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有能人,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为什么三国与民国的能人让我们感觉如此之多呢,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能人确实多。三国的能人英雄可谓一抓一大把,而民国是一望一大片,为什么多呢?处在乱世之中,大家都想有一番作为,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使天下三分,为创业的刘备找到根据地,打下一片江山。民国的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的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并向中国的民主制度迈进。这些都是能人,都是创邦建业的能人。

二,传播途径。历史中能人在民众中流传,除了主要正史外,还有民间演义的版本,《三国演义》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小说,广大群众耳闻能详,什么奸雄曹操,忠义关公,猛将张飞已经深入人心,使大家能广为传诵,认为三国能人尽出。

民国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每个家庭都还有民国时物间,那段历史仿佛并没有走远,就发生在眼前,历历在目。里面的能人志士与自己的左邻右舍般熟悉。他们的故事张口就来。这也是让人感觉三国与民国能人多的原因之一吧!

以上两点只是个人观点,民国与三国那些风火连天的岁月,我们的祖先们在此地奋斗,为了个人理想,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平天下,他们用自己一生的去努力,为我们留下了纷纷精彩,让我们茶余饭后品读,说能人,不如做能人。我们现代社会更是一个发现能人重用能人的时代,我辈都要努力为了理想为了民族复兴,使自己成为当代能人,后人会为我们点赞,就像我们赞美三国与民国的能人一样。

最佳贡献者
2

时势造英雄,无论三国也好还是民国也好都是一种纷乱的局面,给了很多人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也就让人感觉这两个时期能人很多。

一、三国的时势

东汉末年世家、豪强、外戚、宦官交织在一起弄的天下混乱不堪,引发了黄巾起义,波及全国,刘备、公孙瓒、董卓、曹操、孙坚、袁绍等豪杰趁势而起,董卓入京都,废少帝,立献帝,导致更多的动乱产生。关东地区诸势力联合讨伐董卓,可惜以失败告终,各自继续埋头发展,袁绍夺冀州、青州、并州等地,曹操夺兖州、徐州、豫州等地,群雄割据。

最后经过多年的互相兼并,曹操成为了北方最大的胜利者,孙坚的儿子孙策凭借着其父的威望和自身的能力占据了江东,刘备靠着刘氏同宗刘表再图发展。曹操一心结束这种乱世,举全国之力征伐南方,结果被刘备和孙策的后继者孙权联合打败,刘备趁势西入刘璋地盘,占据益州,自此天下三分之势已成,短时间之内谁也奈何不了谁。曹魏、蜀汉和孙吴先后立国,将形势推向了三国争霸,不管是为了成为最后的赢家,还是守住现下的基业,三国都各自砥砺发展,发展就需要人才,一边是招纳、劝降、威逼利诱什么招都用,只要能抢到人才,一边自己不断加大力度培养人才,然后三个国家就是三套中央班子,三支互相敌视的军队,比大一统的时代多出了两套班子,各路人才有了更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二、民国的时势

清朝末年,对内高压统治,对外卑躬屈膝,人们在列强的炮火中看到了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列强的强大,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纷纷向外求知、求解,最后得出结论,封建制度是社会黑暗最根本的原因,人们为了推翻清王朝不断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在辛亥革命的大势之下,清王朝覆灭了。人们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继承了清王朝北方主要军事力量的袁世凯和南方的中山先生只能有一个人来成为这个新生国家的统治者,最后经过再三权衡,中山先生把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后仍不满足权欲,做出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称帝举动,引的大家群起而攻之,最后忧郁而亡,袁世凯是死了,但是他留下的那些骄兵悍将却仍然实力强大,直系、皖系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天下纷扰,军阀割据,南方的中山先生经过这些年的事情也看出来了,要想国家富强,必然首先要军事统一,就开办军校,培养军事人才,同时创建政党,笼络政治人才,中山先生去世以后,蒋介石继承了学校资源,依托着人才优势,成为了一把手,开始北伐,这样的时势之下,各个方面给人才的机会就更多了。

结语: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任何时代都不缺乏能人。能人的养成不在乎内因和外因,时势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因,也可以给与他们外因,故而每逢乱世中华民族总能涌现出更多的能人来力挽狂澜,结束乱世局面。

感谢阅读,欢迎您留下宝贵意见,一起探索历史!

3


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人才辈出,历朝历代都是能人无数。


但诚如题主所言,留给今人的感觉唯有三国和民国时期最多,其他朝代的能人却鲜为人知。


这其中与中国几千年大一统的封建制度不无关系。


在封建时代,前朝的历史都是由后朝来撰写的。即便当朝有史官,也不可能完全真实地记载历史,后朝的史官、史学家,更是根据政治需要,断章取义,春秋笔法是通行的潜规则。


特别是在旧朝的基础上建立的新朝,更不可能真实地赞誉前朝的丰功伟绩及能人们。

前朝走进了历史,所有的一切都像垃圾一样被丢进了垃圾堆。


这就是留给后世感觉历朝历代能人不多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三国与民国时期是个例外,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


一部《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时期所有英雄人物。不仅仅是这部名著及影视剧的影响,更在于口口相传,以至于这些能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般的读者,不会去计较是史实还是演义,对于自己喜欢的人物,就如今天有些人崇拜的小鲜肉一样,只允许赞誉,不允许批评。


不仅拿小说当史书,而且极力维护。


三国时期,的确英雄不少,但豹眼认为,没有《三国演义》,就没有这些能人。


因为绝大多数人,是凭借自己的认知去断定历史的,历史的存在不是是否真实发生过,而是你知不知道。




民国时期,是近代史,是真正最近的历史。建国后属于现代史,还不能真正称作历史,许多事件需要后世再评价。


评价前朝历史,是后世最喜欢津津乐道的事。民国时期的历史及能人,正是需要今天这代人来评价、议论、定位。

说的多了,也就熟知了。任何一个能够留下姓名的人,都有其独特的地方,都是了不起的能人。


整个近代史,中国民族暂时落后于西方世界,备受凌辱。但还是有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为了不至于亡国灭种,许多能人也就脱颖而出,而且给后世的感觉特别多。


就如抗日战争,无论是国共两党,都付出了惨烈的牺牲,也就是英雄人物特别多,能人更是不少。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书呢?几乎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通过影视剧等一些途径传播,留给世人影响。


历史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不如一部《甄嬛传》留给你的印象深刻。


题主的问题很现实,但这个问题也很严峻。长此以往,国人将会忘记历史真实。


现在提倡文化自信,自信从哪里来?只能从历史文化中来,从崇拜、赞誉民族英雄、历史能人中来。


因此,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教育,非常必要。不能让后世子孙,提起历史,就仅仅知道几个三国人物。而且仅仅是从王者荣耀、三国杀等一些游戏以及抗日神剧中得知。


这个话题太大,豹眼就不多说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传媒非常重要,是关乎国运、民族命运的大事,不得不特别重视才是。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升历史课程的地位,把它作为150分的权重参与到高考中,就很简单的解决这个问题了哈。


华夏文明,重点不在于语文而在于历史。


4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三国和明国都属于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正式由于大分裂,没有中央大一统的管制,所以百家争鸣,思想碰撞很深,所谓乱世出治国能臣,没有了高压,人的活力就彰显出来了,其实还有一个时期也出大家,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三个时期被史学家称为大鸣大放时期,春秋有孔孟老庄,明国有胡适鲁迅,三国的曹操孙权同样是杰出的思想家。

5

那只是你感觉而已。

每个朝代都有不少的能人,只是太平年间,好多能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除非圈内人,外人很少知道而已。

再说三国为什么感觉出了不少能人。这是评书、话本、戏曲,还有《三国演义》小说的功劳,没有这些宣传,谁知道吗?

还有民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名人的涌现?不是这个时代人才井喷,而是生逢乱世,再加上离我们近,好多人才被宣传起来,才让我们觉得人才辈出而已。

记得,只是感觉。也许他们的专业技能还不如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技工呢。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之类,并不是说时势造就英雄,乱世人才多。而是,因为时势,让英雄出名。恰逢乱世,好多英雄因此而显名而已。

就拿这次新冠肺炎的传播来说,多少医护人员逆行,前往武汉一线战场。从而涌现了许多闻名的英雄,让我们觉得好人多,英雄多。其实,这些英雄平时默默无闻,在关键时刻才脱颖而出而已。

我是木子君,请关注我哦。

6

乱世出英雄、治世出能臣,是大多社会所出现的情况。

在三国和民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乱世时代,所以出现的英雄或能人就会多些。

为什么乱世能出不少的英雄或能人?

首先,应该是不安定的社会原因导致的。

我国历史上,三国和民国的时代。由于都处在,一个统一王朝衰亡后的时期。国家缺乏一种强大的主导力量,来稳定社会的发展。

社会处在一个权力的,重新整合时期。许多势力,都各自为政、互不服气。并且都想消灭对方,争做国家的主导力量。

就会导致各方势力,连年互相征战不休。一时谁都无法消灭各方势力,造成社会的长期动乱不堪。

其次,个人身不由已的大量参与战争中。

社会的混乱、动荡,就会使人们整天生活在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环境中。人们的生命财产,也随时会处在不安全的威胁之中。

人们需要自保,或者要生存下去。就会身不由已的,加入到这些势力当中。由于各方势力,互相争战。也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进来。

就会造成参与战争的人员,高出和平时期的许多倍。这也就为造就大量的英雄,提供了强大的人口基数。

最后,频繁的争斗,造就了大量人才的涌现。

只要有战争,就会分出胜负。由于各方势力,都想在连年不断的征战中获得胜利。所以胜利的一方,就会有英雄的涌现。

再加上,由于战争太过频繁。涌现的英雄,也就会越来越多。给人造成的印象,也是比其他和平时代的人才多。

所以,像三国或民国时期。都是混乱的军阀割据、分治时期。各方都拢罗了大量的人员,以供征战。也就造成了大量人才的出现。

7

能人越多,老百姓越遭罪。

能人出产的环境要求非常苛刻,他们除了有慧根之外,还得有机缘。这种机缘,大多是穷究天地之变的契机。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机缘呢?答案是乱世。

乱世之中,死生无常,人命如草芥。皇帝位置都不稳固,更不用谈思想控制了。在看淡了生死之后,又没有文字狱,人就会生出许多智慧来。

相反,在和平盛世,秩序井然,官府对社会的管控力度会得到加强。人们喜欢粉饰太平的艺术,留恋起花花世界,不舍得生死,就变得庸俗世故了。

三国和民国,其实还有魏晋南北朝,都是乱世,都出现了很多能人。他们有的是想收拾乱世,有的则是占山为王,成为割据政权。乱世打破了规律和秩序,在建立新的秩序中,必然会有新的势力出现。所谓的能人,即是这种历史进程的注脚而已。

8

提到三国时代和民国时期的能人,可能我们周边的人们能够一口气说出很多,甚至可以说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曹操、刘备和孙权如此,关张赵马黄等五虎上将如此,诸葛亮周瑜和司马懿等人也是如此,甚至就是廖化这类武将也是大名鼎鼎了;至于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是涌现出了大量的能人,比如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甚至张作霖,都是民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政治能人,孙中山、蒋介石、李宗仁、张学良等人也是如此,可以说这两个时代真的是能人辈出,甚至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三国和民国时期的能人最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呢?

简单的说,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而已,三国和民国时期能人是很多,但是其他时期的能人就真的少吗?比如说先秦时期有姜子牙、周公以及春秋五霸这样的政治人才,更是有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等战国四大名将,还有孙武和孙膑这类在军事著作和战绩上都很突出的军事能人,更不用说还有商鞅、吕不韦、张仪、苏秦以及李斯这类人才,至于“百家争鸣”涌现出的各类思想家,难道这些都不是能人吗?两汉时期优秀的政治家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光武帝刘秀等等,顶级名将也有韩信、卫青、霍去病以及耿弇、冯异和吴汉为核心的“云台二十八将”,这些都不是能人吗?

隋唐时期的能人也是成批涌现,优秀的政治家有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更不用说一大批明相,比如房玄龄、杜如晦在古代宰相中都是名列前茅的,还要姚崇、张九龄等明相,名将质量更是古代历代之最,不但有李靖、李绩等这类历史顶级名将,还有侯君集、尉迟恭、秦琼、苏定方、郭子仪、李光弼甚至李晟等人,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难道说唐朝的能人就少了吗?这还没有说李白、杜甫这些唐朝诗人呢?至于宋朝虽然军事上比较弱,但是能人还真不少,如果大家观看过《清平乐》的话,这里面的能人就有那么多,难道就真的比其他历史时期少吗?明清时代的话,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那么为何会给大家一种只有三国和民国能人最多的错觉呢?在小编看来,主要因为一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艺作品和社会舆论宣传的结果。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如果缺少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即便是能人辈出,也很难被人们广泛接受,在这方面三国时期无疑是最幸运的,因为一部《三国演义》让三国时期的能人广泛被广发人们群众熟悉,当然这里面还包括一系列以三国为背景的其他艺术形式,比如说评书,在曾经一个历史时期,这类评说作品成为一代人内心深处的最深记忆,所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刘备、曹操等一些列文臣武将和君主都被大家牢牢记在了心中,此外其他历史时期也存在这类文学作品,比如《封神榜》和《隋唐英雄传》,甚至《杨家将》等等,这些历史时期的能人自然也会被人们铭记,只不过这些作品的影响力还是不如《三国演义》,自然也就造成了人们对于三国历史比较熟悉了,当然近代的京剧等剧种也有很多三国戏,更是留下了黑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和黄脸的典韦等等都已经脸谱化了。

至于民国时期的话,主要是距离人们生活的时代比较近,身边如果有一些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本身就是出生于民国时期,自然对于那段历史有着比较清晰的印象,毕竟作为亲身经历者很多历史能人以及历史瞬间,甚至因为近代各种影像和记录片留存到现在,甚至很多能人的事情就在邻里之间的口口相传间被流传下来,更不用说近代各种舆论的宣传了,所以三国时代的能人就这样被我们所熟悉,自然也就给人们这样的错觉了。

第二,乱世出英雄。

自古都是历史大分裂时期,能够涌现出无数的能人异士,对比历史上分裂时期和大一统时期,明显能够看出大分类时期人才更优质更突出,先秦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军事能人,光是著名的军事著作就有孙武的《孙子兵法》、司马穰苴的《司马法》,孙膑的《孙膑兵法》和吴起的《吴起兵法》,这些兵法奠定了古代军事思想,成为指导中国古代两千多年作战的主要理论基础,也涌现出了各种思想家,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等“百家争鸣”的局面;三国时期也是乱世,无数武将和谋臣在乱世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更是给后世留下了大量效仿的人才,比如诸葛亮是忠臣的代表,关羽是“忠”的代名词,张飞代表了勇猛,就是曹操也留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操作,这些都是三国被人们认可的重要原因了;而民国时期,正处在中华民族历史最大变局的时候,自然涌现出了各种思想的交汇,无数人为了民族的前提多方奔走,比如孙中山先生一辈子为了中华民族在奋斗,更不用说还有学生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了,当然其他像段祺瑞、张作霖这些北洋军阀以及蒋介石等国民政府“新军阀”,也都是在各自寻找中华民族的出路,所以乱世能人拥有更多展现能力的机会,所以才会有“乱世出英雄”的说法。

当然,乱世确实出人才,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强汉盛唐局面的出现,没有能人能够开创出一代“盛世”局面,只不过身处治世,个人的能力也就不容易被后人传播出去,相反正是因为身处乱世,个人能力突出,反而更容易宣传出去,其实就是大一统的王朝,开国时期的能人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远超其他时期,比如西汉建国时期的谋臣和名将,质量远比后面汉朝更加突出,无论是韩信还是萧何、张良等人,远不是其他时期能够比得过的;唐朝建国时期也是涌现出了大量人才,李靖和李绩是唐朝名将毫不动摇的前二人选,其他武将像尉迟恭和秦琼的勇猛,也是唐朝其他名将不具备的,至于文臣方面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凌烟阁功臣,他们的质量也要比其他时期更高;而明朝的话,开国武将徐达和常遇春绝对明朝武将前两位,就是后期涌现出了戚继光,也无法取代他们的地位,至于李文忠、蓝玉等人也是前十,甚至前五的名将了,所以说是乱世给了能人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给了他们更好展现自我的平台。

第三,古代史书造成的结果。

我们现在研究历史,主要依靠古人编撰的史书,最被人们认可的就是《史记》为首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不过这些史书都是古代文人编撰的史书,在古代的时候,文人都喜欢粉饰太平,尤其是出现治世和盛世的局面,更是如此,毕竟这样记载代表了历史对于它们的肯定,当然因为“盛世”,也容易让绝大部分人忽略了社会存在的问题;而乱世的话,因为需要“救世主”的出现,需要他们建立新的秩序,尤其是作为最后的胜利者,史书的作者自然要给予更多笔墨的记录,所以这些胜利者以及各自麾下的文臣武将们,也都记载非常详细,而且这些人的事迹也就被更多人熟悉起来,自然他们也就是那个时代的能人了,三国时代是这样,东汉末年多少群雄崛起,最后却只成全了三个胜利者而已,也就是刘备、曹操和孙权,连带着他们三人麾下的文臣武将们,也被历史铭记了,民国时期也是群雄逐鹿,这些被我们铭记的能人,无不在历史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比如段祺瑞和张作霖,甚至张学良也为民族大业做出了贡献,这些人能够称霸一方,不是是能人优又是什么呢?

综上所述,三国和民国时期的能人之所以被大家认为最多,其实仅仅是一种错觉,并不是说这两个时期的能人就一定要比其他时期多,只不过因为身处乱世,能够让这些能人拥有更好的平台展现自身的能力,再加上三国时期的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以及评书和话本等等,让三国时期的人物被广为流传,至于民国时期距今比较近,很多人都经历过那段历史,这些能人的事迹被大家熟悉,所以正是这样的情况,才给人们一种三国和民国能人最多的错觉!

9

这个话题值得探讨,说说我的一管之间,就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的意思,就教各位方家。 之所以人们认为三国时代和民国时代名人众多,我感觉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大变革的前夜

众所周知,汉末三国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道啊。自桓灵以来,卖官鬻爵、宦官专政、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是揭竿而起,黄巾军的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从此社会就陷入灾难的渊薮。

然后就是董卓入京,豪杰并起,跨州连郡不可胜数。其中以曹操和袁绍为最突出的代表,袁绍虽然有家庭背景,“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但是他“色厉内荏,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终于官渡一战而覆亡。至于孙权、刘表、张鲁、刘璋、刘备之徒。亦不过是偏安一隅,何足道哉。于是大浪淘沙,终于三国鼎立,但是总而言之。

曹操毕竟拥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 至于民国,自创立之初,就在血雨腥风和艰难困苦中度过。

首先,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船舰利炮的入侵,打破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状态,尤其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叶,两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天津教案、洪杨之乱、辛酉政变、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加上《南京条约》以来的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让人们认识到,只有变法图强、只有国家强盛,才能抵御外侮,才能让睡狮渐醒。经过无数先烈的浴血奋战、栉风沐雨,终于让中华民国和清政府顺利交接,虽然并不圆满,并不彻底,总算是历史上第一次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完成政权交替。

第二《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和民国时期报纸传媒的推波助澜

毋庸置疑,为什么那么多人熟知三国,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三国人物娓娓道来,其实应该归功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 《三国演义》自古以来被称之为“四大才子书”。人们甚至有“老不看三国”的说法,无论是戏曲还是评书等,都将三国演义改编成相应的艺术形式,大加渲染,大加传播。否则人们怎么会知道“白脸曹操”、“红脸关公”等标签化的称呼,否则人们怎么会知道《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三英战吕布》等精彩环节。 民国时代何尝不是如此,报纸书籍风起云涌,各种思想喷薄而出,西风东渐,民智大开。即使赳赳武夫的大军阀甚至大总统。对于知识分子,对于文人都忌惮几分。《革命军》的广泛传播,《警世钟》、《猛回头》的语言通俗易懂,各种报人、文学家、诗人的百家争鸣无疑让人们对社会进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感同身受。群情振奋。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如果你处在那个时代,或许你也会封侯拜相,光大门楣呢。

关注雲清看世界,分享历史烟云背后的故事。

10

我是@Mr小孙老师儿

我主要从“乱”、“名”、“散”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是“乱”。

乱世出英雄,任何时期,任何国家,只要处于乱世,肯定需要一部分人来改变这个局面。三国、民国时期既是如此。你像三国,文有诸葛亮、司马懿、贾诩、庞统、荀彧、荀攸、徐庶、陆逊等,武则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治世能臣、英雄人物,层出不穷......:

国时期文人也是很多: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狄济之、翟世英、孙伏园、沈雁冰(茅盾)、叶绍均(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他们无不是在各自领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武将有蔡鄂、黄兴、彭德怀、粟裕、刘伯承、张自忠、左权等等,这些人哪一个不是中华名将、军事奇才。

然后是“名”。

两个时期在人们心中知名度相当高。原因很简单,中国四大名著期之一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另外,《三国演义》也是多次被搬上荧屏。以至于在我们国家甚至全世界,都知道“桃园三结义”、“挥泪斩马谡”、“空城计”。

至于民国(1912年至1949年),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却涌现出很多的文学家、军事家、科学家。为什么这段历史我们那么耳熟能详,就是因为名气。因为这段时间在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性,我们才会更加主动的去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最后是“散”。

这里说的散主要原因还是“乱”,时局混乱思想就会“散”,这样就容易造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事局面,我们当然会感觉这一时期的能人多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