一个姓肯定是他亲老子了!这个人到底是谁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在吕布老家五原县的传说中说他爹叫吕良,他爷爷是曾经戍边抵御匈奴的汉将吕浩!后来归于丁原麾下!

第二个爹就是丁原了,在吕良死后,吕布就跟着丁原混了,这时候应该十五六岁年纪,丁原看他武艺高强,就把他收为义子!后来被董卓用赤兔马收买了,于是吕布就杀了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三个爹是董卓,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这爷俩被王允算计,为了一个女人闹翻了,吕布就把董卓宰了!

三姓家奴说的就是这三个爹,古人讲究孝道,你有几个干爹不打紧,你总是杀干爹就不对了,这是为世人诟病的主要原因!

而刘备也投奔过好多人,最开始的卢植,然后是朱隽、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

那么为什么没人说刘备是几姓家奴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刘备虽然投奔他人,但不是认了义父。吕布的家奴槽点就是杀义父,而且是杀了一个又一个,这就很过分了。刘备投奔的这些人类似于一种暂时寄居类的,相对比较独立,大家兄弟相称,互相帮助!虽然有时候也捅一刀,比如曹操,可是那是正义的,是反汉贼的行为!

二,刘备作为汉室宗亲,还是当今皇上的皇叔,来头不小。而且刘备的人格魅力还是比较大的,他走到哪里都是一副谦谦君子的做派,老好人一个,假惺惺也好,装腔作势也好,反正大家对他印象不错,所以没人说他是什么家奴!

三,两个人的格局不一样,吕布纯粹是为了金钱美女,他活着估计也没什么太大抱负,弄点地盘,收点银子,享受下人生就很满足了,不然也不会被一匹马就收买了!

而刘备不然,人家是有大抱负,以天下为己任,匡扶汉室为目标!这一点是吕布无法比拟的!

所以说,吕布是杀父求荣的三姓家奴,而刘备是驰骋天下的一代枭雄!

5

胜利者不受谴责

6

看来题主是看了《三国演义》才来提的这个问题,那好,咱们就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罗本老师对于大奉先的设定里就自带百分之百的反叛属性,并且还附赠了几乎百分之百的叛变反杀成功率,这让吕布的风评变得极差。因赤兔马动心,因为升职加薪的合同就把口口声声称作义夫的丁原刺杀,投身董卓;再因为貂蝉被夺,加上司徒王允的封侯劝诱,就让提拔了自己的董仲颖血溅受禅台;无处安身之时,投奔刘备,在刘备外出攻打袁术的时候夺下徐州,后来还因为几匹马围攻小沛,又差点儿把刘备围而杀之;这一切所作所为在古人的价值观里简直就是“人渣”的教科书一般的体现,古人提倡的道德观念首先是“忠”,一个可以因为宝马美女 高官厚禄就轻易背叛故主,并且对故主下杀手的人,是一定会遭到其他人唾弃的。

刘备虽然也是辗转于群雄之间,周旋于列强麾下,但刘备骑士团每一次的投靠,也都相应为自己的雇主立下了功绩,并且在离开的时候没有让雇主遭遇大的损失,更加没有痛下杀手,并且刘备前期的出场,很多时候都是以相助的形式加盟,并没有表明要宣誓效忠,誓死跟随,所以刘备的风评相较于吕布就高的多了。再加上刘备每次辗转也都不是因为有其他势力的钱财美色高官爵位的引诱,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创业理想,这也让刘备的口碑与形象也大大高于吕布。

7

因为吕布三次识贼作父,跟错人,一做人家义子,才有如此讲法,刘备却不同,他叫投奔,总强调自己是名门之后,最好完成三园鼎立。

8

这个是不同的。

出身不同

刘备虽然穷困,但也是大儒卢植的学生。

圈子很重要。有了这个出身,刘备可以忽悠关羽张飞,得到苏双张世平捐献的物资,成为独立势力而参加围剿黄巾。


吕布不一样。吕布生于并州,因武勇和文采成为丁原的主簿(行军秘书长),所以是丁原提拔起来的佐吏,丁原就是吕布恩主。所以吕布一开始就不是独立势力。

吕布行为恶劣

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杀害丁原就是吕布最大的罪过。此后吕布投身董卓,具体还担任骑都尉和中郎将,与董卓恩同父子。


可惜,吕布甚至与董卓侍妾私通,又舌头大泄露出去,董卓非常生气,杀了侍妾。吕布恐惧被追究而参与王允士孙端的集团密谋,偷袭杀董卓,所以在个人品德上,吕布不仅不为当时人接受,也不为后世士大夫阶层所认可。

刘备从来都是独立势力

军阀混战开始,刘备在高唐令被黄巾击败,辗转到师兄公孙瓒门下,担任的也是客,身份是别部司马(独立团团长)。此后,刘备得到补给,晋升相当于郡守的国相,194年公孙瓒命令刘备跟田楷支援青州再援徐州,刘备携带自己的武装(士兵几千,杂胡骑若干及流民)近万接受陶谦邀请,驻军小沛,陶谦再送4000精锐丹阳兵。


195年,陶谦病死,遗命请刘备代理。陈登孔融等人劝说,得到袁绍回复同意,刘备正式接任徐州牧,成为一方诸侯。随后,刘备失去徐州,被迫与吕布妥协,还驻小沛。再被吕布击败,逃去许昌。之后曹操通过汉献帝任命刘备为豫州牧,虽然没有什么兵马在手,但依旧独立于曹操之外。


199年,刘备借拦截袁术的机会,杀车胄重占徐州,最终被曹操击败,逃去河北。学生袁谭迎接并给予补给,刘备在邺城招募部曲(赵云就是这时候投靠刘备)后又脱离袁绍去汝南招安刘辟等,再次成为独立势力。

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逃去荆州,刘表待之上宾,请屯兵新野作为抵御曹操的看门狗,说明刘表与刘备没有统属关系。


赤壁大战后,刘备占领荆南,娶孙夫人,借得南郡,是独立于江东的势力。211年,刘备以客军身份接受刘璋邀请抵御张鲁,还是一个客的身份。

结论:身份的不同,令当时人与后世对刘备没有苛刻议论。而吕布个人表现的差异,蒙受羞辱就是必然。

9

《三国演义》第五回有这样一段描写: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随后,便落实了吕布‘三姓家奴’的称谓。

那么,张飞口中的三姓家奴究竟只是嘴上说说,还是真有其事呢?

吕布(?-199年),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父亲吕良是丁原部下一个普通将领,而因为父亲早逝,幼年的吕布可以说就是在兵营长大,并习得一生武术,勇冠三军。这样的人材人人都爱,于是丁原收吕布为义子。

丁原与董卓交恶后,董卓见不能胜吕布,于是便用赤兔马、权势相许。吕布随后杀丁原,转投董卓,并拜董卓为父。张飞所骂的并不是吕布有一个生父、两个义父,而且巧借“三姓家奴”暗讽吕布人品低下,有奶便是娘的卑劣行径。

至于三姓家奴这个说法,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吕布认了两个父亲,每认一个,冠他的姓,加上最初的姓是吕,就是“三姓”了。为了利益杀了原来的主人,投靠新的主人,就是“家奴”。

再说刘备。

初期由于兵少将穷刘备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等人。但刘备始终心怀汉室,忠厚仁慈,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这样的人当然算得上是英雄,而不是枭雄。

图片来《三国演义》影视作品。

10

在三国中,三姓家奴是出自张飞之口,为什么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呢?

首先吕布很开始跟随的人是丁原,丁原也是因为吕布的存在,使董卓都畏惧他,随后董卓为了得到吕布,就用计让吕布与丁原反目成仇。

吕布在投靠董卓之前,本是丁原义子,在投靠董卓的时候,杀害了丁原,带着丁原的人头来见董卓。

为什么会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原因就是吕布忘恩负义所导致的。

刘备和吕布就不一样了,在演义中刘备贵为刘皇叔,在加上刘备的仁慈之心,更是受到了人民的认同。

而且刘备跟随的每一个主公,他都没有出现反叛的行为。

即使是刘表当时白白把徐州让给他,他也是在推辞,并没有做出有违人道的事情。

反观吕布就不一样了,吕布得到徐州,完全是背后使坏,放冷箭得到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刘备和吕布都跟随过好几个主公,而产生不同名声的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