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智擒鳌拜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出乎鳌拜及其党羽的预料的。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登上皇位。而顺治皇帝在临终前,也选择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
起初四位“辅政大臣”还能精诚协作,团结奉公,协商理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位辅政大臣内部的权势平衡也被打破:作为首辅大臣的索尼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体弱多病,长期处于告病状态;苏克萨哈本由于是多尔衮的旧部,依靠着卖主求荣得到了今天的地位,自然是饱受非议,再加上他出身正白旗,与出身两黄旗的其他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矛盾,所以遭受排挤与孤立也就成为了必然;遏必隆虽然出身名门,但却是有勇无谋,长期依附于同样出身名将之后的鳌拜。如此一来,“四大臣共同辅政”的政治局面也就逐步发展成为了“鳌拜专政”。
鳌拜的擅权专政也引得了康熙皇帝以及孝庄太后的不满,于是,在孝庄太后的授意下,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皇帝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使得整个赫舍里家族的利益与皇家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去世,与此同时,铲除鳌拜的计划也正式开始实施。
实际上,康熙后来“智擒鳌拜”的整个过程,在索尼去世前就已经同孝庄太后以及康熙确认完成,并且索尼临终前做了两项对于“智擒鳌拜”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
其一,索尼力谏康熙皇帝亲政,从名义上恢复了康熙皇帝对于权力的掌控;
其二,就是让自己的儿子索额图辞掉了大学士、吏部侍郎等一切官职,专心做康熙的贴身侍卫,一来是为了保护康熙的安全,二来则是为了帮助康熙选拔和训练用以“智擒鳌拜”的布库少年。
就这样,康熙皇帝和索额图遵照索尼临终前的安排,开始了“智擒鳌拜”的计划。
而在“智擒鳌拜”的当天,可以说用一整套“连环计”,打了鳌拜一个措手不及。
第一步,康熙皇帝以商议政务为名,将鳌拜召见到了武英殿,此前,康熙三番五次的邀请鳌拜观看布库少年的比赛,并且让其对布库少年进行指点,早已迷惑了鳌拜,这也使得鳌拜没有做任何的防备就只身前往。
第二步,索额图站在殿外,好言好语诱骗鳌拜交出了随身携带的武器,极大了降低了鳌拜的威胁。
第三步,此时的殿内早已部下重重“陷阱”,鳌拜所坐的椅子、喝茶用的茶碗和茶杯,都已经经过了特殊处理,而伺候鳌拜的小太监,也是布库少年乔装打扮的,鳌拜对此是全然不知。
第四步,就在鳌拜不慎应声倒地,以为身边伺候的小太监是来帮着搀扶自己的时候,其余的布库少年一拥而上,直接擒拿了鳌拜。
第五步,康熙皇帝迅速宣布鳌拜的“三十大罪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至此,鳌拜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翻转的空间和余地,只能是束手就擒。
由此可见,“智擒鳌拜”这个计划从制定、准备再到实施,经历了非常周密和安排和部署,特别是在擒拿鳌拜的时候,可谓是环环相扣,打了鳌拜一个措手不及。而这其中除了索额图卓越的表现外,索尼的高瞻远瞩与提前谋划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赫舍里皇后对于康熙的陪伴以及对后宫的管理,因此整个赫舍里氏在“智擒鳌拜”的过程中可谓是居功至伟。
至于鳌拜,康熙皇帝原本判处了将鳌拜处死,但是鳌拜的功劳太大了,再加上鳌拜亮出了自己一身的伤疤,就连康熙皇帝也为之动容,最终改为了将其监禁,两个月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
鳌拜是权臣,但他一直以来对于整个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并不是“判臣”、“逆臣”,也就自然不会造反了。
鳌拜,是努尔哈赤时期“开国五大臣”之首的“万人敌”费英东的亲侄子,可谓是出身名门。皇太极时期,鳌拜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在明清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对抗中,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特别是在皮岛之战,他带头冲锋,攻占阵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战成名。而在清军入关后,鳌拜在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小朝廷的一些列战斗中,也是屡立战功。
除此之外,鳌拜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对于大清王朝以及清朝皇帝的忠诚,早在皇太极时期,鳌拜就长期担任皇太极的亲兵卫队长,足可见皇太极对其的信任。而在皇太极去世后,又是以索尼、鳌拜为首的两黄旗大臣,坚决拥护由皇太极的子嗣继承大统,对抗多尔衮,甚至不惜以命相搏:
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鳌拜等人的举动极大的震慑了多尔衮,从而帮助顺治皇帝顺利登基,然而这也使得鳌拜遭到了多尔衮的嫉恨。
此前,与索尼、鳌拜共同扶保豪格以及顺治皇帝的两黄旗大臣,包括河洛会、拜音图、冷曾机等人,直接投靠了多尔衮,并反过来倒打豪格一耙,致使豪格被多尔衮迫害致死,与此同时,多尔衮也加紧了对于索尼、鳌拜等人的迫害。面对此此时权倾朝野,又对自己恨之入骨的多尔衮,鳌拜并没有选择屈服,始终不肯向多尔衮低头,而多尔衮也将鳌拜一撸到底,剥夺了所有的职务和爵位,贬为庶人,直到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亲政,鳌拜才重新恢复身份。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鳌拜在被多尔衮不断打压,甚至几次还威胁其性命的时候,鳌拜依然选择了对顺治的忠诚,这也让顺治皇帝非常感动,这才使其安排鳌拜成为“辅政大臣”之一。
而在后来的“鳌拜专政”时期,鳌拜也是从未想着谋反,甚至可以说其功远大于他的过。
在军事上,这一时期清朝基本完成了全国的范围的统一,南明小朝廷、李自成以及张献忠的余部被消灭,郑成功被赶到了台湾岛,而鳌拜没有继续穷兵黩武,而是选择“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开始了休养生息。
在政治上,鳌拜开始革除顺治皇帝时期留下的弊政,同时用考核的方式精简官僚队伍,提升执政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经济上,鳌拜在大力恢复生产的同时,还创造性的提出了“更名田”制度,并组织了“湖广填四川”,较好的恢复了社会生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其实,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顺治皇帝实际上是给康熙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然而正是鳌拜等人的苦心经营,才使得大清王朝没有朝着继续恶化的方向发展,反而是迎来是一代盛世,严格意义上来说,鳌拜对于后来的“康熙盛世”乃至是“康雍乾盛世”都是有着积极贡献的。而这也恰恰是鳌拜忠诚的最好体现。
综上所述,鳌拜对于大清王朝忠心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他以一个军人的身份主动停止征战,
“从此大兵得以休息,粮饷不致糜费。宣诏中外,咸使闻知。”
正是就说明他并不想要,也没有计划着武装夺权,造反和叛乱这样的事情,鳌拜做不出来,更是不会去做。
并且康熙“智擒鳌拜”,鳌拜实际上是挣脱了布库少年的束缚,然而他做的只是脱下上衣,露出自己一身的伤疤,唤起康熙皇帝的回忆,并没有其他僭越之举,如果鳌拜真的有歹心,或许会真的拿下康熙,但是鳌拜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最终选择了束手就擒。这些足可见鳌拜只是权臣,并不是叛臣。
只不过,晚年的鳌拜太过于贪恋权力,不管是擅权专政,还是迫害汤若望、制造文字狱,乃至后来的擅杀苏克萨哈,都给康熙皇帝以极大震撼,使其的皇权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而这也注定了鳌拜最终的命运结局。如果鳌拜知道退让,懂得交权,其必然是可以以善终收场,这一点看看遏必隆就可想而知了。
人到中年的康熙皇帝终于明白了鳌拜的功绩与付出,但是碍于情面,只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将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进行了重新的录用。而在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之后,更是马上为鳌拜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和地位,重新让其家人袭承其爵位。乾隆皇帝最终评价了鳌拜一生的功过是非,并且厘定了鳌拜家族的身份和爵位,关于鳌拜的一切也就此盖棺定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