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2020-07-21 06:53阅读(104)

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俗话说“久旱必有蝗”,蝗灾一直伴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更替。《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

1

俗话说“久旱必有蝗”,蝗灾一直伴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更替。《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这么多的蝗灾对百姓生活甚至王朝更替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那么古人难道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首先,古代人迷信,蝗灾的时候蝗虫铺天盖地的压下来,当时的百姓根本没有有效的办法。百姓就很自然的把这种无法解释又无法抵抗和改变的灾难“神化”,认为这是上天的一种惩罚。解决办法就是祭祀“蝗神”等守护神,来祈求风调雨顺。古代信息不通,这种迷信很难彻底消除,都把蝗虫当神了,怎么能吃呢?

其次,蝗灾的时候蝗虫数量过多,古代又没有有效的捕杀手段。所以就算吃也吃不完,想要靠吃掉蝗虫来缓解灾情是不可能的。蝗虫确实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现在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之一。但是不要忘了,蝗虫说到底是虫子(正儿八经属于昆虫纲),在古代的环境下吃蝗虫和吃虫子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并不是我们今天吃到嘴里的美味,古代很少有调味料,更不会有植物油用来炸蝗虫。

百姓饿的不行,自然也是什么都吃,蝗虫也不在话下。李世民就吃过蝗虫,当时也是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吃。其实他也不想吃,因为吃蝗虫很容易生病,尤其是死了一段时间的蝗虫,原因不言而喻。古代的医疗技术并不发达,对于微生物感染等疾病完全束手无策。

北宋的时候范仲淹就曾说过蝗虫可以晒干了来吃。但历史证明并没有改变什么,只能说明百姓其实是知道蝗虫能吃的。虽然闹了蝗灾,但多数情况是不会当时就饿死人的,因为蝗灾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凭借之前囤积的粮食很容易熬过去,这时百姓多用蝗虫喂猪,喂鸭子,由于蝗虫确实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喂养的牲畜往往长得很快。

最后,蝗灾只是灾难的开始,下一季的粮食颗粒无收才是真正饿死人的原因。开头说“久旱必有蝗”可见蝗灾往往伴随着大旱,旱灾刚过蝗灾就接踵而至。这对以种田为生的百姓是毁灭性的打击,旱灾到了最后,蝗灾就成了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远不是吃蝗虫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只能依靠之前囤积的粮食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笔者正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古人是知道蝗虫能吃的,而且在一些地方遭遇蝗灾时是真的以蝗虫为食的。不是规模较大的大灾,或者朝廷吏政特别混乱,是不会出现饿死无数人的事情的。不然以这个蝗灾频率,多少人也不够死的。那么在大型的天灾人祸面前,蝗灾往往不是致死的元凶。长期干旱等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大灾才是元凶,蝗灾往往只是压倒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2

先说说当代的一次蝗灾。

2017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惊现大量蝗虫,密密麻麻,遮天蔽日。

这些蝗虫如黑云压境一般,黑压压盖入农民的庄稼地,肆意啃咬着马上结穗的玉米,数分钟不到,一颗颗玉米就只剩下了玉米杆。



农户们望田兴叹,今年的收成完了,孩子的学费没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然而,剧情突然反转了!农民的脸瞬间阴转晴天!

原来,农民们发现了商机,这些蝗虫居然10块钱一斤,堪比猪肉价格。附近小商小贩闻风而动,纷纷赶往峡山区收购蝗虫。



这不是天降灾害,这是天降人民币啊!

一时间,农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有的老婆孩子全家齐出动,纷纷举着网、拿着筐兜蝗虫。甚至晚上也不休息,拿着手电筒捉蝗虫,峡山区到处灯火通明,就像过节一般。

后来,有记者采访农民:“蝗灾影响收成吗?”

农民回答:“肯定影响,不过这蝗虫收入远远超过玉米,他一晚上能抓到300多斤蝗虫,算起来就有3000块钱收入,而一亩地玉米才不到1000块。还是抓蝗虫来的值啊。”



蝗虫们一脸蒙圈,难道走错片场了吗?老祖宗的法子怎么不灵了啊,以前到哪都耀武扬威的,百姓不是磕头就是烧香,这次栽了大跟头,全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了!

时代变了啊!

蝗虫,俗称蚂蚱,富含蛋白质,营养成分堪比牛肉,用油炸后,味道既香又脆,堪称人间美味,油炸蚂蚱成为大排档不可或缺的美食。

三五好友,点一盘油炸蚂蚱,再要一盆麻辣小龙虾,再来一箱啤酒,吹着夏日的凉风,聊着幽默段子,别提多爽了!



这是现代,在古代可不是这么回事!

古代,蝗灾就是天灾,这个灾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地震、洪水、干旱属于偶发灾害,但蝗灾属于频发天灾,平均两到三年就爆发一次。

有一种说法,叫作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虫喜欢干旱的环境,特别是湖水或者河水干涸后,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为蝗虫的最佳繁殖地。

蝗虫爆发之时,遮天蔽日,犹如黑云压境,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古代农民,拿这种天灾毫无办法,只能望蝗兴叹!



蝗灾之后,农民无粮可食,或四处讨饭,或卖儿卖女,成为流民。这些数以万计的流民,政府如果没有办法妥善处置,极易生变。

有史以来,数次爆发的农民起义,很多都因蝗灾而起。如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等。

古人认为一切的灾祸皆因人而起,蝗灾是上天降下的灾祸,以惩罚无德的世人。唯有祭祀或者祈祷方能消解上天的震怒,于是各地建起了许多蝗神庙,百姓争先祭拜。



如此说来,百姓视蝗虫为神虫,自是不敢食用蝗虫的。但也有不迷信的,唐太宗就曾亲口生嚼蝗虫,以示抗击蝗灾的决心。

唐玄宗时期也爆发了蝗灾,唐玄宗修德、祭拜、节欲等招数都用完了,还是无济于事。软的不行只有来硬的,宰相姚崇建议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引诱蝗虫,然后举火烧之。

唐玄宗采纳了建议,还下旨凡事灭蝗不利的,一律就地免职。在全民皆兵的打击下,蝗灾得到了控制。

3

蝗灾是世界性的灾难,中国自古以来又是蝗灾的重灾区之一。

《诗经》中就提到\"去其螟螣(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说明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饱受蝗灾的困扰,对其除了诅咒和企盼神灵发威降服之外,并无更多办法。

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华北及西北。

蝗灾:

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时期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蝗虫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我国就有300余种,是农业上的主要害虫。

蝗虫:

蝗灾主要是由干旱灾引起的。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

由于缺水,土壤变硬,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同时蝗虫生长较快,生殖力较高,最易爆发蝗灾。

单个的蝗虫危害性并不大,但当蝗虫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一起行动,变得很有攻击性。

蝗灾:

蝗虫的繁殖力实在太强太,虽然古代爆发蝗灾时,人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来治蝗,但要想完全消灭它是不可能的。

古代治理蝗虫主要办法有三种。

一、器具捕打法

这是一种最古老的原始捕蝗法,历朝历代都在使用,只不过器具有一定的区别。

据清代《捕蝗要诀》介绍,捕蝗器具主要有布围式、鱼箔式、合网式和抄袋式。

宋米芾捕蝗贴:

布围式是用一块长条型的粗布,两头各套一根木杆,遇蝗虫来路,迎面插入土中,将其碰落予以捕杀;鱼箔式和合网式,是指用芦苇结成的鱼箔或缯网,碰落蝗虫或使之入网;抄袋式,即用类似今天捕虫网的小鱼斗或菱角小口袋捕捉蝗虫。

为了对付那些“已有头角,遍地跳跃”的幼蝗,以“不使长翼飞腾,贻害禾稼”,还有一种器具捕打法可以称为“鞋底式”捕打法,即“用牛皮截作鞋底式,或用旧鞋底钉于木棍之上,蹲地掴捕,自可应手而毙。

二、开沟陷杀法

此法主要用于对付幼蝗。幼蝗虽能跳跃,但未羽化,不能飞起或者不能远飞,易被驱赶于沟中并被覆土掩埋。此法实施需由众人合力,列队分组而行。

其做法为:视幼蝗来路,预掘深、宽各二尺的壕沟,并于沟中每相去丈许作一坑,以便埋掩;然后众人手持扫帚等各种器具,并由一人鸣锣、众人呐喊,使幼蝗惊惧而奋力跳跃,或扑入沟中,或被扫入、掩埋,直至沟坑俱满而止。

当然,这种由众人合力的捕除方式,其投入人力的多少,挖掘壕沟的长度、深度,以及所配用器具等,都不一定拘泥于固定的标准。

三、篝火诱杀法

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特点诱其投火自焚,此法古已有之,明清时期仍为捕蝗通用之法。

清代还将此法与器具捕打、开沟陷杀等法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捕除效果。

如乾隆二十八年,德州、济南一带发生蝗灾,山东巡抚阿尔泰组织众人:

“一面扑打,一面张网兜捕,俾无漏逸。又于隙地刨沟,夜间燃火,蚂蚱见火奔趋,群集沟内,加草焚烧,用土埋压。并于黎明露重之时,上紧扑捕”

结果很快平息了这次蝗灾。 有人会问,炸蝗虫是一道非常美味的菜肴,为什么古人在爆发蝗灾时,不抓蝗虫当做食物呢?

要知道现在很多地方,昆虫食品以高蛋白、低热量的特点,加上美妙的口味,是人们趋之若鹜的新型食材。

电视剧《唐砖》中,主人公穿越到唐朝,恰好遇到蝗灾爆发。

皇帝带头吃:

主人公便召集士兵们逮蝗虫,烤而食之,蝗灾立解。 电视剧可以这么拍,但现实是残酷的。

蝗灾来袭时有如龙卷风一般,整个天空都被蝗虫遮住,仿佛漫天乌云一般。

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而且蝗虫会咬人,足够多的蝗虫飞来时,是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咬什么,人力根本无法抗衡。

古人对蝗灾的认识,是把它当作上天的惩罚,一般这时候皇帝要下“罪已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企求众神的原谅。

油炸蝗虫:


如果蝗灾仍在继续,那就是皇帝不修德,或是不仁,或是不孝,绝对没有人会想到这是自然界的报复。

蝗虫的特性是来得快去得快,它们飞到一个地区,迅速将该地区能吃的全吃光,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个地区。

这种带翅膀的流动大军,抓起来也十分困难。不是说一个也抓不住,关键是你能抓住多少?

吃货的满足:

就算抓住的蝗虫可解几餐之饥,那之后呢?蝗灾过后,寸草不生,之后的日子怎么过?

蝗虫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靠人工抓捕,杯水车薪,一点用处也没有。

蝗虫不是直接致人死地的凶手,蝗虫过后的食物短缺才是大面积爆发饥荒和瘟疫的原因,也是人口大量物根源。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力治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蝗区大为缩小,蝗灾发生率也下降了很多。

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的退化,加上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蝗灾死灰复燃,新蝗灾区不断出现。

我们治理蝗虫的任务还是任重道远

参考:《生物学通报》《中国农业研究》

作者: 歪眼小史工作室 ——冯生

4

古代人迷信,对蝗虫带有敬畏情绪,将其称之为蝗神,民间还立过蝗神祠来祈求平息蝗灾。古代的皇帝在天人感应之说出现后,就成了主力背锅手,\"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的灾殃罪祸,都归咎到朕一人头上,还会下达罪己诏来安抚百姓。

蝗虫可别来中国,来了正好,本来我们这里是不吃昆虫的,但是它如果来了,我正好让我的狗狗吃大餐,炸它两大脸盆,一个狗一盆。听说蝗虫营养塞过牛肉,味美如虾,自己也可以尝尝鲜。????

5

蝗虫能吃吗?能!这一点不是现代人发现的,恰恰就是古人发现的,试想一下,当饿极的时候,人们能吃观音土、能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蝗虫为何不能吃?

蝗虫的肉质松软,味美如虾,由于其侵害性大,在世界多地均视为灾祸与毁灭的象征,但同时,世界多地都有以蝗虫做食品的习惯,更别提以吃闻名的中国人了,中国拥有悠久的食用蝗虫历史。

既然大家知道蝗虫可以吃,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饿死?是蝗虫不够吃吗?

还真是,人类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在饥饿时,最需要补充的是糖类,比如富含淀粉的米饭等,而蝗虫富含蛋白质,据《食用昆虫与菜谱》中介绍,蝗虫体内含有蛋白质73.5%,此外还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有的糖类较少,能够提供的能量较少。

当然,蝗虫再高蛋白也不全是蛋白质,糖类是有的,只要足量,人也饿不死,比如天天给你吃虾,你也能够撑很久一样,关键是蝗虫不够量

从食物链效率来看,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越多,因为自然界的食物链效率通常在10%到20%之间,永远不可能到百分之百,受此限制,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最多不超过五个,再长基本等饿死。

原来的能量传递是从作物到人类,现在中间多了个蝗虫,能量损失骤增,而且作物未成熟,能量只会更低。人类想要维持生命所需,所需要摄取的蝗虫质量,要远远超过原本需要摄取的作物质量。

要想人类存活,那就必须让蝗虫的总质量超过作物总质量,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蝗虫就是靠作物养活,减去能量损耗,蝗虫总质量肯定低于作物总质量,还是远远低于。

而且蝗虫的活动能力很强,吃完庄稼就跑了,人们怎么将他们全部抓住?最多只能抓住部分,维持一段时间的需求。

也就是说,单靠吃蝗虫,人类是不可能全部存活的,这种例子,在史书上比比皆是,比如《潞州志》卷三《灾祥志》有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晋宁、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

如果能够靠吃蝗虫度过蝗灾,蝗灾也不成为“灾”了。

6

当今社会人们,都吃东西是讲究啊,可谓是无所不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几乎是吃了一个遍,就拿出了名的蝗虫,都成了我们餐桌上的美食,油炸,红烧各种制作手法层出不穷,既然蝗虫可以作为一道美食,那么很多人就要问了,为什么古代闹蝗灾,致使无数灾民饿死,为什么古人们不拿蝗虫充饥呢?

一,古代蝗灾的危害性巨大

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时期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蝗虫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我国就有300余种,是农业上的主要害虫。

在中国古代,水灾,旱灾,蝗灾是危害性最大的灾难,给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唐代陈子昂曾经描述过蝗灾后的惨状:“自河已西,莫非赤地,循陇已北,罕逢青草”,意思说的很明显,蝗虫群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连青草都碰不到,一旦发生蝗灾,良田植物就会被一扫而空,而百姓们由于没有了粮食,只能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二,古代发生过的几次巨大的蝗灾,给人民造成很大的损失

据《旧唐书》记载,唐朝289年间共发生蝗灾50余次,平均每八年一次,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当时,可谓是天灾不断,刚刚经历了水旱两灾,又闹起了一场蝗灾,此次蝗灾造成大量灾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甚至由于饥荒,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到了唐德宗时期,也出现过,两次规模巨大的蝗灾,当时闹灾正值冬日,气温极低,蝗虫群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而且蝗虫会咬人,足够多的蝗虫飞来时,是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咬什么,人力根本无法抗衡,灾民被冻死的,被饿死的不在少数。

三,可见,在古代,蝗灾造成的灾难时巨大的,那么当今社会蝗虫作为一道餐桌美食,古人们为什么不食用蝗虫充饥呢?

大家心里肯定有疑问,蝗虫是可以吃的呀,也算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食,可是为什么古人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食用呢,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有一点,古人在饥荒的时候确实食用过,当人们真的到了饥寒交迫的时候,啃树皮,吃草根也不是没有过,更何况区区蝗虫,据记载,唐德宗时期就有过灾民食用蝗虫的记录,由于连年的灾害,蝗灾,导致粮食连年的歉收,灾民们饿的实在没办法,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灾民连草皮都啃不到,无奈之下,灾民们就把蝗虫蒸熟嗮干充饥。

其次,至于说为什么已经有食用蝗虫的先例,干嘛宁愿饿死不食用呢,原因很简单,蝗虫根本不足以填饱肚子,何况古人们的制作工艺问题,能吃多少呢,又能连续吃几顿呢,哪像我们当今社会,蝗虫可以油炸,红烧,蒜蓉,做出各种口味,即便如此蝗虫也只能作为菜肴,也不可能天天吃。

最后,就是古代医疗卫生条件极差,虽然蝗虫可以食用,但是大家知道,自然灾害之后,灾民流离失所,瘟疫鼠疫横行,难保不能保证食用的蝗虫是不是带有病菌,一旦大规模食用昆虫,更容易导致病菌感染,在古代医疗这么差的情况下,等待灾民的还是死亡。

综上诉述,在古代,蝗灾带给百姓们的灾难不比水灾旱灾来的小,甚至更大,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古人们是有食用蝗虫的情况,但是蝗虫对于大批的灾民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况且还有病菌等不确定因素,因此还是有很多的灾民因此而饿死。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7

此问无知,吃一饨饱饭不保终身不饿。闹黄虫多热季,蝗虫过后没蝗虫,時间很短。农作物吃光啦没有收成,冬季还没大问题,古人不向现代人不存粮,古代人是存粮的,存的粮可补欠产,到春季就不行了,好说春长饿死爹娘。饿死人多在青黄不接時节。中农以上没向题,贫穷人逃荒要饭饿死的多。

8

行将饿死的人,连石头土块都抓进肚子里,叫做饥不择食,更何况是“蝗虫”这样的活物呢!古人当然知道蝗虫可以吃,不仅吃蝗虫,还把蝗虫晒成干保存吃很久。但是为什么一场蝗灾就会干掉一个地区的人呢

现代版的蝗灾

2017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突现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如饥似渴的赶过来。仅用几分钟就能啃食完一整片粮食地。农民们长吁短叹,惟愿蝗虫赶紧飞走。然而蝗灾竟变成了一场商机,蝗虫价格10/斤,和猪肉相同,闻得有蝗灾出现,一时间附近人家驱车赶往此处抓捕蝗虫,兜售给附近城市的饭店抑或通过网络现捕现售,当地居民夸张的说道“捕蝗虫的人比蝗虫还多”。

这是现代版的真实“蝗灾”,面对家中有很多余粮,完全不担心未来一年生计的吃饱了的人,蝗虫无异于“野味”,成为了消遣之物,然而古代的人可不这么想,一场蝗灾过去,如果没有朝廷赈济,铁定完蛋。

古代版的蝗灾

明弘治年间刻本《潞州志》中记载: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晋宁、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

元顺帝时期,出现蝗灾,蝗虫啃食庄家,所到之处,寸草不留,遮天蔽日,人马都不能通行,落在地上的蝗虫把坑都填满了溢出来了。饥民们捕捉蝗虫作为食物,吃不完的就晒干留着下顿吃。然而很快晒干的蝗虫也吃完了,就开始“人吃人”。

可见古人在遇见蝗灾的时候,不仅吃蝗虫,而且还跟松鼠存粮一般,储存蝗虫,然而没什么卵用。

老百姓吃蝗虫最早的记录要追溯到唐朝:

(唐)贞元元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古人不傻,现代人吃蝗虫主要是油炸,蝗虫作为零食被广为传颂,甚至出现“蝗虫养殖”的行业,如果告诉古人今人在养蝗虫,绝对连皇帝都震惊了。而古代首先没有那么多的油去做成美味的蝗虫,遇到蝗灾,为了求生,被迫以蝗虫为食,试想一下,盐、油都极度缺乏的状态下,做出来的蝗虫,您还会吃的津津有味么?

蝗虫为何不能活人?

蝗虫那么多,为何蝗灾过去,老百姓最后都难逃一死,除非逃命或者朝廷赈济?

1、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假设1吨粮食够100个人吃,那么蝗虫吃了这1吨粮食,那么这些蝗虫所含的能量仅够10人吃,剩下的90人就会被饿死;而蝗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只吃蛋白质是不能活人的

2、接第一条,蝗虫在不断“迁徙”中飞来飞去,啃完这一片立马就飞到下一片,饥民只能在本地被“啃食”的时候,才有时机抓蝗虫,试问才能抓多少?

3、蝗虫造成的毁灭性伤害是延时发生的,蝗灾通常发生在粮食抽穗的成熟期,所以蝗灾发生的地方,未来一年的粮食“零蛋”裸跑,古代的老百姓交了税赋留下的口粮仅够温饱,甚至大多数时期撑不到下一季粮食收获,根本不可能有余粮,所以蝗灾过后,死伤枕藉

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所以命题人提的这个问题就是“晋惠帝复生‘何不食肉糜’”式的想当然思想。

以今观古,却不去研究古人的生存环境,无异于管中窥豹矣。

9

古人当然知道蝗虫可以吃,而且吃过蝗虫,但关键问题是蝗虫把粮食都吃光了,人吃蝗虫对缓解饥荒而言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还要面临其他诸多因素的困扰。

蝗灾是古代干旱时期容易爆发的虫灾,遮天蔽日的蝗虫大军所过之处,草木为之一空,粮食颗粒无收,完全是毁灭性地掠夺,接下来自然导致大面积的饥荒。

人饿极了什么都能吃,野菜、树皮、观音土,当然也包括蝗虫。

《潞州志》卷三《灾祥志》记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山西壶关、潞城、襄垣一带遭遇蝗灾,蝗虫啃食禾稼,导致庄稼绝产,恐怖的蝗虫大军甚至阻碍交通,导致人马不能同行。当地百姓无粮可吃,为了填饱肚子,抓了很多蝗虫来吃,有的还把死掉的蝗虫储备起来,当储备的蝗虫被吃光后,没有任何可吃的动物,便发生了“人人相食”的惨剧。

从现代营养学上讲,蝗虫富含蛋白质,是营养极佳的美食,油炸之后,香酥可口,令人馋涎欲滴,而现实中也不乏钟爱蝗虫、豆虫、知了猴、蝎子等昆虫类美食的人,这些看起来有些恶心的美食往往还价值不菲,甚至比牛羊肉都要昂贵。

既然古代蝗灾时老百姓无粮可吃,蝗虫数量又极其庞大,为什么饥民不吃蝗虫呢?

1,古人迷信,对蝗虫怀有敬畏之心,不敢捕杀。

古人迷信“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各种灾荒都是老天爷的旨意,特别是蝗灾,是老天爷为了惩罚世人降下的灾祸,人不能跟老天爷对着干,所以老百姓不敢擅自捕杀蝗虫,对蝗虫啃食庄稼坐视不管,只敢祭天祷告,祈求老天爷原谅。

不仅是无知百姓这样认为,很多饱读诗书的官员也是如此。唐朝开元年间,山东一带蝗灾严重,宰相姚崇下令各地捕杀蝗虫,却遭到很多朝廷和地方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说蝗灾老天爷的意思,老天爷之所以降下蝗灾,说明我们“道德不修”,所以什么都不用管,任由蝗虫成灾,只要把“道德”修好了,蝗灾自然就没有了。

2,蝗虫缺乏热量,不足以饱腹充饥。

众所周知,人类维持生命,消除饥饿感靠的是热量,热量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糖类、谷物、水果等,所以粮食是维持生存最重要的食物来源。

而蝗虫的营养价值在于高蛋白,蛋白质含量高达75%,属于典型的低热量食物,也就是说吃了蝗虫只能增加蛋白含量,不能给人类提供多少热量。古人可不像现在吃饱撑的一样,天天吆喝减肥,以人类维持生存的最低热量需求衡量,看起来遮天蔽日,数目庞大的昆虫,真正的蛋白含量远不足以维持饥民生存所需热量。

3,蝗虫流动性强,很难大规模捕杀。

蝗虫不是静止的庄稼,而是流动大军,他们每到一地,就把当地所有草木洗劫一空,但绝不会吃饱喝足就停下来等着人类消灭捕杀,他们就像白蚁大军一样,不停地保持流动,不停地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直到把所有草木全部消灭,最后才全部饿死。

在古代,人们没有机械的帮助,单靠纯手工,根本无法大肆捕获这些速度极快的流动大军,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蝗虫军团嚣张过境,却无计可施。

4,蝗虫口感极差,常人难以下咽。

蝗虫虽是高蛋白,也是当代提倡的高营养美食,但那是用油炸过之后才有的美味。古人饥荒时没有油,没有盐,如果以蝗虫为食,要么是生吃活吞,要么是开水白煮,要么是用火焚烧,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偶尔吃吃尚可,把它当食物来吃,除非被逼到“吃人”的份上,否则没有几个饥民会接受这种毫无口感,难以下咽的“美食”。

综上所述,古代爆发蝗灾导致饥荒时,指望以蝗虫为食,一举两得地解决蝗灾和饥荒,无疑是一种不具备可行性的想法。积极动员发动广大百姓,利用火烧、喷药等科学方法最大可能消灭蝗虫,尽量从蝗虫手中争夺一些可怜的粮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10

古代不管是哪一个朝代,不管是多么的富有,但粮食生产总是局限很大,就是四海无闲田,但粮食的单产还是非常有限的,记得大生产队的时候,亩产三百斤的田地,就算是上好的良田了,后来有了化肥,粮食单产又翻了一翻,也就是个六七百斤,后来袁隆平研发了杂交水稻,亩产又翻了一下,现在粮食亩产一千二百斤左右。以前的生产力低下,所以粮食单产更低,家中的存粮有限,农村有句俗话说:庄稼不收当年穷。所以遇上蝗灾,逃荒要饭成了唯一的生路,以前农民大迁徙也是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