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喜欢开门见山说话。目前所谓“天性教育”、“童真教育”、“幼儿园不学任何知识”的论断是片面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认识错误的。孩子年少就当要学习,只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不是具体知识罢了。
论述比较长,因为涉及到许多学术概念,我尽量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达,简述如下:
哲学上说,任何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互变规律。一些人在西方“泛自由主义”的影响下,片面地理解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幼年存在“量的积累引发质的变化”的过程,认为必须“积累”才能“成长”。事实上,人的成长绝对不是机械唯物主义理解的那样,只有“每天都学一点,不超前、不求上进”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成长”。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上看人的发展,我们可以下一个论断:幼年是儿童一生发展最精华的一段时期(教育心理学称之为发展关键期)。如果放弃了这段时间,没有善加利用这段时间,可以说就是荒废了孩子的一生。(各种意义上的)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我要提示的一点是:儿童世界的学习,和成人、青少年世界的学习是不同的。幼儿感知世界的方式是独特的,目前幼儿园采取的“游戏教育”(分领域学习)虽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知识内容,但绝不意味是没有学习。许多家长目前有这样的误区:我的孩子没有学习小学(或更高阶知识,下同)就意味着没有学习。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其实在幼儿园,是切实发展着孩子的学习。我可以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解释:具体学科(数学、生物、化学)的知识学习在幼儿阶段可能没有体现,但是绝不代表他不需要完整的、有计划的学习(因此我们要反对非专业人士“在家上学”、“在家带娃”的情形)。
最重要的例子是语言教育的例子。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关键期在幼儿阶段(幼儿园阶段):
许多研究证实,幼儿阶段“多语言教育(Multilanguage Education)”对学生语言能力掌握有重要帮助。目前的研究证实,语言的准确性能力(特指音调、声调、情感表达)与幼儿阶段的掌握与否、接触与否是有显著关联的。
我举一个大家都能听懂的例子,普通话说的再好的外国人,唱中文歌、和你对话的时候,你还是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外国人”。这就是因为在掌握语言的准确性能力的阶段——幼年时期,他们并没有接触中文,从而使他们在后天学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语言的准确性训练。
另外,还有这样的现象:语言学习往往呈现这样的规律,越早学越容易,越晚学越难学,越晚学越难学精。而语言能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能力。一个人语言能力的生长,又带动(积极意义)或制约(消极意义)一个人的情商和智商的发展。
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为什么“土豪们”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双语幼儿园——目的很明确,就是抓住孩子语言能力成长的关键期,因材施教,把握机遇,促进孩子的成长。你既然想让你的孩子走出国门,为什么不从小开始掌握语言技能?古代人说的童子功即是如此。但我还要说的是,其实是否学习双语,不是决定孩子后天语言能力高低的确定性因素,取决定因素的是家长、教师对孩子语言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教师本身把握语言教育的能力。
我所说的语言教育是什么?并不是从小就开始背单词,而一种泛化的、对外界聆听、表达、感知的教育体系。举个例子,在孕期,妈妈爸爸对孩子说话,给孩子听音乐(胎教)这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教育。【Abboub等人(2016年)的研究指出,给孕期胎儿多次听一首歌,出生后宝宝的脑电显示:宝宝能对这首歌有所反映。】童年前期,父母通过具有特征的发音体系,与孩子沟通交流,通过父母与儿童的对话的语音重音(夸张)、语言延长(拖慢)、逻辑停顿(强调),教会孩子通过音韵(而不是字符)产生对人情感的认识。【Hawthorne等人(2015年)的研究结论】再往下涉及的内容就更多了,不再赘述。
因此,幼儿需要教育吗?非常需要。需要那种亲近的、欢乐的教育,特别需要家长、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特别是语言领域的教学,帮助孩子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虽然这些知识可能不是形式上的,但是事实存在的。把这种“游戏性”的教学理解成“不需要教学”,那孩子可能不是在起跑线落后,而是在起跑前就跛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