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油瓶认为苏德必有一战,只是时间问题,希特勒作战准备做的快,做的坚决,所以就是德国进攻苏联,否则就是苏联来进攻德国了!

德国为什么进攻苏联,以前的观点

一、德国的战略位置尴尬,攻占整个西欧以后,由于海军羸弱,只能依赖空军空袭,但是英国从美国持续的获得输血,随着英国成功挫败德国的空袭,宣告德国向西无法打下英国。而英国控制住了北非和苏伊士运河,德国在西南方向以及地中海方向完全被战略封堵,德国就像一只被锁在笼子中的雄鹰,为了打破封锁,只能选择向东;

二、德国进攻苏联是为了苏联的资源,例如高加索的石油,乌克兰的粮食,乌拉尔的金属,顿巴斯的煤炭

三、苏联向整个欧洲输出“共产国际”概念,这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动摇社会根基的思想,包括德国,这也是希特勒不允许的,西班牙就在苏联支持下成功掌权,但是希特勒派兵支持覆灭了西班牙革命,共产国际对德国形成了威胁。

当然这些的确是德国进攻苏联的理由

但是1993年俄罗斯丹尼洛夫上校在奥地利军事杂志上,解密过一个文件,这个文件叫做大雷雨计划,相信大家看过大雷雨计划后,对苏德战争的爆发产生一个新的认识~

斯大林的“大雷雨”计划

斯大林的野心丝毫不亚于希特勒,斯大林在1940年10月14日,批准了一个叫做“大雷雨”的作战计划,苏军将会动员334万军队,32628架飞机,10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370000辆坦克10679辆装甲车和91000辆牵引车,还有595000辆汽车。

根据计划,苏联西南方面军将在克拉科夫卡托维兹方向发动进攻,切断德国与巴尔干的所有联系,然后扑向波罗的海沿岸,包围驻扎在波兰的德军,苏军西方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将以105个师,5500辆坦克和5500架战机,发动对德国普鲁士的全面进攻。

但是苏联的工业能力无法再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的武器装备生产,但是苏军已经开始在1941年向西部地区增兵,作出了进攻姿态,其中苏军的29个机械化军,已经有70%,也就是20个部署在西部国境线上。

这么多兵力的部属,德国人不可能不知道。

久负盛名的德国元帅冯·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胜利》第八章曾对苏军战前的战略意图进行过一番分析

他写道,关于俄国部队究竟是防御性的还是攻击性的,曾引起很多辩论。不过如果考虑到在俄国西部所集中的兵力数量,以及在比亚威斯托克和腊瓦两个地区附近所集中的强大装甲兵力,那么我们也许应该附和希特勒的说法,那就是俄国迟早会采取攻势。

还有三个间接证据,能证明苏联是做好了进攻的姿态的

第一个,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在其西部边境地区聚集了172个师的部队,而且兵力部属非常靠近边境线,明显缺乏纵深,并不符合战略防御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部属原则。

第二个,来自一个叫狄科的德国老兵,他在接受参访时说,

“我从攻击的第一天就参加了苏德战争。在苏联我看到的一切使我相信俄国人已经完全做好了进攻的准备。我们在苏联一个接一个地打大包围战,遭遇的苏联军队简直是无穷无尽,开战短短两个月内,光是俘虏的俄国士兵就有300多万人,那简直就是人海。后来我才知道,俄国人在临近德国的西部各军区一共部署了170个师,超过他们陆军总数的半数以上,这么多的军队放在德国边境附近仅仅是为了防御?我不相信!”
“作为军人,敌手是处在防御状态还是处在攻击的准备状态,这是可以在作战中感觉出来的。要知道,没有任何一只军队会同时处于这两种状态。因为俄国人在全力准备攻击,他们缺乏防御的准备和部署,纵深非常薄弱,所以才会在突然打击下溃不成军。”

第三个,斯大林在红军将领人事上也做了调整,他把红军中最擅长进攻的朱可夫从蒙古掉往了西线,担任苏联红军兵力最多,战斗装备最充实的军区,基辅军区司令。而且1941年1月,苏军举行了两场战役和战略演习,拟定的演习科目全是进攻战,红军准备的一直就是进攻,不是防御。

所以希特勒认为的苏军必然发动攻势并不只是借口,而是双方避无可避的新的冲突,只是希特勒先下手为强而已,抢先进攻苏联,打了正在进行战争准备的苏联一个措手不及。

所以小油瓶认为苏德必有一战,只是时间问题,希特勒作战准备做的快,做的坚决,所以就是德国进攻苏联,否则就是苏联来进攻德国了!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迫不得已?差不多吧!说实在的,希特勒打心眼里就没有打算和英国这茬掰手腕。因为在希特勒的眼里拿下英国,对德国那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不说,还顺带着给别人做了嫁衣。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傻子才不会去干,何况是希特勒!

那么咱分析一下

咋说呢?德国发明的闪电战,在二战期间好使的不要不要的,那特别喜欢作的波兰,号称世界第三,结果二十七天就让德国给干趴下了,哭都没地,因为国家都让人家给灭成了灰灰都不在了。

丹麦象征性的一天就碾压了过去,而躲在马奇诺防线后边,抽烟吃瓜的法国,吹嘘自己欧洲最强陆军,撑的时间是久了一点,也就三十九天。

而英国驻守西欧大陆的军队,和溃败的法国军队,来了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那败的叫个稀里哗啦,啥都不要,大到坦克,小到重机枪,能扔的全扔了,四十万人玩命的往甲板上爬,保命成了第一要务。

丘吉尔那是把英国能开动的船全丢出去拉人,恨不得小舢板也丢到海里,拉几个人过来。

这要是希特勒在后边再加把火,您别说撤退了,全得丢到大海里喂鲨鱼去了。

就这战役,二战结束后愣是被英国人粉饰成了大胜利,哎,失败和胜利就是一张嘴的事。

一时之间,德国一家伙就窜到了实力巅峰,毕竟打了这么多国家,愣是未尝一败,连希特勒自己都不相信。

要不然,打敦刻尔克的时候,希特勒为嘛要迟疑呢?

所以打败法国之后,您别说德国了,希特勒自己都有点懵圈。因为接下来他要面对一个选择,是继续去揍那个搁着一条英吉利海峡的英国,还是去西伯利亚高原上找苏联的麻烦。

虽然这个时候,希特勒因为巨大的胜利,有点迷茫,但其实他的心里就有打算。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乐了:“迷茫?还心里有打算?这扯的可够厉害的啊!自相矛盾听说过没?”

别介啊!您先听俺给大家伙解释一下。

早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中,他自己就说过:“德国要想实现健全的领土政策,就必须在欧洲的这嘎达获得足够多的土地。”

而且在以后希特勒的演讲中,这样的描述还是有很多的。英国?那就是个岛!

所以希特勒很早之前就有打算,只是被一时之间的巨大胜利弄的有点找不到北。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那不德国还出了个海狮计划?”

拉倒吧,那就是放出了个烟雾弹,就是来吓唬吓唬英国的,希特勒的本意压根就不是为了和英国全面开战。

就连希特勒自己都说过,揍英国,英国必败无疑(好吧,就是这么自信!当然人家也有这个资格),但德国人的流血换来的胜利,只能实惠其他国家。

希特勒的根本目的,就是拉拢英国,别忘了英国在丘吉尔之前可一直信奉绥靖政策,结果冲出个抽雪茄烟喝红酒的丘吉尔,这个性格强硬的家伙,让希特勒可吃了不少的苦头。

但在希特勒眼里,只要给丘吉尔足够的压力,英国会回到正轨上的,显然他看错了。

说道这里,估计小伙伴要问了:“这要是干掉英国,会便宜那个国家?”

这还用说——美国!要知道二战结束了,美国用了很多小手段,才从英国手里拿到了一系列的霸权。

不然也不会出现,现在这个强势的美国,所以德国攻击英国,美国会压缩这一进程。

而英国对于德国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这说的好听一点就是不沉的航空母舰,打下来你还得用兵力去防守,这地还没啥资源,有石油还是有橡胶?

你别和俺说英国那北海大陆架上的石油,那是在大海上好不啦,潜艇加几个鱼雷就轰成了渣渣。

一进一出这不划算,亏本的买卖能干吗?不能够啊!那不成缺心眼子了吗?

所以英国和德国之间发生了战争,双方都没有好处。

而且您没有发现吗?希特勒的德国军队,海军这就是一块短板,他的潜艇再好,也不可能大规模的把部队给运过去。

德国就算还是胜利了,付出的代价将是惨痛的。

所以他才发展陆军和空军,根本原因,他还是想要一统整个欧洲,让德国有一个庞大的战略空间。

英国?空间?你快拉倒吧,这就是个岛,再大他也是个大一点岛而已。

如果拿下苏联,不仅有石油,还有各种矿物资源。要知道现在的俄罗斯为什么在美国带领的小弟打击下,还那么嘴硬,根本原因他们可以通过石油换到很多的钱。

而且拿下苏联,就算遭受到其他国家的攻击,他希特勒还能利用广遨的西伯利亚高原来进行缓冲。

还有一点苏联他也不是吃素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他也明白,他能眼睁睁的瞅着你德国崛起?他不干预一下,这都不可能。

毕竟历史上俄罗斯人就有搅和欧洲的习惯。

事实证明,斯大林是有这方面的计划,后来解密的大雷雨计划就说明其实苏联就已经打算对希特勒动手了,只不过这个计划比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晚了一点。

所以当希特勒打英国的时候,苏联不再背后捅一刀子,这都过意不去。

而打苏联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心,希特勒只要在海岸线上建立一些堡垒,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牵扯住英国的肆意妄为。

英国打德国,而且是进行登陆作战,丘吉尔可没这么笨!希特勒根本就看不起英国敢这么干。

当然有美国的参与这不算!

所以在希特勒的眼里,拿下苏联,整个欧洲就尽在掌控之中,英国?小岛而已!徐徐图之!

再有一点,请大家伙记住了,能够长时间称霸世界的往往都是陆地国家,海岛?还是算了吧!

英国也就这一家而已,而且时间并不长!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3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二战中,希特勒下令德国进攻苏联说不上是逼不得已,而是处心积虑!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之所以输掉战争,与两线作战有很大的关系。亲历过一战的希特勒肯定也是知道风险的。毕竟能当上一国元首的没有一个傻的。希特勒敢这样做肯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首先,早在1922年,希特勒在狱中创作《我的奋斗》一书时,就表示要为德意志人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而靠近德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的丰苏联就成了希特勒的主要目标之一。希特勒曾在《我的奋斗》中曾说,“德国必须在东方进行扩张,主要是牺牲俄国”。从中可以看出希特勒对苏联的觊觎可不是一天两天。

其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二战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不断的使自己变得跟强大。德国当时虽然已经打败了法国,横扫并占领了大半个欧洲,但是德国面对局势依旧不容乐观。美国和数量量大巨头一东一西包夹着德国,英国也还没有放弃抵抗。德国虽然是取得了一些优势,但其实也是如履薄冰,一个不好就会反杀。

在这样的局势下,德国就必须要继续扩军增强自己的实力。可德国在这时候碰到了一个难题,石油供应量不足。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从中提炼出来的汽油、柴油、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和化肥等产品涉及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二战德军最为知名的装甲部队,更是耗油的大户。

当时,德国稳定的石油来源只有罗马尼亚,可罗马尼亚的油田是个小油田,开采量并不是很大,并不能满足德国发展的需求,于是年产量2000万吨的苏联高加索油田就进入了希特勒的视野。虽然德国通过与苏联间的外交条约也可以获得苏联的原油供应,但是这太容易被斯大林卡脖子。进攻苏联,也就被希特勒提上了日程并实施。

其三,希特勒过高的估计了自己,同时又过于轻视苏联和斯大林。1939年苏德两国夹击波兰时,德国情报机关就侦查到苏联红军战斗力低下,并将之报告给希特勒;而1939年11月,苏联进攻北欧小国芬兰,结果苏联出动了1000余俩坦克、800多架飞机、54万大军,但结果却是苏联被打的灰头土脸。在这场历时3个多月的战争中,苏联阵亡20多万人,负伤50余万,而芬兰只损失了2.6万人。虽然在后期苏联通过源源不断的增援,勉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苏联红军战斗力低下也暴露无遗。

而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德国军队的表现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横扫了大半个欧洲。世界第一陆军强国法国,在德军伶俐的进攻下,仅仅38天就缴械投降了。接二连三的胜利也使得包括希特勒在内的纳粹领导人的自信心空前膨胀。在通过苏芬战争看出苏联红军的底细后,希特勒和纳粹高层的野心收到了极大的刺激,认为消灭战斗力墩弱的苏联军队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其四,希特勒没有协调好,轴心国间的内部关系。1941年3月12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出访欧洲,访问苏德意三国。打算了解一下盟友德国和意大利(以德国为主)对欧洲的打算和对日苏改善关系的反应。希特勒在4月4 日接见松冈时却宣称德国不会进攻苏联, 对苏日谈判 默持许态度。于是日本与苏联便在不久之后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不得不说,元首的演技真是一流,不但骗了盟友日本,也骗了斯大林,哪怕此时此时德国士兵手中的步枪已经子弹上膛。不过这么的后遗症也很明显,德国做了初一,日本就做了十五,珍珠港事件日本狠狠地摆了德国一道。美国的下场参战,打乱了德国的战略,也使得德国被东西夹攻,重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路。

就到这里,以上是本人个人观点,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4

入侵苏联只是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的一部分,希特勒的最终目标是占领全球,建立大一统的德意志帝国,恢复罗马帝国时代的荣光。

纳粹德国又被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此前的第一帝国即为奥托大帝创建的神圣罗马帝国,希特勒以罗马帝国的继任者自居,就连纳粹标志性的鹰徽,也是取自罗马帝国。

纳粹德国选择通过战争的方式对外扩张,包含了复杂的历史原因,既有希特勒本人的推波助澜,也有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就希特勒本人而言,他在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言道:必须同法国一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德国与法国的矛盾,提高德国的国家地位。。。德国未来的生存空间在东方,就是东欧地区。

希特勒这种理念的形成,可以说是德国历史发展和现状相结合的产物,一战以后,德国因为战败赔款等原因,经济陷入萧条,伴随经济衰败,民粹主义开始在德国崛起,部分德国人把国家的困境归咎于欧洲强国的排挤,尤其是传统的对手法国、俄国,在这些德国人看来,一战失败的耻辱必须通过战争来洗刷,所以对法国俄国的战争必然会发生。

争夺生存空间是发动战争的另外一个原因,一战后德国的空间遭到压缩,不仅海外土地被抢占,就连德国本土,也遭到战胜国的瓜分。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婴儿死亡率大大下降,出生率稳步上升,善于投机的希特勒,看到了这其中蕴含的机会,把为子孙后代争取生存空间作为竞选上台的口号,赢得了众多德国人的欢心。一旦时机允许,德国扩张的野心就会再度复苏。

抛开这些因素,德国的经济,才是希特勒迫切发动战争的主因。

一战后,德国通胀惊人,货币以可见的速度贬值,经济陷入崩溃,但希特勒上台后短短几年时间,德国经济就实现了复苏,更是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希特勒的经济政策看似神效,其实就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给德国经济打了一针海洛因。具体做法包括大规模投资基建和军工业,借此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扩大经济规模和提高生产率两种方式来实现,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有广大的市场和足量的资源作为支撑,德国国土面积有限,自然资源匮乏,加之一战后,海外势力范围萎缩,既无法提供足量的资源支撑,也没有广阔的市场消耗产能。

可以说,希特勒的经济政策,起效迅速,但却难以持久,军事订单消耗了海量资源,如果不能换取收益,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希特勒深知其做法背后的风险,发动战争就成为他的唯一选择。

时至今日我们再回看历史,会觉得把国家前途命运交付于战争,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但在当时,无论当权者还是普通百姓都不会作此想法。一来德意志民族传统尚武,脱胎于日耳曼民族的德国人,历史上长期通过战争来掳掠财富,对外发动战争司空见惯,二来当时的政治文明较为低下,即便是近代文明发源地的欧洲,也把战争看作是寻常手段。

至于进攻苏联,可以说是德国必然的选择。苏联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德国所期待的煤、石油、矿石等等,苏联应有尽有,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德国争夺生存空间的理想之地。

两个民族的夙愿也是由来已久,在德国人看来,对土地极度贪婪的俄国人是文明世界的公敌,他们没有资格占据那么多肥沃的土地,而作为雅利安人的后裔,德国人天生应该享有特权。

德国对苏联虎视眈眈,苏联同样对德国报以警惕,二战前,苏联曾经制定了针对德国的“大雷雨”计划,把德国作为主要假想敌,所谓一旦不容二虎,即便德国不首先对苏作战,双方也有可能发生战争。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5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突然对波兰发动的袭击,半个月后,苏联红军入侵波兰。不久之后腹背受敌的波兰军队宣布投降。波兰军队投降后,苏德双方签订了边界友好条约,将波兰彻底瓜分了。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了,希特勒征服法国后,并没有选择登陆英国,而是突然对苏联发动了进攻,这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吗?

希特勒在攻占法国后,没有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本土,除了德国海军实力有限,难以大规模越洋作战以外。苏德双方虽然签订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对于希特勒而言,社会主义的苏联,从来就不是纳粹德国的盟友,两个国家虽然可以基于一定的利益进行合作,但要实现共存,这是绝不可能的,这是意识形态上产生的对立。

如果希特勒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那么在德军征服英国之后,他迟早也会掉转头来对付苏联。另外,希特勒也隐约感觉到了来自苏联的威胁。在希特勒击溃了法国之后,英法联军退缩到了英国,丘吉尔就在不断的寻找新的盟友,除了远隔大洋的美国以外,他一直想要拉拢的对象便是苏联,因为丘吉尔非常明白,对苏联而言,德国的崛起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另外,苏德双方虽然有条约约束,但是在希特勒进攻西欧的时候,斯大林在东欧也是动作不断,在1940年时,苏联趁着德国进攻法国,苏军占领了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小国家。希特勒对斯大林的这种行为,是完全不能容忍的。

前面说到德国的海军,无法实现对英国的登陆作战。所以,德军攻占了法国之后,对英国的进攻主要是以空军袭击,潜艇封锁为主,想要一步步的困死英国,逼英国就范,但是执行空袭任务和封锁任务,甚至调动陆地上的装甲战车,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德国不像英国,法国在海外拥有庞大的殖民地。

德国本身也不产石油,所以德国的石油,只能依靠进口,而其中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就是罗马尼亚的油田,而就在德国进攻西欧的时候,苏联的军队开始向罗马尼亚逼近。在1918年一战结束,罗马尼亚夺走了俄国比萨拉比亚,作为战争赔偿。苏联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军事实力逐渐强大,英法等国正在和德国交战,无暇顾及其他国家。

1949年6月,苏联对罗马尼亚发出最后通牒让罗马尼亚在24小时内归还比萨拉比亚。另外,苏联要求罗马尼亚将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作为补偿。24小时后,苏军入侵了罗马里亚。希特勒得知消息后,火冒三丈,因为苏联军队已经逼近了罗马尼亚油田。德军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其他的替代油田,这等于直接切断了德军的石油供给来源,这让希特勒感到更加的不安了,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德国对英国的空袭和封锁计划。

而苏联军队,在希特勒进攻西欧后,就开始加紧速度扩充军备,增加坦克,飞机,火炮的数量。在当时的各种军事推演中,最后得出的结果都明确的表明,苏德之间必然会爆发战争,即便希特勒不主动进攻苏联,苏联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德国发动袭击,因此,希特勒在1941年的时候,批准了巴巴罗萨计划。
另外一方面,德军对英国的封锁已经有了成效,这个阶段的纳粹德国,完全有实力抽调足够的兵力投入到东线对苏联的战争。而德国在西欧的胜利,也鼓舞了德军的士气。所以,在意识形态上对立,苏军不断的扩张,西线战争逐步平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1年6月,德军190个师,兵分三路突袭苏联,发动了苏德战争。

6

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绝不是迫不得已,进攻苏联是纳粹德国的既定目标。无论德国在不列颠的战况如何,最后希特勒一定会进攻苏联。唯一不确定的是进攻苏联的时间。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起了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的军事行动。德国出动了190个师,近5000架飞机,近4000辆坦克,近50000门各种火炮,总兵力约500多万分三路进攻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苏德战争正式爆发。从面积上看,在苏联面前,德国就像一个弹丸小国。为什么德国最终要进攻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呢?

希特勒想进攻苏联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他长久以来的愿望。希特勒没有上台的时候,就已经将苏联定为自己上台之后的假想敌。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早就阐明了自己的思想。在希特勒看来,斯拉夫人建立俄国只能从侧面反映日耳曼人的伟大。希特勒认为犹太人和斯拉夫人都是劣等民族,都应该为优等的日耳曼民族腾出生存空间。希特勒除了有强烈的种族主义之外,还有强烈的反共产主义思想。希特勒上台之后先在国内禁止德国共产党活动,再是在国际上和日本、意大利签订了《发共产国际协定》。苏联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斯拉夫人为主的国家。苏联就成为希特勒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希特勒认为占领东欧和苏联领土,可以扩展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占领这一地区之后,德国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德国经济,扩充德国的实力。希特勒攻打西欧各国以及进攻英国都是为进攻俄国做准备。希特勒吸收一战两线作战的失败的教训,所以尽量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击败了法国之后,基本上解除两线作战的隐患。这时候德国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

法国败亡以后,英国退居英伦三岛,欧洲大陆除了苏联以外已经没有强国。希特勒几乎控制了除苏联以外的欧洲大陆。此时德国断定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打败英国之后,把自己的侵略目标转为当时欧洲大陆上仅剩的敌人。此外希特勒不满足于自己既得的利益,他认为征服了法国,但是还不足以建立欧洲霸权。别说欧洲霸权,就连欧洲大陆霸权都没有完全建立。希特勒若想建立欧陆霸权乃至欧洲霸权则一定要打败苏联。只有打败苏联,德国在欧洲才没有对手。否则苏联就会像一个庞然大物始终站在德国附近,德国也不敢去争夺世界霸权。德国不仅要建立地区霸权,归根结底还要建立世界霸权,与意大利和日本共同瓜分世界。德国和日本计划在中东一带会师,瓜分全世界。当时世界性大国也就是美国、苏联、德国、英国和日本。德国若想称霸世界一定要打败苏联、美国和英国。就当时的情况看,德国只有打败苏联以后才能稳定后方,才能和英美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霸。希特勒不打败苏联,不可能放心争霸世界,也难以实现和日本会师。打败苏联,占领欧亚大陆是德国全球计划的重要步骤。而这一步骤的关键便是打败苏联。

德国进攻苏联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危机,把德国人的思想统一起来,让所有力量往一处使。希特勒上台以后,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经济危机。希特勒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以后,已经大大缓解了德国的经济危机。但是这种缓解并没有彻底消除。希特勒希望通过进攻苏联转移国内危机。另一方面希特勒也看中了苏联丰富的资源。苏联有德国急需的石油、粮食、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德国只有获得这些资源,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和英美争夺世界霸权,才能称霸世界。所以希特勒把苏联定为自己既定的攻击目标。

其实希特勒虽然已经把苏联定为自己的攻击目标,但是他始终非常忌惮庞大的苏联。苏联人自己却打消了希特勒对苏联所有的恐惧,促使希特勒铤而走险。苏联在1934年—1938年,开展了肃反运动。肃反运动不仅造成苏联国内局势紧张,更重要的是造成大量军事指战员被清洗。苏联红军中高层军官几乎全部被清洗干净。红军指战员和政工共被清洗4万人,直接枪毙1万5千人。5名元帅被枪毙了3个,4名集团军总司令被处决3个,67名军长被清洗60名,199名师长被解决136人,397名旅长被清洗221人。苏联红军中高层军官被清洗殆尽,造成苏联红军战斗力大打折扣,大清洗的消息也早就被德国特工熟知。希特勒当时还不太确定大清洗会给苏联红军战斗力带来多大影响。1939年11月苏联动用120万军入侵略芬兰,挑起苏芬战争。当时芬兰的总人口也不过440万,军事力量更是羸弱不堪。所有人都认为苏联不过是一场武装演习,大军开到芬兰即会战败。没有想到的是苏联红军的表现用丑陋来形容都不为过,损失了40万军队才艰难地打败了芬兰。通过苏芬战争,希特勒彻底看清了苏联的实力,彻底放下了对苏联顾忌。希特勒放心地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总而言之,希特勒进攻苏联在计划之内,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刺激了希特勒的侵略欲望,促使希特勒铤而走险。

7

文史频道第90期之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侵犯苏联。

在进攻苏联的同时,德国已经和英国作战,在北非战场上,英法两国也和德国交战。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还是坚定地认为,巴巴罗萨计划必须要实施了。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不惜多线作战,去招惹实力强大的苏联呢?

笔者认为有下面几点原因。

第一,石油资源

德国的战争机器,需要石油资源来维持,当时德国唯一的石油产地,就是罗马尼亚。

在战争开始后,英法两国联合对罗马尼亚石油进行了买断,导致德国的石油资源出现短缺。

德国的坦克和飞机,都需要石油,德国统帅部估计石油储备只够维持半年时间。

而苏联的高加索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矿产。

希特勒把目光投向了苏联境内,并且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

第二,种族政策

希特勒的种族歧视政策,他认为雅利安人是高贵的民族,其他犹太人和斯拉夫人都是劣等民族。

为了执行种族灭绝政策,希特勒下令进攻苏联。

战后苏联人将会被迁徙到西伯利亚,苏联西部地区将由德国接管。

第三,欧洲霸权

德国一战失败后,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德国的元气大伤。

特别是凡尔赛条约,让德国国防力量肢解,不允许德国人有国防军,军舰和飞机等武器更是全部销毁。

另外德国人还背负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这些让德国人仇视欧洲各国。

希特勒为了让德国重新掌握欧洲霸权,争取更多的殖民地,不惜和欧洲强国如英国,法国和俄国翻脸。

这些老牌强国掌握着欧洲的各种特权,作为新兴崛起的德国,不甘心听从英法俄的驱使。

第四,意识形态

当时你苏联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而德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

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不可能长期和平相处。

而且斯大林在东欧的扩张,让德国感到了危机感。

希特勒担心有一天欧洲全部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这样德国在欧洲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

鉴于种种原因,希特勒在海狮计划没有结束前,提前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

结局

德国陷入多线作战,体力逐渐不支,最终德国在二战中再次战败。

—End—


原创作品

作者:冷月钩沉

8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席卷了整个欧洲,狂傲的希特勒站在欧洲之巅的那一刻又把战争之剑指向了斯大林所领导的苏联。然而,希特勒没有想到的是,从这一刻开始他的丧钟敲响了!

最终,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在苏联的寒冬中彻底迷失,百万苏联红军则浩浩荡荡一路平推,直捣纳粹德国首都柏林。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何希特勒一意孤行要和强大的苏联对决,究竟是逼不得已,还是另有图谋?


一、意识形态层面的极度仇视

首先我们要从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层面来判断其对于苏联的整体认知:

一是希特勒极端仇视共产主义苏联。在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的仇视,并将自己率领德国军队在未来的某一天征服庞大的苏联作为自己的重要人生目标。从这一点来看,他的思想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整体排斥是非常一致的。

二是苏联国民是将要被奴役的劣等民族。在希特勒的民族主义观念中,雅利安人种才是能够主宰世界的优等民族,而苏联所代表的斯拉夫人种则是和犹太人一样的劣等民族。优等民族奴役和统治劣等民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德国将要主宰世界当然要将苏联彻底的踩在脚下。

综合上述两点,我们可以看到从希特勒的个人意识形态层面对于共产主义苏联有着极度仇视的心理,所以从希特勒个人而言对苏作战将是其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征服苏联将为日耳曼民族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接下来我们要把希特勒和其领导的纳粹德国的整体利益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一是政治层面的全球霸权争夺。在希特勒对德国复兴的整体规划中,将由德国、意大利、日本及其他法西斯主义国家重构世界新秩序,而在这个新秩序当中不允许存在强大而完整的苏联。所以,苏联注定成为德国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必须要一脚踢开!

二是经济层面的物质资源争夺。苏联丰富的物质资源是德国极为需求的。这里以石油为例,德国发动二战时的石油储备为240万吨,横扫欧洲之后通过缴获使得石油储备不减反增,达到了1500万吨,但是这个时候以美国为主导对整个欧洲实行了石油禁运,这就使得德国存在了一个每年500万吨——700万吨的石油缺口,如果不能通过控制苏联的高加索油田,那么只需要两到三年,德国在欧洲的统治便会自动崩盘。而且时间拖得越久德国的战争能力越弱,所以希特勒等不到征服英国便必须要回过头来跟苏联掐!

三是族群层面的生存空间争夺。一战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增加,数量开始快速增长。希特勒的执政理念中,人口增多则必然导致人均占有资源和空间的减少,而为了获取生存空间则必须要用“鲜血与利剑”去争夺。而他的这种思想最终也成为了纳粹德国的国家意志。另一边,苏联拥有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如此一来,岂不是正中希特勒的下怀!


三、苏联同样将德国当成了对手

好,前面说了德国,接下来我们苏联方面对德国的态度:

一是苏联入侵芬兰侵害来到德国利益。1939年苏联入侵芬兰,进而将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而芬兰实际上是德国重要的木材供应国,现在芬兰被苏联所控制实际上就是德国被苏联变向的“卡了脖子”。

二是斯大林触及了希特勒的底线。面对着巨无霸一般的苏联,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会有一种无力感。希特勒曾经想要绕过这个强大的国家,于是在两国谈判中尝试将苏联拉入轴心国阵营。但是斯大林提出的要求是瑞典中立,控制波罗的海掌握罗马尼亚等等,其中罗马尼亚正是德国当时主要的石油供应国,在希特勒看来必须置于德国控制之下。这样,苏联就等于意图染指德国的“禁脔”,所以希特勒彻底对苏联死心了。在《希特勒》传当中曾有这样的表述:希特勒形容“斯大林迟早会抛弃我们,投靠敌人……与俄国交战势在必行。”

三是苏芬战争让希特勒看到了取胜的希望。苏芬战争之前,苏军内部才经历了“大清洗”,大量有经验的作战指挥员被“清洗”,导致苏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在苏芬战争中,苏军动员了五十余万的兵力虽然最终击败了芬兰,但战争的过程中却遭遇挫折不少,实际的损失数据大约在苏联红军的损失约为近20万左右。对付一个小小得到芬兰就要付出这样的代价,顿时让希特勒下定决心对苏联出手!


综合前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从希特勒的个人层面,纳粹德国的现实需求,以及苏联对德国的态度都说明:纳粹德国与苏联是一对宿命中的对手!纳粹德国一定会对苏联动武,但是因为时间是站在本钱更为雄厚的苏联一方,所以德国实在现实环境的倒逼之下,迫不得已对苏联提前动手!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9

发动战争的人是逼不得已,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奇葩道理吧!

在一战到二战之间,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思维,而且还占据了主流,想要战败国不再发动战争,需要战胜国率先进行表率削减军备,以此来感化战败国,结果战胜国百般纵容战败国,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历史学家针对太平洋战争“众口铄金”的表示,这完全是美国的圈套,罗斯福的阴谋,美国早就知道日本将要进攻珍珠港,但是他们却不出来阻止,就是想让日本打响第一枪,然后美国再正大光明的加入战争,日本发动偷袭珍珠港实际上是被美国“逼不得已”。

日本也是二战的受害者!

然后再来看德国入侵苏联,因为德国想要称霸世界,缺乏资源,所以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向苏联发动了战争!

德国也是二战的受害者!

好了,说回正题,希特勒为何一定要大举入侵苏联?

德国想要称霸世界,需要苏联的资源作为后盾

一战后,德国的日子并不好,外面没有殖民地,也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去跟英国争雄,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在德国左右找去资源,从德国的地理位置来说,西欧平原虽然发达,但是资源也比较匮乏,相对来说,还是东欧有广阔的天地。

德国虽然是军事强国,但是资源一直是限制德国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战结束后,德国曾经与苏联达成战略合作,从苏联进口资源,希特勒上台后,苏德关系闹掰,因此才有了向中国出口军火换取资源的贸易。

其实,向东发展是希特勒为德国谋划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剑犁地”,希特勒在其自传《我的奋斗》中写过,“德国要想实现健全的领土政策, 唯一希望, 就是在欧洲的本土能够获得新的领土。“东欧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资源,“不管怎样, 要继续向东突进。必须把俄国从欧洲国家的名单中划掉”。

这是根本性的原因,也就是说,在希特勒看来,苏联才是其最终的目标,前期闪击西欧,实际上是为了攻打苏联的时候,西线没有对手,否则会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

希特勒在占领西欧后,想要迫使英国“媾和”,在新上任的英国主战首相丘吉尔拒绝后,希特勒还虚张声势想要发动海狮计划,实际上这就是迷惑苏联的战略,明面上进行 不列颠空战,暗地里部署巴巴罗萨计划,190个师的大规模兵团行动,苏联事先竟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消息,可见希特勒为这件事筹划的时间有多长。

苏芬战争让希特勒看到苏联外强中干的事实

窥觊苏联的资源,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自己有没有那个金刚钻,德国从来不去幻想美国的势力范围和资源,因为他知道美国是他得罪不起的国家;德国也从来不幻想跟英国在海战进行军备竞赛,他知道这个是德国负担不起的。

然而,德国就看上了苏联这块香饽饽,不得不说,希特勒的战略目光还是有一些的,很多人嘲讽元首的战略思维特别傻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罢了。

德国对苏联的情况十分了解,希特勒也并没有低估苏联实力,毕竟一战结束后,苏联工业基础还是德国的帮助下建立的,德国是苏联的老师。

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当时看似强大的苏联竟然没能彻底击败芬兰,完全暴露了苏联外强中干的事实。

在苏联苏芬战争期间的挫败感,希特勒是横扫西欧,所向披靡,对比之下,德国想要击败苏联也并非不可能。

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德国也确实打的苏军节节败退,如果不是苏联的国土那么大,不是1941年的冬天那么冷,结果真的尚未可知。

苏联会不会在德国后背搞偷袭,是德国入侵苏联的潜在因素

这个其实也是看所谓的“大雷雨计划”是不是真的,根据一些人的说法,在希特勒攻打苏联之前,斯大林曾批准大雷雨计划,准备先发制人攻打德国本土。

德国很多将领在二战结束后,总结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在前线集结了大量的军队,他们根本不是在防御,而是在准备进攻。

《寻访"二战"德国兵》中写道“俄国人在临近德国的西部各军区一共部署了170个师,超过他们陆军总数的半数以上,这么多的军队放在德国边境附近仅仅是为了防御?我不相信!”

实际上,纵横认为苏联想要先发制人那是不可能的,以苏联当时的实力根本不具备跟全盛时候的德国拼一下子,苏联参战是一定的了,但是主要在于参战的时机上,苏联希望看到德国和英国打的难舍难分,两败俱伤的时候出兵趁火打劫。

从这一方面来说,希特勒对苏联一直都不放心,两国都在互相猜忌,倒是真的有点“逼不得已”了。

10

其实题主的这个问题问的并不清晰,进攻苏联是谁逼不得已?德国还是希特勒?

对于德国来说,丘吉尔已经明确表示,将会跟德国把战争进行到底,首先灭掉英国是当务之急。而且根据战后的资料显示,包括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的回忆录中,都很清楚的表明,他们以及当初很多德军中的职业军事家都认为,不应该两线作战。事实上,希特勒自己也很清楚,在他1933年担任总理时,就曾经怒斥一战德国政府愚蠢的两线作战。

德国在兼并了法国、波兰之后,已经有了很大的纵深,即使苏联传说中的“大雷雨”计划真的发生了,德国人也可提前准备好碉堡、反坦克沟用很少的兵力就让苏联喝一壶。

当美英两国向苏联提供军事情报,指出德国马上要进攻苏联的时候,苏联还怒斥了美英离间苏德关系的阴谋诡计。要说德军进攻苏联是被逼的,真的不是很有道理。

苏联在1941年前后确实对德国形成了一定的威胁,但起因确实因为意大利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导致苏联不得参与其中,并且占据了一部分的罗马尼亚领土,威胁了德国石油来源三分之一的罗马尼亚大油田。

但是如果希特勒能够让意大利不去攻打南斯拉夫,换取苏联不向西进攻罗马尼亚,苏联是完全OK的,因为这个帝国刚刚跟芬兰打的很惨,因此对德军更是非常害怕的。

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提出了大纵深的国防理论,但是斯大林认为那样会导致自己领土被破坏,因此把兵力集中在边境上,显然这个时候苏联懂军事的人已经死的差不多了,威胁并不大。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苏联确实差点完了,防守都不行,更别提进攻了。

但是如果说,希特勒是不是逼不得已呢?这就不好说了。

古德里安回忆录《闪击英雄》中提到,进攻苏联之前,作为现代坦克战宗室号称“德军装甲之父”的古德里安强烈反对,认为应该首先拿下英国,然后再图苏联。但是希特勒明确的告诉他,自己打不赢英国了。

另一方面,因为对英国的战争开始出现难度,柏林上空终日轰炸机不断。而之前因为国会纵火案的欺骗手段,得到了国会授权“独裁”的希特勒,如果国家结束了战争状态,尤其是已经洗刷了一战耻辱之后,他可能就不得不面对下台。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人可以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民主状态,不可能继续让他独裁。而且陆军和贵族中威胁他地位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他必须让另一场战争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政治家思考的有限顺序通常是“自己的地位>党派利益>民族利益>民众利益”,所以说希特勒迫不得已对苏联发动了战争,也说得过去,作为政治家,他也算是常规选择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