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买手机背后其实暗示着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如果只是就事论事,那问题将会层出不穷,手机之后还会有衣服、鞋子等问题;如果父母了解孩子在青春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并且采用相对应的态度,那手机这样的问题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了。
对此问题,我的看法是: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持有高度支持和高度要求的明确态度。
01
15-17岁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孩子从“为什么我不能”逐渐进入→“我如何才能变得重要”阶段,他的生活焦点由“追求自由”逐渐进入→“卓尔不同”阶段。
1)叛逆、冒险、勇于尝试、标新立异、理想化、不切实际等这些都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特征。
2)孩子需要成人的帮助,比如说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个人行为准则等。
这里有两点要明确:
支撑这2点需要建立2个意识:
3)孩子会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此,多问孩子,多倾听孩子,这是最好的与孩子的联结方式。
4)追求自由是孩子的行为特征。因此,父母要放开手,尽可能的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02
父母应该怎么和孩子相处?
1)避免陷入2个误区
1、父母“装傻”。面对孩子对自己的质疑,会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不承认自己当时的诺言。这样的结果只能失去孩子的信任,亲子关系也会渐行渐远。
2、父母仍然在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比如说,唠叨、说教、惩罚等教育方式。这只能引来孩子的对抗和叛逆,“不听话”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
2)我有3个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建议一:事关孩子自尊的事情,要高度支持。
1、因为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常常会有“假想关注”、“怕低人一等”、“自卑”等心理状态。所以对于孩子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条件,父母需要给予满足。
2、买手机的事情是个可以孩子交流的契机,也是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说,可以借此了解孩子的朋友圈,他在和谁联系。和孩子谈谈关于友谊的理解;可以和孩子谈谈金钱和财富的关系,聊聊钱是怎么来的,钱应该怎么花。
建议二:事关他人的事情,要高度要求。这里有个关键点容易被忽视,很多家长关于“原则性”的事情,其实都是他们自己定的,也就是这是“自家”的事情,还涉及不到与“他人”的关系。所以说,当孩子的行为规范违背主流价值观时,比如说法律、社会规范等约定俗成的事情时,必须对孩子高要求,不然就是没有家教。这是作为家长的基本责任,不能随意放任孩子,这样也就不会落入“骄纵”孩子的陷阱之中。
建议三:父母需要透过孩子要手机的表面看到事情内在的本质——他想要什么。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每个人行为的背后都是有其目的的。
孩子也同样如此。孩子需要手机,上网课只是手机用途之一,更多的是需要和同伴联系,在同伴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因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与同伴关系已经超越了家庭关系,他在寻求同伴的接纳和认可。
03
总结
父母在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时候,需要转变过去的教育思维——由保姆式转换为教练式,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青春期特点,这样才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最有力的支持,否则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将是沉重的枷锁,严重阻碍孩子的成长,只会带来孩子的叛逆和反抗。
在孩子的青春期里,父母们其实就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方式,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接近于成年人了。
最后,我想用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青春期是人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这个时期,如果家长用放任或过度干预的方式养育孩子,将会妨碍和阻止十几岁的孩子顺利完成其完整的成长。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孩子,给予孩子更加独立自主和表达自我的机会,那么在孩子的青春期这一阶段,我们将看到他们更好的表现。
【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独特观点(第116篇)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们可以带着勇气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以我70后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经验和你一起,我们共同进行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找出一个有温度的答案。
谢谢持续关注我,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