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不少人试图给赵括开脱?

为什么不少人试图给赵括开脱?

2020-07-22 03:55阅读(66)

为什么不少人试图给赵括开脱?:赵括的成名之战就是长平之战,不过这个成名要打双引号的,因为他是以惨败出名,而且还出了一个老少皆知的成语,纸上谈兵。长平之:

1

赵括的成名之战就是长平之战,不过这个成名要打双引号的,因为他是以惨败出名,而且还出了一个老少皆知的成语,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赵国士兵被活活坑杀四十万,作为这场战争的统帅,赵括无论怎么洗白他也脱不了干系,他就是要对这场战争的失利负主要责任。至于现在经常看到一些为赵括翻案的文章,我想主要是时代的进步,人们接触的各种知识、观点鱼目混杂,尤其是现在的网络非常发达,接触的东西数不胜数,对历史上发生的人或事有一些独特的观点很正常,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如果强行黑白颠倒,那就是世界观有问题了


我们回过头来看,赵括是如何将一副好牌打烂的,公元前260年,赵军与秦军在山西长平一带对峙,当时的秦军主帅是白起,而赵括则是赵军主帅,我们再来看看双方的兵力,秦军45万,赵军40万,秦军人数稍占上峰,但是要注意的是,也仅仅多出5万,但是最后的战争结局是,赵军惨败,基本无一生还,而且作为统帅的赵括也被乱箭射死,而秦军大获全胜,这种一边倒的结局是很不可思议的。


其实,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秦军并讨不到半点便宜,而且秦军距长平千里之遥,属于长途奔袭作战,这是兵家大忌,秦军此时最有利的作战方式就是闪电战,可是当时的赵军统帅是廉颇,他看的很透,那就是拖死秦军,廉颇采取了坚守战略,事实上这一招非常有效,很快秦军就出现了粮草不济,士卒伤病无法及时医治等不利情况,当时的秦将王龁非常着急,可也没有好的办法,他只有飞鸽传书,向秦国国内汇报战况。

当时的秦国臣相范雎了解情况后,用了一招四两拨千斤之计,轻松换掉了廉颇,并设计让毛头小子赵括上位,接下来的战争形势开始不利于赵军了。


赵括上台以后,全盘改变了廉颇的坚守战略,并换上了自己的亲信,选择主动出击秦军。由于秦军得知赵军主帅已换,秦军也悄悄换上了名将白起。白起是何等精明人物,他知道赵括论战谈略,在嘴巴上讨点便宜还行,可是真论打仗,这家伙还是没有什么实战经验。

在赵括主动出击秦军的时候,白起故意佯装失败,向赵军示弱,赵括果然上当,认为秦军没什么可怕的,不堪一击,其实这只是假象。

当赵括派出主力准备同秦军来一场大决战的时候,秦军的厉害让赵括见识到了,秦将白起巧施奇兵妙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前后不能兼顾,秦军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包围战术,赵军逐渐没了水和食物,饥饿难耐,军心出现浮动,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突围,四次突围均告失败,赵括也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军得知主帅已死,更是军心不稳,纷纷投降秦军,最后秦将白起把他们全部坑杀了。消息传到赵国内,举国震惊,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这场战争,通过司马迁的史记我们应该很清晰的看出,完全都是赵括自持熟读古代兵法,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最终导致这场战争的失败。

如果我们硬要找一个替罪羊来洗白赵括,那也只能是赵王,正是他临阵换帅,不相信老谋深算的廉颇,换上了不知战争深浅的赵括,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2

赵括被黑了两千多年了,甚至会“遗臭万年”,就因为那个成语“纸上谈兵”和赵国任谁也打不赢的长平之战。这里我也想替赵括鸣几句不平,我觉得:赵括是有过,但罪不至此,我想提两个问题:

1.赵括那个时候用“纸”吗?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没有提到“纸上谈兵”这四个字?

2.长平之战,赵括当然打不赢,请问换谁能打赢秦国?

纸是西汉出现的,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真正广泛使用得到隋唐时期了吧?最起码战国末年还没有使用纸吧?“纸上谈兵”这四个字真正出现是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

到底是谁把“纸上谈兵”强加到赵括身上的?为什么要加到赵括身上?

很显然,长平一败,赵国45万大军全军覆没,20万降军被坑杀,造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围歼战。好嘛,这个时候,人们的同情心来了,为赵国惋惜,同情死亡的士兵。赵括自然成了罪魁祸首,受千夫所指

赵括真的一无所能吗?

赵括也并非一无所能,他也曾跟着自己的父亲赵奢东征西战,军事素养还是比较高的,只是他太缺乏实践了。试想,赵王虽然昏聩,也不至于把事关国家生死的大战指挥权交给一个白痴,赵括到了军中之后,缺乏斗志的赵军一度精神振奋。即便在突围的最后时刻,赵军也并没有乱成一团,依旧有条不紊,其统军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白起感叹:赵括不死,将来必成秦国大患。

命运对赵括残忍的是:他一出道,就遇见了征战一生从无败绩的战神白起;就挑起这样一个任谁也挑不动的担子。对比白起,他的经验太过匮乏,对战场瞬息万变的应对能力远远无法和对手相比。

廉颇能击退秦国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人们对老将军诸多好感。可是,廉颇之前被王龁连连击败,不得已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试图耗死对手。廉颇如果对阵白起,胜算更不高吧?长平之战打到那个份上,赵国又是秦国统一路上最大的拦路虎,秦国会知难而退吗?不会,秦国已经举全国之力支援长平之战,这种情况下,赵国能扛得住?

命运和赵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在错误的时间去做一件无法完成的事,偏偏又遇见最不该遇见的对手!

那么,好吧,你们挖好的坑,我来跳;你们制造的锅,我来背。只是,将这样一个年轻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是不是对他太过残忍,太过不公?

3

我就是试图给赵括开脱的那类人。

从宋朝开始,黑赵括的越来越厉害啦!直到今日大家一说到长平之战,就想到赵括的纸上谈兵,然后就一个劲的黑他,说他无能愚蠢,狂妄无知之类的,把长平之战赵国兵败的锅全部给他扣上。

但多读书,多思考,就会发现赵括和很多人嘴里的不一样。

1.赵括可不是单单面对的是白起,还有一个王龁。没换帅前王龁可是把廉颇按在地上摩擦的,搞得廉颇只能坚守,但是还是丢失了很多阵地。

2.被白起包围后,在后勤断了的情况下,坚持46天,而且军心还是没乱,就说明赵括还是有能力的。

3.长平之战,秦国也是伤亡过半,这里面大部分是赵括率领的赵军造成的。就是说秦国在粮食充足,秦将士比赵国多15万的时候,赵括还能拼掉白起的一半秦军。

所以,论带兵打仗能力,廉颇<王龁<赵括<白起。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赵王,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使得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在长平之战中起到效果,赵国的外交烂的一塌糊涂。

当赵军被围时,秦国这边秦王都亲自出面,征发15岁以上的男子前往长平,而赵王还在邯郸一点作为都没有。

后勤更是不行。秦国的粮食可以从关中直接走水路直达长平秦营,反观赵国这边,还要越过太行山等交通不便的道路。

所以,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全国上下团结一致。赵国一盘散沙,赵括太难了,初次带兵,还要面对已经把其他五国各种花式吊打的战神白起。

所以替赵括开脱,不是说他兵败没责任,是替他的才能开脱,他不是无能之辈,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赵括的高度应该是堪比后来秦国的王翦一样高。

4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有时候做错事,死不认错,想法设法的为自己找借口,来证明这件事不是自己的错。这种经历是很常见的,反正我曾经是有过这种经历的,我也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和事。

能为自己的错事开脱,就能为赵括开脱。

至于为赵括开脱的原因,我也不知道。

我曾经也看过那些给赵括开脱的人列举的理由,比如把锅丢给赵王,长平之战谁打都是输,吹嘘赵括带兵厉害,灭了秦军几十万或者干脆说那时候没有纸,怎么会有纸上谈兵。

把锅甩给赵王,这个理由还能理解,赵王确实很大的责任嘛。其他的那些理由,要是码字去反驳,纯属是浪费时间,完全没那个必要。



简单说说赵括吧,现在都用纸上谈兵来形容他。这并不是说他是草包,就是说他用兵不灵活,中计兵败身死。

对于赵括带兵方面的能力,他的父母,蔺相如都不看好他。

这里面最有说服力的当然是他父亲马服君赵奢了,之子莫若父。

赵括之母不认同赵括,一方面肯定是听赵奢评价过赵括,另一方面是看见赵括的统兵风格与赵奢完全不一样。赵奢是与兵同乐,赏赐都分给手下,与手下们一起吃吃喝喝。赵括就完全相反,官威十足,得到赏赐忙着给自己买车买房。这就不是名将的作风。

蔺相如反正就是看不上赵括。作为赵国良相,他没道理胡说八道诬陷同僚的儿子吧。

他们比任何人都有说服力,现在人的长篇大论也比不上他们的一句话。



我不知道赵括为什么要选择主动进攻。难道我看的《孙子兵法》是假的?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赵军兵力不如秦军,为什么要主动出击?难道看的不是同样的兵书?

有人会说,这是赵王要求的。《孙子兵法》还有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白起知道邯郸之战赢不了,无论秦王怎么催促,他就是不去,虽然他下场凄惨,但没有任何人质疑他的军事能力。

廉颇在长平之战防守秦军,无论赵王怎么催战,他就是不出兵。当然最后用赵括换了他。

李牧打匈奴时也是只守不出,被赵王换了。之后赵国损失惨重,只好再换上李牧,李牧仍然坚持自己的战略,最终打得匈奴十几年不敢来犯。

秦王派王翦打楚国,王翦找秦王要60万兵马,没这么多人坚决不去。秦王没办法,要李信带20万攻楚,结果大败。最后秦王只能乖乖的凑够60万,要王翦去打。

这就是赵括与名将的区别。战国四大名将,在开打之前就知道能不能取胜,如果胜不了,是坚决不会任由君王摆布的。赵括作为主帅,导致全军覆没,绝对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赵括无视战场环境,贸然出击,中了秦军圈套,这是他的无能。赵奢把秦国的奸细耍的团团转,赵括在情报上完败秦军。

国力不行,粮草不济,可能会在持久战中失败,但这绝不是主动出击的理由。

有能力主动出击,说明赵国还没陷入绝境,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用,反而想去豪赌,战胜秦国,开创霸业。完全无视用兵原则,君昏将庸,输光了本钱。

到了邯郸之战,赵王已经没有本钱了,也没有选择了。只能当孙子四处求救,反而又取得了胜利。所以说赵国在长平之战无法取胜完全是瞎扯,方法不是没有,而是赵王过于乐观,不想去做而已。

5

历史上的赵括究竟怎样?谁也不知道,那就只能旁敲侧击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吧,而不要总是沿承前人一家之说吧!

长平之战失败的责任为什么只有赵括一人承担?

据我所知,在当时韩国上党几乎已经失去控制,在此情况下,上党最高行政长官将上党这个烫手的山芋投到赵国的手中。赵王最终接受上党,激发与秦国的矛盾,同时为秦国攻打山东制造了理由。导致长平之战不可避免。

首先,廉颇的据险而守,到底是最佳战略吗?尽管当时说秦国的粮草运输有点困难,但是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其经济实力远远超出山东之国。而且历代国君除秦武王之外的其他国君都不是庸碌之辈。这种对峙的结果是什么?赵国在赵惠文王后期经过动乱之后,其实力最好就是保持在赵惠文王辉煌时期吧。这时的赵国只是表面上的强大,但其国家里的矛盾重重,国力及其潜力远远落后与秦国。如果一直僵持下去,赵国即使不被秦国灭掉,也会被其他国家逐渐吞噬。主动出击也是有一定理由的。

其次,山东其他国家作壁上观,静观事态变化,坐山观虎斗。在赵括被困缺粮的情况下,没有一方运送粮草。

再者,当时的山东六国的实力都比较落后,有的正在酝酿变法,精力有限。

第四,缺少像苏秦,鲁仲连那样的纵横家出来主持大局。六国如一盘散沙。

第五,当时的赵军主力主要是北方撤来的骑兵,其他军队建制不一,限制了其军力。

第六,在赵括接手时,赵军已经处于劣势了,而且秦国的将军是百战百胜的白起。

第七,从赵括在四十六天的时间里让赵军没有发生大的暴乱来看,他还是比较有组织统帅能力的。

第八,古往今来,人们好像一直不赞成他一上任就更换军吏,其实,在当时廉颇已经拥有了很高的军权,尽管他不会叛乱,但是无法让赵王放心;而且,之前的军吏大都是廉颇的亲信吧,对廉颇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当然会更支持廉颇的坚守政策了。必然有一大批人出来反对赵括,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会扰乱军心,这是赵括不想看到的;另外,赵括任命的军吏很有可能是自己的亲信,因为赵括之前是邯郸的将军,之前也有过军旅生涯,军吏本身问题不大,而只有自己的亲信才放心的心无旁骛去好好谋划,自己的任何军令就更容易被下达执行。

6

哗众取宠呗!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纸上谈兵的意思。纸上谈兵指墨守成规,不能用知识联系现实,解决现实问题。而大部分人的讨论的焦点是赵括有没有真才实学,完全偏离主题。如果赵括是一个不学无术的骗子,那就不会叫纸上谈兵了,应该叫骗子误国啦!纸上谈兵和不学无术根本不能划等号。赵括的军事素养非常好,缺乏的是实战锻炼,如果他不是首次指挥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不至于败得这么惨!赵括从小到大都在赞许中长大,这样的人难免不形成目空一切的性格,一生太顺,没有挫折,处理事情难免不切实际。所以,表面看赵括的责任,实际是大家共同促成的结果。长平之战,既有偶然因素,也是必然结果。从战前,秦国对赵国情报的掌握,到使用反间计推赵括挂帅,再到任用白起抓住赵国上下急于求成的心态,引蛇出动,伏击赵军。这一系列动作,赵国竟毫无查觉。所以,前线军事失利,赵国国君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7

一个人根据固有经验或者书本知识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也有错么?这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本能,赵括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只是被人为的把责任推卸在了赵括身上。其实赵括没有错,错只错在他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