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曹操大军压境时,为什么东吴文武百官甚至一边倒地主降?

曹操大军压境时,为什么东吴文武百官甚至一边倒地主降?

2020-07-22 05:57阅读(104)

曹操大军压境时,为什么东吴文武百官甚至一边倒地主降?:说这个问题前,先和诸位一起简单地回顾一下孙吴的发家史。草创江东的第一代是孙坚,孙坚是吴郡富春人,

1

说这个问题前,先和诸位一起简单地回顾一下孙吴的发家史。


草创江东的第一代是孙坚,孙坚是吴郡富春人,虽号称武圣孙武的后代,但也不过是县吏出身。他死时被时人尊称孙破虏,但破虏的战绩,是他从下级军官一步一步干出来的。而且他的活动区域也与江东没啥关系,主要在中原征讨黄巾和董卓,即便最后战死,也是在荆州。


与孙坚的出身草莽相比,他儿子孙策就可以称为官二代了。孙策在得不到老东家袁术的信任后,开始拓展江东。他只带了五、六千人,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平定了江东五郡,那一年是196年。



从这个战绩来讲,可以说是孙策年少英武、明决善断,另一方面也说明,江东在统一的过程中,并没有经历大的战乱,整体的社会结构稳定,不会像中原那样,猪脑袋打成了狗脑袋。


孙策是在公元200年时遇刺身亡的,死的很突然,年仅25岁。他弟弟孙权继位,那你想孙权那时能多大,孙权那年18岁。显然25岁的孙策是不会考虑培养继承人的问题的,显然18岁的孙权也不会去学习政权管理的,那么这个突发事件后,江东的实际管理者是谁呢?是张昭张子布。


孙策临死前,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可以称为孙策的遗嘱了。


遗嘱的前一句,不应只理解为客气话,那时刚打下江东不到四年,政权及不稳固。对孙策来讲,临死前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稳固政权基本盘,而不是如何把政权保留给孙家。至少这句遗嘱似乎也赋予了张昭某种接班的正统性。


那如何理解后一句呢?易中天先生认为,在对江东统治不利的情况下,那就回到原来的地方去,(个人认为,这也再次印证了,江东在孙策心中还是及不稳固,存在着撤出的可能)。那撤到哪?自然是西边的淮汜,孙策是从那里起兵的,那里也是最初那五千将士的老家,回到那里,就是向那里的占领者臣服呗。


《细说三国》的黎东方先生认为,孙策占领了江东,感觉和曹操必有一战,打赢自然是好,输了归顺曹操所代表的东汉朝廷,也不错。



相对这两种看法来讲,我觉得易中天先生的说法更有道理。


公元200年,袁术刚刚病死,江北的局势还未确定。同在那一年官渡之战爆发,孙策死时,或许还不知道曹操和袁绍谁胜谁负,他能考虑得那么多吗?


倒是,他只带领五、六千的兵马,就占领了江东,这让他心里没底儿。

一、是才过去四年,政权难说稳固,存在着撤出的可能;

二、是战争强度低,江东士族的根基未动,对孙家的统治,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三、是孙家祖辈出身寒门,而江东,那是后来两晋门阀制度的大本营,那些江东子弟根本就瞧不起他们。


这时是公元200年,距离那场影响三国走势的赤壁之战,只剩下了八年时间。


那这八年时间里,到底谁在主政江东呢?应该不是孙权,他虽已过学龄,但对政权管理,应还在各种学习中;应该也不是周瑜,他主要负责军事。这八年中的实际管理者,应该还是张昭。与那些看不起孙家的江东子弟打交道的,更应该是张昭。


那张昭的工作表现如何呢?应该是非常好的。前边我们从孙策的遗嘱中推测出,孙策对于江东士族的担心,他觉得那是对孙家政权的巨大威胁,存在着西撤的可能。但到赤壁之战前,这种担心显然是少多了,至少,孙家感到自己在江东的政权是稳固的,可以放手一搏。


但赤壁之战要到来了,这种稳固还存在吗?


你站在江东士族的角度来想想,他们愿意打这场仗吗?我认为他们是不愿意的。


一、 东汉末年的战火主要烧在北方,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战争惨状,他们应该是看到的;

二、 江东截至当时还没有经历过大的战火洗礼,完整的社会基础还在,属于战乱中的世外桃源;

三、 孙氏政权统治江东才12年,不到一代人,原来起家的那五千多人也就在江东刚刚扎根,很难行成绝对支持孙家的地方势力;

四、 而原来本土的江东士族呢?他们应该已经接受了孙家的领导,但不到一代人,很难说对孙家有多深的感情,他们会为了保卫孙家的政权,摔自家的盆盆罐罐吗?




而所谓东吴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和各级官吏,他们绝大多数就应诞生于这样的士族家庭里的。


你来替他们想想,战争要来了,曹军号称八十万,打个对折也得四十万(实际二十万,他们不知道)。我方周都督的家底儿,咱门清呀,就五万,这仗你说能打吗?吓都吓死了。


再说此战一开,那也仅仅是个开始,北方的战乱,南方也得来一遍呀,家里的田亩要荒废,房屋要废弃,妻儿要成为难民,就为了那个才二十六的小青年吗?


这应是东吴广大士族阶层的想法,而表现在朝堂上就是百官一边倒的主降。


这里要说下张昭的态度,他不是江东士族,他是从徐州逃难到江东遇到孙策的,他为什么也要那么坚定地主降呢?我们再去想想孙策的担心。


孙策死时,最担心的或就是那些死硬的江东士族不服管。孙策死后,一直与这些士族子弟打交道的就应是张昭,张昭应是最懂这些士族子弟想要什么,最怕什么的?这些人真的服从管理了吗?你看看朝堂上一边倒的主降呼声,或就是民意了,如果背弃了民意了,那孙策的预言不就一语成谶了吗?


如果江东真呆不下去了,那就不如像孙策遗嘱说的那样“缓步西归”,西归到哪?西归到淮汜老家去,那不还是向曹操投降吗?



赤壁之战的最后结果我们都知道,是周瑜领导的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它可以称之为中华战争史上的一次杰作。


但我们不能因它实现了战前的最好结果,就不假思索地逢迎和歌颂战前的主战派,我们也还是要看到,战前险恶的局势。从某种角度讲,那些主战派其实是为了实现统治阶层的统治利益,而进行的一次军事冒险。


而这种军事冒险,就是赌博,它以战争动员的形式,绑架了所有处在战区中的民众和民众利益。胜了,统治者统治更加稳固了,民众生活如常。那败了呢?如果败得迅速点,或民生还不大会受到侵扰。如果败得不死不活,像是现在的阿富汗和叙利亚,那江东世外桃源的生活,也会破碎成现在的阿富汗和叙利亚一样一样的。


那么你是江东民众,你会做出何种选择?


这次很好玩,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朝堂上,我们听到了强烈的反战呼声。但真可惜,由于赤壁之战的精彩翻盘,而让那些呼声,变成了懦弱和怯战的代表,留存于世。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2

三国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军南下,由于荊州刘琮不战而降,让曹操不但占据了荊州地利,而且获得了荊州水师,更加如虎添翼。于是曹操水陆并进,号称八十万大军邀孙权狩猎江东。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东吴文武百官却惊惶失措,纷纷主张请降。

曹操大军压境,为何东吴大多数官员要求投降曹操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利害权衡,投降曹操,结果不会差

曹操是个实用主义者,任用唯才,深入人心,投降曹操,在当时是个不错的选项。

之前关羽投曹操时,深受优待,封官赐房子,送钱送美女,更将宝马赤兔赠给关羽,成就了关羽千里走单骑。离开时,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老大居然直接豁免,并礼送关羽离开。可见,曹操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而荊州刘琮投降后,荆州许多官员被封为侯爵,并封蒯越为光禄勋,刘先为尚书,邓羲为侍中,荊州士族都受到了曹操的重用。曹操厚待荆州士家也让东吴百官更加相信投降曹操是不错的选择。

2.道义正统,投降曹操,相当于归附朝庭

对于投降,古代讲究名正言顺,而曹操代表朝庭四处伐逆,投降曹操符合所谓道义正统,所以,东吴众百官投降曹操变的理直气壮。

章陵郡太守蒯越,东曹掾傅巽等劝荊州刘琮投降曹操时,称如果以臣属的身份去对抗代表天子的曹操,是对国家一种叛逆,不如顺天意投降曹操。

东吴张绍等人劝孙权投降曹操,并指出曹操挟持天子以令天下,用朝廷的名义来发布命令,如果东吴抵抗曹操,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说到底,张绍等人意思是只有东吴投降曹操才是名正言顺。

3.实力差异,曹操势大,孙权势弱

三国乱世中,军事实力才是真正左右人心所向,曹操军事强大,大军压境,东吴势弱,东吴百官心惧怯战主张投降。

曹操与孙权双方军事实力的差距太大了。曹操统一北方后,将领和兵员及后勤保障早已经全面超越东吴。另外,取得荆州,刘表苦心经营多年的荆州水军,尽归曹操所有,再加上强大的骑兵,曹操碾压孙权的军事实力,不得不让东吴百官怯战而主张投降。

3

对于江东六郡来说,投降是最好的选择。对于六郡百姓来说,投降也是最好选择。对于江东士族来说,投降更是最好的选择。



投降,全是道理;不投降,全无道理。但,江东孙氏就是没投降,而且还玩命打。这是曹操到死也没有搞明白的事情。

首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刘表、对孙权是代天子征伐

你不能认为曹操就是北方的大军阀。曹操是代天子出征,曹操的军队就是大汉官军,名正言顺的天子之师。曹操占着道义。

而你江东孙氏呢?就是一个不服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说孙氏造反一点儿也不为过。朝廷弱的时候,你有道理造反;但曹操主政的大汉朝廷,并不弱啊。



江东的主降派,都有谁?也不用罗列名字了,因为太多。除了孙权、周瑜和鲁肃这几个少壮派,其他人全是。

为什么这多人要投降?因为这么多人都是大汉老臣,要么吃过大汉俸禄,要么是大汉士族。记住一点,魏晋时代,从江湖到庙堂,全是士族说了算。主张投降的这伙人全是士族,而且是大汉的士族,当然不会抵挡曹操的天子之师了。

第二,曹操对于投降的诸侯非常不错,有足够的前车之鉴

最具代表的就是宛城张绣。第一次投降之时,因为曹操犯了老毛病,非要“临幸”张绣的婶子邹夫人。于是,张绣怒了,马上反水,把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猛将典韦都给弄死了。又是儿子、又是侄子,还有一个头号侍卫保镖,全被张绣搞死了。你说曹操还不得把张绣恨死?



但是,张绣第二次投降,曹操是怎么对待他的?一见面,曹操就握着张绣的手,共赴宴会,宴席上敲定儿子曹均与张绣女儿的婚事。接着就是官渡之战,张绣作为曹操阵营的方面军司令,与最强诸侯袁绍干。战后,因作战有功被封破羌将军。后来,扫荡河北袁氏,张绣再次立功,增加封邑两千户。张绣作战是不是给力不好说,但拿到的赏赐足以其他将领都眼红。

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曹操南征,首战荆州刘表,但刘表死了,所以荆州马上投降。这是最近的前车之鉴,而曹操对荆州势力也是相当不错,大家不仅官照当、酒照喝,而且还加官晋爵。曹操做人做事都已经到了这份上,江东士族还怎么好意思不投降的?

第三,兵戎相见还是和平归顺,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后者

不说曹操有什么八十万大军,就说曹操东跨淮河、西据荆州的战略威势,你江东六郡怕不怕。当时的长江流域并没开发,土地是沼泽、人口是移民,就这种实力还怎么跟朝廷对战。曹操在实力上已经彻底碾压江东了。

不打仗、直接投降,这叫归顺。归顺朝廷,不仅无罪而且和平归顺就是功劳。受益者是孙氏家族以外的全部江东士族。即便是孙氏家族,也不会太难,因为荆州刘氏家族的待遇也不错。



如果不投降、打仗,那会是什么结果?首先肯定是生灵涂炭,其次就是士族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赤壁之战是孙权打赢了,如果打输了呢?曹操大军进入江东,一通攻城略地,士族的利益怎么可能得到保障。

但是,为什么赤壁之战还是打了?江东孙氏为什么没有投降?

赤壁之战被一伙少壮派给主导了

首先是荆州的刘备,肯定不会投降。这家伙被曹操从北撵到南,要投降早投降了。刘备有野心,一定要做个诸侯霸主。

第二是孙权、鲁肃以及周瑜这群少壮派已经掌握了江东军政。这伙人对大汉根本就没有感情,生在乱世、长在乱世,彻底地信奉乱世逻辑。

你看一下这几个人的岁数就知道了,孙权26岁、周瑜33岁、鲁肃36岁,而刘备集团的诸葛亮是27岁。主导整个赤壁之战的孙刘联军,主要就是这些少壮派。这伙人对大汉没感情,恨不得早点推翻这个旧王朝,然后再去开创一个新世界。既然生长都在乱世,那么这伙人就信奉强者做章程的乱世逻辑,不打就投降,根本没门。



然后,再说赤壁之战。实际上,曹操打到荆州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连半年准备都没有,直接从邺城杀到了荆州,能把荆州占了就算完成目标。不是曹操有80万大军吗?这是三国演义的数字,曹操的总兵力也就20万,而且荆州方面的西路军团也就八万人。而孙刘联军则有五万人,所以双方对比,差距并不大。

因此,所谓的赤壁之战,就是曹操、孙权和刘备三股势力把刘表的荆州给分了。其战争规模根本就没有那么大,对于接下来三分天下的格局也没有太大影响。



曹孟德已经不复当年勇,但他已经足够了

但是,为什么后来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呢?

偶然因素是曹操和孙权谁也没看住刘备,刘备入川并割据巴蜀和荆州一部。这件事不仅出了曹操的意料,也出了孙权的意料。刘备是彻底地逆袭,必须得承认刘备真有本事,可不是个简单人物。



人的因素是曹操老了,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53岁,已经不复当年勇。虽然曹孟德吟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已经暴露了雄心难再。

十年后襄樊之战,曹操就彻底怂到家。面对关羽凌厉攻势,曹操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诸葛亮评价: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但是,襄樊之战的曹操,哪还有什么“殊绝于人”、“仿佛孙、吴”的样子。曹操但凡还有雄心和精力,也不会给刘备和孙权机会。

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曹孟德陈留起兵,至赤壁之战,他已经打了20年,统一了北方山河。天下九州,曹得其六,这个功绩已经足够了。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能做的事也就那么几件,曹操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可以了。



但是,曹孟德后继无人,他统一不了天下,后世子孙更统一不了天下。而刘备和孙权,比之曹操的能力,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以,三国只能地方士族主导下形成割据均衡局面。这个局面最后结束,就完全看士族们怎么比权量力了。北方士族碾压巴蜀和江东士族,于是天下终归司马氏。趋势的问题,也只能交犹趋势来解决。

4

因为对于东吴群臣来说,投降无非是换个主子,但是武力抗争却有可能带来杀生之祸


当孙权接到曹操顺流而下带来的同盟书时,那肯定是心情复杂的,对于实力雄厚,占据整个北方的曹军,孙权战是希望渺茫,但是投降又心有不甘,于是他召集东吴群臣商讨应对策略,大家群策群力嘛


可是东吴文官的表现却让孙权崩溃

投降曹操的汉末群雄不少,前有吕布后有刘琮,但是结果呢,吕布被杀,刘琮被囚禁,一旦孙权投降,等待他的结局无非如此,所以孙权投降是断不可行的;东吴文官们愿意投降,这是因为曹操爱贤是出了名的,投降于他那真是“累官不失州郡”,反正孙家本就是外来户,换个人做主江东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5

实力强弱对比明显,都认为打不过曹操

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已经平定北方、荆州,袁绍、袁术、马腾、马超、刘表等曾经称雄一时的军阀纷纷被曹操所灭或者投降曹操,此时曹操已经占有天下九州中的六州,交州是蛮荒之地,益州与世隔绝实力有限,以东吴一州之地对抗曹操从六州带来的精锐士兵,而且曹操除了北方厉害的精锐骑兵、步兵外,还收编了不逊于东吴的荆州水军,水陆并进的三四十万大军,而东吴的精锐顶多十万,文武百官基本认为打了肯定输,还是投降起码能保命


曹操会用人,投降曹操不会有坏下场

曹操作为三国最杰出的帝王,善于识人用人,而且他用人从不以门第高第作为评判标准,他评判最主要的标准就是才能,只要你有才能,那怕你是投降过来的,只要有才能他都会重用,

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颌、徐晃,张辽、徐晃、于禁都是投降曹操后受到重用

而曹操厚待关羽更是传为佳话,给关羽封官赐房子,送钱送美女,更将宝马赤兔赠给关羽,成就了关羽千里走单骑。离开时,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投奔旧主,曹操居然直接豁免,并礼送关羽离开,所以东吴文武百官心里都打算投降曹操后,展现自己的才能,自己的官爵俸禄并不会受到什么损失


曹操并未代汉自立,占据天下正统

曹操此时并未代汉自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做丞相,代表的仍然是汉室朝廷,东吴的文武百官认为自己过去只是归降天子,在道义上不会留下什么坏口碑!

6

很正常啊。

鲁肃说得很清楚,我们这些出身世家豪强的官员,投降之后大不了就是遣归本郡,三五年后(曹操)又得启用我们出来当官,到老还是能够升到州郡级别。

曹操虽然一直坚持唯才是举,可是寒门子弟中(寒门可不是穷人,是最近几代人没有担任2000石官员的地主家庭)在东汉时期根本读不到书,也读不起书。比如最便宜竹简也不是普通地主可以拥有的:

所以,似郭嘉贾诩徐庶这样的寒门人才完全是凤毛麟角。而州郡察举的孝廉茂才必然是世家子弟,反过来说,有才的(首先得读书识字吧)95%是世家出身。

既然是世家占据官场,就得以家族生存为第一要务,因此,江东世家不愿反抗看起来不可能战胜的曹操。因为主动投降不会损失自身。而帮助孙权作战,赢了,得益的是孙权,自家得付出部曲损伤和钱粮损失。输了则损失更多,还可能被曹操报复。这就如同蒯越蔡瑁主动推动刘琮投降曹操,刘禅被世家推动投降邓艾一样。

7

其实很简单,赤壁之战前,孙权虽然在父兄的基础上完成了东吴的基本版图,但还远没有做到把江东士族凝聚在一起。

而且,在孙家父子扩充势力版图的过程中,还与当地士族结下了不小的仇恨。

主和的文臣,大多都是江东本地士族出身,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考虑到他们各自的家族利益,投降比迎战更有利。

8

曹操大军携灭了荆州刘琮之威,号称83万大军沿江陵东进!由于吴侯孙权会猎江东!威胁的意思很明显。

东吴君臣,因为当时东吴政权虽然历经三代。但是曹操仍然是占据的政治道义制高点:大汉名义的最高统治者汉献帝,都城就在许昌曹操的统治区。而且曹操也是汉朝正儿八经的丞相!

当时国家分裂不久,对于这些文臣来说,在哪里当官,都是当官。而且他们名义上都是大汉的臣子,曹操以中央征讨地方!和当时的势力最强大的曹操,而且有中央名义相抗衡,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肯定不会冒险!

东吴君臣文城以张昭为首,地豪强主张投降曹操!因为这些豪强本来可以去中央做官的,孙坚孙策占据江东后,去中央做官的路子自然被阻塞,而且孙坚孙策建立江东政权后也是有自己的文臣武将,对三吴本地的士族豪强肯定有很大的压制!而豪强本身就是垄断官场,用东吴和全国相比,自然是国家统一,他们做官的机会更大一些。

武将以周瑜,程普,韩当,黄盖等一班老将力主决战!这些人都是孙坚,孙策起家的班底。是东吴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孙吴这个集团里面,他们属于是高级干部。如果投降了曹操,曹操有自己的文臣武将。那么他们就有边缘化的危险。肯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才会坚决的主张武力抗曹。

所以说屁股决定脑袋!一切都是利益使然。是因为主战派坚持,因为孙权就是最大的主战派。所以才由此爆发了赤壁大战,奠定三足鼎立的局面。

9

鲁肃说得很明白:我们投降了,到了曹魏那里,一样是在编公务员,主公过去就是“囚鸟”,到时候生死未定,抗击还有机会称霸一方,投降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王族的惨状,孙权心里也瘆得慌。

此外,曹操的造势功夫很厉害,可能只有18万,造成了83万大军,多花了很多功夫,公关宣传费给了不少,导致如大军压境,双方实力对比听起来差距太大,造成人心浮动。

最后孙权怎么也只是地方割据政权,中央打过来,名义上是没有问题的,有合法性,因此东吴官员权衡利弊后(打自己有可能鱼死网破,不打,自己没有半点坏处),权衡下,东吴官员的心思再明白不过了,只不过换个老板而已。

鲁肃大赞,明白人。

10

热衷以史鉴今的头条号“朕看历史”认为:这一问题,从东吴鲁肃劝说孙权抗曹的一席话即可找到答案。

鲁肃说:如今我鲁肃可以迎操,唯将军不可迎操。鲁肃迎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鲁肃拿自己说事儿,实际上影射东吴的文武百官,也就是东吴的既得利益集团。



鲁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文武百官代表的是官僚集团的特殊利益,与东吴政权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这也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常识,老板与员工的利益未必一致,显然,如果让这些特殊利益左右决策,会侵蚀甚至破坏整体利益。

事实上,既得利益者“绑架”决策,往往导致决策失灵,使决策不是增加整体利益,而是为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服务。

关于特殊利益集团与经济发展、国家兴衰之间的关系,经济学的结论比历史透视更加直白:特殊利益集团越稳定,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越大;特殊利益集团力量削弱,经济往往能够迅速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在《国家的兴衰》中写道,在总体利益格局下,每一个集团都会千方百计分割现有更大份额。他们关注的不是做大蛋糕,不是社会的总体福祉,而只是如何使自己的那一块蛋糕实现最大化!



因此,当曹操大军压境时,东吴大多文武百官才会选择降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