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不跑,全力抗击,能有几成胜算?为什么

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不跑,全力抗击,能有几成胜算?为什么

2020-07-22 05:56阅读(149)

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不跑,全力抗击,能有几成胜算?为什么?:其实,清政府就是因为全力抗击后打不过才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前夕,京津、直隶地区(

1

其实,清政府就是因为全力抗击后打不过才跑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前夕,京津、直隶地区(也就是战争的主要区域),共有清军十一万三千人。

北京有六万五千人,不过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能打的部队。战斗力第一的是来自甘肃的董福祥部20个营6786人,但该部会同五万义和团围攻只有442名各国使馆卫队坚守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却怎么也打不下来,可见其在近代战争中也就属于战五渣的水准。至于全由八旗子弟组成的三万多武卫中军和神机营、虎神营,也就比废物点心强一点,剩下的两万八旗、绿营,也就纯粹是废物点心了。

当时大部分清军实际上就是这种形象,怎么看都不像军人

天津实际上才是清军的精华所在。包括直隶提督聂士成所部武卫前军15070人,装备奥地利曼利夏连发枪、德国格鲁森37/57毫米速射炮、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是清帝国装备最好、训练有素的野战部队。此外还有四川提督宋庆所部武卫左军9806人,天津镇总兵罗荣光所部淮军4750人,总兵李安堂部淮军2318人,总兵何永盛部直隶练军2500人,共计约三万五千人。

清军新旧掺杂,总体上仍然是一支古代军队,只是装备了近代武器而已,但军事制度完全是古代的


剩下万余人分布在山海关、保定、正定、大名、宣化、永宁、热河、古北口等地,兵力分散,可以忽略不计。

这么算下来,其实清政府能打的也就三四万人而已。偌大的帝国,算起来真是怪可怜的。

八国联军最多时兵力达到十二万八千余人,不过因为清军败得太快,实际参战的没有那么多,估计也就三四万人。

八国联军形象,从左至右:英国、美国、俄国、印度、德国、法国、奥匈、意大利、日本

英军战斗部队有两万余人,主要是来自印度,英国人只有二千多,印度人有一万八。此外还有后勤一万三千五百余人和向导一千三百余人,共计三万三千四百多人,火炮十四门。

法军战斗部队一万五千六百余人,本国和殖民地部队各一半,加上非战斗人员共计两万人,火炮六十门。

德军战斗部队两万三千七百多人,火炮六十二门。

俄军战斗部队两万人,加上非战斗人员共计两万三千多人,火炮四十四门。

日军战斗部队两万二千多人,火炮五十八门。

美军战斗部队五千八百多人,火炮三十门。

意军两千多人,火炮四门。

奥军三百人,全部是海军陆战队。



大家看到了吧,即使清军挡住了八国联军第一批的进攻,当八国联军到齐之后,还是一样会一败涂地的。因为清军能打的部队,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完全没有再生能力,因为大清不是义务兵役制,根本就没有受过训练、服过兵役的预备役人员可以征召,只能临时招募农民和城市游民,这些人上战场不是送死,就是当逃兵。

实际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就只有三场大规模的战斗。

第一场是大沽口。清军是罗荣光部三千人,他们主要是海岸炮兵,分布在白河两岸的四个炮台里,要操纵一百七十门各类火炮,主要是打击军舰,对抗步兵进攻的能力很有限。

大沽口之战,联军选择夜间从炮台背后进攻,使炮台难以发挥海防炮群的威力

而在战争爆发之前,八国联军的军舰已经有10艘吃水比较浅的进入白河,处于大沽口炮台的背后死角处,并有英、法、德、俄、日等国陆战队900余人登陆大沽口,也大摇大摆进入了炮台背后。而因为没有开战的命令,炮台守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所以战斗开始后,炮台立刻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清军英勇抵抗了六个小时,罗荣光等七八百名官兵殉国,残部逃走。联军死58人,伤197人。



第二场是天津。清军最初是聂士成、罗荣光、何永盛各一部共计约一万人,围攻紫竹林租界里的不到两千联军。不过清军久攻不下,联军的援兵越来越多,最后清军达到两万四千多人,义和团达到五万人(但都是渣渣),联军也达到一万七千余人。义和团这种乌合之众对战争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战斗主要是在清军和联军之间进行,而前者在兵力上并没有多少优势。

清军也有一些进口的新式武器


决战只进行了不到两天时间。7月12日夜,联军三千人进攻白河东岸,至13日中午,将马玉昆部武卫左军15营击溃。四千五百人进攻天津南门,于14日击败聂士成余部(聂士成已于7月9日阵亡)和淮军、练军,攻入天津城。联军在将近一个月的战斗中,死伤约900余人,而清军的精锐全部被打垮了,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就是有这么大。

但最终这些武器都沦为联军的战利品


第三场是北京。这时联军总数已经有三万四千人,不过进攻天津的部队要休整,所以只派出新到的部队一万八千多人、八十一门火炮进攻北京。

而这时北京除了原有兵力和天津败兵,又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来了勤王军,共计约十万人,但除了天津败兵二万人,都没有什么战斗力,另外还有义和团七万人,这就是凑数的。

北仓之战


而事实上战斗也就主要在驻防北仓的天津败兵和联军之间展开,激战进行了四个小时后清军溃散,联军死95人,伤540人。而李秉衡率领的勤王军数万人几乎是一触即溃。


日军展示缴获的清军武器,可见是新旧掺杂,有先进的连发枪,也有粗笨过时的抬枪


到进攻北京城的时候,城内还有七八万清军,不过如前所说,都是缺乏战斗力的八旗绿营,也就是董福祥部强一点,所以虽然他只有几千人,却要防御广渠门、朝阳门、东直门的宽大正面。战斗从8月14日凌晨开始,14时英军占领广渠门,俄军占领东便门,21时日军占领东直门、朝阳门、安定门。

美军进攻北京城的油画


就是在这种城破军溃的情况下,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于15日凌晨出西华门逃往山西,可以说是山穷水尽的时候才逃跑的,并不是能够坚守而不守。在北京之战中,联军死伤四百余人,清军伤亡四千余人,大多溃散。

总的来说,联军只用了三四万人就打垮了十几万清军(其中能战的也就四万来人),仅伤亡2000余人。到了10月份,联军已超过十万人,就更没有打下去的希望了,除了签订城下之盟,清政府没有其他的选择,不是不想打,实在是打不过啊。

2

时间到了1900年,当时慈禧是整个清王朝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清楚是由于自己高估了国家的实力,还是确实到了老年阶段过于昏庸,竟然敢同时向西方列强11个国家宣战,结果他的这种举动,却引来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强烈报复,他们将舰队航行到天津港港口,再由天津登陆,从陆路出发,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满朝文武听到这个消息,自然吓得要赶紧逃命,作为最高权力掌管者的慈禧自然也毫不例外,吩咐人赶紧收拾行李一路往西逃,毫无疑问北京城沦陷,并且在八国联军手中掌握了两年之久,一直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慈禧才从山西回到北京城。

那么可能有人就会问了,如果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清政府不是一心想着逃走,如果集中全国之力进行抗击,能有几成胜算呢?其实这个问题也稍微有点不对,因为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无力集合全国的军事力量,来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充其量也就是集中京畿地区附近的军队进行抗击而已。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八国联军的实力,如何最开始八国联军的舰队到达天津港的时候,总共的人数也才不过是18,000人左右。尽管人数不是非常多,以这样微弱的兵力,他们在天津跟清朝军队有过两场战斗,在这两场战斗中八国联军的战损率是非常低的,付出了极小的代价就获得了战斗的胜利,根据他们的官方记录,八国联军在这两场战斗中死亡58人受伤197人。你如此低的战损率就能够攻入一个国家的首都附近地区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天津的两场战斗结束后,八国援军的后续支援部队就已经赶到了,当时他们的总人数已经增加到了5万多人,稍事休整之后,其中的34,000人来负责驻守天津城,而剩余的16,000多名士兵继续向北京进发。

我们再来看看清朝当时在北京附近的军事实力如何,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当时驻扎在北京城附近的清朝军队还是比较多的,包括武卫前军,武卫后军和武卫左军在内以及八旗军、神机营等部队,总共的兵力大概在10万人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部队中,武卫前军的武器是非常先进的,他们配备了奥地利曼利夏连发枪,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德国格鲁森57毫米速射炮,是当时全国范围内装备最好训练最有数的部队。

可是很奇葩的是,这么多人的部队,不仅是在对阵八国联军部队时频频失利,即便是在义和团的配合下,5万多人去围攻仅有442名各国使馆卫队组成的东交民巷使馆区时,怎么也打不响下来,可见清朝的军队在近代化的战争中,属于是非常渣的水准。否则按理说这样的数量对比,真正到两军对战时,清朝军队是在人数上绝对压制八国联军的,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在面对八国联军连战连捷的气势压制下,清君早已吓得手足无措,争先逃跑,根本没有任何事情敢跟八国联军正面对战。

综上所述,我们就能够发现,清朝军队在和八国联军打完两场战斗之后,已经全面处于下风,可能在武器装备人员数量上稍稍有点优势,但是军队士气和后援部队的支持都完全处于劣势,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可言,慈禧即便是想要全力抵抗,也根本做不到,选择向西逃跑也是她唯一能做的决定,否则等到八国联军入城后,等待她的可能不会是死亡,但是绝对是无休止的羞辱。

3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由头是清王朝支持的义和团运动侵害了他们的在华利益。在义和团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十万义和团战士攻打只有区区几百护卫守护的东交民巷,在打了六十多天后,以失败而告终。从这我们不难看出,清王朝在面对成千上万的八国联军时,如果慈禧不跑路,打赢的胜率几乎没有,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义和团运动时还取得了廊坊大捷,抗击八国联军时,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时,也取得了胜利。但这些胜利并不能扭转清王朝的败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异常严峻,由于慈禧治国方略的失误,官员腐败严重,民不聊生,民众起义不断,清王朝统治者已跟不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清王朝,清王朝已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掌控力。

2、清军武器落后,经费不足。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缺少了与世界的联系,农业自给自足的局面尚未打破,世界强国在进行科技革命时,中国还处于着男耕女织的落后状态,在很多国家都装备先进的步枪、大炮、军舰时,清军还是大刀长矛,虽说经历了洋务运动,清王朝购买了一些枪支和军舰,但由于缺乏经费(实际上也不缺,慈禧用海军的六十万两军费修缮颐和园,真是祸国殃民),没有对这些武器进行更新换代,已经落伍了。当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碰撞时,结果可想而知。并且,清王朝赖以生存的八旗子弟兵早已腐败不堪,丧失了战斗力。

3、社会民众浑浑噩噩,民族意识尚未觉醒。在清王朝愚民政策和封建思想的控制下,社会普通大众文化素质低,不了解国家和世界大势,每天浑浑噩噩,没有民族概念,从民众围观戊戌六君子被斩首的情形就可以窥见一二。虽说后来出现了孙中山,邹容等革命家宣传革命思想,但在当时收效甚微,他们的努力尚不足以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我们试想一下,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怎么能期待打赢外族的侵略呢?



4

已经拼尽全力了!

只是“后来的人”说法不一。

1901年6月17日,八国联军从天津港登陆后,在7月14日就占领了天津,而总兵力才大约18000多人。

而期间总共才两场战斗就解决了。

大沽口一战,虽然守军从抵抗到失败过程中打得很激烈,但联军只死伤百十来人,清军却有三千之众横尸荒野街头(相关史料,或不准确)。

天津一战,联军又用一百“多不点儿”换了清军几千人灰飞烟灭。

但当时联军对外称,才死伤32人。

而清军之所以被书写成了前赴后继,包括骑兵跨下的上万匹战马,就是因为联军里的三十挺马克沁重机枪(可能是传下来的谎言吧)。

天津失陷后,北京门户大开。

刚进入八月份,联军只稍做调整,便用那少了“几十”的18000多人向北京攻击前进。一路上就见兵就“突突”,一突突就一大片,一大片少至几百,多则上千,基本上不费吹灰之力。只须要把马克沁往前沿一架,后面一百人为一队的步枪排射,大炮再一轰,便把清军誓保北京的右卫营、左卫营、神机营、骠骑营,曾格林沁的蒙古骠骑营、洋枪队、禁卫队,什么正黄旗,正蓝旗等嫡系十多万人打得魂飞魄散,而联军后续的五万多援军只少量投入战斗,只壮声势。

另据记载,从登陆天津到进攻北京,当时英军的一个指挥官起初很担心,必竟人数处于劣势。

可转身就乐了,告诉部下:

“看见他们胸前那个圆圈了吧,闭着眼睛打”!

注:圆圈里写着“兵”和“勇”。

八月上旬的一天,日俄联军率先打到了北京朝阳门。在义和团和守城清兵拼死抵抗下,攻击暂时受阻。

中旬,又是怪异的14日,英军攻破了广渠门,其他联军开始相继进城。只十几天战斗,北京陷落。

十五日,慈禧带着光绪逃出北京,一路西去。虽然之前她也连续召开了五次御前作战会议,言词赫赫,但毫无办法解决一切。

所以,逃跑途中,她曾哀叹:

“没办法,真是打不过啊”!

北京被占领后,联军统计此战的伤亡数字表明:

共计400余人。

其中日军200人,俄军130人,美军40人,法军9人。

姥姥的,英军才一个,还不知是死是伤,可能吗?

谁知道呢!

清军前后共投入总兵力二十几万(包括义和团),是联军的九倍,全部死走逃亡伤。

好在慈禧最后还找回点儿面子。

当德法联军向西安追击时,慈禧急眼了:

“奶奶的,这不是蹬鼻子上脸吗”!

于是乎,她调兵遣将,在娘子关拼死打了将近二百天。

这场持久战,共消灭三千多联军。

德军1400多,法军1800多(数字统汁出于清政府)。

清军死伤一万多人(数字出于清政府),不包括义和团和民间各种武装组织(野史载,光是义和团等余部就死伤八千多人)。

………………

八国联军打北京时,老百姓帮忙带路,往城墙边运送攻城梯子,还帮着扛弹药。

拼!

窝里反了,有何用。

5

庚子事变时,八国联军先后夺取了大沽、天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西逃,并派遣庆亲王奕劻、李鸿章向八国联军求和,并最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因为庚子事变时北京附近的清军大约有10万人,军火库里也不乏先进的武器,而联军前期总兵力只有2万人左右,进攻北京时更是只有1.6万人,因此很多人觉得清军如果全力抵抗,应该可以和联军一战。实际上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还真是挡不住了才逃跑的。

庚子事变时,北京附近的清军主要有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淮军)、董福祥的武卫后军(甘军)、宋庆、马玉昆的武卫左军(毅军)、荣禄的武卫中军、八旗、神机营、虎神营、绿营等部队,总兵力倒确实有10万左右。

但是在这些清军中大部分是稻草人一样的存在,毫无战斗力可言。其中战斗力最强的当属镇守天津的聂士成武卫前军和守卫大沽的罗荣光所部。

罗荣光所部是李鸿章在接收的常胜军炮队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亲兵营,一直跟在李鸿章左右。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以后,罗荣光历任大沽镇副将、天津镇总兵、新疆喀什噶尔提督等职镇守大沽口,兵力有4千左右。

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则是甲午战争以后淮军残部整编而成,兵力有1.5万人。武卫前军采用西式操典训练,装备了新式的毛瑟步枪,炮兵有克虏伯75毫米炮16门、克虏伯60毫米炮16门32门、格鲁森57毫米炮32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在大沽之战和天津之战时,罗荣光和聂士成给联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也是八国联军打的最辛苦的时刻。不过这两部人马加起来也就2万人左右,并不比联军多多少。而联军的装备和训练在总体上还要优于他们,所以最终战报。而且天津之战结束时,罗荣光和聂士成都战死殉国,两人所部损失惨重,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接下来清军战斗力比较强的则是宋庆、马玉昆的武卫左军(毅军)和董福祥的武卫后军(甘军)了。

宋庆和马玉昆的的武卫左军参加过甲午战争,表现在清军中属于中等偏上。庚子事变时武卫左军大约有1万人,驻守山海关一带,后来才奉命调到北京一带布防。此后武卫左军参加了杨村等战,损失也很大。慈禧西逃时,马玉昆负责率2千人和神机营一起保护西行。

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大约有6、7000人,原本镇守蓟州,在义和团运动时已经被调到北京,参加了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等战斗、北京保卫战等战斗。最后被联军击败,董福祥和残部撤出城外。

从和联军战斗的经过看,武卫左军和武卫后军发挥的作用有限,基本上也就是稍作抵抗而已。

其他的清军就纯粹是摆设了

而剩下武卫中军、八旗、神机营、虎神营、绿营则基本属于稻草人一样的摆设了。除了武卫中军装备较好外,其他各部使用老式的抬枪、前膛枪、大刀长矛的不在少数。

清政府的武器库里倒确实还有相当数量的新式武器库存,不过平时这些部队都没有训练过如何使用,因此即使下发了他们也不会用。更糟糕的是清政府似乎也没人想起要下发武器……

慈禧逃不逃,对于北京之战的结果改变不大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所谓的10万清军里只有大约2万人战斗里不错,2万人勉强可以上阵作战,其他的部队只能看热闹。而联军虽然只有2万人,但是都是列强的正规军,其战斗力比清军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因此清军是从大沽开始抵抗,被联军逐步击败才最后爆发的北京之战。而即使慈禧不逃,把原本护卫她逃跑的武卫左军2千人和神机营留下,能发挥的作用也有限,根本守不住北京。

6

前言: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不跑,全力抵抗,或许很多人认为清政府已经是强弩之末必败无疑,其实并不尽然,清政府对战八国联军有八成以上胜算,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分析:士气,军力对比,武器装备做一个全面分析:

  • 军队士气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士气最为重要,《亮剑》电视剧里的主题,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强于你的敌人勇于亮剑,清政府也是如此。1900年的清政府,虽然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但是清政府,慈禧太后也好,光绪皇帝也罢,代表着清政府最后的士气底气,如果清政府上层不是想着逃跑,而是坚决抗击八国联军,固守京城,加上新军的帮助,民众的支持,未必会输,而且胜率不低。

  • 清政府军队包含(新军)VS八国联军

清政府军队包含(新军):编练的新军,或许是抵御八国联军的重要力量,自甲午战争开始,李鸿章编练的淮军在辽东和山东战场被日本军队打的溃不成军,刘坤一,吴大徴的湘军也在牛庄被击溃,清政府输的一败涂地。清政府痛定思痛之下,觉得八旗军,汉绿营军根本不堪重用,不堪一击。

有关史书是这么记载的:“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各国侵凌,商人蹉怨,外患跌至,内变将出。”可见清政府是多么的失望,正因为这样决定效仿西方先进国家,编练大量的新军,包括巡防营。

1895年第一支新军编练成功,编制人数7500人,看看这支新军吧,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入选的,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招募新兵要求如下,年龄二十至二十五岁,力大可以举起一百斤重物,身高四尺八寸以上,步行每时二十里开外,吸食大烟者不收”。苛刻下的募兵要求,加上先进的西式武器,譬如:步骑兵一律使用奥匈帝国的曼利夏枪械,炮兵全数配备德国克虏伯火炮,受过良好教育的将官,在当时的清朝这么一支精兵绝无仅有。

八国联军:起初,慈禧太后想利用义和团来遏制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洋人们的利益遭受了巨大损失,八国联军便以镇压义和团为由,大肆入侵我国,起初八国联军只有区区数百人,随着战事的胶着,进入北京的八国联军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清政府军队包含(新军):天津等地区的不算,光北京地区就有兵力56000名,如果算上我们假设的新编练的新军7500人参战,无论是人数上还是战力上清政府还是占优的。

  • 八国联军虽然扛着洋枪洋炮,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各国各自为战,军队都是各国东拼西凑的,没有统一调度

大家也看到了,八国联军的组成,日军,俄军,英军,都是各国凑齐的,虽然武器装备不错,扛着洋枪洋炮,但是在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上面还是有欠缺的,可惜的是清政府一触即溃,甚至逃离北京,要是顽强抵抗,有机会击溃一部分联军,瓦解甚至战胜完全有可能。

综上所述: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不跑,而是在光绪帝的带领下万众齐心,有了兵力上的优势,加上新军的帮助,武器装备也没有劣势,民众的支持,这场战役清政府八成胜率还是有的。可惜,慈禧太后有着她自己的盘算,加上清政府当时确实已经摇摇欲坠,各地起义不断,民不聊生,或许是为了保存刚刚组建的新军这支新生力量,又或许觉得清政府完全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这才是慈禧带着光绪逃离北京的真正原因。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7

其实清政府要是举全民之力气,特别是民间保卫力量如义和团等,基本就站了地利人和两大要素,加上本土作战,时间响应比八国联军更快,这是天时。八国联军根本没有胜算可能,所以,输就输在清政府无心恋战。心里上就已经输了。

8

如果让汉人领军抵抗,胜算是百分之百,毕竟劳师袭远,乃兵家大忌。

鞑清统治者,防民之心,甚于防寇。这才是它们最害怕的,它们害怕百姓超过洋人。

9

胜算还是有的,八国联军区区几万人,虽然有枪炮,单兵作战能力强,但是如果满清政府能够组织有效的抵抗,使用适当的策略还是可以战胜八国联军的,怎奈大厦将倾,政府腐败失去军心民心,竟然出现百姓给侵略者做向导的荒唐事,可以说是失民心者是天下的典型案例。

我们假设一下,为什么说满清有胜算呢,有很多办法,

比如说坚壁清野,全民皆兵,把侵略者深陷人民的汪洋大海中。人海战术弄死他们,创造各种机会近身肉搏。

比如组织八旗敢死队,白天阻击八国联军,晚上骚扰攻击侵略者大营,24小时不让洋人睡觉,打死一部分,折腾死一部分。

比如使用传统兵法妙计,火攻,火烧连营,水攻,淹死他们,包抄射箭射死他们,山上扔石头木墩砸死他们,水里下毒下蒙汗药。

比如美人计,征集全城妓女“攻陷”他们,糖衣炮弹送酒送肉腐化他们,送钱送金银收买他们,花再多钱也用不了四万万两白银啊。

组织直隶各地武装抵抗联军,胜者汉人封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量中华之人力,灭万国之来敌!

10

公元1900年,彼时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想倚仗有“神功护体”的义和团,与西方的列强们来一场硬碰硬的比拼,就这样,慈禧太后霸气的向11国列强宣战。

但,慈禧怎么也没想,前一秒还有“神功护体”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成员们,一遇到列强的枪炮好像“失灵”一样。慈禧只能带着光绪仓惶出逃,并将此次出逃美名“西狩”。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当时清政府在面对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全力抗击,有获胜的可能么?

先给出答案,如果慈禧不逃的的话,一成胜算都没有,还好慈禧跑得快不然真的要殉国了,而且是很悲壮的那种

慈禧在带着光绪逃跑之时,北京的外城已经被攻陷,八国联军正在攻打内城之际,当时已经有一些流弹都掉到紫禁城中,慈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八国联军彻底占领北京之前逃出。因为这一切发生的十分突然,慈禧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慈禧出逃的路上可以说如丧家之犬一般。

由此可见,如果慈禧不跑留下来全力抗击的话,真的很有可能要殉国,毕竟当时外城已经攻破,都打到内城来了,早就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了。

而且慈禧如果留下来,那么她的下场会非常惨,基本没有活命的希望,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 其一、慈禧已经惹毛了列强

因为慈禧的纵容,才走呢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的行为,可能几个洋人和几座教堂还不至于让列强们要痛下杀手。主要还是在于波及到了列强们的租界和使馆,连当时德国驻清公使克林德都被枪杀了,这显然惹恼了列强们,再加上霸气无比的宣战,盛怒之下的洋人对慈禧痛下杀手也不无可能。

  • 其二、慈禧已经不符合列强们的利益

清朝之所以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现状,是因为清朝这块蛋糕太大了不好分,加之列强们每个都想分一杯羹,多方相互牵制而形成一种诡异的平衡。所以列强们需要一个听话清政府,这样子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利益。显然,之所以酿成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主要的原因便是慈禧“不听话”了,这与列强们的利益相驳,需要换一个听话的人上来

不过,慈禧逃了,而且直接跑到西安去了,这让八国联军有些鞭长莫。并且经过这一劫难,慈禧变得“听话”起来,答应了八国联军所有赔偿要求,这才得以逃过一劫。

所以说,如果八国联军侵华中,慈禧宁死不逃,那么在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后,盛怒之下的八国联军肯定会除掉慈禧,然后,再换一个听话的,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而替代慈禧成为清朝新代言人的便是光绪皇帝。

首先第一点,光绪皇帝相比慈禧而言,更加开明,没有慈禧那般守旧、迷信。甚至相信义和团有“神功护体”可以对付西方列强。而且,光绪皇帝比较亲近西方文化,这点我们从光绪搞“戊戌变法”便可以看出来,就这点论,光绪皇帝与列强们算是有一定的共同语言。

其次,说了大家也别不高兴,光绪皇帝属于志大才疏之人,且政治手腕一般,这点我们从他与慈禧的斗争中便可以看出来。如果真的光绪上台了,也未必有慈禧做得好,极有可能把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推向更深的深渊之中。

光绪执掌之下清朝西化,西方列强趁机进一步进行贸易与文化输出到清朝,使之更加符合列强的利益,清政府最后一丝底蕴将完全被掏空。并且光绪水平真的很一般,也无法使清朝强大起来,如此一一来清朝也只是列强板上的鱼肉。

随即清朝内部陷入更大的矛盾之中,继而引发更大的危机,最终提前覆灭

欢迎关注@像素说 ,了解更多精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