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好,我是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刘桦。很高兴能为你解答。


是的,好奇心强的孩子都比较聪明,因为:

好奇心强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很感兴趣,都想自己去弄个明白。所以,他会经常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就能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同时,孩子的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

好奇心强的孩子勇于探索新的事物。如此一来,他学习新的东西就比较快。接收到新的事物也比同龄的孩子要早。所以,他懂的就会比较多。

好奇心强的孩子,特别善于思考。思考的能力很强。从而激发大脑,产生了更多的连结。同时,也开展了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创造能力。

好奇心强的孩子学习比较好。因为好奇,所以孩子的求知欲比较强。为了想要学习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他上课就会听得比较认真。课后会喜欢从书本上获取更多的未知的东西。

好奇心强的孩子,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他一旦对某件事物或者某个领域的东西感兴趣。他会非常认真的去研究,从而也会很容易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爱迪生当年也是因为好奇心强,最后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

所以,爸爸妈妈要耐心、正确的引导,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当孩子问N多个为什么的时候,要认真对待噢!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评论发表你不同的观点。


坚持做以爱为底色的家庭教育。了解育儿知识、解决育儿难题,欢迎关注桦姐谈养育。

最佳贡献者
2

不知道这里的“聪明”具体是什么定义,不太好说。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好奇心”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确实是有促进作用的。

孩子们是天生的学习者。

他们会非常好奇地想知道: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有研究表明,恰恰是孩子内心的好奇心——而不是外部的压力——在促使着孩子寻求新的知识和经历,并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孩子越好奇,学的越多。

爸爸妈妈肯定观察过自己的宝宝,看见过:

新生宝宝用眼睛追随着声音、面孔、有趣的物体;

8个月左右的小朋友把玩具塞到嘴里又咬又啃,认真得像做研究一样;

2岁左右的孩子玩水能玩1小时。一个小碗舀水,能研究出各种方法……

好奇心让孩子对世界充满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帮助孩子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爸爸妈妈如何帮助宝宝,培养起旺盛的好奇呢?

1、让孩子看到爸妈也在追求自己的兴趣

您自己,对什么最有兴趣?

在外面散步,或者是在家里做美食的时候,都可以和孩子分享、赞美、惊叹我们自己喜欢树木,天空和星星,或者自己觉得美味的、食欲大开的美食。

也让你的孩子看到你追求自己的兴趣。

2、观察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跟随孩子的步伐

通常,能吸引孩子注意力和想象力的活动,孩子更喜欢,也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学习更多东西。

比如,孩子喜欢音乐,那不妨多为孩子唱歌、和孩子一起制作和演奏乐器,一起跳舞……

如果孩子喜欢观察小虫子,不妨给她一把小铲子或和一个网,多去大自然中玩一玩,平时也多和孩子分享有关昆虫的书籍。

3、用好图书馆!

很多城市的图书馆,都有专门为小朋友们开放的故事时间。爸爸妈妈不妨去打听打听。

书籍是进入各种世界的窗口,以满足好奇的心灵。越早接触书籍的孩子,越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读者。

如果孩子愿意,最好让孩子自己选书。

只要书的内容健康,孩子读了什么书并不重要,关键是孩子们的兴趣被捕获,关键是他们喜欢阅读。

4、用开放式问题启发孩子

开放式的问题没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不能用“是”或“否”这样简单的词来回答。比如:

“如果妈妈允许你现在做任何事情,你想做什么”?

“如果你开一家小商店,你要卖什么”?

“你觉得什么事情最好笑”?

“你最关心谁,你会他做什么”?

这些问题,能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想法、表达爱和兴趣,同时,也给了爸爸妈妈一个进入孩子内心生活的窗口。

5、创造一个有趣的环境

婴儿清醒的时间里,有1/5是专注于凝视的。

宝宝对周围的环境都感到好奇。

比如墙上的图片、手边的玩具、挂在婴儿床上方的装饰……

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尽量给宝宝创造丰富、有趣的环境,而且不时换一换,以保持“新鲜”。

6、对于危险的探索,帮孩子“重新定向”

虽说鼓励孩子的探索很重要,但如果孩子的探索很危险,或者会对贵重的物品产生破坏性,爸爸妈妈不能接受。那么“阻止”孩子,并不是唯一的办法,我们还可以帮孩子“重新定向”:

试着弄清楚是什么吸引了孩子的兴趣,或者孩子想要掌握什么技能,并为孩子创造一种安全可接受的探索方式。比如:

【孩子喜欢玩将杯子里的水倒在地板上的游戏】。

通常情况下,这当然是不该被允许的,但我们可以带孩子去浴缸或后院玩这个游戏,这样,孩子既可以玩水,爸爸妈妈也不至于为此抓狂了。

同时,这也将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创造性和可接受的方式,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有些玩具,是专门设计出来用于某种方式的玩法的,这当然很有意思。可除此之外,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都很好玩。

比如盒子,木块,水,沙子,锅碗瓢盆、或者任何颜料、画笔、彩纸之类的艺术材料。

只要能保证安全,完全不需要告诉孩子“这些东西应该怎么用”,也不需要要求孩子“最终应该做成什么样子”。

孩子的好奇心会给孩子们更有创造力的指引。

3

上周认识一个早早培班(也就是一年级天才班)孩子的妈妈,她的孩子智商140+,现在一年级已经学完了三年级的奥数,5岁过英语ket,语文我看朋友圈发了一个孩子写的作文,有四五百字吧,字迹工整,难得的是字非常漂亮。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光这个字体就让不少妈惊呼了。


我问这个妈妈:天哪,你这孩子咋培养的啊?


她妈妈说:就是从小觉得数学天赋高,开始培养,其他的我也没干什么。他们全班的智商都在140-160之间,都是什么都特别厉害的孩子,我们这不算啥。


话是这么说,但我不觉得她没怎么管,因为她是在我分享了一个数学天赋极高,致力于孩子数学学习的女性朋友之后,第一个跳出来加我,问我如何能请到这位朋友见个面,她想要请教。


这哪里是不管,分明是超级重视教育的妈妈。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孩子勤学好问,求知欲强,会不会是一个学霸?这真的不确定,如果放在以前,可能父母都不是特别管学习,但现在不同了。新一代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投入极大,也非常重视。单纯靠孩子聪明好学,肯定有,但我更觉得如今是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高度的时代了。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这些年也见过不少身边的牛娃,而我认为的牛娃,不仅仅是成绩好,而且多方面都特别好。


比如说我开头说的“数学天赋极高,致力于孩子数学学习的女性朋友”马老师,大学老师+科学家+两个自学成才的天才娃!表面看来,这是一个成天吃喝玩乐买买买的四口之家,但高知家庭的与众不同的带娃方法,才是最吸引我这个普二大学毕业的妈。


先说说马老师的背景吧:东北地区数学女王,从小不学习,数学奥数拿第一。当地理科实验班争抢对象。高中天天谈恋爱,考试回回都第一。你说气不气!


我就说说她在教育方面的与众不同,或者说在人人都说自己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我觉得马老师的“付出”才是真正有用的:


1 “懂”教育、“重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可能你会说,现在哪个家长不重视教育?这还算什么特征呢?


我这里说的“懂”,不是指看了多少育儿文章,读了多少养孩子的书,而是真正参透教育这件事,能更好的引导,给孩子建立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记得有个报道说,现在的高考状元里,40%孩子的父母都是教师,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印证了这件事。


我就说马老师一点,就能让你立刻感受到自己与她的差距:马老师是个孩子上网课都要做笔记的家长。


正常人一看,上个网课25分钟都要记录,这家长真闲啊!


不正常的人一看,天,这才是人家高知的与众不同


孩子每天学了啥,掌握了啥,还没掌握啥,啥还没整明白,15分钟的课都要详细记录。还是用笔写,不是用电脑和手机写。每一个知识点的透彻掌握,稳扎稳打。


所以,人家孩子上一节网课,真的能把教学大纲的每个知识点都落实了,还经常能发散思维!从小养成学习闭环思维:预习-学习-复习-练习


咱孩子上一节网课,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学啥了?不知道!


孩子四岁就给讲明白鸡兔同笼的问题了


普通家庭只会说:奥数不是早取消了吗?学会这个以后买菜能用上吗?没用!


孩子学习生活日常表现有什么问题,普通家庭鸡飞狗跳互相抱怨一口一个:都怪你!

马老师不一样,两口子从智商、人文、科学、生物角度分析,孩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如何改善。


这高度,看一眼就心服口服,自叹不如。


以前总觉得学问高没啥用,现在知道了,不是学问没用,是自己没用。



2 学习重视方法和探索式学习方法,而非报多少个班


马老师家老大5岁了,从小到大就上了一个2000块钱一年的英语网课,现在啥效果呢?拿起一篇1000字的英文长文,blabla一口气流畅的读完。重点不在网课,而在于孩子妈妈爸爸姥姥的教学方法和引导。


马老师每天晚上下班回家,老大已经把该上的网课自己都学完了,就剩下马老师回家检查作业做上课笔记。


在我看来,马老师的教育非常重视方法、过程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结果,或者花了多少钱报了多少个兴趣班。


举个例子,有一次马老师给孩子煮了个鸡蛋,教会了一大堆衍生单词,把我们都看懵了。



还有一次,马老师家老大提出了一个关于骨头的问题,全家翻箱倒柜找资料,从文字到视频,从绘本到跳舞,能找到的都找到。



普通人一提探索式教育就激动,很有高级感,说起理论来侃侃而谈,

自己孩子一发问一句话就把孩子打发了,生怕耽误了自己刷手机。

马老师的教育方法告诉我们:想要探索式教育,爹妈必须有探索性思维啊!


3 重视教育资源的投入,高质量高水准陪伴


虽然马老师不怎么买兴趣班,但是她买书啊!


给孩子们买的学习的书,平均每星期买个大几百上千,完全不眨眼的买,经常买的我们都很错愕,跟都跟不上。


马老师周围都是跟她一样的大学老师和科学家环境,因此他们家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经常是周围的大学老师组一个小班,几家的孩子一起学习。都是邻居,时间自由,不用跑远,就连打篮球,都是外国帅哥教,顺便教了英语。


此外,马老师和老公每天陪伴孩子特别高质量,晚上20点之后陪娃时间,一起探索,跳舞,做实验等等。而且他们玩的方法都很高级,绝不是简单的读读绘本之类的就觉得自己陪伴很高效了。


也因此,孩子们都像一个小博物馆,啥都知道,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很多细节,像个百科全书。就连出门意外抓个虫,都能学习一堆专业的生物学知识。有时候我们在户外看到不认识的虫子,都要拍照发给马老师,问问那是啥?毕竟自己才疏学浅,都不知道怎么查。


4 下得了“狠”心,全家都有超强的执行力


四五岁的孩子家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想学就玩儿吧,没事儿,以后有的是时间学习。


或者爸妈看到别人孩子优秀赶紧回家抓紧两天,过几天又放羊了。


就说这次疫情假期这么长,有多少家长主动给孩子制定学习计划了?有的跟学校都累的人仰马翻,有的直接放了羊。


而马老师孩子,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都送回东北老家姥姥姥爷带,两个孩子每天学什么做什么运动都安排的妥妥的,每天发短信检查学习效果,全家都有超强的执行力,绝对不会说什么“孩子太累了,赶集休息吧”之类的话。


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晚上爸妈下班后陪娃,每天都有不同的内容,真的是全家总动员的一起探索学习,而不是爸爸看电视妈妈刷手机,孩子自己不干坐着不说话的状态。每次看到马老师发的家庭照片,都深深地觉得,人家买书都是看,咱家买书都是摆着!


5 父母的以身作则


这点真的是特别重要。马老师两个月前开始减肥,每天写减肥日记。在我们看来减肥这事儿就是说说,说两天就过去了。但马老师不,冷不丁的一看,马老师的减肥日记已经写了70多天。70多天,每天5公里跑步,一小时跳操,健身三餐。时间白驹过隙一般过去,令人惊讶的不是马老师减了10斤,而是她居然坚持了这么久,连我们自己都感到惊讶!


而在学习上,马老师和老公每天都会读书,疯狂买书,对孩子教育舍得,对自己更舍得。全家最惬意的时候,就是一家四口各自都在读书,而不是看电视打游戏。


有时候我们看学霸,总觉得是他们天资过人,为啥什么方面都那么好呢?好像也没怎么刷过题,怎么什么都会呢?其实学霸真正掌握的,不是哪道题,是解题思路,是学习方法,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以及对世界的探索,而不仅仅是好奇。


我在另一个回答中讲过,我们80后的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不学习不读书,而是:

1 不想让孩子辛苦,但幻想孩子未来能是天才

2 孩子学不好,是老师学校不够好,从不找自身原因

3 一年花几十万给孩子报兴趣班,起早贪黑的陪读就觉得自己付出很大

4 孩子遇到困难不帮着解决,想着法的帮孩子放弃

5 由着孩子性子胡来,美其名曰“自由开放的教育”

6 过度的表扬,让孩子耐挫力极度脆弱。


还是那句话:作为家长,我们读了很多育儿书,看了很多先进理念,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是失败在我们固有的,陈旧的,溺爱的思维方式上。

同理,孩子能不能成为学霸,天资固然重要,但家长未来的教育方式与思维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方向。

4

你好

可以肯定的说,好奇心强烈的孩子,求知欲也很强,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度,同时间接提高孩子的聪明程度。也可以说好奇心强烈的孩子,相对而言会较聪明。



孩子有好奇心是好事,孩子的学习能力也高,好奇心强,说明他迫切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探究事物更多的发展趋势。但要培养积极方面的好奇心,不然好奇害死猫。



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性格倾向,家长不妨多多培养,也有可能会培养出优秀的发明家。孩子对事物好奇,就喜欢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其他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环环相扣,但有一个主要方向。探究的问题越多,孩子就会懂的越多,就会越聪明,所谓见多识广。希望家长不要扼杀这个萌芽。希望能帮到你

5

谢邀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聪明到底该怎么定义?然后才是好奇心本身与聪明的关系。

用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就是,脑子灵光,一听就会,一学就懂,又甚至于不学也懂,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聪明,也就是狭义的聪明,或称“小聪明”。

但是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告诉我们“天才”并不靠谱,靠天生的脑子是吃不了一辈子饭的,进一步可以这么说“好脑子不如好老子”!

那么聪明是什么呢?

科学的说法就是智力程度(囊括所有智力类型)。智力主要有三种共同组成:神经、经验、反省。

来看看第一类,神经智力:以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主要衡量目标,受基因的影响非常大,天生的成分比较高。此话就是说我们的仲永呀!天生神经智力超高,表现为学习能力超强,小而能吟诗就是一种表征;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东亚人种天生具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平均105左右,这也是神经智力。

再看看第二类,经验智力:就是说在不同领域经过长时间学习、经验积累后形成的技能或知识体系,这也是智力,叫经验智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阳修的《卖油翁》里的一句“无他,但手熟尔”,又一句“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即藐视了箭道高手陈尧咨,又解释了庖丁解牛的高明。

最后看第三类,反省智力:反省智力与人类的理性息息相关,无外乎就是人的主动性,学习后的归纳,练习后的总结,延伸而得的就是“人的自我管控”、“方法策略”和“心态”。我们看看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杨康,一个七怪口中的榆木疙瘩,一个金国王府的聪明世子,最后的结果是郭靖变成了“北侠”之巨侠,杨康化成了墓中之枯骨,两个人谁愚谁聪真的明白吗?

此上,很明显了聪明不是所谓地“小聪明”,而是三者可缺一,却不能缺二、三的关系,看看咱们的诺贝尔奖和西方的比较,应该明白神经智力可以平庸大众些,但二、三必须坚持,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聪明”。

那么好奇心有什么用呢?

他是起始,是个诱因,有了好奇心的人,好奇心越大,其探知欲望越强,“好奇心虽然能害死猫”但也能造就大才,一个用烂的例子:苹果砸到牛顿头上,就冒出了“引力定律”,遍观古今为什么就不是别人来发现这个呢?难道是上天特意给牛顿准备的吗?

显然不是,好奇心就是关键的因素。

你的探知心决定了你的知识跨度,你的思考深度,好奇心就是宇宙的“奇点”,上述的其他方面联合决定了我们自己这个宇宙的繁荣程度,是龙是蛇,看自己的发展。

欢迎讨论,加关注,这里是温酒小啖。

6

一点根据都没有,聪明孩子来于基因,在父母的陶醉下,比喻:父母是演员,孩子成大也是演,是教师孩子以后是博土,是泥工也是泥工,古人都说:父作师傅子存教,这该死的千古留言变成变古没败的现实。聪明来之好动几乎没一点现实。有的话少没动是动脑,个个不是飞黄腾达。

7

年龄小的孩子,有点好奇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是所有的小孩,好奇心重,长大了就考上名校。

也不是所有小孩,被diss笨,长大了就考不上名校,

要想让孩子一直聪明下去,关键要看怎样引导。



为什么我们普遍认为好奇心重、观察力强的孩子,会比较聪明?

因为,好奇心是孩子创造力的开端和起源,著名科学家都可以说是十分具有好奇心的人。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因吊灯摇晃而好奇从而发现了单摆……


无数的例子向我们证明,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指征,好奇心促使孩子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求新的知识,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其实,5、6岁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好奇心特别强。很多孩子一不小心就会开启,一万个为什么模式,我们都深有体会。

好奇心重,只能证明孩子很聪明,这是相对其他的小孩独有的优势。要想孩子一直聪明下去,关键在于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持续的引导。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毕加索曾说过一句话:

“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

4岁之前的孩子,都带着原有的才艺来到这个人间世界,随便的乱画中,没有目的,没有非要画啥完成什么的压力。更没有审美意识,可能自己都知道要画什么,是在无意识的玩的状态下,画出了可以观赏的习作品。

让我们再仔细想想毕加索这一句话,是不是还差点什么?如果都是艺术家,艺术家就不是稀缺的资源了,世界上也就不会有艺术家了!差的是什么呢?

就是,如何保持住这天赋的才艺,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的问题!



作家布尔沃·利顿曾说过,

“任何人只要注意观察和坚韧不拔,便会不知不觉地成为天才。”



科学家达尔文从小爱好自然,对自然好奇。

他喜欢观察花草树木,鸟雀虫鱼,曾经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还专程到南美观察动植物的生长习惯,坚持二十多年写观察日记。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

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但是,像毕加索、布尔沃·利顿、达尔文所说,成艺术家、科学家和天才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我想,可能不会像字面意思那样简单,他们只是没有点出一些前提,比如:

毕加索:儿童都有天赋,我们要保护这样的天赋!

布尔沃·利顿:成为天才,要培养观察能力,并且仔细不断的观察!

达尔文:科学家本人很普通,只是善于观察稍纵即逝的事物!



那么,我们要怎样保护孩子的天赋和好奇心,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呢?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首先,观察起于看见。人只有对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东西才能注意到,才能看得见。而“意义”的获得可以来自三个方面:

1、在意识地带孩子旅游、参观,或者参加活动之前,可以先介绍背景知识,激起孩子观察的兴趣,再提醒孩子注意观察的重点,给孩子布置观察任务,以保持注意力聚焦在重要对象上。

2、是保持身心开放,鼓励孩子多看、多想、多尝试。

3、是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自然就能看见。



“看见”只是第一步,怎样才能深度持久地看,进而由“看见”到达“观察”呢?除了在平日里鼓励孩子多看多想以外,还可以经常问孩子三句话 :

“你发现了什么?”

“你觉得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长此以往,不管是孩子在学画画,还是在解决问题,观察能力甚至是创造性思维就会比别人强。



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原动力,有好奇就会产生问题意识。

孩子提问时,家长最恶劣的就是不理睬、厌烦甚至是嘲笑。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愚蠢而使孩子感到沮丧,从而放弃了追问,孩子的好奇心也因此逐渐消失。



积极的态度回应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发问时,家长可以放下手头的事情,做出注意倾听孩子说话的姿态:目光注视孩子,用点头和微笑鼓励他,并且用语言表达对问题的兴趣,如:“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哦!”“是吗?”等,让孩子感受到他得到了重视。很多时候,孩子提问只是想引起家长的关注,仅此而已。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尽量不告诉孩子答案,用建议或修辞的方式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地探索和寻找答案。这样,既培养孩子动手和用脑的能力,也帮助孩子在不依赖父母的情况下探索新事物。


家长不但不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而且要积极地营造环境,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好奇心。比如,经常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的探索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其实,父母都想要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每一个孩子也是天使,都有闪光点,等待我们去发觉,最后是培养和引导,作为家长的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



...........................................................................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我是耳朵人,行走在少儿美术教育15年,

专注于塑造4-12岁孩子的“美术基础”。

8

谢谢邀请。

是的。好奇心比较强烈的孩子的确比较聪明。

首先,我们要先来解释一下好奇心一词。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 正在加载好奇心 动机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

对于孩子来说,有好奇心就可以更好地、更有欲望地去探索事物,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9

一般说来有这个规律。我是个中学教师,从教近四十年。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留意这个问题,许多有好奇心的孩子,什么都好奇,什么都上前,什么都想摸一下,试一试,"打破砂锅纹到底",问得你应接不暇,不堪应答,什么都敢问,什么都能问,甚至什么不好问他就问什么,什么不好答他就问什么,这样的孩子绝对聪明,极少例外!"学问"一词本身就颇费思量的,会"问"的一定会"学",但会"学"的不一定会"问"。能提出问题的,往往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好奇绝对属聪明,

表现特征好发问。

滔滔不绝无边际,

才智创新是精英!

10

谢谢邀请。看到这个题目,我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因为,我小的时候,就属于好奇心很重的孩子。我的思绪飘回了我的童年的时代,许多的趣事历历在目。

1:有次哥哥,抓了只青蛙,我们把青蛙放在地上,让它自由跳跃。我蹲着,蹲在青蛙后面,青蛙一跳,我也学着一跳,我还趴在地上,观察青蛙是怎么跳的?那时候,我的小脑袋,就会想着,青蛙怎么能这样跳呢?但是没想明白。


2:逗蚂蚁,我家的老墙角下,有个蚂蚁洞。我经常跑到蚂蚁洞边上,看着蚂蚁忙忙碌碌的,有时候,可以看到它们扛着食物,个头很小的蚂蚁,竟然能够扛比个头大好几倍的东西,想:这蚂蚁怎么这么有力气啊。我还拿了根小树枝,把蚂蚁走的路线划来划去,那蚂蚁竟然四处乱窜,那时候觉得好奇怪,不知道为什么?


3:捉泥鳅,带上竹子编的畚箕,到小溪里,去捉泥鳅啊。把泥鳅靠在溪的岸边,然后,提起小脚,使劲的在溪岸边踩啊踩啊,一会,拿起畚箕,总有几只泥鳅。那会,也会思考:为什么要用脚踩几下呢?


好奇心重的孩子,总是喜欢去尝试新的东西,善于观察事物,他们喜欢玩这玩那,问这问那,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是能问一些很奇葩的问题。如果你的小孩是这样子的,那么恭喜你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