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锦衣卫我们知道最多的可能是在影视剧中他们盛气凌人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形象。因为没有专门记载锦衣卫历史的古籍,王世贞写过锦衣志,里面有演绎的成分,张廷玉写的明史锦衣卫也参考了王世贞的文章。《明会典》里有相关的内容,《宛署杂记》,《弇山堂别集》,《诏狱惨言》,《玉光剑气集》,《酌中志》,《明实录》,《国朝献徵录》,《万历野获编》皆有相关记载。
锦衣卫指挥使司,简称锦衣卫,是明朝所设的专司皇帝卫戌,国家典礼仪仗,政府廉政以及情治的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其出门办事的校尉被雅称为“缇骑”。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原亲军都尉府及所属的仪鸾司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下辖经历司,南北镇抚司及亲军所,驯象所十四所。永乐后,分为锦衣卫与南京锦衣卫。锦衣卫最早起源是金朝的拱卫直使司(原名龙翔军,神卫军),元至元三年(1266年)始置拱卫司,属礼部。九年升“拱卫直都指挥使司”。有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官。1361年朱元璋任是吴国公时代,改枢密院为都督府锦衣卫前身的“拱卫司”(并无“御用”二字),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再改为都尉司,终改为“仪鸾司”(《大明会典》曰锦衣卫本仪鸾司),洪武二年设置亲军都尉府,仪鸾司改隶亲军都尉府,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为十二亲军卫之一(天子六军)。最早只有1500名大汉将军,为大内宫廷卫士。朱元璋在建国后,因循历代稗政设锦衣卫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其下有专司侦察的官校。锦衣卫于是开始兼掌缉捕,刑狱之事。朱元璋猜忌多疑,怕大臣不忠,因此充满戒心,要求大臣对他绝对服从,忠心不二,出朝之后也要对他恭敬,便排密探四处巡视。这就是锦衣卫以及明朝特务机构的雏形。后来朱元璋以亲信密探曰“检校”,负责侦察在京中官吏的大小之事。洪武十三年,发生胡惟庸案,朱元璋对臣下更加不信任,至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式建立锦衣卫组织,首任指挥使是杨宪(检校),后续是毛骧,蒋瓛,纪纲,夏煜。
尔后洪武二十年,太祖以治锦衣卫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诏内外狱咸归三法司(蓝玉案由三法司审理)。在洪武二十六年,因朱元璋认为此一酷政不可以长期存在,再加上锦衣卫的权力(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所以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由皇太孙朱允炆及吏部尚书詹徽审理)皆与锦衣卫无多大关系。到了朱棣篡位成功后,为了压制臣民对他的不满,于是恢复了锦衣卫的权力而且有所加强。如永乐十三年《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被纪纲置于雪地冻死即为一例。袁彬官至特授勋上柱国,左军都督,升授光禄大夫,是最显赫的指挥使。宪宗成化年间,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刑事可以不照会本官厅而直接处理,且即使本司所下达的命令也是由北镇抚司所草稿完后提呈上去等候批准的。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在锦衣卫组织当中,皇帝为直接的管理者。锦衣卫掌卫事:仅设一人,多以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佥事(从二品)等一二品勋臣充任。指挥使:正三品,名义上的锦衣卫长官,明代许多勋臣后代被授予该官职,实际上是不管事的虚衔,并且可以同时有多人领有该衔。指挥同知:从三品,设置二人,辅佐指挥使。指挥佥事:正四品。南,北镇抚司镇抚使:正五品,各设置一人。千户:正五品,设置十四人。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力士与校尉:普通军士。其中北镇抚司任务是“专理诏狱”,之后于明宪宗成化元年增铸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无需通过指挥使转达,而锦衣卫官员中不掌诏狱者不得干预其事。著名代表诏狱案件为明初大将军蓝玉谋反案及明末首辅周延儒案,均为锦衣卫侦办立功。“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与大理寺)无权干涉锦衣卫所处理的案件。通常锦衣卫在逮捕嫌犯之前,需由刑科给事中签批“驾帖”才可行事,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逮捕令。早期加入锦衣卫都会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核,要求良民,无犯罪纪录,后经过训练与挑选最终决定。后期若有锦衣卫逝世,他的亲属,如亲儿或是亲兄弟,可成为其替补,无儿或兄弟则会于市上远择合适的人作为代替,故锦衣卫中不会出现职位有空缺的情况。《万历野获编》卷21《驾贴之伪》:祖制:锦衣卫拿人,有驾帖发下,须从刑科批定,方敢行事,若科中遏止,即主上亦无如之何。如正统王振,成化汪直,二竖用事,时缇骑遍天下,然不敢违此制也。锦衣卫驾帖拿人必须经过刑科给事中“佥签”。《明世宗实录》嘉靖元年十二月辛丑:旧例,厂卫赍驾帖提人,必由刑科佥批。也就是厂卫拿人必须由言官给事中行封驳,万历朝,因神宗“怠政”,天下官员有缺不补,以致驾帖发出,因刑科无官没法“佥签”。而刑科无人“佥签”,锦衣卫亦不敢率尔抓人,锦衣卫官校持签印完整的驾帖,至刑科“佥签”时还必须持有奏章的原件以备勘合,驾帖拿人,初期仅仅限于京城左近,弘治,正德年间,缇骑开始至外地拿人,但需要各衙门会签以防假冒。《殊域周咨录》卷9《云南百夷附》:臣闻驾帖下各衙门则用司礼监印信,该科挂号皇城各门俱打照出关防,皆所以禁诈伪也。驾帖拿人,定制拿一人奉一帖,不允许一帖多拿人,根据明制,奉驾帖拿人是锦衣卫的正差,本与内侍无关,而天启朝有宦官提驾帖直接拿人,遭遇反抗的事。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日军情报。
锦衣卫的业务职掌为“掌直驾侍卫,巡查”。锦衣卫的身份证明是牙牌。《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一年,始制牙牌给文武朝臣。其制以象牙为之,刻官称于上,凡朝参佩以出入。而锦衣卫的牙牌为锦衣卫系在腰间证明身份的牌子。或用锦囊包裹,悬在左腰。牙牌大抵有两种,一种是锦衣卫领导级官员的“朝参牙牌”为长方形,上方弧形刻有如意云纹。正面刻有锦衣卫三个字,接着竖刻官衔不刻名字,左侧面刻有此牌的字号,背面不刻朝代年月日,只刻四行竖写使用须知。另外一种是基层人员出入宫廷使用的锦衣卫缉事旗卫牙牌,上端有云纹及花卉,横刻有“东司房”三个字,中间竖写“关防”篆字,左方为竖刻“锦字ooo号”,背面为两行竖写使用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