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二战时期,日本先后侵略我国长达14年时间,那为什么去攻打印度时,只打了一仗就跑了呢?其中血林林的教训让他们至今都难忘。事实上,当初日本与意大利和德国都属于二战中的轴心国。当时德国主要负责攻打的是欧洲战场,日本则负责亚洲战场。而当时印度境内也没有丰富的资源,再加上有英国虎视眈眈,所以日本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向印度进军。

只是后来,德国在欧洲战场,与苏联战败之后,感觉力不从心。想牵制英国的兵力,并要求日本攻打印度,这样英国便会调集大量的兵力去支援,也能为德国在欧洲战场缓解一定的压力。可当初日本进军印度的过程中,准备并不是十分充足,因为当时日军正在珍珠港与美军宣战,也牵制了日本主要的兵力。而攻打印度的军队,是由日本临时组建的一支10万大军,这支部队没有任何的作战经验,基本全是新兵蛋子。

同时在粮食补给准备的也十分有限,最主要的是,日本军队的指挥官牟田口廉,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还盲目自大。在1944年3月8日,日本带10万大军进攻印度东北重镇英帕尔期间,会有一段700公里的无人区,而在这一范围内均无法获得补给,但当时牟田口廉表示,他们可以效仿当年中国的成吉思汗,用牲畜运输粮食,在粮食吃没之后,还可以宰杀牲畜充当口粮。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拖着补给的牛羊,在听到火炮声之后吓得四处逃窜,同时将身上驮着的粮食也给带走了。而这些日军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挨饿的问题,据统计,在日本攻打印度这场战争中,派出去的将近10万大军,最终只剩下3万多人,而且还是打了一仗之后就灰溜溜的撤军了。在这些损失的人员当中,被饿死的就超过一半以上。同时,日军进入印度之后,还碰上了英国的指挥官威廉.约瑟夫.斯利姆,这也让日本侵略印度的战争,直接演变成了英日之间的博弈。

仅从两国军队的指挥官之间就能看出两军的实际差距。当时斯利姆在英国陆军航空兵与皇家空军的协助下,在英特尔周边地区集结了15万部队,除去英军的作战素质要高于日军之外,还占有以逸代劳的优势,直接杀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而当时,日本攻打印度的时期,也正赶上印度的雨季,当时日军又被逼进了丛林之中,又导致大量日本士兵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同时,在日军中开始大规模的爆发各种传染类疾病,日军不仅存在缺粮的窘迫状态,更严重的缺乏医疗药物,也导致这些士兵出现大规模的死亡。在这场攻打印度的战争中,真正被英国军队打死的日本士兵只有3.2万人,其他人都是被饿死或者是病死的。

这场战争也给了日本一个血淋淋的教训,自从这一役之后再也没有攻打印度的胆量了。日军的指挥官牟田口廉,曾经有个叫东条英机的称号,也是日本军界的高级将领。同时他也是在我国战场发动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而且还曾经被誉仁天皇授予金鹰三级勋章。但经此一役之后,牟田口廉的威名直接扫地,更是引起士兵们的不满,并且给他取了一个鬼畜牟田口的绰号。同时也惹得日本军方高层的大怒,并且对他进行降级处分。当然也是因为之前牟田口廉曾经屡立战功,最后才没有被军法处置。

最佳贡献者
2

二战时期,德国主要负责欧洲战场,日本负责亚洲战场,日本的野心非常大,想要占领东亚以及东南亚,因此日本成为轴心国亚洲战场上的绝对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而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德国要求日本在印度发动战争,以打败盟军的部署,从而扭转战局,于是才有了印度战场上日本部队的出现。

此时日本发动战争已经进入第十四个年头,但是对亚洲区域的印度却仅仅发动了一次作战,就是代号为“乌”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为何日本发动了一场战争就从印度战场上撤退了呢?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

日军的部队

日军的为了这个英帕尔作战计划准备时间并不充足,所参加的部队大多数是新兵,训练比较仓促,作战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差,但是日军还是非常重视印度战场,前后大致投入近十万部队,并且配备专门的飞行师进行空中支持。

从部队上来看,日军的作战能力相比自己的其他部队较差,但这个原因并不至于影响战局。

日军的军官和物资

日军的指挥官是挑起“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牟田口廉也。

牟田口廉也可是日本天皇亲受金鹰三级勋章,晋升为少将的人,在当时也算是享有赫赫战功的人,而牟田口廉也却十分佩服成吉思汗,甚至在印度战场上也是采用的当年成吉思汗的战术。

在印度战场,牟田口廉也采用成吉思汗远征的策略,用牲畜来进行运粮,等粮食吃完之后,在将牲畜吃掉,从而解决物资运输的困难,可是在战场上,负责运输的牲畜最终在炮火的影响之下,被吓得四处逃窜,导致日军人均物资逐渐下降,从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最后降至甚至0.3两。

战争本身比较激烈,日军战士们疲惫不堪,加上口粮的缺少,补给跟不上,导致士兵战斗力大为下降,而相反英印士兵不但有基本的口粮,甚至还有香烟和美酒之类的物资,这一点到后期很致命。

水土不服

在印度当地气温炎热,丛林茂密,地势崎岖,蚊虫颇多,流行病肆虐。想要在这里开辟根据地进行进一步的战争部署,需要极大的消耗,并且日军的坦克和履带车也很难进入这种密集丛林的地方。

随着雨季的到来彻底让日军崩溃,本身就处于作战的困难时期,再加上雨季到来,导致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蔓延猖獗。

在印度战场上日军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 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日本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的日军死去。

而日军因为水土不服导致士兵损失甚至超过了战争死去的人数,这一点是日军不得不撤退的原因之一。

低估英军实力

英国虽然受制于德国的牵制,但是印度是其殖民地,英国对于印度也非常看重,不会轻易放弃,于是英国和印度组成了高达15万人的盟军,并且还有美国和中国空军的协同作战,可以说英国就是要打破日军所谓的不可战胜的“神话”。

战争的刚一开始,日本就在战争中有一万多人受伤,迫使他们不得不退回出发地。随着战争的继续,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英印联军就击杀了2.5万日军,英帕尔战役也成为了日军的痛,西方和日本军史学家都认为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

同时,在英帕尔战役之后,盟军在印缅战场上,开始进入总攻的战略阶段,可以说日本的失败是使他们失去了在印缅战场上发动进攻的实力。

战线的拉长

日本的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日军的战线多长,日军本身军队就有限,而要负责东亚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如果再加上印度战场,那日军的兵力就更不够用的。

例如:1941年时,日军的51个师团,其中除了4个驻扎在本土,朝鲜有2个,东南亚的10个,剩余的35个师团,全部都在中国战场。

之后又发生了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兵力不足的情况更加明显,想要从各地抽调军力更加困难,而且印度的地域较大,人口密度也大,是难以统领的。

综合:

日军想要在印度开辟战场很难的,牟田口廉也因为印度战场的失利导致被革职,而跟他从印度战场上回来的人都称他为“鬼畜牟田口”,可见印度战场的惨状,再加上本身就已经处于疲惫期的日本,更无法在接受印度战场上的惨败。

3

二战期间,日本对印度发起的侵略战争只有英帕尔战役一次,此战之后,日本再也没有对印度发起任何进攻。反观日本对于我国的侵略,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宣布投降,用了整整14年,而且在这14年内,日本多次组织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致使我国军民伤亡惨重。



看到这种情况,很多人疑问,日本为何放弃攻打印度,难道印度军力强盛,或者是和日本媾和了吗?

实际上两种情况都没有出现,日本之所以没有攻打印度有两点原因;第一、是英帕尔战役使得日本损失惨重。第二、中国远征军的帮忙。

英帕尔战役

先说说英帕尔战役的背景。

自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将四分之三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了侵华战争,但武汉会战之后,日本攻势锐减,被迫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此时,日本改变战略,将大陆政策变成海洋政策,号称南进,转了个身去攻打东南亚诸国了。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可以封锁中国对外交通,切断中国对外军事补给线,逼迫国民政府投降。第二、可以拿下英、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攫取当地资源,以期在战争中做到自给自足。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国在欧洲战场陷入危机之时,逼迫英国政府关闭中国当时唯一的对外通道——滇缅公路。结果,英国政府继续实行绥靖政策,中国唯一对外交通线被迫切断。

接下来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随后席卷东南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占据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国。

1944年1月,日本制定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率领军队的人是牟田口廉也。这个人是卢沟桥事变时在场的最高指挥官,当时的军衔是大佐,当然,此时他已经是中将,并且率领了十万以上的日军,准备一举攻入印度。

战前,牟田口廉也口出狂言,声称日军陆军已经是天下无敌,但实际上这一次战争,日军连基本的后勤都没有解决,根据后来的资料披露,日本当时仅仅准备了不到18%的军粮。

同年3月,日军在从缅甸进入印度后,由于印度的英军占据英帕尔高地呈防御态势,日本也不断地强攻。战役之初,日本确实取得的一部分进展,打的英印联军步步后退,甚至在武士道的精神下,日军在战场上呈现出了优势。



然而,当印度的雨季到来之后,泥泞不堪的道路使得日本原本就非常脆弱的补给线几乎崩溃,大部分士兵开始饿肚子。接下来更恐怖的事情来临,疟疾、痢疾、霍乱等等接踵而至,超过3万士兵感染,成千上万的日本兵因此病死,这里的热带雨林俨然成为了日军的地狱。

眼看得不到食物、药品,日本开始以野草和树叶为食。

1943年7月2日,经过日本东京方面的同意,日本侵略印度的军队最终迫不得已而撤退。据统计,此战日军死在印缅边界的士兵超过5万,2.5万负伤,所有武器装备全部丢失。



中国远征军的帮忙

实际上在英帕尔战役之前,由于日本入侵缅甸,英国又被迫开放了滇缅公路,并且开始酝酿中英军事同盟,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保护其东南亚、南亚的殖民地。

另一方面,美国为了让中国牵制日本的陆军兵力,避免日本陆军大规模进入东南亚、南亚地区,因此希望中国可以派兵进入缅甸。

面对国际局势,以及国民政府对于滇缅公路的自身诉求,1942年2月,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但由于各种原因,战争的初期,中英、中美联军不敌日本,缅甸也最终落于日本之手。

但自从1943年10月开始,中国远征军开始了的反攻,并且逐渐呈现攻势。到了次年4月,日本攻打印度的时候,中国远征军为牵制缅北的日军、策应英军的作战行动,加派了两个美械师投入缅北作战,极大的支援了印度的英军。



其后,中国远征军多次血战日军,成功打通滇缅公路,并且歼灭日军4.9万人。至此日本法西斯也逐渐走向败亡,日本再也无力在南亚扩张版图,更别提向进军占领印度了。

综合来说,整个二战期间,日本之所以仅仅入侵了印度一次就放弃了;第一是对英帕尔战役估计不足,日军的后勤补给和自然环境帮了印度的大忙。再有就是中国远征军和美、英两国已经对缅甸的日军形成了攻势,日本再也无力扩张,印度也因此逃过一劫。

4

日本到了印度,发现印度的食物跟屎一样,误以为印度的饭就是用屎做的,到了印度就反胃,最后有一小部分日本兵尝试着吃了印度的饭后觉得还挺好吃的,于是乎回国后就开始研究怎样把屎变成美食,这就有了后来的印度将饭做成了屎,日本将屎做成了饭………实在编不下去了,你们继续[捂脸][捂脸][捂脸]



5

谢友邀,日本侵华花了14年,但它准备了多少年你知道吗?准备了整整一百年,它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多线作战,就因为在侵占中国开始时占到了便宜所以在其盟友的强迫下去了印度,结果是供济跟不上,水土不服,卫生条件又差,还遇到英军的反击,所以十万日军只回来三万人,还打个屁呀!

6

二战期间,贪婪的日本不仅霸占了我们大半个中国,而且向北攻入苏联西贝利亚,向南攻占了整个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多岛屿,为了夺取盟军在印度的重要补给基地马布尔,1944年1月17日,日本向印度发起了进攻。

侵入印度的是日军第15军,有84000多人,兵分三路,向马布尔挺进,遭遇到了驻印英军第14集团军的猛烈抵抗,日军碰到了硬钉子,进攻艰难,加之盟军强大的空中优势和装甲优势,日军很难长驱直入。

英军把日军一直拖到了雨季来临,才撤退到英帕尔附近的高地。英帕尔处于崇山峻岭之间,是世界上雨量最多的地方,环境极其恶劣。日军进入到英帕尔后,补给几乎断绝,弹药和口粮都极其匮乏,加之恐怖的雨林气候和恶劣的交通条件,日军的战斗力急速下降,有三万多人染上了痢疾、霍乱、疟疾等疾病,又没有药物去医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死去。在这种情况下,日军无疑成了英军案板上的肉,被英军任意宰割。日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在7月份撤出了战斗。也就是说,这场半年多对印度的侵略战争以日本失败而告终。

这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役。据战后统计,日军84000多人入侵,战死3万多人,伤病死就达42000多人,死亡率高达84%,最后撤出来的只有12000多人,可谓是日军战场上最惨烈的一次战败。

英帕尔战役之后,日军一蹶不振,在太平洋战场上也节节失利,就再也不敢觑觎印度了,直到战败投降。

日本之所以放弃对印度的再次侵略,就是英帕尔战役让它心有余悸,不敢再造次。这充分说明,面对强敌,不能畏缩,要勇敢反击,只有一次把它打回去,打痛打残,就不怕它再来侵扰。日军面对英军在印度战场上的打击,就做了缩头乌龟。

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该出手的时候就一定要出手,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7

因为当时中国一盘散沙,晚清以″叶赫氏"作孹留下的烂滩子,再加上内斗,国力十分虚弱。日本扬言"三个月"拿下中国,结果打了14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印度则不同,它被宗主英国殖民多年,日本打印度等于杀英国的"儿子",当时的英国虽然国力有所下降,但是抗击日本还没问题的,更何况打印度、英国上手,日本等同於打整个西方,所以日本只能如此。浅见!谢谢!

8

进攻印度正是日本兵力太过于分散,对印度认识不足,所以在物资不足不适应印度气候条件下,是会放弃。

9

日本要想长期占领东南亚必须以印度或缅甸做为支撑点。沒有实现这个愿望主要不是印度英国有什么战斗力而是有英美武装的中国人。国军也出兵缅甸。日本占领中国十四年并非单单中国武器不行,关键是中国当时是表面统一,实际上还是军阀割据形势,一片散沙形不成铁拳。成了世界上唯一的汉奸比占领军人数还多的国家。形成了日本人也算是外来军阀的一大股而已,谁吃掉谁都难。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一星期打垮60万关东军,中国境内任何军事集团都做不到。按这样的实力算,打垮全中国境内日军还用的着十四年?可见日军并不强大,而是中国大小军阀多汉奸多,反过来把日军当虎皮当棋子使,利用,共荣。又反过来把日军拖疲了,也拖的最后没太大的劲了,一直想通过谈判想撤,可又走不成,快熬死了!日本人造机器搞工业可聪明,论战略水平比中国人差很大很大一截,不属于一个档次。占领中国十四年不是日本有聪明,而是中国能人太多了,不打一枪放弃抵抗保实力保命的有,联合又利用日本人占地盘打击别人的有,想跟着日本人吃甜吃香的人有,一心三用,脚踏两只船。日本人哪能应付得了,早晚也得气死熬死。

10

日本这个国家虽然自己的领土面积很小,但是他的野心却很大,为了能够拓宽自己的领土范围,他们不惜发动了很多的战争。对于我们来说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日本对我国发动的长达14年的战争。

这场战争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一场噩梦一样,我们无法想象,他们究竟是有多么的狠心,才能够忍受我国人民当时受到的痛苦,虽然日本这样的好战,可是却出现了这样的一件怪事。

为了能够侵略印度,日本也做了很多的功课,可是我们在日本对印度的战争当中却发现他们并不是像对我们一样花费那么多年来进攻,而是只攻击了一次就选择了撤退。这背后的原因也被大家所猜测,其实我们根据当时日本所处的环境就可以明白这其中的原因。

当时的日本和印度虽然说同处于亚洲,但是两个国家的生活习性和习惯有很大的差距。并且日本在当时和美国的关系并不好,美国为了限制日本的扩张,也对其发动了许多的干扰战争,面对美国这样强大的对手,日本的国力是没有办法同时应对美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并且当时的印度的环境让很多的日本士兵无法接受。

日本的军队到了印度之后会出现很多的反应,我们都知道一个军队的士气很重要。当大家的身体都不舒服的时候,很难会将战斗力完全地发挥出来,并且当时的美国对日本的压力很大。

日本知道如果想要再发动一场时间持久的战争,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一场战争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就不会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来用来发展自己本国的工业以及经济,所以虽然他们非常希望能够不断地扩张却因为自身的实力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不得不停下来。

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度并不像日本想象的那样好欺负,虽然说印度当时的经济发展很落后,军事也不强,但是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英国,就是这个靠山,让很多的国家都没有办法侵略印度,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它可以依靠着这个靠山的强大,而不惧怕任何的对手。

日本如果想要将印度攻打下来,也需要几年的时间,并且还会和英国成为敌人,如果同时和美国英国两个大国成为敌对的关系,对于日本以后在国际上的发展非常的不利,所以日本也必须要将这两个国家的结盟考虑在自己的侵略构想当中。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印度没有英国在背后做扶持,那么日本肯定会有更多的方式来让印度人民生活的不安宁,日本虽然自己的国家很小,但是这种在政治上的野心让人觉得和他的实力不相符。发动的这些战争对于全人类来说,只能是噩梦。即使是对日本本国人民来说,也是很痛苦的回忆,因为将国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侵略战争上,所以导致当时的日本国内的经济发展并不好工业的发展也没有达到像世界大国英国和美国那样的程度。

可以说,日本是亲手葬送了自己可以发展的机会,如果当时他们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发展工业和经济上面,那么他们可能觉得成绩比现在更好,当时一心想要侵略别人的日本,如今取得的成果,却被大家耻笑。

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应该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将心摆正,这样才能够带领全国人民的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而不是依靠这种伤害别人的方式来使自己变得强大。而没有被日本侵略掉的印度也正一步步的发展自己的实力,储存着身体里的能量,总有一天让日本汗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