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有些孩子怎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而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

为什么有些孩子怎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而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

2020-07-21 23:53阅读(273)

为什么有些孩子怎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而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前段时间遇到过一个家庭里的孩子,父母说的时候他就会从家里去奶奶家,然后在奶奶家如果不高

1

前段时间遇到过一个家庭里的孩子,父母说的时候他就会从家里去奶奶家,然后在奶奶家如果不高兴就会再从奶奶家回家。我想了想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和以下几点有关系。

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大了以后父母抱怨。



这个男孩儿从小就娇生惯养 ,一般都是奶奶带,五六岁的时候还要大人喂饭。上一年级家里人开始对他有要求,而他自己又接受不了这么大的转变。在这个节骨点上就开始出现了父母的抱怨,这么大了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做不好,实际上是家人的宠爱的结果。父母溺爱的时候一味溺爱,到了一定的年龄突然放手,孩子一点回神的时间都没有。

父母极其暴躁恶语相斥



父母教育起孩子了,也没有耐心,一般就是大声呵斥,有的时候也还会说“滚起来,快滚”,孩子听的次数多了,也就记在心里了。有时候可能是家长发脾气的口头语,但是孩子却信以为真。

有可以安身的地方

就像我提到的这个小男孩,他在父母的家里和奶奶家里来回转换。其实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两个家庭之间找相对好一点的感受,但是哪一个其实孩子都不喜欢,只是自己的年龄还小,没有办法罢了。

孩子自身性格内向、倔强,缺乏自信心而又好面子



再一个就是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有什么话不和家里人交流。憋在心里,事实上父母也没有很好的,和孩子交流之间有一定的代沟。我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理解父母的做法。

缺乏自信心,但是又很要面子,“让我滚我就走好了”,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点钻牛角尖,谁说的话都不听,只相信自己的想发。

前段时间一个家长说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说,批评了一个班级里的女生,然后这个女同学扬言要去跳楼,真自己到了楼顶,最后很多老师极力劝下来的。



现在的孩子懂得多,再加上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很冲动,他们要面子、一言不合就要自杀跳楼、离家出走。所以说父母应该平时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尊重、理解孩子,用相互尊重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小一点的孩子做错了事情,要批评、要教育,甚至有时候打骂。事后都要和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然后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做。如果父母的方法有些偏激,认识到自己方式的不恰当也要及时和孩子道歉,并不是父母和孩子道歉就有失尊严或者被孩子笑话,恰恰相反孩子们能够得到父母的尊敬和理解。

有些问题除了孩子特定年龄段出现,基本上可以在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上找到纰漏。

2

不邀自来。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我家孩子,不管我多么生气的打他揍他,过了之后都是“最爱妈妈”,时常搞得我老公很郁闷,因为不管他做的再好,孩子都是最爱我。


造成这样的结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快6岁了,我几乎没有长时间的离开过他身边。前几年回老家买房,老公依旧在外地,而我和孩子从娘家辗转到婆家,后来搬入自己的新家生活,几乎一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生活我从来没有远离。

  2. 即使孩子犯错,我揍了孩子,等平复之后,我也会和他讲道理,不让孩子单独承受消化,所以孩子愿意和我亲。

  3. 我们一直离老家很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参与孩子的日常管理,所以他没有后援而变得任性。


结束语:孩子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如同小树苗,他们的成长难免会有很多“斜枝”,该打的时候得打,该训的时候也得训,偶尔让他知道大人生活中的难处,切身感受父母为什么生气或者为什么打他。打了之后一定要讲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挨揍。不要怕让孩子受委屈,因为父母做不到无时无刻的保护他,出门在外总会有各种磕磕碰碰,受点委屈没关系,做好心理辅导,强大孩子的内心。

3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

1、外因:家庭环境。

每个孩子各不相同,同样,每对父母也各不相同。有两种父母,就容易造成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

一种是性格急躁的父母,甚至有家暴的情况,夫妻间常吵闹动手,打完架妻子跑回娘家或者离家出走。这样的家庭环境冷漠无爱,孩子会有意无意模仿这种行为,可能骂一句就离开,想摆脱和逃离。

还有一种是对孩子过度溺爱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无原则地满足;对孩子的错误,无底线地包容。

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用离家出走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

2、内因:自身性格。

有的孩子心大,抗挫折能力强,被父母打骂自然不会往心里去,我记得自己小时候,被妈妈打完后,到吃饭的点儿,只要妈妈说一句“还不赶紧来吃饭”,就屁颠颠地端起了饭碗,被打被骂的事早就抛到脑后。

另一种孩子,自尊心很强,甚至是玻璃心,别说打,稍微被说句重话,立刻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了,甚至觉得自己可能不是亲生的,越想越气,背着书包就敢离家出走。

这样的性格差异,有天生的部分,是遗传因素决定的,也有大部分是后天在生长环境中养成的,因此以上外因和内因往往相互依存、共同影响。

教育孩子时,动不动就打骂,肯定是不对的。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会养成极端的性格:

要么胆子小、怕犯错,唯唯诺诺,不敢尝试,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出彩;要么内心充满仇恨,难以看到世界的善与美,解决问题也喜欢用打骂这种粗暴的方式。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可能违法犯罪。

可一味地打不得骂不得,也会惯坏了孩子,尤其所犯错误较严重时,适当打骂可以让孩子产生敬畏之心,知道这样的事不可再犯。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做客节目《圆桌派》时,就曾表达过自己的观点:

人的成长过程当中,他要形成一些东西,就是除了爱之外,还有一个敬和畏,我们有时候在讲,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让他真的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才是保护他。

同样的道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点打骂没有是不可能的。不过打骂总归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

如果实在要管教孩子,该怎么做才更有效果呢?

1、打骂前先立规矩。

有句俗话叫“丑话说前面”。

对孩子教育时,立规矩很重要,明确告知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做了,将会被严厉批评或者惩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底线和标准。

一旦犯了错误被打被骂,孩子第一反应会对标,知道是做了某件错事造成这样的结果,不会轻易有“父母不爱自己”这样极端的想法,自然不会做离家出走这样严重的事情。

2、打骂时注意方式方法。

实在忍不住要管教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问题得聚焦。

打骂过程中,要跟孩子强调错误的严重性以及再犯的后果,切不可翻旧账,把孩子曾经犯的错也翻出来碎碎念;也不可人身攻击,不可说“我白养你了” “你真让我们失望”这种让人伤心却没有实质内容的话,这样做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打孩子并不是非得打成什么样子,父母要学会“高起低收”,就是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知道打是父母教育的手段就可以了,没有持续的疼痛和伤害,孩子自然不会记恨。

著名主持人窦文涛说起过自己父亲的做法,就值得学习:折腾半天,噔,来一下,但实际上他真打你,没把你打成什么样。

3、打骂后不忘接纳和关爱。

打骂并不是终结,最关键的是打骂后的处理方式。

待孩子稍事平静后,可以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承认“人无完人”,接纳孩子已经犯错的事实。同时给一个解释的机会,再提出改正建议。

当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时,要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别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最后,记得面带微笑、坚定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爱始终不变。

总的来说,教育孩子是一件细活儿。

耐心是必须的,还要多跟孩子平等对话,给孩子表达的机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爱,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信赖感,才能养出幸福明理的好孩子。

(我是菈妈,专注亲子教育和情感的二宝妈,欢迎关注我,一起分享育儿成长故事。)

4

孩子知道妈妈还是爱自己更多一些,只是自己真得不懂做了错事,或许太过幼小,还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对生存的依赖,委屈求全,但心里早己在做离开的准备,甚至轻生,眼前一片茫然,无助,用自杀,来最后告别心中依恋不舍的人世。

5

孩子永远不会离开妈妈,即使离开,总有回来的一天。


6

确实有一些孩子怎么打也不愿意离开妈妈,也有一些孩子,一骂就会离家出走。这跟孩子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母子之间的感情有着密切关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大家参考。

一,天生的母子连心,和在母亲的经心照料和陪护下建立起来的母子感情。母亲从怀孕到生产母子俩心贴心,肉贴肉的这种特殊感情是旁人无法比拟的,在通过孩子婴幼儿期母亲通过给孩子喂奶,擦屎,擦尿和洗澡等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使孩子对母亲产生了依恋,同时也有了安全感,这种情感也许能伴随一生,就是在孩子犯错误时,母亲对他偶尔的打骂,也不会记恨母亲,因为他知道妈妈对他的爱是无限的,懂得捱打也是为自己好,所以孩子是不愿意离开妈妈的。

二,由于父母溺爱,导致孩子任性,娇纵说一不二。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爷爷奶奶对孙子娇生惯养,宠爱有佳,父母因工作繁忙和生活琐事,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犯一些小错误时听之任之,不加以指正。平时一味的满足孩子的各项所求,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为我独尊,目中无人,没有挫折感和抗压能力,一遇到犯大错时,遭到父母的责骂,轻者离家出走,重者跳楼威胁家长,

三,父母做事粗暴,固执,偏见,在孩子犯一些小错误时,不听解释,就拳脚相加。一些父母因为读书少,再加上平时不学习和自身的休养,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性格鲁莽,脾气暴躁。在孩子在外与人发生争执时,不分清红皂白,进行打骂孩子,本来在这样家长生活下的孩子,就性格脆弱,情绪不稳,缺疼少爱,在受到父母无端的指责和欧打,压抑己久的情绪终于暴发,又不敢对抗父母,所以选择离家出走或是轻生。

所以,我们广大的父母同志们,对孩子成长的问题不容忽视,生儿育女不只是给他衣食上的照料,更重要的从性格,思想.做人等多方面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才能经的起大风大浪的冲击,做一个即有德行,又有才能的好青年。

7

这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平时跟孩子相处久了,孩子已经适应了各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每个家庭都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抗压能力强,有的孩子抗压能力太低!



我分析了以下几点

1,过惯了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抗压能力太低!更有的隔代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要啥买啥,想干啥就干啥,独立能力太差,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父母应该做的,而造成了孩子思想观念的扭曲!

稍有不顺就会抱怨,脾气大的还容易做出格的事情,比如“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等过激的行为!”这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的。家庭教育的失败“滋生”了孩子价值观的扭曲!“过度的溺爱是一种伤害!



2,家庭氛围不融洽,经常遭到“指责谩骂”,“大吼大叫”的孩子,缺少沟通,缺少关爱,普遍缺少自信!孩子长期得不到称赞,得不到鼓励,就会“缺乏自信”,加上碰到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比如学校里碰到不愉快的事,学习上的压力……等等!)他也不愿意跟父母说,只会憋在心里,压抑太久了就容易爆发过激行为!



3,在家里倍受关注的孩子,受到的关爱比较多,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常做家务的孩子普遍自理能力强,因为他在干活的同时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劳累,更懂得感恩!心里也会更加阳光,抗压能力比较强!受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等思想感染比较多的也会增强孩子身上的能量,抗挫折能力就会强大!

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什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的原因吧!

我是两个孩子的宝爸一枚,一边赚钱养家,一边陪娃长大,记录着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即便脚下的路泥泞不堪,也坚信会有美好的明天,只要坚持,未来的路不再遥远!@亲子教育文化 关注我,一起探讨育儿经验吧!

8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两个孩子的宝妈。题主说的这两种情况,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在打骂的情况下的结果。打骂孩子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也是最差的教育方法,而且父母早晚都要为这样错误的教育方法买单。孩子到了青春期你再打骂试试。去年轰动一时,上海高二男,因为母亲说了几句,就跳桥事件,就是惨痛的教训。

大宝说要离家出走

大宝两岁左右,那天玩的很疯,我阻止他继续玩,他失手打了我一巴掌。我当时很生气,马上捡他的东西让他走,还把他送到门口,他哭了很伤心,说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打你了。后来一直等他哭了一会,才原谅他。此后,孩子再也没有对我动过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依赖性很强,没有自我意识,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会离开父母。即使父母打骂,孩子也不会离开。

大宝四年级时,那段时间,我和先生经常吵架,先生也经常凶大宝,偶尔还会动手。大宝几次和我聊天,说是想离家出走。说的时候眼睛是红的。我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他说爸爸总是凶他,我们又总是吵架,他很烦这样的日子,每天都提心掉胆的,再也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想着每天都害怕,他就想离开,想着去逃避。孩子是不会说谎的,自从孩子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我就开始不停的检讨自己,也后和先生沟通了很多次。从多方面照顾孩子的感受,尽量不当着孩子的面去争吵。后来孩子就再也没有要离家出走的想法。

离家出走的孩子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8岁左右的小孩子,离家出走一个星期。原因是父母总是吵架,吵架让他很心烦,很是厌倦这样的日子,就一个人离家出走。他一个人在外面捡垃圾,没吃没喝,过的很是辛苦。可是他都没有回家的想法。当时记者找到他时,他还说情愿在外面受苦,都不愿意回去听父母吵架,回到那个冰冷的家。最后,直到父母表态以后不再吵架,孩子才愿意回家。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骂两句孩子就会离家出走,那说明真正伤了孩子的心。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如果经常被父母责骂,后果很严重。当父母和孩子有矛盾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好好说话,认真倾听,才能更容易解决问题。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

父母锦囊

父母很是伟大,也很可怕,是唯一不用培训就直接上岗的职业。孩子每天都在成长,父母也需要多关注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多学习育儿知识,亲子课,儿童心理学等。只有学习和成长,才能遇到最好的自己和孩子。不打骂孩子,怎样更科学智慧的教育孩子呢?推荐书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正面管教》等。

我是王书霞,阳光爱学习的全职宝妈,如有别字,请多多包容。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别人的经验也只能供我们参考。 育儿是一项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们要不停的学习和成长。码字不易,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努力像阳光,温暖每个人;传递正能量,关爱每个孩子。

9

确实如此,有的孩子无论怎么打骂,他们也不会记恨妈妈、离开妈妈;而有的孩子,可能仅仅被批评几句,就选择离家出走。我认为造成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是:

1、有的孩子无论父母对他怎样,都不会怀疑父母对他的爱;而有的孩子稍微受点委屈就开始怀疑父母对他的爱。

2、有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妈妈这种打骂教育方式,所以无论怎么打骂也不会伤心;有的孩子从小百般宠溺,父母舍不得说一句重话,孩子习惯了这种方式,当父母态度稍有改变,他们就感觉备受打击。

3有的孩子已经百炼成钢,已经成为打不倒的小强;而有的孩子犹如玻璃制品,只能小心翼翼捧着。

4、有的孩子善于体谅别人,愿意宽容父母;有的孩子眼中只有自己,毫无感恩之心。

5、有的孩子性格本就宽厚;有的孩子无论对谁都斤斤计较。

10

这位家长,您好!确实在不同的家庭中就有不同的情况。有的孩子怎么打骂都不愿意离开妈妈,而有的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我们成人只看到了妈妈一时的打骂孩子的行为,而在打骂孩子的背后,妈妈平常是怎样对待孩子的?我们没有看到。就像有人看到有些孩子平常没花什么时间学习,就能考出高分一样。其实有的学生晚上熬夜看书,或起早看书而你却没有看到。为什么有的孩子怎么打骂都不愿意离开妈妈?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孩子与妈妈建立了良好的依恋感。

有的孩子从生下来开始就是由妈妈带的。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很长。当孩子哭了或不舒服的时候,妈妈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并能及时把他抱起来满足他情感的需要。当孩子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妈妈能够情绪平和的陪伴在孩子身边,看他玩,能够及时给予孩子回应,或在孩子情绪不佳时,能给予孩子拥抱。母亲和孩子从小就建立了

非常好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孩子与母亲就有非常深的感情的链接。这样的孩子,在偶尔妈妈打了他一次以后,他不会认为是妈妈不爱他了,他知道妈妈只是一时的情绪没有管理好而已。因此,他不会因为妈妈打了他就离开妈妈。



二、妈妈在打了孩子以后会与孩子修复关系。

有的妈妈在情绪不好打骂了孩子后,不会向孩子修复关系。他们不愿意拉下自己的面子,向孩子承认错误。家长认为打骂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没有错。但是有些妈妈在打了孩子以后,她们会意识到是自己的情绪没有管理好。因此,会向孩子重新修复关系。即向孩子道歉,平等尊重的与孩子进行沟通。并且关注于如何解决问题,而不再责怪孩子。当妈妈向孩子道歉的时候,孩子通常是很容易去原谅妈妈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这也有几个原因:

1.孩子平常就没有归属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妈妈一打孩子就离家出走,孩子很可能并不是这一件事情引起的。而是平常他在这个家庭中确缺少归属感。比如,爸爸妈妈平常都很忙,没有时间去关心他,关注他。孩子会觉得很孤单,缺少归属感。他很自然的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喜欢他。所以一旦妈妈打他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更加强烈。孩子就会想要离开这个家。


2.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

在一些家庭当中,父母与孩子说的三句话就是:

  • “你今天的作业多不多?”

  • “你什么时候写作业?”

  • “你的作业都做对了吗?”

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绩,而对孩子在学校里发生的其他的事情却并不感兴趣。这会让孩子认为父母给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爱。当我的学习成绩好的时候,父母就会爱我。当我学习不好的时候,父母就不爱我。这种有条件的爱会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一旦父母打骂孩子对孩子不好的话,孩子就想离家出走。



三、孩子的家庭属于控制型家庭。

家庭模式有四种:控制型、忽视型,溺爱型和正面管教型。如果这个家庭属于控制性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会非常强。家长会希望一切事情都要听家长的,孩子会没有选择权,他们会感觉到在这个家庭中非常压抑的,于是就想逃离。像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想要考得远远的,想远离妈妈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


四、父母从来不会认错。

在有些家庭中,明明是父母做错了,但是也从来不会向孩子认错。在传统的观念中,犯错误被认为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因此,如果父母做错了,不会向孩子道歉。这样容易使孩子与父母产生不良的亲子关系。尽管孩子有怨言,但是孩子却不敢说出来。因为,他们害怕父母会指责他们。长期的、这种糟糕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想要离开这个家。而打骂只是一个导火索。



我记得在电影《一生只为一件事》当中,支月英也老师也打了一次孩子,不过她在打完孩子以后哭着抱着孩子说:“老师并不想打你”。这位孩子一点都不恨支老师,而且非常爱她。他知道老师是真正的为他好,是恨铁不成钢。即使老师打了他,他也不会离开老师。


因此,当父母打孩子的时候,要看具体情况,要看平常家长对孩子是用怎样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看一次行为。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讲师。感谢您为我点赞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