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874年上书同治皇帝的奏折中,首先提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可见在当时李鸿章是属于当时对时局十分清醒的那一部分人。无论如何,李鸿章能成为晚清首屈一指得人物,与其能力是分不开的。
苏州杀降
李鸿章是读孔孟之道成长起来的读书人,而太平天国凡到之处无庙不烧,去颠覆那时读书人的信仰,用拜上帝教来蛊惑人心,所以那时读书人对太平天国是十分不耻的。从杀降事后,曾国藩来信夸奖李鸿章便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在读书人眼中是为洪水猛兽。更何况李鸿章的淮军根本无法完全控制投降的太平军,另外投降的太平军没有剃发,投降太平军具体人数也多有谎报,引起李鸿章的疑心,担心这些人是在给回归太平天国留后路,最终李鸿章决定先下手为强。
辛丑条约、马关条约
慈禧同十一国宣战 ,打不过被人赶出北京。想回北京,怎么办?和谈呗,于是,让李鸿章去和洋人和谈,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是风烛残年了,他完全可以推病不去,最终,他还是去了,他那时估计真的想的只是在为大清朝出一次力吧。遂有了《辛丑条约》。(慈禧同十一国宣战,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这些地方大员那个时候提出“东南互保”,就是不承认慈禧的诏书,这已经是等同于谋反了,但李鸿章面临和自己老师曾国藩一样的境遇 ,有推翻清朝的能力,却没有建立一个朝代的权威。说白了,他不知道中国该走那条道路,所以他最终选择再为大清出一次力,其实也就是再为汉人再出一次力。)
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严令北洋水师不许出战,而此时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刚亲政不久需要一场胜仗来巩固自己地位,几道圣旨催促北洋水师出战,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海战失败。海战失败后,其实陆战清朝还是有一战之力,李鸿章向光绪皇帝建议,不计较一城一地的损失,以国力拖垮日本。而此时的光绪只是一心求和。日本从唐朝就开始觊觎中国,他要是能把你吃掉,他会和谈?说到底,甲午战争已经打到日本的极限了。而光绪不肯听,只是一心求和,先打在谈,清朝便能主动的多。
慈禧任性一回,光绪任性一回,锅都李鸿章背了。
关于贪污
曾国藩曾经说过,我的精力十之三四都用在带兵打仗,十之六七都消耗在官场交际之中。在晚清官场你想办事太难了,见慈禧你要给李莲英银子吧?带兵打仗要和户部搞好关系吧?这些不都需要钱?李鸿章贪污是一定,但他把大多数钱还是用在做事之上的,翁同龢出任户部尚书之后,断了北洋水师的银子长达四年之久,李鸿章真要是有万贯家财,我相信他会拿出银子建设北洋水师的,北洋水师基本算是他一生的心血,他怎么可能看它蒙羞呢?就好像现在的一些企业家,眼看着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被人夺去、倒闭。北洋水师没了,心里最痛的应该是李鸿章,可他还要去和日本和谈。
有人说,李鸿章的后人有很多有亿万财产,我认为不奇怪。当大多数人家还吃不上饭的时候,人家就能接触股票到这些东西了。
后来李鸿章的墓被发现,发现陪葬品只有两样,一样是他的一副老花镜,另外一样是他常用的拐杖。
曾国藩、李鸿章在我看来都是伟人,没有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欲,去推翻清朝,引起军阀混战。可第三代汉臣袁世凯不懂这个道理,到底没有和平过渡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