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人之所以好好吃饭并不是因为别人饿了,而是自己饿了自己需要。同样,不可能有孩子因为觉得父母辛苦而好好学习,这就是我们看到网络报道很多贫困家庭孩子逼迫父母为自己购买时髦衣服、时尚玩具、高档化妆品与昂贵手机的根本原因。
成长陪伴
1、父母的痛楚不能”转嫁”成为孩子成长、进步的动力
有很多家长自己感觉生活不容易,往往就寄希望于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出人头地”。另外,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地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还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大有“大跃进”式培养孩子成长的意味。期待孩子能够为自己赢回生活的尊严,实现自己未尽的理想。殊不知孩子并不是父母身体里的“蛔虫”,根本不可能体验到父母的痛楚,父母的生活痛楚也不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进步的动力。孩子们拥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爱好和成长兴趣选择,他们有属于自己认知世界的视角和认知高度。
朋友聚会人们时常爱玩一项“传话筒”的游戏,给定一句话从某人开始,然后依次传递,过偶不了几个人,原本的那句话就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是在同龄、同辈人之间传递短暂的讯息,尚且存在讯息快速“衰减”的现象。那么,对于人生成长目标这么宏大的目标,孩子又是如何能够深入理解家长对人生成长的理解呢?更重要的是父母作为成年人,对社会认知的思维已经固化,对生活的认知也就是农民就已经以种植为主、工人以做工为主.....您又如何一定要求按照自己的方向,继续让孩子“子承父业”呢?
播种希望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家长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孩子的学习题目让身为大学高才生的父母“摸不着头脑”的例子比比皆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基点和终点,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更是学校教育的前站、补充和放大器。有家长认为应将孩子的学习成长交给学校,孩子上了学了,只要做好孩子学习中的“后勤部长”保障孩子身体健康、吃饱穿暖即可。于是将孩子的学习成长事项全权托付给了学校和老师,殊不知正是因为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撑、配合,学校是不可能独自把孩子教育成才、成人的。学校教育提供的是标准化的服务,有区别也仅仅是孩子上课时与老师距离的远近,然而教学活动中同班孩子在学习上所呈现出的高低起伏“天壤之别”,关键在于每个孩子成长在不同的家庭,享有的家庭教育不同。专家认为,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从提升自身素质开始为孩子成长做榜样,家庭教育需不断与时俱进,家长只有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适应孩子成长需求、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成长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唯一的终身导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对孩子提出诸多要求时,请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经做到?让孩子学习自己是否有拿起书本学习呢?如果您自己的未能做到的事情,您让孩子做到他们会怎么想,孩子内心会平衡吗?要求孩子有修养、有礼貌,而自己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合适吗?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镜中影”,透过孩子就能了解其父母的为人和修养。也就是说,作为父母应该先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之后再要求孩子模仿自己的言行习惯。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想要培养高素质的孩子,仅仅靠说教是根本行不通的,关键还是调整孩子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世界上有众多学科,却唯独没有为人父母的科学,这是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针对孩子的家庭教学活动需要父母与孩子们一起从做中学、与孩子一起成长。
体验收获
2、你的痛不可能成为我的痛
家长有应付生活的烦恼、干好工作的难处,这是孩子无法理解的。同样,孩子也有诸多的成长烦恼,比如孩子之间谁和谁成为朋友、谁在****方面最棒.....这些孩子的成长烦恼也是家长无法理解的,也就是说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你的痛不可能成为我的痛”。这也是很多孩子和同伴儿无话不谈,而回到家中就成为“木鱼”的根本缘由,家长不理解孩子、不倾听孩子的心声,进而出现亲子间交流“断代”。
以我自己为例,小时候家在农村,家庭条件差,很多同伴儿都因家庭困难而无法完成小学【那时还未实行义务教育】。我们家父母算是对孩子上学上心的,无论如何都想办法借钱为我们交齐学费,让我们能够上学。但是,他们也有落实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直教导家庭有多不容易、借钱有多难,总是期望我们能够好好上学、不辜负他们的培养。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和认知上的差异,我们的学习被限定在课本范围,家中没有增加任何课外书籍,也不鼓励我们学习与课本无关的知识。因此,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学习除了课本几乎没有其他内容。小学时间还好,乡村小学考试也都是小范围的出题,学习也没有什么压力。可一到中学就开始感觉学习乏力了,课本知识学习好了,但是缺乏课外知识,更是在于同学交流过程中逐渐显得有“代沟”。久而久之,性格就变得孤僻起来,学习上也就变得不轻松了,学习思路打不开、成绩与见识也上不去。
俗话说:“处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成长烦恼。家长与孩子分属不同时代的人,在各自的成长道路上行走,很难得找寻到较大范围的交集。所以,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应主动“变频”,变到能够与孩子有更多交集的那个频道,以同理心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实现人生第二次高速成长。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教导孩子认知世界,孩子也会反馈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角度,让我们能去重新审视、认知这个世界。
教育是最高阶的储值方式
3、找到同频之道
人生学习成长的更不目标就是获取相对于同伴的成长“优越感”,克服自身成长历程中的“自卑”心理。人生成长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成长既需要从家庭中获取能量,有期待能够摆脱家的“束缚”,特别是来自父母的管教“束缚”;人生的成长是社会性的,需要从社会中获取成长资源,也只有参与社会分工劳动才能获得社会对个人成长进步的认同,增强融入社会生活的参与感是每个人成长进步最大的动力源泉。
陪伴孩子成长、自我成长,家长与孩子最大的生活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获得更多的成长资源,更好的融入社会群体生活,孩子融入他们的同伴而圈、父母结识更高能量的朋友。成长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予孩子成长示范,与孩子同步成长,在成长、进步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交集。所以,教导孩子好好学习的关键就是给予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准备好孩子学习的物质保障与知识保障】,与孩子一起学习,成为孩子学习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引导孩子悟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进步之道。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