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姓刘,我今年54岁,东北吉林省桦甸市人,我8岁的时候,山东人,拖家带口去东北,我母亲,看着可怜,都让我给人家送点玉米面过去,怕饿着孩子,我们家当时八口人,就父母两人工作,我们家粮食当时也不够吃,这就是东北人,不要污蔑东北人好吗?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七零年出生,我爷爷是山东高密人,老爷子年轻时在青岛日本人开设的纱厂打工,因为替被欺负女工抱不平,用铁锹打死日本监工,然后参加八路军,抗战胜利后随八路军接受东北,后留在哈尔滨参加建设,解放后一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每个月都给山东老家邮寄二十块钱,曾祖父母建国初期都去世了,我爷爷要补贴他弟弟妹妹的生活,我的印象小时候没吃过粗粮,家里1978就买了电视十七寸黑白电视,我爷爷一个月一百一十多块钱,我父母双职工加一起和我爷爷差不多,那时候住楼房,有煤气管道,暖气,七八年的时候我二爷爷从山东老家来哈尔滨,带的地瓜干当口粮,来我家里早餐吃了十二根油条,晚上吃了五个馒头,回去的时候带走一百斤面粉,那时候山东老家太穷了,地瓜干就是粮食,我在哈尔滨的同学家庭也都差不多,有两个孩子的双职工家庭,就不用吃粗粮,三个孩子的家庭就得吃粗粮,在我小时候父母经常带我去京剧院,评剧院,那时候还有话剧院,儿童剧院,电影半个月可以看一次,票价一毛钱,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和父母给山东老家邮寄衣物,东北的经济落后,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节能减排,自然资源逐步衰竭等多方面因素。但东北是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最早的城市,教育,文化,医疗在国内都是排名考前,以哈尔滨为例,哈尔滨有大剧院,音乐厅,有京剧院,评剧院,歌舞剧院,话剧院,交响乐团,杂技团,曲艺团,龙江剧院,书画院,985高校一所,211四所,三甲医院二十多座。

3

东北以前富不富,现在人没法体会。

就像现在的初中生无法体会可以不上课打老师的疯狂年代一样。

以前东北富裕,工业体系完备,是因为日本人在认认真真的搞建设,在他们的观念里,长春要比东京重要,大连要比大阪重要。

当然,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搞清楚,这块地是他们抢的,不是他们的固有领土,一旦再被别人抢走,或者原来所有者抢回去怎么办,他们没想,日本人虽然凶残,但在奸诈上面,远不如英国人。

当时的东北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构成合理,教育覆盖面大。

人材,市场,资本三要素都完备,当然能爆发出惊人的生产力了。

后来发展被打破,进入到了苏式改革阶段,全部变成了没有活力的公有制,凭借以前的基础,继续苟延残喘几十年。

就是这么个演替路径。

以后会咋样,说不好,变好还是变坏,还是交给上帝抉择吧!

老百姓,吃的好,冻不着,乐乐呵呵的,过一天是一天。

4

在建国初期,东三省有7个直辖市,其中辽宁一省就有5个。分别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

当时的辽宁和吉林是重工业基地,集中了国内近四成的一流机械工业资源。彼时东三省的一汽、沈机、沈飞、鞍钢、本钢、哈轴承等等都是行业金字塔尖的级别。黑龙江当时更是有着棒打狍子瓢舀鱼的优质生态。

东三省最鼎盛时期,GDP前十占了4个名额,前20占6个名额。直到90年代,沈阳和大连还是GDP十强的常客。

但到了直到90年代末期,现代经济迅速向南转移。不受气候影响,并且航运发达的江浙粤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期,发展节奏几倍于东北地区。广东的电子业、服装业、互联网行业;江苏的装备制造业、加工业;浙江的百货业产业链……几乎都是井喷式的发展,并且仅用了几年时间就一举奠定了经济地位。而此时的东北,依然在依靠传统工业寻找生机。加上气候的局限以及冬季的交通不便,让东北的发展进入了漫长的瓶颈期。

说起综合实力,东三省科教文卫配套水准都很高,共有258所大学、70余所三甲医院、30多家科研院所、16个5A级景区……这个配置放到现在的各个大区也是仅次于华东和华北的。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辽宁的生活水平的确是全国最高的省份之一,而当时的浙江、福建一带确实很多吃不饱饭的,也就是那个年代开始,浙商、闽商开始形成规模,大量外出创业。像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描述的就很贴切,浙江当时的确是因为穷所以才有很多背井离乡外出赚钱,这也激发了浙江人的商业头脑,当外出人员大量回流之时,浙江的经济发展开始爆发。

而这时的东北已经出现格局上的变化,辽宁依然是以老旧工业为支撑、吉林走向平凡,黑龙江人口大规模外流……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口号喊得越来越响。

不过好在振兴东北的计划已经开始落实,多家名企领投东北,沈阳、大连等地已有人才会流迹象。虽然东北的振兴任重而道远,但总归是看到了希望。

5

解放初期,东北经济占全国的85%,最高峰时,重工业就占了中国的90%以上,重工业是什么?是一切工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必须资源。




6

谢邀!相传六十年代,因受各种原因所限,掀起一股举家老小闯东北的浪潮。东北疆土辽阔,土地肥沃。通过垦荒者数年的艰苦开垦,昔日北大荒已成北大仓,这都是东北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后,居住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准也相对提高。然而,近二三十年间,陆续回返还关里居住的东北人有经商的,有上班工作的,也有开出租车的,随处可见。

由此可见,东北人与关里人的生活水准相差未必很大,至于“东北富得流油,我们还吃不饱饭”的说法,仅限某个时期,某个地域而得出的言辞而已。

纵观天下,任何地域都有生活条件好,也有生活条件差的,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社会。

7

东北有多富?

最富的时候是上清朝末期到抗战胜利。那个时候,哈尔滨外贸生意最好,长春基建最好,沈阳工业最好,大连海运最好,这四个城市可以跟世界任何一个一线城市群相比。

建国后,作为共和国工业基地,东北集结了大批的优秀的工业,技术及人才,每一个县,都要有自己重工业和轻工业,大街上最多的是工人。这一切结束于80年代全国改制,第一批下岗的就是轻工业工人和供销社工人,一直到后来,波及了所有工业体系。

本人坐标中朝边境某县,83年出生于工人家庭,国企双职工家庭,说几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同龄人比较一下,我4岁住取暖楼,记事时家里就有一台索尼彩电,小学二三年级,小霸王游戏机和游戏带,上初中以后放假时间就骑家里的野马摩托车,90年代吧,单位效益好,家长每月工资二百多,事业单位那时也就一百五六顶天了,且没奖金和福利,单位年终奖金一年小几千,跟全年工资基本持平,我妈就是90年代初从学校调入企业的,那个时候得县长签字才算,我家对门,辛姨,全国百强优秀教师,也是在90年代调入我们企业。单位的福利很多,平时发一些米面水果,床单被罩,从我家住楼直到90年代末企业改制,一直都是水电全免,医疗全免,教育全免,单位的车都是进口车,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就是丰田戴娜双排轻卡和三菱V6,现在我依然在这上班,虽说工资福利待遇大不如从前,勉强养家糊口还是可以的,最主要,以后没准我儿子就业困难,也能回来上班,国企的稳定性,任何单位都比不了。




8

这个问题你算问着了,5年前有位老兄要写本书,我们开车去东北,实地走了1200公里调研了一番,东北的曾经是让人瞠目结舌的富裕。

当中国大多数地区群众还在点着油灯,日落而息时,东北爷们已经在电灯照射下,开始撸串听戏喝酒了。

今天我说说东北曾经的富裕,给现代东北人科普一下,老祖宗们生活多自在!

一、棒打狍子瓢舀鱼

2018年9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考察说到这样的话:当年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没错,在中国没有那个地方能和东北的黑土区土质相提并论,千百年来形成的腐殖层,孕育了东北肥沃的黑土区,这里的土壤有机物质是黄土地的10倍,是全世界最适合耕种的土地之一,它也是全世界仅有四大块黑土区之一。

而“插根筷子就能发芽”的黑土区面积有多大?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

所以有人说,东北就是米粮仓。

二、闯关东

随着清末民初时期,内地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尤其是1927年以后,每年移民数量高达100万,也就是历史上的闯关东。

到1945年,东北人口突破了4000万,闯关东的人群为东北农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更是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加速了东北的土地开发。

在1908年时,东北五大主粮的年产量总和为800多万吨,当时人均口粮已经达到了1000斤以上,1925年,东北人均占有粮食已达679.6公斤。而到1930年,东北四大主粮年产量总和是1501.8万吨。

尤其是大豆,东北产区大豆占了世界大豆市场的80%。

但是,再多的羊也架不住来回的薅啊!经过多年的拼命垦殖,东北地区黑土层已由50年前初垦时的平均厚度40至100厘米,下降到如今的20至40厘米,有的地方甚至已露出黄土母质,基本丧失了生产能力。

东北黑土区每年流失的黑土达1亿到2亿立方米,流失的氮、磷、钾元素折合成标准化肥400到500万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现在,东北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4.47万平方公里,约占典型黑土区总面积的26.3%。再过50年,东北黑土地区将从地球上消失!

三、东方鲁尔

1931年,整个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为11.5%,1942年达到23.8%,1990年达到52.1%。而1990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18.96%。

1945年,东北地区工业规模达到亚洲第一,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铁路两侧工厂、城市连成一片,而沈阳市铁西区被称为“东方鲁尔”。

但是遇到苏联强盗,将东北的工业设备抢劫了一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据统计,1945年9月到1946年5月,苏联强盗把东北的工厂、矿山、电站等绝大多数机器设备等物资拆运回国,并且抢了7个多月啊!

仅拆运位居亚洲第二的鞍钢就用了40天时间,累计发运货车60余列,几乎所有高炉、电炉和轧机等冶金设备被抢运一空。

1945年11月15日前,从沈阳每天就有200辆货车开往苏联。到1946年初,沈阳市内90%以上的工厂都成空壳,连门窗都被苏军拆走。

据铁路部门资料统计,苏军在此期间共计抢劫铁路机车约占东北地区机车总数的75%,劫走的铁路货车则占东北地区货车总数的93%。

东北地区集中的当时中国的大部分铁路物资和几乎全部的世界先进水平的运输车辆几乎被洗劫一空。

三、东北北上广

20年代末,由于张作霖所推行的经济发展“新政”,刺激了东北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于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迅速超过了长江流域,

基本上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

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

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城市商贸体系。

从而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而当时的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就是哈尔滨。

全球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支机构,各类金融店1280余家,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可以左右全中国和远东的金融形势。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多达1809个。

依托东北产粮区的优势,哈尔滨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面包、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哈尔滨的火车站也是当时亚洲最繁忙的火车站,有直达欧洲所有大城市的车次,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有直接业务往来。


当然,东北当年有多富,我估计写一本书都写不完,今天暂且就写这些吧!

如果愿意看的话,庆祝下面留言,我每天都会上线的。

9

富不富,是把双刃剑,过去一百年富有的东北和现在开始贫穷一百年的东北,不能说是坏事,八十年代以前东北的生产总值亚洲第一,超过日本新加坡,那么是好事吗?对新生的中国非常重要,东北为新中国源源不断的输送的能源和工业还有粮食,可以说是中国的粮仓,工业车间,能源井。为新中国崛起奠定了基础。东北人口激增正是这个时期,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闯关东时期,那个时候也有,不过由于联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数量有限。人口暴增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也是东北最富有的时期,当然富有也未必是好事,东北的山被掏空采矿,炼铁挖煤,水被筑坝发电,河道堵截改变,湿地被破坏变成良田,油田。树木森林被砍伐殆尽,山林百兽被捕捉几乎绝技。所有大小城市一眼望去林立的大烟筒冒出滚滚黑烟。东北的天不再蓝,水不再清澈,大地塌陷,山峰削平,山林不见飞鸟百兽参天大树,河胡不见鱼虾嬉戏。光秃秃的山,农药化肥污水残流的河,到处都是大自然的伤疤。也许需要很久很久才能愈合。那个山清水秀棒打狍子瓢舀鱼的东北不复存在了。我儿时跳进河里洗澡捉鱼,上山套野鸡兔子,那时候河里鱼多的用个筐谁便捞几下鱼就够吃了。在山上疯跑看见野鸡弄个帽子往空中一扔,野鸡以为是老鹰会躲进草丛里,过去抓起来就行了,十几岁的时候鱼不见了,野鸡野兔不见了,到河里洗澡身上会长大包。

九十年代中期吧,国家战略转移的大政策背景下,东北的工厂,技术,设备,人才大量转移,把中国工业基地分散到全国各地,政策是必行的,因为一旦有战争打掉东北就等于打掉中国工业力量,分散到全国各地不但可以保证中国工业力量,也可以带动地区工业发现,东北在输出了血液之后这次又把骨髓也抽了出去,一个苦寒荒芜之地,掏空了资源,掏空了工业设施,经济自然也就落寞了。

我也和其它人一样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回东北工作,但是家还是安在沈阳,父母也被接到了沈阳能帮着照顾孩子,我依然拼搏在他乡,好在交通发达,飞机一两个小时,动车三四个小时就回去了,每个月会回家几次。虽然东北经济萧条,我认为很难提升了,不是说东北人不行,而是东北大环境无势了,大量的人口外流,对经济是坏事,但是对环境却是好事。人口在减少工厂在减少,国家也开始重视环境保护,以前重视也没有用,因为有工业在怎么保护也是破坏,只是多少大小的问题。

现在虽然经济下去了,但是给大自然一个疗伤和喘息恢复的机会。去年堂妹结婚在老家办酒席,我回去了阔别十五年的老家,东北的大山里的小山村。看到儿时的小树林,已经是参天大树的大森林了,原有两百多户一千多口人的村庄,剩下三十几户人家百十口人,还都是老人,可能过个十几二十年,村子就不在了。以前的山林坡地还有低洼的地没人种植了,荒芜了,又长出小树,低洼地变成湿地长满荒草和柳树红柳树赖杨树,河流虽然还有大量的人工建设设施,但是基本是不需要的设施,也没人维护废弃了,有些河流在堤坝边上破开口子,注堤坝对生态破坏是非常严重的,鱼类不能回游产卵,不能生物净化。老家的那条河就有很多鱼类灭绝了,对自然生物多样性和种群数量破坏严重。堤坝破开口子鱼类可以自然回游产卵。上次回家所见河流鱼虾多了起来,山林野鸡野兔也见小群,采矿破坏的山峰石缝中也长出绿草。人口少了需要的资源也就少了,对自然的破坏也就少了。虽然还需要时间,但是有了喘息的机会。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我是满族人祖辈生息在白山黑水的黑土地上,我很矛盾,希望东北经济振兴,我不用在漂泊他乡。但是更希望东北天蓝水清,满眼白桦林随风摇摆,满耳虫鸣鸟语,回到棒打狍子瓢舀鱼的自然环境。目前东北这种事态也会走向后者,当然我也更愿意选择后者。环境自然恢复勃勃生机。

10

从小时候就毫无悬念的知道,要饭的全都是关里来的。因为关外(东北)的冬天特冷,甚至担心冬天会把这些要饭的冻坏冻死,所以每天晚上总有人家为之提供饮食住宿。当然,东北人的善良热情也得到了一些回报。比如,很多讨饭的将自己或亲戚的女儿嫁给东北小伙,条件允许的甚至举家搬迁来东北和亲定居,其乐融融。

时过境迁,现在关内富了,东北经济相形见拙,但是东北人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糟糕,毕竟大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城镇林立有工业基础,维持温饱还是富裕有余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经济相对是富裕的,是重工业基地,是祖国的粮仓。现在的东北经济相对是落后了,拖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后腿。无论过去和现在,说富得流油谈不上(全国一盘棋没有吃独食),东北人的善良、丈义和热情才是难能可贵的。东北人最富有的,一直都是独具一格的精、气、神,不是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