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抓狂的迈尔

1919年9月12日下午14:00时,卡尔·迈尔上尉在办公桌后把一份报告翻得哗哗作响,他的状态很糟糕,或者说当时德国没人觉得舒坦。一场惨烈的战败后,整个国家都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各方势力陆续开始冒头。

作为国防军教育和宣传部门的小头目,迈尔一直疲于奔命,他负责的军事信息办公室必须卧底监视军队和民间的各种政治团体,尤其是那些布尔什维克们。可是迈尔手下这帮伙计都是大头兵出身,完全不懂那些时髦的政治词语,报告写的惨不忍睹。

为了让这帮坑货早点进入角色,迈尔特意请来了一票专家给他们做短期培训,奈何这群坑货连字都写不明白,专家培训完也没啥卵用。唯一能给他点安慰的是授课老师穆勒觉得有个坑货的“修辞”很不错,值得培养一下。

可怜的老兵

卡尔知道老师说的那个家伙,是一个老兵,已经30岁了。父母在他少年时就撒手人寰,也没给他留下像样的一场,念中学的老兵只能辍学,一个人再外闯荡。战争开始的时候他加入德意志巴伐利亚军团,作战勇猛,品行端正,在战场上几乎失明。

可惜这个老兵是奥地利人,没有德国国籍,战败后的德国只能保留10万军队,这家伙注定是率先被裁掉的人。问题是他没有家庭,也没有像样的谋生手段,就这样强制退役等于逼他去死。卡尔一时心软就把他招募到自己手下,能混一天算一天。

但卡尔并没有派他出去卧底,只让老兵在办公室做点文职工作,重点是做反犹太、反布尔什维克宣传。组织培训的时候,卡尔本着宁落一轮,不落一人的态度,把他的名字也报上去了,没想到还发现个人才。

卧底卧成了老大

今天卡尔的上司又下达了一个任务,卧底民间野生党派“德国工人党”,观察一下这帮家伙是不是要搞事情。上司还重点敲打了卡尔部门丧心病狂的报告,声称再把老奶奶喝啤酒写进报告就让卡尔把报告当饼干吃掉。

被逼到墙角的卡尔决定拼死一搏,他当面把老兵的名字从退役名单里划掉,并告诉老兵只要这事儿办的漂亮,我给你个少尉当!但卡尔并不知道,他这次狗急跳墙的举动彻底改变了历史......

老兵名叫阿道夫·希特勒,进入德国工人党后如鱼得水,没多久就成了党魁,卧底卧成老大了。第二年这个野生政党改命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英文全The 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英文简称Nazi Party,或者叫纳粹党........

最佳贡献者
2

有哪些改变历史走向的小人物?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历史是由大人物改变的,这很容易理解,但是历史更是由小人物创造的,其作用并不比大人物的更小。

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在太平洋上兴起一场热带风暴。当然,这是间接作用。其历史上直接影响社会进程的小人物也并非没有,这几个就是其中的典型。

大人物刘备,典型的乱世英雄,不仅联合孙权抗击曹操,而且成功建立蜀汉王朝,让汉朝国脉得以延续,极大地改变了历史。但是如果不是一个小人物的帮忙,刘备可能早早地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个人叫刘安,是徐州外山野里的一个猎户。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好多老百姓在城里无法生存,于是举家住进山里。但刘安不属于这种,世代都是猎户,因此为外界不知。

那一年,刘备为吕布所败,逃走许都,落荒而逃,行至刘安打猎的大山里,饥寒交迫,生命垂危。刘安打猎遇到刘备,将其带回家里照料。得知他是刘备,社会上的大人物,刘安感到很荣幸,于是好吃好喝款待。山野人家哪有什么好东西,就连自己和老母都吃不饱。于是刘安痛下狠手,将自己的妻子杀死,将其肉用来款待刘备。在刘安不计底线的“精心照料”下,刘备转危为安,得以到达许都投靠曹操。要不是刘安的帮助,刘备可能早就死在这座山中,遑论后来的煮酒论英雄!你说这是不是小人物改变历史?

三国时代,还有一位不算小人物的小人物,这就是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即司马徽,字德操,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与诸葛孔明、徐元直等名仕要好,在学术界小有名气,所以不算真正的小人物。但此人不爱权力,拒绝当官,终身藏身于山林,在那个英雄征四方的年代,他肯定不是大人物!

在演义中,水镜先生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刘备受困于南阳,与山林中遇见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和凤雏,点破天下格局,一改刘备流年不利之运势!第二次是夷陵之战,蜀汉大军惨败。陆逊率军追击,被诸葛亮布下的八卦阵困于阵中。形势危殆之际,水镜先生现身,将陆逊军队带出八卦阵,得以逃出生天,从而避免了蜀汉和孙吴深度交恶的尴尬,维持了天下均势。你说这算不算改变历史!

当然,您一定会说,这都是演义中的虚构,不一定真实存在。笔者不能反对,但想说的是,逻辑上讲,上述故事也存在合理的逻辑,我们也没有证据否认他们的存在。之所以不为人知,是因为人物太小罢了。您说呢?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3

当然是那位放跑毛主席的保安团丁黄大哥。

1927年9月,毛主席策划组织推动秋收起义,在从安源前往铜鼓县途中的张家坊,被和国民党勾结的保安团丁抓获。毛主席的一口湘潭口音引起了团丁的怀疑,要把他押到团部审问,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当时,在“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口号下,如果到了团部,毛主席必定凶多吉少。


好在毛主席随身带了几块大洋,他走在前面时,故意把口袋里的大洋撞得叮当作响,引起了团丁的注意。借着途中休息点烟抽的机会,毛主席悄悄地塞给其中一个姓黄的团丁两块大洋,黄团丁得了好处,就放松了对他的看管。

又走了好大一会,来到了一个地方,四处是稻田和杂草丛生的山地,非常利于躲藏。毛主席知道机不可失,就问黄团丁:“黄大哥,此地距离团部还有多远?”团丁回答道:“不远了”。然后把头转向了树林,示意毛主席赶紧逃跑。


毛主席心领神会,直奔树林之中,直到看不到毛主席的身影,那位黄大哥才大声喊道“不好了,有人逃跑了”。 毛主席躲进了水塘,借着高高的草丛掩护,团丁虽然几次搜索,有一两次走得离毛主席很近,几乎伸手都能打到他,但他都没有被发现,天黑以后,对方放弃了,离开了水塘,毛主席赶紧翻过山去。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就组织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如果不是那两块大洋,不是黄团丁见钱眼开,心存善念,恐怕1927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得改写了!

4

导语:提到历史人物,大家往往首先想到是那些功成名就,青史留名的王侯将相。

而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对于普通人的记载却是寥寥无几。

的确跟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相比,小人物就像时代洪流中的一粒细沙。

但有时他们微不足道的行为,也会对历史产生蝴蝶效应般的影响。

公元前202年,刘邦麾下大将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将楚霸王项羽围困在垓下。

在四面楚歌的悲鸣下,项羽面对着美人骏马,发出了最后的怒吼。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之后,项羽率领着残部800骑兵,乘着乌骓马突围。



可是两千多年过去,漫长的岁月与滚滚乌江水似乎冲洗了历史的痕迹。

但是大家有思考过吗? 项羽也许是想渡过乌江,东山再起的。

那这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这需要去推敲项羽当时的心理状态。

当他到了江边,迎接他的不是成群的百姓,威武的军队,只有一舟一桨一亭长而已。

于是就有了那段载入史册的对话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项羽笑着说

"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羽本纪》

司马迁之所以将这段对话有意记录到《史记》想传达便是项羽在核下之战中惨败以后,他之所以会逃到乌江岸边,本意就是渡江而去,以图东山再起。 但亭长一句话彻底打消了他的念头。


原因如下:


  • 首先介绍了江东的势力范围,虽有千里土地,数万人,但是与夺取天下的大汉帝国是无法抗衡的,直接点明了汉强楚弱的残酷局势。
  • 然后,再必败的情况下点出数十万人的性命就在于你项羽的选择,渡江便会让江东生灵图炭,也会让跟随你打仗的将士家破人亡。

项羽明白了亭长的话,诚如李清照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于是赠马自刎。


万万没想到,小小亭长竟加速了大汉王朝的统一。

5

说到影响历史进程的小人物,首先我想到了项羽。

项羽虽然是历史上有名的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他的命运一直受到一些不知名甚至历史上都没有留下名字的小人物的影响。今天我就来说一说项羽这一生决定了他命运的三个无名无姓的人物。

咸阳宫中劝诫项羽之人

刘邦首入函谷关,秦王子婴献地投降。项羽听闻兴兵鸿门,准备讨伐刘邦。后来经过鸿门宴激烈的斗智斗勇,刘邦得以逃脱,但是项羽也进军咸阳。

在咸阳城,项羽大肆屠戮,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搜遍咸阳城将宝物美女准备运回江东。

这时候有人劝项羽:“关中地区四面环山,是天然的关塞,而且此地土地肥沃,进可争霸天下,退可自保无虞,可以在此建都。”

项羽看着被自己毁灭的破破烂烂的残垣断壁,心里想的却是故乡的山清水秀,于是说出了那句被人耻笑千年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我功劳已经这么大了,不回家乡炫耀一番就好比夜里穿着绫罗绸缎行走,谁知道我的威风呢?

这位眼光独到甚至超过范增的未留下姓名的劝诫者此时内心一定是凉透了,当着项羽的面就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这岂能忍,立刻将此人烹了。

当时这人为项羽提供了最为正确的建议,如果项羽采纳了的话,历史肯定会重写的,后面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但是项羽作法自毙,听不得忠言逆耳。相反,刘邦手下也如此建议刘邦,刘邦则自毁栈道,于关中闷声发大财。

后来的楚汉之争用事实狠狠的打脸了项羽。

刘邦前期和项羽对峙,几乎没有赢过,但是为什么刘邦能屡败屡战,最后一战定乾坤逆袭成功?就是因为刘邦有稳固的大后方,能够随时补充战争物资。《史记·萧相国世家》说:“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只能说这位未留下姓名的仁兄遇人不淑,死的冤。

垓下之战为项羽指路田父

项羽没有听属下建议雄踞关中,执意东归,最终迎来了楚汉相争。

楚汉相争过程中,虽然项羽节节胜利,但是他总是容易自我满足,对于范增等人的乘胜追击的建议置之不顾,为刘邦留下喘息之机,整的刘邦好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其实不是刘邦强,而是项羽太自负了,终于刘邦迎来了扭转乾坤的战机。

垓下之战,汉军来了个十面埋伏,将楚军围了个水泄不通。项羽回天无力,和虞姬道别之后只带领手下八百余人突围。

项羽的战斗力确实强悍,面对汉军的水桶阵,项羽竟然冲了出来。可是退往阴陵的路上,项羽迷路了。

项羽这个人也是奇怪,不相信跟随自己的人反而相信路上的陌生行人,他的情商可能都不如现在幼儿园的小孩子,幼儿园的小孩子还知道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呢。

项羽迷路了之后看见田间有劳作的农夫,于是上前问路。农夫用手一指:“左边是去阴陵的路。”

也不知道农夫已经认出项羽来了还是两个人面对面说话项羽理解错了,上路不远项羽等人就陷入了沼泽之中,马不得跑,人不得走,只能磨磨蹭蹭的等着汉军追来了。

乌江亭长

正因为项羽等人陷入了沼泽,这才引出了第三位不知名的人——乌江亭长。

汉军追上项羽等人,仍然没有俘虏项羽,被他冲了出来。

项羽一人一戟一马跑到了乌江边,看到漫漫乌江只有一艘小船,驾船的正是没有留下名字的乌江亭长。

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人口也有数十万,大王足以可卷土重来。现在乌江上只有我这一只小船,我渡你过去,汉军只能望江兴叹了。”

要说这个亭长水平要比沛县泗水亭长刘邦高多了,他能够清楚的分析天下大势,也为项羽给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任性的霸王不这么想:“天亡我,我渡了江又怎样呢?想当年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出楚地纵横天下,现在只剩下我一人,即使江东父老尊我为王,但我还有何面目再见他们?”

于是项羽将马匹送给了这位亭长,自己转身又和追上来的汉军厮杀在一起,最终不愿受辱自刎而亡,一代枭雄自此谢幕。

我们敬佩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的同时,也不得不为他的任性和不能屈伸的幼稚叹息,如果按照项羽的行为来看,勾践都要死上好几回了,哪能三千越甲吞吴复仇?刘邦更不用说,自己打过的胜仗一只手都用不完就数完了,可是得天下的却是他。

只能说乌江亭长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方和错误的对象说了正确的话。还好,司马迁记载下了他的话语,也让后人知道了当时还有个睿智的乌江亭长呢。

6

纵观历史,每次读到西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小人物,影响了整一个华夏历史,要不是他历史绝对不一样,这个人就是江充。江充本来是一个不入流的小人物,由于告发刘丹与同胞姐姐以及父王的嫔妃有奸情,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有一次太子刘据的家臣坐着马车在驰到上行走,江充抓了交给官府处置,太子刘据去求情,当场被江充拒绝了,而且还报告了武帝,汉武帝说:作为人臣应当如此,从此就对他更加的信任,但是这样就得罪了太子,后来江充看到汉武帝快老了,担心驾崩后被刘据复仇,于是向武帝说陛下你的病是被人下了蛊,最后诬陷刘据,刘据在巫蛊事件被江充等人诬陷,因当时汉武帝误信谎情,以为太子刘据要起兵谋反,最终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从此历史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如果太子刘据在的话那么又会有不一样的历史

7

默默无闻的小医官救了嬴政

公元前227年,受燕国太子丹的委托,荆轲带着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来去刺杀嬴政。嬴政召见了荆轲,并且在殿上想查看荆轲带来的地图。

随着被卷起的地图慢慢展开,在马上要完全展开时,图穷而匕见,荆轲抓住秦王的衣袖,秦王大惊,正当荆轲准备刺向他时,秦王扯断了衣袖,慌乱的向大殿下跑去。因为朝堂上不准携带兵器,面对这突如其然的事情大臣们都没有反应过来。于是荆轲开始绕着柱子追秦王。

这时我们的小人物就要出场了,朝堂上永远默默无闻的医官夏无且用自己医袋投击荆轲,居然还中了,这就给秦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拔出宝剑刺伤荆轲,秦王也算是保住了性命。

如果没有这个小小医官的投掷动作,秦王可能就被荆轲杀死,也就没有后面那位开创了大一统的秦始皇了。

因为一碗羊汤灭国

战场上任何一个小小的变故都会影响到胜负,可能因为一位马夫,小到一碗羊汤。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率领军队攻打郑国。因为第二天就要和郑国开战了,所以他下令伙夫晚上煮羊汤给士兵们打打牙祭。估计因为人太多也没注意,自己的车夫没有喝上羊汤,车夫以为华元看不起自己,便怀恨在心。

第二天战争正式打响,就当两边交战正酣时,华元的马夫驾着马车直奔郑军,导致华元被郑军生擒,因为没有主帅的指挥,宋军打败。最后归结原因,还是因为那碗羊汤和那位贪吃的车夫啊。

创作不易,您的点赞是我最大的动力

8

历史上有很多小人物,虽然他们没有高高的官职,也没有显赫的地位,更没有什么神通,但是他们在当时的历史阶段,做出了一些行为和动作,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一些影响,当然这些影响中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今天在这里说两个小人物是怎样影响当时的历史的。

【一】羊斟(zhen)

羊斟只是春秋时期一位普通的车夫,但就是这位车夫在历史上却留下了一个典故,被后世认为是损公肥私的典型。具体记载见《左传-宣公二年》

郑伐宋。宋华元等迎战,羊斟为华元御,华元杀羊以飨士卒,而不送给羊斟吃。将战,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御,我为政。”乃驰入郑师,宋遂大败。

这个故事是将春秋时期,郑国攻伐宋国,宋国国君委派华元为率,统领大军对抗郑国。在与郑国正式战斗之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杀羊给士兵们食用,但是华元偏偏把给自己驾战车的车夫羊斟给忘记了,羊斟看着其他人大快朵颐,心生痛恨。第二天,在一切就绪之后,华元冲出营门与郑国军队交战,但是当他的战车冲出营门后,径直向郑军大营驰去,而不管不顾其他的将士。华元对羊斟大怒说,你这是向敌军大营跑,孤军深入必被俘。羊斟这才将心中的怒气说出:昨晚谁有权利吃羊你说了算,今天怎么驾车我说了算,于是羊斟驾着战车直接驶入郑军大营,华元被俘,宋国大败。


一碗羊肉没有吃到,就心生怀恨,将主帅直接送入敌手,这也是千古第一次。唐朝郑薰有诗云:淡薄贵无味,羊斟惭大羹。

【二】朱序

东晋一员战将,太元四年即379年,朱序屡屡击败秦军,于是有所松懈认为秦军不敢再来,但是因为有内应,里应外合,秦军重新再战,攻克了襄阳,朱序被抓。苻坚因为朱序能够在大难之前保持气节,所以对他赞赏有加,没有追究他的罪名,授予他为度支商书。太元八年即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希望统一天下,谢石率军抵抗秦军。苻坚将大部队留在项城,带领八千轻装骑兵,日夜兼程赶赴寿阳与苻融的三十万大军汇合。苻坚为了能够快速解决战斗,决定派朱序前去说服谢石等人。朱序本来就是被迫投降苻坚的,心中还是向着东晋,非常乐于前往,他不仅没有劝说谢石投降,而是为谢石献计。鉴于秦军各路军队尚未会集,正好乘机迅速攻击他们。如果能打败他们的前锋部队,那么最终就可以攻破他们。

于是谢石派谢琰挑选八千勇士度过淝水挑战,让秦军稍微后撤一点地方,以便两军正面开展较量,而苻坚不知道里面有猫腻,欣然同意,于是命令秦军后撤,就在后撤的过程中,朱序在阵后高呼:秦军失败了,秦军失败了。后面的秦军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听大秦军大败,秦军自己就乱了阵脚,最终秦军大败奔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因为一个人的力量,让整个秦军自乱阵脚最终大败,如此轻松就能够将秦军打败,在历史上也实属不多。

9

要论世界第一中学生,什么日本第一高中生侦探小说工藤新一,那是肯定排不上名号的,今天讲的这位小哥,他的牛逼之处就在于,以一己之力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这位小哥名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据说他的名字中在塞尔维亚语言中寓意着天使“加百利”。1914年刚上八年级,中学还没毕业。尽管年轻,但加天使却是个典型的南斯拉夫种族主义者,作为波斯尼亚塞尔维亚人,他的目标就是驱逐当时统治巴尔干半岛的哈布斯堡家族,建立一个包括所有波斯尼亚的斯拉夫人(穆斯林+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在内的统一国家。



加天使的这种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早在东罗马帝国时期,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陆续征服了巴尔干信仰基督教的斯拉夫诸民族,并维持了百年的奴役统治。到了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腐朽没落,巴尔干各民族按捺不住,纷纷发起民族解放运动,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黑山等巴尔干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但这些小国处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环绕之下,难以避免成为英、法、俄等大国的角力场。曾经作为“天主教保护者”“欧洲之盾”的奥匈帝国,其统治层哈布斯堡家族也信奉东正教,与斯拉夫人同宗,但哈布斯堡家族并不打算帮助这些教友,反而通过《柏林条约》将波黑地区划入自己托管,甚至于1908年直接吞并,这直接与“大塞尔维亚之梦”“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相矛盾。


1913年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被巴尔干同盟打败,领土被瓜分,眼看塞尔维亚势力大增,奥匈帝国从中横插一脚,策动阿尔巴尼亚独立,不并入塞尔维亚,极大刺激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神经,这和后来老美干预朝鲜战场,阻止朝鲜半岛统一,导致朝鲜人民对老美的痛恨一模一样。奥匈帝国背后是雄心勃勃的德国,塞尔维亚背后也是沙俄,巴尔干半岛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亚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这里刚并入奥匈帝国版图不久,同时也是塞尔维亚人梦寐以求的“故土”,恰好这一天又是塞尔维亚国庆日,真的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起事的最佳日子。也不怪斐迪南大公出门不看黄历,当天他的司机也是匪夷所思,原本正常加速行驶便可以躲过枪击,但他偏偏开到了热血青年加天使等候许久的拐角处。他用勃朗宁自动手枪连开七枪,妥妥地击中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豪取double kill。加天使毫无疑问被捕,后被判处20年监禁,原因是当时年纪还小。



然而由他引发的大事件,刺杀发生后一个月,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英法德俄等国陆续加入大混战,一场场绞肉机般的战役带走了超过1000万军人的生命,同时造成649万平民死伤,作为工业革命重心的欧洲遭到重创。

这位青年在审讯时并不后悔,他声称一切都是为了他热爱的祖国,尽管他用最极端的手段,让无数人为他的梦想陪葬。百年后,他所追求的南斯拉夫联盟,却也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10

影响历史的小人物----陈新甲的书童,破坏了明清和议

历史上有很多不知名的小人物,他们在不经意之间就改写了历史。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小人物,是大明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童。

这位书童无意间的举措导致了明清和谈提前泄密,最终让明清议和成为了泡影,直接结果就是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一、明清和谈背景:明清战争已经多年,明朝屡战屡败,损兵失地。大明内部爆发了农民起义,明朝疲于应付。

从努尔哈赤的后金时代开始,明清战争就爆发了。

1618年开始的抚顺之战,是明清(包含后金)战争的序幕,努尔哈赤以所谓的七大恨激励众将领,亲自带兵攻取抚顺。最终结果是抚顺之战,后金大胜,夺取了东州、马根单、抚顺三城,努尔哈赤俘获人畜三十余万。

接着在1619年,明清又爆发了萨尔浒之战。这一战令无数人扼腕。明朝文武将吏死三百余人,精锐部队死四万五千八百余人。明朝调集了全国的兵力物力,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但是结果适得其反。大明军队号令不一,兵力分散,士气低落,最终彻底失败。

紧接着就是开铁之战,大明依然败退,开原、铁岭、沈阳丢失。

后面就是广宁之战(1622年),明朝丧失了整个辽东。

清朝夺取了整个辽东之后,基本满意了。明清双方虽有小战,但大战没有了,边界基本消停。

但是,明朝内部又有事了

1627年,在天灾人祸的综合影响下,农民无法生存,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李自成(之前是高迎祥)、张献忠等起义军,在大明境内流动作战,基本上整个华北、长江中下游全部被卷入,持续了10几年的时间。

最终,李自成的大顺军势头很猛。1641年攻下了洛阳,大明的福王朱常洵曾经聚敛无度,此时恰好成了李自成的巨额军饷和补充。接着,大顺军指向开封。

就在此时,明清双方又爆发了松锦大战,明朝依然大败。

在这种局面下,崇祯帝想到了与清朝议和。

二、明清议和:明朝想要结束两线作战的局面

此时的清朝,内部对大明也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应该继续进攻大明,也有人满足于现状。皇太极担心失去大明这个外部敌手,大清内部将难以团结;何况目前大清的地盘已经够大。

恰巧,崇祯帝秘密派人写了封表示议和的信。

公元1642年,马绍愉受陈新甲之命以郎中的身份,穿二品朝服带着使团到达沈阳。皇太极为了表示诚意,特率文武官员出城20里迎接。

清朝开出了和谈条件:

  • 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保证互不相侵。

  • 第二,明朝人口逃进清朝境内,清朝会将他们遣返。

  • 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清朝则提供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

  • 第四,明朝皇帝本人或者内阁高官,前来辽东与皇太极会盟,双方宣誓为兄弟之国。

当初宋与辽和约,换来了辽宋边界100余年的平安。况且清朝有意维持现状。

这种大事,使团一定要回国汇报皇帝才能定夺。于是皇太极派兵把马绍愉一行送回宁远。

马绍愉随后将与清议和的详情写下,连同皇太极给崇祯写的一封信,密报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收到密报后,仔细阅完了,但他顾虑重重,没有想明白,就把这份密报放在桌上。

这时,我们的故事主角登场了。

三、陈新甲书童泄密,议和被阻,明朝丧失与清和平的机会

陈新甲府中有一个书童,为人机灵勤快。就在陈新甲离开后,这个书童来的房间,看到了这封密信,误以为这是一份需要传抄的塘报(抄送一定级别官员的内参),就抄送到报上了。

这一下可好。明清议和本来是崇祯帝秘密安排的事情,这一下群臣都知道了,朝野震惊。

明朝的言官和其他官员们,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表明自己是君子。我定义明朝的性格是“倔”,就是一根筋,不知道妥协。

这些大臣们纷纷上疏弹劾陈新甲妥协卖国、私定议和条款。

这些人难道不知道当时的局面吗?国内乱成一锅粥,起义军都快打到京城了;国外又经历了松锦大败。他们也不想想,在这种两线作战的局面下,大明还能撑多久。

崇祯皇帝带头的一根筋,虚荣好面子,自己不想背妥协求和的坏名声,就把责任都推导陈新甲头上了。最后连同其他罪名,把陈新甲杀了。

皇太极在给崇祯皇帝的信中早已说了:“若不愿和好,再勿遣使致书……约九月不至则治兵。 ”到九月份还没达成和议,那就再打吧。

在明朝的那种政治氛围下,陈新甲一死,没有人再敢主张与清和谈。这样,明清之间的最后和平机会丧失了,明不得不两线作战,疲于奔命,最后自己把自己累死。

结语:小人物的大作用,坏了明清和议,却无意中成就了大清,这是不是天意?

公元356年,一位不知名的宫女把苻生第二天要杀苻坚的消息连夜告诉了苻坚,苻坚则当夜发动政变。这才有了后来的苻坚大帝。

有时候小人物起了大作用。陈新甲的书童,无意中破坏了明清和议,加速了天命向大清的流转,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边看历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