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即将被时代抛弃,一个即将被时代推上权力巅峰的。

当历史的车轮轧过来的时候,有人瞬间被轧成碎片;有人试图去阻挠,但是螳臂当车,也只有一死,或许死了还会发臭;有人乖乖地顺从,然后要么成为庸人,要么成为高官显贵;也有人会试图去操纵它......

溥仪成为了历史车轮的阻挠者,袁世凯则试图成为这个车轮的操纵者。

不过,袁世凯也仍然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誉之者千千万,毁之者也千千万,虽然他总是被骂是窃取了革命果实的“独夫民贼”,可是,谁也抹不去他对革命所立下的功劳。

载沣和隆裕为什么老老实实点头答应让溥仪退位?为什么退得这么和气?

这事不要说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办不到,即便是统帅革命军的黄兴也办不到!

可是,袁世凯办到了!

当时中国的局势完全系于袁世凯一人,袁如果继续给清政府效命,所谓的革命军几乎没有存活的机会;可是,如果袁投向革命阵营,则清政府便会分崩离析,然后倒塌。

孙中山在那个时候没有一丝抗衡的能力,用唐德刚先生的话说便是“当时孙公一文不名”,没有袁世凯,哪来什么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发迹于朝鲜,可是真正让袁世凯站上权力巅峰的终究是兵权,是枪杆子。

没有枪杆子的人,没有话语权,更不会有统治权。

他从朝鲜回国后没多久,被李鸿章举荐去了天津小站练兵,李鸿章为什么会举荐他呢?因为当时的袁世凯被李视为“自己人”,他曾因科举不中去投军,投的是淮军体系里的吴长庆部,所以也被看成是李鸿章一系的人。

袁世凯小站练兵后,手里开始有了兵权,有了枪杆子。

1908年时袁世凯手里的北洋军已经成为了清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军队,这一年光绪和慈禧又相继呜呼哀哉,25岁的摄政王载沣深知军权的重要性,因为害怕袁世凯手里的军权会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掌控,所以便罢了袁世凯的官。

1911年,谁也没想到遥远的武昌城里的一声枪响会掀开清王朝倒塌的序幕,清军中有没有能够指挥北洋军的将领,所以载沣又不得不将袁世凯给请了出来。

让载沣更想不到的是,袁世凯这一来,竟然会让清王朝提前崩塌。

那么,在袁世凯欺负隆裕和溥仪这对“孤儿寡母”的时候,清王朝花费重金打造的所谓禁卫军去哪了呢?

载沣是一个很重视军权和军队的人,但是在他主政清政府的3年时间里,他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只有一支禁卫军。

一直以来,清朝是没有所谓的禁卫军的,一直到1901年载沣因为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奉命去德国给德国道歉时,看到了德国的皇家近卫军后,便已经产生了要给清王朝打造一支完全听命于皇室的“近卫军”的念头。

1908年慈禧歇菜后,载沣摄政,然后他在摄政仅仅43天后便迫不及待地让载涛、毓朗和铁良三人筹建禁卫军。

载沣为了达到清朝皇室直接、绝对地掌控禁卫军的目的,更是让他的胞弟载涛作为禁卫军的训练大臣和统领,只可惜载涛没什么本事。

此外,为了保证禁卫军对皇室的忠诚度,禁卫军几乎全是满人或者旗人,只有步兵第四协用了汉人和一个马营用了蒙古人。

载沣为了得到一支既有忠诚度,又有战斗力的禁卫军,可谓是煞费了苦心。

从1908年开始筹建禁卫军,到1911年9月,一支装备精良、编制1.2万余人的禁卫军终于建成了,载沣掩不住喜悦和得意,意气风发地跑去阅兵。

可是,谁曾想他辛辛苦苦打造的禁卫军到最后竟然没有发挥一点用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载沣意气风发地阅完兵还没到一个月,武昌起义便爆发了,他急忙让荫昌率领北洋军去镇压起义军,可是荫昌一是因为水平不够,二是因为指挥不动北洋军,所以连连失利。载沣不得已之下,只好去请袁世凯出山。

袁世凯出山后,打着要么消耗禁卫军,要么控制禁卫军的主意,让载沣派出一个皇室成员统领禁卫军南下平定叛乱,给军队做个表率。

禁卫军统领是谁?载沣的弟弟载涛!载涛心里骂娘了,你袁世凯这不是坑我吗?让他带兵打战,这不是找死吗?

所以,载涛立刻心慌慌地此去了禁卫军统领的职务。

载涛的辞职,正是袁世凯所乐见的,这不,载涛一辞职,他立刻内阁的名义接管了禁卫军,然后任命冯国璋为禁卫军总统。

载沣的心可以说是在滴血,自己花了3年时间和无数金钱打造的禁卫军就这么便宜了袁世凯!

冯国璋这条“北洋老狗”为什么能够当上几乎全是满人、旗人的禁卫军总统呢?

清政府为了给自己培养一批能够带兵打战的将领,曾经开办过一所陆军贵胄学堂,一听这名,便知道这学堂是专为满族贵胄所设。很不巧的是,冯国璋正好当过这所贵胄学堂的总办,摄政王载沣、恭亲王溥伟和禁卫军中的不少将领都是他的学生。

因为这一渊源,袁世凯才任命冯国璋为禁卫军总统,禁卫军也才同意让冯国璋当自己的总统。

冯国璋是禁卫军总统,这是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时,禁卫军没有暴动的一个原因。

当时,冯国璋只用了三招便平息了禁卫军里的反对声音。

第一招是“利诱”,冯国璋说原有禁卫军会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们好好当你们的兵,钱少不了你们的!

第二招是“威逼”,你们只有接手“优待条件”才能保全皇室,你们也才能继续领俸饷,否则什么也捞不到。

第三招是“保证”,冯国璋说,我用命担保,皇帝让权不让位,皇室的和你们的待遇、好处也会兑现,以后不管我调到哪里,你们都跟着我。然后,为了让他们彻底放心,冯国璋更是让他们选出两个人时刻监视他,如有违背,可以随时枪毙他。

冯国璋这三招一使出来,禁卫军里你看我,我看你,最后纷纷点头答应。

当然,冯国璋能够搞定禁卫军也少不了袁世凯的配合。袁世凯当时为了让隆裕同意退位,去给隆裕上眼药水,骗她说革命党的起义军已经无孔不入,这时候退位既可以保全颜面,又可以继续领着中华民国发的薪水过着帝王家的好日子,否则的话,起义军一打过来,恐怕什么也保不住。

一个久居深宫的妇人,也没多少见识,哪经得起袁世凯的吓唬,所以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后,便答应了。

禁卫军一看,皇太后和皇帝都答应了,自己还争个什么劲?

所以,让载沣意气风发的禁卫军最终什么作用也没发挥。

袁世凯的成功更不是偶然的,他从出山后便开始在筹划,因为他不想像3年前一样,只消载沣一纸命令,他便要回老家钓鱼。

所以,他走的第一步便是夺走听命于载沣的禁卫军!没有了禁卫军,载沣能翻得起什么风浪?

谋成功者,走一步,看三步,莫不如此。

袁世凯能够从一介布衣成为一代豪杰枭雄,又怎么可能是浪得虚名。

最佳贡献者
2

在溥仪被袁世凯逼迫退位的时候,真有一支完全满人组成的禁卫军,按理说他们应该誓死捍卫自己的皇帝才对,没想到他们连屁都没有放一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古代的皇帝为了皇室的安全,都会建立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军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御林军或者叫禁军。当然,在清朝的时候,也不例外,起初这支禁军都是有满人组成,但到了清末八旗兵不堪一击,无奈只能由北洋一镇和六镇轮流担任。到了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一直都对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不放心,就着手建立了一支满人组成的禁军,人数两个旅,由自己的弟弟载涛担任都统。

清皇帝最后的这支禁军,准备精良,但都是一群一天天玩鸟斗蛐蛐的的八旗子弟,战斗力不敢恭维,更完蛋的是这支禁军的老大是载涛,一个乳臭未干的生瓜蛋子,不仅缺少实战经验,而且无法收拾这群八旗子弟,自己又贪生怕死,遇事就完蛋了。

袁世凯老谋深算,成为袁世凯的嫁衣。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无法指挥北洋新军,只能被迫启用袁世凯,袁世凯趁机坐地起价,取得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这支禁军也不例外。袁世凯要派禁军去前线,而禁军老大载涛,不敢带兵出征,袁世凯趁机换下载涛,由自己的手下冯国璋担任禁军都统,经过袁世凯的安排,这支禁军基本被袁世凯控制。

溥仪被迫退位,禁军无动于衷。后来,南北议和,袁世凯以末代皇帝溥仪溥仪作为条件,取得大总统的职位。袁世凯声泪俱下,在威逼利诱下,溥仪和隆裕这对孤儿寡母被逼得哭着宣布退位,而自己的禁军远在千里之外,与革命党对峙,当禁军得知溥仪退位以及清王室优待条例后,并没有去勤王,而是直接关心自己的命运,最后在冯国璋保证待遇不变的情况下,这支禁军也就安生了,被冯国政编为第十六师,从此成了冯国璋的护卫军。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清皇室最后的禁卫军也给袁世凯做了嫁衣,溥仪和隆裕这对孤儿寡母也是有心无力,只能哭着,在无奈中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满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从而开启了新的篇章。

3

清朝大多数时间内,没有一支强大的禁卫军,只有大内侍卫组成的亲军,表现那是相当抢眼。

嘉庆年间的天理教作乱,一支72人组成的农民大军杀奔紫禁城,又兵分两路进宫,与大内侍卫们恶战到第二天凌晨,且在隆庆宫匾额上留下了箭头。
同样是嘉庆年间,一个中年厨子居然在神武门附近埋伏,挥舞一把小刀冲向嘉庆帝的轿子,关键时刻,几百名大内高手非常镇定,决定考验一下嘉庆的身手,就看嘉庆一人躲来躲去,幸亏同行的嘉庆侄子和姐夫上前死命抱住刺客。
庚子国难那年,慈禧带光绪西狩,八国联军来到紫禁城下,一位日本翻译冲着城头高声喊话,亲军们微笑着打开城门,欢迎联军和平进城,保全了紫禁城的完整,功不可没。

别看优秀的亲军们立下这么多“汗马功劳”,晚清时节,清廷仍然觉得应该跟随世界潮流,组建一支正规的禁卫军部队。

于是从北洋新军陆军第一镇中调来了军官等骨干(北洋第一镇兵源本身都是从旗人中选拔出来的),又从京师旗人中挑选精壮男子,打造了一支12000余人规模的皇家禁卫军。

其中步兵分为两协四标,三标为满人,一标为汉人,马队标有一营蒙古人,另设一炮队标,装备有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设有一机枪营,配备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就火力配备而言,全亚洲它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禁卫军创建后台是来自于摄政王载沣,训练禁卫军大臣是载涛,历时近三年准备,1911年7月终于成军,没两个月,辛亥革命爆发,载沣失势,袁世凯上台,启用冯国璋担任禁卫军总统官。冯国璋本身就早在1906年出任过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是北洋系里唯一让满蒙军人心服口服的统帅,再加上满人觉得他“统兵平叛”革命党有功,值得信任。

冯国璋尽管主张保清,但毕竟也尊重袁世凯,在袁世凯逼宫操作下,隆裕太后答应逊位,冯国璋也不能阻挡这个潮流。

清帝逊位尚未宣布,冯国璋就召集禁卫军开会,宣布了溥仪即将逊位的消息,向他们保证继续由他们来守卫皇城,保证满清皇室安全,保证他们继续享有原有待遇,由于冯国璋表态得力,再加上很多军官头目都是北洋出身,基层官兵也就没闹出什么乱子,安静的度过交接时期。

民国后,禁卫军被改编为陆軍十六师,冯国璋死后,移驻察哈尔,直皖战争后进入奉系序列,后来的直奉大战中倒戈,没过多久就被裁撤。其实即便是不裁撤,这支军队中的满族基因随着岁月流转,也几乎消失殆尽了。

4

谢谢邀请:

首先我要说明,在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之时,清廷确实是拥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禁卫军的,这只军队人数有1.2万人之多,军官和骨干均选拔于以满族人为主的北洋新军第一镇,兵源来自于京城的满族人和蒙古骑兵,配备有当时最先进的150毫米野战重炮和马克沁式重机枪,生活待遇要高过北洋新军六镇,应该说这支禁卫军对清廷是绝对忠诚的,战斗力也是非常强悍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浪潮迅速传遍全国,两个月内全国有十五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年底经过协商选举,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新军做为最后的武装力量,清廷又不能有效地调动和指挥,这时不得不启用赋闲在河南项城的袁世凯,因为北洋新军是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一手培养和训练起来的,袁世凯被委任内阁总理大臣,本来以袁世凯的军事实力是可以一举收复武汉三镇的,但考虑到革命的风波已经遍及了全国,清朝灭亡己是势在必行,于是同孙中山进行了“南北和谈”,谈判的结果就是清廷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总统,于是袁世凯向隆裕太后讲明了利害关系及优待条件,隆裕太后拥着只有六岁的溥仪不得不哭着同意了退位。

随着袁世凯就任了内阁总理,摄政王载沣也就失去了权力,也就不能统率禁卫军了,贝勒载涛是统领,但实际上是有宗室良弼在亲领指挥,良弼是清末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是个强硬抵抗派,好在辛亥革命之初就被革命党人炸死了,载涛又是个胆小鬼,怕被派往前线与革命军作战,就主动辞去了禁卫军首领一职,袁世凯就派亲信冯国璋接管了禁卫军,冯国璋在禁卫军中还是极有威望的,他曾兼任过陆军贵胄学堂总办,为清廷培养过满蒙高级军事人材,禁卫军中将领大都出自他的学堂,当武昌起义之时,他也是听从清廷派谴积极出兵去镇压的,如果不是袁世凯密电令其停止,估计也和革命军干上了,他是得到清廷上下信任的,当时禁卫军听到皇帝要退位是群情激愤的,扬言“大清不是太后的嫁妆,无权恭手让人,必一死战保护清廷及皇帝的安全”,面临着禁卫军有可能哗变,冯国璋亲自劝说,宣读了对清廷退位的优待条件,以自身之名保证清宗室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承诺清廷退位后,禁卫军的待遇不变,在冯国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承诺之下,禁卫军才集体放弃了抵抗。

文章就写到这里了,如果你要问禁卫军最后的结局,我只能告诉你,这只部队后来一直由冯国璋率领,1914年时改编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谢谢阅读,如果你认为写的还可以,请加我的粉丝,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5

“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记忆最深的大概就是父亲载沣的这句话了。

这话本是载沣安慰登基当日哭闹不止的溥仪时突口而出的一句话,没想,它竟一语成谶。在载沣这句话落地仅仅几年后,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便被逼退位,大清朝从此走向了灭亡,真正地“完了”从心理学上而言,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一些话往往暴露了潜意识的想法。载沣当时的这句“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表面看是载沣安慰哭闹的儿子,实际却像是内心绝望的体现。

与其说这句话是载沣的预言,不如说,这是载沣对当时时局的客观评价: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大清国各地都在起事造反,外有革命党暄腾不止,内有袁中堂虎视眈眈,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以至于皇帝居住的紫禁城都危机四伏。

光绪皇帝和慈禧皇太后驾崩之后,大清帝国群龙无首,没有人能够压得住国内的纷乱势力。面对这种情况,这些名义上掌握着帝国实权的满清贵族,或是激进、或是沮丧,每个人对帝国的未来,都有着不同的憧憬。

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地纷纷响应。时局动荡,满洲贵族却根本救指挥不动北洋各镇新军。如此一来,摄政王载沣为了保全皇族,只好重新起用了袁世凯,并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

更让皇室成员头疼的是,袁世凯成为内阁总理大臣之后,“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君,防卫京津?”倘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京津之皇室,必成砧板之肉。

在激进派看来,想要摆脱这种境地,只要能武力消灭袁世凯,帝国就能长治久安。为此,他们组建了自己的满洲新军—禁卫军。这一支禁卫军虽然人数不多,却都是从八旗子弟里挑选出来的精锐;作为拱卫京畿的最后力量,他们装备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如此重要的军队,自然不能让别人给拐跑了。禁卫军成立的那一刻,他们的使命就是为了拱卫京畿,保护皇室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的总司令,自然也就是摄政王了。

但当时,身为摄政王的载沣知道:仅凭禁卫军是根本无法让大清起死回生的。禁卫军的存在,仅仅是让大清多苟延残喘数日罢了。

或许,正是因为对时局的精准判断,载沣才会在儿子溥仪登基当日喊出“快完了”这样晦气的字句来。

果然,在溥仪继位后不久,作为北洋军阀老大的袁世凯,便想法搞定了载沣手里这支让大清苟延残喘的所谓“最后王牌”。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威慑清政府,就是凭借手里的军队,他怎能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想要牢牢把控清政府,就必须剥夺他们手里都被兵权。摄政王太年轻,皇太后太幼稚,新皇帝又太小,年迈老道的袁世凯玩弄他们,简直跟抖儿子一样随意。

很快,摄政王载沣便被剥夺了军权,继而被逐出御前内阁会议;接替他成为禁卫军总司令的,是宗社党代表人物良弼。换帅,这是袁世凯搞掉大清最后王牌的第一步。

良弼算是铁杆儿的保皇派了,不管皇族内阁如何动摇,他只坚持一条:敢有冒犯皇室尊严者,虽远必诛。尽管禁卫军的规模并不庞大,有他在,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洋军阀,都会有一丝忌惮。毕竟,能不打仗的时候,谁会去给自己找麻烦呢?

为了解决袁世凯的威胁,1912年1月12日,良弼等人组建了“君主立宪维持会”,坚决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意图如此之明显,良弼自然也就成了众矢之的。1月26日,良弼在回家途中,遭到革命党人彭家珍的暗杀,虽然未死却被炸成重伤。

自知时日无多,良弼也算是龙之将死、其言也善。临死之日,良弼对身边的人说道:

“杀我者,英雄也;我死,则大清亡。”

没过多久,良弼重伤不治,在家中死去。

良弼之死,对于紫禁城内的小朝廷,造成了极大的震荡。原本对求和摇摆不定的皇族,在这一刻终于明确了自己的意见:一致同意清帝退位。外部的威胁,击溃了他们最后一丝抵抗的信心;明明手里还握着几十万大军,在缺钱少粮的情况下,他们也只好全部放弃。

革命党人造成了良弼之死,但得到好处的,却是北洋军阀。

良弼死后,袁世凯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又掌管全国朝政,趁机把张宗昌安插到禁卫军做将领,不断稀释禁卫军对皇室的忠诚度。

溥仪逊位之后,袁世凯为了安抚皇室情绪,特意拟定了清帝优待条件。换句话说,这个优待条件就是花钱养着这帮皇室成员,免得他们到处惹是生非。然而,皇室虽然有人养着,可是皇室的军队还都饿着肚子呢!禁卫军就算再蠢,也知道有奶就是娘啊!

就在此时,袁世凯命令冯国璋接管禁卫军,并许诺他们高额薪资,以使他们安宁稳定。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看到北洋政府给他们的工资更高,他们还有什么反对意见?再者说了,就算拼命,也不过是落个鱼死网破;即便侥幸获胜,大清都亡了,他们的胜利又有多大意义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皇室最后的武装抵抗力量,没想到最终还是被人收买,成了别人手里头的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满清在全国的几十万武装力量,都不战而降,更何况驻守京畿的这万余禁卫军?

6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得到了革命军大总统的承诺,决定逼迫清朝皇帝溥仪退位。这时候的袁世凯虽然掌握了北洋军的主力,但是清朝的传统禁卫军八旗军和新组建的宫廷禁卫军却还在溥仪手中,而且的人数并不在北洋军之下。但是在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的时候,这两支军队都没有站出来保护溥仪。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清朝的禁卫军不出来保护溥仪呢?听笔者娓娓道来!

满清王朝最初是依靠着擅长骑射的八旗军打入关内的,但因八旗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了八旗子弟兵的战斗力越来越差,这些老爷兵到了康熙时期就不能打仗了,康熙南征北战都依靠着绿营兵出战。到了乾隆皇帝时期,八旗兵的战斗力几乎等于零,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八旗兵和绿营兵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结果“射箭靶上空,骑马人坠地”。这个尴尬局面并没有让乾隆皇帝意识到问题,一直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朝都没有改革自己的核心军队。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军阀的私兵逐渐崛起,其中李鸿章的淮军和曾国藩的湘军成为了主力。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淮军和湘军被日军打得溃不成军,为了应对危机清朝又组建了北洋新军,可怎知北洋新军竟变成了袁世凯的私人部队。而朝廷内部禁卫军主要依靠着八旗军,这时候的八旗军都是一帮“拿着鸟笼子,抽着大烟”的老爷兵,根本不能打仗。清朝在这一时期为了增强自身护卫力量,组建了一支新的禁卫军,这支禁卫军的装备比较先进,并且控制在清朝皇室的手中。

在袁世凯想要逼迫溥仪退位的时候,八旗军显然不能对袁世凯造成任何威胁,在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面前,这几十万烟枪兵丝毫没有战斗力。而袁世凯真正的威胁是新组建的禁卫军,这支军队掌握在溥仪的叔叔载涛手中。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给朝廷谈了很多筹码才肯出山,同时他也悄悄掌握了清朝的主力军队,并且在政治上成为了真正的掌权者。

没多久袁世凯就偷偷的派遣自己的亲信冯国璋接管了禁卫军,冯国璋接管军队之后就加快了控制这支军队的步伐。清朝的统治者虽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奈何自己大势已去,根本无力阻止袁世凯的行为了。

袁世凯的条件也足够让清朝统治者动心:袁世凯保留了清朝的皇位,清朝皇室依然可以在紫禁城里面继续称帝,并且能获得一定的补贴。清朝的统治者载沣(溥仪父亲,实际的统治者)也明白,自己真正能打仗的禁卫军被袁世凯控制了,自己的八旗军又不能打。如果不接受条件,拼个鱼死网破也没有胜算。正是因为袁世凯和清朝皇室达成了默契,双方才在没有流血冲突的情况下完成了权力交接。

综上所诉,清朝统治者缺乏长远眼光和危机意识,再加上袁世凯的精心谋划,就成就了袁世凯这个八面玲珑的大总统。

7


因为禁卫军的实际领袖良粥被炸死了,袁世凯趁机掌控了这支清庭最后可以直接控制依仗的军队,最后清庭无兵可用,只能接受和平退位的条件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不久蔓延了南方数省,清庭无力镇压。只能请拥有兵权被罢官的袁世凯出山,但是不料袁世凯一边跟革命党讨价还价,一边连哄带骗的迫使清庭接受和平退位的条件,自己趁机成为民国大总统。

这时候肯定会有人想了,袁世凯连哄带骗的欺负清庭之时,禁卫军去哪里了呢,为什么没有出来维护清庭的统治呢,接下来宋安之就来具体说说。

自辛亥革命爆发以后,袁世凯再度出山以后,清庭以资政院选举的形式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不久袁世凯入京组成了所谓的责任内阁,具体如下: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严修,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萨镇冰等。这些内阁大臣基本上都是袁世凯的人,因为被人戏称为袁记内阁。

袁世凯当时已经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镇及毅军姜桂题等部的节制调遣权力,可谓是掌控了清庭的兵权。

但还有一支军队并不受袁世凯控制,那就是名义上由摄政王载沣统率而实际上由载沣的弟弟载涛统率的禁卫军。说起来这部军队也是清末创建新军的成果之一,利用西式方法训练,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是清庭最后自保的力量了。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奇怪,清朝的八旗军队和绿营呢,其实到了清末八旗军队和绿营早已经烂在根子里了,指望他们享受当兵大爷可以,一有战事比兔子跑的还快。不然也不至于让拥有北洋六镇兵权的袁世凯就可以逼迫清庭和平退位成功,所以皇族中掌握的禁卫军就成为了清庭的最后底牌。

这支禁卫军成为袁世凯当时的心腹之患,袁世凯于是就想了一个损招。向清政府建议,皇族大臣应当出征南方作为各军的表率,这样南方的叛乱就可以很快镇压下去了。这样一来就使胆小如鼠的载涛自请解除了军职,袁世凯立刻推荐徐世昌来继任军谘府府大臣,并从汉口调回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军统。

但禁卫军的实权却还在清庭之手,因为平常负责禁卫军具体事宜的是良弼。虽然载涛自请解除军职,可良弼还在,依旧可以实际控制禁卫军。

更要命的是良弼属于坚定的主战派,他始终认定袁世凯是插在清庭心脏里的一支毒箭。所以当袁世凯以内阁辞职手段要挟清庭接受退位条件时,良弼主张批准内阁辞职,另组为皇族战时内阁,并且打算派铁良统率“讨伐军”南下镇压南方起义。

袁世凯虽然力量大于良弼,但不想杀死良弼这个皇族子弟,害怕担当舆论压力。

这时候果然是瞌睡了就有人来送枕头,正在袁世凯还在想对策之际。良弼被同盟会的彭家珍刺杀,1911年同盟会北方支部成立时,彭家珍入盟被推为军事部长,知道了良弼阻止清室退位以后,十分生气,所以决定清除掉这个拦路虎。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守在光明殿胡同良弼住宅的附近,等到良弼下朝回家之时,他扔了一颗烈性炸弹,炸断了良弼的一条腿,使其延至次日不治而死,而彭家珍自己也被弹片炸伤,当场就牺牲了。

良弼一死,袁世凯彻底掌控禁卫军。清庭失去了最后的底牌,彻底无兵无用。最后只能无奈的接受了和平退位条件,清朝便亡国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8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朝代灭亡的时候,都会经历非常惨烈的战争。朝廷忠臣、民间义士,为了保护王朝避免灭亡,都会费劲心力,抛洒热血。南宋灭亡的时候,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等文臣武将,保护着两个小皇帝,四处飘荡,转战南北,目的无非就是要留下赵宋血脉,恢复赵宋江山。明朝灭亡的时候,南边建立了非常多南明小朝廷,也是为了让已经死掉的王朝再复活起来。

就算是那些本身很腐朽的朝代,比如元朝,还有王保保等人拼命在保护它。

(溥仪剧照)

可是,清朝灭亡,溥仪退位的时候,却显得异乎寻常的平静。没有任何“忠臣义士”站出来,为清朝叹息。清朝的那些最忠诚的禁卫军,也没有站出来,保护清朝,保卫年仅6岁的小皇帝溥仪。这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清朝的军队实际上被袁世凯控制着。

清朝到了即将灭亡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属于朝廷的军队了。

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东南各省已经签订互保协议,不听朝廷调遣。后来慈禧从西安重新回到北京的时候,也没有惩治那些不听朝廷调遣的各地督抚。

其实,也不是慈禧不想惩治这些不听话的督抚,实际上是她已经把这些督抚没有办法,只能听之任之。而朝廷的这种举动,很快就让各省走向了各自为政,拥兵自重的局面。

以至于后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迅速地宣布独立,朝廷完全无法控制。这时候,摄政王载沣不得不把袁世凯请回朝廷,让他主持政局。

其实,载沣之前是想杀死袁世凯的,原因就在于袁世凯手中有他一手带起来的新军。这个军队本来是朝廷的军队,后来就成了袁世凯的军队。袁世凯手中有新军,因此载沣很忌惮他。但是当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纷纷独立的时候,载沣手中没有军队,无法控制局势,因此不得不把袁世凯重新请回来。

因为清朝实际上已经没有自己嫡系的部队,而所谓的禁卫军,人数其实也非常少,因此,实在没办法保护皇帝。

(袁世凯剧照)

二、清朝几乎已经失去了所有仁人志士的拥戴。

清朝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就和列强开始打仗。清朝和列强打了很多仗,这些仗,几乎没有打赢的。每次打输了,都会割地赔款,丢尽面子。就算比如中法战争这种,偶尔打赢了,依然是割地赔款。可以说,清王朝在列强那里已经没有了尊严,同时在民间老百姓那里,也没有了尊严。

没有尊严也就罢了,如果清政府能够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这样做的话,倒也可以获得老百姓的尊重和拥戴。但是,清政府却并没有这样做。好不容易光绪皇帝站出来,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可最后竟然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给打压下去了。不少仁人志士,为了变法流血牺牲。就算义和团这种,虽然做法激进,但他们也有帮助朝廷打败洋人的想法。可是,最后也是被清政府出卖。

可以说,仁人志士已经对清政府失望透顶,愿意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已经少之又少。而就算到了最后关头,清王朝的做法也让全国人民失望。当时清王朝为了应付全国的分裂,想要搞一个“预备立宪”。可是最后进入立宪内阁的,竟然全部都是清皇室那些腐朽的皇室成员们。这样的做法,怎能得到大家的拥戴呢?

既然没人拥戴这样一个腐朽又顽固的政府,自然就没人站出来保护它了。

(隆裕太后剧照)

三、清王朝其实获得了一个最好的结局。

所有的王朝在灭亡的时候,由于后一个王朝害怕前一个王朝的皇室后人被遗老们拥戴起来,死灰复燃,因此,都会对前一个王朝的皇室后人进行斩尽杀绝。

不过,清王朝灭亡以后,中国实行的政治体制,已经不再是王朝政治。也就是说,不会再有新王朝的皇帝担心旧王朝复辟,因此,清王朝的皇室,得到了极好的优待。

事实上,当时袁世凯在让隆裕太后颁发退位诏书的时候,专门签订了一个《清室优待条件》。这个优待条件,给清皇室的待遇极为优厚,光是钱一年就给他们四百万。而且还允许他们住在紫禁城了,自行一套。

可以说,清皇室已经得到了最好的优待,袁世凯用最好的制度把他们保护起来了,他们还需要什么维护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室优待条件》)

9

清朝的禁卫军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禁卫军由四部分组成。即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驻守北京皇城的满州八旗兵、负责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衙门,以及按新军标准编练的禁卫军。

侍卫亲军和八旗兵不保护溥仪很好理解,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战斗力,让他们去跟北洋军玩命?这是笑话。(侍卫亲军就是电视剧里面穿黄马褂的那些大内侍卫)

步军统领衙门则因为跟北洋军沆瀣一气,最后一任九门提督乌珍被架空。巡捕营的官兵首鼠两端,不听清帝指挥了。

满人失去军权这个问题,在溥仪继位后就已经很明显了。载沣没有慈禧的手腕,底下的军头都不听他的指挥。皇宫的防务,甚至要交给北洋新军第一镇和第六镇负责。

监国摄政王载沣认为,没有一支满族人自己的新军是不行的。因而在解除袁世凯兵权后,立即组建了一支由满洲人组成,按新军模式操练的禁军。也就是所谓的清末新式禁卫军。

新式的禁卫军。以满族人为主,按北洋六军的标准,满编为步兵两协四标,马队、炮队各一标,也就是六个团;工程、辎重、机关炮、军乐和警察各一队,全军共计一万两千余人。并且还装备了当时亚洲国家仅有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和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

(禁卫军阅兵式,监国摄政王载沣向禁卫军长官授旗。)

(载沣检阅禁卫军。右一为摄政王载沣,右三为禁卫军大臣载涛。)

两张照片拍摄于1911年7月24日,禁卫军宣布成军当日,拍摄地为北京德胜门外校场。摄政王载沣在其弟载涛的陪同下,检阅刚刚宣布成军的禁卫军,并向禁卫军授旗。




按理来说,这支禁卫军的武器装备还在北洋军之上。兵力虽不如北洋军,但也足以震慑袁世凯了。然而结果却让人啼笑皆非,在袁世凯逼宫期间,禁卫军选择默不作声,任由袁世凯欺负孤儿寡母。

究其原因在于,满人自己放弃了禁卫军的指挥权。拱手将禁卫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袁世凯。

事情的起因是,武昌起义爆发后,原本派到南方镇压革命党的北洋新军不听调令,朝廷便想调禁卫军上前线。结果硬是没有人敢挑这个担子。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去送死。禁卫军成军太晚,一直没有实战经验。成军之后,主要职责又是皇宫的警卫工作。这些人洋枪洋炮装备精良,但干的其实还是以前大内侍卫的工作。皇帝的亲军而已,真的上战场玩命那是笑话。

清政府被迫无奈,只得重新启用袁世凯。袁胖子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把载沣逼下台,将北洋军的指挥揽到自己身上。在隆裕太后的认可下,禁卫军的指挥权也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让载涛率禁卫军南下,找革命党开战。载涛哪打过仗?便主动把指挥权交给袁世凯。袁世凯让好朋友徐世昌接管禁卫军,就这样,禁卫军被袁世凯控制了。

照片中的人,名为田献章,是禁卫军军咨使(参谋长)。请注意照片拍摄的时间和田献章的头发。说明禁卫军并非都是满人,而且禁卫军的高级军官也有剪辫子的现象。



袁世凯回朝后,冯国璋犹如打了鸡血一般猛攻汉口和汉阳的革命党阵地。不久后,武汉江北二镇被冯国璋拿下。有此大功,冯国璋也被清廷封为二等男爵。

冯国璋此时本想一举攻下武昌,但袁世凯密令冯国璋按兵不动。冯国璋立功心切,对袁世凯产生怀疑,两人产生了隔阂。袁世凯所幸让段祺瑞接替冯国璋指挥北洋军,而冯国璋则被调回北京,担任禁卫军都统。

隆裕太后把禁卫军交给袁世凯,满族大臣其实是反对的。一直想把禁卫军的兵权收回来。袁世凯让冯国璋接替徐世昌,可谓是一石二鸟的计策。

由于冯国璋曾发表过『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的通电,又加上他忠于清帝,力战革命党。还被封了二等男爵。使得王公贵族都认为其是效忠清室,禁卫军交给他,可以信赖。

岂料冯国璋也是人精,经过盘算后,最终还是倒向了袁世凯。在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时,冯国璋亲自到禁卫军总部召集全体官兵,对官兵们的疑问一一解答,同时向全体官兵保证了两点条件:

(1)大清皇帝只是让权,并不让位,尊号等全部保存不废除。并大声向官兵们宣布了皇室成员的优待条件。

(2)对于禁卫军的俸饷仍维持不变,两宫及禁卫军的待遇都是由国家担保到底,绝对不会亏待大家。

安抚完禁卫军后,冯国璋对天起誓,愿意以全家性命担保,愿与大家共存亡。至此,一万多禁卫军表示愿誓死追随冯国璋。原本是皇帝亲兵性质的部队,居然成为了冯国璋的私人武装。

10

清朝末期的时候,满清皇室能够调遣的、有战斗能力的军队几乎为零。外忧内患困扰下的满清皇室,犹如风中浮萍。

此时建立起一支忠于满清皇室,守卫宫廷的武装力量极为迫切。专门负责训练禁卫军的皇室子弟载涛就曾在一份奏折中提到:“近 年京外改练陆军 , 力求精进 , 而禁廷拱卫犹付阔如 , 虽 有一、六 两镇轮流入值 ,究系分班抽调 , 尚非经久之规”阐述了建立一支专门守卫京畿的皇族武装的必要性。

摄政王的载沣其实很早就有这种想法,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合适的时机。早在载沣访问德国时,参观德国军队,就有意效仿德国,让皇室掌握军权的想法,但当时太后与皇帝政见不同,慈禧把持朝政,光绪皇帝被囚禁,载沣作为光绪的亲弟弟身份敏感,提出建立皇族武装的建议,恐被慈禧猜忌是针对她而建立的,惹火烧身。

直到光绪三十四年,慈禧与光绪相继离世,溥仪继位,载沣以摄政王的身份走上满清权利中心,才得以一展抱负,借口足疾解除袁世凯的兵权后,载沣下令筹备一支按照新军模式操练的、忠于满清皇室的禁卫军,也就是清末新式禁卫军。

载涛、毓朗、铁良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新军编制、配备补给、奖罚制度都借鉴了外国先进经验,历时两年半,新式禁卫军被拉练得有模有样。

那么,在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时,禁卫军哪去了?为什么没出来保护呢?

这就要说到新军成军后不久,武昌起义就爆发了,清廷无奈重新启用了袁世凯。东山再起的袁世凯组建了责任内阁,任用亲信排除异己,将清军中将领大换血,可以说除了这只驻扎京城的禁卫军,满清皇室的武装力量都已经被全被架空了。

为了解决禁卫军的隐患,袁世凯向清廷奏请:“当此干戈扰攘之际,皇族必须亲自出征,以为各军表率。”新编的禁卫军虽然操练的不错,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拥有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可是干的还是大内侍卫的工作,根本没上过战场,没有实战经验,面对战场劲敌变都成了活靶子。


果然听了这个建议,禁卫军首领载涛马上就害怕的辞职了,兵权落到了袁世凯手里。掌握大权的袁世凯开始了又一轮的大换血,派徐世昌出任专司训练大臣,从汉阳调回了冯国璋出任禁卫军总统官,步队第 一 协统领官由步队第二协统领官王廷祯调充 , 第二协统领官由姚宝来派充。

原步队第一协统领官良弼,禁卫军具体事宜的负责人、坚定地主战派被授予无实权的军谘府军谘使一职。

在袁世凯以内阁辞职要挟清帝退位时,良弼是很硬气的奏请皇帝批准辞职,自己组建内阁,镇压起义收复失地的,袁世凯对于这个主战的皇室子弟很头疼,后来良弼被同盟会激进份子彭家珍炸死了,来自皇室内部的阻力就消失了。

曾经被满清朝廷信任的冯国璋呢,被袁世凯任命禁卫军总指挥官后,权衡利弊,将效忠清朝的誓言抛诸脑后,倒戈了袁世凯。

在袁世凯逼宫的时候,冯国璋还亲自去做禁卫军的思想工作,保证皇室成员的优待条件及禁卫军的俸禄不变后,又表达了与禁卫军同生共死的决心,赢得了禁卫军全体官兵的誓死效忠。

就这样,禁卫军的反对力量被袁世凯等人里应外合的瓦解了。话说回来,这支禁卫军是比清廷其他部队有战斗力,但是和军阀力量相比还是很悬殊的,即使禁卫军没有瓦解,也没法保住溥仪的皇位。大厦将倾,怎是一根独木能挽救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