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话不多说直入正题:

先从技术层面分析一下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人。

首先是诸葛亮,刘备出征东吴之前,诸葛亮劝刘备登基为帝,此时诸葛为丞相、录尚书事,注意哦,诸葛此时最主要的任务是管理政务,调整赋税,充实军资,而不是单单一个军师。

然后是赵云,刘备伐吴时,赵云是鼎力反对的,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刘备拒不听谏,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

然后是魏延,刘备称帝时,魏延为镇北将军,此时已经镇守汉中两年多,汉中是什么位置?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而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此时魏延是实打实独当一方的大将,根本抽不开身。

然后是我们可怜巴巴的马超,马超后期死的时候在《三国演义》里只是一笔带过,马超虽然勇猛,但是人品着实不敢恭维,马超反曹时,导致全族二百余人被曹操斩杀,包括其父马腾,二弟马休,马铁等人,投奔张鲁之前其妻儿子女也被部下全部斩杀,投奔张鲁之后也一直被人排挤,最后不得已才投了刘备,话说马超刚投刘备的时候,刘备很厚待马超,但马超怎么说也做了半辈子诸侯,所以经常直呼刘备的表字,导致关羽非常愤怒,请求杀了马超,刘备劝解说:“马超穷途末路来归附我,就因为直呼我的表字而把他杀了,以后怎么面对天下。”张飞也劝解:“这样的话,用礼仪做给他看,他就明白了。”次日请马超来的时候,马超环顾身边座位,不见关张,却看到关张持刀直立于刘备身旁,从此再也没有直呼刘备的表字。叹气说:“我才知道为什么我会失败,直呼主公的表字,差点被关张杀了。”而马超降刘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震慑羌人,这也导致马超最后抑郁而终,年47岁。

再从刘备第一视角看一下为什么不带这些人。

夷陵之战开始之前,刘备手下还有一员大将张飞,只是还没开始就被其部下所杀,再看双方兵力蜀汉约四万多、五溪蛮夷约一万共计五万余人,而东吴也约五万多人,但是蜀汉集团此时兵势强盛,东吴并不敢缨其锋芒,而刘备自赤壁之战后,基本上所指挥的大战,都以胜利告终,先是抢夺荆州南部四郡,入川之战拿下益州,北夺汉中,击败曹操等一系列胜利,让刘备自信心开始膨胀,自己无疑是一位成功的统帅。正史记载,从刘备一生12胜3平8败,几乎所有大战小战,都是其亲自指挥,因此征吴对刘备来说不过又是一场平常战役。

况且虽然没带诸葛亮,但还是带了一些军师参谋,其中就有庞统的弟弟庞林,益州的程畿和黄权,荆州的马良。只不过黄权和庞林因为驻北岸,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部降魏。程畿和马良都在夷陵之战中战死。手下大将也还有冯习、张南、傅肜、沙摩柯等人,反观吴国,刘备连曹操都能赢,还会把陆逊、孙桓、朱然、潘璋、徐盛等人放在眼里,尤其是陆逊,此时不过刚出道,完全是靠关系上位的。加上刘备征战初期,打了一个漂亮仗,气势强劲,陆逊只能一退再退,扼守要地、坚不出战,表现非常弱势。

因此夷陵之战在刘备看来,怎么打都不会输,更不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影响,自己去打,足矣。

最佳贡献者
2

夷陵之战在战前也并非定位为关乎国运的战役,在刘备失去荆州既得利益之后,夷陵之战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收回故地。从巫县到猇亭的这一路太过顺利,包括秭归这样的重镇都没有太费功夫的拿下,但这也不应该会改变刘备的既定战略,在夷陵以东的江陵如果拿下,就算是完成了东征任务,所谓“踏平吴郡”也仅仅是为战争造势,作为一个军事家,刘备深知想以五万人的军队吞并东吴几乎是痴人说梦,这里的口号如同诸葛亮北伐时所提出的收腹中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才断层

往往会有人提出赵云、诸葛亮等人是反对刘备伐吴的,因此刘备不愿意带二人出征。在此种观点下显得国家大事有如儿戏一般,臣下向君主提出反对意见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东征是刘备称帝后的第一道国令,那么全国上下都应该围绕着一号令进行筹备,不应该因为政见的不同而躲避。



刘备作为君主,既定战略已然成形,那么就会挑选文武官员随征东吴,刘备选择御驾亲征,那么人员配置上别说是赵云、诸葛亮,就算是让阿斗随征,阿斗也不敢不听。而一国之君若是因为反对之声就弃用人才,这未免也太没有度量,所以赵云等人的反对并不是刘备东征之始未点将的原因。

从马超、黄忠的病逝时间来看,马超是章武元年病逝,也就是刘备称帝的第一年,说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马超的身体状况就已经不行了,而黄忠更是刘备称汉中王的第二年就病故了。此处想起了《三国演义》里刘备那句“五虎上将今已去四”,这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蜀国人才断层比较严重。结合开文所讲的既定战略,刘备的夷陵之战是一个培养中生代将才的良好实战机会,因此在人员配置上,刘备更侧重于人才的培养,在战前也只对张飞这名老将做了会师随征的部署。

人员配置

“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余人。”——《资治通鉴卷六十九》

刘备任命冯习为大都督,领前军兵团,冯习是刘备入川时的后起之秀,在入川和汉中战场表现都不错,此时作为前军大都督重点培养是不错的选择,总领4万多兵力。在冯习前军军团中,吴班、张南、刘宁、杜路四人,前二位也算是中生代将领,后二者属于年轻将领,蛮王沙摩柯是马良游说参战。



刘备中军的兵力并不多,前军四万里有沙摩柯的一万人左右,中军最多也就两万,但应该为刘备的精锐部队,由黄权分兵五千北上防御曹魏,陈式领水军与前军形成接应,留赵融、傅彤、辅臣、廖化、程畿于中军,马良游说蛮夷后亦回中军。与此同时,刘备在江州一带部署后军接应,这个后军的领军将领就是赵云,这算是整个夷陵之战的战略部署,因此赵云也算是参与战争的。

无人可用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蜀国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自刘备入主益州后,军队数量大致在11万左右。此后刘备与孙权就荆州问题达成和谈,刘备便空出手来,于215年冬天,领张飞和黄权击败张郃军彻底平定巴郡。217年秋天刘备集团又开始了汉中之战,此战一直持续到219年的夏天。刘备虽然胜了曹操,占领了整个汉中,但损失很大,大将吴兰、雷铜、任夔相继阵亡,战死的兵力也在一万以上。因此,刘备全国兵力在十万左右是有一些依据的。



刘备任用魏延镇守汉中也是看中了魏延的能力,在汉中太守的人选上,刘备是舍弃了群臣一致看好的张飞。魏延的任务也是防范北面曹魏的威胁和羌胡的叛乱,另一方面也与上庸刘封孟达连成一片。如果关羽夺取襄阳,汉中至荆州一线全部打通,这个对于曹魏的威胁相当大,但这里一切的根基在于汉中之地稳稳的抓在手中。因此,魏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东征吴国就不可能调魏延去前线。后来孟达反叛,刘封被处死,上庸三郡得而复失,汉中再不稳定,之前所做的工作几乎白费了。

随后关羽的襄樊之战失利,荆州三万精锐部队损失殆尽,荆州不保,关羽战死,蜀汉的形式急转直下。夷陵之战前,刘备欲以张飞为老生代的代表东征吴国,却没料到张飞于战前被部下杀害,这也是为什么调赵云入江州的原因。蜀汉此时还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南中少数民族问题,刘备入主益州的时候是无暇顾及南中地区的,南中地区是诸葛亮建兴三年才加以平定,所以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成都南边的威胁也是很大的,少数民族多为地方叛乱确实不错,但不敢保证是否会进兵成都平原抢掠一番,诸葛亮坐镇成都不仅能为夷陵前线提供后勤支援,同时也是对南中地区的震慑,因此诸葛亮不能动。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非是不用名将,而是如马超这种名将即将谢幕,体弱多病;诸葛亮、魏延又重任在身,抽调不得;张飞被害后只得调赵云顶任。而前线战场上的陈式、冯习、吴班、黄权也非等闲之辈,多加磨练也是蜀汉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成都武侯祠里陈列的蜀汉政权文武功臣塑像中,廖化、张南、冯习赫然在列,说明刘备夷陵之战所出征的将领水平还是不错的,并不是只有“五虎上将”这样的将领才能打仗。

3

事实上,夷陵之战刘备带上了蜀汉政权所有他能够带上的将领,并且还请了外援--五溪蛮首领沙摩轲及他的一万蛮军。

夷陵之战前的两个月,刘备刚刚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要知道自从东汉开始,就已经废除了丞相的职位,东汉末年第一个称丞相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刘备这么做,足可见对诸葛亮的信任。

刘备时代,自从诸葛亮加入后,就一直负责后方的政务,提供赋税,提供兵员,运输粮草,负责镇守刘备的后方,起初是荆州,后来是成都,刘备攻打刘璋时,诸葛亮在荆州后方,刘备攻打汉中时,诸葛亮在成都后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诸葛亮当然在成都后方镇守了。

因为自老一辈的将领去世后,诸葛亮成为刘备手下当之无愧既信任、又有能力,同时还非常忠的社稷之臣,诸葛亮镇守后方的这个位置,是无人能够替代的,所以诸葛亮不能离开成都,必须在成都镇守,并且成都还有刘备将来的希望--皇太子刘禅。

刘备希望自己在前方征战的时候,后方能保持稳定的物资供应,同时能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唯有诸葛亮有这个能力,所以刘备不会带诸葛亮出战,至少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自已的萧何。

夷陵之战发生的一年前,关羽因为大意,被东吴偷袭了荆州,关羽也被东吴军队俘虏杀害,消息传来,蜀汉朝廷一片义愤填膺,尤其是刘备,刘备是一定要为关羽报仇的,同时也是一定要夺回荆州的,因为荆州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和发家之地,刘备想要统一天下,荆州不能丢。

当刘备在朝廷宣布将要发动夷陵之战攻打东吴时,蜀汉群臣要不就是默不作声,要不就是随声附和,包括诸葛亮在内也是 沉默不语,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劝谏刘备,这个人就是赵云,赵云对刘备说:国贼是曹丕,应该要先攻打曹丕,如果对东吴用兵,那么战争就难以停下了。

刘备平生第一次没有听从赵云的劝谏,对于赵云的劝谏,刘备非常生气,原本刘备很想带赵云去参战,但由于赵云的劝谏,刘备放弃了这个想法,一个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将领,是无法全身心投入的,所以刘备没有带赵云参加夷陵之战。

刘备虽然没有带赵云参战,刘备非常对赵云的劝谏感到生气,但刘备并没有失去对赵云的信任,在刘备的心中,赵云仍然是他最信任的人,于是刘备让赵云都督江州,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也就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益州靠近荆州战场最近的地方。

换句话说,刘备没有带赵云,是因为让赵云镇守江州这个二线基地,也正是因为刘备的这一人事安排,让夷陵之战中大败的刘备逃到白帝城时,是赵云第一个率军前来护驾,也正是赵云率军前来,才挡住了东吴军队继续前进的道路,解了刘备的危险。

这也是刘备没有带赵云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魏延早在刘备称汉中王时,被刘备封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作为镇守益州北边边境汉中的将领,魏延的任务就是镇守汉中,防御曹魏。

汉中在蜀汉政权的地位相当于前线,魏延也就是这个北方前线的指挥官,从219年开始,直到夷陵之战爆发的公元221年,魏延一直尽心尽力的镇守汉中,不曾离开一步,作为军事将领,魏延的作用就是镇守汉中,即使是刘备发动再大的战争,也不会贸然让一个边境地区的指挥官离开边境,这样会让边境置于危险之中,刘备才不会干这样的傻事,所以刘备也没有魏延参战。

马超作为曾经的一方雄主,之前是与刘备地位一样的诸侯,在马超被曹操击败之后,投靠了刘备,马超在蜀汉的位置非常尴尬,属于典型的位高权轻无实权,只是被刘备当成吉祥物一样供奉起来,马超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但实际权力非常低,甚至没有。

马超在刘备称帝时,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在武将中属于最高职位,但马超没有实际的权力,既不镇守四方,也不具备兵权,对于这样一个人,刘备是不太可能带马超出战的,况且公元221年的马超,已经生病了。

马超比刘备去世的还早,当刘备率领大军参加夷陵之战时,马超已经生病了,当刘备在夷陵战败后,马超还是重病,在夷陵之战刘备战败的消息传到成都后不久,马超也因为重病去世了,比刘备去世还早几个月,所以刘备也不可能带马超参战。

诸葛亮、魏延长、赵云、马超都没有参加夷陵之战,那么刘备参加夷陵之战带了哪些人?

刘备参加夷陵之战总共的军队是4万人,再加上五溪蛮军一万人,合计共5万人的军队,与东吴参战军队数量相当。

刘备军的前锋将领是冯习和张南,冯习和张南都是跟随刘备进入益州的荆州籍贯将领,随刘备参与夺取益州的战争,汉中之战,以及现在的夷陵之战,最后战死在夷陵之战中。

刘备的水军将领是吴班和陈式,这两人也是身经百战,跟随刘备参与了汉中之战,在夷陵之战中担任水军都督,并且在夷陵之战中成功逃生。吴班是吴懿的堂弟,最早是跟随刘璋的,后来投靠了刘备,陈式也是后来跟随诸葛亮北伐,收复武都、阴平二郡的将领。

刘备的侧翼是镇北将军黄权,刘备为了安心与东吴交战,派出黄权率领一万蜀军在长江北岸防御曹魏军队可能发生的突袭,在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后,黄权后路被断,最后投降曹魏。

刘备的后卫将军是傅肜,为保护刘备逃生英勇战死,此外还有将军杜路、刘宁投降东吴,蛮军首领沙摩轲战死。

刘备的谋士是侍中马良,马氏五常的老大,也是马家五兄弟的老大,他有个弟弟叫马谡,就是后来失街亭的那个,马良的才能远超马谡,能被刘备看中并任命为刘备自己的近臣侍中,就说明马良的才能不一般。

这样看起来,刘备几乎带上了所有能够带上的将领和谋士参战,实在带不了,即使再猛也没有办法,至少诸葛亮、魏延、赵云、马超等四人是带不了的。

4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同年七月,刘备发动侵略东吴的夷陵之战,此时距关羽去世大概八个月。古人行军打仗,爱讲个出师有名,但凡发动战争,一定要说兴仁义之师。刘备入侵东吴,打的旗号就是为御弟关羽报仇雪恨。其实刘备的用心,不过是要重新夺回对荆州的控制权,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和武陵。荆州处于东吴都城建业的上游,控制了荆州,就是扼住了东吴的咽喉。

夷陵之战,双方共计投入了十万的兵力。在演义中,刘备率兵七十五万,加上南方蛮兵五万,号称八十万大军,有点夸张了。实际上经过汉中之战,蜀国的军事力量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刘备之所以在关羽死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准备,就是因为兵力不足。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作为先锋,率领4万多人打头阵,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占领湖北秭归一带。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全部兵力算起来,刘备投入了大概5万多军队。

孙权听说刘备入侵,心里面很慌。为什么慌呢?因为刘备刚刚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刘备和曹操刚正面,居然赢了!刘备入川之前,孙权虽然在赤壁之战也击败过曹操,但是毕竟不是亲自和曹操刚正面。刘备长驱得胜之兵,一路势如破竹,孙权一开始是想讲和的。于是派遣诸葛瑾到刘备账下讲和,因为条件谈不拢,刘备断然拒绝。

刘备为什么这么刚呢?其一,入侵东吴,刘备早有此心。夷陵之战前,诸葛亮和赵云都不同意伐吴,刘备独断专行,一反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常态,是因为他老了。要知道刘备已经六十岁,几个儿子又不成器,此时不伐吴,此生都没有机会了。其二,东吴杀关羽夺荆州,刘备师出有名。吕蒙夺了荆州之后,不久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能力有限的朱然继任。东吴名将,周瑜、鲁肃、吕蒙相继早死,刘备这边,诸葛亮、马超、魏延、赵云正当年,这让刘备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刘备入侵东吴,是欺东吴无人。

因为《三国演义》无法逃出儒家的范畴,作者一向偏袒作为汉朝正统的蜀汉而贬抑东吴和曹魏。夷陵之战,东吴抗击蜀国的主要指挥官陆逊、孙桓、朱然、潘璋、徐盛等人,其实都是历史上勇谋兼备的名将。西蜀入侵的军队,主要指挥官为刘备、冯习、张南、吴班、陈式、傅彤、沙摩柯,以及在背面防备曹军的黄权,马良代替诸葛亮充当军事顾问。

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时期影响历史走势的“三大战役”之一,其他两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吴方面的战将,好歹在正史和演义中都有点名声,为什么西蜀方面的战将,怎么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刘备举倾国之兵,发动对东吴的侵略战争,誓要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雪恨。为什么用的将领全是无名之辈?当时西蜀尚存的名将有马超、魏延、赵云、马谡,以及用兵如神的军师诸葛亮,为什么刘备都不用?(备注:夷陵之战前,关羽身死,张飞被杀,黄忠病逝,五虎上将止余其二,马超、赵云。)

且看演义中刘备的安排,就能窥知一二。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遂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以来,无论是占领荆州,还是进取西川,夺取汉中,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一向言听计从。这一次,关羽被杀,荆州被占,诸葛亮和赵云能忍,刘备不能忍。君臣之间第一次出现了分歧,诸葛亮和赵云能忍,是因为他们两竭力主张北伐曹魏,然后蚕食东吴,即使荆州丢了,还是要坚决贯彻隆中决策。刘备不能忍,因为他时日无多,必须夺回荆州,把北伐中原的赢面扩展到最大,同样也是为了坚决贯彻隆中决策。目的一致,方式不同。

刘备不用诸葛亮,主要原因不是意见不合,而是蜀中方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叛乱。夷陵之战刘备战败,退守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死后,西蜀南方的部落纷纷造反,为了平定南方,诸葛亮率领赵云和魏延花了五年的时间。刘备不是不想用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和刘备,必须有一个人坐镇成都,因为成都是从刘璋手里抢来的。刘备和诸葛亮一起离开成都讨伐东吴,蜀中必乱。所以刘备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不得不如此。

赵云在演义中被列为五虎上将是夸大其词,蜀国镇守一方,能够单独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上将,其实只剩下马超和魏延。刘备安排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魏延时任汉中太守,和张飞是一个级别,马超都要给他打辅助。刘备不是不想用魏延和马超,而是汉中也是从张鲁手里抢来的,而且是和曹操抢。如果魏延、马超撤兵,曹魏部队必然南下,汉中丢失,成都也就岌岌可危。尤其是襄樊之战间接导致刘备的假儿子刘封和上庸守将孟达投降曹魏,刘备不得不防。

至于赵云,刘备并非没有用,而是另有安排。反对伐吴的赵云其实参加了夷陵之战,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赵云勇冠三军,忠勇兼备,为什么不作为先锋打头阵呢?这就显示出了刘备对赵云的了解,也是为什么赵云难以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原因,因为赵云和诸葛亮一样,平生谨慎,办事靠谱。行军打仗,并不能保证一定取胜,必须留一条退路,刘备信任赵云,安排他作为后应。战争后期,东吴转守为攻,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赵云率领后军及时接应,刘备方才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一样逃得性命。

如果夷陵之战东吴没有陆逊,如果刘备没有连营七百里,如果刘备在击败曹操后没有骄傲,如果阿斗能够扶起来,足以镇守成都,如果诸葛亮、魏延或马超任何一个人能够分身指挥作战,历史或许就此改写!如果夷陵之战刘备取胜,他一定会沿长江流域挥师东进,东吴或许就此灭亡,三国之争,将演变成刘备和曹丕争夺天下,如此,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司马晋国。可惜,一切的一切,刘备生了一个操蛋的儿子。


END.

温酒读三国,煮茶看水浒。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

5

晚上闲着没事,随便聊聊,刘备不带魏延可以理解,他坚守着汉中,防魏国之军突袭,长驱直入成都,造了刘备的老窝,不带诸葛亮就没有道理,因诸葛亮是首席谋士,而且主管军事,即使是参谋长的身份,不上前线而搞后勤,那就应该当后勤部长,不该负责军事,因此次战争非一般的小战争,是蜀国与吴国之间国与国的生死较量,刘备也有可能战死沙场,像孔明这样的军事人才不去前线可惜了,即使打不了胜败也不至于被陆逊小辈算计吧,那就是讲孔明的后勤责任大于前线作战,或者前线没有孔明无关紧要,刘备放弃了诸葛的强项可惜了,而刘备每每作战很少带诸葛亮让人难以理解…。马超另保一方平安,赵云是刘备保標,什么样的事比主人的生命还宝贵,没了主子还打个屁天下,也算不幸之中的大幸刘备虽败得很惨还算逃了个性命回来,这里很多事就是一个迷,谁都不知道刘备怎么想的,放着名将不用自己去冲锋陷阵。毕竟是一国之主的身份,刘备可以留守,让孔明去夷陵前线不是更合适吗?孙权怎么知道让陆逊统兵的呢?兵来将挡才合乎逻辑呢!



6

夷陵之战的确如题主所说,关乎蜀汉命运,刘备自然希望把能带的人全部带上,一战打痛孙吴,夺回荆州,甚至把孙吴彻底消灭。

刘备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把能带的都带上了,但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人都不能带哦。

01

马超病重,顾不了刘备

章武二年(222年),也就是刘备称帝的第二年,马超已经病重。马超上疏给刘备说:

"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

马超病得都不行啦,自己的事都顾不过来,还要刘备替他搭理、关照,他也就顾不了刘备的事。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02

魏延驻守汉中,难以跟随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越级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把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

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首先入蜀,为刘备取得益州,立下大功。同时,刘备也发现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才能,委以重任。

魏延跟随刘备东征孙吴,自然是最得力的大将。但汉中之战结束后,虽然曹操已经病逝,曹丕继位,其内部矛盾也很复杂、尖锐,但汉中作为抵御曹魏最关键的前沿阵地,却丝毫不能松懈、麻痹大意。

如果曹丕趁刘备东征之际,再来抢夺汉中,那么,刘备付出惨重代价得来的汉中就可能丢失,蜀汉也就危在旦夕。湘水划界,白白地把长沙、桂阳二郡让给孙权,就是为了汉中,为了保护成都。

刘备尽管已经失去理性,但这一点还是清醒的。

刘备称帝,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刘备伐吴,留下魏延守汉中,是最明智的决策。魏延不能离开汉中。

03

赵云不主张伐吴,自然不能带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准备伐吴。刘备本来安排张飞带领本部人马随征,但由于张飞平时总是喝酒,大骂部属。就在临出发前,被其部将张达、范疆谋杀。

张飞被杀,魏延不能调用,这时候最合适跟随刘备出征的就只剩下赵云这位老将。赵云有勇有谋,跟随刘备多年,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但对于东伐孙吴这件事,赵云却上谏说:

“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

由此可知,刘备称帝之后,在军事战略上,赵云与刘备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赵云一向是谦谦君子,做事谨慎,但在原则问题上却绝不含糊。匡扶汉室,剪除汉贼是赵云一生毫不动摇的信念。

刘备自立为王、继而称帝,虽然没有史料记载赵云是反对的,但也有些说法是,赵云曾经劝阻。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出征,需要的是同仇敌忾的士气。赵云的战略思想,会令征伐孙吴的将士产生消极的情绪,不利于提升将士们的斗志。

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已经不适合作为先锋部队,跟随刘备出征。

刘备也自信,没有你赵云一样能打败孙吴,那你就呆在江州都督军事吧。

不过,刘备也做了万一进攻孙吴不利的打算,安排赵云作为后续部队,随后跟进。

刘备夷陵战败,退守白帝城,赵云率领一万左右兵力,到达白帝城援助刘备。

04

诸葛亮没有跟随出征的原因

这个说起来就复杂多了,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角色。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为刘备制定了将来的战略规划,表现了诸葛亮杰出的军事谋略和战略眼光,刘备也是非常的佩服。

但是,刘备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都不带着诸葛亮,也就有些微妙。

夷陵之战,刘备又是没有带领诸葛亮,而把他留在了成都。

究其原因,或许刘备有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汉中之战,诸葛亮坐镇成都,保障粮草和兵员的输送,显示出诸葛亮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夷陵之战,刘备如法炮制,让诸葛亮作为后勤保障。

第二,汉中之战,成都已经到了”男兵女运“的程度,民怨载道,矛盾已经很尖锐。继续东伐,后方不稳定,也是个大麻烦。诸葛亮坐镇成都,责任重大。不仅要保障后勤,还需要诸葛亮控制成都的局势。这个非诸葛亮莫属。

第三,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第四,诸葛亮是坚定地孙刘联盟的维护者,讨伐孙吴不是诸葛亮的意愿。尽管诸葛亮没有像赵云那样力谏,但地球人都清楚诸葛亮的心思,刘备不会带一个并不积极东征的军师出征。没有坚定地意志想消灭敌人的军师在身边,恐怕会拖后腿。

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感慨地说:“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他能劝阻陛下东征的行动。”

看来诸葛亮也想劝阻,但认为刘备心意已决,劝阻无益,也就保持了沉默。

这就是政治家过招,拼的是内力,不像赵云,有啥说啥。

由此看来,刘备东征是勉为其难的事,并没有得到核心阶层的全力支持,也不具备向孙吴挑战的实力。

刘备一意孤行,最终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7

夷陵之战是否关乎国运,至少在开打之前是看不出来的。而真正关乎蜀汉国运的战争其实是汉中争夺战,所以从刘备心里上,夷陵之战只是一场有关复仇及夺回荆州的局部战争,压根都没特别重视对手。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这些大将呢?

在进行汉中争夺战时,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这些人几乎都参与了,诸葛亮负责在成都督运粮草,张飞、马超属于一路,负责断曹军后路。黄忠、赵云是一路,后来在汉水附近与曹军对峙。而汉中争夺战打到了蜀汉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全民皆兵的地步,因此,汉中争夺战才是蜀汉的国运之战。

后来,曹丕称帝后,刘备以给关羽复仇的名义发动夷陵之战,在发动战争之前,刘备是经过充分考虑的。此时曹魏皇帝为曹丕,东吴为孙权,东吴大都督吕蒙已死,在刘备眼中,环顾天下,他怕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曹操,现如今曹操已死。曹丕、孙权在刘备眼中根本不值得重视,因此,刘备才放心的发动了夷陵之战。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已经占领了整个益州和汉中地区,因此在人员布置上有了很大的调整,所以才有了新的人员调配。我们来一个一个说。

刘备出战需要带一个军师,当时带的军师是刘巴。那么刘巴这个人怎么样,能胜任吗?诸葛亮曾经对刘巴有过这样的评价: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这里的子初就是刘巴,由此可见,刘巴出任军师是很合适的,至少在诸葛亮眼中是这样。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呢?其实诸葛亮也算是参与了。诸葛亮和刘备在每次战争中向来是这样的分工,刘备负责前线打仗,诸葛亮负责后方运粮。例如成都争夺战,汉中争夺战,而此次的夷陵之战也是这样,因此,不能说诸葛亮没有参与,只是在大多数人眼中,诸葛亮应该以谋士兼军师的身份出现在刘备身边罢了。

再说赵云,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赵云呢?关键原因在于赵云不支持刘备发动这次战争。在刘备决定伐吴时,赵云力谏刘备说:曹丕篡汉称帝,是国贼。应该先征讨曹丕,魏国投降,则吴国自然俯首称臣。怎么能够舍本逐末,东向伐吴呢?

刘备心里很不高兴,但是赵云毕竟是自己的心腹爱将,不带他参与是不可能的,于是赵云被刘备安排去督管江州,江州濒临吴蜀两国的边界,以作后援。

刘备是仅仅只对赵云这样吗?不是的,和赵云享受同样待遇还有黄权,黄权同样也不支持刘备伐吴,黄权对刘备说:吴兵悍战,现如今顺江而下,水路易进难退。请让末将为先锋,为您开路。刘备不从,但是也没有放弃黄权,而是让黄权督领江北驻军,北上防范曹军去了

从这里看出,刘备用将,只用听从自己话的将军,不听话的都调去从事配合事宜。算是刘备刚愎自用,骄傲轻敌的表现,不过刘备用赵云镇守江州算是歪打正着,后期正是赵云率军支援,救了刘备一命。

再说魏延,刘备为什么不考虑带上魏延呢?在刘备拿下汉中之后,关于汉中太守的职位有两个人可以考虑,一个是张飞,一个是魏延。刘备考虑到张飞性格粗暴,总是鞭挞下人,因此启用了更为慎重和同样勇猛的魏延。而张飞去了巴西郡,随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召张飞前去。

因此,在刘备心里,张飞和魏延只能去一个人,既然魏延已经督管了汉中,防范关中的曹军,那么就只有派张飞去了。可惜的是张飞出发前被手下害死,出乎所有人意料。

最后说马超,马超投靠刘备时几乎是孜然一人,但是马超的名声很响。马超最大的作用就是吓唬刘璋,迫降和成都。马超后期在汉中争夺战中表现并不好,甚至还不如张飞。

究其原因,马超原来的部众都丧失在关中和汉中,在投靠刘备后,马超一直小心翼翼,不敢发展和培植自己的势力,生怕刘备怀疑自己做大,而刘备也有让马超做冷板凳的意图,因此,夷陵之战,刘备并没有带领马超。

还有一个原因,马超在汉中之战后,悲愤于马氏家族丧命于曹魏,而自己屈身于刘备帐下,复仇无望,于是身体抱恙,状况堪忧,不能再胜任领军出战之职。一个没有斗志和身体不好的将军,刘备是不会带他的。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夷陵之战开打前,刘备考虑的意图只是打一场局部战争,目标是夺回荆州就可以了。诸葛亮参与了战争,职责是督管后方粮草。赵云因为反对刘备伐吴而被刘备安排到江州负责接应,而魏延因为要在汉中防守曹军没有参战,马超则是因为遭到刘备猜忌和身体状况不佳而无法参战。如果这些人都参战了,刘备至少不会败,关于这一点,我是肯定的,你同意吗?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8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63岁的新任老皇帝刘备,为了践行他与关羽四十多年的友谊,也为了在临死前最后搏一把,决定挥兵东征东吴孙权。

此议一出,刘备最后一位老兄弟赵云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表示:

“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曹操虽毙,子丕篡盗,此人神共怒也。陛下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屯兵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

然而,刘备不听。不但不听,还将赵云留在江州作为后援,不让他参加夷陵之战。


赵云劝完了,蜀中名士秦宓又出来劝,说天时不当,伐吴必难取胜。这次刘备为了堵众人的嘴,干脆把秦宓免官下狱,过了很久才赦免他将他放了出来。

这下群臣全都闭嘴了。

可是,刘备出征后,镇北将军、巴中名将黄权又出来劝刘备说:“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

刘备又不听,他让黄权督领江北军队以防魏国从襄阳出兵,而自己留在长江以南,与吴军PK,誓要亲手为关羽张飞报仇雪恨。


不过,当然,孙权并不怕刘备。《三国演义》里说刘备伐吴有七十五万大军,简直就是胡扯八道。当时,蜀国全国人口也只有一百万左右,刘备哪来的70万兵力?实际情况是,刘备伐吴的兵力只有4万多步卒和两三千骑兵,再加上后来派马良招来的3万左右五溪蛮盟军,总兵力只在8万左右。而且,孙权在干掉并收编了关羽水军之后,实力大增,又岂会怕刘备这支二流水军呢?(这也就是孙权在擒获关羽后一定要杀掉的原因,关羽是蜀军唯一擅长水战的大将,没有了关羽,蜀汉在短期内决计无法训练出一支能对东吴能产生威胁的水军。

所以说,东吴以水立国,没有水军万难灭之;刘备想用一支二流水军伐吴,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几十年后西晋灭吴,也是大将王濬在益州以大批人力物力大修船舰,然后顺长江而下,来个“千里江陵一日还”,吴国这才完蛋了。

但是,刘备还是想试一试,他老了,再不疯狂就要老死了!如今关羽死了,张飞死了,庞统死了,黄忠死了,糜竺死了,孙乾死了,法正也死了,他这一一辈的人才已然用尽,虽然刘备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他在有生之年想统一天下几乎不可能了,现在只有暂且赌一把,若能夺回荆州,给刘禅诸葛亮这辈人先打好基础,希望他们日后能实现隆中对的宏伟蓝图吧!

于是,刘备益州派和元老派一个都不带(综上所述,益州派和元老派基于自身利益,也不支持刘备伐吴),而马超已然病重(马超死于夷陵之战后仅四个月),魏延又要守汉中,诸葛亮也得避嫌(诸葛亮是的哥哥诸葛瑾在吴国担任南郡太守),只带上马良、冯习、张南、傅彤、辅匡、廖化这帮荆州人,因为他们对于夺回荆州最积极,无论成败,至少努力过了,那就无怨无悔!

9

先来看夷陵之战的背景

1、218年,刘备听从法正建议,攻打汉中,但被夏侯渊据守,双方相持;

2、防守襄樊的曹仁为缓解汉中夏侯渊的压力,计划攻打荆州的关羽,但因叛乱而中止;

3、219年,刘备用法正的策略击杀夏侯渊,占领汉中;

4、219年7月,刘备称汉中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12月,关羽兵败被杀;

5、220年10月曹丕称帝;

6、221年4月刘备称帝,当年七月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攻打东吴。

从上述的背景可以看出221年刘备称帝后,面临两大选择:

1、为汉献帝报仇,攻打曹魏,这是国事;

2、为关羽报仇,攻打孙吴,这是私事。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208年刘备占据荆州、214年刘备占据益州、218年刘备占据汉中。这说明刘备对巴蜀的统治才刚开始,巴蜀需要得到休养的时间。治理巴蜀,也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头等大事。


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等人去进行夷陵大战:

1、蜀汉君臣大部分反对刘备为了报关羽被杀这个私仇而攻打东吴。在他们看来,蜀汉只有两件事要做,一是诸葛亮所进行的治理巴蜀,这是百姓休养生息的大事,如刘备自己所说的:

“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

二是如赵云所说的灭曹才是正事: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2、如同魏国侍中刘晔所言,刘备不得不为关羽报仇,否则刘备安身立命的名誉必然受损:

“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

刘备不为关羽复仇,后世还能传唱桃园三结义吗?

刘备是不得不报仇攻吴。但刘备为关羽报仇是私仇,并非国事,不能要求不赞同的大将去参加。

3、刘备并非《三国演义》中那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形象,带兵打仗是刘备一生的追求和爱好。刘备,和他的先祖刘邦一样,都被很多人误解,认为他们都不是有能力带兵的将领,但实质上无论刘备,还是刘邦都是一流的将军,只是更多人关注他们的非军事才能一面,形成刘备仁义、刘邦小人的偏见。

4、诸葛亮、马超、赵云、魏延等人都有要务或不能去的理由。220年,法正、黄忠去世;诸葛亮在221年刘备称帝后任职丞相,整天忙着治理巴蜀,比刘备还要忙;魏延镇守汉中,不可能调离;赵云因为劝谏刘备不要攻打孙吴而被刘备留在江州督军;马超负责安抚蜀汉西部的羌人,走不开。

如果法正还在,将能补充智囊团,为刘备提醒。

小结下:

诸葛亮等没有参与夷陵之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很忙,没有时间,走不开。除了赵云之外,诸葛亮、魏延、马超等都忙着治理巴蜀。间接原因是蜀汉最大的事情是休养生息,以便攻魏为汉献帝报仇,这才是最大的国事。为关羽报仇是私仇,不能为了私人恩怨而忘记国家大事。

当然,还有人们总是忘记——刘备也是一个优秀的将军,才能不比关羽、马超、魏延等人差。刘备因此率兵作战一点问题都没有。

诸葛亮不再刘备身边,不是夷陵之战刘备战败的根本原因。大家之所以认为夷陵之战是因为诸葛亮不在,主要是认为刘备军事能力不足,看不透陆逊的计谋。

但刘备即便看穿陆逊的计谋,也未必会退军。这就涉及到刘备为什么拒绝孙权求和的原因。这一点刘晔说得很清楚: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

刘备之所以发动夷陵之战,并非仅仅是为了给关羽报仇,更在于打破人们认为蜀汉是一个弱国的偏见,打出蜀汉是强国的形象,即“威武自强”。

因此,刘备大举进攻孙吴,就是有意和孙吴进行主力决战,打响蜀汉的名堂,威震曹魏和东吴。这也能给蜀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夷陵之战为什么失败

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一般都是认为陆逊坚守险隘,以逸待劳击败刘备。但这仅仅是表面原因。

先来看夷陵之战的卫星地图:

根据《三国志 先主传》中:

“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

可以得出:刘备分兵两路沿江而下,自己亲率江南一路,江北交给黄权率领。

上图中,黄色是黄权军所在;绿色是刘备军所在,长江中的紫色线则是在夷陵之战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东吴水军。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的火攻并不是胜利的关键,东吴水军断绝蜀汉南北两军的呼应才是关键的。

在南宋和蒙古决战的丁家洲之战中,贾似道也使用陆逊的水军隔绝南北军的招数。见下图:

夷陵之战战术和丁家洲之战的战术是不是很相似。刘备在夷陵之战之所以失败,就在于蜀汉没有水军,即便有,也无力对抗成熟的东吴水军。蒙古之所以在丁家洲之战击败南宋,是因为蒙古有回回炮这个科技优势来阻止南宋水师起到阻隔南北蒙古两军的作用。

蜀汉的水军,因为关羽的失败而溃散了。而巴蜀并无水军的习俗。而能产水军的荆州又被东吴占据。

如果蜀汉有能和东吴对抗的水军,刘备完全可以分兵顺江而下攻打荆州的江陵,而不是和陆逊抗拒半年。只要刘备分兵攻打江陵等荆州地区,陆逊只有决战或退兵两个选择。因为一旦刘备攻下江陵,陆逊等东吴军归路被断,死守就没有丝毫意义。

从刘备经营荆州多年的历史来看,加上刘备仁义的形象,攻下荆州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刘备死守夷陵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水军!这才是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10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此夷陵之战关乎国运,丝毫都不夸张。蜀国自此战惨败后,实力锐减,难以与曹魏或者孙吴抗衡,虽然后来诸葛亮尽力治蜀,国力稍微增强,但终难改颓势,三国中蜀国成为最先灭亡的国家。



刘备之所以发动夷陵之战,一是为关羽报仇。关羽和刘备的关系非同一般,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兄弟被人杀了,作为大哥的不出头教训一下对方,实在说不过去。况且重情重义一直是刘备政治宣传的招牌,如果不打一架,下面的小弟谁还愿意跟他混啊!



二是刘备想重新夺回荆州。荆州乃战略要地,北可取中原,东可抗孙权,失去荆州等于失去了重要的战略支撑,没了这个战略要地刘备想北上恢复汉室难于登天!

基于以上两点,刘备力排众议,举全国之力,对孙吴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其实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没有错,试想假如刘备战胜了陆逊,夺取荆州之地,那蜀国的形势可就一片大好了,就算不能一举吞掉吴国,但至少不会如此被动!



可惜的是,刘备战败了,他的一世英名也因此毁于一旦!失败总能找到各种理由,但历史无法改写!

至于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和赵云、魏延、马超等猛将呢?

刘备实属无奈,老将黄忠已死,军师庞统、法正已死,魏延、马超在北边防着曹操南下,因刘备刚刚称帝,人心不齐,诸葛亮需守住大本营成都,唯一能用的赵云思路和刘备相冲突,主张联吴抗曹,多次劝谏刘备取消伐吴,刘备很不高兴,也没带上赵云。这样刘备只能指望张飞了,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猛张飞被属下谋害,可怜一世英雄却落得如此下场。

如此,刘备手下无良将,无好参谋。只能带着经验不足的吴班、冯习等将仓皇出征!

军事准备不足,加上犯了兵力分散的大忌,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惨败而归,郁郁而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