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懿一生辅佐了曹氏家族三代成员,可谓是三朝元老,在曹操执政时期,老谋深算的曹操忌惮司马懿的卓越政治军事能力,没有重用他,并在死前嘱咐自己儿子曹丕要小心司马懿。曹丕继位后没有听从他父亲的忠告,而是重用了司马懿。就个人感情来说,司马懿和曹丕的个人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

司马懿一生最显著的功绩就是抵御了诸葛亮北伐,以及平定辽东。司马懿一生小心谨慎,内心上还是忠于曹魏的,这点与他和曹丕交情深厚就能体现出来。

当然,要说司马懿一点野心也没有,这也不符合逻辑,后来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就证明他有推翻曹魏的野心。只不过司马懿怕背负历史骂名,而没有称帝,但司马懿给自己后代称帝创造了历史机会。

后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彻底废了曹魏家族,最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实现了他爷爷,父亲,叔叔的梦想

最佳贡献者
2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主人公,曹操、曹丕时代,司马懿身份低微、备受压制、没有实权。到了魏明帝曹叡时代,司马懿才诛孟达,扛孙权,拒诸葛,平公孙,通过不断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建立功勋,逐步接触到了军权。但也受到曹睿的压制,并未掌握太多的实权。

司马懿终生为文官,虽领兵和诸葛亮多年鏖战,但军事水平也就那样,终其一生也只是掌握了雍凉地区的兵权,军队系统安插自己势力的人马,也只是部分掌控,通过了三代父子的努力才掌握全军。

魏明帝曹叡病逝前托孤给曹爽和司马懿,此时曹魏政权的文武大权仍然掌握在曹氏、夏侯氏手中,以及部分忠于曹魏的文武臣僚的手中。面对着曹爽的步步紧逼夺权,逼得司马懿只能够采取忍让、称病不朝避祸,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掌握禁军,司马昭、司马孚的官职也被曹爽架空或借机贬掉,司马懿的部分故旧,一直受到曹爽的打压。这说明司马懿此时的权力还是相对薄弱的,只能等待时机以观后变。

司马懿在家装病,甚至装出又聋又哑、老态龙钟的样子,一退再退的策略之下,曹爽被司马懿成功麻痹,加之曹爽当权后,大肆打压司马懿、蒋济、高柔、王凌等曹魏元老,从而引起元老们的集体反对,也正是在这些曹魏元老的默许和支持下,公元249年1月司马懿乘着曹爽及其党羽跟随魏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曹叡、都城洛阳空虚的时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举摧毁曹爽阵营,控制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通过兵变实际上掌控了京畿地区的卫戍军队,但是在西域,东北,北方,东吴前线仍然大量存在着忠于曹家的五子良将的后代的部队,“淮南三叛”就是明证。

当时外部有魏蜀吴三国、南方部落、西南蛮夷、东北部族以及西北戎狄这些地区的各小国并存。最关键的一点是曹丕复通西域后,曹魏基本上处在被围困的状态。蜀吴两国实力上不如曹魏必定一起呼应,西北、东北也是虎视眈眈。

司马懿在这场政变后的表现令属下心寒,蒋济、尹大目洛水发誓不算,曹爽四兄弟与李胜、毕轨、丁谧、桓范等支持者一并灭三族的“言而无信”是司马懿最大的舆论劣势。

公元250年春开始,司马懿就久病卧床,油尽灯枯,不敢篡位称帝,全因“实力不够”。

3

司马懿在曹操在时,就是北魏战将,也是足智多谋之将,因为曹操后期做了个三马同槽之梦,故而对司马懿很是戒备,且在死前对魏帝作过交待,文帝时时常考查司马的忠心,因此有司马后来的祚病。由此文帝至曹芳四帝间,总是夹着尾巴做人,身恐别人道他不忠而招杀身之祸,所以只想为司马家族开避一方天地。但不能说司马没有野心,没有篡权之心,司马召之心路人皆知己说明了司马懿的野心,有其父必有其子嘛。只是有司马一方天时,司马老也。其二司马是北魏四代抚君重臣,没一方天时还得注重名声,因此,司马也就无称帝之机了。

4

司马懿不称帝,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时机不成熟,贸然称帝会死的很惨的。

他发动高平陵之变,针对的是曹爽,目的是争夺执政大权,而不是针对皇帝,

很多人看到王莽、刘裕、杨坚等人篡位成功了,就觉得权臣篡位很容易,

实际上呢?这是幸存者偏差,死在权臣路上的人那也是车载斗量,最典型的曹爽,自己就是权臣,只是被司马懿玩死了,

其他的如霍光、窦宪、梁冀、董卓、孙峻、孙綝、诸葛恪、杨骏、尔朱荣、长孙无忌、司马越、桓温、王敦、宇文护。

走上的权臣道路,要么你成功篡位了,要么你的子孙成功了,不然,你要么被皇帝玩死,要么被其他权臣玩死。

很多时候,你只看到那么几个成功的,就觉得很容易,失败的其实更多,

你想篡位成功,你得先摆平跟你同级别的官员吧?还有那些门阀士族、地方刺史州牧?然后宗室大臣、诸侯王,地方武将,这些人你不摆平,想要篡位?

能控制皇帝的人多了去了,能杀皇帝、废立皇帝的权臣也很多,控制都城的也很多,但是,你想控制皇帝和都城之后,能把你的权力延伸到全国,那就很困难了,比如董卓,结果呢?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两代人16年,做的就是清除篡位道路上的阻碍的,

这些阻碍但不是因为他们忠诚,而是他们的权力来源是曹魏,曹魏倒了他们也跟着垮了,比如宗室、外戚、门生故吏。

比如,王凌、文钦、毌丘俭、诸葛诞等人的淮南三叛,并不是他们是曹魏忠臣,而是因为改朝换代了利益受损,不如提前反叛。

另一种是跟他同级别的官员和士族,因为以前是同事、同僚,这些人以后对你要行跪拜礼了,成了君臣,没有足够的利益,也不容易让他们臣服。

不仅仅是司马氏这样,王莽、曹操、宇文泰、高欢、刘裕的篡位,都经历过这个阶段的,

曹操从权臣到称帝,用了16年(甚至更久),

高欢用了16年,从东魏534年建立,历经高欢、高澄、高洋,到禅让给高洋建立北齐。

宇文泰用了23年,从西魏535年建立,到他的儿子宇文觉于557年(宇文泰556年死)建立北周。

5

魏晋之交的司马代魏,是一个权争奇观:不是我争王权,而是王权争我—它自己非要送到我手中不可,于是,恭敬不如从命。总的来讲,司马家的精髓在于:威而不浮,强而不躁;非我求天下,天下求我。由于封建专制政体下的价值观,司马氏的夺权常被后世史学家指称为“欺伪以成功、奸回以定业”,名声实在是一般。

历史上,最终司马家族能够代魏夺天下,始终离不开高祖司马懿所奠定的基础。

宣王司马懿,有补天之才,无问鼎之胆,一生谨小慎微、一世瞻前顾后。司马懿为曹操服务,起初是违心的。在加入曹营之前,南阳太守杨俊名、尚书崔淡等名士,极为看好司马蒸的政治天赋。建安六年,曹操得知司马豁有才华,派人登门,邀其出山,助曹氏谋天下。司马懿看不上曹操,诈病卧床,不肯就范。后来曹操当上东汉承相,急需招募天下英才,然而,他显然没有刘备那种“三顾茅庐”的好脾气,于是下令:司马懿如果再啰嗦不清,就把他给我绑来。不得已司马懿只能老老实实前来报到。

曹操生性狐疑,一方面积极任用司马懿,委以军政大权;另一方面又敏感注意到司马懿绝非池中之物。曹操听说司马懿观看身后时动作像狼一样,于是让司马赘做扭头看背后的动作给他看。果然,司马懿不用转动身体就能将面部转到身后。

之后,曹操又有“三马同食一槽”噩梦,(三“马”吃掉了“曹”)。果然,三代司马最终干掉了一朝曹魏。凡此种种,令曹操印象深刻,他告诉太子曹丕:司马懿不会自甘人臣,迟早要干预你的“家事,意即弄权甚至夺权。然而,司马懿城府之深不在曹操之下,逆境之中,极为能屈能伸。他和太子曹丕打得火热,曹丕也屡为司马懿帮腔,使司马懿免去不少官场麻烦。同时,司马懿勤奋工作、政绩出色,曹操才渐渐地不再为难他。

曹操时期的司马懿还算得上尽忠尽职。虽然军权在手、战功彪炳,有大量武装夺权机会,但却始终没敢谋逆。这一点,除了司马懿天性胆小的因素外,也与曹操有关。曹家虽然不乏人才,却只有曹操是司马懿的“克星”,他对司马懿看得透、管得紧、压得住;并且留给司马懿长远的心理震慑,使他在曹操死后也埋头蛰伏,不敢造次。这种蛰伏穿越了文帝曹丕时期、明帝曹叡时期,而且延伸到了齐王曹芳时期。

曹操死后曹丕时继位,帝号“魏文帝”。这一时期,司马懿与曹丕君臣互信、合作融洽,成为曹魏王朝崛起的黄金时期。曹丕是文学成就斐然的“三曹”之一,曹操、曹丕、曹植,舞文弄墨一流,但军政才华却远不及父亲曹操。幸有司马懿鼎力相助,曹丕才成功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魏朝得以真正建立,曹王因此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开国君主。

曹丕临终前,委托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构成辅政班子的领导核心,并且忠告太子曹叡:如果有人挑拨你和这三位辅政的关系,你不可怀疑他们。曹叡登基后,与司马懿的君臣关系保持良好,帝国“枪杆子”的领导权也放心地交付到司马懿手中,无论对外用兵还是内部平叛,司马懿都成就斐然。而且,此时司马懿至少在表面上政治立场明确,还是始终站在明帝一边。

绍汉三年,明帝临终托孤。司马懿带兵出征途中的某夜,梦见明帝躺下并将头枕于司马爵膝盖上,对司马懿说,“视吾面”。司马爵低头看去,明帝脸上呈现出活人脸上没有的异象,甚是诡异。司马懿感觉很不好,却也未多想。之后转战到白屋(今长沙附近),三天内突然五次收到明帝诏书,催其回宫。其中一份手诏要求司马懿从前线直奔宫内,然后“视吾面”。司马懿见此三字大惊,一夜狂奔四百里,赶到明帝床前。此时,明帝已在弥留之际,说我忍住不咽气,就是等着见你,遂将齐王曹芳托付于司马懿及曹爽。然后,明帝便去世了,年仅36岁。


曹芳继位,甚不称职,朝纲颓败,袅雄起焉。辅政大臣曹爽企图武装谋逆,并且视司马懿为最大绊脚石。司马懿见曹爽来势汹汹,于是在家诈衰诈病、诈痴、诈愚,表面上不问政事,暗中却在准备应对危机,致使曹爽放松了警觉。

嘉平元年正月,准备工作到位,司马懿上奏永宁太后称,消灭曹爽乱党的时机已到。之后高调亮相于司马门;曹爽部下严世,三次想放冷箭射杀司马懿,均被同僚孙谦阻住。经过一系列的较量之后,曹爽及其乱党最终被“夷三族”。

之后,司马懿又荡灭了竞州刺史令狐愚、太尉王凌及楚王曹彪的一次规模较曹爽稍小的谋逆行动,令狐愚、王凌、曹彪及其余党皆被绞杀。此后不久,司马懿在病中梦见被他诛杀的大臣的鬼魂,纷纷来纠缠他,甚感不悦。两个月后梦魔应验,司马懿逝世,享年73岁。

司马懿的蛰伏始于曹操, 司马懿的权争冲动受到有效吓阻。胆小的司马懿虽然手握兵权、机会良多,却一直到死也不敢萌发谋逆念头。随着曹爽集团的覆灭,曹家已经无任何人有实力挑战司马家族;国家最高三权中的二份:军令权、政令权已稳落司马氏手中,或者说,只有君令权还勉强归为曹魏所有。

蛰伏中的司马懿成功蛀空了曹魏王朝的“承重梁”,造成“曹魏建大厦,司马为栋梁”政治局面。《晋书》评价司马懿,说他是以忠诚之貌欺诈受骗的心灵,以安稳之举延续濒临危机的局面,此言甚是。

到这时, 司马懿可以从容考虑权争了,然而他自己却走到了生命尽头。未竟之业最终便由他的后人去完成了。

6

他为什么要称帝呢?

这才是关键,搞懂了这个关键,其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他称帝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各方面条件的不具备是他称孤道寡的最大障碍,好比房屋的基础打不牢,即便勉强建成,人入住后也总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的。

司马懿他不傻,他知道只有最后开口笑,才能笑得灿烂迷人。

话说到此,各位应该明白他为何“不”了吧!


7

第一:智者务实,愚者图名,司马懿和曹操一样,已拥有帝王的实际权利,何必再在乎虚名?

第二:身体和岁数受到限制,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司马懿年事已高,对他来说,神马都是浮云,还不如好好的培养接班人。

第三:曹氏几代对司马懿均有知遇之恩,而且自己又是托孤大臣。悖逆称帝将会受到世人唾骂,心灵也会因忘恩负义而不安,还不如当个权臣,玩弄天子于掌中。

第四:司马懿性格谨慎多疑,轻易簒逆不是他的所为。

第五:司马懿虽掌握实权,但曹氏几代人打下的江山,影响力尚在,若此时称帝,很可能引起内乱,到那时局势的发展不是他能控制的。

第六:天下还没有统一,内部若不合必将引起吴蜀两国的觊觎,被他们坐收渔翁之利,这是不明智的选择。

第七:司马懿侍奉曹操多年,对曹操深感佩服,有这样至死都不称帝的老师,肯定深受同感。





8

司马懿是那个时代不可缺少的一个人,作为几代帝王的辅佐之臣,曾经为历代帝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从曹操起,直到他最后反对曹家政权,这最后虽然他还是造反了,但不能磨灭的是他在这期间立下的种种功劳和他对于几代帝王的辅佐之功。

在辅佐帝王的期间,司马懿渐渐积累起了人脉,兵马以及逐渐在掌握实际的政权,所以司马懿本身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再加上这么多年逐渐积累起来的权利,让他有机会,有能力去造反。

但是在造反之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去当皇帝?这成为历史上所有人都想解开的谜团。司马懿在造反之后为什么没有称帝呢?历史上关于这一点说法众多。但大部分还是比较倾向于是由于当时的时代所影响这一说法。司马懿毕竟为曹家奉献了那么多年,虽然不能称之为绝对的忠臣但是还是尽力了,并且始终是做了那么多年的臣子。

在那个时代,虽然臣子造反当皇帝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是毕竟名声上都不好听,而且多数最后也并没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司马懿最后虽然造反,但是并没有自己去称帝,因为于情于理都不合适,都会遭到后人的诟病。司马懿很聪明的选择了为自己的后代铺平道路。所以在他之后,他的子孙当上了皇帝。这样后人便无法说什么。虽然并不是那么的光明正大,但毕竟事情是他干的,他的后代登上皇位由于没有直接经手,所以别人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还有两点,一是外部,二是内部。

说说外部。司马懿是曹操的谋臣,其实他是一直没有实权的,但司马懿却更能隐忍,活的又长,一直活到有机会夺权。当时蜀国和吴国还都存在,并且两国还都比较安定,而司马懿需要先用一些战争来证明自己。

再说内部。因为夺取的兵权,所以内部忠于曹魏的官兵还有很多,一旦称帝,必定人心不稳,想想还没有称帝,就发生的淮南三叛,就足以说明称帝的时机根本不到。

司马懿之所以没有称帝是迫于时代是做出的选择,也是不论从当时看还是现在看都最明智的选择。



9

对曹家还是持有一丝畏惧之心,但更多是时机不够成熟,并且晚年的司马懿已经掌握魏国实权不需要称帝给自己一个虚名,反倒这个帝名或许会葬送了自己,同时可以把这个机会留给自己儿子也是一箭双雕的事儿。

10

现实主义,不贪虚名而受实祸,曹操就是例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