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古代封建统治者不实行安民政策,而是实行愚民政策呢?

为什么古代封建统治者不实行安民政策,而是实行愚民政策呢?

2020-07-21 12:01阅读(214)

为什么古代封建统治者不实行安民政策,而是实行愚民政策呢?为什么封建统治者不实行安民政策,培养人民血性,共同抵御外敌。而是实行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尽毁之

1

在古代,与皇权专制配套的,必然是思想控制和愚民统治。四分五裂的国家经过战争兼并,实现了大一统,这个时候,保证家国天下永远传续下去,皇权至高无尚,才是政权的核心利益,什么文化昌明,科技发达,百姓幸福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得为这个利益让步。皇权之下要的是听话像工具一样的民众,如果放任民间思潮泛滥,民间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政府的种种司政措施在民间各路大神的质疑思辨下常常千疮百孔,长久下去则会动摇政府权威,影响统治基础。中国古人很聪明,这个道理二千多年前秦帝国的臣相李斯就说得透彻,“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皇权哪有至高无上的存在感!站在统治者的视角,这些话说得太有道理了!我是始皇帝我也必然采纳李斯的意见,只是这样一来,春秋战国时期那种思想文化史上百家争艳的盛景就再也看不到了。

2

安民的本质就是培养民智,让老百姓能够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而愚民呢,就是让老百姓失去自己的智慧,啥事都听从统治者的。那么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愚民就省事多了,老百姓只要乖乖听自己的话,这个国家的一切就是自己的了;

假如采用安民的措施的话,统治者就要说服老百姓归顺自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贤明圣达啥的,好好过日子。很明显,采用这种方法来管理老百姓,就是太危险了,老百姓都有自己的思想,看你皇帝做的不行,各个都起来造反当皇帝,那这皇帝还怎么安全呢?

安民措施,会让老百姓开启民智,有思想的老百姓,是统治者最为害怕的。许多人说起“忠君思想”,都会觉得抱有这种想法的人,简直愚蠢之至。那是因为我们现代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会判定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现代人才不会要独裁者,要人人平等,要民主。

在古代,老百姓假如有了这种自我判断的意识的话,那么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就是所有老百姓、官员都绝对服从于统治者,对于统治者做的任何事情都要容忍、服从。然后,当一个老百姓有了自我判断的能力之后,老百姓对于统治者的残忍行径就会直接反抗。自然起义之类的就是天天发生了,而皇帝每天也就要提心吊胆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秦二世天天在皇宫锦衣玉食,住着华丽的咸阳宫,对天下的事情定着自己的规矩,不服从规矩的人,就直接干掉。底层的老百姓,陈胜、吴广冒雨前进着,陈胜带领着自己的队伍艰难前行,只希望雨小一点,自己能走快点,不要延误到达渔阳的期限。

最后,大雨太大了,陈胜吴广一行人无法如期到达渔阳。按照大秦律令,延期未到的人是要一律处死的。面对这种生死抉择的情况,陈胜、吴广毫不犹豫的决定起义,因为无论起义,还是服从秦律都是要死,所以不如拼一把,成功了,陈胜也是皇帝。

这就是民智的结果。面对统治者的种种不良行径,老百姓是时刻想要反抗的。

假如采取愚民措施,面对统治者的种种剥削,老百姓只会顺从、容忍,认为这是自己必须承受的。这就是愚民的效果,统治者面对下层人士,随意剥削,根本不用在乎他们的感受、利益,因为他们都是服从统治者的,一生都要忠于君王,一生都要忍受君王的所有行径。

还是接着上面的例子。假如陈胜被愚民政策侵扰了。面对延期的事情,陈胜可能就会直接接受了:作为大秦的子民,要忠于秦王,绝不造反;如今自己延期了,这是自己的责任,那么我就必须接受秦律的处罚。如此一来,历史上就不会存在陈胜吴广的起义了,忠君的愚民思想就已经把他们干掉了。

作为君王统治,天下就是自己的,所以愚民就是最好的武器,所有人都是为自己服务,那么统治者的独裁统治、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巩固,私欲也就得到了最大的保护。

3

这个问题问的,难道愚民政策不是安民政策的一种吗?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统治者就如何加强对民众的管理绞尽脑汁,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纷纷贡献了自己的治国方略,概括起来就是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愚民,一种是“明民

“愚民”和“明民最早出现在《老子第65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老子提出了“愚民和“明民的基本概念。但这和其后形成的“愚民”和“明民”政策完全不同。老子试图通过无为而治,使民众达到无欲无求的目的,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愚民政策。而其后的法家则主张人为干预,垄断民众的知情权,使广大民众变成麻木愚昧的统治者的工具。

在法家思想的大力推广下,奉行愚民政策的秦国迅速强大并统一六国,将愚民政策推向整个中原大地。

而全国的统一也标志着愚民政策的成功,并为其后数千年的发展基本定调。

秦朝以后,虽然法家思想不再占据主流,但其思想精髓仍然流传下来并发展壮大,成为历朝统治者加强统治的不二法宝。

那么“愚民政策相比“明民政策有什么优势呢?为什么愚民政策会大行其道、经久不衰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民众是无智的

关于民众无智的特征,老子是承认的,而且老子认为正因为无智,所以更容易愚民。

自阶级社会诞生以来,社会人口逐渐分出阶层,统治阶级虽然人口较少,但占据了社会大部分财富,而广大民众虽然人口众多,但生产资料远远不及统治阶层。

这就造成一个非常不对称的现象,那就是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接受信息的渠道完全不对等。广大民众因为生产资料少,不得不终生为温饱而奔波劳碌。一亩三分地而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保证,但也成为限制他们走出去看看的牢笼。

所以难以流动和相互交流的广大民众,由于所处的环境限制,使得他们不仅难以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无法形成类似于统治阶层的眼界和价值观。

这使得愚民统治有了先天的实施条件。

2、愚民政策成本低

由于所处社会地位的悬殊差异,使得统治阶层和广大民众的思维观念大相径庭,两个阶级交流也基本是鸡同鸭讲。

所以摆在统治阶层面前的现实问题就是:

到底是应该想方设法让民众知晓我的统治理念,还是破罐子破摔,将自己和民众隔绝起来?

很明显,后者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通过建国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义务教育,我们就能看出“明民”确实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

在生产力低下,尤其是交通和信息技术水平极其不发达的古代,统治者想要将自己“爱民如子”的理念传达给亿万民众,是一件根本不现实的事情。

相反,通过从民众中选拔出类拔萃者纳入统治阶层,例如汉朝的孝廉制、察举制,隋唐之后的科举制。这种釜底抽薪的信息垄断方式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收益。

3、愚民统治更安全

今天的我们,看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是思想碰撞、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是这对于当朝的统治者而言,却着实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周厉王时期有“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典故,就形象地说明了民意的巨大作用。

如果民众各有各的思想,对于统治者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些思想中,很多就是直接针对统治者的。

作为社会的少数派,统治阶层即使占据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但当民众揭竿而起时,这些生产资料并不能挽救他们的性命,所以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民智大开,思想获得解放的民众推翻自身的统治。

由此看来,愚民政策表面上是统治者剥削民众的手段,实际上也是统治者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1840年鸦片战争时,清军和英军在虎门外海交战,广大民众就在岸上冷漠观战,甚至清军落水,他们还在鼓掌欢呼。

后人在谴责他们麻木愚昧的同时,应该知道这正是清朝统治者想看到的。因为他们除了过过嘴瘾,给侵略者喝几声彩之外,内心没有推翻清朝统治者的想法。

总之,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古代时期,愚民政策作为安民政策的一种,具有天然的适应性,这是愚民政策能够长盛不衰、源远流长的最重要原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4

为什么古代封建统治者不实行安民政策,培养人民血性,共同抵御外敌,而是实行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尽毁之?安民,培养人民血性国家岂不是更强大吗?为什么他们却要反其道而行。

我们常说历史人物的活动要受历史时代的制约和自身的制约(阶级属性、地位、利益的制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意识到与否,承认与否,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所谓时代的局限性,是指一种与时代历史条件相关的欠缺或不足,而不是泛指任何时代背景或条件,它蕴含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之中的……

比如,我们身处于互联网+的时代,有人设想智能机器人可以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使许多行业职业的人处于失业状态,这是当下,不可能实现的,这是未来智能时代发展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时代局限性……(但这可能是一种预测、展望)

所谓的自身局限性,(自身条件的制约或阶级局限性),是指由于自身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都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所谓历史人物的自身局限性有三个层面:其一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即阶级阶层的属性、利益;(决定了)其二自身的认识、思想、理论;(决定了)其三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但不是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属于自身局限性所决定的)……

比如,社会现实中的不同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其利益诉求等是不一样的,……工人,农民,学生,教师等,其利益诉求是不同的,你属于或是站在哪个阶层来看问题,认识看法也是不同的……

而且,同一阶级根本利益诉求是一致的,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其具体利益诉求是不同的……

常常有人会说,我不站在任何一边,我不带有任何立场、观点来看问题,这纯属标榜(或影射或别有用心),试想一下,你是站在提问者的角度还是什么?你的评判是非的标准是什么?……(也许这样说,只是为了表明看问题更客观罢了)……

关于时代局限性和自身局限性的区别,相对而言,就是(由于条件制约),某些事情问题,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这就是时代局限性……

(由于自身因素的影响),有些事情问题,看到了、也想到了、就是不去做,这就是自身局限性了……

因此,本问题之——为什么古代封建统治者不实行安民政策,而是实行愚民政策呢?

这是由于古代封建统治者的自身局限性即阶级属性所决定的!

古代封建统治者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安民政策会培养人民的血性,有利于抵御外敌入侵,有利于国家强大,……

但是,由于其地位、利益使然,为了便于统治百姓,防止百姓造反,威胁其统治地位……

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百姓,巩固自身统治,反其道而行之,放弃安民政策而实行愚民政策,取决于统治者自身的阶级属性、地位和利益……正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样……


5

在中国古代,愚民不就是安民政策的一种吗?

古代是家天下。

因此,安民不是为民众福祉或国家前途,而是要让皇权帝制永固,所以才要愚民。如果老百姓都聪明了,都有血性了,谁还肯给皇帝当牛做马呢?

最早给封建统治者献上愚民之策的人,当属老子。如老子所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看看,老子的这些话说得有多明确,人民如果太聪明了,那还真不好管理。不仅如此,孔夫子也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方是立国根本。

在这种背景下,愚民当然是大势所趋了。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控制民众的思想,一直都是朝廷的方针大计。

当然,有时候愚民可能会让上位者自作自受,沦为举国上下皆愚的境地。最好的例子就是义和团运动了,老百姓以为义和拳有护体神功之效,慈禧以为民心可用,最后大家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总而言之,对于古代而言,愚民即安民,两者没有区别。

6

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吧,实际上我国古代的愚民政策,其本质是弱民,而不管愚民还是弱民,它都是安民的一种。

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愚民”政策?

归根结底是因为特殊的社会制度决定的,从舜将王位禅让给大禹开始。

民主的公天下制度被世袭制取代,从而变成了家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夏朝开始,天下的权力以“万世一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统治者家族内部进行交接。

从大禹开始,国家权力就一代又一代的交接给他的子孙后代们,不过在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于权力还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譬如在周朝,天子采用分封制的方式把自己的权力给稀释了,那些分封国实际上都是高度独立的邦国,这个时候还没有中央集权的说法,也没有意识到要适当的钳制人民的智慧。

所以才会有“百家争鸣”时代,而“百家争鸣”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出现又是因为诸侯林立,大一统思想还没有形成所导致的缘故。

诸侯国之间都在攻伐不断,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所以没有哪一个君主会去做钳制智慧这样的事情。

在春秋战国时代,所有的谋士都各为其主,但又不是固定的君臣关系,像我们熟知的苏秦可以兼任六国宰相,范雎原本是替魏国服务,后来又跑到了秦国。

由于这时候没有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出现,实际上周朝并不算文化、知识和价值意义上的大一统国家,因为它采用的是分封制,中央的权力遭到了严重的稀释,各个诸侯都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所以,周天子并不寻求国家在各方面都高度统一,只要各诸侯听他的话就行了。

所以到了周朝晚期,各诸侯除了在名义上尊周天子为王,但本质上已经脱离了君臣关系。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本质上是兼并战争,而不是统一战争,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怀着统一中原的想法去发动战争。

无非就是怀着能打下几座城池就打下几座城池的想法,所以我们在阅读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时就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诸侯们相互兼并,没过几天又把城池还给人家,基本上就是打了又还,还了又打。

秦国起初都并不是怀着统一天下的想法发动的战争,而随着一些谋士对天下纷争不断的局面感到厌倦,因此提出了“大一统”的理论。

譬如《吕氏春秋》就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

管仲也提出自己的理论说: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治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专不听。尧舜之民非生而治也,桀纣之民非生而乱也,故治乱在上也。

但这时候的大一统思想还比较散乱,真正形成一套理论并被采用还得是后来董仲舒的事情。而愚民的思想也出现的很早,譬如最著名的《道德经》中就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过,老子的这一段话是一种相对论,很难把它认为是愚民之策。而在商鞅的《商君书》中,则明确的提出了“弱民之策”: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而随着秦朝一统六国,分封制被郡县制替代,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这是国家行政制度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在李斯的建议下还出现了“焚书”的事情。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李斯这个人是拜儒家的荀子为老师,儒家学说中也有大一统思想,即孔子推崇的“礼乐征伐天子出”,孟子也曾说“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天下“定于一”。

可见这时候代表天下一统的“一”思想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而及至董仲舒出现后,他在《举贤良对策》中阐述道: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在董仲舒的建议下,自此以后,“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时代不复存在,中国进入了长达两千余年的弱民时代。所以用“弱民”来形容才是恰当,当然并不排除其“愚民”的成分。

但“愚民”的本质就是为了“弱民”,只有让民众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统治者才能保持自己的统治稳定,可是统治者又并不完全“弱民”。

民众依然可以学习知识和文化,只不过受到了钳制,而这就是“愚民”的一方面体现,譬如虽然有科举制度,但是只能学习儒家文化,而仕子们学习这些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替统治者服务。

因此也展现出“愚民”政策的知识封闭手段,像科学都被视为是奇巧淫技,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古代没有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缘故。

统治者为了使自己的统治保持稳定,因此把国家的知识体系打造成为一个封闭的体系,国家的人民千秋万代都在这个封闭的体系里学习统治者提供的知识,接着又为统治者提供服务。

国家统治者排斥新的学识和知识,宁愿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的文化事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持统治的稳定。固定的知识就会产生固定的价值观,所以我国古代推崇三纲五常,君臣伦理。

而像“百家争鸣”时代,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层出不穷,这也就造成了诸侯之间常年纷争不断,国家的知识体系虽然表现出灿烂的一面,但是却又陷入了无序的混乱之中,对统治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统治者只有采取“弱民”政策,让民众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统治者才会长久的保持它的稳定统治,这就是为什么统治者不愿“强民”而要“弱民”的缘故。

斯巴达人是“强民”的典型,这个民族在婴儿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就会把健康的婴儿留下来,弱小的婴儿扔掉,但是这个尚武的民族并没有创造属于自己的国家。

野蛮最终还是被文明所征服,即便强如蒙古人,也逐渐同化到了各自统治的民族文化中,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较高的文明所征服。

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数次遭到异族的入侵和统治,但是凭借着强大的文化底蕴最终把这些异族同化到了自己的体系中,这当然是文化上的强势所导致的结果。

所以,虽然民众被弱化了,但是文化却表现出强盛的生命力,而这当然就是文化上的统一所带来的好处,然而在欧洲我们却可以看到截然相反的一面。

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体系,但是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垮台,漫长的中世纪让欧洲人陷入无知和文化分崩离析的局面。

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凝聚着欧洲人,因此随着罗马帝国分裂后,欧洲就再也没有统一过,从而分裂形成今天的版图。

倘若说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也没有进入统一时期,那么今日之中国就会像欧洲一样分裂成为许多个国家,可见大一统思想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但由于特殊的家天下制度,要维持大一统的统治局面,就只有采取弱民的政策,这其实是君权时代的必然表现,皇帝家族要保证自己的王权统治的稳定,所以就必须弱民。

但这个弱民只是针对思想和知识体系,其实中国古代的军人没有血性吗?

并不是这样,中国的古代士兵其实非常出色,能够把匈奴人打的西迁,强如蒙古人在灭宋战争中也打的异常艰辛,在这些中国古代士兵的奋勇杀敌之下,古代中国能够令万国来朝。

在唐朝时期,其疆域一度包含中亚咸海和贝加尔湖地区,这些疆域肯定都不是敌人白送的,在宋朝时期,宋代士兵真的不能打仗吗?并非如此,而是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上过于怯弱。

即便在羸弱的晚清时期,由曾国藩组建起来的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叛乱,而绿营和八旗兵却溃不成军,可见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往往取决于统帅和上层统治者。

弱民只是弱的思想,但并不是血性,底层民众没有多大的文化,反而保留了一丝野蛮的战斗力,上层士大夫阶层饱读诗书,却怯弱不堪,这也就是常说的:弱冠多误国。

所以古代中国的问题并不是出现在“弱民政策”上,而是统治者试图偏安一隅,安安稳稳的当他的皇帝就可以了,就像宋徽宗把开封城内的女人都送给金人,试图让金人退兵。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出现在民众身上,而是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所采取的手段。所以,我一直不赞同鲁迅在文章中批判晚清那些老百姓的麻木和愚昧,因为置身在那样一个国家,那样一种统治的恐怖氛围下。

老百姓实际上是没有反抗能力的,骂醒民众并非不可,只是不应该把责任归咎在民众的身上,启蒙民众的思想是一项非常漫长的工作。

欧洲中世纪持续了一千年的愚昧和无知,古罗马文明的延续遭到中断,直到14世纪文艺复兴以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文化遗产才逐渐被欧洲人重新认识,但直到18世纪欧洲人才掀起启蒙运动。

尽管我国没有经历中世纪这样的宗教统治时代,但是遗憾的是自秦朝以后,学术思想基本上陷入停滞,从此以后,所有的文化思想都不过是对“百家争鸣”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追溯和解读。

应该说,这是君权时代的必然结果。

7

安民就要给民众大量的好处,统治者获得的好处就少了一些,统治者都是要最大限度的压榨民众的财富,让统治者把压榨的财富拿出一部分来还给民众,绝大多数统治者是不愿意的。

? ?始皇帝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杀豪俊。

豪俊是什么人?

所谓豪俊,就是强民,体格健壮,性格暴亢,不大容易服从的。

这些人都要集中起来杀掉。

留下的都是弱小之民,再以奸民统治良民。

“百代犹行秦政治”,这里面的“秦政治”,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制度器物层面的,也就是郡县制;

另一层则是思想理念层面的,这就是帝王统治术,对老百姓采取“愚民”“弱民”两个主要国策,使得老百姓世代被拴在地里乖乖种地。

? ? ? ?其实,我们的国家原来是很尚武的,汉唐的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只有挨揍的份。

? ? ? 然而,皇帝从取得皇位那天起,最重要的事情:

想尽一切办法保住皇位,为了保住皇位,牺牲了一切都无所谓,凡是能威胁他皇位的人都得死。

皇帝都是“被迫害妄想症”患者。

帝制就是家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白了,这块土地上所有的东西都属于他一家子的,地上的所有一切也包括老百姓。

那么,皇帝心中百姓是什么?

百姓是收税的户头,

种田的劳力,

修宫殿的苦力,

打仗时的炮灰。

在赵家皇帝们看来,攘外必先安内,防民尤甚于防夷,内患永远是大于外患的!

8

有自已想法的人人的思想最难管制,这就三千多年统冶者来推用愚民国民最有交手段方法,就好比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就如狗一样听话。

9

人民的普遍觉醒和提智必然会导致人民对民主的要求!而这和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君主统治制度却是水火不相容的。故而封建王朝历来是不主张启发民智的了。

10

一个人养羊养猪养牛,为了吃它们的肉把它们卖钱,而绝不会希望牲畜可以有智慧的吧。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者从就没把“人”当做平等的人来看待,只是分为天子,王卿,大臣,权贵,百姓,草民下人,仆人,奴隶等等,只是满足的了自己欲望的叫做人的东西而已,统治者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附属品工具而已。只是到了近现代15.6世纪时候西方的启蒙运动开启了人类的心智,而后产生了工业革命及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