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最令人心寒的故事莫过于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好心救了蛇的命,最后却要被反咬一口。现在很多父母都在抱怨:我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到头来却给自己养了一条“白眼狼”,自己的命怎么这么苦。

“白眼狼”孩子不知感恩,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从不关心父母,将父母的爱看做理所当然。然而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最后父母只能自食恶果。也许你会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我的孩子变成了这样,首先家长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为孩子做得太多了?

小美和小英是很好的闺蜜,两人是感情很好的多年好友,她们不仅同一年结婚,比较巧的是,两人还在同一年各自生下了一个可爱漂亮的女儿。现在两个小姑娘读一年级了,长得甜美可爱,很惹人喜爱,但是两个女孩在性格上却截然不同。

小美的女儿丫丫刁蛮任性,平时要个什么东西一定非要到不可,如果大人不答应就以哭闹威胁,没完没了,小美实在拿她没办法。这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比较差,有时吃饭还要大人端着饭碗追着喂,连平时上学收拾书包都要小美代劳。这不,昨天早上,小美赶着去上班,比较匆忙,把孩子的作业落在家里。结果孩子在学校急得大哭,大声训斥妈妈粗心,为什么要把她的作业放在家里,小美实在没办法,只能专门请假给孩子送作业去。

小英妈妈不同于小美妈妈,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坚持让女儿自己收拾整理书包。有一次女儿忘带语文书,打电话让小英送书,小英拒绝了,她告诉女儿,整理书包你的工作,现在你工作失误了,就要自己负责,没有理由让妈妈放下自己的工作专门去送书。她给女儿提出建议,看看能不能暂时借一下其他同学的书来上课。自从这件事后,小英的女儿就再也没忘带过什么学习用品了。

两个女孩的差别在于,小美妈妈为孩子做得太多,不懂得教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导致女儿事事都依赖父母,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理所当然,自己受之无愧,一旦有人不依照她的心意办事,她就觉得是别人欠了她,心生不满和怨恨,这种受之无愧感越强烈,孩子就越有可能长成“白眼狼”。如果各位宝爸宝妈不想被孩子没良心的举动伤透心,不妨反思一下这四点,看看自己是否助长了孩子受之无愧的心态。

01

引导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绪

“白眼狼”孩子最大特点就是自私自利,不懂体贴关心别人,心理学家李雪说:“规矩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想要孩子守规矩,体谅别人,首先要锻炼孩子感受别人情绪的能力。

例如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家长除了及时制止外,还可以和孩子解释:你看叔叔阿姨都在工作,你这样大吵大叫是不是会影响到别人,如果你看动画片时被人突然打断了,你会不会开心呢?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引导孩子去感受别人的情绪,那么有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后,孩子做事就不会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慢慢就懂得尊重和体谅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

02

父母学会表达并尊重自己的感受

整个社会宣扬的是父母爱孩子,一切优先考虑孩子,自己牺牲一切在所不惜,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所图就是自私的表现。在这种观念渲染下,父母习惯了不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自己含辛茹苦地付出,也会有所不甘。

所以我们会发现父母有时候很矛盾,平时孩子不来探望就说子女白眼狼没良心,可是子女回来了又说他们瞎折腾浪费钱,总是口不对心。

父母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需求,可是子女也不是父母肚子里蛔虫,无法自动感知到父母的需求。爱本身需要沟通互动,不想孩子变“白眼狼”,父母就别委屈自己,不妨大胆放心地“索取”一回。

03

看见并尊重孩子的情绪

或许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都能做的很好。孩子哭了就尽可能满足他的需求,孩子摔了也会心疼地抱他在怀里。可当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却不太在乎他们的内心感受了,取而代之就是把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强加给孩子。

父母能切实看到孩子的情绪,及时给出回应,孩子情感处于饥渴无助的状态。一般遭受过饥荒的人,哪怕后来衣食无忧,源于心中的恐惧,也会痴迷于囤积食物。从小需求和情绪得不到照顾的孩子,在童年求而不得的不满情绪支配下,孩子将变得欲求不满。

04

生活点滴中引导孩子为他人着想

家长如果想要一件“贴心小棉袄”,而不是一只“白眼狼”,除了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情绪,并且多引导他们去感受别人的情绪,还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引导他们为别人着想。

让孩子把感恩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因为爱他才会为他付出这么多,一切从孩子能为别人着想开始。

专注孩子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和家庭亲子关系处理,点击右上角,关注头条号【爱飞亲子】,百万家庭的共同选择。

最佳贡献者
2

一个死刑犯,临上刑场的时候,法官问死刑犯,还有什么要求?死刑犯说:“我没别的要求,只想最后见一面我的母亲。”

法官把他的母亲请到了现场。可他向自己的母亲提出了一个令在场的人谁也意想不到的要求。他说:“娘啊,我就要死了,你养我这么大不容易,不管我做了什么事你都不说我,不管我提出什么要求,你都会答应,就让我最后在吃口妈妈儿吧?”此时的母亲早已成了泪人、涕不成声了。听到儿子的要求,哭声有所缓解,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急切的解开了自己的上衣,使自己的两个乳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低下头、张开了血盆大口、冲着母亲的乳头狠狠地咬了下去,又用力一拽,扭过头去,将母亲的乳头狠狠的吐在了地上!?摆过头来,张开含满母亲鲜血的大口、血星四溅。冲着母亲狠狠地说:“我恨你!从小,不管我做什么,你都不管。不管对错?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什么,从来就不说:‘不’。如果小时候你要好好管我的话,我能到今天吗?我恨你,我恨你——!”母亲已经晕厥了过去。

这位母亲无疑是深爱自己孩子的,我相信如果可以,她会宁愿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孩子的性命,可是最终正是她这种无条件无底线的“溺爱”,亲手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断头台!

为什么有的家长越爱孩子,孩子却越不孝呢?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1、养成孩子极端的个人主义

孩子小的时候,事非观和人生观都很懵懂,而能给予他指导和帮助的直接人就是父母和家庭!作为父母,一味的宠溺他,哪怕是他做错了,也无条件的袒护他、包容他,这无疑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让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自己,却不知道每个人终究只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终有一天有人会代替他的父母和家庭来用更残忍的方式教训他。

2、养成了不思进取的习性

在孩子眼里,自己的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哪怕是自己将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做不了,还有父母来养活自己。有这样一个无条件让自己啃老的人,哪怕自己不努力,不上进,又有什么关系呢?

父母没有告诉孩子,终有一天你要长大成人,终有一天要面临生存的危机,人总有老去离去的一天,父母不能跟随你一辈子!

正是父母的溺爱给了孩子不思进取的理由,给了他自甘堕落的借口!

3、养成他为所欲为、极端的个性膨胀

从小溺爱孩子,在孩子应该独立的时候不放手,以至于在父母无力再扶持他的时候,让他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和斗志,给他们的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严重的障碍。当客观条件达不到他们的个性私欲的时候,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走向极端。给社会、家庭、国家带来严重后果。

4、让孩子不懂得感恩

懂得感恩的孩子,心里也会充满爱!而溺爱孩子的父母,从小只教会了孩子索取而没教给孩子付出。一个人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就失去了人性最纯真的部分。

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大多数父母爱孩子的程度,一点都不会少于上面故事里所说的那个母亲,都愿意在危急关头为了孩子宁愿失去自己的生命。但在教育孩子 的过程中,一味的对孩子好,一味的去迎合孩子的心意却是在害孩子。

真正的为孩子好,是要全心全意的教会孩子去生活,而不是代替孩子去生活,对待孩子,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自己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重要的是在有生之年让孩子学会自己不在的时候也能很好的生存。

真正对孩子好的父母,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完善自己,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人生来就应该积极向上,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坚强的毅力而生活。身教胜过于言传,教会孩子如何爱人、如何自爱,竖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孩子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荣耻观念、造就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

3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这种情况有,但不是普遍现象。

“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尤其是父母的爱。“父爱如山重,母爱似水深”,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把全部的爱倾注在他的身上,直到永远。难道说所有的孩子都不孝吗?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溺爱,这就涉及到题主所提的问题了。娇生惯养太溺爱的孩子,长大不孝是无疑的。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在蜜糖罐里,全家四个老人一对父母,成天围着一个“独苗”转,把孩子视为掌上宝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掉在地上把碎了。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分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张嘴要闭嘴到,把孩子都养成一个活脱脱的“小皇帝”或“小公主”。长大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身上全是“毛病”:懒惰、不思进去;任性、为所欲为;自私、不知感恩。最大的问题就是,连自己父母都不知道孝顺。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生活和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从心灵和精神上的精心呵护。也就是把爱体现在教育孩子方面,无论是严父慈母也好,还是狼爸虎妈也罢;无论是穷养儿还是富养女;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棍棒教育等等。都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严”、“慈”有度。
教育孩子从小要有道德、有信仰、有礼貌、有理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爱祖国、爱劳动、爱生活、爱家人;遵纪守法、团结友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这样的孩子肯定是个孝顺的孩子。

4

有些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首先是我们的家长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有些家长一味的惯孩子。宠着自己的孩子,有的孩子养成了无所欲为的坏习惯,他有要求你就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也认为理所当然了。当他欲望越来越大,家长满足不了的时候,这时候的矛盾就出现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以我为中心,什么要求你都得满足的生活方式。一旦达不到目的,就会怨恨父母,根本不领会父母的操劳,于是当今社会也滋生了啃老族,这是我们父母要反思的,都知道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爱孩子要有度,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变成:白眼狼;

5

今天无意中刷到了这个问题,深有感触,因为我就是那个不孝的孩子。

我的家庭并不算幸福。爸妈在我很小的时候离了婚,我和妹妹被判给爸爸,妈妈一个人远走他乡,6年后,我妈从外地回来,态度强硬要和我爸一起照顾我和妹妹,于是开始了漫长的相爱相杀的生活。

我妈没回来的那6年间,上门找我爸的女人络绎不绝,却都被我爸拒绝了,他说隔壁阿姨告诉他,我很开心的叫那些女人“妈妈”,但那些女人都装作没有听见,从此,我爸拒绝任何人好心的介绍。

2000年,带着新回来的我妈,我们举家搬到了省会城市。虽然有亲戚的帮助,但日子过的并不畅快。为了弥补这么多年我们姐妹二人缺失的母爱,我妈会跟着电视节目学做饭、跟着教育频道学辅导、跟着老师命令学督促,时时刻刻盯着我们两人的学习。小学四年级期中考试,我考的并不好,没有进入全校前十,害怕爸妈骂我,骗他们说这次学校没有公布名次,结果三天后一个同学上我家找我玩,被我妈叫住问期中考试的情况,得知学校前十名里面没有我,当着同学的面开始破口大骂,同学看着我窘迫的脸和我妈激动的神情,寻了个由头溜走了,从此以后,再没有任何同学敢来我家找我玩。

后来的那半个月,我被望女成凤的爸妈要求,不能看电视,不能听广播、音乐,看报纸,除非成绩上去了,才能在周六的下午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我知道自己落后了,每天都起得格外早,去学校读书、自学,也逃避他们对我课业的检查。那天清晨,我照例六点半起了床,穿好衣服,去书桌上拿自己的早餐钱,一不小心瞥到了书桌正中央一张空白的作业纸,上面一行娟秀的字:唐可是个婊子,小小年纪喜欢其他男人。

我不明白当时小小年纪的我,为何明明胸腔里一股子愤怒、委屈,表面上却还云淡风轻,我拿起10元早餐钱,假装没看到那张纸,背起书包就去了学校。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十几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开口问我妈,为何写下那行娟秀的字,大概问了,她也会说“怎么可能?你肯定记错了。”

那个下午放学回家后,我去书桌上找那张纸,却发现它消失了踪迹,大概我的父母始终觉得不妥,所以销毁了证据。

小升初那年,父母为了我能进入更好的学校,耗费心力找人托关系,弄到了所在区最好初中的考试名额。那次考试,父母如临大敌,虽然考试时间在八月,但6月小学一毕业,就让我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推了表弟家一起出游的邀请,要求我全心全意备考。

考试的那天下着大雨,夏天的雨格外的急又格外的狂野,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埋头考试的小孩子们有一百多个,我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看着监考老师严肃的表情,心里多少有点发憷。考完出来,我妈听我说有几道题不会写只能空着后,不顾周围家长和小孩诧异的眼光,狠狠地训我:“你看看你,让你好好复习你不好好做,现在空了这么多题,能干什么?我怎么有你这么蠢的女儿,滚滚滚,自己回家。”

她将我推开,塞给我一把伞,自顾自的往前走,我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哑口无言。

考进了那所初中的快班后,她见了人就说当妈的多么不容易,天天督促我学习,这才终于争了一口气。我很不适应初中的繁重课业,初一刚入校的那半个学期,天天晚上都要写作业到晚上十一二点,我妈在照顾我妹妹睡觉后,会一直陪着我,碰到我不懂的数学题,会让我爸赶紧过来辅导,三个人每天都接近零点才睡觉。就这样,三年里,他们会一直陪着我写作业,我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都会亲临现场支持,并身体力行当着我的面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听音乐。

我虽然成为了一个与社会时尚半脱节,与同学聊天没有共同话题的人,但我的成绩确实保持在前几名。这让我得以进入省重点高中,开始了更加繁重的高中生活。

上了高中没多久,我们面临着文理分班的尴尬——学理科吧,物理和化学初中的时候合并了,根本就相当于没学;学文科吧,因为初中的教育改革实验,文科学生肯定格外的多。爸妈听了学校的动员后,找我过去谈话,主要意思就一点“女孩子学文科,简单。”

我背上书包带着课本进入了文科班,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和爸妈交流的内容无非三件事:什么时候考试,出成绩了吗,进步了吗。即将进入高三的那个夏天,爸妈以我每天在家里吃饭洗澡太磨叽为理由,强制我住了校,一个在家被父母要求不要做家务努力学习的我,根本没法适应全方位自理的住校生活。于是在一个雪花纷飞的冬日中午,我带着一肚子委屈和难过,找到我的班主任哭诉。哭诉的结果非常有效,我妈终于在班主任唾沫横飞中明白了我现在崩溃的心理状态,表态说再不逼我做事情了。

11月的成人礼那天,我格外的想家,下了两节晚自习后,坐了最后一趟小巴,走了500米到了自家楼下,一楼的铁门锁上了,我没有钥匙,彼时也没有手机,十一点半的马路上只有一盏路灯照着脚下的方寸土地,我一遍遍叫着爸妈,期待他们下来给我开门,十五分钟后,我爸披着外套一脸不悦地带我上楼,我妈从被窝里探出半个身子问我的成绩,得知我考的不好,破口大骂“考得不好还回来做什么?这么晚了让不让人睡觉了?好好的住校,跑回来是不是不想学了?又退步你还不如不读书。”

我在他们房间门口埋头哭了五分钟,擦干眼泪和衣睡下,再不提那句“今天我18岁成人了。”从此放任自流是我的应对策略。高考成绩出来后,我勉强过了二本线,爸妈连夜找人帮忙分析我的分数能上什么大学,填报志愿那几天,他们将我的志愿表拿过去,一笔一划全帮我填好。

直到进了大学,学了第一堂课,我才真正理解我的专业是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即使我和他们说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我要退学,我得到的也只是辅导员和父母加倍的“关爱”。大二那年,正在上自习的我,接到了我妹妹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她的声音早已哭哑:“姐,我高考成绩出来了为什么他们不让我去读,非要我复读?我分数低怎么了?我就是不想复读啊,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替我做决定?”

我听着电话里传来的我妈声情并茂的“儿啊我这都是为你好啊”的声音,只能安慰我妹妹听她们的话复读一年。

在我们两人都没能力脱离父母的掌控之前,在父母认为自己的决定都是对的之前,服从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复读一年后,我妹妹的成绩更加糟糕,但她这一年学会了和我父母正面刚,她会将我爸妈说她的话一句一句怼回去,会用我爸妈吼她的同样的音量回敬她们。

工作这么些年,我一遍遍的安慰被我妹妹怼的伤心难过的父母;一遍遍劝他们我妹妹和他们同在一个城市却半年也不回一次家是因为工作忙;一遍遍告诉他们我妹妹拉黑他们微信号和手机号不要放在心上,找我就行;一遍遍的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回家。

我爸妈确实很爱很爱我,但我宁愿她们放手,那些他们自以为正确的爱,对我而言,更像是剪刀,残忍的剪断了我和潮流社会的联系,剪断了我想去往其他城市的念想,剪断了我步入婚姻的念头。

谈过两次恋爱后,我更加恐婚,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父母婚姻里无穷无尽的争吵和指责,让我以为那就是婚姻生活的本来面目。而远离那个省会城市,是我大学毕业那年做的最决绝的事情——忽视爸妈痛心又期待我回头的目光,义无反顾的北上。

这几年,朋友们都会劝——回来吧,我们都在这个城市呀,那么辛苦做什么?可我知道,只有离了那个城市,我才活得这么自在,我才是真正的我。


我很爱我的父母,我却也很厌恶回家,我不孝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植根在我心里的只有我无尽的挣扎和绝望。所以我从小拒绝他们抱我、亲我,每周强迫自己给他们打电话问好,每个月给他们打钱的时候心里都会觉得委屈,病了的时候硬扛着也不寻求他们的帮助。被困住的时间太长了,所以自由后才会惶恐又迷离。

6


“爱”是一个美好的词,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爱往往是无私的、令人感到温暖和美好的。但为什么有时候,这种爱,偏偏就成了导致孩子不孝的罪魁祸首呢?

我想问题中的“爱”应该特指的是“溺爱”,那什么样的爱叫溺爱呢?溺爱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第一,不分原则的爱。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么完全没有原则,要么定了规矩,却轻易妥协。比如,当孩子说了不尊重长辈的话或者因为脾气急,父母却默默忍耐,不批评和制止。比如制定了一个月只能买两个玩具的规则,但面对孩子的哭闹,只能打破规则,满足孩子。


在家里,父母没有教会孩子遵守规则和礼仪。孩子就无法从父母的态度中判断行为的对错,父母如果没有帮助孩子建立起适应社会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孩子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就会遇到种种困难。


第二,过度担心和保护。

父母想照顾孩子的一切,生怕孩子受一点点伤。比如孩子在家只用学习,其他家务都由父母做。还有之前的综艺节目中,有的妈妈担心家具在客厅放着不安全,于是客厅就不放家具;由于自己怕沙子,所以孩子踩沙子就会极力阻止,并用恐怖的表情说沙子上的危险。最后宁愿背着孩子从沙上过,也不让孩子光着脚踩沙滩。


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用手和眼睛去探索世界。他们爱用小手触摸沙子和泥巴,去感受沙子在手里的流动,去感受自己的小手能把它变成不同形状的神奇和快乐。孩子也要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去体会长大的快乐与自豪。但是父母的担心,不仅剥夺了孩子的这些快乐,还剥夺了孩子很多成长的机会。就会导致孩子自理能力较弱,独立性较差。有句老话说:“温室里长不出耐寒红梅,花盆里养不出参天大树。”我们应适时地放手,给孩子自己探索和成长的空间。做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


第三,对孩子总是特殊照顾。

孩子喜欢吃什么,我们做什么。好吃的菜,都要端到孩子面前,让着孩子吃。孩子在家就像小皇帝一样,有求必应。孩子想要什么,即使超出了父母能给予的水平,父母也尽力去满足。


这样的特殊照顾,会让孩子陷入他们这么做都是应该的感受中。培养出“自我中心”的孩子。他们缺乏同理心(很难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在社会交往中更容易受挫。家长的一味付出,并不会教给孩子同样无私的付出,而导致孩子只知道索取。


所以,父母以为全身心的爱,既不能帮助孩子获得成年后的幸福,也没有办法获得孩子的心疼和爱护。我一直强调孩子应该做到五有:对自己有想法,对世界有认识,对人生有态度,对社会有贡献,对家庭有责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更容易获得内心的满足,才能更好的爱自己,爱家人。父母当然要爱孩子,不过请勿溺爱。

7

首先我认为题主的问题本身就是错的,因为我觉得题主把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概念搞错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父母对孩子的爱?

  • 首先,对孩子的溺爱那不是爱,那是断送一个个孩子的人生的罪魁祸首。很多家长以为对孩子的爱就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事实上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你对他的无限满足只会助长孩子欲望的无限增强,试问哪一个人认为孩子所有的要求都可以满足?难道孩子要星星你也能给他摘下来?
  •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看父母有没有逐步给孩子培养起足够正的三观。三观不正以后在有才也未必是好事,早晚有让孩子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
  •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看父母有没有留给孩子以后发展足够的知识储备,物质上的无限满足是对孩子以后发展道路的一种破坏,因为这会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精神知识上的满足才是给与孩子以后步入社会足够的发展助推力。
  •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看父母有没有培养起孩子自己的动手能力,给与孩子最实际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大包大揽那也不是爱,那样的父母只是剥夺了孩子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所有认为爱孩子的父母们,请你们分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没有教会孩子足够正的三观,孩子又怎么会明白孝顺是什么东西。所以不是孩子不孝顺,而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真正教育好孩子。

8

我以前的报社老板是个海归博士,三十几岁已经成为身家几千万的企业家,有一次饭后聊天,他跟我说起自己对孝这个字的理解。

“我不会孝敬我的父母,我只会孝敬我儿子。因为我父母生我的时候没跟我商量,他们为了自己的目的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我、培养我都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没有义务回报。同样,我对我的儿子也具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也不需要他将来孝敬和报答我。”

这样有悖常理的论调让在座一众人都面面相觑,虽说自古以来就常有“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之说,孝敬儿子超过老子的事情虽然多多少少每个人都干着呢,但是这样清晰地被说出来还是令人震惊,震惊于他的不知羞愧,震惊于自己其实也不知不觉在这么做。

孝顺是最需要言传身教的德,别以为小节孩子看不到

后来听说他的儿子果然和他如出一辙,在美国上完学一直不找稳定的工作,隔一段时间就跟他要几百万生活费,然后就杳无音信,直到再次需要钱的时候再联系他。他们夫妻有任何事情都只能发邮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得到回复。

讲上面这个故事是想说,看到孩子身上出现这种问题,我们身为父母的要先坦诚地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在价值观上也并不算一个孝子?

没有比孝顺更需要言传身教的德了。因为孩子从懂事起就每天在观察父母是如何对待他们自己的父母的。在当面的言语、背后的评论,特别是意见向左时的忍让、花钱孝敬时的舍得,一丝一毫都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里,这就是未来一生他在孝顺标准上的参照锚点。

孝的责任感是用出来的,别等老了再要求回报

孝行是爱的一种行动表达。也像其他所有的行为一样,需要长期的训练养成习惯。如果小时候怕他小、怕影响他学习,怕孩子觉得我们做父母不够格,不舍得用他做事,等长大了某天突然说你是时候反哺回报我们了是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的。

以我的家庭为例,我做了一个实验,儿子从小是姥姥带大,直到小学毕业,姥姥对他简直是无微不至、形影不离,恨不得包办他的一切。

后来中学,孩子跟我们一起住,由于我工作忙,老公对他生活方面的照顾更多一些。回到家很少让他做家务。而每次老公出差的时候,我就告诉他,自己的内衣自己洗,不然没的穿,吃完早饭和宵夜的牛奶碗和桌面要自己收拾清洗。还经常以自己太忙或太累为由让他帮我做事情,比如去跑腿买东西、沏茶、放洗澡水、刷马桶等等,然后夸他能干是个男子汉。

结果你猜他在家里对待姥姥、爸爸和我的孝的程度是怎样的?

他内心对姥姥很爱很爱,经常跟我说起和姥姥一起的美好回忆,说长大挣了钱要给姥姥买好多好多东西。在他心里,姥姥无疑是对他最好的、最值得孝敬的亲人。但是他再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候,却还是一下子变成小宝宝撒娇耍赖。

对待爸爸呢,是他爸说了让他做的事情他做,没说的都不会做一丁点,他觉得那就是标准。

而每当只有我和他在家,或是我和他一起外出就餐、看电影或旅游的时候,他就突然变成了一个小大人,忙前忙后,很会照顾人。因为他意识里觉得这个是他的责任,要不然妈妈会照顾不好他和自己。

所以,对孩子好,但是一定要多用他,依赖他,在他面前适当地示弱,并赞美他分担父母家庭责任的每一个细小的行为。最终才能收获一枚外焦里嫩的大孝子!

欢迎关注专注儿童心理研究与实践多年的职场辣妈原创头条号“跟孩子聊天”,每天20分钟,聊出一个阳光、优秀、孝顺的儿子。

9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冯凤君:

同事读高二的女儿期末考试成绩差,她到单位阴沉着脸向大家控诉孩子,说她学习不用心让她丢脸,在家里也早给了孩子一顿指责和痛骂,“这么大个子考这么点分你都不嫌丢人”,孩子只有掩面哭泣。

她不爱孩子吗?孩子上学步行20分钟的路程,中午她要开车接送,说这样可以让孩子多午休10分钟,花两万多为孩子报课外班补课,舍不得花500元给自己买衣服……,这样的父母你身边一定也不少吧。

父母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物质上给予百分百的满足,很多父母以为这就是给予孩子的爱。父母付出了这些,就想得到孩子的感恩和回报,希望孩子感情上对自己关怀和理解,同时满足自己的诸如取得好成绩的期待。如果孩子不如自己所愿,父母就感到委屈、愤怒,就对孩子指责、抱怨,就给孩子贴上“不孝”的标签。

父母认为的爱与孩子需要的爱是错位的,孩子需要父母理解自己的感受,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能给予自己心理上的安慰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看不到孩子的真正的需求,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来爱孩子,以为是无私的爱,但很多时候是包办代替和控制,是有条件的爱。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爱和温暖而是压力、冷漠、不被理解和接纳。

为人父母,需要学习,提高自己爱的能力,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孩子才会从父母这里习得爱,回馈爱。

10

相信每对父母都是非常爱自己孩子的,可是却因为爱孩子的方式和教育手段的不同成就了千差万别的孩子。对于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有的孩子常怀感恩之心,体恤父母;而有的孩子却受之无愧,甚至觉得理所当然,稍有不顺心就是不满加抱怨。

是谁把孩子变成了“白眼狼”?答案是:父母。

是的!你一路为他着想与付出,从没想过任何回报,可是,当有一天,他如同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中那条不知感恩的蛇,岂不是很心寒,很可悲?

事无巨细的包办,小到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到毫无节制的满足。过分的满足,当有一天,你的稍不满足,就会让孩子心生怨恨。

我远方一个亲戚,在东躲西藏四个女儿后终于迎来了朝思暮想的一个宝贝儿子,男孩从小就如同”皇帝“般待遇,吃穿用哪一样都是他优先,和姐姐们闹矛盾,他父母也是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姐姐们。

一家人寄希望于这个男孩将来能有一番作为,光宗耀祖,然而事与愿违,男孩长大后不务正业,没钱花了便回家要,要不到就在家打砸东西,有一次竟然找了几个流氓地痞绑架父母,对一双老父母是没有一点怜悯之心。

教导孩子负责与感恩是多么重要!

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才会为你所做的一切感到感谢与珍惜,也对拥有的感到知足与快乐!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