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卢斯如果不遵守希特勒的命令,曼斯坦因还是无法救出第六集团军。
保卢斯的33万大军在被苏军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地区时,他曾经请示希特勒是否可以放弃斯大林格勒独自突围。而希特勒的指示是要求其继续坚守在斯大林格勒北郊,科特卢班,137高地,高地,马里诺夫卡,齐边科以及南郊地区。甚至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希特勒还是要求保卢斯的突围要在坚守阵地的原则上进行,这也就出现了第6集团军一边突围,一边坚守阵地的奇葩现象。
物资限制
希特勒对斯大林格勒的固执,最终葬送了保卢斯突围的最佳时机。希特勒的坚持,很大原因是曼施坦因和戈林的拍胸脯保证能够成功解救保卢斯让其信以为真。然而在战后,曼施坦因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却把黑锅都丢给了希特勒和保卢斯的犹豫不决,为自己辩解他其实是一早就提出要保卢斯尽快突围。而保卢斯在被苏联释放后,在1957年就病逝,没来得及为自己辩解。保卢斯的儿子也一直在维护父亲的声誉,然而却因承受的压力过大而在1970年开枪自杀。这其中的真相究竟是如何也就永远无法解开。
对于斯大林格勒是否坚守的问题,德军高层就一直出现分歧。德军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就曾劝告希特勒要尽早放弃被炸成废墟的斯大林格勒,然而却遭到希特勒的解职。接替他的是蔡茨勒上将。蔡茨勒按照33万第六集团军的最低消耗标准计算,要每天给第6集团军起码提供的给养要达到500吨的物资,而且在被苏军围困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空投来实现。
在空军当时的力量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戈林却对此非常有把握,蔡茨勒为此与戈林其了争执。希特勒为了保住自己曾在德国议会许诺会夺取斯大林格勒的面子,也不得不站在戈林这一边,这无非是利用戈林的保证来堵住蔡茨勒的嘴。
戈林整编了一组巨大的运输机群投入到空运中,但无奈天工不作美,冰天雪地再加上浓雾弥漫的恶劣天气使得从1942年11月24日开始的空运行动每天只能运去50多吨的物资,这和之前所允诺的每天500吨物资相距甚远。过度的饥饿让第6集团军只能宰杀战马充饥。
随着德军在皮特姆尼克机场失守后,德军的飞机曾经试图在古姆拉克的备用机场上临时着陆。可是那里很快也成为了苏军重点打击的又一目标。在猛烈的炮火下,别说是飞机,就连苍蝇也无法顺利在这片陆地上着陆。第6剧团军的物资运输更加举步维艰。
第六集团军缺少燃料,弹药和粮食,坦克也只够行驶几十公里,凭着这样的资本想要冲出苏军严密的包围圈,突围后还要在茫茫草原上行军100多公里才能到达顿河,这无异于自取灭亡。就算突围成功了,也违背了希特勒的命令,到时也是第六集团军的军官也是难逃被撤职查办的命运,这也打击了第六集团军突围的积极性。
树大招风
曼施坦因临危受命,制订了解救第六集团军的冬季风暴行动。在这份作战计划里,德军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由下奇尔斯卡亚附近的奇尔河一岸出击,另一路由科捷利尼科沃实施突击,但实际上确是一个佯攻,一个助攻。担任下奇尔斯卡亚一线佯攻任务的德军,被困部队的距离只有40公里,而担任科捷利尼科沃主攻任务的德军,则距离保卢斯军团达120公里之遥。
在常人的判断中,距离进的方向应该是主要的突击,但曼施坦因却反其道而行,舍近求远肯定是考虑到苏军在这一带会设下重兵,所以才故意派遣少量的德军只要对其完成牵制即可。而主攻一线看似远离了目标,表面上是增加作战的难度,但却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等到德军第四坦克集团军在冲破苏军防线长驱直入之时,必然会导致苏军陷于混乱,而被围困的第六集团军可以在这个时候向外突围,形成里外夹击之势,最终实现突围。
然而这只是曼施坦因的一厢情愿。苏军得知曼施坦因赶来驰援后,如临大敌,不敢有所怠慢。华西列夫斯基在遭遇第6集团军的顽强抵抗后,苏军选择放弃正在筹备中的土星计划以及指环计划,集中力量对付曼施坦因,而对保卢斯选择围而不歼。
刚开始苏军高层也认为曼施坦因会在距离最近的下奇尔斯卡亚为突破口,而把15个师的苏军布置在这一带,而在顿河东南的科捷利尼科沃只设置了5个师的单薄兵力。如果苏军照这一计划进行,那么必将正中曼施坦因的下怀。
然而到了12月份,苏军上将叶廖缅科却发现德军在科捷利尼科沃调动频繁。这让他变得不安起来,因为此时下奇卡亚一带已经成为双方的焦点,而且德军的霍利特战役集群已经受到苏军牵制。如果德军再从这一带发起进攻,无疑是飞蛾扑火,而如果曼施坦因选择在科捷利尼科沃进攻,却会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叶廖缅科将担忧告诉了华西列夫斯基,两人达成共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把第51集团军调往科捷利尼科沃,以加强那里的防御力量。
(叶廖缅科)
苏军的第51集团军总共只有3.4万人,坦克77辆,火炮147门的单薄兵力,然而他们面对的是德军在兵力和火炮数量上都要高出1倍以上的火力,尤其是德军投入战斗的500多辆坦克,更是让苏军措不及手。起初斯大林还对在这里的战斗并不在意,但是当他在第二天就发现,再不进行增援,德军很快就突破苏军的包围圈,于是调集苏军第2近卫集团军前往增援。 在经历了3个昼夜的恶战后,第51集团军等到了援军的到来,此时曼施坦因的突袭计划已经完全破产,只能硬碰硬了,而德军是无法打持久战的,注定会失败。
曼施坦因的名声在外让苏军时刻保持警惕,多次更改作战计划。从这方面来说,曼施坦因既是德军的定心丸,也会为德军招来更多的苏军兵力,是双刃剑的效果。
意大利不给力
曼施坦因的增援部队只有9万人,要想面对增援的苏军,必须得靠防守在顿河中游的意大利军团堵住增援的苏军。然而那里的意大利军队不仅力量单薄,还缺少纵深防御设置。此时霍顿的装甲车队距离被围困的保卢斯军段已经只剩下48公里的距离。一旦让其运载着3000吨军需物资的车队驶入斯大林格勒。得到补给的第六集团军就有可能突围,消失在顿河的草原。
斯大林决定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决定用重兵去攻打顿河中游的意大利军队,进而威胁霍特军团的后方。这个计划目的是击溃意大利军团,然后再截断曼施坦因一部后路的作战计划。苏军以将近500辆苏制T-34坦克的冲击,使得意大利第八军团无法招架,全线溃败。这使得苏军就像一个巨大的楔子般插进了德军的后方。
在沃罗涅诶以及下奇尔斯卡亚等地区,德军的阵地被苏军蚕食。随着德军在顿河和奇尔河长达340公里的阵线全部沦陷后,为止住颓势,德军的第48装甲军不得不被调动去堵住这一缺口,而原定让其协同霍特进攻斯大林的计划也只能作罢。苏军不仅击溃了意大利军团,而且实现了对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左翼纵深的成功包围。意大利军队的羸弱也让第六集团军的突围彻底化成了泡影,曼施坦因先前的战果付之东流,别说解救保卢斯了,就连应付苏军都是疲于奔命。
(意大利军队)
希特勒的既定目标过于不切实际,既想曼施坦因要用这点可怜的兵力去解救保卢斯,而且还要求保卢斯继续坚守斯大林格勒地区,直到来年春天作为新一轮攻势的桥头堡。然而随着苏军击溃意大利军团并使霍特后方受到严重威胁后,冬季风暴行动注定已经走向了尽头。统帅无能,累死三军也就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