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英国登陆法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苏联的军事能力来说,别说二战期间,就是到了冷战时期,苏联巅峰时期的1980年左右,苏联有没有能力来一场诺曼底登陆那么大规模的登陆作战都是个问题。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及后来横扫法国,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状态,任何一个德国军人都知道两线作战就意味着彻底的失败。
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在二战的军功上,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对方,都是会推出一些十分奇特的论调,比如西方国家说没有美援,苏联就会亡国,还有希特勒从库尔斯克凋兵才是德军在库尔斯克失败的主要原因等。而苏联方面则是极力贬低诺曼底登陆的意义,说诺曼底登陆就是盟军下山摘桃子,还有是美国给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毫无军事意义,就是对平民的屠杀等等。
德军当时在法国的驻军不少,有59个师,如果是能够击败盟军的登陆,这个重兵集团肯定就会马上被装上火车拉到东线去堵上波兰那边的大窟窿,当时6月22日苏军发动了了白俄罗斯战役,打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灰飞烟灭,德军是急急忙忙从乌克兰抽调部队堵战线中央的大窟窿,而这又给了在乌克兰的苏军机会,要是击败了盟军的登陆,德军就不至于那么捉襟见肘了。
由于苏联没了,苏联人贬低美英盟国的说法比较少见了,美英贬低苏联的说法比较常见,而且很多人都信以为真了。
对于诺曼底登陆而言,重点是彻底打掉了德国获胜的最后一丝幻想,这个在军事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那些歼敌数字什么的就不当搬运工了,当时苏联肯定还没有消灭800万德军,应该是德军和仆从国军队比较妥当,德军当时麾下还有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这种仆从国呢,和苏联打的也包括这些国家。
1944年在苏德战场上的苏军步兵中,有大量十几岁的孩子和40岁以上的中年人,战斗力已经是十分堪忧了。在后来一些苏军将领被调到远东准备对日作战,发现那里的苏军士兵年龄都在22-28岁之间,弄的这些将领十分兴奋,这才是士兵最好的年龄。
当时的德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势面前,的确是有点捉襟见肘,缺兵少将,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德国还有一系列的东欧小国作为屏障,所以和苏军周旋的空间还是有的,而苏军也是拼尽了全力,在战争初期的几年,苏军的损失太大,苏军在1943年1944年中已经开始面临一个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在波兰和乌克兰方向的几个方面军还好,可以有优先补充权,但是其他方面军就是凑活过日子了,在象乌克兰第1,白俄罗斯第1这种方面军,每个步兵师还能够有6000到8000人,而到了象波罗的海地区的几个方面军,每个步兵师只有2500到3500人,二战是坦克部队的巅峰时代,但是构成各国军队主体的还是步兵师,步兵师缺额巨大说明这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已经十分紧张了。虽然苏军通过加强火力的办法来弥补人员的不足,但是缺人还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而德军方面,在应付苏军攻势的时候是习惯性的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而当时最大的集团就是驻法德军,但是这个重兵集团在1944年就要准备抗击盟军将要发起的登陆作战了,无法再抽调兵力增援东线了。
720事件希特勒大难不死,不过如果720事件成功了,德国和西方国家成功媾和,我倒是觉得按照德国人的脾气,很可能又是一个20年休战,二战结束德国人是被彻底打服了。
德军当时的设想是,在西线击退盟军的登陆,这样就是可以在西线缓一口气,如果能够配合政治上的工作,在西线可以和美英媾和,这样就可以把,在西线的重兵集团迅速调到东线,来应付苏军的攻势,这一点隆美尔,龙德施泰特都是这样考虑的,也是整个德国军官团的打算,毕竟战场上的胜利可以在谈判的时候有更多的筹码,有了抗登陆的胜利和美英谈判的时候就有的谈了,至少在德国的军官团里是这么认为的。
刺杀希特勒的主角,施陶芬贝格上校,密谋集团的目的就是要单独和西方国家媾和,好集中兵力对付苏联。
而在诺曼底登陆后,尤其是盟军站稳脚跟,德军再也无法把盟军赶下海后,德国军官团就明白战争不可能再有胜利了,结束战争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希特勒死,然后接着政府换人的机会提出停战的要求,争取能在西方停战,于是就有了720事件,这是德国军官团试图获得体面停战的最后一次努力,而且这些密谋分子也明白,自己手里的牌其实不多,他们只是希望能够比一战的结局好一点就行,尤其是他们计划着充当防止共产主义防波堤的角色,这样德国受到的惩罚还不至于太严厉。但是,720事件的失败是这个设想彻底破灭,德国最终的结果只有无条件投降一种可能。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