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是古代攻城士兵送死,就是近现代作战攻城,明知去送死也得上,也得攻。因军令如山倒,军中无戏言,谁敢不从,必死无疑,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士兵就是要冒着枪淋弹雨冲锋陷阵,脑袋是拴在腰带上的,随时都可能阵亡。
谁说古代攻城就是送死?至于士兵为啥愿意第一个冲锋陷阵攻城,当然是军令如山和利益的结合。
前排攻城危险系数没那么大
充当先锋攻城的士兵,大多都是勇猛武艺也不错的人。对于自己的身手还是很自信的,也对于那些攻城器械和防护的信任。不会真的有人认为没有火力掩护,士兵傻乎乎在墙下敲门吧。
首先攻城肯定是对城池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找到其中的薄弱点,在加以进攻。而攻城的方法也很多。
《墨子·备城门》中讲述了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敢问守此十二者奈何?”
临(临车)、钩(钩车)、冲(冲车)、梯(云梯)、堙(筑堙,yin, 堆成的土山)、水(淹)、突(撞击)、穴(地道)、空洞(挖地道塌墙)、蚁傅(爬墙)、轒輼(fén wēn及轩车。这些个顶个都是攻城利器,同样有些防护还到位。有了这些装备攻城士兵的生存力也大大提升了。
当攻城将领选择穴地攻城战法时,轒輼车就开始发挥它的功能了,攻城士兵们在轒輼的掩护下,可以安心的挖着地道还不用怎么担心遭受守城的箭雨和石头的袭击。
当在挖地道中遇到敌人的时候,别慌问题不大,还有个风扇车为你断后,它可以扬洒石灰、簸火或者烟雾来打击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扬尘车,它是在士兵们即将攀爬攻占城楼时,向城楼泼洒石灰粉等东西来干扰守军,从而攀爬的士兵能够安全的攻占城楼,减少伤亡。
而战场上箭雨是双方都会经常使用的技能。木幔:别慌这个问题也不大。在攻城之时,士兵从云梯登临而上,箭雨从头顶密密麻麻落下,在此时攻方可以用通过支架将木幔的挡板升至士兵之前,掩护士兵登上城楼。
当攻占了城楼的士兵此时应该是最危险的,不过他们可不是残弱的小绵羊,而是伺机而动的野狼。
世界上组织最严密是军队
军令如山,不是说说而已。将军下达命令是,都是令行禁止。如果违返,那些执法者可没那么多时间给你思考下面该如何做,直接送你见阎王。所以让你带头冲锋,你就得冲。
当然了大家都知道治军都是赏罚分明的。首登有重赏,不管是哪个朝代,对首先登上城楼的人都是有重赏的,这个赏赐比你在战场上斩杀敌军要多得多。真的就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明朝名将常遇春也是靠着首登之功,一步步从盗寇混成了明朝的鄂国公。
再说从军的人大部分是为了解决温饱和荣华富贵位子孙后代博个明天,还有一小部分人是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这些人大多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所以安排了就上,说不定就能活下来赢得功勋,再者冲锋的人身上的装备防护也不会太差。反正,不执行就是死,执行了说不定有个美好明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想要得到些什么,总归要付出些代价,可能这个代价就是生命,那也无法选择。
总结:千百年来战争一直都有发生,战争的形式,武器,规模都一直在变化,而唯一不变的却是受苦的永远是大众百姓。所以要珍惜眼前的和平,维护好它
战争之中,谈送死是很不合适的。历史上战争的发生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官逼民反,这样的起义军是为了争取一条活路,而且顶着反叛的罪名,只能是奋勇拼杀才能够争出一条血路,所以他们才会勇猛作战。因为胜利越多,自己越安全,士兵即使是在攻城战这样的伤亡非常大的战役中勇猛厮杀。而且,攻城战艰险,但同时功劳也要比一般的战役高,不仅可以立功受奖。更重要的是有了一块根据地,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攻城战并不缺士兵。
其次,是为了某些信仰和主张。因为有着信念的支撑,无论是攻城战还是更为惨烈的消耗战,阻击战,士兵们都是舍生忘死。信仰的力量在全部人类战争史中是最强大的一股精神执念,所以有了信仰,送死也显得无比壮烈。因为大家无惧生死。
最后,执行命令。在一些常规战争中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上级的指示必须要执行,在古代还曾经出现过督战者,只许前进不能后退。这是职业军人的一种素养。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军事战争的法则。而且,攻城战也分几种。一种是攻打坚城,普遍伤亡较大,但是必然会使用攻城器械以增加攻击力。一种是普通的城市,只要抵抗不是很坚决,城市一般很容易攻下。还有围城困兽的战法,令城市不攻自破,这样就不会造成己方的伤亡。
攻城战在没有发明火药和运用火炮的早期,一般是放在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因为在攻城战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武器,例如投石车,攻城车,弩炮和大量人力伤亡,才能达成目标,最终占据城池。
在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次攻城战役,大多数较为惨烈。例如睢阳保卫战,守军只有几千人,攻城的安禄山军队有将近二十万,其中有13万是安禄山的精锐部队。
睢阳军队和百姓在经历了十个多月战役以后,导致粮草用尽,于是开始宰食马匹,吃草挖鼠充饥。但即便这样,还是远远不够,士兵被大批饿死。守将张巡许远在饥饿交加下依然誓死抵抗,到了后期守军也只剩了400来个士兵,而且士兵们因为饥饿,多数已经爬不动,最终城池陷落。
还有比如南宋后期的襄樊保卫战,同样也是惨烈无比。公元1267年,忽必烈派军队进犯襄阳,樊城两城。襄阳和樊城相互依存,由于地形优势,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境重镇。
于是接下来,长达六年的大战开始。蒙古骑兵打到襄樊以后,当地百姓并没有因为战争来临慌乱,或是逃往别处,而是选择与蒙军抵抗到底,坚守城池。战斗一开始,蒙军虽然猛攻不断,但是遭遇了宋军的反击。
百姓们自发组织义军救援守军,蒙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来蒙军调整了策略,封锁了陆路和水路,襄樊彻底与外界失去联系,粮草耗尽,士兵也仅剩百余人,在1273年襄樊被攻破,守将吕文焕投降交城,自此六年的襄樊保卫战结束。
既然攻城战这么残酷,古代的士兵为何还要冲锋在前,争取第一个登上城头呢?
古代的攻城战中,士兵们之所以会勇于冲锋,原因在于指挥者为了士气,往往都会有重赏。不仅提拔官职,还有重金奖励。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这些的诱惑之下,士兵也会拼命向前。在攻城战当中,虽然有很高的死亡风险,但还不是必死的局面。所以攻城战中,士兵们为了得到更高的赏赐,也会勇敢的去战斗。
古代功城战中,没有一个士兵愿意白白送死,谁愿意,但军令如山,逃跑就地干掉,稍微犹豫直接掉头,战场就意味着九死一生,命就不你自己来决定了。古代不会轻易发动攻城,特别是缺少攻城器具的情况下,那么攻城条件貝备后也还是得士兵,第一个登城吧,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士兵心里想呢?又或者说他为什么愿意第一爬上去云楼呢?第一个冲在前面不一定会死。第二,首登有赏,等三将军会做榜样,光让士兵白白送死,那可不行,所以说很多情况下,带队第一个登云梯的其实就是将军,
所以说说我们看问题还是一分为二看。
相信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在古代各个时代、各个地域不同,士兵的战争意志与目标也不同。也就很难说清楚士兵是否情愿送死。
那么什么情况下的攻城战,士兵情愿派上去送死呢?
第一种情况:部队的纪律严苛,怯战和临阵脱逃者下场凄惨
古代的老百姓接受的教育程度低,对国家的义务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所以当兵的目的要么是家族传统(军户)上战场,要么是征招(募兵)上战场,战争的意志力不强。军队首脑为了强化部队的纪律,提高士兵战斗执行力,就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纪律,纪律严苛到很多就地执行的斩刑,甚至采用连坐连累亲朋好友或妻子儿女。
在这种严苛的纪律下,部队作战的执行效率很高,但对于士兵个人而言,宁肯战死也不能怯战或临阵脱逃。而战胜立功的士兵,一方面奖赏很高,还有升官的机会,所以退后是死,向前或许还有活的机会,而且还能附带着升官发财。
第二种情况:出于国家民族的责任和复仇情绪,战争意志力强
有国家民族责任和复仇的情绪的部队,在古代大部分出现在小国纷争的时代,主要依靠血缘为纽带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端中,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义士。在部队中展现出来的是士兵拥有超强的战斗意志,情愿被派上去送死也要获得胜利!比如斯巴达三百壮士的故事。再比如越王勾践伐吴的故事,就是复仇情绪的体现。
第三种情况:爱国将领的带领感召下,士兵情愿赴死一战
在我国各个朝代危亡的时刻,涌现出来很多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部队,但这些部队基本都是在爱国将领的带领和感召下,依靠的是将领的个人魅力来凝聚部队的战斗力,比如岳家军。有些时候,将领一旦离任或战死,部队的纪律性也随之消亡。当然,在与将领朝夕相处过程中,有些中下级将官或士兵,也会逐渐懂得家国情怀,把爱国英勇赴死传承下去。
第四种情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些亡命好斗之徒组成的部队
在古代攻城战中,部队给与第一个登上城楼的士兵奖赏是非常优厚的,尤其有些部队的奖赏是允许士兵攻下城池后烧杀抢掠!为了这个目标,有些武艺高强的士兵,在知道死亡几率比较大的前提下,依然愿意铤而走险。这类士兵本身没有远大的目标,很多甚至没有亲人负担,目的就是及时行乐,可谓不折不扣的亡命之徒。他们就像雇佣兵,依靠战争来吃饭。
第五种情况:为了打开上升通道,冒死换取功名利禄
古代士兵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常常受到上级不公平的对待,可谓官大一级压死人。有一定能力、有一定抱负的士兵,想获得尊重就必须打开上升通道,所以也激励一些不怕死的、武艺超群的士兵铤而走险,情愿派上去送死,以有限的生机换取功名利禄。
军令如山,总要有人开这个头,谁叫你排队的时候在前面?不开这个头还怎么攻?
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任何战争都是有督战的,不听从命令的结果肯定是死,不如拼死去博一下,可能会幸存下来;二是家庭的原因、个人的追求、军队的思想教育等等。
因为军令如山,不是军人不知道这四个字的重量,而且古代首先攻上城的奖赏非常丰厚,官升几级都不是问题,而且是真金白银的奖赏
古代第一个登上城墙的叫做“先登”,会有很多赏赐的。而且冷兵器现在都是老兵在后面推着新兵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