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何用心理学减少生活中的压力?

如何用心理学减少生活中的压力?

2020-07-21 12:14阅读(72)

如何用心理学减少生活中的压力?:压力是生存的常态。完全没有压力人很快就会崩溃的。而压力太大,行为上有无力感,焦虑然后什么也不做。说化解压力不如说接纳压

1

压力是生存的常态。完全没有压力人很快就会崩溃的。而压力太大,行为上有无力感,焦虑然后什么也不做。说化解压力不如说接纳压力。压力你是没法化解的。

哪个岗位都有KPI的考核,文字工作者按时交稿的压力会持续存在,今天写出了一篇满意的稿件,接着就要报选题,收集素材,然后赶着去交明天的稿子,日复一日;这种压力天天存在,除非你不做这个职业。那怎么去化解。很难。我觉得就是从心理上接受压力的存在,正视它的存在。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是这样的,都在社会给你的价值网上,我做这样的工作,就接受这样的压力,我不把它视为压力,我把它看成挑战,是我持续提升和挑战自己的动力之源。我就要做困难些的工作,等适应了习惯了,这种压力就不那么大了,我能够轻松应付了。

别的岗位也是一样的,接受压力,正视它存在,然后想办法从这个价值网中挣脱出来。从更本质的战略角度去考虑问题。为什么我要持续承受这个压力?假如有一天我写不动了,没兴趣了,不想写了,那怎么办?可能会有恐慌感,实际上本质上你这个压力和生存有关。假设,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是不是看法会完全不同,你做这件事就完全是兴趣了。而且你有选择权,有余闲,可以随时调整自己。但是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或者选项很少时,就不得不面临生存压力。

短期的生存压力都会有。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从社会强加给你的价值网中摘出来,为自己设计一系列的行动去改变现状。

2

压力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感到必须调整自己来适应环境的时候产生的。仔细想一下,生活中,你都会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压力呢?工作负担加重、和伴侣吵了架、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对吧?这都是面对着”不得不调整自己来适应外界“的情况呀。此外,出去旅游、做运动、新工作、搬家、约会等等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愉快的事情,同样也可以让人感到压力。研究发现,人们往往在自己没有太多能力对所处情景进行控制的时候会感到压力。以工作中为例,当最后期限来临,人们已经满负荷工作时,结果又增加了额外工作,这是不感到压力都难。

因此,我们对压力的感受和我们的“控制感”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在感受到压力时,很多时候时我们感受到了“威胁感”,觉得这件事情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而自己却不能做些什么。所以,我们面对压力,“减少”压力的方式,就是在面对“威胁性情景”时,针对我们的压力产生原因做些事情。常见的方法是,针对给你造成威胁的事物源头,如果这个“威胁源”是可控的,那么我们采取问题应对策略,增加自己对威胁情境的控制力。比如说期末考试来临,我们可以多多复习,这样可控地提高潜在分数,就可以较好地化解压力。又比如面对上台演讲,我们可以提前精心准备多排练,这样可控地增加演讲成功率,降低了失败率。另一种情况下,当“威胁源”不可控时,我们可以采取“情绪应对策略”,调整自己的生理状态,减轻“情绪反应”(比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带给我们的压力感受。比如10分钟后就要开始考试了,5分钟后就要上台演讲了,临时抱佛脚都来不及的时候,你可以尝试“情绪应对策略”,比如深呼吸几下,调整自己的生理状态。奥运会的游泳、田径等比赛前,我注意到很多选手都会戴着耳机听音乐,其实这都是”情绪应对策略”。当然,根据面对威胁的具体情况,你完全可以同时运用两种策略来减轻压力,比如下个月的重要演讲,你既可以可控地提前精心准备并彩排,又可以临场时深呼吸听音乐,从情绪还有问题解决的角度双重减轻压力。

最后想提一点,“压力”这种东西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它和水里的水压,和气压,和你被人重重拍了一掌后掌面传递过来的压力不同,“心理压力”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举个小例子,都是面对高考,学霸们的压力可能就比学渣们小一些(不是绝对的啊),都是面对被裁员,能力强的人(正好换个收入更高的工作)压力就比能力弱负担又大的人小。这和我们每个人对这件事物的“评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当你将一种情境评价为“有威胁”时才会有压力。比如上台演讲,你可以认为这是让你当众出丑的可怕事情,也可以认为这是让你挑战自我或者显示能力的事情,前者显然会让你的压力山大啊。所以,适当地调整自己对这些情境的评价,也能帮助你降低压力哦。

3

我是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生活中的压力林林总总,且层出不穷。狄更斯在他的《艰难时世》中曾写道:“贵人和贱人一样,各有各的烦恼。”俗世中人,谁也逃不开压力的萦绕。假设有一根能够减除压力的魔法棒,还有一根能帮你扛过压力的魔法手杖,你会如何选择,又会如何使用呢?我想大概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吧。

你有多少期许,就有多少压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压力是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内心体验。这个外部事件,通常称之为压力源。而外部事件能够成为压力源,还在于个体对于这个外部事物的主观评价。我们来看这个压力公式:

这里的弹性系数可以理解为数学中常用的权重系数,当个体主观评估认为应对压力源越困难,则系数越高。它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压力源的认知、以及应对能力,因人而异。同时,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期待,以及这份期待与其主观认为的现状之间的落差也是不同的。因此,相同的事件,带给每个人的压力是不尽相同的。


生活,正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压力堆积而成的。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人生尽在舍得间

每个人能承受的压力都是有限的,一旦过载即便是一根稻草也无力背负。心理学可以帮助你识别压力源,了解自己,适当取舍。


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每天的精力都消耗在了哪些事情里?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哪些事情是在当下资源和环境中,即使拼命试图控制、拼命担心也无济于事的?当我们越想控制那些无法控制的事情时,就会变得越发的沮丧。与其如此一团乱麻,不如先把心力投注于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事情上,所获得的成果必会引领出新的头绪。

蓄势方可前行

同样是十公斤大米,一个举重运动员可以非常轻松的“拎”上楼,可换做是我就是扛也扛不动啊。同样,压力面前也不是人人平等的。心理学上将个体应对压力或挫折情景的能力称为抗压能力。


越挫未必越勇。增强抗压能力,首先需要调整自己对压力的主观认知:放弃对细小问题的关注;坦然地承认自己能力有限;允许自己失败,从失败中学习经验,重新调整计划。其次尝试主动出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有资源和自身能力出发,制定可行的方法;适当的放松身心,尝试多换些角度。


了解自己,确定适度的期望目标,遵循一个原则:“困境中,低群体定位;顺境中,高群体定位 ”。信心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中树立起来的,积跬步以致千里。


作者简介:

于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咨询领域:情绪困扰、人际交往、职场压力、个人成长、儿童青少年成长困惑等。善于通过聆听、叙事等互动模式,协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内心,发掘自身的资源与力量。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留下联系方式,向作者提问咨询。

4

谢邀。心理学所倡导的便是知行合一,对自我的深挖与探究。既你所有的行为都来自于内心,而内心各种意识,想法的产生又离不开自己的各种经历。

所以心理学会分析你行为的成因,告诉你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让你在生活中更积极,更乐观,更主动地对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逃避 不躲闪,会勇敢地面对

因为心理学能让你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因为一切事情都有其因果,都不是偶尔形成,所以了解,懂得,便会知道很好地寻得方法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不会迁怒于人,便会心平气和对待一切事。

因为心理学可以让你的思想更理智更成熟。因为对心理学的了解,使得自己可以通过表象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而相对于行动就不会鲁莽,武断,就会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尽全力把事情做好。

因为心理学能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让你知道自己内心真实地所需,从而更加执着于在现实中平静,安和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因为心理学能熄灭你心中的欲望,焦虑,烦躁,能自我疏导,解嘲,能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不受外界的影响。

因为心理学还能让人眼界开阔,胸襟宽广,它使人不仅心怀坦荡,有仁爱之心,还有助人之心。

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学点心理学是完全有必要的。不仅能让自己轻松地应对生活中的一切琐碎,还能助己助人,何乐不为。

5

心理学中也会称压力为应激,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源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压力反应包括主体觉察到压力源后,出现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

按强度,压力分为三类。一是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就是经历着某一种事件并努力去适应它,而且其强度不足以使我们崩溃。二是叠加性压力,这是极为严重和难以应对的压力,它给人造成的危害很大。三是破坏性压力,又称为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

人在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警觉阶段,是人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第二阶段是搏斗阶段,人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或退却。第三阶段是衰竭阶段,此阶段消耗大量的生理和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这三个阶段是应对压力的必经之路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统称为一般适应症候群(GAS)。

个人可以适应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但个体如果遭遇叠加性压力或破坏性压力后,容易有压力后的反应性疾病。从压力源出现到出现临床相,这个经历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压力的响应阶段。就是个体察觉与个体生活相关并引起响应的事件,才对个体构成了压力。第二阶段是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压力作用到个体之后,并不直接表现出临床症状的,而是进入中介系统,通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事件的相对强度和性质可以产生一些改变。中介系统包括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生物调节系统。这三个中介系统都有两种功能,即增益功能和消解功能,增益就是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增加,消解就是使事件的相对强度减弱。第三阶段是临床相阶段。

所以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是由中介系统对压力进行增益或消解后的相对强度决定的。减少生活中的压力,主要就是了解中介系统对压力的消解功能。正确的评估压力源,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可使压力的强度相对降低。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时间的强度相对降低。功能状态好的生物调节系统可以预防或降低应激后果的躯体化症状。

6

如何用心理学减少生活中的压力呢?这个问题真的是一个好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供朋友们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压力?

压力往往是一些事情,对我们来讲,解决它需要花费一些力气。所以我们才会感受到压力。如果一件事情很简单,那么,它就对我们形成不了压力。

所以,如果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减少我们的压力,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高我们解决问题能力。

如果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许多原来对我们可以造成压力的事情,都可以被我们轻松化解。显然,这些事情都不会对我们造成压力的,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轻松了许多。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为什么许多事情对我们造成的压力?

举个例子来讲,可能有些朋友会说,这些事情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但是,积压了很多,就对我造成了压力。

所以,大家就可以从这位朋友说的可以看到,有些压力,不是在于事情有多难,而是在于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蚂蚁咬多了也会痛死人。

既然如此,如何化解呢?

方法很简单。只要我们针对这个压力形成的原因,就可以了。很显然,这个压力形成的原因就是我们积累了太多的这样的琐碎的事情。要解决它,那就是,尽快,立即,马上,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掉。解决的速度越快,我们的压力减轻的就越快。

这个策略,可以概括为马上执行的策略。

第三,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有些压力,原来不是我的,本来是一些朋友同事他们应该能完成的事情,可是他们都转嫁到我的身上,就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我又不好意思拒绝,怎么办呢?我该怎么办怎么办?

妹妹,你说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真的想解决这些压力,那只有扔掉你的老好人的形象,该拒绝就拒绝,该推脱就推脱,如果自己做不了,那就找咨询师来帮助自己,改变自己的这种心理特点。

不然,别人扔过来的事情你都接着,不把你压死才怪呢,你们说是不是?

当然,具体怎么去做,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独特的选择。

命运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安岭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7

心理学可以教会你如何科学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哦!来看看专家的建议吧: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baf44a7eb6a0fe5e01b0039db5b0249e\

8

你好,我是心理医生老沈,有失眠、抑郁、焦虑、精神分裂、双向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可以关注我私信我,了解更多知识!


临近考试、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担忧情绪常常让我们很困扰很痛苦,有几种有效缓解焦虑的方法在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学中有广泛运用。

01、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是通过控制横膈膜的活动进行深度呼吸,减少胸腔的呼吸运动。

当我们在焦虑情绪较重的时候(如考试前、上台演讲前)进行腹式呼吸,能够很好地缓解焦虑情绪,保持呼吸的均匀和大脑的供氧。

腹式呼吸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缓解焦虑的情绪,还能扩张和收缩肺的底部,帮助氧气充分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有利于预防慢性疾病。尤其是女性,她们更擅长胸式呼吸(呼吸时只有胸部轻微扩张和肋骨的运动)。

呼吸的原理是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因此肚子会膨胀,而非胸部膨胀。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

★呼吸方法:

吸气:采取仰卧或舒适的坐姿,可以把一只手放在腹部肚脐处,放松全身,先自然呼吸,然后吸气,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使腹部鼓起,胸部保持不动。

呼气:腹部自然凹进,向内朝脊柱方向收,胸部保持不动。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把所有废气从肺部呼出去,这样做时,横膈膜自然而然地升起。循环往复,保持每一次呼吸的节奏一致,细心体会腹部的一起一落。

腹式呼吸的关键:无论是吸还是呼都要尽量达到“极限”量,即吸到不能再吸,呼到不能再呼为度;同理,腹部也要相应收缩与胀大到极点,如果每口气直达下丹田则更好。

腹式深呼吸简单易学,站、立、坐、卧皆可,随时可行,但以躺在床上为好。仰卧于床上,松开腰带,放松肢体,思想集中,排除杂念,也可说是进入气功态。由鼻慢慢吸气,鼓起肚皮,每口气坚持10~15秒钟,再徐徐呼出,每分钟呼吸4次。做腹式深呼吸时间长短由个人掌握,也可与胸式呼吸相结合,这便是呼吸系统的交替运动。如能长年坚持每天做腹式深呼吸,就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强身延龄的奇效。

02、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

肌肉放松训练又称肌肉松弛疗法,通过控制肌肉紧张-放松的状态来达到心理上缓解焦虑的目的。

有些人常常因为紧张而身体紧绷很难判断自己的肌肉和肌群是否处于放松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可以试试这种方法。每次训练只需花15分钟,可以选择身体的个别部位,也可以用于从头部开始到脚部的全身肌肉的放松。

★放松方法:

(1) 以轻松的方式坐下来。

(2) 先将两手臂平行抬高至胸前,握紧拳头,绷紧手部的肌肉,直到不能再用力为止。

(3) 注意这时有什么感觉。您的肌肉会紧绷,而您的手部甚至可能会轻微地颤抖。您可能会感受到手部、腕部、及下臂的张力。

(4) 维持这种紧绷的状况几秒钟,然后再突然放松力量。

(5) 突然松开您的拳头,并抛开紧绷的感觉。您可能会感觉到您的手突然变轻松了,这时请仔细感受腕部及前臂压力舒解的感觉。

(6) 注意您的手在紧绷时及压力放松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在放松的时候,您的手是感到刺痛还是温暖?您在紧绷时所感觉到的震颤,在放松时是否消失了?

(7) 依次用此方法延伸到身体其它部位的肌肉。或者您也可以从头部开始练习,紧绷脸部的肌肉,再放松,然后依次到肩膀、双臂、双手、胸部、背部、双腿及双脚至脚趾。

03、正念减压疗法

正念疗法最初起源于佛教,正念减压疗程立意在辅助(而非取代)一般的医疗行为,其目的乃在教导病患运用自己内在的身心力量,为自己的身心健康积极地做一些他人无法替代的事--培育正念。

★具体方法:

(1)首先需要做的是为自己选择一个可以注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声音,或者单词,或者一个短语,或者自己的呼吸、身体感觉、运动感觉;

(2)在选择完注意的对象之后,需要做的是舒服地坐着,闭上眼睛,进行一个简单的腹部呼吸放松练习(不超过一分钟);

(3)然后,调整呼吸,将注意力集中于所选择的注意对象。当被试在训练的过程中,头脑中出现了其他的一些想法、感受或者感情从而使被试的注意力出现转移,也不要紧,只需要随时回到原来的注意力上就可以。无论头脑中出现什么想法,都不用担心,只需要将注意力简单地返回到呼吸上来就可以,不用害怕,不用后悔,也不用任何评判。

在像这样训练10~15分钟之后,静静地休息1~2分钟,然后再从事其他正常的工作活动。

04、倾诉

倾诉的对象有很多,可以是朋友家人,也可以是日记本和录音笔。

和他人倾诉是最常见的一种倾诉方式,但当我们一时找不到倾诉对象或不愿与人倾诉的时候,写日记和录音记录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倾诉途径。

可以将一些让你焦虑紧张的人事物用语言表达记录下来,等你记录完以后,焦虑不安的情绪也得到一定缓解了。

05、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一种渐进式的技巧。

开始时先专注于一个心理上的暗示线索,例如“我的左臂感到沉重且温暖”。当专注在这项“暗示指令”时,会感觉你的手臂真的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温暖。然后再依次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右臂、左腿、右腿等等,重复下达同样的指令。一天练习两次,或当你感到紧张时即进行此项练习,每次练习约十分钟。

★放松方法:

(1)以最舒服的方式轻松地坐下或躺下来,松开任何紧绷的衣物,闭上眼睛,尝试清除您的思绪,让自己达到轻松放松的状态,脑中不再有其它杂乱思绪。

(2)集中注意力于着您的左臂,在心中反复告诉自己:“我的左臂感到温暖且沉重”,尝试去体会那个感觉。

(3)这时,手臂会慢慢感到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沉重。然后再把注意力依次集中在您的右臂、左腿、右腿,用同样的方式做自我暗示,速度不要太快。

(4)如此做一遍下来,会感到四肢完全放松。

(5)做完这项练习之后,深呼吸,并舒展一下身体。张开您的眼睛,缓慢地呼气,并注意您的身体有什么样的感觉。

06、注意转移法

可以通过做一些能让你放松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如做做家务、看看电影;

也可以通过冥想或幻想创造安逸舒适的情境来使自己的注意力从焦虑事件中转移,如想象自己在温暖的沙滩上,耳边吹着清凉的海风,与正念有些类似。

★注意:这些方法仅运用于焦虑情绪的缓解和控制,若焦虑症状持续时间长(一个月以上)、没有明确指向(如广泛性焦虑症)、情况严重(如惊恐发作),则需要专业人士的确诊,配合治疗。

9

谢邀!

很好的问题。压力的来源有好几种,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再缩小一点,以便针对性的回答。

我在网络上进行搜索与整理如下:

(本文全部出自网络知识)

1、有种压力是想出来的

压力是一种恐惧。印度的迪帕克?杜德曼德博士认为“恐惧并不是真实的,恐惧只是我们的想象”,就是说当事情真正发生的那一刻,我们的恐惧会烟消云散,而只是在事情发生之前,我们的想象创造出了那一份恐惧。

每当我们担心会失去什么东西的时候,这意味着这个东西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失去。比如工作丶钱财丶爱情以及面对死亡等。

减压之道:提醒自己要记得,恐惧并不是真实的,恐惧只是我们的想象。

2、有种压力是要面对不喜欢的事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研究显示,对于那些将会发生的烦心事,如缴税、抗争、盆腔检查等等,人们更倾向于尽快将其解决掉,这是一种好方法。研究证明等待不喜欢的事物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对于不喜欢的事,速战速决会更好。

如果你所恐惧的是类似于“看医生”或“付账”这类的事情,最靠谱的做法就是速战速决。Logan Sachon曾提出过一项名为“必做一事”的建议,即鼓励读者每周四都去做一件不想做的事或思考一件不想继续思考的事,如更新自己的简历或开一个储蓄账户等,这项建议就是通过养成习惯和速战速决的方法来对治自己的恐惧。

但是如果你想做的事情是需要好好表现、认真发挥的,如参加SAT考试,那么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更坏的结果,即所谓的“欲速则不达”。如足球点球的“高效准备,瞬间发挥”。虽然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但点球往往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针对不同的恐惧和挑战,是速战速决还是准备周全再做,这也得取决于事情本身。

减压之道:视情况决定是否速战速决还是准备周全。或者改变想法,把不喜欢变为喜欢上它。

3、有种压力来自超出自身能力

比如必须符合他人的期望、做自己从未做过的事、被安排到对能力要求更高的岗位等。《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一书的作者指出,压力思维模式很强大,是因为它们不仅影响你怎么想,并且影响你怎么行动。视压力为害,它就是需要规避的东西,感受到压力就变成了企图逃避或减压的信号。

减压之道:有适当的压力是有好处的。学习乐于视压力状况为挑战,而不是打垮自己的问题。

4、有种压力是过度自责

内疚和自责的心理可以称之为人类心理防御系统的毒药,这两种心理一旦产生而又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就会逐渐蔓延并摧毁人们的心理防御,非常容易让人们陷入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里无法挣脱。而导致这两种心理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的教导本意是好的,如果用得适度肯定是好的,问题是有的人没有把握好程度,让它变成了“事情变成这样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责任,我应该一个人承担”。理解上的变形导致的后果是:过度揽责上身,掉到内疚、自责的坑里爬不出来了。

减压之道:做好责任归因教育。把问题区分为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如能排除多数的不可控因素,可以很大程度减轻內疚感。

5、有种压力来自和人攀比

陈道明说:“大多数人的压力其实来源于比较。比如说,你挣三块钱,我才挣一块;你开着Q7,我才开桑塔纳;你住100平方米,我才住一室半,这么一对比很难没有压力,对,这个压力就来源于欲望。过去为什么人们的这种生活压力感没有这么强烈呢?就是可比性太少或者太小,因为那时候大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差不多。”

减压之道:降低欲望,並活出自己。不妒忌他人,且能珍惜自身所拥有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聪明人。

6、有种压力是因为完美主义

具有完美强迫症倾向的人,总是希望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任何事物都尽善尽美。他们对于任何细微的过错和失误都难以容忍,讲究整洁和秩序,不允许丝毫的偏差。

这类如急躁,挑剔、苛刻的行为,多数为都市白领,主因是由于社会压力增大,竞争激烈。中医学名把它叫完美主义综合症,其他名称叫完美主义强迫症。

减压之道:学习凡事只要尽力即可,不要过度追求结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他常见的减压之道还有如分散注意力、大笑、逛街、冥想、按摩、购物及多亲近自然等等。国外几个相关研究显示,亲近自然确实有助缓解压力、还能有效增加幸福感。

10

如何用心理学减少生活中的压力?

压力来自于问题,如果问题可以解决,为什么要去担心?如果问题不能解决,担心又对你有什么好处呢?这其实是个心态的问题。


要区分压力:

  • 负面压力是你对外部威胁做出的反应,而不是适应外部威胁。负面压力导致你精神不佳,失眠,疲劳,时间不能解决这种压力问题就会对精神造成伤害。比如说,总是有人要你还钱,这是负面压力,来自于外部,你还适应不了。
  • 正面压力是积极的。正面压力往往来自于你的追求和当务之急的任务,它创造了引起反应的动力和意识,这种压力会刺激你的大脑以应对挑战,当你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它还可以提供生存所需的紧迫感和机敏性。比如老板交代你的任务很重要,这种压力会迫使你积极的应对。

总的来说,压力是自己创造的东西,当你夸张或者过分夸张自己面临事情的重要性的时候,你的期望和想法就会让你大脑变成高压锅。在生死攸关之前,大脑会让你不断的保持精力以应对压力,在你自己崩溃之前,你的承压空间其实很大。


外部压力是你没法控制的,但你可以管理内部压力,主要是心态的调节。有句话说得很好,做最坏的打算,尽百分比的努力,这就是一种心态,但是不要把努力跟结果放在一起,不要认为努力就一定要有结果,这样做,就会无形中增加压力。


管理自己的压力的时候,要学会释放,当有确实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就放弃,不要死磕它,如果死磕也解决不了,那不是走进了死胡同么?这种偏执会极大的增加压力,而且解决不了问题,长此以往,精神负担就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