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一代奸雄曹操,叱咤风云,纵横捭阖,成为千古风流人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俗语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三国演义》就是我的启蒙老师。《三国演义》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了地利,而刘备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占了人和。

七十年代,我在报纸上曾读过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文章,为曹操平反,洋洋洒洒内容非常丰富,但非常可惜,那份报纸没有保存下来。

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也很高。

过去在京剧舞台上,曹操总是一副白脸奸臣的形象。但历史不是任人摆布的小姑娘,想给他一种形象就是一种什么形象,要还给他本来的面目。

我觉得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天骄,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正统的思想基础。从洛阳迁都于许昌,确定了北方魏国的基础。

第二,曹操招贤纳士,任人唯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有人数众多的智囊团,并且他虚怀若谷,能够采纳正确的意见,比如官渡之战中,就采用了荀彧的建议,夺了袁绍的粮草基地——乌巢,以少胜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反观刘备身边又有几个谋士呢?

第三,曹操往往是亲临前线指挥,对士兵来说是很大的鼓舞。

第四,曹操办事当机立断,比如白门楼中,就杀了反复无常的三姓家奴吕布。

第五,曹操有胆有识,曾想用献刀之计,谋杀董卓。

第六,曹操不但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遥想当年,在长江的大船上横槊赋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多么豪迈。在平定乌桓时,登碣石山写下了《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反观刘备和孙权又有什么文学建树呢?

第七,曹操还非常爱惜人才,比如文姬归汉中,用重金把蔡文姬赎回来,就是想让她把那些典籍传承下来,比如胡笳十八拍等。

第八,曹操对将士关心备至,论功行赏。对降将关羽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还赠送锦袍,就是石头也捂热了!

当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我想如果曹操不是暗地里保护他,十个关羽也插翅难逃!

赵云在万马曹营纵横驰骋,如果不是曹操爱将,我想赵云也早就被乱箭射成刺猬了。

正因如此,典韦、庞德、夏侯渊等情愿肝脑涂地,战死无憾!

正因为曹操的心胸宽广,在败走华容道时,才有了捉放曹的一幕,天不灭曹!当曹操病逝的时候,大将许褚痛哭,喉咙出血!

至于他误杀了故人吕伯奢、杨修以及伏皇后等都有当时的特殊背景。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曹操的功过还是留给渔樵去评说吧!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三国演义》名气很大+他会写诗。

3

曹操没有当过皇帝,三国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短,只有60年的时间。作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实际掌权人来说,曹操可能自己都没想到,名气在后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

我想,曹操名气为什么会这么大,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历史资料较为翔实。

关于曹操的历史资料主要来源于陈寿所著《三国志》,此书号称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由《魏书》、《蜀书》和《吴书》三部分组成,总共65卷,其中《魏书》就占了30卷。这不是陈寿偏爱曹操,而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的。

陈寿是西晋时期的朝臣,晋传承魏的政权,所以《三国志》自然而然就把魏作为正统王室来对待。《魏书》有史书上常见的本纪、列传,而《蜀书》和《吴书》就只有列传。陈寿压根没有把刘备和孙权当做皇帝,所以记录也就从简。

另外,撰写历史需要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等。但蜀国不像魏、吴二国设有史官,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陈寿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不能信口开河,无中生有吧。

第二,罗贯中功不可没。

最先让曹操火起来的人是罗贯中,而并非陈寿。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一个小说家,他在认真研读陈寿的《三国志》以后,写了一本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后来人尽皆知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小说不同于历史,也不会像历史那样严谨。小说要想具备可读性和欣赏性,引起读者共鸣,就必须塑造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迂回的故事情节,偶尔还要夹杂点儿女情长和桃色绯闻,这样的书读起来才会有趣,卖出去才会有市场。

罗贯中在小说里就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有老谋深算的诸葛亮,仗义耿直的猛张飞,狠毒残忍的曹操等等。这些人物都各具特点,精彩纷呈。小说里曹操的一些语录,诸如: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欲取胜他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等等,这些话非常具有个性特点,也容易吸引众多粉丝。

第三,大量宣传的效果。

最终让曹操火出新高度的是现代影视剧。围绕曹操和三国故事拍摄的各类电视剧、电影数不胜数,加上演员传神的表演,一个古代人物被活灵活现展现在面前,而且还这么牛逼,谁不喜欢?

投资方和影视人发现,曹操在市场中居然这么火,凡有关他的话题就自带流量,就更加深耕细作,轮番炒作,推出了大量有关曹操的影视作品,让这个流量大王在网络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不仅是影视作品,有关三国的游戏也层出不穷,少年三国志、三国志战略版、三国杀名将传等等,让大大小小的玩家如痴如醉。

在这么多影视作品和游戏的轮番轰炸下,曹操想不出名都难啊!

别的不说,就连李书福也蹭上了曹操的热点,推出了一款电动专车,大街小巷时不时会看到它们疾驰而过!

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4

一方面是三国演义的加持,这是主要原因,没有三国演义的话很有可能只有研究历史的人们才会将目光放到三国上,三国这段历史在中国史上并不是非常重要,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只能算是历史长河中的插曲,更多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只能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实在太给力了。

另一方面曹操本人确实很有魅力,是一个很复杂的形象,由于形象复杂,导致了曹操的争议也最多,很有话题性,有多少人推崇他,就有多少人贬低他,另外曹操是个大诗人,在文学史上也留了一笔,种种特点给曹操带来了很多的流量,热度很高。


5

曹操们名气这么大:一,《三国演义》无声的宣传。二,家喻户晓或芒刺在背有关他的口头禅。如“说曹操,曹操就到”;“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让天下人负我”;“挟天子以令诸侯”;“假若天命真的在我,我也只做周文王罢了”……三,他有几个大名鼎鼎的儿子,如:曹丕、曹植、曹冲,以及他和他儿子为首的建安文学。四,他是儒家和史学家“忠”、“奸”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五,他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文治武功在历史上也确实了得。

6

秦朝统一之后,直至清末,其他乱世,如分裂的南北朝及五代十国,基本上比较少被人们提及,这个时候的历史人物,不是专门学历史的,估计十有八九没有几个人知道。

而三国人物,则是大名鼎鼎,街头巷尾,人们耳熟能详,其中,曹操又是属于三国人物中名气最大的一批。

有人或者以为,三国人物的出名,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功劳,然而,早在罗贯中出生之前,许多三国人物即已为人们所熟知。

杜甫有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

诸葛亮有名是不消说了,曹操或者名声稍逊于诸葛亮,但亦是名传四海。

曹操的名气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他实际开创了一个朝代,并减轻了乱世的危害。他自己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并非自夸,而是实情。唐太宗李世民称赞他:“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其二,他兵法娴熟,为后世所传习。唐朝大诗人王勃有诗云:魏武用兵,仿佛孙吴。

其三,他是第一流的文学家,与其两子曹植曹丕同为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这一点是诸葛亮也比不上他的。

当然,古人眼中,曹操同时也是“篡逆奸臣”的代表,所谓“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总而言之,三国人物如曹操之所以有名,既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也因这些人物的确出色,甚至带契着同时代一些不过三流以下的人物也为人们所熟知。

7

曹操是曹魏的奠基人。

他首先是政治家,军事家,其次也是文学家。毛泽东主席赞颂过曹操‘文韬武略’。当时的名士许劭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非常中肯,曹操本人也非常满意[捂脸]

。与曹操有关的成语:望梅止渴,背若芒刺,对酒当歌,等等大约十多条……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8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一生事迹非凡,文治武功皆属一流,可谓“文安邦、武定国”的大才。不过同时,曹操也是历史上名声不大好的一个人,被牢牢贴上了“奸贼狡诈”的标签。那么,曹操都有哪些过人之处?他的成就都体现在哪些地方?


曹操的崛起: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这一年正是汉桓帝永寿元年,东汉王朝彻底落寞,与曹操同年出生的还有一位三国英豪,就是孙坚。《三国志》记载父亲曹嵩(官至太尉)是东汉后期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是有一定出身的官二代。

所以,曹操19岁时就被举为孝廉,获得了当官的资格。后来,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自己的政治才能、军事等才能。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乱政,34岁曹操逃出洛阳,回到陈留,开始散家财,以讨伐逆臣董卓的名义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蜕变。

此后,曹操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末,52岁的曹操成功统一了中国北方。从起兵算起,曹操共用18年时间,完成了从弱到强转变,成为汉末成就最大的政治人物。



曹操的政治才能:

曹操的政治才能是很高超的,东汉末期,天下大乱,在朝廷和地方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治人物,先有董卓、李傕、郭汜等乱臣,后有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孙权等豪杰纷纷登场,这些人都曾是曹操在政治上的竞争对手。

曹操为了占得先机,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刘协,并迁都到许昌,曹操被汉献帝封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不久再升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据此曹操获得比任何政治势力都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随时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讨伐其政治对手。

曹操除了在中央层面占得先机,在地方治理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实用办法。打败袁绍后,他任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人分赴各地主政地方,要求他们打击各地不法豪强,使一些地方上开始出现“百姓喜悦”的局面。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就评价曹操在地方上为政是“化乱为治”,曹操能得到数百年后的史学家如此评价,是很难的。

要说汉末至三国时期最会用人的政治领袖是谁,那就非曹操莫属了。

曹操能成就曹魏的基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善于用人、唯才是举。曹操用人基本就只看一条,就是是不是有真材实料,如果是有真材实料的人,他不会在意其家世出身,甚至连道德品质略有瑕疵,他也不在乎。

因此在他身边聚拢了当时天下的大部分优秀人才,这也是曹魏实力比蜀吴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早期曹操手下文有郭嘉、荀彧、程昱、荀攸、贾诩等,武有张辽、夏侯惇、徐晃、张郃、曹仁等举不胜举。曹魏人才最难得的是后继有人,后期涌现的曹休、曹真、司马懿、满宠、邓艾等也都是难得的人才。



曹操的军事才能:

曹操一生用兵无数,亲自参加或亲自指挥的大小军事行动无数,而且其中多数都能取胜,特别是早期事业刚刚起步时,曹操更是获得了不少关键战争的胜利。

曹操的军事素养多数都是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锤炼出来的,当然在每次战争的闲暇之余,他也不忘精读孙子、吴子等兵家的著作,正是通过不断实践学习,曹操才形成了自己军事理论见解,著成了《孙子略解》《孟德新书》等兵书,成为一位军事理论集大成的卓越兵家。曹操最出彩的军事行动就是官渡之战,这一战奠定了其中国北方霸主的地位,另外,曹操北征乌桓也是中原政权难得的一次成功的北征行动。

当然曹操也有失败的时候,正是因为赤壁一战的失败阻止了他统一天下的步伐,如果没有周瑜、孙权、刘备、诸葛亮等牛人的出现,当时真没有谁能挡住曹操的兵锋所指。但不管怎么说,曹操都堪称中国历史上军事方面的一流人才。


曹操的经济政策:

汉末天下大乱,百姓生活流离失所,天灾人祸并行,吃饭问题成为当时天下百姓的第一要务。曹操有了自己的地盘后,比较重视经济恢复,以及解决治下百姓的粮食生产问题,为此,曹操选择一些地方兴修水利并实行屯田,他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强行组织劳动力在一些粮食产区进行屯田,实际上就是军事化管理劳动力进行种田,这种做法很快就收到效果,据说建安元年(196年),首次实行屯田,曹操就收获了百万斛的谷物。



随着屯田制度的不断完善,曹操将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民屯50人一屯,管理者为司马,往上逐级设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等,一般和官民实行四六分或五五分的办法。

军屯为60人一营,边种田边戍守。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度使曹魏有效解决了粮食生产问题,更为曹魏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这也是曹魏实力始终优于吴蜀的重要原因。


曹操的其它能力:

曹操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成就斐然,他个人在文学、书法、音律等方面也颇有研究,且文学功底深厚,气势和见识一流,书法功力也比较深厚。曹操写的诗歌气韵沉雄、用情较深,即有抒发政治抱负的雄句又有反映百姓疾苦的妙语。

传世作品虽然只有二十几篇,却被鲁迅赞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书法作品虽然极少传世,但古代名家对其评价却很高,西晋司空张华在《博物志》中称:“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可见,曹操书法功力应当属于绝对的上品。

9

这个不光是因为三国演义小说的传播,更重要的还是曹操是个在政治上有很多建树的人,对后世历史的影响非常大。

比如北方著名的邺城,最早兴起于战国的西门豹治邺,但在秦和西汉两代地位下降很多,是由于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之后,将自己的私人机构也就是“霸府”设立在邺城,并在邺城兴建三台,从此邺城成为北方著名的大都市兼军事堡垒,从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还是非常重要的大城市。

再比如,中国历代王朝,首位皇帝的部队,也就是禁军。对禁军的管理,直接关系皇帝的安危,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禁军制度最早起源于秦朝,经过西汉和东汉,发展为三级制度。1.皇帝本人的安全和皇宫的防御保卫,由光禄勋负责。2.皇宫的日常巡逻和境界,由卫尉负责.3.首都的日常治安和防卫,由中尉负责,中尉也叫执金吾,执金吾下面有五校尉(有时是八校尉),此外还要设一个城门校尉,专门负责城门的安全。这种三级制度在曹操时代被改变。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之后,自己的霸府设置在邺城,显然对邺城的安全防御就有了需求。但作为名义上的臣子,曹操又不可能直接在邺城照搬光禄勋-卫尉-中尉三级制度。所以曹操有了自己的创新,模仿班超的中领军的名义,在邺城设立了中领军和中护军,中领军大致的指责相当于光禄勋,中护军的职责大致相当于卫尉和中尉的合并,用《三国志》的话说就是“分掌内外”,丞相府(实际上的皇宫)内的安全归中领军,府外邺城的安全归中护军。同时中领军和中护军都拥有选拔和监督武官的职权。这样就形成了中领军/中护军相互牵制,二者又同时监控武官,防止地方军官反叛的格局,比两汉的三级制度简洁也更高效。这个制度在当时就很快推广开来,蜀汉、东吴都陆续设立了自己的中领军/中护军制度。之后,这一制度从两晋,南北朝,隋唐一直延续到清朝,中间有许多名称和职责的变化,但基本格局都是曹操奠定的。比如清朝,护卫京城的是步兵统领衙门,但护卫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和圆明园(清代皇帝有住园的习惯,一年大多数时间都住在圆明园)又专门设有护军统领衙门。这也是对曹操建立的中领军/中护军制度的学习。

曹操在生前没有称帝,但他开创的许多重要的政治制度被后代王朝所效法学习,加上他又是一个诗人,留下了许多诗歌作品,所以知名度很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10

一方面,《三国演义》的宣传是主要原因。如果没有《三国演义》,可能会有人研究历史,将目光投向三国。三国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重要,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三国志》的记载几乎是二十四史中最短的,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插曲,是承上启下的纽带。

另一方面,曹操确实是个神人,一旦被人知晓,就会令人入迷。他是一个形象复杂、形象复杂的人物,由此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话题。有多少人赞美他,有多少人轻视他?曹操是一位在文学史上留下印记的伟大诗人。所有这些特点都给他带来了很多流量和热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