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1年8月13日,重庆军委会急电第九战区司令部:“据报,岳阳方向近增敌4000余,炮20余门,木船500余只和舰艇100余艘,情报是否属实?希从速查报为要”。其实这也是一个变相的警告,即军令部综合各方面情报判断,日寇第11军似有第二次南犯长沙的企图,不过薛岳并未太放在心上,因为日军这么点兵力增加,对新墙河前哨阵地基本不构成什么威胁。




实际上,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已经悄悄集结了第3、第4、第6、第40师团和三个支队的11万兵力,准备以中央突破的方式直取长沙,中方的情报只是侦知了日军的部分调动而并非全面。这种不够详尽的情报,也确实影响了薛岳的判断,低估了敌情的严重程度,遂轻描淡写回电重庆:“查敌前似有扰乱秋收之企图,因我防备严密,岳阳方面敌至今尚未敢轻动”,第二次长沙会战,薛岳在战前就有所轻敌。


薛岳的自信也源于新墙河南岸的兵力配备,自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中日两军已经隔着这条河对峙了整整两年,驻守前线的杨森第27集团军在此期间修筑了大量的野战工事,并且兵力也很充足:下辖川军第20军和粤军第4军,这都是挺能打的部队,同时还临时指挥着第1集团军的滇军第58军,三个军的兵力依托坚固的南岸工事,就算日本人发动进攻,怎么也能顶一阵子。




日酋阿南惟畿对此也看得清楚,为了调虎离山,所以他给薛岳来了个“声东击西”,即以最精锐的第6师团佯攻新墙河下游、防线最东端的大云山,从而调动中间地段、西段的守军增援,再一举完成所谓的“中央突破”。应该说,鬼子这一招确实很狡猾,但其实也有破绽可寻,不过由于薛岳的过于自信,忽略了一些细节的分析,终于上了圈套。


神田正种第6师团首先猛烈攻击大云山各阵地,杨森本能地派出第4军主力西援,日军第6师团的战斗力众所周知,因此第4军的到达也未能彻底改变战场态势,于是杨森请示薛岳后再调孙渡第58军驰援,结果在新墙河防线的核心地段,整个第27集团军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第4军第102师,以及置于二线的机动部队第20军,遂使中国军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一开始,就完全陷于被动。





及至阿南惟畿确认杨森的两个主力军大部西调后,立即命令战力较弱的第40师团替换第6师团,继续纠缠住大云山区的中国军队,而第6师团则秘密赶回新墙河正面待命攻击。第40师团是个二流的警备师团,在第4军、第58军的反攻下被打得鸡飞狗跳,从第九战区司令部到集团军司令部,对战局的发展都表示满意。


问题来了,第27集团军情报部门突然惊讶地发现,新墙河北已经集结完毕的第3师团、第13师团早渊支队,对西边大云山激烈的交火充耳不闻,没有任何试图增援的意思,而是“静静地伏在新墙河北岸”。最先明白过来的是杨森,恍然大悟:“龟儿子要打长沙了”,于是一边紧急上报薛岳,一边命令第4军主力火速回援,可惜有点晚了。




第九战区之所以未能准确判明日军进攻方向,而中了声东击西之计,除了前述情报工作不够准确和全面之外,细节判断也出现了问题:1、日军没有动用王牌第6师团攻山头的必要;2、第6师团和第40师团换防期间,前线将领战场嗅觉不够灵敏;3、日军第3、第4师团和第13师团一部已经完成集结,这么大的军事调动不能够察觉,战区情报部门就是一群废物。


1941年9月18日清晨,当第6师团赶回新墙河中段之后,日军在320门大小口径火炮和飞机的火力掩护下,开始强渡新墙河,而前沿的第4军四个师中,只剩下一个完整的柏辉章第102师(黔军),于是黔军兄弟们跟数倍于已的鬼子展开了殊死搏杀,激战两天后全师5000余人只存600余,惨烈的损失甚至惊动了何应钦,但是终究敌众我寡,新墙河防线遂告失守。


既然中了敌人的圈套,既然日军兵锋正盛,薛岳就应该选择合适的靠后位置进行决战,然而薛伯陵有点恼羞成怒了:老子居然被阿南惟畿的声东击西给骗了,于是调集战区精锐预备队第74军、第10军等部,坚持在汨罗江南岸组织反击,并且这些部队还是逐次北上到达战场,这就是薛岳一错再错了。因为最好的决战区域其实是长沙以北或者长沙附近(第三次长沙会战才这么干的),结果是王耀武和李玉堂迎头撞上日军精锐,纷纷败下阵来。


两个主力军被击破后,第九战区已经无力阻挡日军深入长沙,至9月28日长沙宣告失守,日寇第4师团和早渊支队第一次进入了长沙城,薛岳是悔愧交加。如果当初鬼子两个师团换防时能够察明番号,或者不是那么自信而注意细节,第九战区断不至于如此手忙脚乱,因为阿南的诡计并不那么高明。若非日军粮弹将尽以及必须回援宜昌,第二次长沙会战的结局会更加糟糕。


1941年10月1日,日寇开始反转,薛岳开始了虚张声势的追击作战,其实已经败了。


最佳贡献者
2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拿下锦州后,林彪致电中央军委,决心在锦州以东地区围歼准备南逃营口的廖耀湘兵团。




东北野战军六纵(缺17师),奉命挺进安息,堵截廖耀湘兵团。

六纵司令员兼16师师长李作鹏,率领前线指挥部紧随纵队前卫营,一昼夜强行军250多里,于11月26日凌晨抵达北宁线。

过铁路时,在姚家窝棚与敌人遭遇,前卫营打了一个冲锋,攻占姚家窝棚,全歼国民党军新六军14师前卫营,然后又顺势攻占厉家窝棚车站。



正在这个时候,李作鹏收到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以林(林彪)、罗(罗荣桓)、刘(刘亚楼)的名义发来一份万万火急电报:继续前进,不要与敌人纠缠。

李作鹏从敌人的枪炮声中,判断出情况可能有变,六纵遭遇的是敌人的主力部队!

李作鹏马上致电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敌情严重,不能继续前进,待查明情况后再告。

然后李作鹏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骑兵侦察连侦查敌情。

不久后侦察连抓回一个国民党军便衣少将参议。李作鹏连夜审讯,才得知廖耀湘已经改变南退营口的行动计划,决定向东撤往沈阳。



而六纵刚刚攻克的厉家窝棚车站、半拉门、姜屯一线,正是敌人撤退沈阳的必经之路。六纵就像一根钉子,牢牢的钉在敌人的咽喉上。

走投无路的廖耀湘组织新三军、新六军主力,在坦克的配合下,接连发动20多次团以上规模集团冲锋,但始终没有突破六纵临时构筑的防线。

两天后的10月28日,国民党军最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



在这次战斗中,李作鹏功不可没,他依靠丰富的战斗经验,敏锐的察觉到敌情有变,并及时的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否则一味的执行上级命令,任由廖耀湘兵团逃回沈阳,后果不堪设想。



在东北野战军战史上,有一个声东击西的经典战例被屡次提及。

1947年9月6日国民党军集中三个师的兵力,由绥中、兴城、锦西分三路向建昌方向进攻,以保护锦渝路。

东北民主联军为挫败敌人的企图,于9月14日提前发起秋季攻势。

刚刚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八纵,在杨杖子伏击国民党军王铁汉所部49军的两个团。


双方交上火,才发现敌人很难打,再去侦查,才知道敌人是两个整师的兵力。敌我双方兵力接近1:1,而敌人的武器装备,训练水平明显优于刚刚组建的八纵。

双方打的难解难分,黄昏时分,上级命令八纵撤出战斗。电台撤了,电话线也收了,一些非战斗人员也开始撤退。

八纵司令部设在距离前线不远的一座山上,八纵司令员黄永胜有些不甘心的坐在山坡上。



突然一发大口径炮弹落在黄永胜的身边,溅了他一身泥土,好在是发臭弹,让不远处的警卫人员虚惊一场。

黄永胜却激动的跳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大声吼道:通知部队,停止撤退,立即转入攻击!敌人要逃跑!

由于缺乏联络工具,八纵司令部和政治部的几个科长骑着马,分头去通知部队停止撤退,转入反攻。

由于黄永胜判断准确,八纵在杨杖子战斗中取得大胜,双方伤亡比例达到惊人的1:11。

经此一战,八纵依靠缴获的武器装备焕然一新,全纵队一下发展到4万多人,成为东北野战军中不折不扣的主力纵队。




有人曾经问过黄永胜,为什么能够从敌人的炮击中,发现他们要撤退的迹象?

黄永胜回答道:敌人用的这是声东击西的战术,敌我都已经是强弩之末,敌人的重炮却漫无目的的发射,弹着点十分随意。敌人这样做的理由只有一个,他们已经丧失了战斗的意志,把携带的炮弹迅速消耗掉,部队好得以轻装撤退。

黄永胜在战场上能够迅速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从而准确的判断出敌情,并迅速改变战术,是身经百战锻炼出来的。

3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声东击西,是三十六计之一,军人都知道其所指的意义,然而在行军布阵中,沙场决战,却又经常中计,下面我们结合两个战役,看看声东击西在战场的运用。

1933年9月25日国民党军集中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中央苏区在一步步的抵抗中削弱了自己的实力,而且根据地逐渐缩小。毛主席建议中央苏区派出主力部队,调到外围,吸引国民党军队调动,但是博古李德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就这样红军的活动区域一步步缩小,后来福建发生了反蒋介石的福建事变,蒋介石慌忙从北路军中抽调9个师前往镇压。此时,毛主席再次提议,红军主力应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蒜浙皖赣地区,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

但是博古却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到西线永丰地区,进攻国民党军的堡垒阵地,从而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有利时机。等到博古、李德的被动防御战略完全失败之后,此时他们才想到调到外线作战,于是便有了红七军团的北上和红六军团的转战西南。

李德、博古此时利用红七军团与红六军团,实际上是想让这两个兵团,跳到外围,吸引国民党主力,从而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是由于红七军团与红六军团都不是主力军团,战斗力有限,且蒋介石对苏区的进攻已经很有成效,此时跳出外围失去了最佳时机。

蒋介石看穿这一声东击西的计划,对此他并没有抽调主力部队,而是利用后方的部队进行围住堵截,最终苏区从此次声东击西失败。红七军团与红六军团都被打算,而中央红军主力而被迫长征。

应当说这次对苏区的围剿,是蒋介石看看穿红军计划为数不多的几次之一,但在与毛主席交手的过程中,他却很少有看穿毛主席计划的能力。

1949年国民党盘踞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军事集团在祖国的大西南,控制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一带,拥有兵力达150万之众,主要有胡宗南与宋希濂两个集团。毛主席为了全歼这股敌人,解放大西南,实施了“声东击西”的战略。

首先刘邓放出风说二野要从北部入川,然后行至郑州,刘伯承特意出席群众欢迎大会,宣布大军即将入川。这一些错觉让蒋介石认为二野必将从川北入川,而且蒋介石认为毛主席深刻研究过《三国演义》,一定会效仿邓艾入川的路线。

实际上二野早已经秘密南下,直奔湘、鄂西。一路上二野的所有电台全部使用四野的番号,所以在南下的道路上,一方面是第四野战军浩浩荡荡、势吞两广;一方面是第二野战军潜形匿迹,迂回西南。进至武汉,刘伯承曾高兴地对部属说:“毛主席就是要这种气氛,这很好。”

毛主席声东击西用的很好,蒋介石完全被迷惑,此时他的主力部队胡宗南部14个军约16万人布防于秦岭、汉中、川北一带,对北面作重点防备。另以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张群所辖23个军约30万人布防巴东一带,其中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部8个军约10万人。

11月1日,进军川黔的作战发起。刘伯承、邓小平在北路以第三兵团主力和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为左集团,直出彭水、黔江地区;在南路以第五兵团及第十军,实行大迂回,直入贵州,夺取贵阳、遵义,进击宜宾、纳溪、泸州,断敌逃往云南的退路。

由于第二野战军主力的行动方向完全出敌意外,敌川黔防线很快被突破。席卷大西南的战役正式打响,而等到蒋介石醒悟过来,用汽车调运部队的时候,二野的军人早已进入了四川盆地,完成了对西南国民党军队的包围。

此战毛主席依旧有他大战略、大包围的手笔,尤其是声东击西让蒋介石误判了解放军入川道路,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最终很轻松的就攻下了大西南,完成了解放军在大陆的最后一场解放战争。

从两个案例中我们应当可以看到,声东击西能否实施成功,主要在于能否完全隐蔽自己的意图;而作为被动的一方,就需要看穿敌人的真正目的,这样声东击西的计划自然就看穿了。

4

这需要智慧,有的将领能成为名将,就是因为能判断出敌军的真实意图,才成为货真价实的名将。

举个例子,在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中,对日军作战的目标的判断,就可以看出中国各位主要将领的智慧。

一、豫湘桂会战中的豫战,又叫豫中战役。日军动用约12万的兵力,对第一战区(司令蒋鼎文,副司令汤恩伯、胡宗南、李家钰(川系))的四十余万国军,发起攻击。由于第一战区的将领判断失误,以为日军以进攻陕西入川为作战目的,迅速退守,结果是溃不成军,损兵拆将26万余人,仅汤恩伯部就37天失38城。日军一个乙级师团,兵锋直逼瞳关,手握14万雄兵的胡宗南手忙脚乱,没了注意。

而五战区的正副司令长官李宗仁、李品仙(以下简称两李),豫中之战,是日军为发动西南(即湘桂)进攻的牵制性作战,日军的战略重心在西南。于是令桂84军之173、174两师,会攻日军的重要战略支点河南信阳。84军攻势甚烈,很快肃清信阳外围之敌,对信阳形成了包围。盘距信阳的日伪,慌忙向周边的日军呼救。日军来救时,李品仙又今七军之171、172师各派一部、皖4、10纵加入战斗,日军只好丢下对汤恩伯、胡宗南部的追击,全力救援信阳。两李见调动日军的战略目的已达到,自己的兵力又不足以与日军在信阳决战,于是也撒兵回大别山。

两李为什么敢围攻信阳?是基于正确战略判断。一、是判断日军作战的重心,已移至西南。二、日军仅以12万兵力,尚不足以对付桂军,根本无能力经陕西入关中攻四川,只是牵制性作战。于是,敢于不顾大别山防守兵力之不足,大胆向信阳用兵。

所以,李宗仁、李品仙不愧为名将,而蒋鼎文、汤恩伯、胡宗南,只能是凡将。1945年,李品仙出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去军职,汤恩伯出任第三方面军司令,胡宗南留任副司令。

5

先说结论,答案是无解,防不胜防。

在战争中,作为防守方,想要准确判断出敌人主攻方向并守住,是非常难的。因为此时战略主动权掌握在进攻方手中,对于进攻方来说,可选择的突破点自然不会只有一处。而作为守势的一方,在实力上处于劣势,想要抵挡住敌人的攻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一处或有限的少数位置。但战争是个动态的过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防守方在防御势态上的变化,拥有情报优势的进攻方自然也能知晓,并可以及时灵活得转变进攻重点地段或是进攻时间,让防守方防不胜防。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仁川登陆的豪赌

仁川登陆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声东击西,美军可选择的登陆地点有仁川、群山和元山三处,在美军碾压式的海空军和多达8万的登陆部队面前,人民军那点守备部队根本不值一提,不管在哪登陆都是必胜。人民军只能把有限的后备兵力平摊三处,而主要兵力仍送往前线——与其等待美军登陆,不如尽快将联军赶下大海,当然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豪赌。

地中海的选择

盟军攻克突尼斯后,如何判断漫长的地中海战线的下一个战场就成了德意考虑的头等大事,可选择的地点包括西西里岛、撒丁岛或是希腊,虽然盟军使用了诈尸计传递假情报,但毫无疑问西西里岛仍然是最危险的地方,但问题是,其他地点又不能大门敞开,正常守备兵力还是得要有的。但结果,拥有40万大军的西西里岛守军还是一触即溃,毕竟意大利人已经失去斗志,判断出进攻方向又有何用?

大西洋壁垒

防守大西洋壁垒的德军其实情况好得多,不仅总兵力上比较强大,而且需要防御的地段无非法国北部沿海,挪威、丹麦或德国显然都不适合登陆,再加上沿海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当然盟军费尽心思的创建一个虚拟集团军将德军主力诱骗集中到加来地区还是有用的,德军统帅部犯了一个大错,以为可以依靠集中兵力和判断登陆点来阻止盟军,但事实上,拥有碾压式空军的盟军可以让德军任何增援部队瘫痪在路上,这样平摊式的防御事实上反而更有用的。

漏洞百出的东线

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在十次打击中经常突破德军防线,苏军战史号称经常在突破点秘密集结几倍十几倍于当面之敌的兵力和技术装备,所以屡战屡胜。是因为德军猜不出苏军的主攻方向吗?当然不全是,整个东线苏军600万,对德军30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加上数千公里长的无险可守的战线,对于德军来说只能是漏洞百出,打哪哪崩。所以后期德军已经基本放弃了守住防线的计划,取而代之寄希望于将苏军阻挡在战线后方几百里的第二三道防线上,这里主要依靠将精锐部队组成救急集团,在战线后方进行机动防御作战。

6

如果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一定不能到开战时还在琢磨敌人的进攻方向,也不能着眼于怎么不被声东击西。因为关注这两点,就表示你已经在等着被动挨打。掌握主动,才是战争中更重要的,无论实力是否比敌人强,一定要争取主动。

如何获取主动?

1.充分的情报工作。

两军对垒尽情厮杀只是战争的最后一步,战争,在很早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最后的生死决战之前,除了尽可能提升我方的实力,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武器弹药,粮食物资,行军路线,作战计划,好好休养等等。还有同样重要的一方面是尽可能搜集到敌方情报:敌方将帅何人,兵士数量几何,粮草储备多少,准备进攻何方等等。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战争之前就是要得到更多的情报。毛爷爷在打仗的时候,能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情报,比如各种报纸,群众的谈话等,最直接的,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同志提供的信息。这是致胜的关键因素。

2.抛弃不利条件下的固守阵地

如果阵地不利于防守,应该果断放弃。死守阵地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因为在战场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暴露自己的弱点。死守的某个阵地,就会是弱势一方的弱点。

而抛弃不利条件下的阵地,利用战略纵深,拖着敌人进入到对自己有利的位置进行交战。我方就能获得主动权。

3.主动地声东击西

做到了前面两点,就不会害怕被敌人声东击西,反而可以对敌人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各个击破。

上面说的,不是乱讲,这是毛爷爷在多次反围剿战争中屡试不爽的。

最后还是重申一遍,战争,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在开战之前早就开始了,在很早就要做准备工作,这是最重要的。

7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要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或者意图,通常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假装自己要去做某件事,但实际上只是为了替自己打掩护,最后想要做的的却是另外一件事,并以此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其实早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古人们就已经懂得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尤其是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更是常见。在中国古代军事兵书《三十六计》中“声东击西”这一计,就是一种巧妙达到自己真实意图的巧记。“声东击西”在字面意思上来说表面上声张要攻打东方,但实际上真正要发动进攻的是西方。

曹操

《三十六计》中关于这一计的记载是这样的:“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看似晦涩难懂,其实将这几句翻译过来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即在我们面临危机四伏的处境时要抓住敌人不能不自控的混乱之势,随机应变的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的作战方式。将我们不打算攻击假装想攻击,想要攻击的时候又装作犹豫不想攻的样子,这样就可以给敌人制造假象从而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最后出其不意的攻击敌人,获得最后的胜利。因为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如果只是一味选择常规的作战方式只会造成更多没必要的损失,同时武圣孙子早就在《孙子兵法》中讲明了战场是有害的,能不打就不打。所以如果一旦开战了就要抱着将我方伤害减最低的目的去打,即巧用妙计取胜。

贾诩

在公元198年的时候曹操亲自率领着军队前往南阳讨伐张绣,但是即便是曹操亲自带队也愣是打了一个月都没能成功攻下南阳。曹操觉得再这样打下去不是个好办法,于是便亲自骑着马围绕着南阳转悠了整整三天,在这三天中曹操认真观察着南阳的地形。在观察之下曹操发现南阳城东南角上的砖土颜色不太一样,此外防护的措施也不够严谨,曹操是何等聪明的人,在得到这个结论之后便心生一计。曹操回到军营中便命令手下的士兵们在南阳城的西北方集结兵力,给张绣的军队摆出一副想要从西北方进攻的样子,但是却并不是真正的想要从西北进攻,而是在暗地里集结了军队想要从城东南偷袭张绣。

声东击西

但是曹操这个计谋还是被张绣身边的谋士贾诩所识破。贾诩在细想之后向张绣表示这是曹操声东击西的计谋,假装要从西北方攻击,肯定主要的兵力在东南方,并且肯定等到张绣将主要的兵力调去西北方的时候从东南方偷袭。于是贾诩便让张绣让精锐的士兵藏到城东南的房屋里埋伏,并且让城中的百姓穿上了士兵的衣服站在西北方的城墙上朝着曹操摇旗呐喊以达到虚张声势的作用。曹操一看西北方城墙上站满了人,就下令白天在西北方假装攻击一番,晚上便偷偷带着士兵从东南方准备偷袭进城。结果前脚刚进城后脚就中了张绣早已为曹操设下的埋伏,在张绣的攻击下曹操被打的溃不成军,最终这一场战争以曹操的失败为结局。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在这个案例中曹操虽然在观察了南阳城的地形后,根据南阳城东南方的防守不够坚固的特点,想到了从东南方攻击会更简单的这一方法。随之便想出了从西北方声东击西的计谋,但是不幸被张绣身边的谋士贾诩所识破,并为曹操设下了周密的埋伏圈。曹操在看见北方城墙上人头攒动也没有仔细观察和判断便按照原计划进行,在后来偷袭东南方的时候被早已埋伏好的张绣军队杀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曹操自以为万无一失的计谋就这样失败了,不仅损失了自己的兵力,同时也打击了军中士兵的士气。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的原文

由此可见妙计虽好,但是在使用的前后一定要注意灵活使用,不能够只会照搬照抄,不然就会像曹操一样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面临失败。那么“声东击西”这一计的使用特点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曹操

第一个是从心理的角度。这一计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战术,在意志上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这样就导致敌人不能够对于眼前的局势做到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处于被动的一方。第二个是巧妙分散敌人的力量。当我们使用这一计的时候,敌人面对我方忽东忽西的攻击一定会多加防备,在每一次都设防。如此以来敌人的力量就会大幅度的被分散,我们就可以集中力量对敌人分散的力量各个击破。最后一个就是出奇制胜。等到敌人被我们迷惑后往往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我们便可以伺机行动,在敌人无法预料的时间和地点发动进攻,出奇制胜。

曹操

正所谓锦囊妙计,我用,敌也用。所以我们在预防敌人对我们使用这一计的时候首要要做的是时刻保持冷静,在面对突然的情况时能够保持头脑可以冷静的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其次就是要学会辨别敌人的行动背后的真实意图,从细节上进行全面的分析事情背后存在的真相。在日常生活里的商业中商家也会利用假象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趁着对方混乱之时,自己则趁机获取利益。因此这一计在生活中也是十分常见的,我们在使用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

8

四个字,换位思考。

如果你感觉自己摸不清对方的套路,那么就把自己当做对方的将领,思考如果自己是他下一步会怎么做,怎么做对自己有利。如果选择特别多,就分出利弊,哪种可能性比较大。

如果你特别认定一种,就要排除一切干扰,不管对方怎么变,你都不要放弃这个主线,防止被调虎离山声东击西。



上述的方法是建立在你了解对方的前提下,如果对方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还是要多方面考虑,必要的时候不进攻,选择防守,以不变应万变。当年明朝的萨尔浒之战就是因为贸然进兵,优势兵力被诸葛鸡婆,导致战争的失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