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传位给软弱无能、能力平庸的李治?:题目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李世民为何传位给李治?李治是否真的软弱无能、能力平庸?小编就分别阐述下这两个
题目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李世民为何传位给李治?李治是否真的软弱无能、能力平庸?小编就分别阐述下这两个问题。
李治是李世民的正妻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嫡子之一,他在李世民的十几个儿子里面,是排在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儿子们的前三名的,以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感情,除非是长孙皇后没有儿子,或全部夭折,下一代皇帝一定是长孙皇后所出。
不过李治在嫡子里面是最小的那个,按照道理来说,怎么也轮不到他,可他的两个兄长全部出事了,原太子李承乾在弟弟李泰的步步紧逼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在李世民面前耍大刀,搞出了谋反的把戏,失败后被废。
李承乾被废后,最有希望继承太子之位的是李泰,他和李治一母同胞,也是李世民最看重的儿子,本来已经选定李泰做继承人,可李泰欢喜之下说错了话,李世民问他当了皇帝后如何对待兄弟们,他信誓旦旦的向李世民保证,他要是当了皇帝,就杀掉自己的儿子,让弟弟李治做继承人。
这话就让李世民反而担心起儿子们的命运来了,李泰连儿子都能说杀,那还能真对兄弟们好?李世民是杀亲兄弟上位的,这一直是他心中的禁忌,还拼命的做一个好皇帝来洗白自己,他绝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儿子们也手足相残,李泰表白心迹的话让李世民瞬间就放弃了他。
李治的两个兄长就这么完了,本来李世民还考虑是否让“因果类我”的三子李恪(隋炀帝外孙)继承皇位,可他最信任的大臣长孙无忌站出来替亲外甥李治说话了,基本上就跟李世民明说了,我支持李治。
长孙无忌不但是李治的亲舅舅,是李世民最信赖的嫡系,还代表着朝堂上最大的势力关陇贵族集团,他一发话支持李治,基本上就板上钉钉了,李治因此成为了皇太子,继而成为唐高宗。
从李治登基后取得的政绩来看,他一点也不平庸、软弱,为了完全掌控住皇权,打击士族,他能狠心的废掉发妻王皇后、心爱的女人萧淑妃,还能干脆的废掉扶持他上位的大功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甚至默认杀死长孙无忌,这就已经具备了一名帝王应有的冷酷心态,软弱之说可以推翻。
在唐高宗李治执政时期,不但灭掉了隋炀帝、唐太宗亲自出马都没能搞定的高句丽,还把高句丽后面的百济都给干掉了,在世之时国内海晏河清,创造出“永徽之治”这样的盛世,又哪能说他平庸?
李治在后来被看低的原因主要是执政后期因为身体不太好,让皇后武则天掌握住了大权,进而在李治死后改唐为周,把李治的风头给压下去了,可李治在晚年选择武则天帮他处理政务是因为两人的执政思路差不多,就是打压士族。
反而是他们的儿子却在反对派的蛊惑下,和他们的意见完全不一致,李治也是没办法,结果导致了武则天趁虚而入,他造就出了士族和士大夫都不喜欢的武则天,自然也就人为的被人看低,其实他是个相当有能力和作为的皇帝。
导言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七日,太宗李世民亲临太极宫正门承天门,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大赦天下。
册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主要有政治、宗法、亲情三个层面的考虑。
为了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唐太宗可谓用心良苦。作为“玄武门之变”的发动者,他清楚地知道权力欲望的可怕,为了权力兄弟都可以同室操戈,在他这一代强势的君王手中还可以把控,但若这一传统延续下去,则无疑将威胁王朝统治的根基。因此他必须向后人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帝位只能通过正统传承而得,非权谋或者武力可以巧取豪夺。
李世民:谁做太子当然我说了算
正好,急于夺嫡的魏王李泰就提供了一个反面典型。魏王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第四子(嫡次子),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好文学,有才干,其主编的《括地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专著。由于李世民过于偏爱李泰,甚至特许他开设“文学馆”招揽文学之士。
这时,李世民似乎忘了自己在做秦王时得到唐高祖李渊许可设立天策府,天策府的主要智囊集团“十八学士”成为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推手和策划者。
李泰在夺嫡过程中表现得咄咄逼人,使李承乾感到巨大威胁,并使李承乾感到唐太宗可能会安排李泰取代他的位置,这实质上成为促使李承乾谋反的推手。于是,贞观十七年三月,李承乾在太子太师魏征突然去世后谋划猝然发动政变,结果失败被废为庶人。
李承乾:我太难了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溺爱孩子的父亲一手导致的悲剧。
李承乾被废后,作为第二顺位继承人的李泰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他频繁出入宫中,露骨地对唐太宗说:我有一个儿子,父皇你若传位给我,我百年之后一定杀了自己儿子,传位给晋王。
太宗十分感动,就把这话转告褚遂良,结果褚遂良老实不客气地说:陛下死后,魏王继位坐拥天下,到时什么事都是他说了算,怎么可能杀了自己的儿子传位晋王?陛下当初就是过于宠爱魏王,导致太子为了保全自己的位置谋反,你千万别被魏王蒙了!你要立魏王做太子,先把晋王的后事安排好吧!
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资治通鉴》
老褚的潜台词是:魏王就是个野心家!
唐太宗被褚遂良提醒了一头,才开始认识到魏王的本质,正巧李承乾虽然被废,却向太宗喊冤说:我已经做了太子,还能有什么妄想的。只不过被李泰所逼迫,想要保全自己罢了,你要是立李泰做太子,不就正好中了他的计吗?
这时李泰在唐太宗的心中已经出局了:你连儿子都能杀,要让你做了太子,我这老子的皇位还保得住吗?
李泰:我好像听见谁在说我?
“立嫡不立长”是中国封建社会权力传承的基本游戏规则,这一规则确定了帝国政治体系的稳定。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3个儿子早夭,剩下11个儿子中嫡子三人: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庶子中最有能力,也曾在李世民考虑范围内的当属吴王李恪。
李恪是隋炀帝女儿大杨妃的儿子,也是李治现在唯一被李世民看好的兄长,史载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毫无疑问,在靠军功发家的关陇贵族集团建立的唐帝国,武功好比文采好更有市场,李世民偏向李恪,除了个人情感方面对李恪欣赏的因素,可能还有争取军方好感的考量。
但是,李恪的能力不足以动摇李治的地位,因为长孙无忌又一次提醒李世民:现在不是打天下,而是治理天下的时代,而治理天下靠的的文臣集团,以李治为太子,在文臣集团中无疑是加分的。而且,太子之位既然定了就不要老是更改了,否则不是让天下人看你的笑话吗?
因此,当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遭到长孙无忌反对后,李世民立即打消了这一念头。这不是因为长孙无忌的权势有多大,而是他的话说到了李世民的心事:后续皇帝的任务不是开疆拓土,而是要让李家天下延续下去。要是立庶不立嫡,大家把皇位抢来抢去,你自己的牌位在李家祖庙里能呆多久就难说了。顺带长孙无忌还击中了唐太宗的痛点:你家的事已经让天下人看够笑话了,你还想让大家看几次?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无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上乃止。
——《资治通鉴》
李承乾被废,李泰出局,这样看来,太子的人选只能是李治了。
唐太宗李世民首先是一位皇帝,其次他是一位父亲和丈夫。应该说,他深爱着发妻长孙皇后,因此对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也是爱屋及乌。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去世后,他对长孙皇后的感情也全部转移到了三个儿子身上。即使李承乾谋反想要杀自己,他也不忍心杀死这个儿子,至于没有大错的魏王李泰,李世民更希望他好好地活着。
这时,李治的“仁孝”标签为他大大地加分。李世民十分了解李治,正因为李治为人柔弱、仁慈,所以绝不会对自己的亲兄弟下杀手。
李世民:朕不负爱妻!
立李治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向近臣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李世民保全了李承乾和李泰的性命,除了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是为了自己死后在地下见到长孙皇后时能有所交代,而如果换了李恪做继承人,李承乾、李泰和李治的下场可就难说了。
因此,在贞观朝的夺嫡之争中,什么都没干的李治可以算是“躺赢”。
隋唐皇室有鲜卑血统,并无汉家皇位一定传嫡长子传统,隋文帝就是废了长子立了杨勇隋炀帝。而唐朝李世民杀了兄长太子李建成,劝退唐高祖禅让。
唐太宗李世民立长孙氏为皇后,本来已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李承乾却卷入了与二弟李泰的宫斗的旋涡,愈演愈烈。李泰的强势,竟令李承乾冲昏了头脑,担忧李泰效父皇那样杀死太子夺了皇位,欲搞宫廷政变,直接纂夺皇位,事泄败露。李世民废了太子,也对李泰失去信心。就立了长孙皇后的第三子李治。
李治并不像史上流传的软弱无能,相反善良大度,唐太宗不想子孙自相残杀,李治是最佳人选,便传位给了李治。
李治善良有余,威严不足,过分宠爱武则天。虽然李治在世,夫妻恩爱,但也助长武则天涉足朝廷,李治之后,武则天竟上演了皇后母后改朝换代做女皇的奇迹。
世人传称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在废掉太子李承乾,贬黜魏王李泰之后,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留给后人的感觉是软弱无能,二十二岁即位之后,还需要母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政。
李世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极其艰难的。面对十四个儿子,其中三个又是他信赖和依赖的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 ,李世民历经了十七年才最终下定决心。
那么,为什么李治会被世人盛赞的唐太宗李世民选为接班人?
李治,李世民的第九子。贞观十七年之前,在李世民以及长孙无忌的眼中不仅是仁弱,而且孝友(孝顺友爱)。李世民将李治定性为“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之首。一路追随李世民,文不比“房杜”,武不敌“尉迟”,但与李世民的关系来说,却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是李世民的腹心。
长孙无忌在外紧随李世民。长孙皇后则负责对内孝顺唐高祖李渊恭顺妃嫔,是为贤内助。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斩杀兄弟,迁徙李渊为太上皇,掌控了朝政,次年改元贞观(627年)。长孙无忌,被李世民誉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隔了一年半近两年即贞观二年六月,李治出世。
李治本来没有即位的可能,在李治之上还有一母同胞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
太子李承乾,为人聪敏,但有足疾,有损于国威,内心深处常常不自安,猜忌父亲与兄弟,招揽以往功臣元勋子弟入府,吸附文武官员。魏王李泰,爱好文学,接受苏勖的建议,模仿李世民过往故事,招引文人名士,组建文学馆,著书立传,扬名天下。
贞观十七年(643年),齐王李祐于齐州谋反。李承乾准备趁乱生事,与众臣属秘密商议。其中纥干承基与李祐也内外勾结,李祐被平定后。纥干承基被抓,为了逃生,供出李承乾预设计划。
李承乾及其附属悉数被定为谋反。李承乾痛哭流涕道出其中原由。
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李世民下令群臣商定李承乾罪行,群臣不敢妄加审议。明眼人看出,李世民虽然恼怒李承乾所作所为,可是并未有出手杀子的心思。最终,李承乾被废为庶人。至于李泰,李世民下诏进行两相罢黜,幽禁李泰。
紧接着,李世民询问长孙无忌、褚遂良以及李勣。随后,册立十六岁晋王李治为新任太子。
李世民立李治为接班人,共有三个原因。
一、《旧唐书高士廉传》中,记录了李世民的对士族的品评。
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
李世民虽然内心比较不喜士族,但是在李治的婚姻大事上,却是依然未能脱离其中。李治第一任皇后,王皇后就是出自世家大族太原王氏。王氏的从祖母、同安长公主李氏,是李渊的同母妹。王皇后的舅舅柳奭,是蒲州解人(隶属于河东郡,现今山西永济)。
加上李治的嫡子的身份,以及王皇后的身份地位,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就是为了李氏王朝更加平稳向前前行。
二、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册立李治为太子时,还有一段插曲,李世民曾经考虑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一再反对。
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
册立太子时,长孙无忌又被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贞观二十二年,即李世民病逝前夕。中书令马周卒。司徒、赵国公无忌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完全成为了真宰相。
所以,举足轻重的长孙无忌对妹妹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治的偏爱和支持,李世民不得不做充分的考虑。
三、李治在贞观十七年时,刚刚十六岁。李治的两位兄长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已然有模有样的学习李渊在位时的武德年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相互开创文学馆,不断招揽文武进入,大有发动兵变,迁徙李世民为太上皇的意向,逼迫李世民下重手整治这种风气。
而李治因性格以及年龄原因,既没有开创文学馆的举动,也没有恣意笼络官员的迹象,这在多达十四个子嗣的李世民心中树立了仁爱的形象。虽然李治的仁爱偏重于仁弱,但是有长孙无忌以及忠心的褚遂良的辅佐,最终促使李世民下定决心,册立李治为继承人。
需要强调一点,用“软弱无能、能力平庸”来形容唐高宗李治,并不妥当。
李世民之所以传位于李治,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李世民有14个儿子,但嫡子只有三个,分别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其他11个儿子都是庶子。在非常看重“嫡庶之分”的唐朝,除非嫡子死绝了,或者用非正常手段,否则的话其他的11个庶子,先天上就没有了皇位继承权。李承乾因为谋反,被贬为庶人,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李泰因为与李承乾争夺太子之位,与李承乾斗了个两败俱伤,也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被李治渔翁得利。从嫡庶这个角度来讲,李世民后来只能选择李治继承皇位。
其次,李治很能装,而且是李世民称帝后的第一个嫡子,很得李世民的欢心。李世民曾经让李治射箭打猎,李治说他不喜欢这个,还是更喜欢尽孝膝下,侍奉父皇。听到这话李世民很高兴,在自己的寝宫旁边设了别院,让李治居住。也正是在这里,李治勾搭上了武则天,给自己的父亲戴了绿帽。
第三,李治还是有能力的。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得到了李世民的悉心培养,“太宗每视朝,皇太子常侍,观决庶政”。后来李治解决关陇集团、征服突厥和高丽,打服倭奴,都充分说明李治是有手段和能力的。只是因为身体不好,精力不济,才让武则天代为处理政务。
第四,李治有以他的亲舅舅为代表的关陇集团的支持。在贞观时期,朝政大都把持在士族手中,基本上国策的出台,都是皇权和士族妥协、协商的结果。李治因为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在这个方面具有优势。这也是他后来打压甚至铲除关陇集团的原因。
综上所述,李世民传位给李治,是各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唯一选择!
如果你深入了解,你就不会说唐高宗软弱了,高宗在位期间开启永徽之治,修建东都,远征高句丽,俘虏百济国王于东都洛阳,以东都为起点进行泰山封禅,在位期间唐朝疆域面积达到顶峰,最终病死洛阳上阳宫,葬于咸阳乾陵。
这是一个错误定位,李治既不软弱无能,在能力上也并不平庸。
从史料上看,李治和武则天确是真爱无疑,对武则天的荣宠也是冠绝后宫,加上影视剧的为满足特殊需求进行了一系列艺术加工,李治这位大唐皇帝就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跟屁虫似的花痴形象。
本来李治头上还有两位兄长,李承乾和李泰,但是他的两位兄长情商智商都不太高,加上太宗的刻意偏私,最终造成李承乾被废,而自己也曾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对李泰也不太放心,所以最终李治爬上了太子之位。
李治就那么让人放心么?当然不,皇帝对他人染指皇权的忌惮非常深,太宗同样不放心李治,但是······李治的年岁小,容易控制,短期内培养不起来庞大的势力,这是最大的优势。
很多朋友没有当过皇帝,所以对此表示非常不解,当然,我也没当过^_^,但是通过历代史料的记述和总结,这就是皇权的特性,在皇权斗争中没有任何亲情可言,舔犊之情太宗可以有,但某天李承乾和李泰宫变的话,对他这个父亲必除之而后快肯定不会留手,这是必然的,也是太宗所深深了解的,因为他本人就是这么干的,李渊能颐养天年可不是李世民顾念亲情而手软。
李治无能?那李承乾和李泰就不止愚钝了,简直就是智障。众多史家根据那段时期的史料分析,星星点点的总是能通过事件和人物的排查,联系到李治身上,只是苦于没有实证罢了,李治当然也不会傻到让史官写出来。
大家不要过分注意下文中的李承乾和李泰的举动,您仔细瞅准了李世民的举动有什么深意。
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实在太宗登基不久获得的,为了加强皇子教育,太宗安排了一批名将良臣相辅,但是,这些人中大部分同时也是朝中大臣,这是太宗有意安排,杜绝了某些贤人能士只忠于太子的隐患,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些人大部分是太宗安插的眼线。
李承乾年纪不小,他会不会心急这个父皇还不升天呢,当时已经有了某些风言风语,至少在太宗看来,李承乾急不可待,已经弑兄“囚”父的自己难倒还要向儿子下手,天下人言可畏,还是引蛇出洞吧。
太宗借着谣言流行坊间,刻意营造出对太子的失望情绪,并且将矛盾转移到李泰身上,李泰哪点被太宗看重呢?哪点都没被看重。
但是,其他皇子被封为各州都督的时候,唯独对业已17岁的李泰网开一面,并为他设置文学馆,并授予招募文士的自主权,说白了就是你可以任何安插拉拢嫡系势力,大唐替你养着,这种设置李承乾当然也有,但是却比李泰晚了三年。
如果学馆是根系,那么特许招收学生那就是培养支脉了,明眼人都知道未来的天要变了,不但如此,太宗仿似担心别人看不出来,还让李泰迁居武德殿,同时在经济方面,太宗给李泰的待遇也远远超出了太子李承乾,只在事后才后知后觉的取消太子度用上限,但被李承乾婉拒。
李承乾深切担忧父亲针对自己的作为,反正某天李泰登基自己也是个必死的结局,索性搏一把,也学父亲搞一场弑兄囚父的戏码好了,没想到连连失败,终被罢黜。
至于李泰,是他自己作死来着,都不用太宗动手脚,李承乾在太子位初期并没有什么不轨行为,尚且受到李世民的忌惮,这个李泰可倒好,哥哥刚被废,自己就投怀送抱的扑到太宗怀里,说什么等我李泰百年之后要杀了自己的儿子,让弟弟李治当皇帝,然后却在背地里威胁李治,和论处李承乾的态势一样,太宗继续装傻感叹,多好的孩子呀。
估计褚遂良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在太宗明知故问之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总结来说就是杀子立弟那是扯淡,他说了你怎么就信了,加上李承乾招供李泰谋嫡和李治告状,太宗假装惊醒,呜呼呀,可不咋地,你敢骗我,去东莱一边玩去吧。
太宗忌惮他人觊觎皇权,李承乾没事还得整点事出来呢,李泰这副迫不及待的嘴脸更没戏了,本来也是利用的工具而已,李承乾完了,你也一边玩去吧,还是小的好控制,就李治当太子吧。
李世民戎马一生身体棒棒的,可不能找个老太子蹲宫里给自己找麻烦,只不过李世民也没想到他五年多以后就挂了。
和雍正帝一样,资料删得挺干净,但是通过当时很多时评,我们还是能了解到,李世民不好道家丹药,却积极引进古印度地区的“圣药”,不光有人进贡,他自己也努力的找方子炼洋丹,看来吃的是不少,否则以李世民的体格实在不应该死的那么早。
李治对时局看的很清楚,避免了一切可能招致怀疑的举动,但同时也造成他的势力单薄,能在短期内执掌乾坤这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能做得出来的么,要知道那朝堂上都是人老成精的家伙连带着深不可测的根系,长孙无忌只是支枪而已,真正手黑的是李治,同时李治也有能力随时随地随意地干掉长孙无忌。
如果李治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会这么杀伐果断的废掉长孙无忌逼令自尽么?自隋文帝起,隋炀帝、唐太宗总是想拼死搞定高句丽,最后还不是在李治治下完成了前辈的宏愿么,换个平庸不爱生事的主子,早把李勣养废了,哪来的绝世功劳。
政治斗争总是很复杂,但李治的事儿别想得太复杂,太宗对李承乾和李泰都不放心,借他人之手革除罢黜以后扶立看似规矩的小儿子起来方便控制不容易生事,仅此而已。
至于武则天,李治活着的时候,在政治地位方面,她啥都不是,并不是李治生病给她几天权力她就能生根了,即便李治死后,武则天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啥都不是,最后武则天掌权是因为裴炎这个没脑仁的家伙变向的主动奉上权柄,所以武则天利用裴炎的恶状搞掉了李显,把持了朝堂,这并非她个人有什么势力和能力,从朝堂到军方根本没人待见她,即便有也是她借机掌权后的事儿了。
这个问题要从两面来看,首先是李世民为什么选李治?
李治虽然是李世民的第九子,但是他与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是一母同胞,都是李世民的正宫皇后长孙氏所生,在嫡庶之分很讲究的唐朝,李治的皇位继承权排第三位,而在他前面的李承乾与李泰都先后犯错误被排除在外,所以李治是第一顺位的皇全继承人。
其次,皇帝越英明太子就越难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莫不如是,所以李世民当皇帝时与李承乾和李泰在权力上必然有过纠纷,所以扶持一个年纪幼小的儿子是许多权力欲强盛的皇帝的选择。
第三,还是延续皇帝与储君的权力之争,既不要储君过早的掌握权力,也不要让储君接触不到权力,要不然上位就是被权臣所废的下场,所以这个辅政的人很关键,李世民选择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有一层血缘关系比没有的要好,而且长孙无忌在政见上与李世民保持一致,是李世民可以信赖的大臣。
然后再来看看李治,大家对李治的印象多是被武则天给误会了,以为李治惧内,其实李治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没有想象中那样权倾朝野,李治的原皇后王氏被废,但是王皇后的哥哥一直在朝中为官,武则天也没能将他怎样,只是李治的几个儿子才干都有所不足,所以李治也就任由武则天施政罢了。
李治文治武功都非常了得,文治有紧接着贞观的永徽之治,武功有灭国无数,李世民没打下来的高句丽就是在李治手上被灭国的,李治时期的唐朝是史上最大疆域时期,附带的羁糜州面积综合在一起能达到1800万平方公里,较之元朝也不遑多让,从李治的庙号高宗就能看出来,强爷胜祖才能叫做高,而且唐朝时期的庙号还是比较公正的,要是明清时期早就被称做什么“祖”了。
【文殳子云】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皇帝中综合能力前五,但在废除首任太子李承乾后,却选择貌似软弱、平庸的李治,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竞争对手如李泰、李恪有致命短板;二是重臣长孙无忌等倾力支持;三是符合守成之君的定位。
李泰:身份是长孙皇后第二子,也是嫡出,他才华横溢,爱好文学和书法,以致“宠冠诸王”,特许不到封地,而是在长安长住;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一度打算立他为储君,“泰礼秩如嫡”,但李泰表示百年之后会杀死自己儿子而立弟弟李治为帝,这让李世民看到他心狠手辣,担心其他子嗣安全而打消了立储念头。
帝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异议者斩!”帝顾王曰:“舅许汝矣,宜即谢。”王乃拜。——《新唐书·长孙无忌传》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治的舅舅,因此在形势不明朗时,坚定支持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一方面是自己外甥,可以借重成为外戚;另一方面太子柔弱,比较容易控制。他被任太子太傅,李世民病逝前,将长孙无忌列为托孤大臣。
唐太宗功绩太强
在位二十三年,李世民文治武功达到极盛,在古代皇帝中排名前五没问题,因此对后代人期许也很高,首任太子生乱,既有李泰等人不断逼迫,也有唐太宗功绩在前的压力。同时,唐太宗把四边政权清理的差不多了,后任皇帝在文臣武将辅助下保证王朝繁盛没有问题,因此能力也不是李世民首要考虑的,反而是德行,李治在这方面是能得高分的。“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李治能力不弱
唐高宗即位后,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创造了“永徽之治”,唐王朝在他手上蒸蒸日上,疆域达到最大,对外灭西突厥灭(657)、灭百济(660)、灭高句丽(668),对内制定出台《唐律疏议》,这些成就足以证明李治的理政能力。但因性格仁弱,皇权逐渐为皇后武则天攫取,朝政逐渐混乱,李唐宗室被大肆屠杀,国祚若非神龙政变几乎中断,这也是他带来的另一隐患。
夺嫡之争自古有之,远的有秦胡亥和扶苏之争,近有康熙九子夺嫡之事,这是封建王朝世袭制度下最为常见的,也是在位皇帝最为头疼的事情,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一言可定兴废,在加上无尽的财富、美女,面对这种致命的诱惑,任何人都是抵挡不住的。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最终会选择李治作为皇位的继位者?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只有李治最适合,而且,李治也不是一位软弱无能资质平平的君王,来看下为什么我会说李治是最合适的人选。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有十多位皇子,比较出名而且能力较强的有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吴王李恪和晋王李治,其中李治应该排在末尾,但为什么李治最终登上的帝位?其实这一切都是命,李治命好,当然了命好也是实力的一种。
妄图“兵变”的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根据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李承乾在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当上皇帝后,李承乾就被立为了太子,作为下一任皇位的继承人,太子之位可是一个坐在火山口的职位,大臣们时刻注意着有没有有失体面的事情,兄弟们又时刻惦记着拉自己下来。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次失足,让李承乾的脚瘸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渐渐不够稳固,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小道消息,说唐太宗李世民有意更换太子,此时的李承乾因为太子的身份,已经笼络了不少人士,也想再来一次翻版的“玄武门之变”,可惜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太子之位也没了,贬为了庶人,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
“杀子传弟”的魏王李泰
本来,太子李承乾倒下去之后,魏王李泰是最有希望当太子的,而且李泰才华横溢,深受李世民的喜爱,而且李世民也有意让魏王李泰继任太子之位,但是魏王李泰在得意忘形之下,在太子之位还没给自己的时候就大肆意笼络群臣,而且在李世民考验李泰的时候,为了讨好唐太宗李世民竟然说出了“杀子传弟”的话,虎毒尚且不食子,何况是在以仁孝治天下的封建唐朝。
面对魏王李泰的回到,深受\"玄武门之变\"影响的唐太宗李世民最终没有让魏王李泰当太子,李世民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皇位的,大家都知道,所以希望自己的儿子不需要自相残杀,但魏王李泰的话让李世民不经感到心寒,为了皇位连自己儿子都能杀,何况是兄弟呢?
因\"血统\"原因无缘皇位的吴王李恪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之女杨妃的儿子,那么隋炀帝杨广就是李恪的外公了,要知道李唐江山就是夺取了他外公的江山,自己的李家人不好秋后算账,但是其他人就很有必要进行清算了,这样一来,那么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的整个朝堂之上,这些人就全都是吴王李恪的算账对象了,因为这些人都是他外公的反贼。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血缘关系,吴王李恪是肯定不能当皇帝的,如果要是李恪当了皇帝,那么整个唐朝就会立刻分崩离析,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明白了这点,所以就不考虑吴王李恪了。
命好可以捡便宜的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相比较前面几位,或许不是最佳人选,但是此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已经没有更好的人选了,加上李治为人仁厚,而且还是嫡子,也是长孙皇后所出的,舅舅是长孙无忌,而且也得到了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
虽然唐高宗李治可能无法与唐太宗相比,但是做一个守成为主的君主那是绰绰有余,从唐高宗李治的生平来看,唐高宗李治一样也是一位有为的明君,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的选择并没有错。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