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交的司马代魏,是一个权争奇观:不是我争王权,而是王权争我—它自己非要送到我手中不可,于是,恭敬不如从命。总的来讲,司马家的精髓在于:威而不浮,强而不躁;非我求天下,天下求我。由于封建专制政体下的价值观,司马氏的夺权常被后世史学家指称为“欺伪以成功、奸回以定业”,名声实在是一般。
历史上,最终司马家族能够代魏夺天下,始终离不开高祖司马懿所奠定的基础。
宣王司马懿,有补天之才,无问鼎之胆,一生谨小慎微、一世瞻前顾后。司马懿为曹操服务,起初是违心的。在加入曹营之前,南阳太守杨俊名、尚书崔淡等名士,极为看好司马蒸的政治天赋。建安六年,曹操得知司马豁有才华,派人登门,邀其出山,助曹氏谋天下。司马懿看不上曹操,诈病卧床,不肯就范。后来曹操当上东汉承相,急需招募天下英才,然而,他显然没有刘备那种“三顾茅庐”的好脾气,于是下令:司马懿如果再啰嗦不清,就把他给我绑来。不得已司马懿只能老老实实前来报到。
曹操生性狐疑,一方面积极任用司马懿,委以军政大权;另一方面又敏感注意到司马懿绝非池中之物。曹操听说司马懿观看身后时动作像狼一样,于是让司马赘做扭头看背后的动作给他看。果然,司马懿不用转动身体就能将面部转到身后。
之后,曹操又有“三马同食一槽”噩梦,(三“马”吃掉了“曹”)。果然,三代司马最终干掉了一朝曹魏。凡此种种,令曹操印象深刻,他告诉太子曹丕:司马懿不会自甘人臣,迟早要干预你的“家事,意即弄权甚至夺权。然而,司马懿城府之深不在曹操之下,逆境之中,极为能屈能伸。他和太子曹丕打得火热,曹丕也屡为司马懿帮腔,使司马懿免去不少官场麻烦。同时,司马懿勤奋工作、政绩出色,曹操才渐渐地不再为难他。
曹操时期的司马懿还算得上尽忠尽职。虽然军权在手、战功彪炳,有大量武装夺权机会,但却始终没敢谋逆。这一点,除了司马懿天性胆小的因素外,也与曹操有关。曹家虽然不乏人才,却只有曹操是司马懿的“克星”,他对司马懿看得透、管得紧、压得住;并且留给司马懿长远的心理震慑,使他在曹操死后也埋头蛰伏,不敢造次。这种蛰伏穿越了文帝曹丕时期、明帝曹叡时期,而且延伸到了齐王曹芳时期。
曹操死后曹丕时继位,帝号“魏文帝”。这一时期,司马懿与曹丕君臣互信、合作融洽,成为曹魏王朝崛起的黄金时期。曹丕是文学成就斐然的“三曹”之一,曹操、曹丕、曹植,舞文弄墨一流,但军政才华却远不及父亲曹操。幸有司马懿鼎力相助,曹丕才成功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魏朝得以真正建立,曹王因此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开国君主。
曹丕临终前,委托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构成辅政班子的领导核心,并且忠告太子曹叡:如果有人挑拨你和这三位辅政的关系,你不可怀疑他们。曹叡登基后,与司马懿的君臣关系保持良好,帝国“枪杆子”的领导权也放心地交付到司马懿手中,无论对外用兵还是内部平叛,司马懿都成就斐然。而且,此时司马懿至少在表面上政治立场明确,还是始终站在明帝一边。
绍汉三年,明帝临终托孤。司马懿带兵出征途中的某夜,梦见明帝躺下并将头枕于司马爵膝盖上,对司马懿说,“视吾面”。司马爵低头看去,明帝脸上呈现出活人脸上没有的异象,甚是诡异。司马懿感觉很不好,却也未多想。之后转战到白屋(今长沙附近),三天内突然五次收到明帝诏书,催其回宫。其中一份手诏要求司马懿从前线直奔宫内,然后“视吾面”。司马懿见此三字大惊,一夜狂奔四百里,赶到明帝床前。此时,明帝已在弥留之际,说我忍住不咽气,就是等着见你,遂将齐王曹芳托付于司马懿及曹爽。然后,明帝便去世了,年仅36岁。
曹芳继位,甚不称职,朝纲颓败,袅雄起焉。辅政大臣曹爽企图武装谋逆,并且视司马懿为最大绊脚石。司马懿见曹爽来势汹汹,于是在家诈衰诈病、诈痴、诈愚,表面上不问政事,暗中却在准备应对危机,致使曹爽放松了警觉。
嘉平元年正月,准备工作到位,司马懿上奏永宁太后称,消灭曹爽乱党的时机已到。之后高调亮相于司马门;曹爽部下严世,三次想放冷箭射杀司马懿,均被同僚孙谦阻住。经过一系列的较量之后,曹爽及其乱党最终被“夷三族”。
之后,司马懿又荡灭了竞州刺史令狐愚、太尉王凌及楚王曹彪的一次规模较曹爽稍小的谋逆行动,令狐愚、王凌、曹彪及其余党皆被绞杀。此后不久,司马懿在病中梦见被他诛杀的大臣的鬼魂,纷纷来纠缠他,甚感不悦。两个月后梦魔应验,司马懿逝世,享年73岁。
司马懿的蛰伏始于曹操, 司马懿的权争冲动受到有效吓阻。胆小的司马懿虽然手握兵权、机会良多,却一直到死也不敢萌发谋逆念头。随着曹爽集团的覆灭,曹家已经无任何人有实力挑战司马家族;国家最高三权中的二份:军令权、政令权已稳落司马氏手中,或者说,只有君令权还勉强归为曹魏所有。
蛰伏中的司马懿成功蛀空了曹魏王朝的“承重梁”,造成“曹魏建大厦,司马为栋梁”政治局面。《晋书》评价司马懿,说他是以忠诚之貌欺诈受骗的心灵,以安稳之举延续濒临危机的局面,此言甚是。
到这时, 司马懿可以从容考虑权争了,然而他自己却走到了生命尽头。未竟之业最终便由他的后人去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