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天国军队与辛亥革命军队比较起来,太平天国军队无疑是更强大的。太平天国军队当时轰轰烈烈,转战十数个省,人数最少也有好几十万。而辛亥革命当时虽然也有各种暴动,但起效果的,也就是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不但人数少,时间也短。可是辛亥革命很快就把清政府给推翻了,而太平天国战斗了十多年,却把清政府无可奈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太平军起义)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时候,朝廷军队还非常强大。而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朝廷军队已经变得十分弱小了。

这个说法并不是很有道理,尤其是清朝的八旗军,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腐败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反而在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时候,由于一些朝中大臣包括袁世凯等人积极训练新兵。因此,当时朝廷军队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增无减的。

革命军的力量不如大平军,先前的清军不如此后的清军,此消彼长,为何结果反而有那么大的不同?究竟是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呢?

我认为变化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民心。

我们先来看看太平天国运动时候的情况。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在南方的民间,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但在官僚地主阶层,以及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上,太平天国是不受支持的。

当时的官僚地主们,都把太平天国运动当山贼草寇闹事来看待,认为他们是“谋大逆”的大逆不道之人。他们称呼洪秀全为“洪逆”,称呼石达开为“石逆”,认为太平天国信奉的拜上帝教是邪教,是毒害老百姓的。他们把太平天国的人,看作是牛鬼蛇神,说他们是“长毛贼”。而且对太平天国所做的那些事情,极尽嘲讽。对太平天国实行“男女分营”,对洪秀全进天京以后当皇帝的那些事情,乃至对洪秀全对他儿子的教育,都极尽妖魔化。

(洪秀全画像)

地主官僚这么说,一般老百姓并不了解真相,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舆论对太平天国是极为不利的。

当时的清军确实已经腐败,其战斗力确实很成问题。除了僧格林沁指挥的军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外,其他清朝八旗军,完全不堪一击。不过地方官僚地主积极组织武装政权,和太平军作战。曾国藩组织了湘军,李鸿章主持了淮军,左宗棠左职了楚军等等。而太平军实际上就是被这些地方武装给消灭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照一般的情形,官僚地主组织武装力量后,接下来就是拥兵自立,割据一方。比如东汉末年,袁绍、刘表、孙坚、曹操等人都成了一方诸侯,国家也跟着分裂了。

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被扑灭后,这种情况却完全不存在,没有哪个地方武装拥兵自重。由此可见,清朝当时事实上是具有强大控制力的。

我们再来看看辛亥革命时候的情况。

我们也从官僚地主阶层的支持,和舆论导向两个方面来分析。

(辛亥革命)

当时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舆论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说辛亥革命是“谋大逆”,说他们是“山贼草寇”。就算那些思想守旧的保皇党们,他们也不这样认为。由此可见,舆论上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再来看看官僚地主们的态度,几乎没有人组织军队保卫清朝,连当时最忠实的张勋这样的人,和革命党人作战,态度也不是十分坚决。更没有像之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那样,直觉组织地主武装和革民党人作战。反而是名省的总督、巡抚,以及一些其他的武装力量,纷纷宣布独立,不受朝廷控制。

而清政府最后看到国家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下,不得不宣布退位,从此清朝走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那么,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只能说,是清政府自己造成的。

本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清政府在全国还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但是此后清政府的一系列不作为,把中国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地主武装,还是社会的其他阶层,对这个腐朽的政府都感到越来越失望,拥护他们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辛亥革命的力量看起来虽然很弱,但清政府就像一座濒临崩溃的大堤,只要轻轻一碰,这座大堤就垮了。

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清政府实际上是被自己给作死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辛亥革命》)

最佳贡献者
2

简单来说,是因为他们面对的形势大不相同,而且太平天国也没有几十万精兵。

清朝的统治集团是由满蒙勋贵和汉族地主、士大夫等组成的,太平军活动的地方全都是汉族地主的地盘,而太平军的宗旨就是“有田大家种”,打土豪是肯定的,地主跟他们合不到一块,而且忠君思想还在,自然而然都去帮满清政府。

满清勋贵倚仗的八旗兵早就废了,搞不定太平军,不得不下放权力,依赖汉族地主自行募兵,湘军、淮军、楚军这些就慢慢出现了。

太平天国的军队也没有几十万精兵,要真有这么多精锐,天京城外怎么还有清军两座大营呢?

不过太平天国的确给湘军造成了很大困扰,但当湘军、淮军等相继消灭太平天国、捻军等,并参与平定回疆、中法战争等各大战役后,汉族地主们已经成为清朝的顶梁柱,其领头者,就是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晚清名臣。

在八国联军侵华前,不论是这些领头大臣,还是底下那些士绅,大多还是忠于清廷的,但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中央发布命令要跟洋人死磕,李鸿章等人带头带头抗旨,搞东南互保;士绅们也逐渐对清朝死心,开始对革命党加以关注。

这一点,屡次失败的孙中山先生很有体会,他在《建国方略》中写道:“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耳······惟庚子失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八国联军侵华的一个原因,是义和团运动,这也是士绅对清朝态度转变的根源。义和团能够兴起,很大程度是因为官僚士绅的支持,甚至慈禧太后也推波助澜,但战争的失败,使得慈禧迅速低头,承若惩治反帝斗争,这在《辛丑条约》中写明了,清朝也做到了,光是支持义和团的官员遭到重处的就有100多人,凡发生义和团的地区一律停止科举考试5年。

在当时,科举考试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士人谋求上升的唯一通道,停五年?士人不满可想而知,整天读着忠君爱国的士人发现,原来这个君,也不怎么可爱。

尤其在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打击更上层楼,更多的士绅转身支持革命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新军中有了更多的革命党。因为废除科举后,有不少士人加入了南方新军(北方新军比较少招士人),他们不甘(本来能当官现在当大头兵)、年轻且识字(能够接受新思想),新军,越来越不像是清朝的军队了,偏偏清朝为了训练新军下了很多血本,他们可是清朝的精兵!

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去世后,继任者不善于平衡权力,汉族高官跟满蒙勋贵的联盟破裂,以袁世凯岑春煊为代表的新一代汉族高官在朝廷中逐步失势,满蒙勋贵想收回他们印象中被汉族夺走的权力。

这自然激起汉族高官的不满,尤其是在皇族内阁搞出来后,彻底不玩了,感情都是给满蒙勋贵打工?所以袁世凯复出后是在为自己谋利益,跟南方打打和和,不会为清朝卖命。

士绅们的支持在武昌起义后更为明显,武昌一声炮响,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北方各地纷纷起义,很多官僚士绅把辫子一剪,把牌匾一换,就成了民国官员,这也就是教科书上说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本来士绅们就是对清朝失望,而不是真的接受了新思想。

相比于对抗太平天国时期的汉族地主上下支持,辛亥革命时清朝可谓遭受双面反对,单靠满蒙勋贵的力量,连北方新军都指挥不动,怎么打革命军?

3

个人观点认为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从清朝自身方面讲首先长期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导致清朝国力衰弱,人民不满,其次,清朝八旗军队失去战斗力,无力再战,最后清王朝改革立宪失败,导致人民对清政府彻底失败。外部因素主要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新军拥护革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而清军能够灭掉太平天国主要清朝启用汉军将领,允许汉人武装团练,清军军事实力也不差,加上太平天国内讧,自我消耗导致太平天国失败。

我们首先看一下清王朝被只有几万人的辛亥革命推翻的原因。

一、清王朝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清朝国力日衰,百姓不满。

清王朝从康熙时期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就一直实行闭关政策,也就是不与外国通商往来,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中国无法吸取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中国慢慢与世界脱轨,这一做法也导致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落后,而最终清王朝被西方列强不断侵略,清政府的割地、赔款导致国家综合国力日衰,百姓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这慢慢导致清王朝的根基不稳

二、清朝八旗威风不在,失去战斗力,无力与革命党抗衡。

清朝初期,八旗军队骁勇善战,但是到了后期个个贪图享乐,吸食鸦片,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尤其是清朝满八旗唯一能打仗的将领僧格林沁战死之后,清朝的八旗更没有了主心骨,八旗子弟更加腐败堕落,最后到了马不能骑,弓不能开的地步,这样的战斗力根本无法与革命党抗衡。

三、清朝后期改革立宪失败,导致立宪派转投革命党,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在对抗西方列强中失败,这也导致了各知识分子提出各种方法拯救国家,分成了立宪派和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一开始立宪派占据上风,清朝也颁布了《钦定立宪大纲》,但清政府组内阁的时候确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匡为首的“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强烈不满和失望,使立宪派转投革命党,清王朝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四、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新军拥护革命导致清王朝加速灭亡

当时南方各省宣布拥护革命的时候,北方各省是支持清王朝的,但是号称拥有60万大军的北洋新军清政府已使唤不动,袁世凯为了窃取革命果实,为了当中华民国大总统拥护革命,清王朝的唯一与革命党抗衡的本钱没有了,这也导致清王朝灭亡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在看一下清军战败太平天国的因素。

清朝启用汉人将领,清朝八旗还有战斗力,太平天国内讧不断导致太平天国灭亡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高层开始堕落,并发生导致太平天国国力大衰的天京事变,东王被杀,北王被处死,翼王石达开带兵负气出走,天国的核心将领损失殆尽,虽然后期出现了陈玉成、李秀成这样的年轻将领,天国也一度中兴,但是自身而下的腐败堕落导致了百姓的不满,将士的不满,实力大减,而反观清政府这边启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还有江南江北清军大营,加上北方各省稳定,粮饷充足,后期保障也不错,那么从实力上讲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向清朝这边倾斜,所以清军打败号称几十万的太平天国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清政府被辛亥革命推翻是历史的必然,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清八旗子弟失去战斗力、改革立宪失败、袁世凯拥护革命抛弃清政府都导致了清朝的灭亡。而清军能够战胜实力强大的太平天国,是因为清王朝实力更强大,用汉人将领,允许汉人武装团练,清军八旗战斗力尚可,而太平天国这边高层内讧,实力减弱更给了清军可乘之机,最终太平天国灭亡!

4

其实很简单,辛亥革命是在太平天国的基础上推翻清朝的。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聚众起义,到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期间仅两年多的时间,如果不是在湖南碰到左宗棠会打得更顺。

1853年5 月8日,两万多太平军北伐,竟然一直打到天津附近,才被打败。

在太平军面前,清朝军队不堪一击,足见其已经腐朽不堪了。无奈的清朝,只好依靠汉人组建的军队对付清朝。事实上,太平天国是被民间的汉人军队~湘军灭掉的。历时13年的太平天国虽然被灭掉了,但是他造成的影响却十分巨大。

清朝经此打击,一日不如一日,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

1867年,湘军领袖曾国藩的幕僚,著名的“预言家”赵烈文说,清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并且,赵烈文这个神人准确的预估了清朝灭亡的时间。说清朝50年内必灭,果然44年后清朝就灭掉了。

赵烈文:“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一,清朝的统治基础被太平天国破坏了。

清朝的统治基础,是满族专政。清朝的政治权力掌握在满人手里,军队是八旗军队为主。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政府的汉人开始唱主角,汉人军队也替代了八旗军队的地位。

满清朝庭里,虽然满人的皇帝、王爷仍然把持大权,但是做事的已经全是汉人了。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才是清朝实权掌握者,满人完全就是混吃等死了。

军队方面同样如此。太平军每到一处,就摧毁那里的八旗军队。太平天国灭亡时,布置在全国各地八旗军队的体系,已经被毁得差不多了。八旗军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编的汉人军队。

沿海地带,清朝与列强交手的海军、陆军是曾国藩、李鸿章这一体系的军队。收复新疆的军队,是左宗棠训练、组织的军队。之后崛起的是袁世凯编练的新军。

二,清朝的政治体系被破坏。

太平天国所到之处,清朝的统治皆被摧毁。太平天国灭亡后,留下了政治真空。

由于清朝政府无力恢复这里的统治秩序,地方政府便自行其是,自行管理地方上的各种事务。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在政治上就脱离了清朝。

三,被满清压制的民族矛盾爆发。

清朝建立以后,对汉人的各阶层都是压制的,连士大夫们都不例外。

清朝以前,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

宋朝以前的朝堂上,大臣们是坐着议事的。宋朝的朝堂上,改为站着议事。明朝大臣是跪着议事,但是有自由的发言权,皇帝们被大臣喷的满脸唾沫星子的事情常有发生。

到了清朝,汉人大臣言必称奴才,是没有发言权的。连写个诗文、奏章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文字狱”临到自己头上,决策权就更谈不上了。

满人除了被国家供养,还可以方便的进入政府部门,升迁很快。各种官职要先尽着满人,剩余的官职才是汉人士大夫的。

朝堂上的决策,是满人的事情。即使汉人士大夫在朝堂上提出建议,也要满人点头才行。士大夫们因此对清朝是不满的,内心也是不认可的。

士大夫们对清朝尚且如此,处于下层的百姓对清朝、满人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民间一直把清朝看做是外来的政权,不认可清朝的合法性。明朝灭亡后,民间反清复明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口号之一,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正是太平天国对清朝的打击,才让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成为可能。辛亥革命,是压垮清朝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5

首先要说一下,辛亥革命能成功,最主要的是清政府已经把所有的路走完,大家对他彻底失去了信心。另外题主问题有个小问题,太平军哪来几十万精锐。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此时清政府虽然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暴露了其虚弱的本质,但是太平天国的实质还只是一次农民起义,并没有太多的新意,而且几千年的封建累积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转的,因此被清廷和地主阶级联手击败。

而到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失败了,连搞宪政,最后也是拿出个皇族内阁来糊弄人,这是把自身改革所有的路走完了。结果是连昔日的难兄难弟日本都可以骑在中国头上,列强更是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时全国民众的见识也已经不同往日,已经对世界时局有所了解。全国上下除了少数满洲贵族和顽固分子,其他的人都已经对清廷失望透顶,希望出现变革。因此武昌首义以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推翻清政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而且太平军只是几十万拿着武器的农民,大多缺乏训练,其中还有随军的家属,哪来什么精兵,看着人数不少而已。倒是辛亥革命里有不少货真价实的清政府苦心编练的新军,像湖北首义的第八镇、江苏的第九镇、浙江的暂编21镇、云南的第十九镇等等都陆续参加了革命,这些部队都是经过新式训练的正规军,真正的精锐。

6

1、太平天国有几十万兵不假,却绝对谈不上什么“精兵”,说到底只是几个人用教义煽动起家、并利用民众对鸦片战争以来清廷政策、尤其经济税收政策不满的情绪,而聚拢起的一支“怨兵”而已。这支“怨兵”因为正好处于时代更迭的特殊节点,加上恰好有诸如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这样有能力的战略战术领袖,因此较此前的民变队伍显得更有战斗力、更“正规化”,但仍然是一支起家时几乎没有正规军事血脉的草莽队伍:被公认为太平天国前期最翔实情报集的《贼情汇纂》中有传记的太平天国领袖165人(“首逆”8人和“剧贼”157人)中,确认有过正规军事阅历的只有燕王秦日纲(退伍兵)、豫王胡以晄(武秀才)、水五副将军刘满(即刘远达,原清军绿营被俘下级军官),甚至曾经是“贼寇”即天地会或其它反清势力人物的也不算很多,比较著名的有靖胡侯林凤祥(广东天地会众,负案流亡广西)、冬官正丞相罗大纲(两广天地会水上武装“艇匪”首领之一)、殿前丞相罗琼树(罗大纲族兄)、殿左五检点吴如孝(罗大纲在广东时的天地会搭档)等几人而已,绝大多数在加入太平军时是普通民众,如工人(杨秀清烧炭工、宾福寿木匠)、书生(何震川秀才,韦昌辉捐监生,洪秀全冯云山等童生)、文员(罗宓芬会计、黄玉琨讼师,卢贤拔代写书信)、商人(周胜坤、吴可亿开当铺,唐正财水上木材商)、农民(石达开富农,李秀成贫农)、诸王亲眷(这个不多说了,一堆一堆的)甚至未成年人(陈玉成),他们是在长期战争中逐步摸索出军事经验的,所谓“精兵”是被打出来的,但于此同时清军一样也“打出来”了,而且因为军事体系更成熟,“打出来”的军队也更有战斗力,前期最精锐的太平军在野战中一般能轻易击败数量相当的清军主力,后期即便前者人数多几倍也往往是败方。

2、太平天国存在行政、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巨大缺点,看似占领区很大,但实际上往往只控制了城镇据点,对乡村控制力很弱,招兵主要靠裹挟,后勤主要靠“科派”和“打太平先锋”(说穿了就是抢),且各部自成后勤体系,打起来饥一顿饱一顿,缺乏持久战保障。不仅如此,当时已经是冷热兵器混用时代,清军作为政府武装不但能更方便获得新式枪炮和弹药供应,而且旧式武器也能做到量足、质量相对好,尤其是制式化,而太平军只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火器质量参差、式样杂乱,弹药多为土法上马,“有硝无磺”,射程和穿透力远不如制式化武器,在某些特定战役(如雨花台和苏州战役)看似洋枪洋炮比对面清军还多,实际上只能“听个响”,曾到访天京的英国船长吴士礼曾评价天京太平军的洋枪“质量低劣,来复枪膛线都磨平了,是奸诈的走私犯兜售的次品,对使用者的威胁比对敌人更大”,雨花台之役,号称十几万的太平军看似洋枪洋炮甚多,打得噼里啪啦,但对面的湘军依托长江-秦淮河后勤线,通过粮台后勤系统源源不断地把看似落后一两代、但制式化且质量可靠数量有保证的枪炮弹药送到雨花台前线,结果是李秀成猛攻46天不下。

3、太平军不但质量不如后期的湘淮军和洋枪队,甚至数量也并不占很大优势。太平军为虚张声势习惯“二千五作一万”,即成四倍夸大自己兵力,扫北太平军“九个军二万余”,但就连许多自己的将士都以为有十万兵力(因为兵册就是编了十万人的),雨花台之役湘军最初抵达前线的陆军一万六(的确是“精兵”),太平军号称十三王十四万人,按照“二千五作一万”来计算也只有三万五上下,且太平军后期家属随军、官多兵少,实际能上阵的人数不比湘军多多少,且四十多天里湘军不断快速补充增援,后期双方兵力就更接近,攻破天京时湘军围城号称八万,实数也至少有五六万人(除了湘军围城的还有少量八旗和绿营兵),而围城里的太平军据李秀成等叙述,已经只有几千人尚能一战了。

4、与太平军不同,辛亥革命的主体是清朝正规军——新军,武昌起义和攻破南京的主力,是北洋六镇以外训练和装备程度最好、编制最正规的新军第八镇和第九镇,滦州起义等的骨干同样是新军,而开战后不久清朝海军也倒戈了。新式陆海军是清末朝廷最重要的国防主力,他们倒戈变成民国军队,此消彼长,而新军主力中的主力——北洋六镇,除了由原近卫军改编的第一镇尚不好说外,其余五镇听命于趁火打劫的袁世凯,只能依靠巡防营(旧绿营和勇营改编的半正规军)之类武装的清军反倒成了“非正规军”,这还打什么仗?蒙哥马利曾经问杜聿明“淮海战役你的兵更多,为啥打败了”,杜答“我的兵都跑对方那边去了”,辛亥革命就是这么个态势,清军最精锐的是新军,但新军一小半直接变成了革命军,一多半被袁世凯掌握,清朝只剩一个空架子,不倒才怪。

7

清朝政府不是让辛亥革命推翻的,是由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阀,逼迫溥仪退位。

虽然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但他实实在在是一个关键人物。

如果袁世凯支持清庭,辛亥革命不会成功的。

辛亥革命发动一场“武昌起义”就能推翻盘踞了200多年的清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辛亥革命的时候,帝国主义成功拉拢到了袁世凯,采取了一个中立的办法,实行了总统制。在1915年的时候,袁世凯称帝了。

这也意味着清朝虽然灭亡了,辛亥革命也没有成功。

清朝编练的新军只有5个具有战斗力的武卫军。

在庚子之变之后,这些武卫军基本都被八国联军给消灭了。

只剩下袁世凯所率领的武卫右军,直到辛亥革命的时候,能作战的只有袁世凯统领的军队。

袁世凯野心很大,在他内心中也有一个王朝之梦。自然不会支持清王朝的。只有北洋军的清朝最终没能抵挡住,只能遗憾让位了。

太平天国时期,清朝虽然战斗力大不如前。

但是清政府有能力的将领还是很多的。曾国藩,左宗棠等等,并且当时清朝以前赖以生存的八旗军队没落了,但是靠汉人将领还是形成了一股战斗力可观的军队,例如湘军。

太平天国运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只是洪秀全本人不得志想满足个人欲望的一次造反。

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是其中一个,其它还没有格据自强,而是流动节劫掠。

没有争取知识阶层的支持,没有长远的政治旗帜,总之一句话,洪秀全之流局限性太大。

太平天国失败是从内部分化瓦解的,贪污腐败堕落,贪图享乐,没有远大政治目标。

太平天国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没有一个普惠众生的理念!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汉人集团,编练招募的汉人军队湘军,淮军,力挽狂澜。

一次次阻击击溃太平天国部队。

洪秀全部队信奉基督教,一度让西方列强产生好感。

他们找到洪秀全谈合作,要求洪秀全承认之前和清朝签定的条约。

洪秀全一概不承认,还要求外国教士见了他要跪拜。

还杀了不少传教士,英法一看这哪里是基督教,又得不到什么好处。

立刻调转枪头,支持清政府联合满清镇压太平天国。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失败是在所难免。

8

严格意义上来讲,清朝并不是被革命党人暴力推翻的。

单纯的从军事角度而言,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南北和谈结束民国1912年元旦建立,革命军就没有打过几仗,以革命党为核心的军事力量都没有几支,其所占据的地盘远远无法同太平天国相比。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民国之共和政府,实际上是清王朝新政玩脱以后,革命思潮影响下的军阀产物,而非实际意义上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实权政府,太平天国虽然进入天京之后快速堕落腐化了,但好歹人家组织成分清楚,一路斗地主抗清妖抗到底的,中途就没有妥协过。

清王朝的灭亡,并不是革命党军事力量强大,武力平推清军,而主要有时下面这个几个原因:

其一,庚子事变后,清王朝中央政府威信扫地,老佛爷跟光绪从西安回京以后,已经有点控制不住地方政府了,先是东南总督们在战争中结成同盟,与英美帝国主义结成“东南互保”,完全至清廷中枢于不顾。

等到战争结束,中央与南方政府虽然没有分道扬镳,但南方各省的军政事务已经趋于独立了。此种情形之下,清政府中枢最顽固的保守派都知道不变法是不行了,于是在1901年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相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

然而,变法不是续命药,而是催命符。

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不仅涉及到了内地,连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都开始推行。虽然接近10年的变法改革,因为行政系统的问题(官员问题),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但是却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在政治上,最著名的就是设立咨议局,资政院等新机构。虽然当选的议员是清政府上流阶层的统治季节,但这些人大部分接受过新式教育,而且很多都是海归,所以这些人已经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当然,这时候他们的政治态度倾向于立宪派。可他们接受过西方民主思想,至少传统皇权不可侵犯的观念被打破,这些人成为了辛亥革命中各省独立的地方政务的重要组成者。

同时,清政府在地方上进行自治改革(实际上南方的督抚跟自治没什么区别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南方纷纷宣告独立的原因,大家其实早就对清王朝没有什么留念了。

在经济上,中央建立了一个负责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专门机构——商部。它的职能是联络官商、沟通民情,促进工商业。奖励民族工业,一方面鼓励商人在国内发展工商业,另一方面清政府自己也办官办企业,这些措施最直接作用是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使得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即就倒向了资产阶级革命咯。

在教育方面,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度,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而这些新式学堂,却成为了革命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而留学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西方,回国之后二话不说就投入革命的怀抱,这肿么破?

军事方面就更坑爹了,废掉了绿营是应有之意,在全国编练新军也应该,但问题是,新军的编练不是由中央主持的,而是各省自己练,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怎么来的,不就是这十年练兵给练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基本都是留过洋的,起码也是去日本深造过的,跟以前大字不识的旧军官完全不一样,如此一来,革命党的思想在军队里就更容易传播了。在南方,地方官员往往对革命思想的传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真的去攻占衙门,地方政府完全就一副听之任之的样子。

综合起来,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进程所推动的,整个社会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都想要变,虽然还没有想到朝哪个方向变,没有想清楚走什么路,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先终结了清王朝再说。所以武昌起义整个导火索一点燃,帝国的大厦轰然坍塌,都不带一点余波的。

而清廷在北方,唯一可以倚仗的军事力量,北洋六镇,也成为了袁世凯政治博弈的筹码。

再反观太平天国,它的敌人不止清王朝一个,清王朝实际上也扛不住太平军,它真正的敌人地主阶级,但是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里没地的都是读不起书的,屁股坐那边还不清晰么?虽然清王朝腐朽堕落,但地主的利益是能保证的,而太平天国不仅要你的地,还要你的命,所以这个问题完全不用选。


瞎写一通,大家凑合着看,如果看起来还成,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吾国吾史”也是极好的!

9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我认为辛亥革命几万人的起义就使清朝灭亡,而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起义没有灭亡清朝,是在于人心。

历史,很多时候看起来是政治人物的选择,实际上是每一个人选择的结果,当大多数人做出了一个选择的时候,历史就朝着那个方向去了,这是潮流,没有人能够改变的了。

对此,我们可以对比看几个一出起义就造成天下大变的案例

案例一: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发生于公元前209年,过程基本大家都应该知道,就是900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结果耽误了行期,按秦律当斩,当时反正去了也基本是死,所以就造成了这900名戍卒首领陈胜吴广的起义。大泽乡以起义,全国就都跟着发动了起义,直接后果就是秦朝在这次大起义中灭亡。

虽然现在很多人给秦朝翻案,说秦朝的律法没有那么严格,但是我认为秦朝律法确实残酷,不然当时也不会有“天下苦秦者久矣”的说法,为什么一下子这么多人会起来造反?原因就在于,人们不愿意选择秦朝,为什么不愿意选择秦朝?活不下去了,为什么活不下去了?还是那句话,“天下苦秦者久矣”。

案例二:绿林赤眉起义

实际上,在王莽新朝建立以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终失败,造成了绿林赤眉起义,这场起义声势浩大,王莽的新王朝也覆灭在了这次大起义中。

案列三:黄巾军起义

黄巾军起义发生在公元184年,由黄巾军首领张角酝酿多年后发动,一时间天下到处都是黄巾军,中央政府无力围剿黄巾军,最后在各地诸侯的努力下才剿灭了黄巾军,但是经过这次起义,东汉政府已经名存实亡,东汉实际上也是亡于这次起义。

案例四: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发生于元朝末年,由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在这次起义中,后来崛起了朱元璋、陈友谅等势力,虽然红巾军没有推翻元朝的统治,但是在这次起义中崛起的朱元璋、陈友谅等人最后成为了推翻元朝的主力军,元朝也实际是亡于红巾军起义。

案例五:明末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可谓是声势浩大,在这次起义中,崛起的主要势力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后来李自成直接推翻了明王朝。如果看过影片《大明劫》的朋友,应该对其中孙传统的一段话记忆深刻:为什么他李自成能够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却一回都输不起?因为人心,人心就是粮食。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跟着李自成造反?因为明朝失去了人心。为什么李自成的部队经常被打光,但是为什么又能重新崛起?还是因为人心,人们愿意跟着李自成造反。

那么,最后回到我们的问题,我们看一下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山西、山东、甘肃等十五省宣布独立。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下,整个清朝,在中原地区就只有河南和直隶了,当时的东北由于日俄战争,已经是日本和俄国的势力范围,台湾割让给了日本,实际上清朝的地盘已经所剩无几了,可以说全国的大部分人口和经济都背叛了清廷。

如果换做太平天国时代,朝廷无力剿灭起义,可以依靠地方私人武装,如湘军,这次他们也想到了私人武装,袁世凯,北洋新军实际上是袁世凯的私人军队(由他控制)。于是又启用了袁世凯,但是袁世凯不是曾国藩,曾国藩不能控制清廷,而袁世凯可以。于是南北议和,最终清帝退位。

看出情况了么?和之前的几次灭朝级的大起义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共同特点就是,一次起义,天下响应,狼烟四起。

所以,清朝的灭亡在于人心。那为什么太平天国没有灭亡清朝呢?还是在于人心。

首先,当时的清朝并没有完全失去人心,至少还有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清朝遮风挡雨,建立湘军、淮军等军事集团,为清朝剿灭起义。

其次,太平天国没有学会获取人心。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虽然没有前几次的大起义那么获得全国各地的响应,但实际上当时全国各地发生起义的事件也不少,尤其是捻军起义。但是太平天国的领导层没有学会获取人心,在定都南京之后就失去了进取之心,酿成了天京事变,可以说,天京事变的发生不要说获取人心,就是太平天国内部的人心也涣散了。

所以在我看来,太平天国没有成功还是在于人心。既没有得天下人之心,也没有凝聚自己人之心。

综合以上也能看出,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实际上全国的民众对于清廷早已失去了信心,人们早已不信任这个政府,早已对这个政府失望透顶。历史表面上看起来是政治人物的选择,但实际上是每一个具体的人的选择,正是每一个具体的人的选择,才变成了一个趋势,这种趋势没有人能够逆转。

10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任何事情,咱都不能瞅表面,如果光瞅表面就能解决问题,要俺这种废口舌的也就没用了,就没俺啥事了,俺只能冲老天爷傻乐了。

满清能够统治咱大华夏小三百年的历史,这必然有他存在的道理。纵观满清的整个统治,他不太平,每一个时期都有造反的,但都没有成了气候,那么这道理在那呢?

哎!这道理就是今天题主说的这问题。今天咱就借着题主这一亩三分地,咱就把这事分析分析。

分析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瞅着声势浩大,满清二十二个行省他独独就占了十八个,这还是经过十四年的鏖战,这才拿下来的,也算是兵强马壮,兵多将广吧!

但就是这几十万大军,愣是被满清给灭掉了。当然太平天国他自身也有问题,但这不是咱今天所要说的事,咱先搁一边。

反观辛亥革命,这要是算起来,军队不多,这还是满清培养的新军武装起来了,也就是几万人,但几乎就是一夜之间,满清的十八个行省这就脱离了他的控制。

哎!有些人就奇怪,这人数少不说,时间也短,这一家伙就取得了太平天国十四年的打拼,而且太平天国没有办成的事,最后咱辛亥革命就把满清推翻的事就给办成了,咋就这么顺利呢?

要俺说,这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咱大华夏一直在说,这老百姓是水,朝廷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是道理所在。

话说满清他整个统治阶层是由满人的贵族阶层和咱大华夏地头上的官僚地主阶级所构成的。

如果这两个阶级一直捆绑在一起,那么满清的统治基础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当年太平天国,虽然占据了南方,有实力和满清抗衡,但他的核心却动了官僚地主阶级的蛋糕。

毕竟他的口号是“有田大家有一起种!”,您就说吧,全天下的土地这都开垦了上下五千年了,哪有多余的,全都是有主的。

所以这就面临一个打地主的局面,好吧,太平天国瞧不上官僚地主,官僚地主更加的和太平天国不对眼,在加上咱教育了几千年的君为臣纲的大道理,摆在那里。

那么官僚地主这就很自然的去帮助满清,过去这个阶层掌握着舆论的导向,毕竟那会啥宗族的族长,十里八乡有头有脸的人都是这帮人,而那会消息也闭塞,所以话语权是在他们的手里。

这太平天国这就成了长毛贼,啥洪逆,石逆的这就都有了。

那么最终的结果咱就看到了。

为什么太平天国会被灭掉呢

其实这时间点上,要是凭借满清自己个的实力去灭太平天国,压根就不可能。

毕竟他们那八旗子弟在康熙的手上就已经被废了,架个笼子遛个鸟,找根草棍拨个蝈蝈或者蛐蛐,这他们在行,让他们打仗?拉倒吧!

再说这都过去了多少年了,搁太平天国的时候,那就更废了,满清自己个挑挑拣拣就只剩下一个曾格林沁带着蒙八旗外加一部分满八旗,这还成,其他的这都不成。

满清自己个都说了曾格林沁是他们最后的长城。但一个人想撑起一片天,这压根就不现实。

所以在消灭太平天国的战场上就出现了,压根就不属于满清正规军的湘军、淮军等等,这些个乡勇。

其实说到底这些个乡勇,就是一股子强大的武装力量,而这股子武装力量恰恰就掌握在了地主官僚的手里边。

而满清的统治结构是满人贵族和咱的地主官僚,而军队在满清小三百年的进程中,满人自始至终掌握着军队,八旗就不说了,这不还有绿营,绿营的头头脑脑那都是满人,汉人就上不了手。

而满清的军队就这俩是正规军,其他都不算,基本上是有事了,召集起来,这召集起来的军队,满清压根就不负责养活,这没事了,就必须就地解散,这就是乡勇的雏形——团练。

这种形式的军队打嘉庆的时候,就开始流行,毕竟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到了嘉庆的手上,真心没啥战斗力了。所以才出现了团练这种怪模怪样的军队制式。

你说这团练是私军吗?是!但他是军队吗?不是!因为有事了,他们就出来了,没事了就不见了。

但太平天国这么一弄,团练变成了乡勇,这军队和团练有了较大的变化,军队的数量不仅比地方团练多,而且这军队的结构,是亲戚朋友,宗族关系所组建出来的。

打这里起,地主官僚算是进一步的掌握了军队。

但太平天国的时候,满清的控制力还是有的,不然曾国藩在完成了消灭太平天国之后,就宣布解散了湘军。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会问:“这时间点上了,满清为嘛还有控制力呢?”

控制力

其实这也不奇怪,这时间点上,咱大华夏子民确实也看到了,咱的落后,所以各种各样的思潮都有。

有灭洋扶清的,有锐意改革的,有思想保守的,有干脆一家伙把满清推翻重来的。

大家伙意见也不统一,都想试试自己的想法,所以满清的控制力还是有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啥事的话,这乡勇又会像之前所谓的团练一样,面临一个就地解散的结局。

但随后战事又起,这不淮军就没有面临这样的结局。

最终汉人就掌握了军队。

这不后来,慈禧来了个万国宣战,跟着八国联军入侵,接着李鸿章联合南方督府和老外弄了个东南互保协议。

吓的慈禧带着光绪往云南跑,打北京城出来,还特意化了妆,让慈禧结结实实的感受了一把,民间的疾苦。

这路上有婀娜奉承的官,有把慈禧但要饭的赶出自己地界的官。她这运气好,总算是到了云南。

从这里,咱不难看出满清的控制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那么到了慈禧死了以后,咱再看满清整个朝局,因为慈禧为自己着想,还想着能掌权,所以扶持了一个三岁的溥仪上去。

整个满清就没有了一个能压制满清勋贵的人出现,所以他这里就乱了。

而且,在民间大家伙都开始进一步的接触到了外边的世界,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

这都被大鼻子欺负了多少年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也得到了验证,所以大家伙认为这满清该走向灭亡了。

所以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哪怕是一点好火星子上去,那也是燎原之势,所以最终一夜之间满清就走向了历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