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是个十分强盛的王朝。要说冷知识,主要说说皇帝宗室们的情况。

一、朱姓皇室姓名奇特。总觉得朱元璋是个算命先生,家族名字是元素周期表,金木水火土,轮着来,让我想起著名影星:金灶沐。五行不缺。

二、职业爱好广泛。其实他们的主要职业应该是做皇帝,可是你仔细看,有很多奇葩的兼职。

朱元璋:农民,和尚,搞不好还做过算命先生。

朱祁镇:俘虏。

朱厚照:大力士,热衷于做大将军。

朱翊钧:道士,炼丹师。

朱由校:杰出的木工,喜欢摆地摊;大明帝国的大国工匠。

三、喜欢开厂。东厂、西厂的开了好几家,关键还不搞生产,专门整人。

四、喜欢装穷。以崇祯帝来说,天天穿着补丁加补丁的衣服,说国库没钱,希望大臣们借点,百姓多交点。最后都存着给李自成一锅端了。

最佳贡献者
2

大明酒神曾棨

这老兄是永乐二年的状元,要说这货的状元其实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那年本来是打算取刘子钦的,但是刘子钦这孩子有点装大尾巴狼,得罪了主考解缙,解缙提前把考题泄露给曾棨,他才当上状元。

曾棨这人学问不错,是《永乐大典》的修撰之一,但也不是个死读书的,喝酒吹逼样样精通,堪称复合型人才。永乐五年左右的时候,交趾遣使入贡,不晓得是不是故意给大明找别扭,他们的正副使竟然也是喝酒吹逼的好手。

入朝以后这哥俩成天拉着礼部官员撸串,喝躺下10几个陪酒的朝臣,搞得这帮官员苦不堪言,见到这俩酒蒙子都绕着走。没人陪喝酒的日子自然不好过,本着请将不如激将的原则,这俩作死的二货开始宣称大明一个能喝的都没有。

偏偏这事儿还穿到朱棣耳朵里去了,我们都知道永乐大帝是军伍出身,典型土流氓性格,输啥不能输阵,丢啥不能丢人。这么卡脸的情况自然让他非常不爽,于是在朝堂上问谁帮朕摆平那俩混蛋。

这时候曾棨站出来了:“陛下,要不.....我去?”

朱棣:“你酒量多大?”

曾棨:“em......喝那俩傻货还用出全力啊?陛下等好消息吧!”

就这样,曾棨跑去找两个使臣喝酒,一个人陪两个喝,用碗!而且喝的极其凶残,大抵劝酒词都是“初次见面走一个”,“再次见面走一个”,“第三次见面走一个”这类不过脑子的词儿,从晚饭一直喝到了凌晨天都快亮了。

最后俩使臣被他彻底喝懵逼了,口喷长箭,人事不省,这哥们正好收拾收拾没耽误上朝复命。涨了面子的朱棣非常高兴,声称曾棨不但是文状元,还是酒状元,总之我大明就是牛XX云云。

正德的法号

正德皇帝这人办事不太靠谱,偏偏好奇心又重,他特别喜欢听别人讲神神叨叨的故事。在当时能把这些故事讲出水平的当然是僧道之类的法师,所以天天缠着这些人讲轮回的故事,立志当一名优秀的法师。

法师这类出世离家之人一般都有法号,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已斩断红尘。对此正德非常羡慕,他给自己也取了一个法号——大宝!嗯......大宝天天见,这很正德。

苦逼的宝钞司

明朝内宫有二十四衙门之说,其中不乏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称,宝钞司就是其中之一。但你们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印钱的,那是户部宝钞提举司的买卖,内宫宝钞司其实是做厕纸的.......

胡宗宪遛鸟

这个事儿记载在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上,本来笔记小说之言不足取信,但写的实在太好玩了,吐槽机还是决定转载一下。

胡少保宗宪素自负嫪毐之具,醉后辄欹坐肩舆中,以手摩之,东西溺舁夫及从官肩。咸掩目而笑,胡故自若。

需要翻译吗?那吐槽机就翻译一下,说抗倭名将胡宗宪大人认为自己的鸟很大,堪比转轮王嫪毐,喝多酒就会坐在轿子里自我解放,每次都弄的轿夫满肩膀乳白色不明液体。轿夫受不了只能挡着眼睛笑,老胡在轿子里却依然镇定自若.....

3

1,明朝为了对付女真人,默认了朝鲜对图们江南部的吞并,结果失去了领土就算了,女真族还是没被打击下去。

插播:七下西洋的郑和,11岁时成为明军的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了几年秀童(类似男妓)。

2,历史课本上明朝废宰相与中书省,皇权集中,事实恰恰相反,自宋朝灭亡没落的文人士大夫集团再次崛起,内阁极大的限制了皇权。

插播:被称作南明奸臣的马世英至死都没有投降清朝,而与阉党势不两立的东林党党魁钱谦益却最终降清。

3,西藏与东北在明朝虽然设立了都司,但实际处于半独立状态,类似于羁縻,明朝并没有强化统治。

4,明朝后妃,除了前期不少出身高贵,后来大多出身寒门,因而终明一代,很少有“外戚干政”与“妖妃误国”出现。

5,明朝以前后宫杂事大多以宫女为主,明朝开始大量用太监代替宫女。汉朝就出现的尚宫制度在明朝消失。

6,明朝虽然施行海禁政策,但其实没有完全禁绝,断断续续,与海外通商还是经常发生。

7,明朝继承元朝对高丽的贡女制度,要求朝鲜进贡年轻美貌女子,明朝后宫有不少朝鲜妃嫔,比如传闻朱棣生母就是被截获的朝鲜(高丽)人,但朱棣觉得生母是属国贡女,出身低贱,而认马皇后为母。

8,二十四衙门里的宝钞司,听起来似乎很牛逼,其实不是印钱的,和钞票也没关系,是做擦屁股纸的。

9,明朝又出现了分封制,只不过明朝的宗室王爷没有封国罢了,明朝宗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既不能参与政治,也不能随便出自己的封地,没有诏令不准进京,没有自由,明朝王爷中,倒是除了不少文人雅士,医生画家之类。

10,朱元璋本来想将都城定在自己老家凤阳,还让刘伯温亲自勘定风水,结果工程太大,虽然对功臣残暴的朱元璋,对待百姓倒是出奇的好,放弃了凤阳中都的建设。

11,马皇后才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贤良淑德皇后,与太祖朱元璋伉俪情深,出身贫寒的马皇后善待宫人,勤俭节约,衣服总是缝缝补补。著名的长孙皇后,史书记载长孙皇后的衣服够穿就行,但历史真相是,明朝之前皇后一般是不穿旧衣服的,而旧衣服指的是洗过的衣服,并非旧了的衣服。宫廷浣衣局是清洗妃嫔和宫女衣服的地方。直到清朝,后宫有固定工资手头拮据,不得不穿洗过的衣服。。。

12,1397年的那次科举考试,51名入围考生清一色都是南方人,朱元璋怀疑考官舞弊,将主考官流放。此后明朝科举不再是统一标准录取,而是划分为“南北榜”。

4

既然是不说帝王将相,那就说几条和平民老百姓相关的。

首先一桩事,就是历代老百姓都十分关心的反贪问题,放在杀贪官不手软的明太祖朱元璋时代,除了发动老百姓抓贪官污吏外,明朝也有另一种奇葩反贪政策:好官坐着,坏官站着,好官吃着,坏官看着!

具体解释下,就是到了每次官员考核时,全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分批来南京城参加宴会。赴宴难道不是好事?放朱元璋手里,那就是折腾:几个小时的宴会上,那些考核优等的官员们,就可以尽情坐着吃香喝辣。成绩稍欠的?放心也有的吃,不过抱歉没座位,只能站着吃完。而且千万别埋怨,宴会厅外面,还有一大帮考核不合格的倒霉蛋,可怜巴巴的站着看着你们吃。直到宴会结束,好官们酒足饭饱,这帮饿到眼冒金星的庸官才准许离开!

以明朝人顾起元的感叹说:在明太祖年间,为了不在考核中蒙羞,大小官员们别管职位高低,都是瞪圆了眼玩命忙活。开国百业凋敝的明朝,能有“吏治澄清百余年”的好风气,外加粮食产量滚雪球暴涨的好成果,就有这刺激作用!

另一个值得一说的,当然就是明朝人的生活,尤其可以缩影明朝农民生活的,就有明朝万历年间起,明朝北京地区的一个奇现象:北京周边郊区,竟然找不出几个青壮年农民!《西园见闻录》里形容,简直是“编民百无一二”,几乎家家都是老幼妇孺,找不到一个壮劳力!

难道农民兄弟们都集体蒸发了?当然不是,史料里也给出了出处:大多数都转行了,比如去周边的煤窑炭厂做工,也有的去公侯家做个帮佣工人。甚至更有胆子比较大的,听江南来的富商老板们一顿煽动,竟然就乐颠颠收拾包袱跟着南下打工去!种地怎么办?以明朝人沈榜的话说:这时农民去打工,就算下煤窑挖煤,两三个月的所得,就相当于种地全年收入。壮劳力当然全跑光!

北京周边农民稀缺的场面,也恰印证了此时明朝那个独家的社会现象:资本主义萌芽!

那么既然都资本主义萌芽了,明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又是什么等级呢?明末清初学者陈舜,在其代表作《乱离见闻录》里,就有无比泪奔的回忆:万历晚期的明朝广东地区,一斗米的价格只有二十文钱,六七文钱就可以买一斤肉。日常物价简直是“百般平易”。至于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连十六世纪造访中国的西班牙人拉达,都看的眼珠子掉下来,直接一句羡慕感叹:他们(明朝人)是富有而无忧无虑的。

而且千万别以为,这只是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的个别现象,就算在经济不发达的北方地区,明朝人的生活品质,也曾有过奢靡成风的现象。以嘉靖年间名将杨博的记载,就算是当时经济落后的宁夏地区,军户家的女眷们如果出门不戴个首饰,立刻就被嘲笑。

当然,要论明朝最为富庶,百姓生活品质最高的地方,公认还是江南地区。但在明朝年间,江南地区最出名的事情,还不是经济水平,相反却是个独家绝活:逃税!

这绝活多强大?听听当地民谣:朝廷贪多,百姓贪拖。也就是别管明王朝收税决心多大,就和你硬拖到底。从中期起,更是形成了强大逃税套路,每次但凡逃税,都是当地书香门第牵头,理直气壮控诉横征暴敛。地方官但凡敢收税,紧接着朝中江南籍的言官们,就是雪片般的弹劾猛砸。一番里应外合,谁敢收税就砸趴谁!

如此强大本事,也叫明王朝渐渐服了气,于是传说中赋税沉重的江南,也就过上了轻松逃税的幸福日子。该交的税一年年拖,拖到一定年头,明王朝也就顺水推舟减免。江南的富庶生活,也就越发水涨船高,以《客座赘语》的记录,苏州当地普通百姓家平日摆个宴席,菜肴都是相当奢华,堪比北方普通家庭数月的伙食费。江南当地的集市上,更是奢侈品扎堆,各种名贵奇装异服层出不穷。三五品官员的宅院,好些竟比北方藩王还华丽。如此富庶场面,也叫清朝人有了羡慕评语:前明多富家!

不过,待到大明朝山河变色,清朝铁骑隆隆南下时,江南士大夫特权阶层们想逃税就逃税的潇洒生活,也就彻底打住。可笑的是,就在清军铁骑跨过长江前,好些有头有脸的江南士大夫们,竟然还沿路主动请愿求投降,恳请清军灭了南明后,能够多多减税。没想到却叫清军们眼睛一亮:原来你们这么有钱?

于是,待到清军铁蹄横扫江南后,抗税成风的江南士大夫们,才终于被教了做人:以清朝学者叶梦珠《阅世编》的记载:别看明朝的时候,江南当地的赋税似乎很重,由于当地士大夫们抗税本领百炼成精,其实能实际收个六七成就不错。清朝时就没这便宜事,税还是差不离,但一分一毫都别想拖,什么请愿喊冤都没用,就算你有功名在身,敢抗税照样抓起来打!实在交不起就借高利贷,好些家有数百亩田产的有钱人,都给闹的倾家荡产!

那曾经屡试不爽的抗税妙招呢?问问明末清初大学者金圣叹就知道,清朝顺治年间,清王朝在江南横征暴敛,大学者金圣叹挺身而出,祭出明末时抗税套路,当街一顿哭闹,满以为能得到安抚,没想到直接给抓到刑场砍了头!那个富庶且逃税方便的明朝,已经不在了!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5

明朝的王室就是元素周期表啊!

首先让我们先看明朝皇帝的名字!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 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朱元璋为了显示自己是文化人,从此后子孙后代们取名字要按照五行相生的来啊!

也就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所以第二代儿子辈是木字辈(朱标、朱棣),第三代孙子辈就是火了(朱允炆、朱高炽),以此类推。

但关键问题来了!

朱元璋还给他的孙子们规定了辈分,也就是你不光要带偏旁,从第二个字开始是按辈分排的。

比如太子家是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而燕王家是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虽然每个家族遵从的辈分不一样,但后代会越生越多啊!也就是同一代的皇室姓一样,第二个字的家谱辈分要一样,第三个字要求偏旁一样,忽然发现字不够用啊!

于是乎 各种生僻字出现,甚至造字运动开始了

高能预警!!!!!!!

截取了一些明朝王爷的名字:

秦 王 朱公锡 永和王 朱慎镭

封丘王 朱同铬

鲁阳王 朱同铌 其 子 朱安汞

瑞金王 朱在钠 寿昌王 朱均铁

宣宁王 朱成钴 怀仁王 朱成钯

长阳王 朱恩钠 益阳王 朱恩铜

沅陵王 朱恩铈 长垣王 朱恩钾

庆 王 朱帅锌 弘农王 朱寘镧

蒙阴王 朱帅钾 韩 王 朱徵钋

稷山王 朱效钛 内丘王 朱效锂

唐山王 朱诠铍 其 后 朱效钯

新野王 朱弥镉 伊 王 朱諟钒

荥阳王 朱翊铬 定安王 朱成鏻

临安王 朱勤烷 楚 王 朱孟烷

永川王 朱悦烯 安昌王 朱定烷

亲们,所以我们现在背元素周期表这么容易要感谢明朝啊,否则很有可能就是拗口的音译词汇了。

很多年前就看到过这个知识,上课也专门作为包袱抖给学生。看到题目的时候,一下想到这个历史梗会很贴切,看评论没有后,赶紧组织语言,添加回答。有评论直接说我复制粘贴,这个真心木有啊,也是一行一行学着上课语言打出来的。

当然了,能让自己的课堂孩子们多笑几次,能让很多知友了解这个有趣的冷知识,也是很开心的了。

不要纠结这个图哈,周围很多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朋友只知道司马迁和袁腾飞······才用的,我公众号做的不是历史学术,而是历史和文化普及教育,所以用这样的图吸引宣传哈,周围的很多人想到中学历史老师,都会说可以当袁腾飞了,其实我微笑的外表下也是翻滚着神兽的。

当然了,上图的每一个都是片面的,正如很多数学老师认为我们的历史课是段子课,高中老师认为是故事课,因为有了各种标签,才更想做真正的自己,而我的愿望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历史,了解文化。

6

论明朝皇帝的胡子。

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胡子是上面八字胡,底下向下方向的胡型。

到了朱棣,胡子忽然就开始飘起来了,到了他儿子洪熙,孙子宣德,爷孙三个胡子造型一模一样,朱棣上面还多了两绺弯曲的细长的胡子。

朱棣那细长的胡子是怎么留出来的?这个造型不错~~~

然而,到了天顺帝朱祁镇,胡型为之一变,完全是走复祖路线,即和朱元璋的胡型一样。一连三代胡型一样。

到了正德帝朱厚照,胡须量忽然急剧减少,变得非常稀疏,此后直到崇祯帝,一连七个胡须量都很少,而且下巴的胡子几乎没了。

结论:明朝皇帝的胡须量越来越少,胡型也在变化之中,衣服也越来越花里胡哨~~~

7

来来来,告诉你们一些冷掉牙的明朝冷知识。


一:明朝皇帝的名字是按元素周期表起的。

朱元璋是放牛娃出生,文化程度不高,还亏得后来当和尚几年识了几个字。于是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就规定后代的名字必须按五行相生来取,所以儿子辈的都是“木”字旁,如朱标、朱棣;木生火,于是孙子辈就是“火”字旁,朱允炆,朱高炽;火生土,朱瞻基、朱瞻垠;土生金……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朱家后代太会生,皇室又都是继承制,名字取的不够用啊,于是就各种“生造字”出来了,比如:朱公锡 、 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 、朱安汞、朱在钠、 朱均铁、朱成钴 、朱恩钾……

就这样,生出了个元素周期表。

二:明朝顶级火器都是“合资产品”,还是日本人传给明朝的

谈起火器,也就是火枪,许多人一脸骄傲,那不仅是中国的,而且咱大明永乐皇帝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火枪队—神机营。

但是很抱歉的是,明朝火器一直停滞不前,都是老土的“火绳枪”。你们在那种兵书上看到的都是明朝人脑洞大开瞎编的,在实际应用上进步不大。而这个时候,欧洲人却率先发明了“燧发枪”,之后传入日本,再由日本的倭寇带进中国,明朝政府才发现“哎呦,这兵器比咱们的牛逼大发了”,再加上早前就由葡萄牙人打澳门时候留下的枪炮,明朝政府逐把自己的火枪淘汰,能换的都换上了这些进口货,并叫工匠拆解仿照,既“佛郎机炮、佛朗机铳”。

当然了,虽然明朝火器很狗屎,但是比清朝好多了,清朝就是看到别人的火器更牛逼,也无所谓。

三:朱厚照会八国语言?

明武宗朱厚照很多人都知道,是历史上有名的奇葩皇帝,当然这些都是黑啦。不过有一件事你肯定出乎意料,那就是朱厚照信奉伊斯兰教,精通阿拉伯语,曾亲自写过许多赞美伊斯兰教的诗,后来被编辑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诗》。

据说,朱厚照还学过葡萄牙语,那就可真是第一位懂外语的中国皇帝了,他对其他民族的语言也很感兴趣,当然了,这些都是据说,还没实证。

8

首先,感谢提问。由历史的烟波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朝(1368年一1644年)由朱元璋创立,经十三代,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关于明朝的冷知识特别多:如朱元璋废除千百来的丞相制度,一个人起早贪黑,不分活给别人干,担心大权旁落;如大力推广汉文化,分别有朝鲜、日本、琉球、南越超过近两亿人使用汉字;如洪武时期贪污60两纹银的官员,无论品级高低一律杀头;如明英宗朱祁镇废除残酷的殉葬制度,解救后宫女人等等。

今天我来为大家讲两个发生在洪武时期有趣的冷知识。

朱元璋自开国后,对整治腐败其力度旷古罕有。为此他专门制定了不少刑律,发明了很多惩戒贪没的办法,一时间,各级官员人人自危,胆战心惊。不过贪赃枉法之事还是屡禁不止,于是该杀头的杀头,该流放的流放,但还是有不少官员依然前扑后继,终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

这是为什么呢?

先请看朱元璋为王公贵族发的工资。

除了皇子、公主的待遇极高之外,朝中一品大员(稀有)年薪大米1044石,往下依次递减,正七品为年90石。

以正七品知县为例,月均7.5石,养活一个人问题不大。但古代官员大多三妻四妾,杂役、家仆、胭脂水粉、修修补补、人来客往、孩子上学、吃穿用度等各项开支除外,恐怕就只有缝上嘴皮或悬梁自尽了吧!抠门的朱元璋让这些官员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同时又划定贪污60两纹银就杀头的底线。这可坑苦了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于是“火耗”和“淋尖踢斛”应运而生。

什么是“火耗”?

“火耗”就是折色火耗的简称。当时老百姓向官府交赋税大多以实物(如谷物、丝绸、布匹等)为主,但因天灾,年岁不好,麦地欠收,有时也用银两或铜钱代替。在熔锻碎银时就可能会有损耗,各地官吏深谙此道,于是就以这样的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

只要官府按时足额向国库上交了相关税赋,剩下的就不用解释了吧!

到底有没有火耗,也许只有与其相关的官吏才知道,这不过是个借口,一条生财之道罢了。奇怪的是,火耗这招盛行几个世纪,一直长盛不衰,直到雍正时期,采取火耗归公后才从历史上消失。

将被镕锻的碎银

不得不佩服古文的奇思妙想!

什么是“淋尖踢斛”

这一招更绝,而且还涉及武功修为。

还是在老百姓交粮的时候,官府用斛作为容器,把粮食放进去后再称重,并计算完成的粮食份额。要求谷堆要按尖椎形装起来,所以会有一部分超出斛壁。

老百姓松了口气,以为当年皇粮国税如期完成。这时候精彩的一幕发生了,举斛的官吏扯东道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准斛底临门一脚,此时超出斛壁的粮食会掉在地上,老百姓慌忙去捡。“别捡,那是损耗”,官吏大声喝止,这就是“淋尖踢斛”。这个名字好优雅,难怪武侠小说里有那么多别开生面的武功招式!

经“淋尖踢斛”后,老百姓又不辞辛苦,回家再送粮食来。

“淋尖踢斛”特别讲究,明代执行的官吏知其玄妙,日日修炼。这一招贵在天南海北侃大山,眼明手快,落叶飘瓢,一气呵成,不显山不露水,无招胜有招。完成得好哈哈大笑,收获颇丰;相反则捶胸顿,哀声叹气。为此,有专门的人练成此武功,独门绝技,盖世无双。

用于盛粮称重的斛

“火耗”和“淋尖踢斛"是在朱元璋的廉政风暴下,各级官吏发明的生财之道。但这两种方式却被朝廷默许,不予深挖和追究,更多体现了所谓“以廉养廉”的无奈。

我向大家分享的关于明朝的两个冷知识就介绍到这里。不妥之处,欢迎赐教。

9

重商抑农的神奇国度

说到中国古代,学过高中历史的骚年便会立刻回想起“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等专有名词,似乎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但明朝显然是个奇葩,因为这个由农民建立的帝国,税收有九成都来自于农民身上,而对商人课税极低。



据说啊,朱元璋出身于穷苦人家,这宇宙无敌的运气加到他身上,让他当了皇帝,那当家做主可得精打细算、爱惜民力,于是他定了个3000万石/年的税额,每年就收这么多,以后子孙都不准增加,政府省着点用,比如官员俸禄极低,确保收支平衡。每逢灾荒,老朱还给一些地方减免赋税,乍一看这皇帝当的还是很够意思的,实打实的坐在龙椅上的农民。



而由于老朱不懂工商业,于是就突发奇想,给了个“三十税一”的实惠标准,要知道今天中国特许经营的茶叶也不过十五税一,可见当时明朝商人睡觉都能笑出来。于是明朝初期,政府财政收入约折算成银子是2640万两,其中来自工商业的只有340万两,而主要的税负还是压到了农民身上。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明朝皇帝号称天下共主,在政治上把农民地位抬得很高,每年还要亲自出席大型祭祀活动祈祷风调雨顺,操作着曲辕犁劳作一下,同时打压商人,把商人按士农工商排在末位,不能穿特定服饰等等,但在税收上却是完全相反,农民成了主要被薅毛的羊,不仅每逢加税必有他们(比如明末三饷),而且还要承担政府无偿分派的劳役,也就是驿站服务、修路筑城。



到明朝中后期,役重已远远高于税负,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灾难,苛政猛于虎,许多人逃难形成庞大的流民,危及政府统治。而商人则大富大贵,到了末年国家没钱都不愿意缴税(万历六年,浙江金华全年商税仅7两)。更讽刺的是,万历时期三任内阁首辅,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都是商人家庭出身,对商人的歧视性条款形同虚设。

有意思的是,早在汉景帝时期,宰相晁错就曾说过:“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明朝“重农抑商”结果适得其反,可谓对这句话的生动演绎。

10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在这期间,明朝辉煌过,也衰败过,这里不一一细表了。下面说一点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一、明朝有个衙门叫宝钞司,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其实是做擦屁股纸的。

二、《大明律》规定,杀死奸夫不论罪

三、明朝规定:没有功名的人骂人是犯法的,读书人才可以骂。

四、明成祖曾册封四方并赐诗歌,如册封日本一座山为勒石纪名,也就是现在的富士山。

五、明朝其实有三个首都,除北京、南京外还有一个是朱元璋老家凤阳,朱元璋一度想搬去凤阳皇宫,但刘伯温强烈反对才没有成行。

六、明朝极其注重伦理道德。明朝有烈女烈妇总共35829人,是元朝的48.3倍,使宋朝的130倍。

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其实是朱元璋说的。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发布檄文《谕中原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