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学良是有爱国心的青年军官,早年曾跟爱国军官郭松岭学习军事,支持,祟拜郭的军事才能。当郭反叛张作霖时,张学良左右为难,一边是亲生父亲,一边是教导过自己的恩师,后来,在日本人帮助下,才打败郭松岭军,逮捕了郭松岭夫妇并处了死刑。

在父亲死后亲自掌权后,排除众议,反对东北割据,坚持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统一。日本侵略东北,蒋介石多次密电张学良,不准抵抗。后续由中央负责。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一起逮捕了来陕督促内战的蒋介石。后在中共代表团和周恩来的幹旋下,达成抗战统一战线后才亲自把蒋介石送回南京。

此后,被南京军事法庭判处危害领袖安全罪软禁,一直到台湾后蒋家第二代蒋经国去世才获自由,并移居美国。103岁在美国去世。

最佳贡献者
2

张学良也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了,下面先把他的主要事迹列一下:

改旗易帜

张学良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旗易帜。北伐战争打到山海关以后,由于担心日本的干涉,蒋介石不敢继续向北进攻,转而以政治方式解决东北问题。蒋介石派特使赶到东北,希望已经接管东北的张学良能放弃北洋法统,服从南京政府的领导。

而此时日本的外交人员也在有说张学良,希望他能继续打出北洋政府的旗号,并保证予以支持。日本这么做当然是有自己目的的,就是希望事实上在中国制造一个分裂的局面,以便从中取利。为达到此目的,日本还暗示张学良,如果改旗易帜将发生不测事件。

张学良因为日本刺杀张作霖之事决定维护国家统一,顶住了日本的压力,最终改旗易帜。

痛失东北

1931年,日本借东北军主力入关平定石友三兵变之机,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由于此前蒋介石和张学良错误认为日本是想挑起和中国军队的冲突,决定采取不抵抗政策,避免给日本口实。因此驻守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第7旅只有部分部队自发抵抗了一下就撤离了驻地,与友军汇合,等下一步指令行事。

9月22日,蒋介石发表讲话,确立了以和平手段解决东北问题的基调。第7旅残部接到命令以后,改撤向锦州。东北大部沦陷。

积极抗日

由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规模,张学良逐步改变了态度。在日本进攻黑龙江时,张学良电令马占山率部抵抗,并拨款予以支持。

此后张学良又多次接见东北义勇军领导人,予以经济和武器援助。据统计,在东北的各路抗日部队中,绝大部分都曾经接受过张学良各种方式的支援。部分失败退到关内的义勇军,也被张学良接纳。

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成立

张学良深知日本军事力量强大,为了能更好的抗日,他也是国内第一个提出“联蒋抗日”的人。正是在他的推动下,红军原来“反蒋抗日”的方针才逐步改变,也使得抗日统一战线有了成立的基础。

而张学良最后发动的“西安事变”,也是抗日统一战线成立的直接促因。所以张学良对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因此综合看,张学良除了丢失东北有一定责任外,对于中国历史也是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总体上还是称得上一个爱国将领的。

3

张学良爱国是没有疑问的,因为他和日本人既有家仇,也有国恨。东北沦陷,东北军未放一枪,到底是蒋介石下的命令,还是张学良根据当时的形势做出的判断认为不能打,这是问题目前还有争议。不过,一个“西安事变”,已经足以让张学良写进历史。



张学良自己总结自己:两字听人呼不肖,半生误我是聪明。又说自己:“平生无遗憾,唯一好女人。”他还写过一首打油诗“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随不是英雄汉,却也好色似英雄。”


读张学良晚年做的口述史,感觉他一生真正的兴趣似乎就是女色,因为不管他聊什么事情,什么话题,最后都能聊到女人上去。


张学良也是个有毅力的人,张学良曾经染上毒瘾,一天要打400多针才能过瘾,后来宋子文劝他,你一定要把毒瘾戒了,不光是为你自己的身体,也是为了国家的体面,你不要忘了日本人叫我们“东亚病夫。”张学良听了,如梦初醒,经过半个月的死去活来,终于解除了长达6,7年的毒瘾。


张学良一生少爷脾气不改,晚年他说他爹有雄才无大略,蒋介石有大略无雄才,还说自己一辈子未曾有过上司,人家问:张作霖不是做过你上司?张学良说那是我爹,和上司不同。人家接着问:那蒋介石不是你上司吗?张学良说:他发我脾气,所以我把他抓起来。


真正能看出张学良性格的是他说西安事变,于学忠问他抓容易,以后怎么放他呢?张学良说现在哪能考虑那么多,先抓起来再说。


从中可以看出张学良是一个性格任性,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刚愎自用,敢作敢为的人,郭冠英说张学良是“太子豪杰。”


赵四陪了张学良一生,可是张学良公开说,我的最爱在纽约。都说张学良多情,可是张学良晚年去纽约,看这个看那个,唯独没有到过于凤至墓前看过一次。

4

对一个人的评价如果由1000个人来,不会存在完全一样的评价。

当年中东路事件,在时态已经扩大,战争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候,张学良不但没有向前线增兵,还幻想着战争不会爆发,特别是当张学良武力驱逐中东路苏方工作人员之后,在面对苏联召回所有驻中国官方代表并驱逐中国外交官这一明显战争信号的情况下,张学良竟然人还在天津遥控指挥。结果苏联集中兵力打了过来,前线东北军溃不成军,不但中东路没收回来,连黑瞎子的也给丢了,直到近年才收回一半。

郭松龄事件更是体现出了这位少帅在权术上的幼稚。要知道整个第三军团是张作霖给张学良打造的班底,是最优良的装备、最精锐的士兵组成,而这支军队竟能在张学良眼皮子底下被郭松龄拉去造了反,要说张学良没有责任那是推脱,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用人之明。要知道即使是刘备,也从来没有让诸葛亮单独领军,哪怕再信任,军中一定有平衡,而不是郭松龄假传一个命令就能拉走军队的。

九一八事件就更不用说了,要知道当时张学良掌控的地盘和实力一点也不比蒋介石小,甚至还要比蒋介石强一些。并且张学良虽然宣布了东北易帜,但东北的财、政、军三块是当时的南京政府根本就管不到的,甚至在中原大战最危险的时刻,蒋介石也只能通过利诱让张学良参战,而不能通知命令。

也就是说在九一八的时候,东北军相对于中央军就是完全独立的,是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阀私人军队,然而在关东军大举进攻的情况下,张学良先是命令不抵抗,结果丢失沈阳,后来在锦州,即使是有南京政府电报命令抵抗,张学良也是置若罔闻,同样下令撤退,要知道当时轰炸锦州的飞机还是日本从沈阳缴获的,日本自己根本就没做好大规模战争的准备。而张学良也从来没想过如果丢掉东北这个跟基,他的东北军将如何自处。

在张学良一系列的误判下,东北丢了,东北军也失去了在华北的立足之地,再也无法重现老帅时的辉煌,只能说是虎父犬子了。

5

对于张少帅的看法社会褒贬不一。

先看一下伟人对他的评价吧

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泽民: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我现在觉得西安事变他不仅仅是为了民族也为了他自己。我觉得他自己是不想和红军拼个你死我活来消耗自己的力量。

他确实纨绔子弟但也不是一点正事不干,他是带过兵可是也厉害不到哪去,他是充满理想可是也没实现几个!

当时社会很多名人给他过评价往往都是褒贬各半也确实只能这么评价了!

他爱国吗?爱!不然搞什么事变啊!

他作为将军合格吗?不合格!东北丢了(当然也不能都怨他)

所以他就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




6

铁杆抗日分子。

7

我并非历史学家,也不想在涉及党派之争,我从做人的角度来评价一下少帅张学良。人已然逝去,予以批判显得不太厚道。然,是非公道总要说说。  古代文化讲究忠君爱国,此为大节。东北易帜,维护国家统一,迈出了重要一步,值得赞许。然九一八事变,一枪不发拱手让出东北,对领袖为不忠,对国家亦不忠。东北一共损失飞机300余架,战车26辆,各种火炮300多门,其中重炮200多门,轻重机枪5864架,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拥有如此武力而不抵抗,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历史已经证明,当时的不抵抗是张学良的决定,不是中央政府命令。  事变时,少帅本人不在沈阳,而是在北京前门的西楼和夫人于凤至以及赵四小姐看戏。大战将至,无任何之准备,对敌情无任何之了解,远离前线花天酒地,不忠,毫无疑义。  其父张作霖,草莽起家,打下东北大片江山,交到张学良手里,这个官二代没有守住基业,三年时间折腾光偌大的产业,也为奇葩。王健林把产业交给王思聪,也断然不会丢的如此之快。就任后,杀杨宇霆,贸然发动中东路事变,查抄俄罗斯领事馆,开罪俄罗斯;贸然杀害日本间谍,很快被发现;官二代的折腾本色凸显。加之喝酒抽大烟玩女人,其父九泉之下难以瞑目,此为不孝。  杀外国人胆子大,杀本国人更是不含糊。  学过新闻史的人都知道,民国有个著名报人叫邵飘萍。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如他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邵飘萍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  杀害邵飘萍的,正是张学良。抓捕邵飘萍时,张作霖还未到北京,各界人士找张学良求情,张学良最后说:“飘萍虽死,已可扬名,诸君何必如此,强我所难。”  张学良和邵飘萍有私交,杀他,不仅不仁,而且不义。  1929年,少帅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为利用张在北方的军政实力,蒋介石遂与其结拜为兄弟,并任命张为国民政府陆海空副总司令(总司令蒋介石)。对于结拜之交,张学良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此亦为不义。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此八字评少帅,虽显对逝去的人有些刻薄,但从人情事理而言,也并非没有道理。  对于少帅,这首诗或许是最适宜之评价:“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8

对于张学良的评价一直是有争议的,褒贬不一,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他有大过也有大功。 一九二七年皇姑屯张作霖火车被炸是个突发事件,东北王张作霖突然死去,整个东北乱成一锅粥。那么大的东北,所有的担子一下子落在张学良肩上,那时的张少帅还只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年仅二十七岁的他当然也是一时没了主意,但夜长梦多,局势不等人,他必须尽快做出决定,事关几百万老百姓和几十万部队,他真的太难了啊!当时在他的面前只有三条路,一面是迎合日本人保住东北,一面是和吴佩孚等人联合对抗蒋介石,再就是他最后的决定臣服于蒋介石,尊从三民主义,换上青天白日旗,史称“东北易帜”。 此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九一八事件爆发,日本人栽赃东北军毁坏南满铁路夜袭沈阳北大营,张学良传达蒋介石命令不抵抗,为确保不放一枪下令收缴了北大营军人武器 ,使得日本关东军一夜之间占领了北大营,次日占领了沈阳,接而占领了整个东北,至此张学良被人们戏称为“不抵抗将军,逃跑将军”。 而后,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张学良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陕西临潼骊山华清池绑架了蒋介石,逼蒋介石就范和前来谈判的周恩来达成了第二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识,也为蒋家王朝灭亡埋下了种子。

再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软禁起来,直至台湾一共54年,获得自由后移民美国度过余生,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去世,享年101岁。 张学良的一生虽不能说伟大,但值得肯定的是他是一位爱国将军。

9

张学良极其难评价:



从小受到的历史教育,张学良是爱国将领,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直接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首位功臣。

上世纪80年代,西安电影制片隆重拍摄了上下集的《西安事变》,影响力极大。在影片中,张学良是几乎完美无缺的正面形象,身怀家仇国恨,依然发动兵谏,最后深陷软禁之中。



但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大,阅读深度和广度的提高,我们又在历史中,发现了一个纨绔子弟,标准的富二代形象:

1、20多岁就执掌兵权,直奉战争中表现不错,不过主要是郭松龄的作用。郭一不在,立刻战斗力全无;

2、年纪轻轻染上吸毒恶习,导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无心抵抗,东北全境沦陷;东北军腐败,外战一触即溃,继而又丢热河,自己也引咎辞职;

3、回国后,带领东北军被推上陕北前线“剿共”,又是被打的丢盔弃甲,最后不得不发动兵谏......



到底哪一版历史更接近真相呢?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知道:你只要站在不同的视角看张学良,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就是张学良的魅力所在。

研究历史,少帅是永恒的热点。

10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张学良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学良是著名爱国将领,电影西安事变主要说的是国共合作中,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劝导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实行共同抗日政策,这个是国共第二次合作中一件具有重要里程碑的事件,张学良在事件中起了积极重要的积极作用。

张学良的父亲是张作霖,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张作霖对日本人的拉拢政策采取模糊态度,从而得罪日本人,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返回东北途中,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张作霖去世后,为了防止日本人继续报复,对外密不发丧,紧急发电报给在外地的张学良速回奉天,电报内容是“速回奉天,大帅伤重,但不要紧”,张学良赶回奉天后,在6月21日张学良率兄弟姊妹14人正式发布讣告,宣布张作霖已于当天去世。

“皇姑屯事件”后,日本人对东北三省虎视眈眈,国民党内部军阀也连年征战,张学良在立场上更倾向于蒋介石,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奉系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服从于南京政府领导,此一举措起了积极正面的作用,张学良宣布服从于南京政府领导,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肢解东北、图谋独占的阴谋诡计,维护了民族利益和国家领土的完整。易帜后的东北三省结束了奉系时代割据一方的局面,在军事、外交诸方面直接听命于中央。但对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增强了抵制日本侵略的力量,延缓了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的计划。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也是对外抗击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之举。

张学良就是这样在危难之中掌管东北军,人称:“少帅”。张学良接管东北军以后,因为资历浅薄,原来东北军内部的高级将领对张学良不服气,其中就有高级将领杨宇霆、常荫槐,此二人飞扬跋扈,从来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经常称呼张学良的乳名“小六子”,后来两人因为成立“东北铁路公署”而和张学良产生冲突,张学良下令东北警务处长高纪毅将此二人强杀与“老虎堂”,(因为厅堂内放了两只东北虎模型,而被称为“老虎堂”),人称“扬长而去”,随后张学良电告南京国民政府“枪毙张杨”。

张学良从小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同时又接受西方教育,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从小在东北长大,知道百姓疾苦,看到因为战争中无家可归的流浪老人他痛哭流涕,心生怜悯之心,从而想到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在北洋陆军讲武堂毕业,掌管东北军的时候,能够体恤士兵,知道官兵劳苦,在战争中能够身先士卒,他宣布奉系军阀服从于南京政府领导,从而提前结束民国军阀混战,他在西安事变中实行“兵谏”,从而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不顾自身安危,“兵谏”蒋介石后,发生著名的“西安事变”,他是仗义行侠的一生,随后又上飞机跟随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他的一生功大于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