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法正确吗?历史上有哪些实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法正确吗?历史上有哪些实例?

2020-07-22 13:59阅读(65)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法正确吗?历史上有哪些实例?: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不说长远的就拿国民党和共产党争夺天下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国民党失掉了民心,

1

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不说长远的就拿国民党和共产党争夺天下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国民党失掉了民心,政府苛捐赋税如此的繁重;贪官污吏变本加利盘剥百姓;地主土豪压迫百姓,使百姓无法生活,百姓就起来加入共产党,因为共产党是为全国的老百姓谋福利的,所以共产党被百姓这个水浮载起来了。共产党和百姓团结起来一举推翻了国民党。那就是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失掉了民心,百姓这股水则淹灭了国民党。还有抗日战争这一事实也说明这一点。

2

我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是正确的,它非常精辟准确的定义了王朝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李世民不亏一代明君,无论他最终做到什么程度,至少他有爱民的意识,使他开创了“贞观之治”。

其实在任何一个世代普通百姓都是最不起眼的人,他们默默无闻,奔波忙碌。但每个时代最重视的也是普通百姓,因为有了人才有了一切,所以游牧民族入侵会抢许多的人丁来补充自己,封建统治者也会鼓励生育,规定男女到年龄必须结婚。

中国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坚韧的人,他们要求不高,只需要能足够一家老小的温饱即可,如果偶尔能吃上点荤腥那就很高兴了。统治者放宽政策,让老百姓看到生存下去的希望,老百姓就会支持他,所以很多起义军或者开国皇帝都会轻徭薄赋、鼓励开荒生产来赢取民心。譬如李自成的“均田免赋”“闯王来了不纳粮”就让他大受百姓欢迎。秦末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刘邦开国后也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让老百姓得到喘息之机,极大的恢复了民间生产。因为他们都重视了百姓的利益,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而创下一番伟业。这就是“水能载舟”的代表了


但在坚韧也是有限度的,因为后期的皇帝大多久居深宫,不了解民间疾苦,而又穷奢极欲大肆搜刮百姓民脂民膏,百姓连草都没得吃,就会爆发起义。这样的例子很多,每一个王朝末期都会如此。有名的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朝的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起义,都是因为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去了,揭竿而起,无不给封建王朝沉重的打击,甚至直接灭亡掉。这种力量是极为强悍的,无可阻挡。就像海上的大风浪,直接把船翻掉淹没在百姓的海洋中。

3

水能载舟是不可否认的,只要水达到一定的深度,再大的船都能承载得起。水能覆舟,则不一定了。以前是小船,一个大浪就可让船沉没,说水能覆舟没错。而如今的船,尤其是在海里行驶的船绝大多数都是机械大船,建造非常牢固,能连续航行数月之久,再高的浪,再大的台风都能轻松抵抗,不会被水倾覆了。所以,现在说水能覆舟就不完全符合实际了。比如现在美帝这只大舟,世界人民,包括许多美国人民都希望它能倾覆,可代表水的人民,怎么也倾覆不了它。

4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来源于荀子的《荀问.哀公》转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话。后被唐初大臣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上疏中多次引用。他把百姓喻为水,把君王喻为舟,意思是百姓可以推举你为王,亦可以把你拉下水去,只有善待百姓,获得百姓拥护方可行稳至远。这些实例实在太多了。

禹率百姓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获得百姓支持被推为王,而终有夏朝,夏舛荒淫残暴,终被汤灭。

商汤起兵九问夏舛,六千甲兵而拥天下,但到商纣,生活奢侈,横征暴敛,被周文王,周武王父子逼的自焚于鹿台。

周文王以德治国,亲民爱民,划地为牢,使周有八百载历史。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荒诞不经而失西周。

……

历史总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在循环的周期律中运行。

这种状态直到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的谈话中才找到根源,毛主席说:“只有发动群众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便可破除周期律。”

5

这句话在帝制时期下是对的,在分封时期这句话是不对的。

这句话出自《荀子.哀公》篇,本意就是希望国君要重视庶人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发生过庶人直接用暴力去推翻一个诸侯国然后自己称国君的。当时的权力之争主要还是集中在公子以及贵族之中。

所以国君的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放在贵族身上,从这个角度去看,这里提到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有些超前的意味了。

因为那个时候身份规定的很详细,不是谁都可以当国君的,哪怕你拥有武力。



当唐太宗与魏徵对话的时候说到:

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这句话出现在《贞观政要·论政体》。

这个意味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当时的庶民完全有力量推翻封建皇朝,而且已经有先例,比如像刘邦等人。

所以此时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就很有份量,皇帝一方面要处理好贵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与庶民之间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那就是皇帝位不保。

这种历史上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比如唐朝就是毁于黄巢起义,秦朝毁于陈涉起义,这是中国古代到今天为止最被热议的两个朝代。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点也让皇帝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必须要想到老百姓,如果不为老百姓考虑,这条船就会翻掉的。

这就是这句话的历史演变过程。至于历史上有哪些实例?这个比较多,除了像秦,唐之外,还有像元朝始毁于元末农民起义,明朝则始毁于李自成的起义,王莽的新朝始毁于赤眉起义等等。

一句话:人民就是天,凡不敬天则必受天罚。

6

无论是载舟还是覆舟,结果都一样,水永远往低处流。并且舟在水上,水永远在舟下。

7

武器在手天下我有,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武器可以容易得到,现在武器被禁止,当然其实对于真的失去民心的国家来说,那个国家内部弄不到武器也会有外部势力会插手进去,基本上光内部其实很难,外部势力的干预扶持才是最终的根本,现在世界上的动乱国家哪一个不是这样的,基本上都有外部势力在扶持才有这样的乱局。

水自身并不会真正的主动去伤人,其实是有外力在作用,也就是说让船翻倒,那得有风的作用力才可以,可以说水是温和的,但是一旦有一点风吹草动那将是凶猛的,水能覆舟其实除非船自己腐烂漏水了就会有沉船的风险,要不就是风的作用,掀起滔天巨浪,最终把船冲翻。

最明显的就是不少农民起义导致的改朝换代,得民心得天下,这个历史上有说的,不说远的,就说近代解放战争,国民党失去民心,而中国共产党得到民心,所以才有今天,这就是很明显,再者淮海战役里面,我军的后勤保障是上百万的农民用肩挑背扛以及独轮车,给前线战场上的战士送去物资,这就是民心的力量。

水是否能覆舟,其实要看有没有风的帮助,其实有句话叫做风平浪静,就是说没有风,那水面是平静的,但是风越大浪就越大,对在水上的船舶就会造成越大的影响,但是表面的风平浪静并不代表着没有翻船的危险,还有一句话叫做暗流涌动,也就是说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船唯一能做的就是小心行使,不要去触碰那些涌动之处,更要保证船自身的完好无损,避免船体腐朽导致沉船,怎么才能避免腐朽,这个就需要看船上的人能不能做到清醒的认知了。

8

正确不正确不是用嘴说的,尽管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的某些人极其反感,甚至不愿意承认或刻意回避这一点。但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毕竟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王朝覆灭的演绎,活灵活现地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伟人才高度概括了那句:“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并把一个执政党能长期生存的根本,归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作了恰如其分的全新注解。

建国之初的“进京赶考”,已经充分证明我们党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几十年的实际行动中得到了逐步完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齐心协力,中华民族这艘巨轮一定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一定能谱写出人类历史更加壮美的诗篇。

9

人能在水里游泳,水也能把人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