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士兵越打越多?:有句话说过:“真正的苏联红军在1942年之前就已经全部阵亡了”,虽然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战争
有句话说过:“真正的苏联红军在1942年之前就已经全部阵亡了”,虽然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战争初期,苏军对“闪电战”的猝不及防,招致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开战的头一年,德军就始料不及地俘虏了300多万苏军,而且这些被俘或者死伤的人员,大多还是受到过正规军事训练的苏联职业军人。
照说,苏联元气大伤,应该愈发不堪一击才对。没成想,不管前线伤亡多惨重,总有人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进来,直到1945年4-5月,呼啦啦的攻进了柏林。
加之,纵观整个卫国战争,基本上每一场战役,苏军的伤亡比例都要远高过德国,最后的柏林战役也不例外,那么,这么多士兵,从哪来呢?
这自然源于苏联无尽的战争资源和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实际上,论起经济发展、科技实力、工业水平,苏联哪一个也比不上德国,但是战争资源中最关键的三个因素~人口、资源、领土面积(战略纵深),苏联都是妥妥的赢家。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的人口基数在那儿摆着,人口1.8亿;德国才8000万。
此外,苏联强大且非常符合实际的国防动员能力也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跟德国不同的是,苏联没有征召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男人,宝贵的技术工人就留在后方的生产线上保持工厂的高效运转;转身动员了大量妇女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哈萨克人)群众上战场。
这个方法非常科学。毕竟,培养一个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训练女战士,几个星期就够了。而且,苏联甚至早前的沙俄帝国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女性当兵冲锋陷阵的传统。
电影《敢死营》讲的就是一战后期,一支全部由妇女组成的战斗联队在前线遭遇毒气战的故事。女兵中,很多是丈夫死了妻子替他上前线,甚至俄军将军因为没有儿子,把独生女也送进了军队(下图这个队长就是将军的女儿)。再回到二战时的德国,因为深受普鲁士传统精神影响,纳粹高层一致认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绝动员妇女上战场。
这里要提一下,二战中穿军装的德国女人不是正式军人身份,叫国防军女助手,也没有参加过正面战场的军事活动(甚至战后的西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军人)。希特勒对妇女的定义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
某种程度上看,早先纳粹提升就业率一大法宝,就是不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限制女性出门工作。所以,德国在1936年神话般的,近100%的就业率实际上指的是适龄男性,并没有把待家里的女人统计进去。
战争后期,在德国,大量高素质的,有经验技术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的妇女作为新手进入一线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对比来看,苏联这边的国防动员优势则非常明显——既不影响后方的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前线兵源的补给。
比如下图,战前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大二大学生柳德米拉,在卫国战争中成了苏军排名第一的女狙击手。战后,柳德米拉同学成为了柳德米拉少将。
跟真正在炮火中摸爬滚打的苏联女兵相比,德国的国防军女助手只是在后方从事防空、通讯、装备维护等领域的工作,或是在雷达站、指挥所担任秘书、做电报员、接线员等等室内工作。唯一离前线较近的就是集中营的看守或者随军护士,但也没有真正上战场的机会。
因此,纳粹德军队伍,由纯男性组成,前线卫生员也都是男人,更不会出现苏军那种一男一女的狙击手互相协助(下图俄罗斯电影《女狙击手》,主人公就是上图的柳德米拉同学),
或者一个男军官带着一帮子女兵执行任务的场面。卫国战争中,很多人女红军承当着和男性一样的作战任务,比如女战斗机飞行员,女坦克手、女炮手,和前面说的女狙击手等等。
除了妇女,苏军招募对象还有西伯利亚劳动营里面的苦役犯(包括前期被“大清洗运动”波及的大量政治犯),甚至还有远东战场上被苏军俘虏的日本关东军战俘。
比如下图,电影《登陆之日》中,由日本关东军战俘改编的红军。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大佐被苏联俘虏,在战俘营里面被折磨几年后,又被充入红军送到了苏德战场的最前线去当炮灰。
这个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在苏德战场上,这些日韩战俘又被德军俘虏,被塞进德国国防军的“东方营”,还参加了西线对盟军的诺曼度战役。
针对这些劳改犯改编的队伍,用起来也粗犷,吓唬一下,简单训练后换上军服,抗起枪就被送上前线。
(苏军政工人员深入劳改营动员犯人)
这些犯人被拉到战场上,“乌拉乌拉”的一番鼓动,高呼着“为了苏维埃、保卫斯大林”就往前冲,后边还有指导员督战,执行“270号命令”,直接射杀逃兵。
所以,这种兵源不讲究职业化,但是量大,补充的速度也快。
据统计,在战争中,有超过40万人在劳改营中参加了红军。不过,由于其加入的是以高死亡率著称的惩戒营,很多人并没有活到战后。即使侥幸活了下来,其中的一些政治犯,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继续回劳改营服满刑期,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公民待遇。
所以,到了战争中后期,苏军队伍里,除了职业化军人以外,还有不少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成员,其中就包括大量混混和刑事犯组成的军队,他们本身素质低劣,很容易把正直的军人带歪,“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还导致了苏军在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境内的诸多令人不齿的行径。尤其在攻入柏林后,除了可劲的抢,可劲的糟,可劲的发泄兽欲以外,苏军还喜欢到处涂鸦,凿块雕像当纪念品,破坏文物啥的.....
比如下图,苏军官兵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墙壁上题字以纪念“到此一战”,这密密麻麻的,看架势,来晚了都没地方写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之所以觉得苏军会越打越多,这是因为德国人低估了苏军的动员能力。
德国人其实很清楚苏联的人员数量高达1.8亿,以苏联的人口可以组建1千万以上的部队。
德国人口要少得多,毕竟也有8000万。
更关键的是,苏联虽然高达1.8亿,但很多人不支持他。比如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很多民族等等,都是反苏联的。
而比如中亚等很多国家,名义上和苏联一体,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
所以,苏联人力虽有很大优势,但也在德国预料之中。
在德苏战争初始阶段,苏联就被德国打的一败涂地,损失惨重。5个月时间内苏联损失了63%煤、58%钢的生产能力和41%的铁路线,多达31850家工矿企业遭到破坏,还有60%的铝产地和80%的铜锰产地被德军占领。
战10天之内,苏联就征召530万人入伍。战时苏军兵员损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75.4万人,其中322万人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军人数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苏联大部分壮年男子在前线战斗,连妇女都有80万上了战场。
希特勒最大失误,在于低估了苏联人军工生产的庞大能力。
人是很容易动员组织起来的。但是人要有武器才能打仗!二战中士兵不仅仅要有步枪和子弹,还需要有坦克,飞机大炮,军舰等重武器。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人重武器的生产能力,认为他们只需要将现役的两三百万苏军在短时间内全部消灭,苏军是无法在一二年之内恢复实力的。事实证明,苏联军队恢复能力非常强大。
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得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苏军。然而在莫斯科会战后期,苏军兵力再次超过了德军。到了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苏军的兵力已经远远超过德军。尤其重要的是苏军的重武器质量虽然稍差,但数量上却有压倒性的优势。
就一场长期的持久战来说,无疑苏联才是最后胜利的一方。因为持久战拼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队持久战能力!苏联人的坦克虽然没有虎式和豹式坦克那么先进,生产总量却是德军坦克的好几倍。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可以彻底压垮德军。可以说苏联人才是真正掌握战争实质的胜利者。
我们看看苏联在战争期间,武器生产数量。
步枪、自动步枪:1200万支
轻、重机枪:9.54万挺
火炮:83.4万门(含迫击炮34.8万门)
坦克、自行火炮:10.8万辆、门
飞机:158218架
汽车:20.5万辆
其中,德军坦克制造总数为2万多辆,还不到苏军的三分之一。
这样打仗,哪里能赢呢。
二战苏军给人的感觉就是打不完,整个二战期间,苏联总共动员了几千万人参战。战争初期,1941年6月,苏联一个星期动员了530万人入伍,而到1942年5月,苏联总共动员了1800万人参战,兵力已经达到了非常恐怖的地步,虽说兵员素质一般,但是起码人多,可以进行消耗。
苏联将工厂里学校里面的青壮年都动员到了军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苏军那个村子中,仅仅瓦斯科夫一个壮年的男子,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抢手货。原因只有一个,青壮年都上战场打仗去了。
不光如此,很多苏联妇女也响应斯大林的号召走进军队,不光在苏军的机关中,有很多还在苏军的一线作战部队中冲锋陷阵。
还有很多监狱里的犯人被放出,送到前线冲锋陷阵,在古时候这叫充军。发一身就是军人,是军人就要冲锋陷阵。
缩短训练时间
正常情况下,士兵要上战场,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才能上战场。然而,1942年的苏军基本上就是学会开枪就要上战场。还有很多动员兵都是直接上战场的。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根本就是不行,和那些受专业训练的德军根本没法比。
对于苏军的坦克兵,只要会开拖拉机就能当坦克兵,还能当车长。不过也是T34确实好操作,而且还是拖拉机厂生产的。
苏军在战争中能够活下来的士兵,日后都成了主力,边打仗边训练。这点和当时的国军差不多,不过很多士兵也都是抓来的,简单训练之后就送上战场了。造成的结果就是水平参差不齐,战斗力低。换句话说,头一天还在家种地呢,第二天拿枪就上战场了,战斗力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就是,往往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要保家卫国了,政府宣传动员一下,就有很多人报名参军。当年中国抗战是这样,苏联也是,到纳粹即将灭亡时,很多德国人也是组建了人民冲锋队,去保卫国家。
苏联这么做也是没办法,谁让德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不赶鸭子上架根本就不行,就算赶鸭子上架,上去了也是送死。不过送死归送死,苏军还是有能打的部队,可以通过人数去消耗敌军。
首先,苏联的人口比纳粹德国多。截止到二战爆发前,苏联的人口是德国的两倍。人口基数决定了苏军的暴兵基础。
第二,苏联的动员时间比德国早。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就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德国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才开始总动员。时间比苏联整整晚了一年半。
第三,苏联的动员效率比德国高。苏联连妇女和老人都被强行动员参战,德国呢?能看到妇女和老人参战么?
根据苏联和纳粹德国的人口统计。纳粹德国在二战前的人口总数约八千万,此数字包含了奥地利、苏台德区、萨尔、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德意志人;苏联在二战前的人口约为1.7亿,是德国的两倍左右。
虽然在苏德战争之前,德国还吞并了西欧四国和北欧两国,但是苏联也吞并了半个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双方的人口都在上升,比例没有变化,依然是2:1。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大片国土沦丧。德国占领区的苏联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大约是8560万,其中一大半是农业人口,三百多万是产业工人。
这个损失数字如果放在德国身上,那么德国就铁定灭亡了,因为没人了嘛。但是苏联人的底子厚,人口多,损失了八千多万人,在未沦陷区还有一亿多人。这就是典型的底子厚,损失得起。
苏德战争之前,苏军的正规部队是五百万人左右(480万),跟德军差不多。但是大战爆发后,苏军迅速进行全国总动员。从1941年至1945年期间,苏联总共动员了将近三千万人参战,而且都是作战人员。
相比之下,德国就差远了。打败法国后,希特勒还嫌兵太多了,主动裁了十几万人。虽然后来打苏联又重新征召入伍,但是德国一直都没有进行总动员。
一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面临兵源短缺和打大仗的需要(库尔斯克会战),希特勒才开始进行总动员。但是我们知道,任何国家推行新政策都要有一个准备期,不是说希特勒今天下命令,第二天立即就能蹦出几百万士兵出来的。
其实,苏联和纳粹德国的工业化程度是差不多的。既然都是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水平也差不多,那么动员能力也必然是差不多。苏联动员了三千万士兵参战,德国以八千万的人口也动员出了将近1500万的士兵。
但问题在于,德国进行动员的时间晚,当动员初见效果时,盟军也在诺曼底登陆了。德军被盟军两面夹击,东面要对付苏联,西面也要布置重兵防御英美盟军。这一下,兵力也就不够用了。
并且德国还到处分兵,挪威有二十多万德军一直搁在那里闲置,没起到什么用。
如果德国一开始就马力全开,直接动员一千万人砸死苏联,也就不会一步被动,步步被动的局面了。
这是苏军越打越多的直接原因。
苏德战争前期的大溃败后,苏军面临了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为了填坑,斯大林也是急眼了,下令疯狂搜刮兵员,征召了大量缺乏经验的新兵入伍。
在1941年6月22日—7月1日这9天时间里,苏军就征召了530万士兵与65万预备役军官,这种动员能力简直疯了。(这也是苏军在被德军突袭重创后,没有崩溃的原因)
后来,苏军每收复一块领土,苏军就在当地竭力得搜刮一切看上去能当兵的人参军,补充损失。包括把在当地坚持战斗的游击队也收编到正规军。打到德国本土时,苏军连之前被德国虏获奴役的苏联苦力、战俘都不放过,都要编入部队补充损失。
这些还都是男性壮丁,苏联连女人的价值也要榨干。当时苏联的女人不仅要劳动,工厂和田间地头处处都可以看到女性劳动力的影子。男人去打仗了,女人就得干活。并且苏联的女人还要参军,要负责后方的警戒任务。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的就是苏联女兵的故事。
因此可以说,苏军为了打赢战争,可谓是掘地三尺,疯狂抓壮丁。很多变态政策在西方国家看来,简直就是“反人类”。
反观德国呢?简直就是一团糟。德军的动员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于苏联来说,存在严重的体制问题。
德军的管理体制四分五裂,海军、空军在名义上归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管,但实际上是自己另搞一套。也就是说,德国的海军和空军跟陆军抢人,从陆军掠夺大量的兵员组建他们各自的海军岸防部队和高炮、探照灯防空部队、空军野战师等部队。浪费了大量的陆军兵员。
并且党卫队也要插一杠,在党卫队系统里建立武装党卫军,组建了好几个师。
另外纳粹党还有人民冲锋队,这是纳粹党搞起来的,不归德国国防军、陆军管理,全归纳粹党当地的首脑管。这些老弱病残既没有配备可用的武器,也没有接受良好的军事训练,更没有得到有效的指挥。一上战场就成炮灰。
所以别看德国也武装了1500万人,但实际上跟苏联前期一样,大部分都是炮灰。
当时的德国跟当时的日本神似,有力气拧不成一股劲。纳粹党政权在各个方面的管理效率都不如苏联。
总的来说,苏联的优势在于底子厚,态度很端正,动员能力变态。而德国的问题在于动员效率低,态度很不端正,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过于放松了。前期本来有机会一招掐死苏联,但是态度松懈,没把苏联放在眼里。待到形势不对了,认真起来的时候,又发现要面对的是两个敌手。
如果说苏联和德国是同样的两根蜡烛,谁先烧完谁先死。苏联虽然是先开始烧,但是苏联是从头烧到尾;而德国虽然是后烧,但德国是两头都一起烧。于是,德国这个后烧的蜡烛就先熄灭了。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人觉得苏联人越打越多,是由于两个国家在人口上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德国人口8000多万人,苏联人口1.8亿多人,整整多出了1亿人口,所以能够动员的军队数量也必然远远超过了德军。
开战10天之内,苏联就征召530万人入伍。战时苏军兵员损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75.4万人,其中322万人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军人数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苏联大部分壮年男子在前线战斗,后方的劳动力资源出现巨大缺口。填补苏联劳动力需求缺口的主要是妇女、少年及从前线退伍回来的残废军人。苏联女性就业者占就业总人数比重由1940年的38.4%提高至1944年的57.4%,轻工业1942年底81%的工人为女职工。职工中18岁以下少年比重1942年比1939年增加2.5倍,战争第三年少年在工业各部门的职工比重中达到40-60%。
德国人低估了苏联体制的动员能力。
当时的苏联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执政体系,在苏联的各个城市到各个乡镇、村以至于各个生产单位都有党委,只要苏共中央党委一声令下,各地的党委,从最高层到最基层都会完全地动员起来,将一切能够动员的人员全部动员参战。
当然,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伤亡的惨重也使得苏联当时是尽了全力进行了战争动员,从甚至连妇女都走上了战场。
举国体制的优势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许你会说,为什么党委尤其是基层的党委能够发挥这么大的动员能力呢?
可以拿我国来说,我国的政治体制一直都是治理不下乡镇,基本只到县级,而我国的大多数人口都在农村,农村基本是由乡绅进行治理,所以当国家要动员的时候,乡镇以及村这两级的资源往往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动员。而有了基层党组织之后,乡镇以及村级的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动员,也就最大程度上地调动了国家的一切潜能,服务于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
苏联的党委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使得苏联调动了能够调动的一切资源。
当然,到了二战期间,除了人员以外,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只有人员而没有武器,再多的人上了战场也是白搭。
如当时的中国,人口有4亿多,但是在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总数最多也只是在400多万左右(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而苏联1.8亿人口就可以动员超过1000万的军人参战,这个原因就在于武器生产能力,也就是工业能力。
1939年二战爆发前夕德国的工业产值就已经超过苏联,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2%,居世界第二位。
就二战期间的主要武器来说,苏联生产了10.2万两坦克,德国为4.2万两;苏联生产了13万架飞机,德国为8万架;苏联生产了各类火炮120万门,德国为53万门;苏联生产主要枪支1200多万支以及各类机枪就有9.54万挺,充足的武器生产能力保证了部队的装备,而装备起来的部队才真正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战斗力。
当然,苏军的顽强也是德国人觉得苏军越打越多的原因,因为德军不断地减少,一增一减,就自然觉得对方越来越多了。
战争的第一年,即1941年德军就付出了伤亡百万人的代价,主要是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就损失了50多万人。
而在第二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更是超过了150万人。在一系列的战役中,苏联军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而德国由于人口有限,再加上希特勒直到1943年才进行了战争总动员,但那个时候的总动员为时已晚,苏德战场基本上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败局已定。
当然,美英联军在欧洲开辟新的战场,也使得苏德战场上的不少德军不得不从苏德战场撤出赶到其他地方“救火“。如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盟军登陆意大利,使得希特勒不得不将参加库尔斯克会战的德军装甲部队抽调到了意大利参与意大利的防御作战;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后,更多的德军从苏德战场撤出赶赴西欧,就直接导致了德军在1944年到1945年初的苏联“十次突击“中的惨败,退回到了本土防守。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一是苏联的举国体制,保证了苏联能够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资源参战;二是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保证了部队的装备;三是苏军的顽强作战,导致德军伤亡越来越大,德军数量越来越少;四是美英联军在欧洲开辟新的战场,使得苏德战场上的德军不断地被抽调走。因此,苏德战争可以说越到后面,德军就觉得苏军越来越多了。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是的,德国人不仅奇怪,而且希特勒也感觉自己上当了,他压根就不该惹苏联人。他应该去和隔着英吉利海峡的丘吉尔掰手腕。
咱们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
“嘛意思?”情绪激动的希特勒蹲在狼堡里,凝视着他的将军们,敲着桌子怒吼:“你们刚刚告诉俺,你们干掉了苏联人几十万的军队?为嘛在你们的正面又出现了几百万?为什么?谁能够告诉俺,这是为什么?”
是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希特勒很久很久,那咱们不妨先从这事的背景来说起。
话说当年这一战还没结束多久,德国人作为战败国,这又闹腾开了。在小个子希特勒的带领下,这就集结了八百万的大兵,一家伙就点爆了整个欧洲。
他还采用了极为新颖的战术——闪电战,坦克开路,大炮掩护,步兵跟进,这一路上那叫个厉害啊!先打了刚刚建国没几天的波兰人找不到北,接着和躲到硬的跟哪铁桶一样的马奇诺防线后边的法国人打趴下。
一家伙弄的地球这小村子天下震动,这二战就算正式的开始了。
基本上转眼的功夫,号称文明人的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彻底没戏了,只能带着残兵败将搁敦刻尔克来了大撤退,大炮不要了,坦克扔了,机枪丢了,光剩下一帮人,玩命的往英国那岛子上跑。
丘吉尔也实在,啥军舰,啥商船,啥货船,只要搁海上能飘的全部都出动了,把这帮子人往家里边接。
总算是为以后的反攻,做好了基础。
那么就这时间点上欧洲,除了英国这块,还有苏联那嘎达,欧洲其余的地盘,基本上就被希特勒给霸占了。
好吧,打这里起,希特勒必须做出选择,要么造军舰,造飞机过了英吉利海峡,和丘吉尔过过招,要么乘着苏联人不注意,抽冷子去惹斯大林。
大家伙也知道,最终希特勒选了斯大林。
就这一下,苏联人确实损失惨重,军队成建制的被吞掉了。眼瞅着苏联人的有生力量说话间就被吃干净了。
这就是题主问题的一个大背景。
希特勒原以为,这苏联人太好对付了,可到了后边他越打越是纳闷,这到底是咋回事?
前脚刚刚打垮苏联人一个师,后脚他们还没把气喘匀呼呢?哎呦俺了个去,苏联人就带着十个师的队伍加入了战局。
那加入战斗的苏联人乌央乌央的,搁战场上到处都是:“乌拉!乌拉!”的声音。
苏联人简直是不要命了,玩命的冲锋。
有人一直在问:“肉盾能抵挡得住钢铁吗?”
苏联人很好的给予了回答:“能!”
苏联人基本上是拿脑门去堵德国人的坦克和炮弹,生生的把个整个欧洲都拿希特勒没辙的闪电战给堵住了。
那么苏联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他们无穷无尽的兵源是分不开的。
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动员了几千万人参战。
1941年六月份,就用了一个星期,五百三十万人步入了战场,就这动员能力,您自己个说说。
这时间到了1942年的五月份,一千八百万人就已经投入到了对希特勒的战斗当中去了。
话说苏联人的兵力是够恐怖的,但这兵员素质这就差了老大一截。
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帮子士兵冲锋,派到前边的能拿到枪,后边的只能拿子弹跟进,捡前边牺牲人的枪来用。
从这里咱就可以看出来这兵员的素质不咋地,但苏联人豁出命来打这场战役的决心可见一斑。
首先苏联人将能够抗起枪来的壮劳力全部都拉到了军队当中,搁当时,一个村子里边一个壮年男子都没有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
举例,瞅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吗?没瞅的过可以看看,很棒的,那里面就讲到了苏联人一个村子里边,就剩下一个成年男子,没别的其他男人都走上了战场。
咱一直在说苏联人是战斗的民族,这真没得说。
就这动静,整到最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举个例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叫瓦西里耶夫,17岁参加战斗,二十一岁回家,整个高中班的男同学就剩下他一人了。
据统计1919年到1924年出生的,只有3%活了下来。
就算是到了现在,俄罗斯人的男女比例依然没有缓过来,比例为1:1.167,就这比例整整相差了一千万,这可够恐怖的,一千万的女光棍。
整到最后,苏联人放出监狱里的犯人,给他们发一身军装,扛着枪也上了战场。
咱说,搁平时这一般的士兵,最次也得经过三五个月的训练掌握战场的基本技巧,才能上战场。
但这时间点上,苏联人面对希特勒的进攻,压根就没有这么多时间,只要能拉起枪栓,扣动扳机,这就能上战场了。
还有那必须掌握一定技术的坦克兵,招兵的先问一句:“会开拖拉机吗?”
“会!”您这一点头,冲人家一乐。
齐活,也不用考察啥的,直接就整给你一辆坦克:“去吧!伙计把它开动起来,打今天起他就是你的了!”
好吧,您这不光当了坦克兵,还整了个车长的帽子。
大家伙别以为这是搞笑,因为这T34坦克压根就是生产拖拉机的厂子整出来的,手续和开拖拉机一样,就是外边整了一大铁壳子而已。
苏联人的东西就是简单好操作!
你要是能从战场上打一场,还能活下来,这就是老兵。搁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会,一个士兵能撑三天,最次也是个营长。
战斗都打到了这份上,还能说啥呀。
最后女人都提着枪上了战场,啥女狙击手,啥女飞行员,啥女坦克手等等这都有!
毕竟这都到了民族危亡的时刻,你不上能成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二战除了亚洲战区主战场之外,在欧洲主战场也同样激烈。当时德国元首希特勒发了疯似的下令攻占世界各国,并且所向披靡,打完西方打东方,转头就一路碾压杀到苏联边境,直逼首都莫斯科。然而奇怪的是德国士兵在对战过程中,总是感觉苏联的士兵从来不会减少,反而是越杀越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1941年,二战进入十分激烈的阶段,被欲望蒙蔽的德军开始对莫斯科展开大规模攻击。起初苏联在战略安排上出现失误导致惨败一番,不过他们很快就缓过来了,并开始急速增援士兵,德军拿完首杀之后也深感到意外,明明是一开战就对苏军大杀特杀,觉得对方的士兵死得越来越多应该快死绝了,但是没料到苏联本身是一个战斗民族,其神秘又神奇,他们很快就增兵并且越来越多。
为此德军长驱逐入的势头受阻,锐气顿然受挫。后来德国柏林沦陷,希特勒被联军逼得离奇死亡,使得反抗法西斯战争正式宣告结束。那么在长达五年的德苏战争中,苏联士兵虽然前期失策,但是后期越战越勇,而且支援的士兵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令德军跟其他国家都百思不得其解,均认为苏联平时就那么点人,为什么一打仗就能冒出那么多士兵来呢?
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苏联拥有斯大林这个伟大的领导,当初斯大林眼见莫斯科首都快要不保,急得立马推行焦土战略,调动最大的劳力去支持战争,发誓必把德军打败。然而在全国动员起来后,斯大林还觉得不够,生怕挡不住德军坦克团的攻势,于是把主意打到了监狱囚徒身上。战争特殊时期采用非一般方法,斯大林最终打破参军规定,采用了大批囚徒参加对抗德军的战争。这些亡命之徒把这一次机会视为“特赦”,纷纷服从安排,并且源源不断的被输送到战争前线,他们打起仗来显得凶狠又勇猛,因此给德军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开始疑惑苏联人为什么越打越多。
除此之外,斯大林还征用了全国女性出来当兵,这些女兵在经过简短军事训练后,就被运往不同战区服役,她们给整场战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有的女兵负责后勤工作,有的到野战医院负责护理伤员,倒水递水、洗衣物,有的女兵负责煮饭、送饭、送弹药补给到前线,大部分的女兵则直接拿起枪械到参加前线作战,她们虽为女子,但是在国家兴亡危机之时豪不惧怕德军,出于女性特有的敏感,她们的枪法看起来还挺精准。
战争延续到1942年,整个苏联国家几乎草木皆兵,在斯大林的激励热血的政策下,只要是会拿枪开枪的苏联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得上战场。另外有制造能力的居民则到工兵厂加班赶制各类武器。据统计苏联在抗战期间,一共产出1200万支步枪,近10万支轻重型机枪,迫击炮、火炮高达84.2挺,坦克十万辆,战斗机15.8万架,而德国方生产的坦克才约20000辆左右,根本不及苏联。
1942年5月,苏联总调动出一千八百万人加入对抗德军的战争,此时的苏军经常蜂拥冲上前线,德军则因为战线过长总部远在天边,各种支援补给很慢,就算他们先前有优势把一批苏联杂兵击倒,但很快又有一批新的苏联人拿着步枪靠近。在接连不断的人海战术当中,德军最终被动摇落得了一个惨败的结局。
苏联在二战时期,共死亡了2700多万人,其中有一半左右都是士兵。无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联军队的损失人数,都要远高于德国军队。苏军的伤亡人数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苏联士兵的战斗力不如德军,另一方面是苏联军队的指挥员缺乏指挥艺术。德国士兵训练有素纪律性强,而苏联在战场上损失的人数比较多,很多士兵仅仅经过简单培训,就被编入了作战部队,这就导致了苏联士兵的单兵战斗力不如德军。
苏联的指战员普遍缺乏指挥艺术,即使是苏联第一名将朱可夫,打的胜仗也都是“惨胜”。朱可夫指挥过的大部分战役,苏联军队的人数都超过德军,但是在战役结束的时候,苏军的损失人数反而比德军更高。即使是在二战的最后阶段,德国已经是强弩之末,苏联军队在战场上的损失情况仍然要高于德军。朱可夫指挥的柏林战役是苏德之间的最后一战,苏联集中了200多万的兵力围攻只有数十万军队防守的柏林,结果苏联军队仍然死伤了35万。
然而苏联军队强大的再生能力,让德国人非常的无奈。在二战结束的时候,苏联军队的人数超过1200万人,再加上苏联在战场上损失的一千多万士兵,苏联在整个二战时期,士兵的总人数不低于2000万人。苏联能够源源不断的供给兵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苏联的人口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苏联的生产能力强。
苏联在二战爆发前有1.96亿人口,人口数量是德国的3倍,预备役士兵的数量也是德国的三倍。而且苏联的生产能力非常强,武器装备供给源源不断,打仗不仅要看人口多少,还需要看装备的数量和质量。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前,损失了数百万武器装备,这些武器装备能够轻易地装备起来一个军事强国。
然而苏联在损失这些装备后,并没有伤筋动骨,苏联很快又造出来更多的装备,军队的装备水平反而比战前更高了。苏联的兵工厂不断地生产装备,士兵不断地被派上战场,由于苏联的生产能力和人口数量都远胜于德国,即使苏联在战场上的损失情况比较严重,也能够快速补给。而德国损失一个士兵带来的影响,超过苏联损失两个士兵的影响,因此苏联虽然损失惨重,却最终能够战胜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中最生灵涂炭的一场战争,在战火燃烧的时候,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为首的一众法西斯国家化身成为了四处散播战争的魔鬼,使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沉沦进了他们架构的地狱之中。
纵观漫漫的二战,苏德战场中爆发的战斗毫无疑问是最为激烈、实力碰撞最为强悍的。
在整场苏德战争中,德国人一共夺走了800多万苏联正规军队士兵的性命。
当然,这还只是苏联正规军队士兵的死亡人数,如果算上苏联其他死去的百姓和不算在编制中的民兵,那苏联将近有2700万人因为德国人的缘故丢掉了性命。
而要知道,在德国人刚进攻苏联的时候,德军的兵力才500多万人而已。
当时人口规模比苏联多了两倍的我们,在抗战结束时国军部队才430万人、敌后部队也才120万人而已。
从这种种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苏联正规军队的伤亡量有多么巨大了。
按照苏联在战争中如此庞大的死亡量,他们的军队人数原本是应该随着战争的发展大规模减少的。
但事情的发展却并不是如此,在苏联人挺过了德军的闷头重击后,他们的军队人数不仅没有丝毫的减少,反而如同被火焰燃烧过的野草一般,开始大规模野蛮生长了起来。
最开始的时候,苏联军队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确实受到了德军的惨重冲击,差点就遭遇到了亡国的危机。
只不过在苏联人挺过了最危险的时期后,战争却走向了一番让德国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景象。
在苏德战争中后期的时候,苏联凭借着急速喷发的军队人数、凭借着自身发达的工业水准与资源、凭借着美国的援助最终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接下来他们不再单纯地只能承受德军的进攻,而是直接雄起对德军进行了反攻,在最后,他们甚至和英美联军合力一同夹击攻下了柏林,逼迫希特勒饮枪自杀在了地下室中。
在了解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人就产生了疑惑,疑惑苏联到底是怎么做到士兵越打越多的。
关于苏联士兵为何在战争中越打越多,我觉得大概有两个原因。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苏联的人口基数庞大,在二战爆发的时候,苏联全国的人口加起来达到了1.7亿人左右,相比于德国那6000万的人口,这个人口数字算得上是极其庞大的,正因为人口的庞大,他们后来才能持续不断地为军队补充了那么多兵员。
第二个原因跟斯大林的铁血手腕有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世界上有的国家虽然人口庞大,但却一直无法很有效地利用庞大的人口优势、无法集中所有力量参与到战争中。
苏联与这些国家不同,在斯大林铁血的手段以及高压的策略下,整个苏联根本就没有人逃得过征调,在严密而庞大的战争机器运转下,所有的苏联人口都被调动了起来、被各司其职地被送到了战场中。
一般能打仗的男性当时基本上都被征调到了前线战场中。
而女性虽然很少被送到战场中打仗,但苏联也给她们安排起了各种后勤工作,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有用的人口资源。
正因为这两个原因,苏联在战争中才做到了士兵越打死的越多、死的越多人数补充得越多的奇迹。
不过也正因为苏联这台战争机器在二战中运转得太过于负荷了,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后遗症就显露了出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开始陷入到了缺少男性劳动力的僵局之中,原本很多由男性负责的工作,开始被他们迫不得已的安排给了女性,他们为了解决劳动力,甚至强迫了50多万日本关东军在西伯利亚干了几年免费的苦活,50年代才把这些半死半活的日本关东军给放回了日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在战争初期,德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胜利面前,德国领导人产生了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的幻觉。一向谨慎的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在当时的日记里写道,“对俄国进行的战役在十四天内就获胜了。这么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希特勒在10月3日对德国国民的讲话里也指出,“今天我宣布,我毫无保留的宣布,东方的敌人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来了。”
但是,出乎德国人意料之外的是,苏军并没有被打垮。每当一批苏军的部队被消灭,就有更多的新的部队被投入战场。到了这个时候,哈尔德在他的日记里又写道,“现在已经越发清楚,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二百个师,现在已经查明番号的有三百六十个师。一有十几个师被消灭,俄国人就又投入十几个师。我军战线由于分布太广,显得过于单薄。我们的战线没有纵深度。结果,敌人在连续进攻之后,常常得到一些成功。”
而德军的伦斯德元帅在战后向盟军提审人员直率供认:“在发动进攻后不久,我便发现以前所写的关于俄国的一切都是满纸胡话。”
戈培尔也在他的演讲里说,真是神奇,好像苏联这个怪物能够用俄罗斯的泥土捏出无数的军队一样。
不过,这些苏联军队不是用泥土捏出来的,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组成的。据统计,在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2960万人。战争中,苏联红军部队累计死亡人数为865.6万人左右,这其中还包含300万上下死亡的俘虏。但是,到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总兵力达到了1136万人。也就是说,除掉死去的红军战士,苏联红军的数量比战前翻了两番。
这些军队从哪里来的呢?这主要是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造成的。作为军队的组成,需要人员,装备和后勤保障。而苏联正是在这些方面发挥了超常的能力,造就了庞大的军队。
首先说人员。苏联的人口基数很大,在1941年,苏联人口大约为1亿9300万。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苏联有足够的人员可以征召。到了战争后期,苏联可以将一个村镇的所有适龄男子全部征召进部队,甚至连孩子和老头也不放过。
在武器装备方面。战争开始前后,苏联在东方建造了庞大的军工生产基地。在战争初期,又将大批的工厂拆迁到东方。这些军工基地,为苏军制造了大批的武器装备。不完全统计,在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这些武器装备为组建苏联军队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后勤保障方面。苏联军队以吃苦耐劳著称,他们对物质的要求很低。德军的评价是,苏联人凭借着一把燕麦和水就能一直战斗下去。后来美国参战后,对苏联援助了大批的物资,这些物资大大缓解了苏军的压力。
还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苏军的部队指挥体系。苏联在经过战争初期的惨败后,认识到自己的军队指挥体系的缺陷。由于受到大清洗的危害,苏联有经验、有能力的指挥员大量缺失。于是,苏联一方面释放了大批还在关押的苏军指挥员,这中间就有著名的罗科索夫斯基。另一方面,苏军在战争中注意保存军队的领导机关。在被包围的时候,首先让指挥机关突围。这样在补充兵力后就能够组成新的部队重回战场。
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关键,就是苏联建立了双重领导体系。这个体系说白了就是任何正职都配备以副职。在战争不利的情况下,进行到最后的时候,副职留下继续指挥作战,而正职撤往后方。这样,留下的部队听天由命,而撤往后方的指挥机关可以立刻组成新的部队。这样,就保证了苏联的新的军队源源不断的开上前线。
但是,这样一来,也产生了一种矛盾。那就是,这样的部队,兵员素质差,战斗力低。不过,苏联对此也有办法。那就是,所有的精锐官兵全部编入近卫部队,其他的人员编人普通部队。这样,在战争中,普通部队执行炮灰的任务,而主要任务由近卫部队担任。这就解决了这一矛盾。
苏联就是这样解决了这一军队组织难题,发挥出了它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将企图采取闪电战速战速决的德军,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最终,德军被苏军彻底拖垮,精锐的部队消耗殆尽,走向了灭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