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我们先来说下黄皓这个人,黄皓是谁?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名宦官,在刘禅登基后,便开始对这位君主阿谀奉承。黄皓此人,嘴皮子功夫非常厉害,经常给刘禅拍马屁,拍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而刘禅天生就想的少,没有那么多心机,所以也吃这套,慢慢地就相当宠幸他的这位大臣。

那么有这样一个人在刘禅身边,为什么诸葛亮没有杀掉黄皓呢?这里得详说下,黄皓专权的时候诸葛亮早死了,诸葛亮和黄皓专权不在同一时期呢。诸葛亮死时候黄皓还是个孩子呢,他们倆不是同一时期的人,诸葛怎么去杀奸臣黄皓。

那假设黄皓专权和诸葛亮在同一时期,诸葛亮会不会杀黄皓呢?

我的回答是不会杀,但会劝诫远离黄皓,因为诸葛亮是个忠臣,若是刘禅决意不杀他,那么忠于君主的诸葛亮,也是不会下手的,毕竟“臣威逼君”,这不是一件忠臣会选择去做的事情。但诸葛亮会一直留心他,通过自己的手段不会让他胡作非为。

最佳贡献者
2

蜀汉后期,朝堂之上出现了宦官黄皓擅权。刘禅非常宠幸黄皓,黄皓也掌握了一定权力,尤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蜀汉政策的推行。黄皓擅权期间,排挤忠良。一些大臣在黄皓的打击之下,要么被处处掣肘,要么不被重用。罗宪本可以成为蜀汉栋梁,由于黄皓得不到重用。姜维身为蜀汉最重要的军事官员,也由于黄皓的原因不敢回朝。蜀汉灭亡,黄皓在一定程度上要负一定责任。

为什么诸葛亮不趁着黄皓羽翼未丰的时候,将其诛杀,消除蜀汉的威胁。

由于受到《三国演义》和民间文学的影响,诸葛亮是一个被神化的人物。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蜀汉灭亡都可以预料。实际上诸葛亮只是一个凡人,他的能力也有限。诸葛亮能做到的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好自己的事情。诸葛亮在世期间,在各个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蜀汉的大小政事,诸葛亮基本上都要过问。史书记载,凡是杖责二十以上的刑罚,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

诸葛亮不是一个善杀之人,但是对于危害蜀汉政权或者有损于北伐大计的人绝对不客气。诸葛亮当政期间,也曾经诛杀过大臣和亲信,也曾经流放过大臣。诸葛亮没有杀掉黄皓的原因,肯定因为当时黄皓对于蜀汉政权没有威胁。

史书没有记载黄皓的生卒年月,所以我们也无从知道黄皓的年龄,所以不太清楚黄皓是不是和诸葛亮一个时代,或者诸葛亮死的时候年龄有多大。其实我们也不用管黄皓的年龄。只要看看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黄皓有没有做出什么有损于蜀汉的行为即可。通过史书可以得知,诸葛亮在世时,黄皓并不显赫,更没有达到弄权的地步。黄皓发迹之时,已经是在后诸葛亮时代。蒋琬、费祎、董允在世之时,黄皓一直没有表现的机会,官职也不高。史称: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董允已经是后诸葛亮时代的人物,董允时代黄皓的官职不过是黄门丞。诸葛亮时代,黄皓的级别肯定会更低。诸葛亮时代的黄皓,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小太监。诸葛亮时代,像黄皓这样的小太监比比皆是。诸葛亮完全没有必要杀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太监。

董允去世之后,陈祗不仅不再限制黄皓,反而和黄皓相互勾结,黄皓才逐渐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陈祗死后,黄皓失去了最后的牵制力量,开始擅权。刘禅对于黄皓也是言听计从,任由黄皓擅权,黄皓才真正把持朝政。此时已经是258年,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24年。诸葛亮再厉害也不知道蜀汉会出现一位擅权的太监黄皓,更无从杀死黄皓。

黄皓擅权之后,离间皇族关系,拉拢朝政,打击反对者。姜维曾经建议刘禅处死黄皓,但是被刘禅拒绝。姜维害怕被黄皓迫害,只得在沓中屯田,蜀汉政权和军权出现了分离。

黄皓能够擅权,甚至让姜维害怕,说明他有一定智慧。史书中评价黄皓“便辟佞慧”,这个评价虽然不是褒义评价,也不完全是贬义词。从黄皓的履历来看,他有一点小智慧,也知道如何自保。黄皓这样的人,肯定知道如何察验观色,更懂得如何在险恶的宫廷中求得生存。

诸葛亮时代,刘禅都得夹着尾巴做人,都没有掌握任何实权,更不用说黄皓。黄皓肯定知道诸葛亮的为人,也不敢在诸葛亮面前表现地“过于活跃”。刘禅就算喜欢黄皓,也不敢表现出来。如果刘禅表现出宠幸宦官的势头。诸葛亮极有可能会斩草除根。诸葛亮时代的黄皓自然会夹着尾巴做人,刘禅也不敢表露出对黄皓的宠幸。

诸葛亮死后,黄皓才敢逐渐显露自己的本性。董允对黄皓不感冒,董允活着的时候,黄皓也不敢太过分。董允死后,黄皓便和陈祗互为表里,逐渐掌握政权。陈祗死后,黄皓趁机开始了自己的擅权之路。蜀汉灭亡之后,邓艾本来想杀了黄皓。但是黄皓通过手段,成功地买通了邓艾身边人,最终免于一死。

蜀汉灭亡,黄皓确实需要负一定责任。但是也不能把所有责任推给黄皓。黄皓虽然擅权,基本上在刘禅许可范围内擅权。蜀汉的大权一直掌握在刘禅手中,而不是黄皓手中。只要刘禅愿意,随时都可能打倒黄皓。

3

诸葛亮在世时,黄皓还不是个奸臣,诸葛亮所说的亲贤臣,远小人,也只是在告诫刘禅,要这样做,刘禅登基的时候才十七岁,还未加冠,当时的黄皓就是个小太监,伺候刘禅而已。

即使在诸葛亮死后,黄皓也没有得以专权,因为有当时董允在,黄皓特别害怕董允,见了董允像耗子见了猫一样。

董允对黄皓也深恶痛绝,多次向刘禅进谏,要远离黄皓,但是刘禅没有听。



到了董允去世,陈诋继任,不在与黄皓为敌,黄皓胆子也大起来,开始欺上瞒下,连大将姜维为了防止黄皓陷害不敢在成都待着,在外屯兵。

史书记载,黄皓是一个能说会道,口才很好的人,他总能讨的刘后主的欢心,而且他很擅长察言观色,诸葛亮和董允在世的时候他都是非常低调,不敢表露出来一点点弄权的迹象,而且当时诸葛亮的地位可以说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就连刘禅都要听诸葛亮的,当然,诸葛亮是一心为国家,没有专权和篡位的想法,所以那个时候的黄皓即使有心,也不会表现出来,而且他又是刘禅的内臣,诸葛亮最多也就认为黄皓是个小人,绝对不会想到他后面会专权,没有弄死他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当时黄皓是个奸臣,我想即使它是内臣,诸葛亮也会想办法把他处死的,虽然这会惹得刘禅不高兴,但是诸葛亮是人臣典范,一心为公,任谁也说不出什么来,而且诸葛亮确实是在杀掉危害国家的人,就算刘禅不高兴,他也会这么干。

这也是黄皓的聪明之处,一直龟缩隐忍,直到熬死了所有反对他的人,才出来弄权,可以说蜀国之亡,就亡在黄皓身上,刘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感谢大家指正,我把错别字修改了,感谢大家支持

4

大家想必都知道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名声,他对三国时代的大局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才能十分突出,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倚仗,他帮助了蜀国的建立和发展,并且能够让蜀国在这乱世中立足。他的品德和言行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他在去世时,杀死了将军魏延,却放过朝廷里一个大宦官黄皓。

诸葛亮早年间就和古代的贤人自比,但当时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只有他的好友徐庶相信他的才能。后来刘备也是通过器重徐庶才得知诸葛亮的名声。刘备三次拜访他并和他交谈,两人的关系更加的亲密,于是诸葛亮决心辅佐。当时曹操率领大军一路南下,接连攻破了多个地方。

曹操所在的北方局势已经稳定,如果再攻破南方,就没有能和他匹敌的。于是诸葛亮和孙将军联手,利用地势,通过火攻将曹操大败,南方的局面缓和下来,刘备才有机会得以称帝。在当时,刘备的势力是最弱的,他占领的蜀地有地理上的优势,军队想攻打上来非常难,于是诸葛亮慢慢积累家底,为刘备招揽了各路英雄,其中就有魏延等猛将,魏延在这时还是一心一意辅佐刘备,也是朝廷的功臣。

他们通过攻打下来益州建立起来的基业,于是刘备称帝。这时刘备手下有各路猛将,也有最顶级的智囊诸葛亮,可以说势力雄厚。但是人总有算不到的时候,即使诸葛亮在再聪明,也不会算到关羽被曹孙联合围攻被杀刘备一怒之下率领大军攻打孙权。这样冒进的行为肯定会失败。这时蜀国开始走下坡路。刘备东征失败不久便去世,诸葛亮只能担起整个重任,他任重道远发展生产多年,积累了力量开始实现先帝的遗愿。

但是他终究还是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他临死前需要为整个国家做下铺垫,于是他将一生所学传授于人,不至于他死后无人继任。他还将国内有异心的大将魏延斩首,为朝廷除去了一个最大的威胁。但当时朝廷里还有一个奸臣名叫黄皓,诸葛亮却没有除去,他有自己的考虑。因为他在去世前为朝廷培养了一众名臣,他们会为朝廷的运作作出决定,一个宦官还不至于翻起什么浪,但是他还是没有算到他死后黄皓的所作所为。

5

诸葛亮主政时,黄皓还未出场。

黄皓参与朝政是在陈祗主政时期,公元246年,这时距离诸葛亮逝世已经过去13年。

据推测,黄皓依附刘禅大致在董允主政时期。

诸葛亮在世时,董允担任侍中,主要负责宫中之事,经常匡正刘禅的不正当行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要刘禅“亲贤臣”指的便是董允等人,当然远小人,并非是黄皓。

因为董允经常匡正刘禅,所以刘禅很惧怕他。

当时刘禅宠信黄皓,董允经常责备黄皓,黄皓也极为惧怕董允。

董允时期,黄皓一直是黄门丞。

董允死后,陈祗接替董允担任侍中,为支持姜维北伐,陈祗不排斥黄皓,与他互为表里,黄皓由此开始参与政务。

公元258年,陈祗病逝,黄皓开始专秉朝政,这时距离蜀国灭亡只剩下五年时间。

蜀国灭亡后,司马昭将黄皓凌迟处死。

6

诸葛亮的临死决断,黄皓逃过一劫,魏延却倒了霉

关注我们,不定期抽奖送现金红包

提到三国这段历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精兵悍将龙争虎斗、一段朝代更替的历史家喻户晓,并为世人所高度传唱。今天我们还是要来聊聊蜀国的二三事,说起蜀营里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魏延,大家肯定也都不陌生,魏延其人武功高强,善骑善战,按理说该是受到重用的人才,但最后还是在马岱刀下身首分离,这让许多朋友感到十分不解。

诸葛亮临死前,特意嘱咐要杀魏延这样一位强将,却放着乱法乱纲的黄皓不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不应该是迅速处理掉像黄皓这种无法无天的人么?

先说说蜀国那时候的情况。蜀国后来的整体情况每况愈下,蜀国原本的人才情况就令人堪忧,特别是比起人才济济的魏国来说,蜀国就只有诸葛亮和五虎将算得上是亮点,其他兵将不是莽夫就是懦夫,存在很大的用人问题,这也成为威胁蜀国的一大隐患。

蜀国极度缺乏人才这件事,是被所有人公认的。当时,刘备对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具有十分客观的认知,凡是人才必须重用,于是杀了前主公后归降的魏延也就不意外了。魏延其人,的确有高强的武功在身,能打能抗,对刘备也忠心不二。虽说刘备最初对魏延抱有忧虑,但后来逐渐消除顾虑,开始愈发重用他。

不过诸葛亮在这点上还是稍微高瞻远瞩了些,作为一名谋士,必然为了主子的大业着想。诸葛亮从最开始就觉得魏延不行,想必日后有很大可能会谋反,所以安排了心腹下属盯死了魏延,在自己去世后,这魏延一旦有什么动静,就立刻处决。

魏延虽然不讨诸葛亮开心,但他好歹也是一员猛将,在领兵作战的能力方面不输他人,可以说魏延是继五虎将之后,蜀国鲜少能靠得住的大将了。再怎么说他也是个可用之才,为什么诸葛亮偏偏就想要除了他呢?

这和魏延的个人性格有着很大关系。魏延其人武功高强,他在自己心中也掂量过自己的水准,自古以来,无论是什么样的骄兵悍将,都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到最后不听劝阻和安排,甚至会觉得国家领导无方,策略不行,才导致军队屡吃败仗。

实力强归实力强,但如果将领逐渐变得目中无人,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诸葛亮就是看出了魏延的这点小心思,遂一直提防着魏延谋反,从大局的角度考虑,如果留着魏延不管,蜀国的社稷迟早要被他反了。平日在营中,魏延的人际关系其实也很一般,因为目中无人而没什么朋友,这样的人野心一旦变大,后果将一发不可收拾。

而谈起祸国殃民的黄皓,诸葛亮却没怎么管他。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魏延的趾高气扬表现在外,很容易引起注意,而黄皓的心机不轨只藏在肚子里,并没有向自己主公表现出过分的野心,自然也就逃过一劫。

小编码字不易,喜欢的还请加个关注点个赞,存在很多不足,还请大家多多赐教,小编都会虚心接受哒!

7

诸葛亮杀不杀黄皓没有任何意义,问题出在刘禅不在黄皓,诸葛亮总不能临死前去把刘禅给杀了。

黄皓本只是刘禅身边无足为重的宦官,侍中董允死前,黄皓都没什么权势。至延熙九年(246年)董允病逝,陈祗取代董允做了侍中,跟黄皓互相表里,二人才渐渐开始垄断中枢决策权,但这个过程起码也要有五六年之久,自大将军费祎死后才彻底失控,这时已经是253年,距离诸葛亮病逝已有十九年之久,诸葛亮再怎么智谋超群都没法判断到一个无足轻重的宦官会祸乱蜀国朝政。

诸葛亮死前,蒋琬、费祎分掌军政,董允执掌宫廷,其中枢行政系统非常稳定,蒋、费遵循诸葛亮遗法治国也得到历史好评,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近乎完美。如果蒋琬、费祎二人长期执政,后来的官员也品德清正,有没有黄皓也影响不到蜀汉朝政。


在意义上来讲杀了黄皓也是没意义的,无论是陈祗还是黄皓都是在刘禅扶持之下上台,侍中董允在位时常常制约刘禅,不允许刘禅纳太多妃子,而陈祗、黄皓能够迎合刘禅心意,才得到重用,也就是说就算没有黄皓,刘禅也会在董允死后任命会迎合自己心意的官员执掌宫廷事务。

蜀汉依旧逃不开东汉皇帝需要倚重宦官的命运,天下人皆知宦官擅权是祸害,而自桓、灵二帝却越来越倚重宦官,还给常侍数量增员,因为宦官的权势都是皇帝所赋予,他们必须忠诚于皇帝才能保持自己的权势,因而二者总是趋势于互相扶持,因而杀不杀黄皓根本没意义,除非刘禅压根不信任宦官。

还有一点是刘禅晚年把女婿诸葛瞻拉入侍中寺,又走上东汉依靠皇亲国戚辅政的老路,然而诸葛瞻当时的能力还不足以执掌中枢,他无力铲除黄皓势力,只能看着朝政日益衰败。

根据吴国使臣薛珝返回对皇帝孙休说蜀汉朝中不闻正言,可见刘禅后期的朝廷里都是些说好听话的人,没人敢说直言,这样的局面归咎于刘禅本身,黄皓无非是依附在刘禅权势下的寄生虫罢了。

想想诸葛亮给刘禅留下的都是品德很好的官员也知道,蜀汉后期的弊端都是在诸葛亮留下官员几乎死光后才出现,即便是这样,连最后的重臣董厥、樊建都是诸葛亮时期提拔的官员,只能说刘禅一直在啃老本,压根找不出什么新人才。

8

我是勃勃,我来回答,诸葛亮没有杀了黄皓,是因为诸葛亮死的时候,黄皓并无出头,也没有后来那么权倾朝野。


1、诸葛亮为刘禅留下了班底,正常情况下,足以抑制黄皓。

诸葛亮生前数次北伐魏国,直到病死五丈原,他在朝廷留下了费祎董允等人,还留下了姜维。按道理来说,一文一武足以钳制黄皓,可惜董允早死,在公元246年就死了,接替董允的侍中陈祗为人谄媚,与中常侍黄皓逐渐把持朝政,迷惑刘禅,终于导致蜀汉灭亡。这是人算不如天算,而姜维常年领兵在外,关系不如黄皓和刘禅亲近,所以无法钳制黄皓。


2、诸葛亮明白,君主昏庸,杀一个人没有用的,客观规律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们假设一下,就算诸葛亮真的杀掉了黄皓,难道就不会有李皓刘皓之类的人出现吗?这是君王自己的原因,与其他人关系不大。客观规律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刘禅自己不英明,杀掉谁都没有用。


刘禅可能为人并不愚蠢,但人懒这是必然的,君主人懒,思想也懒,基本上就没有救了。所以诸葛亮没有杀掉黄皓是料不到黄皓后来会这样,而且料到了杀了黄皓一人也用处不大。

9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什么要杀黄皓,你给我一个理由。是因为他以后祸乱蜀汉,导致蜀汉灭亡吗?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仙,他怎么知道这一个不起眼的人会是以后祸害,他都没有办法预料到他的儿子和孙子会战死在绵竹关,自己家里的人也算不了,何况这个黄皓。

我觉得提问者根本不了解三国蜀汉方面的内容,所以我建议你可以去看一下我写的,关于黄皓的内容,估计你就不会提这个问题了。下面我简单的说一下。

诸葛亮是234年死的,董允246年死的,董允死了的时候,他才跟董允的接班人陈祗两个人相互勾结,开始了祸害蜀汉。在此之前,黄皓只是个黄门丞。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黄门丞就是辅佐黄门令的人,换句话就是他连个太监头都不是,怎么专权

你回过头去看一下诸葛亮234年死,换句话说诸葛亮死了12年之后黄皓才勉强当上一个太监的小官,那么12年之前或许他还不是个太监。或者就是一个跑腿的,压根没机会祸害蜀汉,诸葛亮怎么会知道,你当他真的是神仙吗???????????

所以现在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杀掉黄皓了吗?

10

黄皓是蜀汉的宦官,精明能干,善于谄媚,深的刘禅宠幸。历任黄门令、中常侍、奉车督尉,蜀汉后期刘禅昏庸,骄奢淫逸,听信黄皓谗言,朝政颓废,黄皓开始独揽大权,并且极力排挤北伐前线的姜维,姜维不得已以屯田养兵为借口,暂避黄皓。后来黄皓舞权弄术,架空刘禅,任人唯亲,就连邓艾偷渡也隐瞒朝堂,致使蜀汉灭亡。刘备诸葛亮历经千难万险打下的江山,尽毁于黄皓之手,


公元263年,曹魏大将军司马昭,下令发动了灭蜀之战,虽然他最初的目的,不过是想要积累战功,根本没打算真的将蜀汉灭亡,可是在邓艾的努力之下,蜀汉后主刘禅,还是成为了亡国之君。此事,虽与蜀汉缺乏人才有关,但是他听信宦官黄皓之言,撤掉阴平守将,不派兵马守卫成都等,却也与蜀汉的灭亡脱不了干系。众所周知,当年刘备为刘禅选定的托孤大臣诸葛亮,生性非常谨慎,他生前为刘禅除掉了很多不稳定因素,那么他为什么没有除去黄皓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诸葛亮为刘禅铲除过哪些不稳定因素。他因为刘禅考虑,除掉的第一人是刘封,当初刘封失了上庸,回到益州的时候,诸葛亮向刘备进言道,恐怕您百年之后,无人能够驾驭的了他啊,于是刘备下令赐刘封自尽。《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之后,到了诸葛亮临终之时,他因考虑到魏延性矜高,而且是伐魏的积极份子,害怕蜀汉穷兵黩武,甚至迅速灭亡,于是直言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可放任魏延自去,从而引起了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纷争,间接害死了魏延。



除此之外,一向受他倚重,在北伐之时,一直负责为他统筹粮草,规划士兵编队等事务的,丞相长史杨仪,也受到了他的压制——杨仪自认为功劳很大,以为能够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可是因为他性格狭隘,选择了蒋琬作接班人,只让杨仪担任了一个闲职。满腹牢骚的杨仪,最终因怨恨而出言不逊,先被流放,后畏罪自杀。分析到此处,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安定,费尽了心思,不管是劝刘备处死刘封也好,对魏延和杨仪的“妥善安排”也说,都是在为蜀汉排除不稳定因素。那么在刘禅身边弄权的黄皓,他为什么没有尽早铲除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诸葛亮安排的是朝堂,黄皓不是朝廷命官:

不管是刘封也好,魏延、杨仪也好,都是蜀汉阵营的要员,在诸葛亮眼中,他们有能力对蜀汉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蜀汉的稳定,诸葛亮必须处理他们的问题。可是黄皓仅是后宫中的一个小人物,一个小小的宦官。就算诸葛亮再谨慎,再事无巨细,他在一边处理政务,一边组织北伐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够有精力,关注到这样一个小人物呢?

二、诸葛亮生前,刘禅没有宠信宦官,成为昏君的趋氏:

当然了,就算黄皓不是朝廷命官,不参与政事,如果他引导着刘禅,朝着昏庸的方向前进,诸葛亮也不可能放过他。可是诸葛亮在世期间,刘禅谨遵他“亲贤臣,远小人”的教诲,并没有过分宠信黄皓,做出什么不当的事情。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又怎么会对黄皓下手呢?

三、此事该蒋琬等人负责:

诸葛亮在开始北伐的时候,便提拔了一批接班人,如蒋琬、董允、费祎等,这些人中,有人随他亲临前线,如费祎、马谡,有人则负责留守后方,如蒋琬。从魏延被诛时,蒋琬能够率禁卫军出征,打算接应杨仪,我们不难看出,蒋琬在成都,负责的就是守卫皇宫,辅佐刘禅等事。就算当时的黄皓已经需要被处置了,那么也应该是由蒋琬等人负责,无需诸葛亮亲自出马。

四、黄皓还没有成长起来:

黄皓虽然是刘禅的近侍,非常得刘禅宠信,但是他并非自刘禅登基便得势了,毕竟就算他费尽心思往上爬,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吗?《三国志·董允传》记载:“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意思是说,在董允辅政期间,黄皓的地位都不是特别高,想要参与政事,更是没有可能,直到公元246后,董允去世之后,他才开始祸乱朝纲,试想,再往前推十几年,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得有多不起眼呢?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诸葛亮生前,虽然为了蜀汉的稳定,处理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却漏掉了一个黄皓,这既与他和蒋琬、董允等人的分工有关,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言:“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也时间有关,毕竟彼时的刘禅,还没有明显的表现出“亲小人”之势,黄皓也没有长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