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

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

2020-07-21 08:03阅读(79)

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如题:从法理上说,康熙公开的第一个接班人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育的嫡次子胤礽。满洲祖宗家法没有立太子这一说,康熙的父亲顺治作:-

1

从法理上说,康熙公开的第一个接班人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育的嫡次子胤礽。

满洲祖宗家法没有立太子这一说,康熙的父亲顺治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也没有健诸。康熙八岁继位为帝,在四大辅臣及祖母孝庄太后的幕后支持下做这个皇帝,等他长大了第一个需要考虑的联姻问题。靠联姻而增强自己的实力这倒是满洲从来就有的风俗。于是康熙娶了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孙女,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执政初年要面对四大辅臣之间的矛盾,这是牵动大局的问题。之后又是三藩之乱。这时候的康熙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政局又焦头烂额,不会把真正考虑合适的继承人当作第一要务。

三藩之乱的过程中,为了平定大局以安民心,遂效仿汉族的立储制度,把嫡次子胤礽立为皇太子。应该说胤礽的作用是用来表示满洲来的皇帝愿意尊崇汉人的制度,皇帝愿意尊崇华夏文化。这和开博学鸿辞科的意思是一样的。


等到康熙真正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是在三十多年后,清朝已经江山稳固,皇帝也年老了。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康熙皇帝发现这个一直摆在储位上的儿子并不适合当他的继承人,这时他才真正开始考虑这个问题。至于后来胤礽的复位,不代表他又成了康熙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只是一时无奈用来填补空位而已。


至于谁是康熙心里想过的接班人,我想一向呼声很高的胤禩至少不在其列。一废太子后被推举,声势浩大,这已经引起了康熙的极大反感。如果真的考虑过他,顺水推舟就是了,不至于后闹到父子几乎反目的程度,说胤禩不孝不义。在封建时代如果被戴上了“不孝不义”的帽子,那是最大的否定,康熙不可能这么对待一个在心里考虑过做继承人的儿子。说明胤禩只是一厢情愿。



而康熙可能考虑过的人应该有胤禛和胤禵。人之常情来说,首先自己心里喜欢这个儿子才能考虑他继承自己。康熙是很赏识胤禵的。不要以为只有胤禩谋求皇位,胤禵也一样。胤禩曾经令马齐为他奔走,胤禵更厉害,找的是李光地。胤禵也一样希望能获得士绅官僚的喜欢,当时也广为流传说“十四爷虚贤下士”,这和胤禩有什么区别?但康熙对胤禵就很宽容,不仅不打击他,还超授王爵,并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连胤禵的哥哥们从胤禩等人都没有封王。这种异常的待遇不能不说胤禵在康熙心里是有特殊地位的。

胤禛肯定也在康熙继承人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一对父子的私交及私下感情很不错。胤禛把自己经营成一个仁孝的长兄、懂得孝悌之道的儿子,又用诗书耕读来表示自己并不热衷于权势,这是吸取了胤禩的孝训,不要引起父亲的警戒和防范。

康熙晚年常到胤禛的圆明园游玩。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和胤禛有了更多放松状态下的交往和了解,而且这种了解更全面、更真实,包括对胤禛的儿子弘历等。这让康熙觉得这个近在自己身边的儿子比远在西北的另一个儿子胤禵更适合做自己的接班人。

2

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假设,可是我们经常假设,是因为我们老是希望按我们的思路去发展,这是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 。历史上一个很小的细节,往往会影响历史的未来发展。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当初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那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中国还是处于战争纷乱的时代,可能也就不会有后来强盛的大汉王朝,自然也就没有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



历史上清朝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一般来说大家对九龙夺嫡这段历史非常的熟悉,因为现在很多影视剧都非常热衷这段历史的翻拍。但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段历史其实对清朝未来的发展乃至于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在九龙夺嫡的初级阶段,皇子之间党派林立,最主要的力量有八爷党,四爷党,太子党,当然,十四皇子和三皇子自成一党。但是后来冷面王胤祯却夺得了九子夺嫡斗争中的主动权,最终顺利登基,继承大位。 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对曾经那些与他争夺皇位的皇子们赶尽杀绝。比如将八爷九爷取名为阿其那,赛思黑。而十四皇子则被赶去为康熙守灵 ,大皇子被终身监禁,太子胤仍更不用说了,最终抑郁而死。唯有十三阿哥胤祥得到了善终,而且得到了无上的荣耀。雍正皇帝对胤祥非常信任,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却情同手足。雍正八年胤祥去世后,雍正皇帝非常悲痛,不仅加封其为铁帽子王,而且还给他配享太庙的荣耀。那么胤祥为什么会得到雍正如此的信任呢?



主要是因为胤祥在九子夺嫡的斗争中,坚决站到了雍正的一边。是雍正最得力的帮手。难能可贵的是,胤祥对皇位没有丝毫的动心。实际上来说,胤祥的能力绝对不比胤祯差,而且在军事上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康熙皇帝对胤祥的印象非常好,认为胤祥忠孝的性格是别的皇子一辈子学不来的。 据说有一段时间,康熙皇帝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胤祥,可见对其宠爱之深,在如此有利的局势面前,胤祥如果要争夺皇位,绝对是九子夺嫡中的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胤祥为了胤祯,却甘愿放弃这样的政治理想,这让胤祯非常感动,因此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对胤祥礼遇有加,让其他臣子羡慕不已。



但是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当初康熙皇帝如果把皇位传给了胤祥,那么可能未来的清朝发展就会是另外一种场景,起码不会出现乾隆皇帝这种贪图享乐,排斥外来思想外来文化的盲目自大的皇帝。也不会完全闭关锁国。 据清朝康熙年间到中国传教的传教士说,十三阿哥胤祥对外来文化非常欣赏,对外国传教士更是礼遇有加,因此得到了外国传教士的大加赞赏。 因此如果胤祥能够继承皇



位,那么清朝未来的发展历史必定是另外一种格局。起码不会与外国相差这么大。雍正皇帝将皇位传给乾隆皇帝之后,乾隆皇帝肆意享乐,为了凑足十大武功,穷兵黩武。将清王朝拖入了灭亡的深渊。而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思想也使得清朝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最终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将清王朝彻底送入了历史的焚尸炉,可见,清虽亡于慈禧,实罪在乾隆!

3

其实康熙在晚年期间二废太子后,也心力憔悴,纵观整个朝局,经过层层过滤,最后也仅剩下老四、老八和老十四有望继承大业,老八的才能也绝不会输给老四,老十四的武功又盖过前面两个哥哥,老四的狠劲比老八要强,只是他保护伪装的很好,历史必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后世的史料都把老八说的有多阴险狡诈,这些都不可全信,但可从一些蛛丝马迹上寻找到康熙心中的真正的接班人不是上述三个,而是乾隆,理由就是:第一、都说拼爹很重要,其实拼儿子也很重要,明朝皇帝朱棣因为不喜欢太子,多次想废掉,但太子又有一个好儿子很付朱棣喜欢,最终打消了他废太子的事;第二、都说康熙对好多个皇孙都亲自抚育过,比如废太子的儿子就亲自抚育很久,并且也建立过深厚的感情,但要知道,太子都已经二次废掉了,他的儿子再怎么让康熙喜欢也没任何基础让康熙三立太子吧,况且二立太子时多少也是看在废太子有个好儿子的份上才立的;第三、康熙也算是千古一帝,眼界绝不可能短浅到只看牌面上的儿子,肯定也会隔代观察孙子辈的,细心观察了老四、老八、老十四家中的儿子,仅有老四家中的儿子弘历小小年纪又十分精明干练,再经过生辰八字命理分析说有英雄气相,给了康熙晚年的一个强心剂,再把弘历接到宫中亲自养育,倍感喜欢,有相见恨晚之心;第四、大家都知道人快死前立遗嘱肯定是立自己快死前最喜欢的那个人,之前不管喜欢过多少人都可以忽略不计,而弘历是康熙快死前最后喜欢的人,也就是康熙最想传位的人;第五、前车之鉴,要想传位于孙子,肯定必先走弘历的老子这一关,况且弘历的老子能力又不差也是康熙选择的侯选人之一,先传给老四,先让老四打理打理康熙晚年的朝廷乱局,再口谕弘历为皇太孙,这样强强联手也就决定了皇位几乎与他人无关了。

4

九王夺嫡,其实也就四个人:太子、四爷、八爷、十四爷。

其实康熙还是很希望太子接班的,无奈太子太不争气。

八爷党势力太大,利弊参半,康熙如果是弱势帝王,八爷还能成功。但康熙不容许皇子与朝臣结盟,老八出局。

四爷低调、隐忍,但却是办事的能臣。康熙晚年留老四在身边,十四在外领兵,其实目的已经很明显了。

康熙最后的选择就是四爷。

5

在康熙心里没有理想的接班人,只有符合他理想条件的接班人,康熙大帝在位时候大清江山不仅进如最鼎盛时期还扩了不少版图,这样一个雄才伟略的人,在他心里他的接班人虽然可以不像他这样雄才伟略但至少能守住江山。在康熙这么多的儿子中,康熙不希望自己的任何一位儿子当了皇帝之后就对其他的兄弟痛下杀手。

很多达人回答都把康熙因为喜欢他孙子乾隆而把位置传给雍正首先我不这么认为,乾隆小时候聪明活泼可爱而且很会讲话,身边有这样的一个小孩隔谁谁不喜欢?这也就说明雍正的厉害之处了,用乾隆的聪明在康熙面前获得宠爱,自己也就能让他老爸多看两眼。

老大胤褆,19岁时候就随康熙征葛二丹后来灭了葛二丹在康熙面前可是大红人非常受宠,因为居功自傲设计谋杀太子没有成功,被康熙监禁起来了。老二胤礽,他是所有皇子中最有可能当皇帝的一个因为他是太子,怪就怪在康熙在位的时间太长了,性子急了就坐不住了就想到谋反。第一次失败了太子被废,没过多久后来又把太子位给他,结果又谋反又失败了,后来争皇位就没他什么事了。老三胤祉 只是个书呆子在康熙眼里只有文学之力,没有治国之才。老四胤禛就是雍正帝了,都知道历史上的雍正在争夺皇位时候是韬光养晦,比起其他皇子他本没有任何优势,表面上对争皇位没有想法,在康熙晚年时候时常陪伴康熙左右照顾康熙,让康熙看到雍正的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想必只有这个儿子才不会对他的兄弟痛下杀手,也正式符合康熙的对雍正的认可。老五胤祺就是跟着老八胤禩一起算计别的兄弟,如果要是老八或者老五当了皇帝肯定会对别的兄弟痛下杀手的。十四胤禵这个跟老四是同母兄弟,只知道领兵打仗,没有治国才能显然不是康熙的传位人选。

也正是因为雍正长期照顾康熙,所以对康熙的想法了如指掌。揣测出了他老子的心所以当了皇帝,康熙的眼光确实没有错雍正并没有对他的兄弟痛下杀手,楚了老八老九之外,别的兄弟最后都善终了。

6

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其中长大成人的有24位,要说他心中的接班人,最先肯定是二皇子胤礽,那么,康熙又是怎么从胤礽,最终转移到胤禛身上的呢?

(胤礽剧照)

一、公开册封的皇太子胤礽。

按清朝祖制,皇帝在位不得立太子,但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敏感时期,康熙立嫡子胤礽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康熙立太子固国本。

平西王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和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分别发起叛乱,很快康熙便在叛乱中丢掉了半壁江山,眼看吴三桂的军队就要进逼京城,康熙为固国本,同时也为了让满族政权汉化,于是他听从了大臣“早立太子,以固国本”的劝谏

二是拉拢朝臣索额图。

索额图帮助康熙除掉了权臣鳌拜,再加上他又是皇后赫舍里氏的叔叔,因此很快成为康熙的心腹。然而让康熙万万没想到的是,朝中很多大臣见索额图成了重臣,于是纷纷依附他,这样就形成了影响皇权的“索党”,康熙不得不把胤礽立为太子,以此拉拢索额图。

三是康熙对皇后赫舍里氏心存愧疚。

赫舍里氏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她是索尼的孙女,是当初孝庄太后为了遏制鳌拜在朝中的权力,特意为康熙挑选的。

虽说是政治婚姻,但赫舍里氏温柔贤惠,又很有才干,是最理想的贤内助,再加上她和康熙夫妻和睦,感情深厚,因此当赫舍里氏难产去世后,愧疚万分的康熙便决意把还在襁褓中的胤礽立为太子。

(胤禵剧照)

二、疑似接班人胤禵。

胤礽由于失德被废黜后,太子之位便一直悬而未绝。

众皇子纷纷卷入储君之争,他们毫不顾惜手足之情,不仅互相倾轧还彼此算计,甚至因为夺嫡之争让诸多朝臣也参与进来。

这让康熙大为震惊,为了阻止夺嫡之争,康熙只得复立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等到胤礽再次被废后,仍有希望得到太子之位的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

康熙一向钟爱胤禵,这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他也参与夺嫡,但他一直是皇八子胤禩的支持者,并没有对帝位有非分之想,所以康熙在对其他皇子残酷打压的时候,虽说对胤禵有过惩戒,但对他的关怀还是没有减少。

不管怎么样,康熙还是要选一个皇子做他的接班人。

康熙接下来的表现,无疑用行动告诉大家:胤禵就是接班人。

具体是怎么表现的呢?

胤禵是个文武全才,不像胤禛论文可以,论武就有些逊色了。

康熙年老后,在政事上有些懈怠,他有意把一些政事交给胤禵去做。胤禵也能很游刃有余地把他交待的政务处理得很好,因此康熙对他很满意。

重点在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首领攻打西藏。派谁去平定战乱呢?

当时诸皇子都知道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所以大家纷纷请命。

康熙却把此事交给了胤禵,并封他为抚远大将军,让他统领30万大军前往平乱。

随后康熙率文武全臣在郊外给胤禵送行,其规格与天子出征规格无二。

康熙还下了圣旨给青海一带的官员,为才出征不久的胤禵树威。

除此外,胤禵还率军在路上,康熙就接二连三,对他重赏不断。另外还在给他的朱谕中说了很多意味深长的话。

总之,康熙的种种行为不光让满朝文武都认定胤禵就是下一个接班人,就连胤禵也志得意满,觉得康熙就是给他机会让他建功树威,就是为做接班人做准备。

(胤禛剧照)

三、意料之外的接班人胤禛。

康熙六十一年,69岁的康熙病逝于畅春园。

在康熙的遗诏中,皇四子胤禛被指定为他的接班人,继承了帝位。

这个消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那么康熙究竟是怎么考虑的呢?

原来,康熙晚年因为皇子争储,内心极为烦闷。

胤禛是成年皇子中唯一没有参与争储的一个,他像个局外人一样不是参禅论道,就是游山玩水,更没有与朝臣往来过密的举动,丝毫没有觊觎帝位的表现,因此康熙对他没有防备之心。

除此外,胤禛做事雷厉风行,在政务处理上很有魄力,康熙很欣赏他这种风格,毕竟到康熙晚年,由于他的宽松,吏治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要一个有魄力的人来解决。

另外,胤禛诚孝,常常为康熙解忧排烦,因此康熙经常在烦闷时到胤禛府中散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看到了聪明大气的孙子弘历,于是把他养在宫中,享受了一年左右饴糖抱孙的天伦之乐。

也许是出于看到弘历有帝王风范的缘故,也许是真正对胤禛有了了解,总之,在康熙临终,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韬光养晦的胤禛为接班人。

(参考史料:《清史稿》)

7

谢谢邀请!

我认为康熙晚年,他心中的接班人就是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

康熙一共育有35子,但其中有15子早殇,我们可以用排除法来推测。

长子胤禔因魇咒太子,被削爵囚禁,且其心胸狭窄、为人毒辣,不在考虑之列。

次子胤礽,参与索额图谋逆,两立两废。

三子胤祉,与废太子来往密切。

五阿哥胤祺,痛惜英年早逝。

六子胤祚,幼殇。

七子胤祐,身有残疾。

八九十子为一党,其中以老八胤禩呼声最高。但他们这一党恰恰犯了康熙之大忌:太过于表现所谓的优秀,私结朝廷朋党,即便是父子亲情,康熙能不忌惮?弑君谋逆之事古已有之,有他们在,康熙焉能安枕?更别提传位之事了。

十一子胤禌,幼殇。

十二子胤祹,始终保持中立,对皇位没有觊觎和野心。太没有野心的人,传位的可能性自然很小。

十三子胤祥,一生忠于胤禛,从他的角色定位来看,就是雍正的得力助手,坐不了第一把交椅。

十四子胤禵,雍正的一母胞弟,却是八爷党的人。

十五子胤禑,平淡无奇,缺少帝王气质的人,怎会入得了康熙法眼?

十六子胤禄,与废太子来往密切。

十七子胤礼,文艺青年,翩翩公子,无心政事,纵情于诗文书画。

十八、十九子早殇。二十子以后年纪都尚小,未在考虑之内,历史上也基本属于盖章签到打酱油之类。

唯有四阿哥胤禛,颇有城府与政治手段,隐忍不发,且有康熙十分看好的弘历(即后来的乾隆)作为天平的砝码,怎能不笑到最后?

关于九子夺嫡与雍正即位的正史和野史,从来都是大家热议的话题。本人对于清史也情有独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沟通与互相学习。




8

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咱们可以排除看一下。

康熙活下来的儿子一共二十四个,其中有的年幼,有的无心政治,真正参与到夺位之争的只有九个,所以通常称为“九龙夺嫡”。

这九龙分别为: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

大阿哥,一直跟二阿哥太子胤礽争斗不休,认为自己是长子,废了胤礽就是自己上位。然而用力过猛,居然想杀手足,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被厌恶乃至废除。

二阿哥,赫舍里皇后之子,嫡出,清朝近三百年唯一的太子。康熙一开始确实想传位给他,所以被废之后,不到一年仍旧复了他的位。可惜,作为太子目标太大,饱受诸皇子攻击,胤礽也确实烂泥扶不上墙,康熙实在失望,于是再次被废。

三阿哥,优秀的学者,曾率人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保存了大量古籍,可谓功在千秋。然而,一个太沉迷学问的人书生气太重,是不适合当领导的。加上跟太子走的太近,康熙自然也不会属意他。

八阿哥,素有贤名,待人宽厚,在朝中素有名望。但是,因为一直以“贤”示人,待人太过放纵。康熙自己就以“宽”待人,所以导致晚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仅存银七百万两。再这样宽纵下去,官商富得流油,老百姓吃不上饭,大清就完了,更不会属意八阿哥了。

十四阿哥,通常认为康熙是想让他继位的,还封大将军王,西北带兵。传说中雍正即位就是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但如果真想让他继位,怎么会不让他留在京城,而派去西北呢?并且康熙晚年,十四阿哥几次上书要求回京,都被康熙驳回。还封了个“大将军王”,这样王不是王,大将军不是大将军,不伦不类的称呼。

九阿哥、十阿哥党附八阿哥,十三阿哥党附四阿哥,不是统帅的料,本来就不想作皇帝,康熙自然不会选他们。

所以,最属意的当然只有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四阿哥胤禛了。

9

康熙九子夺嫡,他也受不了了。但是,老四家的儿子他非常喜欢,让老四把弘历送到自己身边带着。

这也是胤禛故意的,让老头看看孙子,如果能喜欢这孩子,这也是在老头子面前放了一个棋子。果然,弘历聪明过人,老头子很喜欢,就留在身边读书。

如果说康熙没有对雍正有想法的话,就不会把他的儿子放身边读书。这也是一种政治眼光和政治投资。康熙一生削三藩平蒙古打新疆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奠定今天中国的大版图,可子孙都是一帮孙子给弄丢了。他做不到的就是雍正的政策摊丁入亩,这是相当于国家的经济改革,动摇的是八旗的利益,但对国家发展是有利的。

放眼看一下,老大废物;老二作死被废了两次,看都不想看了;老三书生一个;老四胤禛实干家,但是下手太狠太黑,但喜欢他儿子;其余的老五老六老九这些玩意跟着老八混,装着仁义道德实则都是绣花枕头;老十三跟老四一伙,打仗行,行政不行;老十四战功显赫,跟老四是同母亲兄弟,但不在一起长大,老四想夺嫡,老十四也想夺嫡;老十四要去打仗,老四假惺惺对老十四说全力支持他,但上奏说让年羹尧给督办粮草供给,屯兵在老十四身后,这等于攥着老十四的命呢。

康熙也知道老十四打仗有功,这十几个儿子里边顶数他最能打,但不适合做接班人。试想,政治高手能左右一个大将而平定天下,一个大将可未必就适合做政治家。

何况老十四内朝无依靠,耍光杆司令,凯旋归来,赶上康熙驾崩,一路被要求放弃兵权,好不容易到了京城,连爹的面都没见到,多可怜,但谁让你在外领兵呢。

胤禛是所有皇子中最务实也是隐藏最深的人,他想争皇位,他想当皇帝,但他暗争不明争。康熙不是不知道,但康熙觉得,摊丁入亩的经济改革会让清朝恢复活力,会让他的政治遗产得以保全,弘历又是自己一手带大的,这孩子是否具备一个帝王的资质,想必康熙心里更有数。

所以,为了政治的延续,为了保证弘历能当上皇帝以延续他的帝国,康熙选择了胤禛就是雍正。事实证明,康熙打下了基石,雍正巩固了基石,弘历顺理成章收割果实又毁了果实。

10


康熙帝心目中理想的接班人有两位人选。

第一顺位皇位继承人:皇十四子胤禵

第二顺位皇位继承人:皇四子胤禛

之前传统观点认为康熙帝认定接班人是皇四子胤禛最主要的三个证据分别是:

康熙帝老年多病,不可能把继承人打发到西北去。

康熙帝喜欢胤禛儿子弘历,所以立胤禛为继承人。

康熙帝临死前派皇四子代表皇帝祭天,可见康熙帝已经选中继承人。

然而这两个说法都站不住脚的。

根据康熙帝驾崩时就在京师的法国神父巴多明神父披露,康熙帝去世前,康熙帝本人并没有“老人”自觉,在农历十一月不顾自己是69岁老人的事实,跑到南苑打猎,在这过程中他染上了严重风寒,但是开始康熙帝并不在意,还继续打猎,直到他身体撑不住才返回紫禁城,而他回城前两天京师下起了大雪,康熙帝冒雪回到紫禁城后,病情加剧,没几天就去世了。

按照西方传教士的说法,康熙帝本人并没有“年老多病”的自觉,内心依然还是“少年“,所以,康熙帝把胤禵派去西北,也可以理解为皇帝对继承人的栽培。毕竟,康熙帝自己也多次亲征,自诩“马上皇帝”。

而且根据目前清宫档案,康熙帝在去世前五个月批复山西巡抚奏折时还说自己今年(六十一年)身体特别好,特别棒:“朕体好,今年体健,气色甚好”

第二件事更靠不住,因为康熙帝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才第一次见到快满11岁的弘历;而在此之前,康熙帝已经把胤禵两个儿子养在身边很久了,胤禵的嫡子弘明几岁的时候就被康熙帝养在身边了;康熙帝还把胤禵两个儿子带着去热河避暑山庄、还带着他们去木兰围场,胤禵儿子结婚康熙帝也亲自操心。

第三件事一句话就可以推翻,康熙五十九年,皇三子也代表康熙帝去祭天。


当然,这也不代表胤禵就是康熙帝默认的继承人。我认为皇十四子是康熙帝心目中第一继位人选,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目前西方传教士以及外国人、朝鲜方面的记载,都记载康熙帝默认继承人是胤禵,比如英国医生约翰·贝尔(John Bell) 的旅行日记中记录了在北京听到的有关皇位继承人的消息,至少在当时在京师外国人圈子里, 大家都认为胤禵才是康熙帝默认的继承人。

另外就是康熙帝本人有“年龄歧视“,康熙帝虽然自己年纪不小了,但是他到康熙五十九、六十年这个阶段变得很不喜欢年纪大的人。康熙帝在康熙六十年接见一名51岁的官员(只比皇四子大6岁)时,还专门问这个官员牙齿是否松动,眼睛花不花。

另外,胤禵在康熙六十年回到京师,当时皇九子还很担心康熙帝可能不会再放胤禵去西北“立功“,可见当时朝廷上下对康熙帝身体情况都比较乐观。

而另一个比较决定性的证据是根据目前现存的清宫档案,康熙朝以皇四子列名第一的奏折只有4份,而以皇十四子列名第一的奏折有354份。


最为重要的一个证据是雍正帝没有康熙帝的手诏,而康熙帝连自己不重要的妃子的安排都留了一式两份的诏书,还分别放到不同的地方,被雍正帝找到了;可偏偏立继承人这么大的一件事,康熙帝一个字都没有留下。

目前雍正帝继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证据是隆科多传旨,但是这件事比较可疑是因为隆科多当时连一品都不是,他父亲留下的一等公的爵位也被康熙帝交给了他的兄弟继承。

这样的隆科多,康熙帝会给他专门交代遗言?

而雍正帝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收缴胤禵与康熙帝所有往来诏书和信件,这也比较可疑:“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当然,我也认为雍正帝不是篡位,我更倾向于康熙帝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是皇十四子胤禵,但是康熙帝没料到自己身体情况恶化这么快,所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近在咫尺的皇四子胤禛,而非胤禵;之所以康熙帝没有写手诏,我觉得最大可能是康熙帝还是有一颗期待奇迹发生的心,万一自己身体突然转好,那么就可以不用立皇四子了。

所以,从始至终,皇四子胤禛在康熙帝心目中只是皇十四子胤禵的“备胎”,康熙帝一直到自己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期盼奇迹出现,所以没有留下关于继承人的任何文字。

雍正帝就是在这么尴尬的情况下登上帝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