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默认大多数孩子都没有在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 那一个三岁的孩子有焦虑情绪就再正常不过了。

什么叫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就是个体对于从他强烈依附的人分离出来, 而表现出强烈恐惧的感受, 即焦虑。 分离焦虑多见于幼儿。

为什么有分离焦虑

1, 孩子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如果一个孩子能预知事情会怎么发展, 那他就不会那么焦虑。 比如, 三岁孩子去幼儿园,我如果他知道在幼儿园是安全的,放学了妈妈会接他回家, 那他就没有分离焦虑, 相反, 他还会喜欢待在幼儿园跟其它小朋友玩。

2, 有逐步增强的记忆力。要有恐惧的情绪,必须有记忆力,如果记不起来什么让你害怕,日后碰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没办法害怕。大多数孩子在八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有所谓的分离焦虑。三岁的孩子他记得以前所受过分离的恐惧, 如果他又碰到要与他依附的人分离了, 那他肯定有分离焦虑。

3,在大脑中,与情绪最有关系的区域是杏仁核,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杏仁核的反应是比较强烈的。这是因为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差,所以需要通过强烈的情绪反应,来强化孩子的生存能力, 这也是当他面临分离时你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他有分离焦虑的原因。

3, 怎么缓解分离焦虑

其实对于焦虑这种情绪,我们需要的不是彻底清除,而是合理地控制,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比如, 一个孩子完全没有焦虑感, 放学很久了妈妈不来接他回家他一点都不着急。 其实是他妈妈忘记了接他放学这件事。 如果他有一点焦虑感, 看见妈妈那么久都没来, 他会告诉老师的,那老师会留意他的安全, 会打电话给她妈妈。

1,建立亲密的亲子互动关系, 对于大脑发育得比较慢的孩子,更加要耐心。多读些关于情绪的绘本认识情绪,从书中讲解书中的主角是怎么面对环境的变化的; 多聊聊如果妈妈不在场会发生什么, 他应该怎么应对,我实际上是进行一次次的预演。这些都有助于缓解孩子幻想到分离造成的恐惧情绪。

2, 活动前要多给一些“预热”时间,提前告诉他们将要发生的事情,将要见到的人。这样可以缓解孩子在活动中的焦虑感。

这个时间是跟孩子实现定好的。 比如, 孩子进幼儿园前,你跟他说妈妈还在幼儿园外面待上五分钟才回去的。 这样做的原因,是给孩子有个心理缓冲期,也让他感到5分钟是安全的,那预知待在幼儿园是安全的。

3, 及时给孩子正面的鼓励。 孩子有时候表现得比较好,就要用结果鼓励他,告诉他说“你主动和那个孩子说话,现在你多了一个朋友,你们玩得很好。”这能让他们感到接纳别人和被接纳的喜悦。

(4)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反复,也不要勉强或指责,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总结。 三岁孩子有分离焦虑是正常的,随着孩子本身的大脑不断发展,大人同时进行亲密的亲子互动,安排孩子多参加活动以提升自信心,及时鼓励但要少批评, 孩子的分离焦虑就会大大缓解。

我是秋枫, 二宝妈, 持续分享育儿心得。 欢迎关注@秋枫聊育儿

最佳贡献者
2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龙龙。根据提到的这个问题,猜测你可能正在跟三岁的宝宝共同经历分离焦虑的挑战,这无论对家长还是孩子,都是一个非常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庆幸的是,你关注到了孩子的情绪,并且想要去理解这种现象,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开始,也是让这一切发生改善的很重要的条件。

分离焦虑,是由于与重要他人的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在幼儿时期,它属于一种很常见也很正常的情绪,一般会随着孩子适应能力的提高而逐渐的得到缓解,最终消失。所以,这个答案很明确,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属于正常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孩子和妈妈(或者其他固定抚养人)之间的联结紧密、稳定、安全的象征,因为这个联结方式发生了改变(比如时间在缩短、不由自己控制等等),才引起孩子的焦虑。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相信心里就会踏实一些。但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伤心的哭泣声声入耳,刺痛着我们的心,所以如何帮孩子顺利的适应环境的变化,缓解分离焦虑,是我们接下来更加关注的。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刚从这个困境中走出来的妈妈的故事,希望能够对题主有所启发。

吴女士的宝宝马上就要过四岁生日了,看着现在独立、自信的孩子,她也是感慨万分。一年前,吴女士决定结束自己全职太太的角色,重新回到热爱的职业中去。但孩子之前都是自己一手带的,要想顺利的回归职场,就必须给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妈妈不在家的生活。经过充分的考虑和讨论,我们建议她这么做:

1 要跟孩子及时沟通未来的变化,帮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吴女士就是这么做的,当她决定了要去工作,就跟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孩子开始不知道工作时什么,还挺好奇的。但是一听到妈妈说自己白天的时间都要去工作,没有时间陪伴他,孩子就又哭又闹的表示不同意。而且最初的几天,他时时盯着妈妈,特别焦虑,担心一不留心就找不到妈妈。看到孩子这样,吴女士也非常焦虑,担心这样会对孩子不好。但是我们安慰她:这正是孩子情绪情感发育正常、亲子关系紧密的表现,如果孩子知道妈妈没时间陪她,反而表现的很平静、很无所谓、没有依恋和焦虑,反而不是什么好的信号。了解了这一点,吴女士就慢慢的平静下来,接纳孩子焦虑的行为表现。这是很重要的,只有我们能够平静的面对焦虑,孩子才更容易适应。

2 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很重要,并且也要及时的跟孩子表达家长自己的感受。当妈妈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依恋时,是满足的、是开心的,也是非常自豪的,要让孩子知道这一点。吴女士就是这样,当听到孩子说“舍不得离开妈妈”的话时,她就会蹲下来,摸着孩子的头,或者拥抱一下,并且告诉他:“我很开心你这么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宝贵的礼物。”“你跟妈妈想的一样,我也非常非常的舍不得离开你。”“每天有那么多的时间见不到你,对妈妈来说一定非常难熬。”等等。每次她这么说的时候,孩子就会平静很多。家长尝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这是什么感觉,他就明白你能够理解他,你很挂念他,他对你很重要等信息,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担心分离,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认为妈妈和自己不在一起的时候,联结就断了,这意味着妈妈可能不要他了,或者不爱他了,这是让他非常恐惧和担心的事情,他不想面对,所以会想方设法拒绝分离。但是当我们把真实的感受告诉孩子,并且去积极回应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原来我在妈妈心中这么重要”、“妈妈这么舍不得我”、“就算不见面,妈妈心里也有我”等,这些感受都会让他的心里更踏实,担心减弱,焦虑降低。

3 进行准备工作。吴女士首先做的事情,是找姥姥来帮忙。这个时间是在她正式工作的前两个月就开始做了。所以,那段时间经常是妈妈、姥姥和宝宝一起活动,这样可以保障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去熟悉和适应其他抚养人。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吴女士会根据宝宝的表现,来调节自己参与的方式和时间。比如今天孩子情绪比较好,或者在楼下有很多小伙伴一起,对吴女士陪伴的需求相对较低,她就会刻意的减少参与程度,比如在旁边的时候尽量不参与,少对话,或者找一些小事情先离开一会儿。逐渐减少孩子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或者很多事情故意表示自己做不好,必须要姥姥帮忙等,刻意的强调姥姥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在相对安全的氛围中去尝试和适应。所以在正式上班前,孩子已经能够接受大半天的时间和姥姥在一起了。

4 重视仪式感。在正式上班的前一天晚上,吴女士跟孩子说了第二天的情况,告诉孩子会发生的确定的变化,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会在上午吃水果时间、中午午睡前和下午动画片时间之后给孩子打电话,因为她很想念宝宝。同时嘱咐宝宝,如果想妈妈了,可以随时给妈妈留言。而且妈妈非常期待收到他的消息,这让妈妈感到非常幸福。这种仪式感让孩子更加明确他和妈妈的关系。这个过程,表现了家长能够尊重孩子想要找妈妈的心理需求,并且帮他想到办法去满足需求,满足自己的想法。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想找妈妈没错,而且还有办法,并不需要为此承受责骂和批评,也不会不知所措。孩子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就不会因为总是找不到妈妈而更加焦虑了。

5 及时的鼓励孩子。吴女士之前做了很多的工作,但这不意味着孩子就不哭不闹。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哭闹就是他们表达情绪的常见方式。吴女士的做法是,如果某一天孩子哭的时间变短了,或者她打电话过来的时候孩子没哭,或者其他的一些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吴女士都会及时的给与肯定。她会告诉孩子她感觉到了他的努力和成长,她会情不自禁的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感受到她的自豪。这会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更好,而且他从妈妈那里得到了信任和肯定,这是最大的力量源泉。

6 高质量的陪伴。孩子的分离焦虑来自于变化带来的不好的结果,比如妈妈是不是上班了就没那么爱他了,是不是妈妈更喜欢上班不喜欢他。吴女士用自己高质量的陪伴打消了孩子的顾虑。比如回到家,再忙再累,她也会安安静静的陪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给孩子洗澡,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尽量保证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是跟以前一样,这一切的信号是:妈妈除了陪你的时间变少了,对你的爱没有任何的变化。因为爱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种感觉,孩子需要一些具体的事情来获得感受,那这些就是家长能够减少孩子焦虑的具体做法。

因为吴女士能够发自内心去认同孩子在的情绪,并且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她的孩子很快的适应了因为妈妈要工作而产生的分离焦虑,适应的非常好,而且和妈妈的亲密关系不仅没有动摇,还越来越稳定。

当然,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家庭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吴女士的成功经验不一定能够被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但是她做这些工作的一些思路和考虑,确实是有利于帮助孩子去调节和适应分离焦虑的,也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启发和方法。希望你跟孩子都能够快速的去克服焦虑,更好的适应彼此的新的生活。

3

您好,我是lulu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三岁的孩子,有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下面给大家解析一下关于亲子分离焦虑的一些问题:

一、幼儿分离焦虑的行为:

? 拒绝上学:毫无理由的害怕上学,想尽办法待在家中。

? 不肯睡觉:因为害怕睡觉时的独处或害怕做分离有关的噩梦,甚至因为睡醒了就要上学而不愿睡。

? 抱怨生病了,如头痛、肚子痛:在分离的前夕,孩子会抱怨他生病了。

? 紧黏照顾者:孩子可能会如影随形的跟着你,特别在你想要离开时紧黏着你。

二、为什么有分离焦虑症?

亲子分离焦虑症,主要是与宝宝的认知能力以及独立性有关。

一般成人具有物体恒存的概念,但是宝宝却还没有发展出来,在他的认知里,物体离开久了就等于是完全消失,他必须感觉到物体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其次,因为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对于离开照顾者,单独面对外界会表现为恐惧以及担心,平时在家,被照顾得非常好,独立性不强的孩子,亲子分离焦虑会表现得更严重。

一般来说,随着宝宝对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掌握越来越有信心,分离焦虑的状况就会逐渐改善。

三、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原因:

? 环境改变:例如换新家、上学或日托场所、多了弟弟妹妹等,都可能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

? 压力:换学校、失去爱的人(包括宠物)、父母吵架、有个生病的手足、同学嘲笑等都有可能引起分离焦虑。

? 过度保护的家长:家长自身的焦虑也会影响孩子,就像传染病一样让孩子也产生分离的焦虑。

四、减缓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

1、确信分离环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宝宝独睡,必须先确认睡眠的环境是否安全、安适。

如果要将宝宝托给保姆或托育中心来照顾,也应该先确认替代照顾者不要超过2人以上,而且能经常陪伴在宝宝身旁,另外托育环境的安全也不容忽视。

2、让宝宝觉得安心才离开

在必须和宝宝分离的情况下,最好给宝宝一点适应的时间,建议父母先陪伴宝宝,直到他比较放松后再离开。

当然,如果能预先让宝宝有心理准备就更好的,比如提前告诉他:明天上午要去幼儿园,明天需要和老师一起等等

早早建立起“预告”与“预先熟悉新事物”的习惯,就能让宝宝在未来的生活历程中更为顺利。

3、记得和宝宝说“再见”

父母要记得在分开时与宝宝说“再见”,这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承诺,也是对大人产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经处在焦虑的分离情绪中,也要记得跟宝宝说“再见”,因为这是与宝宝建立信任的好机会,千万不要偷偷离开。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和宝宝说再见的时候,父母不能表现出担心、犹豫以及依依不舍的情绪,这个会加深孩子的焦虑以及恐惧!

4、慎选临时照顾者

如果父母要外出一段时间,务必要将宝宝托育给自己和宝宝都信任、都熟悉的临时照顾者,这对于减轻分离焦虑非常重要。

5、带上喜欢的物品(依附物)

有些宝宝独爱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宝宝则更依恋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宝宝与父母短暂分离的时候,不妨让宝宝带着这些能为他带来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让宝宝舒服许多。

6、带上主要照顾者的物品

除了宝宝自己喜爱的物品之外,还可让他带上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几样东西,如钥匙、梳子、包,让宝宝对父母亲存在和归来更有信心。

7、预告回来的时间

父母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安排说给宝宝听,让宝宝了解父母亲还会再回到他的身边。

8、尽可能遵守承诺

父母要尽可能遵守自己对宝宝的承诺,即使真的无法施行,也应该及时让宝宝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免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9、阅读教育

平时可和宝宝一起阅读与分离焦虑有关的故事,让宝宝在阅读过程中增进对分离的了解和处理方式。

10、玩躲猫猫游戏

对于年龄较大、已经学习行走的宝宝,父母可和他玩躲猫猫或藏东西的游戏,有助于让宝宝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明白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父母离开还会再回来。

11、玩闹钟游戏

运用游戏让宝宝适应分离,可以用闹钟计时,从1分钟开始,慢慢拉长与宝宝分开的时间,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的情境。

五、避免错误的处理

1、避免将幼儿关在黑暗的场所,或施以恫吓的手段,例如:宝宝不听话时,威胁他说,会被魔鬼抓走,这类的话语会让幼儿的潜意识产生幻想,加深他内心的恐惧。

2、避免强迫分离的情形发生,父母尽量不要让宝宝跟陌生人独处,例如:父母亲临时有事外出,把宝宝托付给隔壁的邻居照顾时,宝宝突然被迫要和陌生人相处,自然会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以后宝宝会更害怕妈妈离开,黏着父母亲不放。

3、有些父母亲无法忍受孩子因为分离而哭闹的状况,以贿赂的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但是糖果的诱惑并无法取代安全感的来源,也会造成孩子日后的依赖性更大。

4、有些妈妈趁着宝宝睡着时溜走,等他一醒来发现妈妈不见了,又开始哭,这反而增加宝宝的焦虑感,也等于传递给他一个讯息:“千万不能闭上眼睛,妈妈会消失不见哦!”宝宝随时担心妈妈离开,变得更紧迫盯人了!


以上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是lulu老师,专注蒙氏幼儿家庭教育,如果您喜欢我的分享,可以留言交流或者关注我。谢谢


4

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每一个孩子和自己的依恋对象分离的时候,会有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和哭泣的行为……这是正常的,而且只要处理方法是对的,孩子的这种分离焦虑就会好起来,一般1-2周就会好转,适应的

孩子的依恋对象一般而言是妈妈,所以妈妈的情绪稳定相当的重要,妈妈要进行情绪素养的带入示范,有生气表达生气,有紧张表达紧张,这样我们的孩子就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分离的时候的情绪,不需要通过行为来表达

妈妈在分离前,分离中,分离后要做足功课,分离前中后和孩子约定接孩子的时间,约定好后拥抱孩子,然后温和而坚定的执行分离,无论孩子有多少的情绪和行为,都做到温和而坚定的离开

接孩子的时候,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到达,并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行结果的反应:做得很好,一天都很好,然后给到实物得强化,强化孩子今天一天好得行为

创建特殊时光和孩子分享小时候的自己是怎么和妈妈分离,长大的……孩子特别的希望知道妈妈小时候的事情……

睡前和孩子一起进行绘本故事的讲解,孩子入睡后,妈妈抱着孩子,拍着被心窝,说:妈妈在,妈妈一直在,妈妈爱宝宝

也可以查看【张老师说儿童心理】高效亲子沟通训练9-16的视频,可以帮助到你的


5

你好,3岁孩子有分离焦虑很正常。

孩子的分离焦虑是指孩子和自己的主要养育人(依恋人)分开时,内心产生焦虑的现象。

不仅孩子会有,成人也会有。只是程度不同。

最常见的就是孩子不让妈妈上班,刚进入幼儿园时紧张不安。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现象会有所改观。但对于幼儿这种现象很常见,所以说3岁幼儿有分离焦虑是正常的。

那如何缓解这种分离焦虑呢?我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和实践,总结了这几个方法:



1 不要不辞而别,正式告别

在塔维斯托克诊所的儿童心理学书籍《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中,有讲到孩子入幼儿园,或者家长跟孩子分离的相关问题。

书中说有的家长,怕孩子缠着自己不放手,就转移孩子注意力,等孩子“放松警惕”后,悄悄溜走。

这样,家长是能够“脱身”,但孩子却受到伤害。当孩子发现家长不在,会伤心、烦躁。继而,他们会进一步不信任家长,下一次更不放心让家长离开。这种行为反而是加剧了孩子的“分离焦虑”。

分离时,家长应郑重地跟孩子告别,跟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这点上,儿童心理专家叶壮建议家长不要“粉饰太平”,说什么没事儿我很快就回来,以期孩子好受些。每个人都有权知道真相,并在现实的基础上调适自己。

家长可以大方地告诉自己要去干什么,大概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接孩子。如此,时间久了孩子就知道生活中总有分离,这很正常。但家长也总会在办完事后回到自己身边。

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早上跟孩子说再见,并告诉孩子下午来接。这样孩子知道自己必须说再见,但只要自己等待,家长会准时出现。这也给了孩子可预期的安全感。


2把告别“仪式化”,建立孩子的分离节奏

在《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这本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上幼儿园的时候,总是要爸爸陪着读一本书再走。

看起来这是孩子的“无理取闹”,很多家长会反感,但这很有必要。一个仪式化的行为后,孩子就知道自己该干啥了。

心理专家叶壮也举例说,自己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幼儿园都会有“赛跑”环节,从停车场跑到幼儿园,然后说再见。如果没有这个环节,孩子就觉得一天不舒服。

孩子需要一些“形式”,这些形式就像标志性的事件,对孩子起到引导的作用。这些我在《儿童大脑开窍指南》这本书也有读到。

书中专家建议家长在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建立一整套的程序。比如刷牙时放音乐,孩子听到这个音乐就知道要刷牙了;再比如睡前故事,读完睡觉;人的大脑会根据情景产生联想,形成自动的行为模式。

而我送孩子入园时进行的“仪式”,是我在一本叫做《一口袋的吻》的绘本中学到的:小鼹鼠很害怕上学,没有妈妈在身边,在学校里很多事情不会做,很担心。鼹鼠妈妈就给了他一口袋的吻,让他装着,等需要了就拿出来按在脸上,相当于妈妈的鼓励。

我会郑重地给孩子“一口袋吻”让她装着,然后说再见,祝她有欢快的一天。

大家观察自己的孩子,按照孩子的喜好,设计一个自己的“仪式”。这对幼儿很有帮助。


3 告别时不拖泥带水

有时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而是家长离不开孩子。

一个正式的告别要做得干净清澈。不要一步三回头,各种叮嘱“余音绕梁”。简简单单地做完“仪式”,挥手告别,然后走开。

家长越是紧张不安,孩子越能感受到。这种焦虑是会传染的,所以,家长要避免成为孩子焦虑的来源。


4 平时要注意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同这句话:越是感觉到爱的孩子,内心越强大。因为他们在内心内化了一个爱自己的家长形象。这个形象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滋养他们,让他们更能走入外面的世界去探索。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爱,给孩子安全感。不要动不动就吓唬孩子,说一些“我不要你了;我不爱你了;再怎么样,我就如何如何了。”之类威胁的话。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心理学专栏里说:当孩子发出的意愿大部分被家长接受,孩子便会形成“我是好的”这种感觉。这种感觉让孩子更自信,更坚强。

孩子的意愿我们不可能都同意,但大部分同意就好。每天找到孩子的优点,多肯定孩子,哪怕是简单的:谢谢你来到我身边;孩子想求关注时尽量关注;孩子做某事时,即使做得不好,也不要天塌了一样批评个没完。在让孩子知道你爱他的基础上,进行指导。

如此,孩子的安全感便能慢慢建立。


5 借助外力

什么叫借助外力呢?

父母可以跟孩子玩一些分离的游戏,或者读一些绘本。比如前面我说到的《一口袋的吻》,这种有分离情景的绘本。网上有很多,我就不多说了。

游戏呢,比如上幼儿园游戏。父母可以和孩子对调角色。孩子演父母,你演孩子,来一出分别戏。

游戏力》这本书说,孩子能够在游戏中,以安全的视角来体验自己的情绪,等孩子觉得自己能掌握了,那么现实中他便不再害怕,更能应对。

其实这也符合心理学中的“系统脱敏法”。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恐惧时,心理治疗师会让他们以安全的小步子来接近这个畏惧物,以达到不再害怕的目的。

比如一个人怕狗,就让他远远地观看笼子中的狗。进一步呢,靠近笼子一小步……这样逐渐地让此人能在狗周围自由行走。

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情绪,多次演绎分离,也是在逐步驱除孩子的畏惧心理。我就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不再害怕打预防针。

建议大家尝试。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总结起来就是:家长要正确对待分离,不要悄然走开,跟孩子进行正式的、有仪式感的告别;平时注意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借用游戏和绘本帮助孩子驱逐恐惧。

我不是心理学专家,只是一个喜欢在育儿中找方法的妈妈。这些收获都是平时通过读书学习获得的。而且你也可以在相应的书和文献中查到。

这几个方法我也实践过,确实好用。

分享就到这里,谢谢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育儿不易,和君一起,且行且珍惜。~~~~

6

十分正常,先有好的抱持和涵容,才能慢慢产生分离。

一个孩子出生后从共生期到完成分离个体化,需要足够好的环境,足够好母亲的情感灌注。

孩子在心智发展上也有着自己的节奏,如果作为父母很焦虑,就会无意识的传递这种焦虑给孩子。

另外,早年的依恋关系也同样重要。母亲是否能够准确、及时的镜映孩子,对一个孩子内化自己的父母是必不可缺的前提。

7

3岁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症是正常的呢。家长不要过于焦虑。

分离焦虑症

孩子有个认知,即事物永久存在性,一般6个月后,就会开始明白,东西看不见了也还是存在的,不是消失了

然后他们知道妈妈或者其他养育人离开了,但还是存在的,想要快点看到妈妈等人,就会哭闹,希望他们早点出现。也就是出现“分离焦虑症”

很多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家长都会担心孩子能不能适应,老师也特意交代孩子回家后,家长不要问在学校乖不乖,还习惯吗之类的话题。

我们这边幼儿园开学一周后才收学费,这一周时间是让孩子适应,看是否能安心的在幼儿园里,如果不适应,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的可以选择暂时先不上。

如何应对分离焦虑症

可能以前比较多会偷偷躲着孩子,趁着孩子不注意就离开,可能一次两次有效,可是孩子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反而会更黏着妈妈。

所以,要离开的时候反而应该郑重其事的跟孩子告别,承诺一定会回来的。也可以找点事情给孩子做,让孩子有种责任的感觉。

如果答应了孩子之后,妈妈要尽量准时回家,因为分离焦虑症的出现也说明孩子安全感不足,如果妈妈失信了,会更不安的。

然后家里其他人也建议不要用:“你不乖的话,你妈妈就不回来了”这些类似的话来哄孩子,也是容易让孩子没安全感的。

我是时而妈妈,关注我的头条号,分享育儿经验。

8

完全正常啊。

经研究发现,三岁前,如果妈妈离开孩子两周以上,那就会对孩子的心理构成不可逆转的创伤。就是说,不会因为妈妈回来,孩子会自动痊愈,而是要妈妈做很多工作,才可能疗愈孩子的创伤。

弗洛伊德认为,1岁到3岁是肛欲期,快感中心在肛门部位,这一阶段需要发展出基本自主感,孩子发现他可以基本按照自己意愿,去控制大便,这是孩子的第一个创造物,也将影响他对自己以后各种创造物的态度,这其实也是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

3岁到6岁是性器期,这一阶段孩子发展的是竞争性与合作精神,也是超我形成的关键时期。

所以您看,3岁是这两个阶段中间非常关键的转折点,3岁前的孩子认为自己和妈妈是完全共生的,靠着妈妈的抚养,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她)会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是安全的;3岁后,对男孩来讲,他想占有妈妈,而打败爸爸。但正常情形下,他意识到,爸爸比他强大太多,是他打败不了的,他不再是全能的了;反之对于女孩也适用。所以孩子对于跟自己认为很亲近的可以保护他的人分离是一定会失去安全感,产生焦虑的。

缓解分离焦虑可以选择一个“过渡客体”陪伴孩子,比如孩子父母穿过的衣服,孩子喜欢的玩具等等,孩子通过掌控这个过渡客体,就能得到安全感。

比如我女儿小的时候离开我一段时间由她外公外婆照看,就随身携带了一床小床单,小床单的一角据她说有特殊的味道,每晚一定要捏住这一角反复揉捻然后入睡。并且这小床单从此后一直跟随她身边,那一角已经捏烂掉了[我想静静]


9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三岁孩子有分离焦虑正常嘛?应该怎么引导?

1??分离焦虑是很常见的,本人从事少儿教育六年,幼儿园之前或者幼儿园初期基本上的小朋友都会遇到(除了家里用正确方法引导的)

2??应该如何引导:

1.多与同年龄阶段的小朋友接触

当孩子一岁的时候,家长就要有计划的带着孩子去一些同龄孩子玩耍的地方,尽量多鼓励孩子主动与他们交流,玩耍,使其融入这个集体中去。待宝宝2岁大时,可以适当增加次数。在宝宝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如奶奶、姥姥家、非常要好的邻居家等,可以尝试让他与父母短暂的分离。

2.适时培养自理能力

在家中,家人可以通过自理训练来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如一岁左右到两岁左右

先练习用勺或筷子吃饭,让孩子学习独立吃饭;两岁后再教他们如何解决自己排尿、便的问题,先训练和指导他们找便盆,然后再训练如何脱、穿裤子并用纸巾擦屁股。学会以上事情的孩子,他们可以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3.提前熟悉了解幼儿园

进入幼儿园的前1、2个月,家人可以多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参观玩耍,同时分享一些幼儿园的有趣的事情。这样可以使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让他们对上幼儿园有憧憬和向往。

4.和孩子分享育儿园的一切

每天放学后,和孩子讨论一天在幼儿园中的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并引导他们去发现上幼儿园的好处。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对宝宝们不满意的地方做出合理的解释。

5.给孩子带玩具

在征求老师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带一个心爱的毛绒玩具,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玩具上。

3??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有需要的话也可以加关注私信沟通咨询

10

你好,首先很开心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名一线幼儿教师,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情况,首先想告诉你分离焦虑是幼儿时期常见的情况之一噢,所以完全不用担心,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容易出现在孩子刚上幼儿园,或是跟长期相处的亲人分开这些时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呢?

1、首先,我想说一下父母这方面,其实很多时候有分离焦虑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有的父母甚至比孩子的分离焦虑更严重,孩子离开自己的第一天简直饭也不香了,觉也睡不着了,这是由于爸爸妈妈们也产生了分离焦虑。其实作为父母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缓解自己的分离焦虑,相信自己的宝宝会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给孩子信心,千万不要孩子哭跟着孩子一起哭,或者出现偷偷围观孩子的情况,因为父母这样的做法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也会因为爸爸妈妈的情绪受到影响,从而使分离焦虑越来越严重。

2、提前做心理建设,可以通过与孩子谈话,绘本阅读,场景模拟等方式,提前给孩子沟通有关分离的事情,提前做好铺垫,告诉孩子我们在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是我们成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会收获什么(比如友谊,爱等等),最后坚定的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爸爸妈妈永远都在,都会陪着你一起成长,并对孩子表示相信他可以做到,给孩子信心。

3、初期分离的时候,时间不宜过长,再次见面或者打电话视频等等的时侯,要给孩子一个积极轻松的氛围,与他交流各自发生的有趣的新鲜事,并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告诉他已经做得很棒了,相信他还会越来越棒。

分离焦虑是孩子们常见的一种情况,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和孩子一起正确克服分离焦虑,认真看待孩子的情绪,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