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在东北的操作,可称得上是力挽狂澜。

1945年8月8日,日本投降前夕,苏联对日本宣战,随后150万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在苏军钢铁洪流摧枯拉朽般的打击下,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难逃覆灭命运。

虽然东北光复刻了,但是接下来的却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国共两党谁来接管东北?

彼时的东北,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全国的1/9,钢年产量200万吨,占全国90%以上,工业产量约全国8%,已完成的发电设备总容量达180万瓦。拥有铁路1.14万公里,占当时全国铁路总长一半以上,车辆5.5万辆,此外铁、煤、水泥等重工产业均占全国之首。

一句话,东北是个香饽饽,谁都想据为己有。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满心以为,苏军消灭关东军后,自己就可以顺利从苏军手中接手东北。但是不曾想老蒋被苏联摆了一道,苏联用外蒙和东北的利益做要挟,不允许国军从东北港口登陆,以此来向蒋介石施压。

为了抢占东北,1945年8月底,我军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领4000多人,从山海关以北绕道进入了东北,占领了山海关,卡住了由陆路出关之必经咽喉要道。9月15日东北局成立,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林彪则负责东北军事。

(彭真)

在初期,我军在东北是占优势的,所以喊出的口号是“独占东北”,全力占领东北的大城市,关上东北的大门,海上守住安东、营口、陆上守住山海关、锦州,不让国民党军进入沈阳。

但随着斯大林和蒋介石的交易逐渐成熟(主要是蒋介石向苏联进行了妥协),在加上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国民党大批军队得以进入东北,东北的军事力量发生了转变,国民党军逐渐占据优势。

但是,此时东北局书记彭真对局势依然非常乐观,他说,国民党来10万,我们有30万,三比一必操胜算。其实,这30万,大都是在东北新发展的部队,吸收了大量的投机分子等,成分复杂,并无战斗力可言,后来形势一紧张,叛变了不少。

到11月底,东北形势急转直下,山海关、锦州相继失守。沈阳、长春、哈尔滨以及中长铁路沿线,苏军要交给国民党接收。这时的情况已经非常清楚,占领大城市已无可能,工作重点应该转向中小城市和农村,但彭真并未看清这一点。12月还准备趁苏军撤走之机,集中兵力夺下沈阳,这一提议被否决。

此时,东北局内部产生严重的分歧,彭真还是希望占领大城市,至少和国民党平分东北,但林彪坚持首要工作是歼灭土匪、建立根据地、整训部队、建立地方武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随后矛盾进一步加深,彭向中央提出要换掉林彪,而林也致电中央军委,说彭等人盲目乐观。

由于缺乏根据地,导致我军在东北寸步难行。当时的情况有多混乱呢,苏静中将曾回忆:

刚进东北混乱到什么程度,说了都让人不相信。白天打仗,晚上也睡不成,林彪亲自带李作鹏和一个小分队去打土匪。初来乍到,敌情也不了解,侦察员出去活动不了。在高桥打了一个小仗,抓了几个俘虏,一问,才知道敌人跑到我们前面去了。当地老百姓欢迎国民党,要下我们侦察员的枪。打上一小仗,一个团要留下一个营抬伤号,这怎么可能有战斗力?那时才深切体会到,没有根据地,不要说打仗,连脚都站不住。”

而此时国共正在进行会谈,很多人认为东北会走向和平,所以赞同了彭真的思路,即“要以战争换和平”、“消灭四平以北各大城市顽军,并占领上述各大城市,逼使国民党与我谈判,必要时再让出一部分给国民党以换得和平”。

在这种背景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四平战役爆发。短短一个月内,四平两易其手,我军先拿下,而后又失去。国民党精锐新一军的进攻给我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其实,由于敌我实力悬殊,四平从一开始便不可能守得住的,这点林彪战前就曾提及,所以战役进行到后期,林彪决定撤退了,并先斩后奏,一边撤一边向军委报告,军委此时也意识到了四平守不住了,同意了林彪的意见。

四平之战虽然是一个重大挫折,但同时也是一个转折点,此时内战已经全面开始,和平无望,战争不可避免。中央也认识到彭真的路线不适合东北了,于是决定改组东北局。

而此时东北局中,除彭真以外,还有高岗、陈云、张闻天四个政治局委员,而林彪只是中央委员,论资历怎么也轮不到林彪。但是,关键时刻,毛主席展现了他过人的政治判断力和眼光,他深知之前军、政之间的分歧给东北局势带来的损失,所以东北的军政大权必须统一,一切为军事服务。于是,毛主席决定将东北的重担交给了原本在资历方面落后的林彪,让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历史证明,毛主席的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至此,林彪在东北开始大展拳脚,他提出“等、忍、狠”的作战原则,即军事行动要等待一下,等待土匪的肃清、群众的发动和根据地的建立;对于敌人暂时的进攻,要忍耐,避免过早地使用主力进行决战;时机成熟后,便要狠,集中兵力和敌人打大仗。同时林彪对军队36万人进行了整编,用一年时间剿匪20余万人,派干部下乡,开展土地改革,取得人民的支持,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东北的军队急剧发展和壮大。后方稳定后,林彪适时出击,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 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到1948年秋,东北的军队已有100万余人,成为一支决定战局的重要力量。

在敌我实力悬殊、希望渺茫,东北局势处于艰难时期之时,毛主席慧眼识人,林彪临危授命,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不仅完全占据了东北的主导权,还带出了一支百万雄师,可谓是力挽狂澜。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交警同志说得对,朱德才是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

南昌起义以后,大军南下去攻打广东省,试图在广东建立根据地,尤其是夺取广州港口。

从港口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就像当年北伐的黄埔军一样。

这样假以时日,不愁建立强大的红军。

但蒋介石不是傻子,立即调动部队围攻。

当然,朱德他们头脑也很清新,8月3日就放弃南昌。国军张发奎随后占领南昌,接着尾随追击。

同时,蒋介石部署部队正面拦截。

当时的部队大部分不是共产党员,同朱德他们并不是一条心。

蒋光鼐、蔡廷锴师在南进广东途中脱离了部队。

长距离南下行军作战,天气炎热,没有正常的后勤,群众不了解,大量士兵逃亡。

沿途作战也是困难重重,伤亡很大。

陈赓任第20军3师6团2营营长,在会昌之战中,被打断了腿,留在长汀福音医院养伤。

部队艰难赶到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主力南下去攻打潮汕地区。

留下朱德率第25师(以73团为主),加入朱德的教导团及20军新组建的3师约3000多人,坚守三河坝。

结果南下的主力,遭遇了中央军和粤军的夹击,对方兵力是红军数倍。

9月底,红军一度攻占潮汕,但在敌人优势兵力猛攻下打败,几乎全军覆没。领导机关分散突围。后谭平山、周恩来、刘伯承、贺龙、叶挺等主要负责人离队,分别前往香港、上海。董朗、颜昌颐率1300人余部转移至海陆丰地区与彭湃的赤卫队会合,后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

朱德的留守部队,遭到国军钱大钧3个主力师攻击,站不住脚。朱德判断局势不利,果断率2000多部队撤离三河坝,期间遇到南下逃回部队仅有200多人。

当时很多人认为南昌起义已经失败,到处都是敌人,区区2000多人根本无法生存。

他们认为干脆解散部队,去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寻机再起义。

然而,朱德坚决反对解散部队。

他认为如果去白区工作,几个警察就可以抓住他们。

相反,当时的中国有枪就是草头王,可以割据一方,成就自己的失业。

于是,朱德带领部队投靠老朋友,滇军将领范石生。

路上部队又逃走很多人,只剩下800人,师以上军事领导干部只剩下朱德,政工干部全走了。团级军事干部只剩下74团参谋长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下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

在韶关,朱德的800人在范石生保护下驻扎了3个月,保证了部队的稳定。

1928年1月,朱德北上湖南,发动湘南起义,4月率部上井冈山,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会师,建立红四军。

这就是中央红军。

大家主力,朱德当时是主力正规军,湘南起义后,工农革命军很快发展到1万余人,其中正规军也有3000人,而且装备很不错,不亚于国军主力部队。

而当时毛泽东在井冈山,主力部队只有800人,双方实力相差很远的。


朱德才是货真价实的红军司令,没有朱德就没有中央红军。

他是真正力挽狂澜的人。

3

1927年南昌起义的部队构成是:叶挺第十一军有八个主力团,贺龙第二十军有六个主力团。而朱德担任副军长的第九军其实是个架子军,只有军官教育团的三个连和南昌公安局两个保安队,总兵力500人不到,最多算一个加强营,也就是说,朱老总几乎等于没有基本部队。



在9月初的“三河坝分兵”中,朱德奉命率领第九军军官教育团和第十一军25师共4000余人就地阻击,防止敌钱大钧部抄袭起义军后路。在三天三夜的阻击战中部队伤亡很大,撤出三河坝时只剩2200余人,在前往与主力会合的路上,遇见了第二十军教导团的200余人(粟裕就在这支小部队里),才知道了起义军主力已经在潮汕地区失败的消息。

于是这2400余人成为了南昌起义最后剩下的建制部队,处在四面受敌、与上级完全失去联系的、部队伤亡过半的危险境地,思想和组织上都陷入混乱。本来,南昌起义部队在军、师两级设立了党代表,团、营、连设置了政治指导员,然而此时所有师级以上党代表均已离队,政工干部职务最高的只剩下一个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



军事干部也是如此,在天心圩会议后,第25师师长和各团长也分别离队,朱德以下只剩下第74团参谋长王尔琢。一些同志在会议上认为既然主力部队已经失败,三河坝留下的这点人实在难以坚持,应该分散或者解散,一些同志反对,争吵的很凶,而到底应该怎么办,只能由临时负责的朱德做出决断。

就是在这个非常而艰难的时刻,面对大部分并非自己部下的干部战士,朱德表现出坚强的领导能力:坚决反对分散隐蔽 ,部队应该北上然后穿山西进,去敌人力量薄弱的湖南南部。但是大部分战士已人心惶惶,单独或者结伴离队的情况屡屡发生,南昌起义的火种,面临可能熄灭的危险,关键时刻,又是朱德站了出来。



为此,朱德在天心圩召开了全体军人大会,发表了在军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讲话:“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27年的中国革命,很像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我们中国也会有个1917,只要保存火种,革命就有希望”!

朱德的信心与激情传递给每一位留下来的干部战士,陈毅后来回忆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坚定了群众的革命信年,这是总司令的伟大”!什么叫力挽狂澜?这就是真正的力挽狂澜。



朱德讲话后陈毅也上台发言,而黄埔一期的王尔琢则当众宣布: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当时部队已经只剩下800多人,朱德与陈毅、王尔琢两位助手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一个纵队:朱德任纵队司令员、陈毅任纵队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纵队参谋长。

下设一个士兵支队(三个大队),一个特务大队(侦察警卫)、一个机炮大队(一门82迫击炮、两挺重机枪和两支手提机关枪)、多余的军官编成一个教导队直属纵队部。虽然这就是全部家底,但是火种却保存了下来,并且从此永远也没有熄灭!



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重要基础,以及战斗力的核心,发动湘南起义后奔赴井冈山成为著名的红28团。1955年授衔时,朱德名列十大元帅之首,陈毅名列第六,这支部队中原第73团3营七连连长林彪位列第三 ,而原74团班长粟裕则名列十大将之首。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评价到,这支部队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朱德元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确实,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力挽狂澜天心圩,朱总司令居首功。

4

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力挽狂澜的将军是彭德怀。

彭德怀将军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在朱德之后,排名第二位,他戎马一生,为中华民族独立做出所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来回忆下彭德怀亲自指挥的朝鲜战争。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周年纪念,在西北主持工作的彭德怀并没有意识到,他会和千里之外的朝鲜战争有交集。

一天中午,北京突然派人找到彭德怀,说毛主席邀请他参加一个会议。

彭德怀将军没有耽误,马上让参谋收拾行李赶往北京。

到了北京以后,彭德怀才知道毛主席叫他来,是为了朝鲜半岛局势。

当时有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静观其变,一种是出兵支援。

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所以毛主席想听听彭德怀的看法。

彭德怀考虑再三后,向毛主席表达了出兵的看法,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毛主席听到他这个观点后,心里有了合适的人选,当即表示让彭老总挂帅出征。

10月中旬,彭德怀和先头部队共10余万人,越过鸭绿江往朝鲜方向进军。

进入朝鲜半岛,彭德怀将军才感到局势比想象中还要复杂。

当时朝鲜人民军接连败退,金日成身边只有3个师的兵力。

彭德怀将军来到朝鲜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美军的情况,接着打了三次战役,让麦克阿瑟吃了一个大亏。

第一次战役消灭了南韩第三师,第六师共1.5万人,打垮了美军的王牌骑兵师。

第二次战役主要歼灭的是南朝鲜的近两个师,特别是第二师基本上失掉了战斗力,美7师也受到了重大打击,土耳其旅消灭了一半,其他的24师等也受了很多损失。

第三次战役直接打到了北纬37度线,汉城已经在志愿军的射程范围内。

直到这三次战役打完,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才知道对方的指挥官是谁,想来也是非常滑稽的事情。

后来麦克阿瑟被调回美国,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的朝鲜战争,打得异常艰苦,美军虽然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他们先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作战体系,让志愿军吃了不少苦头。

可是,彭德怀将军带领中国志愿军,用了三年时间,把美军赶到了38线以南,这在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胜利。

要知道,美军刚刚经历二战的洗礼,拥有陆海空近1000万武装力量,而且装备先进的空军和海军,想要战胜他们的难度可想而知。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朝鲜战争正式结束。

彭德怀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实在是难能可贵。

战争结束后,彭德怀将军率领中国志愿军陆续回国,他的英勇正好印证“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句话。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5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除了毛泽东是力挽狂澜的伟人外。从军队系统来讲,朱德总司令也是力挽狂澜的伟人。

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部队南下,在三河坝,周恩来命令朱德临时率25师2200余名官兵,阻击国民党钱大钧部2万敌人的进攻,掩护主力部队撒退,时间三天。当时25师的师长是周士第,党代表是李硕勋。

面对数倍于我、装备精良的强敌,我军既无火炮又无后援,甚至连子弹、手榴弹都十分有限,朱德率领部队浴血奋战,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激战三天,血流成河,部队伤亡惨重。部队撒到天心圩后,士气低落,逃兵严重,周士第、李硕勋奉朱德命令,去上海寻找党中央。部队中团以上领导只剩下朱德、陈毅、王尔琢。这时,朱德决定整军。他站在队伍面前讲到:现在是我们最关键的时刻,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但黑暗是暂时的,我们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于是,朱德成了这支部队的主心骨,保住了这800人的队伍,保住了南昌起义的火种,天心圩整军奠定了朱德“红军之父”的地位。

后来,朱德、陈毅带着这800多人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实现了伟大的朱、毛会师,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朱德当年率领的800人队伍中,先后走出了3位元帅:朱德、林彪、陈毅。2位大将:粟裕、许光达。8位上将:肖克、周士第、杨成武、杨至成、杨得志、肖华、赵尔陆、赖传珠。还有几十位中将、少将和地方上的领导。




6

粟裕率领在苏中连战连捷的华中野战军,火速北上支援陷入不利局面的山东野战军,两军合并后,负责战役指挥的粟裕再次展现了力挽狂澜的风采,指挥部队屡战屡胜,终于打开了华东战场的局面。

1946年,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与对手在苏中地区的对决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取得了七战七捷的战绩。但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却由于各种原因,陷于不利局面,在攻打泗县的战斗中,虽然歼敌3千余人,但自身也损失了2千人,且攻城以失利告终。

之后又在对手三路大军进攻下,判断失误,受到敌人迷惑,中了声东击西之计,虽然在根据地重要城市淮安和淮阴受到攻击时,粟裕奉命火速率部增援,但因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加之路途遥远,终究远水不解近渴,最后淮安和淮阴被敌人占领,使整个华东的局势愈趋严重,在战略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

但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两大主力会合后,也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两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并负责战役指挥。

按照高层的战略决策,华东野战军将主力集结,与对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首先,在涟水保卫战中,歼敌9千余人,让敌整编74师遭到重创。然后在宿北战役中,歼敌2.1万余人,打开了华东战场大歼灭战的良好开端,也成为华东战局的一个转折点。

半个月后,在鲁南战役中又歼敌5.3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鲁南战役使华东局面已经打开,我军已取得主动,而对方则陷于被动之中。粟裕认为“宿北和鲁南战役,是我军由前沿作战向纵深作战进行转变的关键两仗”。

鲁南战役二十天后,粟裕采用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战术,以优势兵力,又歼敌6万余人,干净漂亮的结束了莱芜战役,彻底打了个翻身仗。随后又在泰蒙战役中歼敌2.8万余人。

在5月16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孟良崮以黑虎掏心战术,险中求胜,全歼“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3.2万余人。孟良崮战役给了对手最严重的打击,强力的推动了全国战局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

此后,华东野战军在华东战场上,虽然偶有小挫,但在粟裕和陈毅等人的领导下,运用优秀的战争指挥艺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完成了建设新中国的重任。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7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同样毛主席也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军事家!

很多人可能因为毛主席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贡献,而不会将毛主席归结为一个将军。毕竟毛主席已经成为最高领袖,称其为将军确实是降低了他的身份。但是我们就毛主席早年在军事指挥方面的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就可以证明毛主席是如何实现了力挽狂澜!

但是毛主席在革命早期所处的身份正是一名将军。毛主席1927年领导了秋收起义,后来曾经长期在红四军、红一方面军担任总前敌军事委员会的政委和书记。带领红一方面军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在国民党反动派对以瑞金为中心的苏维埃根据地进行多次反围剿的过程中。毛主席指挥下的红一方面军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卫了革命早期成果和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同样也保卫了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和党代表。

最能体现毛主席力挽狂澜的事情是在长征中的一系列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使得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走完了25,000里的长征路线。而且打破了蒋介石部署的围追堵截的政策和看似铜墙铁壁的包围圈。

在长征的过程中有以下真实的历史事迹标榜史册,彰显着毛主席在军事指挥方面的出色才能。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等。都是毛主席的军事杰作!

这一次又一次的决定和战役都体现出了毛主席在军事指挥方面的能力和对敌我形势的判断。真正的实现了力挽狂澜。拯救中央红军与水火之中保留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和种子。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以单纯的从军事指挥能力方面来讲,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同样也在军事实践过程中完成了力挽狂澜、拯救中国革命于水火之中的历史重任。

8

论智慧、应变能力,粟裕为首。论谋略、算计,林帅更胜一筹。论气魄、胆识,彭总当仁不让。淮海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共态势,注定了蒋家王朝的灭亡!林帅的四野,解放了大半个中国!抗美援朝,彭总指挥志愿军打败了十八国联军!




9

现代历史上的粟裕、徐向前、刘伯承、彭德怀、朱德、邓小平、许继慎、蔡申熙等都能够做到力挽狂澜。

下图:邓小平(上排左)、朱德(上排中)、彭德怀(上排右)、徐向前(下排左)、粟裕(下排中)、刘伯承(下排右)。







10


抗战期间,关麟征至少有两次的表现可以配得上“力挽狂澜”这个说法,而且,正是因为他的正确建议,国军才取得了两次会战的胜利。

第一次是在徐州会战期间,汤恩伯军团到达战场后,因为刚在山西和八路军将领交流过,对八路军的运动战战法深感佩服,而对国军那种死打硬拼的打法感到不满,所以坚决拒绝承担防御任务,而要求担任机动作战任务,从而阴差阳错的成了第五战区的一个机动打击兵团。

孙连仲在台儿庄死守了几天后,伤亡惨重,台儿庄外围阵地基本上被日军全部夺走,台儿庄庄内的逐屋争夺巷战,再经过几天战斗之后,日军也步步紧逼,将孙连仲部池峰城的三十一师压缩到了东南一角,仅剩下了三分之一的房屋可以据守。这时候,孙连仲向战区司令长官部请求增援。

李宗仁接到孙连仲的请求后,一边命令孙连仲继续坚守阵地,不许从台儿庄撤退,更不许退过运河,保障徐州外围安全,一边赶紧命令自己要求担任机动打击兵团任务的汤恩伯,迅速与当面日军脱离接触,马上向台儿庄方向转移,增援孙连仲,以挽救战局。


汤恩伯要求打运动战是假,保存实力是真。所以他接到李宗仁的命令后,并不想马上去增援孙连仲,而想继续运动,或者就在原地继续阻击日军侧翼攻击部队。但时为汤恩伯军团下属的五十二军军长关麟征认为,台儿庄得失关乎徐州会战全局,如今孙连仲已经力竭,所以必须全力增援孙连仲,从日军侧背打击日军。

最终汤恩伯还是听了关麟征的意见,率军增援台儿庄。关麟征的部队到了台儿庄外围,就开始和日军接火,打枪打炮。外围的炮声传到城内,池峰城的部队一听援军已经来了,而且和日军已经打上了,自然士气百倍,不仅全力坚守,而且连续反击日军,将日军又压缩到了仅剩台儿庄三分之一的地方。

关麟征第二次挽救战局则是在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日军渡过新墙河之后,连续突破国军阻击防线,向长沙进军。薛岳此时主张放弃长沙,退到衡阳一线,吸引日军主力继续南进,拉长日军补给线,再与日军进行决战。并且,薛岳已经命令参谋长吴逸志率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退往湘南耒阳,长沙仅剩下一个前进指挥部。


关麟征这时候已经升任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正在第九战区作战,他的部队也是战区主力部队。但他不同意放弃长沙,他认为如果在长沙以北与日军决战,可以有保卫长沙的名义,如果将长沙拱手让给日军,再与日军决战,取胜就难了,即使能击败日军,长沙沦陷的责任也很重大。因此,关麟征没有按照薛岳的命令继续南撤,而是在长沙以北设防。

但这时候日军因为后勤补给线拉长,国军各部队不断在后方攻击日军后勤补给线,物资供应不上,而日军又吃吃无法突破右翼国军阵地,后续增援部队也处处遭到国军各部队阻击,在长沙前线的日军反而陷入了国军的包围,最终只能草草下令全线后撤,长沙外围日军更是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仓皇突围,伤亡惨重,国军也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