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的三户”是哪三户你知道吗?
说实在的,看到这个问题,我仿佛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烟云,再现了纵横征伐的战国时期,尤其是秦楚两国间的恩怨情仇,更是让人唏嘘感叹。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源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那么,这里所说的“三户”是什么意思呢? 目前学术界对此有三种不同解释。
一是指楚王族姓为“芈”,本支为熊氏,熊槐即为客死秦国的楚怀王,后来被反秦义军尊为义帝的熊心就是楚怀王后人。
“芈”姓还分为昭、屈、景三大姓氏,爱国诗人屈原即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二是指楚国的地名,位于现在的湖北十堰市丹江口水库一带。据说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这也是现在我们称湖北为荆楚大地的重要原因。
三是认为哪怕楚国仅余“三户”人家,也必定要灭亡秦国,显示了心怀亡国之恨的楚人,借以表达复国雪耻的悲壮决心。
楚人之所以如此豪情霸气,自然是有底气有资本的。当初七雄争霸之时,楚国实力不容小觑。
据史料记载,最鼎盛时期,所辖区域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全境,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山东、上海、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谓是疆域辽阔,物丰民富,战力爆棚的实力强国。
对此,《战国策楚》有过详细的描述:
“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今山东半岛南部),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今陕西旬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兵略训》中也是溢美有加:
“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颖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高寻云,谷肆无景,地形便利,士卒勇敢。”
也许有人问了,这么强大的楚国,怎么让秦国灭了呢?又为何楚人在抵抗秦人入侵时最为惨烈,对秦人尤为憎恨呢?
这还要从秦楚两国的三百余年历史渊源说起。
据史料《诅楚文》记载,自秦穆公和楚成王两国修好,至秦惠文王和楚怀王时,两国有着延续18代的姻盟关系。
比如,秦昭王的母亲芈八子和儿媳华阳夫人,还有秦始皇的原配夫都是楚国人,两国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
秦国伐楚,单从情感上说,楚人就无法接受,无疑是心里过不去的一个“梗”。
二是秦国背信弃义。秦国许诺楚不与齐国结盟,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与楚,结果只得六里地。于是两国交恶,楚国战败。
后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轻信前往被秦国扣留,被逼迫割地才可生还。怀王不从,自此成为人质不得回楚,最后竟屈辱而死。
三是公元前280年,秦对楚国不宣而战。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急调大军固守鄢城。秦国久攻不下,秦将白起采取水攻,使鄢城沦为一片泽国,军民死伤数十万人,水面上漂满了楚人的尸体。
最让楚人悲痛欲绝的是,秦军攻破鄢城后,很快占领夷陵,竟然放了一把大火,将楚国历代先王的陵寝烧成了灰烬。
秦国的恶行,让楚人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后来在反秦的斗争中,楚人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主力军。
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反秦的领袖都是楚国人,尤其是项羽还是楚国的贵族,他的祖父项燕就是在与秦军对抗中兵败自杀的。
国仇家恨集一身的项羽,攻入咸阳后,进行了大屠杀,秦王子婴一家老小被斩尽杀绝,阿房宫也被付之一炬。
由此可见,“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恩怨轮回的历史必然,一切因果循环,自有定数。所以,这里的“三户”是指哪几户,真的没有什么值得纠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